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练习题

新课程理念练习题一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

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

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

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

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2、调控。3、反思。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3、备教学过程的设

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6、备教学活动的开

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

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

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

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

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

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

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

体智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

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

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

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

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

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

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

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

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

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

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

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

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

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

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

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

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

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

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

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

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

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

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新课程理念学习练习题二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Ⅹ )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

结论。 ( √ )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

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Ⅹ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 )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 .Ⅹ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Ⅹ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

促进儿童的发展( .Ⅹ )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Ⅹ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

中的重要内容。( √ )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

行总的设计。(.Ⅹ )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Ⅹ )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

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

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B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C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

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 C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简答题(共21分)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6分)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

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2.多元性特

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

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

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

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

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

评价为主。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

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6分)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

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

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

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

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9分)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2分)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

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和环境。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

展。

四、分析说明题( 共27分 )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

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

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

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

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

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

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

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11分)

.张主任的做法是欠妥的。(2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处处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和同情学生并给予热情而

诚恳的帮助,不能简单采取批评、惩罚的方法。(5分) 言之

有理即给分。(4)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

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

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

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出

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

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

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

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16分)

“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

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3分)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

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

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5分) “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

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3分)这种教学方

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

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学习练习题三

一、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

为主。 (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

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

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 ( ×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

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

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

现这一培养目标。 (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

对教师的要求( ×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

程。 ( √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

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

二、简答题:(每题7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是什么?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教育(4)

劳动与技术教育

2、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1)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

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2)综合性课

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

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

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

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

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

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

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

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

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

个性发展。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4、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4、(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

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5、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处理学生的考试结果?

二、论述题:(15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机会,但这样就给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常常会出现铃声响,而意未尽的情况,拖堂也就难免。你是怎样看老师上课拖堂的?

三、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 B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 A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 C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 A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 B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

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理念学习练习题四

一、选择

1.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 (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 个性化 (学校的个性化) 3 .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孔子

4 .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 (培养人) 服务政治 发展经济 培养人 提高升学率

6 .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创新态度 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

7 .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杜威 布鲁纳 布鲁姆 加涅

8 .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0. 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发生认识论)

11 .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叶圣陶 陶行知 赞可夫 苏霍姆林斯基

12 .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布鲁纳 奥苏贝尔 杜威 施瓦布

14. 教学要旨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

15.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认知学徒式、随机访取式和(D、抛锚式)

二、判断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F )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F )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T )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T )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T )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F )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T )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F )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T )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F )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T )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F )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T )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F )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F )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F )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T)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T )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T )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F )

三、简答题

1、 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

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2、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

答:(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

(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活动。

3、 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3)尊重教育者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 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

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 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

1)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

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尊重的教育既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新理念p263-265)

答:(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1.个性化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四)解放学生(五)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六)开设创新课程(七)重视家庭的影响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

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8.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9.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D )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 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C )

A.因材施教 B.实践与思考 C.民主化 D.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4.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B )

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 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5.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

2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2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2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3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31.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C)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3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3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3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3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 时间的活动。(B)

A.1/3 B.2/3 C.1/2 D.1/4

3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4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D.教师素质提高

4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C.国家课程标准D.课程改革纲要

4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D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4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45.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7.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

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8.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

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9.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

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5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

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

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

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

教师。

51.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52.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3.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4.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

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

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5.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6.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7.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⑤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58.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

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9.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

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C )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

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

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新课程理念练习题一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

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

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

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

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2、调控。3、反思。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3、备教学过程的设

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6、备教学活动的开

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

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

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

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

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

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

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

体智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

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

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

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

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

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

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

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

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

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

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

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

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

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

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

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

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

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

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

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

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

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

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新课程理念学习练习题二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Ⅹ )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

结论。 ( √ )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

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Ⅹ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 )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 .Ⅹ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Ⅹ )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

促进儿童的发展( .Ⅹ )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Ⅹ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

中的重要内容。( √ )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

行总的设计。(.Ⅹ )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Ⅹ )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

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6分)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

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B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C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

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 C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简答题(共21分)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6分)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

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2.多元性特

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

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

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

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

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

评价为主。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

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6分)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

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

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

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

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9分)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2分)采用适应不同学生的多种评价方法,

实施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和环境。这种分层评价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

展。

四、分析说明题( 共27分 )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

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

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

打开橱们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

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

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

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

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11分)

.张主任的做法是欠妥的。(2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处处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和同情学生并给予热情而

诚恳的帮助,不能简单采取批评、惩罚的方法。(5分) 言之

有理即给分。(4)

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

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

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

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举出

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

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

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

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公式。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16分)

“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

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3分)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

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

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5分) “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

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3分)这种教学方

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

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学习练习题三

一、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

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

为主。 (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

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

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 ( ×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

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

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

现这一培养目标。 (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

对教师的要求( ×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

程。 ( √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

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

二、简答题:(每题7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是什么?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教育(4)

劳动与技术教育

2、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1)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

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2)综合性课

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

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

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

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

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

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

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

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

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

个性发展。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4、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4、(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

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5、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处理学生的考试结果?

二、论述题:(15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机会,但这样就给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常常会出现铃声响,而意未尽的情况,拖堂也就难免。你是怎样看老师上课拖堂的?

三、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 B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 A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 C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 A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 B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

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理念学习练习题四

一、选择

1.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 (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 个性化 (学校的个性化) 3 .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孔子

4 .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 (培养人) 服务政治 发展经济 培养人 提高升学率

6 .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创新态度 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

7 .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杜威 布鲁纳 布鲁姆 加涅

8 .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0. 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发生认识论)

11 .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叶圣陶 陶行知 赞可夫 苏霍姆林斯基

12 .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布鲁纳 奥苏贝尔 杜威 施瓦布

14. 教学要旨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

15.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认知学徒式、随机访取式和(D、抛锚式)

二、判断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F )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F )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T )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T )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T )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F )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T )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F )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T )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F )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T )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F )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T )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F )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F )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F )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T)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T )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T )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F )

三、简答题

1、 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

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2、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

答:(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

(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活动。

3、 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3)尊重教育者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 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

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 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

1)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

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尊重的教育既信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新理念p263-265)

答:(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1.个性化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四)解放学生(五)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六)开设创新课程(七)重视家庭的影响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

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8.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9.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D )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B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 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C )

A.因材施教 B.实践与思考 C.民主化 D.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24.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B )

A.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 D. 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5.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

2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2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2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3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31.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C)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3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3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3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3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 时间的活动。(B)

A.1/3 B.2/3 C.1/2 D.1/4

3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4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D.教师素质提高

4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C.国家课程标准D.课程改革纲要

4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D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4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45.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7.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

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8.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

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9.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

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5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

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

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

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

教师。

51.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52.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3.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4.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

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

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5.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6.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7.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⑤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58.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

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9.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

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C )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

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

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相关文章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心得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心得 徐州市特教学校 袁海艳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师就是站在讲台向学生传 ...查看


  • 增强新理念拓开新思路促进新发展
  • 增强新理念 拓开新思路 促进新发展 [摘要]新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实验教材全书共分九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新知学习及综合练习题.我们应该怎样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 ...查看


  • 新课程练习题
  • 一.名词术语简释(每题3分,共6分) 1. 探究性学习-- 2. 教育科研课题--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3.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 三级课程管理.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查看


  •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计划
  • 小学数学教研组业务活动计划 新的学年开始了,本期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的核心引领下,以创教学管理特色为突破口,进一步搞好新课程培训和实践活动,为课程改革的一切服务,展现数学科教学成绩,再创教学新业绩.为使各项工作 ...查看


  •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
  • 作者:蔡娟 中学数学杂志 2008年04期 一.引言 目前,课程改革,特别是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数学学科也是如此.基础教育 ...查看


  • 体育的听课评课
  • 课程下体育教学听课与评课的关注点 作者:张朋炬 文章来源:体育教学 点击数: 876 更新时间:6/14/2010 传统的听评课是以甄别和奖惩为目的,听者与评者经常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而忽视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的选择. ...查看


  •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听课与评课的关注点
  • 传统的听评课是以甄别和奖惩为目的,听者与评者经常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而忽视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的表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听评课关注 ...查看


  •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有哪些
  •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有哪些?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情境创设的内容及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 ...查看


  • [数学课程标准] 2
  • 关于理念 1. <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大家必须熟悉,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而,帮助大家理解并熟悉这些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当重要的.尽管我们搞过通识培训,也组织了很多的教材培训.专家讲座.活动研讨,有些老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