白玉蟾与神霄雷法

白玉蟾与神雷雷法

.……………………….….。安华涛…..…………………….….

南宗肇始于北宋张伯端,历传石泰、薛道光、陈楠。自陈楠开始,出现了新的特色,即在内丹修炼之外,兼传神霄派雷法。①白玉蟾得陈楠内丹与雷法真传,和他的弟子们创建了以行持雷法为职事的教团,此即南宗,是相对于北中国的全真教而言的。神

霄派雷法在南宗的创建以及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白玉蟾承陈楠之后,对雷法的传承做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南宗所传神霄雷法渊源之建构

南宗引入神霄雷法,始自四祖陈楠。陈与行《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云:

西华真人传之张紫阳。张传之石翠元,石传之薛紫贤,薛传之陈翠虚。得太乙刀圭火符秘诀、景霄大雷琅书,以雷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②陈与行,时任承议郎通判婺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他追述南宗的内丹传法体系甚详,说明这一体系正是当时人的通识。但陈与行关于雷法的论述则易于产生误解:陈楠的《景霄大雷琅书》来自薛紫贤,即薛道光,并且可以依次上推,直至张伯端及其陈楠修行神霄雷法当无疑议,《道藏》第29册恭惟先师泥丸翁翠虚真人,拓世英雄,补天手段,心传云雨深深旨,手握雷霆赫赫权。与他人相较,作为陈楠的弟子,白玉蟾的说法

34

万方数据

今都天大雷,尽出神霄玉枢之上,谓之景

霄大雷。景霄虽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驻跸之司。

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

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

在其他文献中,玉蟾进一步将其深化:

先师(陈楠)得雷书于黎母山中,不言其人姓氏,恐是神人所授也,丹法却是道光和尚所传。先师尝醉语云:我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干道光和尚甚事。@

这两条材料可以互相补充,于是可以得到陈楠

关于陈楠的雷法,白玉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

先生姓陈名楠,字南木,号翠虚翁,家世为

琼州人。幼年师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

道即成,复归桑梓,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嘉

定戊辰(1208年),游黎母山,遇一道人,笑谓先生日:“子得薛紫贤太乙火符之旨。但未知太乙雷霆之法,亦可惜也。”先生谓道人:“某慕道而

已,不欲多学,以分其志。”道人笑日:“子何其愚

也!独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张

正一战鬼于西川,许敬之斩蛇施药,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先生稽首而言日:“山野一贫如许,

安得质信以传此法。”道人首肯而言日:“得人即

无疑更为可取。北宋末年以后,至南宋及元代,最为盛行的当为神霄派雷法。陈楠完全可以直接承袭神

霄雷法,但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陈楠的雷法却别有来历。据白玉蟾称,陈楠的雷法直接得自雷神所授:

师西华真人。

《道法会元》载有陈楠《太上三五邵阳铁面火车五雷

大法法序》一篇,落款即是“泥丸道人陈楠南木”。“南

雷书来历之大概:于海南黎母山中遇狼牙猛吏雷部

判官辛汉臣而得雷书。

记载最为详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文较长,但事关南宗神霄雷法来历,故全文引用述如下:

木”是陈楠的字。《道法会元》卷一。四至一。八收录《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五卷,卷首列雷部诸神以及陈楠、白玉蟾,卷尾附载《翠虚陈真人得法记》。此书当为陈楠所传。白玉蟾多次提到陈楠精通雷法,在《谢仙师寄书词》中玉蟾写道:

传,又焉用利。子能信奉,施功及众,即吾之功。”引至岩石之下,开一石穴,取《都天大雷法》付之。道人告先生日:“惟五雷不可小用,元始天尊每当劫运,必命五雷君降世保劫。昔阴六为水,尧有九年之灾,预期命三山雷火君降世,生于伯鲧之家,是谓神禹;火伯风霆君降世,为稷,播奏五谷。子宜保之,以度异时之劫。”临行顾谓陈君日:“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义也。吾师汪真人亲授玉清真王付度,今付与汝。”回

首蹑身云端,目送不见其处。嘉定壬申,先生不

均与白玉蟾有密切关系,而两地均有雷神崇拜。

琼州境内的黎母山,历来传说甚多,其中最知名的当属雷神崇拜。南宋祝穆《舆地纪胜》“黎母山”条引刘谊《平黎策》:

古老相传相传,雷摄一蛇卵,在此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岁久,致交趾之蛮过海采香,因与结婚,子孙种(疑为“众”,笔者注)多。开山种粮。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九--(琼州府部》、陆次韵《峒溪纤志》亦有记载。黎母的神话流传甚广,情节雷同,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与海南一水之隔的雷州,地处南方,潮湿多雨,常常雷电交加,因之而得名。黎母山与雷州都有南方雷神信仰的社

会基础。

鄙,以付玉蟾,今以授之鹤林。得人即传,非人勿示,以有天机。琼山白玉蟾敬书。④在这篇记中,需先将错误之处指出:陈楠的出生地应为惠州而非琼州。这或为刊刻之误。白玉蟾

在该文中将陈楠得雷法的地点、时间和过程做了详

要之,白玉蟾通过构建南宗所传神霄雷法的渊源,在一个雷法盛行的时代,顺应潮流,为南宗的雷

法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白玉蟾的雷法实践

尽介绍,具有历史叙事的特点。而从叙事方式来看,显然有神{fllZJX说的风格,无法取信。此记乃白玉蟾对陈楠雷法来历的系统铺叙。大约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记载,陈楠“后得太乙刀

圭内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

宋代道教各派传习雷法虽名目繁多,但都出白神霄派雷法,南宗亦然。而“道教神霄派形成于两宋之际,与天师道、上清派有关系,吸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信仰及其相关法术再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而形成的。”⑤

神人。”显然系承袭白说。而《道法会元》卷一百二十三《《太上三五邵阳铁面火车五雷大法》“雷部通真达灵金玉之章”,载“祖师”之语:“昔邵阳将军得遇六波天君,密付此印,同雷部辛天君于海南授与陈泥

丸真人,传流至此”。此“祖师”当为白玉蟾。

陈楠所行雷法的来历,现有相关文献均出自白

白玉蟾得道以后,一直在地处中国东南的福

建、广东、江西等地传道,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

信仰成为白玉蟾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借助神霄雷法,白玉蟾广收门徒,传授内丹与雷法,着手创建南

宗教派。

玉蟾之手。神霄派是内丹与符篆相融合的道派,创始人为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王文卿之后,南宋道教各派纷纷传习雷法,都祖述神霄派。而白玉蟾却

刻意将陈楠的雷法放在中国的最南端,以显示与神

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白玉蟾曾订正《木郎祈雨咒》。现存《木朗祈雨咒》后有柳智通所作补充说明:“唐宋以来,皆诵木郎咒祈雨,然旧本错误颇多。白紫清祖师特为改正,并加注释。诚心持诵,其感应必矣。唯咒本,世间不多概见。壬戌秋,于道藏全书白真人集内,得此咒本,敬付梨枣,以公同

志。”

霄派雷法的区别。原因有二:其一.北宋末年,神霄派

林灵素蛊惑宋徽宗,盛极一时。但“靖康之难”后,南

宋建立,神霄派尤其是林灵素一系遭受打击,甚至被没收庙产。王文卿则退居乡里,传授徒众,大有隐居世外的味道。白玉蟾将陈楠雷法构建为上天雷神所授,虽然都是汪火师之雷法,但也表明与王、林神霄派雷法的距离。这对传道来说,会有相当的助益。

其二,与白玉蟾的身世有关。白玉蟾生于琼州,

琼州与雷州一道海峡相隔,自古以来两岸往来频

1215年冬,白玉蟾在武夷山为詹氏禳灾,是目前所知白玉蟾最早的雷法实践活动。事见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据记载:“乙亥冬,武夷詹氏之居,火光坠其家,延先生拜章以禳之。已而大书一符于中庭,是夕闻户外万马声,有呼云火殃已移于延平某人之家,验之果然,信慕益众。”可见,这次活动取得了

繁,且按照记载,白玉蟾之母曾改嫁雷州,白玉蟾“至雷州,继白氏后,改姓白,名玉蟾”。琼州与雷州

35

万方数据

良好的宣传作用,对信众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白玉蟾的雷法传播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建。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彭耜的雷法得自白玉蟾。前引《翠虚陈真人得法记》已有明确记载。白玉蟾与彭耜书

信往来,每每以雷法为嘱。嘉定十一年(1218)三月

十五日的信中,白玉蟾写道:“日来道法想精进,法

力又胜前也。鞠、郝二符吏,亦效职否?”又曾将雷法印文寄给彭耜:“今正旦,于是申奏诸天,祭饷诸神,已于当日忝受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门下纠录典者,签押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仍受上清驱役鬼神宝印。印文纳上,至可收治靖也。”

在给彭耜的信中,白玉蟾还提到曾将雷法传给

萧潜庵,信中说:

今所行之法,尚更灵在,偶醉了,失身堕西湖水中,法印乌有矣,亦可发一大笑。欲往天台,临行呼潜庵授之。

彭耜、萧潜庵之外,得白玉蟾雷法还有留元长,“荷相授以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

这种传授是一对一的,但这是组织南宗教徒的基础丁作。以后,白玉蟾将之运用到南宗教团的组织活动中来。嘉定八年(1215年)十二月份至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之间,玉蟾在武夷山冲佑观主持了一次传度仪式。《忏谢朱表》、《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表奏法坛传度首过谢恩朱章》等几篇章表,都作于此时。这是一个完整的传度仪式。关于雷法传度仪式的沿革创新,张泽洪先生《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一文论活动中。白玉蟾与他的弟子及朋友的关系值得作进在传度仪式中,白玉蟾的弟子及参加者均以雷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

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

太乙正一盟威法师允驱邪院判官南昌典者九太上三五都功职篆神霄玉府左侍经潘常吉;太上三五都功职篆神霄玉府右侍经周希清;

36

万方数据

太上三五都功法篆弟子奉行天心正法驱邪院判官兼干五雷使院事胡士简;

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上清混元天心五雷大法

差充主管驱邪院事兼雷霆都司事罗致大;

太上三五都功紫虚阳光秘篆弟子行上清北极

天心正法金阙内台炼度典者驱邪右判官陈守默;

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灵宝天心玉晨五雷大法九灵飞步仙官主管驱邪黄篆院事庄致柔。

其中只有庄致柔没有列入白玉蟾弟子名单,而

见,白玉蟾是借助雷法活动来组织南宗教团的,其

《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上清大洞宝繇弟子

五雷三司判官;

《忏谢朱表》:上清大洞宝篆弟子五雷三司判官

知北极驱邪院事;

《表奏法坛传度首过谢恩朱章》:泰玄都正一平五雷副使上清大洞宝篆弟子;

《雷府奏事议勋丹章》:泰玄都正平气系天师清

“仪式中自玉蟾的法职包括雷衔和受条法位,他

自称上清大洞宝篆弟子、上清大洞经篆弟子,表明

中的地位,将其弟子组织在一起,成为以修行内丹在福建之外,白玉蟾将雷法传播到江西等地。在这样,玉蟾通过雷法传授,将教众组织起来,按

三、白玉蟾对雷法理论的厘清与阐发

北宋灭亡后,神霄雷法在民间流传,以讹传讹,林伯谦则是彭耜的弟子,是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可弟子均被授予雷法神职,成为传法体系的一部分。

述颇详。笔者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此,不赘述。在这次一步探讨。

法神职人员的身份出现:

判彭耜;

在整个活动中,白玉蟾的所署法职分别是:

气,系天师清微天化气南狱先生赤帝真人神霄玉府微天化气南岳先生赤帝真人上清大洞宝篆弟子

他具有最高的上清法位。”‘地即玉蟾取得了传道度

人的法师资格。这样,白玉蟾凭借自己在雷法活动为主、兼行雷法的教团。

给彭耜的信中,玉蟾提到,“《雷霆玉经》想已刊了,可

施十本,以传江西之士”。嘉定十六年(1223年),玉蟾有《盱江舟中联句》,诗序云:“嘉定癸未(1223年)仲秋之朔,偕黄天谷道盱而渝,舟中联句。”又作《泊舟浮石寺前,有善士百余辈拜迎,因联句于水滨民居

之壁》。盱江:今江西抚江上游,古称盱江。渝:今江西袁江。可见,江西一带教徒为数不少。

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留元长;

灵飞步仙官兼管雷霆都司鬼神公事林伯谦;

照道教的惯常做法,设坛立靖,创建了南宗。

混乱在所难免。至南宋时,雷法经过增删,已经颇为

混乱。白玉蟾与彭耜、留元长讨论雷法神将的问题

时,颇感无奈:

北极驱邪院,本只有崔、卢、邓、窦四将,今却增四名。梅仙考召院,本只有潘、耿、卢、查四将,今亦增四名。此皆后人所增,即非本法所

有。古法官有用黄、刘二将者,又有用高、丁二将者,复有用焦、曾二将者,用桑、何二将,许、

谢二将者,在其所受于师者,用无不灵验。天心

紫文云:三元洞虚,五行洞华,八卦洞晨,十方洞

真。今人行八卦洞晨法,却使动神字,是不知其

所始,迷以传迷,有如此者。古无酆都法,唐末有

大圆吴先生,始传此法于世,以考召鬼神。其法中只有八将、三符、四咒,及有酆都总录院印,后人增益,不胜繁絮,似此之类,安有正法?对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的灵宝法、圆通法、混元法等,玉蟾认为他们都是出自于人本身,“以人之一心而流出无穷无尽之法,盖如天之一气,生育万物

也”,具有相通性:“混元是一阶,灵宝是一阶,圆通

是一阶,正一是一阶。譬如杜鹃鸟,或曰子规,或日

谢豹,或日白帝魂,或日映山红,或日捣药禽,或日蜀鸟,其实一杜鹃也。”

玉蟾也反对将雷法简单化的做法。圆通法用圆通印,“其印文有‘灵宝圆通混化玄秘’八字,列于八

方。印之中,又有司院省府四字。其印内文却圆,外

文却方,盖取网通之意。”玉蟾认为此种做法本末倒置,“圆通法所造一颗印,说要圆通却不圆通”。在白玉蟾看来,“神无方,故日圆;气无体,故曰通。古者圆通之说,即是神气混合,出入虚无,还返混沌。今若以形器卦数为之,其与真个圆通,不亦远乎!况古

无此法。呜呼!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所谓“圆通”不是外在形制上的。

雷法的混乱还体现在名目繁多且极不统一。在

《雷府奏事议勋丹章》中,白玉蟾列举了关于“五雷”

的十种不同记载,“太上所传雷书,若夫前件十本所载各有异同。古之五雷,未审以何为正者也。”三十

六雷的情况也是如此,“世传三十六雷,犹可疑也,

抑又可议也。”经过辨析,玉蟾认为依据丹霄景书,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乃是真正的“五雷”,“独以此为正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雷法

混乱的情况起到了纠正谬误讹传的作用。

白玉蟾并未构建自己的雷法体系,他的雷法思

37

万方数据

想是前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前人学说的

注释上。雷神信仰形成于民间,道教吸收并加以改

造,经历了从兽形到半人半兽形到人形的渐次演变,而从单一地方性神灵到有系统的雷部诸神则是

在道教宗教家手里完成的。“道教沿着雷神人格化

的思路,构造了以‘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主神

的一系列雷部诸神,并以此作为雷法实行的信仰基

础。”聪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在雷法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白玉蟾为之作注。他认为,神霄之得名乃是由于“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于梵气之中。在心日神,故日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天尊临莅之都。”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治玉霄府,而“唯有玉霄一府,所统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各分层局,所以总司五雷,天I临三界者也。”所谓“五雷”指的是天雷、地雷、水雷,龙雷,社令雷,又有十雷、三十六雷以及雷法七十二阶。在这个整齐有序的世界中,“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而这种权力的实现则是通过雷法的运用,“雷者,乃天令也,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

神之奉行也。”

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集注》中,白玉蟾对玉霄一府所统的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做l叶l了解释。简言之,他认为天中有五殿,又有太一内院、可韩中司、东西二台、四曹四局,外有大梵紫微之阁、仙都火雷之馆,皆有玉府。其中,高上神霄天中玉清真王府居三十六天之上,中有真仙真伯、卿监侍震等雷神官君将吏,上统三十六天。玉蟾为神霄雷法勾勒了一个庄严的上界神仙统治模式。

神霄派雷法本与南宗渊源甚深,它“以融合内丹与符篆为特征,其内丹法渊源于张伯端南宗一派”,强调内炼外用,该派“从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际

上为自身的精气神及五脏之气”。‘曜此基础上,玉

蟾进一步将之系统化,这主要体现在白玉蟾为王文

卿《玄珠歌》所做注释上。

白玉蟾对“雷神”做出阐释,他认为“雷神,亦元神之应化也。人知动静,则通天彻地,呼风召雨,斩馘邪妖,驱役鬼神,无施不可,即所谓将用自己元神是也。”玉蟾强调内在修炼的重要性。而要真正运用

雷法,则需在理论上建立人与雷法之间的对应关

系,玉蟾认为“五雷者,金、木、水、火、土,在人乃心、

玉蟾正是通过构建南宗雷法渊源、进行雷法实践以及阐发雷法理论等活动,在推动南宗发展的同时,

肝、脾、肺、肾。五气相激剥,便有五雷。”人之五脏便与雷法之五雷产生对应关系,而人的五脏的生理反应,也可以引起相应的雷法运行,从而达到利用雷法

也促进了神霄雷法的发展,奠定了自身在雷法发展

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造福苍生的目的。如“水火交射”—句,玉蟾解释为:‘冰

肾火心。水阴火阳,阴阳相剥。水火相攻,雷电交作。”肾与心相攻,因肾为水属阴,心为火属阳,阴阳相克,

注:

①关于陈楠与神霄雷法的关系.李远国先生《陈楠与神霄派》一文梳

理清晰,可参考。该文发表在《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即可引起雷电交作。同理,自然天象也可由人来控制。如“雨晴雪雹”句,白玉蟾作注:“雨者,肾水也。运动自

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

(参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年,第821页。

③《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礼,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礼,1988年,第32册,第411页。

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雪雹尽用阴,气逆转存,阳先升阴后降,方知是也。”这四者均是人

体内阴阳运用所引起。

④《道藏》第29册,第483页。

⑤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卒十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蓟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

雷法》,《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王文卿《玄珠歌》简约,初学者不易人手。白玉蟾的注释以阴阳五行与天人交感为理论基础,加以系统阐发,无疑起到了方便后学的作用。

总之,南宗实由白玉蟾真正创建,而神霄派雷

法在南宗的创建于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白

⑦李志鸿:《霄法与雷神崇拜》,《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⑧钟肇鹏主编:《道教小辞典》,J:海:上海辞书fI:版社,2001年,第

484贞。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ce一他一j已一,弛一—,e一—,e—j已、%

《简讯》

‘七一x一)f—w,)f—。)f,wv’护

重庆市关岳庙道观迁建工程

正式启动

10月16日上午10时,重庆年(1914)奉大总统令将岳飞像

奉人同祀,改名关岳庙。原庙规模宏大,以三重大殿为主,共有

派十方丛林及道教活动中心。

2008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老关岳庙由较场口迁建至位于渝中半岛有“巴山夜雨”

市关岳庙道观迁建T程正式启

动,并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渝中区区

大小殿堂36间。正殿供奉高约3

米的关帝铜铸神像(现保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内),前殿供奉关

委、区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并特邀了部分省、市道协领导等参

加。

据有关资料记载,重庆关岳庙始建于明代前,原称关庙。明

美称的佛图关公园内,占地30

亩。至2010年10月底前,将完成包括灵官殿和三清殿,以及生活和办公用房在内的一期工程。

平和周昌,后殿供奉岳飞,其余殿堂供奉慈航、文昌、邱祖等诸

仙真。民国期间,巴县道教会、重庆道教会,以及四川道教联合会

届时之关岳庙,将成为集旅游、休闲、民俗和道教等文化为一体

的道教活动场所。

(张兴发)

末遭兵火,清康熙i年(1665)由

四川总督李国英恢复重建,清同

会址均设于此,故关岳庙为当时

四川和重庆有重要影响的全真

治二年(1864)再次扩修。民国三

38

万方数据

白玉蟾与神霄雷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安华涛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国道教CHINA TAOISM2009,(6)0次

参考文献(8条)

1.关于陈楠与神霄雷法的关系.李远国先生《陈楠与神霄派》一文梳理清晰,可参考.该文发表在《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2.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821页.

3.《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册,第411页.4.《道藏》第29册,第483页.

5.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6.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7.李志鸿:《霄法与雷神崇拜》,《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8.钟肇鹏主编:《道教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484页.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dj20090601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7日

白玉蟾与神雷雷法

.……………………….….。安华涛…..…………………….….

南宗肇始于北宋张伯端,历传石泰、薛道光、陈楠。自陈楠开始,出现了新的特色,即在内丹修炼之外,兼传神霄派雷法。①白玉蟾得陈楠内丹与雷法真传,和他的弟子们创建了以行持雷法为职事的教团,此即南宗,是相对于北中国的全真教而言的。神

霄派雷法在南宗的创建以及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白玉蟾承陈楠之后,对雷法的传承做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南宗所传神霄雷法渊源之建构

南宗引入神霄雷法,始自四祖陈楠。陈与行《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云:

西华真人传之张紫阳。张传之石翠元,石传之薛紫贤,薛传之陈翠虚。得太乙刀圭火符秘诀、景霄大雷琅书,以雷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②陈与行,时任承议郎通判婺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他追述南宗的内丹传法体系甚详,说明这一体系正是当时人的通识。但陈与行关于雷法的论述则易于产生误解:陈楠的《景霄大雷琅书》来自薛紫贤,即薛道光,并且可以依次上推,直至张伯端及其陈楠修行神霄雷法当无疑议,《道藏》第29册恭惟先师泥丸翁翠虚真人,拓世英雄,补天手段,心传云雨深深旨,手握雷霆赫赫权。与他人相较,作为陈楠的弟子,白玉蟾的说法

34

万方数据

今都天大雷,尽出神霄玉枢之上,谓之景

霄大雷。景霄虽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驻跸之司。

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

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

在其他文献中,玉蟾进一步将其深化:

先师(陈楠)得雷书于黎母山中,不言其人姓氏,恐是神人所授也,丹法却是道光和尚所传。先师尝醉语云:我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干道光和尚甚事。@

这两条材料可以互相补充,于是可以得到陈楠

关于陈楠的雷法,白玉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

先生姓陈名楠,字南木,号翠虚翁,家世为

琼州人。幼年师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

道即成,复归桑梓,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嘉

定戊辰(1208年),游黎母山,遇一道人,笑谓先生日:“子得薛紫贤太乙火符之旨。但未知太乙雷霆之法,亦可惜也。”先生谓道人:“某慕道而

已,不欲多学,以分其志。”道人笑日:“子何其愚

也!独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张

正一战鬼于西川,许敬之斩蛇施药,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先生稽首而言日:“山野一贫如许,

安得质信以传此法。”道人首肯而言日:“得人即

无疑更为可取。北宋末年以后,至南宋及元代,最为盛行的当为神霄派雷法。陈楠完全可以直接承袭神

霄雷法,但从现有的文献记载看,陈楠的雷法却别有来历。据白玉蟾称,陈楠的雷法直接得自雷神所授:

师西华真人。

《道法会元》载有陈楠《太上三五邵阳铁面火车五雷

大法法序》一篇,落款即是“泥丸道人陈楠南木”。“南

雷书来历之大概:于海南黎母山中遇狼牙猛吏雷部

判官辛汉臣而得雷书。

记载最为详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文较长,但事关南宗神霄雷法来历,故全文引用述如下:

木”是陈楠的字。《道法会元》卷一。四至一。八收录《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五卷,卷首列雷部诸神以及陈楠、白玉蟾,卷尾附载《翠虚陈真人得法记》。此书当为陈楠所传。白玉蟾多次提到陈楠精通雷法,在《谢仙师寄书词》中玉蟾写道:

传,又焉用利。子能信奉,施功及众,即吾之功。”引至岩石之下,开一石穴,取《都天大雷法》付之。道人告先生日:“惟五雷不可小用,元始天尊每当劫运,必命五雷君降世保劫。昔阴六为水,尧有九年之灾,预期命三山雷火君降世,生于伯鲧之家,是谓神禹;火伯风霆君降世,为稷,播奏五谷。子宜保之,以度异时之劫。”临行顾谓陈君日:“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义也。吾师汪真人亲授玉清真王付度,今付与汝。”回

首蹑身云端,目送不见其处。嘉定壬申,先生不

均与白玉蟾有密切关系,而两地均有雷神崇拜。

琼州境内的黎母山,历来传说甚多,其中最知名的当属雷神崇拜。南宋祝穆《舆地纪胜》“黎母山”条引刘谊《平黎策》:

古老相传相传,雷摄一蛇卵,在此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岁久,致交趾之蛮过海采香,因与结婚,子孙种(疑为“众”,笔者注)多。开山种粮。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九--(琼州府部》、陆次韵《峒溪纤志》亦有记载。黎母的神话流传甚广,情节雷同,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与海南一水之隔的雷州,地处南方,潮湿多雨,常常雷电交加,因之而得名。黎母山与雷州都有南方雷神信仰的社

会基础。

鄙,以付玉蟾,今以授之鹤林。得人即传,非人勿示,以有天机。琼山白玉蟾敬书。④在这篇记中,需先将错误之处指出:陈楠的出生地应为惠州而非琼州。这或为刊刻之误。白玉蟾

在该文中将陈楠得雷法的地点、时间和过程做了详

要之,白玉蟾通过构建南宗所传神霄雷法的渊源,在一个雷法盛行的时代,顺应潮流,为南宗的雷

法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白玉蟾的雷法实践

尽介绍,具有历史叙事的特点。而从叙事方式来看,显然有神{fllZJX说的风格,无法取信。此记乃白玉蟾对陈楠雷法来历的系统铺叙。大约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记载,陈楠“后得太乙刀

圭内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

宋代道教各派传习雷法虽名目繁多,但都出白神霄派雷法,南宗亦然。而“道教神霄派形成于两宋之际,与天师道、上清派有关系,吸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信仰及其相关法术再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而形成的。”⑤

神人。”显然系承袭白说。而《道法会元》卷一百二十三《《太上三五邵阳铁面火车五雷大法》“雷部通真达灵金玉之章”,载“祖师”之语:“昔邵阳将军得遇六波天君,密付此印,同雷部辛天君于海南授与陈泥

丸真人,传流至此”。此“祖师”当为白玉蟾。

陈楠所行雷法的来历,现有相关文献均出自白

白玉蟾得道以后,一直在地处中国东南的福

建、广东、江西等地传道,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

信仰成为白玉蟾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借助神霄雷法,白玉蟾广收门徒,传授内丹与雷法,着手创建南

宗教派。

玉蟾之手。神霄派是内丹与符篆相融合的道派,创始人为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王文卿之后,南宋道教各派纷纷传习雷法,都祖述神霄派。而白玉蟾却

刻意将陈楠的雷法放在中国的最南端,以显示与神

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白玉蟾曾订正《木郎祈雨咒》。现存《木朗祈雨咒》后有柳智通所作补充说明:“唐宋以来,皆诵木郎咒祈雨,然旧本错误颇多。白紫清祖师特为改正,并加注释。诚心持诵,其感应必矣。唯咒本,世间不多概见。壬戌秋,于道藏全书白真人集内,得此咒本,敬付梨枣,以公同

志。”

霄派雷法的区别。原因有二:其一.北宋末年,神霄派

林灵素蛊惑宋徽宗,盛极一时。但“靖康之难”后,南

宋建立,神霄派尤其是林灵素一系遭受打击,甚至被没收庙产。王文卿则退居乡里,传授徒众,大有隐居世外的味道。白玉蟾将陈楠雷法构建为上天雷神所授,虽然都是汪火师之雷法,但也表明与王、林神霄派雷法的距离。这对传道来说,会有相当的助益。

其二,与白玉蟾的身世有关。白玉蟾生于琼州,

琼州与雷州一道海峡相隔,自古以来两岸往来频

1215年冬,白玉蟾在武夷山为詹氏禳灾,是目前所知白玉蟾最早的雷法实践活动。事见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据记载:“乙亥冬,武夷詹氏之居,火光坠其家,延先生拜章以禳之。已而大书一符于中庭,是夕闻户外万马声,有呼云火殃已移于延平某人之家,验之果然,信慕益众。”可见,这次活动取得了

繁,且按照记载,白玉蟾之母曾改嫁雷州,白玉蟾“至雷州,继白氏后,改姓白,名玉蟾”。琼州与雷州

35

万方数据

良好的宣传作用,对信众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白玉蟾的雷法传播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建。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彭耜的雷法得自白玉蟾。前引《翠虚陈真人得法记》已有明确记载。白玉蟾与彭耜书

信往来,每每以雷法为嘱。嘉定十一年(1218)三月

十五日的信中,白玉蟾写道:“日来道法想精进,法

力又胜前也。鞠、郝二符吏,亦效职否?”又曾将雷法印文寄给彭耜:“今正旦,于是申奏诸天,祭饷诸神,已于当日忝受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门下纠录典者,签押雷霆都司鬼神公事,仍受上清驱役鬼神宝印。印文纳上,至可收治靖也。”

在给彭耜的信中,白玉蟾还提到曾将雷法传给

萧潜庵,信中说:

今所行之法,尚更灵在,偶醉了,失身堕西湖水中,法印乌有矣,亦可发一大笑。欲往天台,临行呼潜庵授之。

彭耜、萧潜庵之外,得白玉蟾雷法还有留元长,“荷相授以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

这种传授是一对一的,但这是组织南宗教徒的基础丁作。以后,白玉蟾将之运用到南宗教团的组织活动中来。嘉定八年(1215年)十二月份至嘉定九年(1216年)正月之间,玉蟾在武夷山冲佑观主持了一次传度仪式。《忏谢朱表》、《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表奏法坛传度首过谢恩朱章》等几篇章表,都作于此时。这是一个完整的传度仪式。关于雷法传度仪式的沿革创新,张泽洪先生《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一文论活动中。白玉蟾与他的弟子及朋友的关系值得作进在传度仪式中,白玉蟾的弟子及参加者均以雷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

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

太乙正一盟威法师允驱邪院判官南昌典者九太上三五都功职篆神霄玉府左侍经潘常吉;太上三五都功职篆神霄玉府右侍经周希清;

36

万方数据

太上三五都功法篆弟子奉行天心正法驱邪院判官兼干五雷使院事胡士简;

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上清混元天心五雷大法

差充主管驱邪院事兼雷霆都司事罗致大;

太上三五都功紫虚阳光秘篆弟子行上清北极

天心正法金阙内台炼度典者驱邪右判官陈守默;

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灵宝天心玉晨五雷大法九灵飞步仙官主管驱邪黄篆院事庄致柔。

其中只有庄致柔没有列入白玉蟾弟子名单,而

见,白玉蟾是借助雷法活动来组织南宗教团的,其

《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上清大洞宝繇弟子

五雷三司判官;

《忏谢朱表》:上清大洞宝篆弟子五雷三司判官

知北极驱邪院事;

《表奏法坛传度首过谢恩朱章》:泰玄都正一平五雷副使上清大洞宝篆弟子;

《雷府奏事议勋丹章》:泰玄都正平气系天师清

“仪式中自玉蟾的法职包括雷衔和受条法位,他

自称上清大洞宝篆弟子、上清大洞经篆弟子,表明

中的地位,将其弟子组织在一起,成为以修行内丹在福建之外,白玉蟾将雷法传播到江西等地。在这样,玉蟾通过雷法传授,将教众组织起来,按

三、白玉蟾对雷法理论的厘清与阐发

北宋灭亡后,神霄雷法在民间流传,以讹传讹,林伯谦则是彭耜的弟子,是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可弟子均被授予雷法神职,成为传法体系的一部分。

述颇详。笔者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此,不赘述。在这次一步探讨。

法神职人员的身份出现:

判彭耜;

在整个活动中,白玉蟾的所署法职分别是:

气,系天师清微天化气南狱先生赤帝真人神霄玉府微天化气南岳先生赤帝真人上清大洞宝篆弟子

他具有最高的上清法位。”‘地即玉蟾取得了传道度

人的法师资格。这样,白玉蟾凭借自己在雷法活动为主、兼行雷法的教团。

给彭耜的信中,玉蟾提到,“《雷霆玉经》想已刊了,可

施十本,以传江西之士”。嘉定十六年(1223年),玉蟾有《盱江舟中联句》,诗序云:“嘉定癸未(1223年)仲秋之朔,偕黄天谷道盱而渝,舟中联句。”又作《泊舟浮石寺前,有善士百余辈拜迎,因联句于水滨民居

之壁》。盱江:今江西抚江上游,古称盱江。渝:今江西袁江。可见,江西一带教徒为数不少。

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留元长;

灵飞步仙官兼管雷霆都司鬼神公事林伯谦;

照道教的惯常做法,设坛立靖,创建了南宗。

混乱在所难免。至南宋时,雷法经过增删,已经颇为

混乱。白玉蟾与彭耜、留元长讨论雷法神将的问题

时,颇感无奈:

北极驱邪院,本只有崔、卢、邓、窦四将,今却增四名。梅仙考召院,本只有潘、耿、卢、查四将,今亦增四名。此皆后人所增,即非本法所

有。古法官有用黄、刘二将者,又有用高、丁二将者,复有用焦、曾二将者,用桑、何二将,许、

谢二将者,在其所受于师者,用无不灵验。天心

紫文云:三元洞虚,五行洞华,八卦洞晨,十方洞

真。今人行八卦洞晨法,却使动神字,是不知其

所始,迷以传迷,有如此者。古无酆都法,唐末有

大圆吴先生,始传此法于世,以考召鬼神。其法中只有八将、三符、四咒,及有酆都总录院印,后人增益,不胜繁絮,似此之类,安有正法?对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的灵宝法、圆通法、混元法等,玉蟾认为他们都是出自于人本身,“以人之一心而流出无穷无尽之法,盖如天之一气,生育万物

也”,具有相通性:“混元是一阶,灵宝是一阶,圆通

是一阶,正一是一阶。譬如杜鹃鸟,或曰子规,或日

谢豹,或日白帝魂,或日映山红,或日捣药禽,或日蜀鸟,其实一杜鹃也。”

玉蟾也反对将雷法简单化的做法。圆通法用圆通印,“其印文有‘灵宝圆通混化玄秘’八字,列于八

方。印之中,又有司院省府四字。其印内文却圆,外

文却方,盖取网通之意。”玉蟾认为此种做法本末倒置,“圆通法所造一颗印,说要圆通却不圆通”。在白玉蟾看来,“神无方,故日圆;气无体,故曰通。古者圆通之说,即是神气混合,出入虚无,还返混沌。今若以形器卦数为之,其与真个圆通,不亦远乎!况古

无此法。呜呼!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所谓“圆通”不是外在形制上的。

雷法的混乱还体现在名目繁多且极不统一。在

《雷府奏事议勋丹章》中,白玉蟾列举了关于“五雷”

的十种不同记载,“太上所传雷书,若夫前件十本所载各有异同。古之五雷,未审以何为正者也。”三十

六雷的情况也是如此,“世传三十六雷,犹可疑也,

抑又可议也。”经过辨析,玉蟾认为依据丹霄景书,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乃是真正的“五雷”,“独以此为正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雷法

混乱的情况起到了纠正谬误讹传的作用。

白玉蟾并未构建自己的雷法体系,他的雷法思

37

万方数据

想是前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前人学说的

注释上。雷神信仰形成于民间,道教吸收并加以改

造,经历了从兽形到半人半兽形到人形的渐次演变,而从单一地方性神灵到有系统的雷部诸神则是

在道教宗教家手里完成的。“道教沿着雷神人格化

的思路,构造了以‘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主神

的一系列雷部诸神,并以此作为雷法实行的信仰基

础。”聪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在雷法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白玉蟾为之作注。他认为,神霄之得名乃是由于“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于梵气之中。在心日神,故日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天尊临莅之都。”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治玉霄府,而“唯有玉霄一府,所统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各分层局,所以总司五雷,天I临三界者也。”所谓“五雷”指的是天雷、地雷、水雷,龙雷,社令雷,又有十雷、三十六雷以及雷法七十二阶。在这个整齐有序的世界中,“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而这种权力的实现则是通过雷法的运用,“雷者,乃天令也,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

神之奉行也。”

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集注》中,白玉蟾对玉霄一府所统的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做l叶l了解释。简言之,他认为天中有五殿,又有太一内院、可韩中司、东西二台、四曹四局,外有大梵紫微之阁、仙都火雷之馆,皆有玉府。其中,高上神霄天中玉清真王府居三十六天之上,中有真仙真伯、卿监侍震等雷神官君将吏,上统三十六天。玉蟾为神霄雷法勾勒了一个庄严的上界神仙统治模式。

神霄派雷法本与南宗渊源甚深,它“以融合内丹与符篆为特征,其内丹法渊源于张伯端南宗一派”,强调内炼外用,该派“从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际

上为自身的精气神及五脏之气”。‘曜此基础上,玉

蟾进一步将之系统化,这主要体现在白玉蟾为王文

卿《玄珠歌》所做注释上。

白玉蟾对“雷神”做出阐释,他认为“雷神,亦元神之应化也。人知动静,则通天彻地,呼风召雨,斩馘邪妖,驱役鬼神,无施不可,即所谓将用自己元神是也。”玉蟾强调内在修炼的重要性。而要真正运用

雷法,则需在理论上建立人与雷法之间的对应关

系,玉蟾认为“五雷者,金、木、水、火、土,在人乃心、

玉蟾正是通过构建南宗雷法渊源、进行雷法实践以及阐发雷法理论等活动,在推动南宗发展的同时,

肝、脾、肺、肾。五气相激剥,便有五雷。”人之五脏便与雷法之五雷产生对应关系,而人的五脏的生理反应,也可以引起相应的雷法运行,从而达到利用雷法

也促进了神霄雷法的发展,奠定了自身在雷法发展

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造福苍生的目的。如“水火交射”—句,玉蟾解释为:‘冰

肾火心。水阴火阳,阴阳相剥。水火相攻,雷电交作。”肾与心相攻,因肾为水属阴,心为火属阳,阴阳相克,

注:

①关于陈楠与神霄雷法的关系.李远国先生《陈楠与神霄派》一文梳

理清晰,可参考。该文发表在《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即可引起雷电交作。同理,自然天象也可由人来控制。如“雨晴雪雹”句,白玉蟾作注:“雨者,肾水也。运动自

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

(参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年,第821页。

③《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礼,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礼,1988年,第32册,第411页。

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雪雹尽用阴,气逆转存,阳先升阴后降,方知是也。”这四者均是人

体内阴阳运用所引起。

④《道藏》第29册,第483页。

⑤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卒十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蓟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

雷法》,《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王文卿《玄珠歌》简约,初学者不易人手。白玉蟾的注释以阴阳五行与天人交感为理论基础,加以系统阐发,无疑起到了方便后学的作用。

总之,南宗实由白玉蟾真正创建,而神霄派雷

法在南宗的创建于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白

⑦李志鸿:《霄法与雷神崇拜》,《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⑧钟肇鹏主编:《道教小辞典》,J:海:上海辞书fI:版社,2001年,第

484贞。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ce一他一j已一,弛一—,e一—,e—j已、%

《简讯》

‘七一x一)f—w,)f—。)f,wv’护

重庆市关岳庙道观迁建工程

正式启动

10月16日上午10时,重庆年(1914)奉大总统令将岳飞像

奉人同祀,改名关岳庙。原庙规模宏大,以三重大殿为主,共有

派十方丛林及道教活动中心。

2008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老关岳庙由较场口迁建至位于渝中半岛有“巴山夜雨”

市关岳庙道观迁建T程正式启

动,并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渝中区区

大小殿堂36间。正殿供奉高约3

米的关帝铜铸神像(现保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内),前殿供奉关

委、区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并特邀了部分省、市道协领导等参

加。

据有关资料记载,重庆关岳庙始建于明代前,原称关庙。明

美称的佛图关公园内,占地30

亩。至2010年10月底前,将完成包括灵官殿和三清殿,以及生活和办公用房在内的一期工程。

平和周昌,后殿供奉岳飞,其余殿堂供奉慈航、文昌、邱祖等诸

仙真。民国期间,巴县道教会、重庆道教会,以及四川道教联合会

届时之关岳庙,将成为集旅游、休闲、民俗和道教等文化为一体

的道教活动场所。

(张兴发)

末遭兵火,清康熙i年(1665)由

四川总督李国英恢复重建,清同

会址均设于此,故关岳庙为当时

四川和重庆有重要影响的全真

治二年(1864)再次扩修。民国三

38

万方数据

白玉蟾与神霄雷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安华涛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国道教CHINA TAOISM2009,(6)0次

参考文献(8条)

1.关于陈楠与神霄雷法的关系.李远国先生《陈楠与神霄派》一文梳理清晰,可参考.该文发表在《中国道教》2000年第3期.

2.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白玉蟾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821页.

3.《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册,第411页.4.《道藏》第29册,第483页.

5.卿希泰:《道教神霄派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6.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7.李志鸿:《霄法与雷神崇拜》,《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

8.钟肇鹏主编:《道教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484页.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dj20090601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7日


相关文章

  • 三.道教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二)
  • 林灵素(1075-1119),原名灵噩,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 ...查看


  •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述怀
  • <端午述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端午述怀>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端午述怀>原文 方瀛山上风飕飕,五月六月常如秋. 松花落地鹤飞去,万顷白云空翠浮. 夜半蟾蜍落丹井,琪林深锁寒叶暝. ...查看


  • 中国神仙表大全
  • 本词条由闹闹创建,已被浏览8803次,共有5位协作者编辑了6个版本.最新协作者:hotmsn,啊华,我是一片云呀,杀人的帅,闹闹. 目录 1 神仙表 2 三清 3 六御 4 五方五老 5 中央天宫仙位表 6 三官大帝 7 四大元帅 8 五炁 ...查看


  • 元旦的诗:元旦在鹤林偶作
  • <元旦在鹤林偶作>这首诗写的非常好,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元旦在鹤林偶作>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元旦在鹤林偶作>原文 东风吹鼓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 ...查看


  • 为秦始皇入海求仙药之韩终是如何"成神"的?
  • 韩终,又作韩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为了见到神仙以及寻找不死药不断派遣方士,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1)"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明帝末年,谷永亦云"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 ...查看


  • 2017年正月初五接财神
  • 2017年正月初五迎武财神的时间和方法.喜迎初春来,处处张灯又结彩.新年不仅是中国人的欢乐时光,还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日子,更是迎接财神的重要时机.那么,2017年如何迎接武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元帅,又称正一财神.玄坛真君. 赵公元帅等,居督财 ...查看


  • 什么是祈福位?
  • 什么是祈福位? 祈福位,顾名思意就是用于祈祷平安幸福的宗教设施,从受飨人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即"在生祈福"和"往生祈福",从供奉形式上又分为"祈福龛位"和"祈福牌位&q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中秋月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 ...查看


  • 中秋节的诗句:玉蟾清冷桂花孤
  •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