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深远意义

课程论文

题 目 武威市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以及

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深远意义

学 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毕业届别2016届

姓 名 刘庆

指导教师

职 称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武威市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

深远意思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民生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大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条件基本成熟。在城市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今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显得更加突出而迫切。在全面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武威市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的过程中,法规政策,运行机制,资金筹备,组织机构等现状,围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概念,内容,基本要素,经济学有关理论,与传统救济制度的区别、农村保障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对武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政策建议

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1)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保障,就是社会成员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者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由政府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着一定义包含以下要点:(a)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是对社会管理的最高权利机关,政府是具体实行国家权利的执行机构,唯有政府才能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社会实行生活保障。(b)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处于地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生活保障,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c)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支点的,必须以法律形式规范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能机构,企业和职工个人及个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二、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基本要素

(1) 保障对象

保障对象,就是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范围,享受最低农村生活保障的基本居民,在农村低保对象范围确定上,个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武威市政府明确规定:凡具有本市农业户口,且居住一年以上,上年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县区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纳入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2) 保障的标准

保障标准是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货币金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由各区县政府自行确定,武威市三县一区的保障标准是本着低标准起步,“纪要能保障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制定的”,为了体现国家的一些特殊政策,有规定农村子女领证户和儿女结扎户比其他一般人的标准提高3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分为全额补助和差额补助,全额补助是指补助家庭按照当地保障标准给予全部补助,差额补助是指按保障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农村标准的部分,给予部分补助。

(3) 家庭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具有农业户口的成员的全年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家庭收入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计算。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享受差额保障多少的依据,也是低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农村居民享受的奖励,荣誉津贴,无需补助金,优待金,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奖学金及勤工俭学收入以及临时性社会救助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同时规定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当家庭收入变化时,有主动告知村民委员会的义务。

(4) 保障资金

保障资金分为筹集资金和资金管理两部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较为困难,因此,筹集资金是农村生活保障工作的最大难题,我也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的关键因素。

(a)资金的筹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通过财政补助,福利彩票公益金及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国务院关于在去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助。

(b)资金管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纳入县区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每年年底前,由县区民政部门在核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所需资金的基础上,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用款计划。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同时,县级财政部门向民政部

门提出的季度用款计划进行审核后及时将保障金拨付到乡镇财政所专户。并在年初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决算。

三、 武威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1) 法规政策不健全

在法律政策制度面前,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随着1999年9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出台,城市居民保障权利一理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后来,虽然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逐步纳入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整体上我国尚未从立法上来保障广大农民作为国家公民所应享受的保障。另外在现实社会中,施恩观念依旧存在,绝大多数人把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实施。从社会公众和救助对象的角度也是如此。所有的农村低保对象都对政府充满感激之情,对低保待遇忍气吞声,很少与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发生沟通,

(2) 运行机制不完善

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人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有的基层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是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些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困难,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人数,也有县区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将符合条件的苦难群众据之门外。

农村低保具体操作随意性较大:首先许多从事低保工作的基层人员是从传统救济工作转化过来的人,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尚未发生相应的转变,加上工作基层经费欠缺和工作人员的不足,导致低保工作的粗放,同时工作程序上的不细致,基层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村低保工作监督客观的难度,又助长了基层工作的粗放化,由此导致了申请资格审查,确保保障对象,执行保障标准,发放保障资金,进行动态管理,保存工作文件和落实优惠政策等各个环节的随意性,甚至导致一些违规事件的发生。

四、 三农问题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内容:(a)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b)农村

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c)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2)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3)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a)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b)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c)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d)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e)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f)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五、武威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三农的产生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而最低农村生活保障制度是按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而逐渐形成的,这一举措

使得农村逐渐向城市方向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其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生活难得问题,也解决了人民看病难得问题,这一制度不紧解决了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保障了人民的医疗,受教育的问题。对促进三农有着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在心里上关注农民的生活,使得农民对生活有信心,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发展三农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良谨.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M],1990.

[2] 李珍.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中国社会出版社[M],2001

[3]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4] 王卫平等.社会救助学[M],群言出版社,2007

[5]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 马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6

[7] 李治刚.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3,5

[8] 刘金红,段庆林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

[9] 余兴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J].农村经济,2005,10

[10] 李珍.简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6,1.

[11] 李湘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3.

[12] 李洪文等.健全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3] 陈美.关于全面建立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14] 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制司课题组,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研究报告[R].2008,5.

[15] 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

[16] 董洪霞.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j).商场现代化,2006,474(1)

[17] 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农化新世纪,2004,5.

[18] 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19] 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2007,1

[20] 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课程论文

题 目 武威市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以及

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深远意义

学 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毕业届别2016届

姓 名 刘庆

指导教师

职 称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武威市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以及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

深远意思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民生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大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条件基本成熟。在城市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今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显得更加突出而迫切。在全面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武威市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的过程中,法规政策,运行机制,资金筹备,组织机构等现状,围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概念,内容,基本要素,经济学有关理论,与传统救济制度的区别、农村保障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对武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政策建议

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1)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保障,就是社会成员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者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由政府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着一定义包含以下要点:(a)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是对社会管理的最高权利机关,政府是具体实行国家权利的执行机构,唯有政府才能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社会实行生活保障。(b)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处于地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生活保障,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c)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支点的,必须以法律形式规范国家的社会保障职能机构,企业和职工个人及个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二、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基本要素

(1) 保障对象

保障对象,就是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范围,享受最低农村生活保障的基本居民,在农村低保对象范围确定上,个地方都有明确的规定。武威市政府明确规定:凡具有本市农业户口,且居住一年以上,上年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县区当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纳入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2) 保障的标准

保障标准是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货币金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般由各区县政府自行确定,武威市三县一区的保障标准是本着低标准起步,“纪要能保障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制定的”,为了体现国家的一些特殊政策,有规定农村子女领证户和儿女结扎户比其他一般人的标准提高3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分为全额补助和差额补助,全额补助是指补助家庭按照当地保障标准给予全部补助,差额补助是指按保障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农村标准的部分,给予部分补助。

(3) 家庭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中具有农业户口的成员的全年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家庭收入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办法计算。家庭收入是确定保障对象享受差额保障多少的依据,也是低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农村居民享受的奖励,荣誉津贴,无需补助金,优待金,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奖学金及勤工俭学收入以及临时性社会救助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同时规定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当家庭收入变化时,有主动告知村民委员会的义务。

(4) 保障资金

保障资金分为筹集资金和资金管理两部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较为困难,因此,筹集资金是农村生活保障工作的最大难题,我也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的关键因素。

(a)资金的筹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通过财政补助,福利彩票公益金及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国务院关于在去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助。

(b)资金管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纳入县区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每年年底前,由县区民政部门在核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所需资金的基础上,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用款计划。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同时,县级财政部门向民政部

门提出的季度用款计划进行审核后及时将保障金拨付到乡镇财政所专户。并在年初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决算。

三、 武威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1) 法规政策不健全

在法律政策制度面前,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随着1999年9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出台,城市居民保障权利一理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后来,虽然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逐步纳入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整体上我国尚未从立法上来保障广大农民作为国家公民所应享受的保障。另外在现实社会中,施恩观念依旧存在,绝大多数人把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实施。从社会公众和救助对象的角度也是如此。所有的农村低保对象都对政府充满感激之情,对低保待遇忍气吞声,很少与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发生沟通,

(2) 运行机制不完善

保障对象的界定不规范:目前农村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人达不到规范化和透明化,有的基层人员还因人情关系的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人确定为低保对象,是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有些基层工作人员觉得困难人数多,工作困难,得罪人还不得安宁,所以宁愿少报也不得罪人。在县一级上,可能有的县区为了多争取上级拨款而多报人数,也有县区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将符合条件的苦难群众据之门外。

农村低保具体操作随意性较大:首先许多从事低保工作的基层人员是从传统救济工作转化过来的人,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尚未发生相应的转变,加上工作基层经费欠缺和工作人员的不足,导致低保工作的粗放,同时工作程序上的不细致,基层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村低保工作监督客观的难度,又助长了基层工作的粗放化,由此导致了申请资格审查,确保保障对象,执行保障标准,发放保障资金,进行动态管理,保存工作文件和落实优惠政策等各个环节的随意性,甚至导致一些违规事件的发生。

四、 三农问题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内容:(a)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b)农村

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c)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2)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3)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a)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b)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c)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d)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e)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f)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五、武威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三农的产生的意义

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而最低农村生活保障制度是按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而逐渐形成的,这一举措

使得农村逐渐向城市方向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其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生活难得问题,也解决了人民看病难得问题,这一制度不紧解决了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保障了人民的医疗,受教育的问题。对促进三农有着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在心里上关注农民的生活,使得农民对生活有信心,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发展三农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良谨.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M],1990.

[2] 李珍.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中国社会出版社[M],2001

[3] 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4] 王卫平等.社会救助学[M],群言出版社,2007

[5]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 马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6

[7] 李治刚.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3,5

[8] 刘金红,段庆林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

[9] 余兴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J].农村经济,2005,10

[10] 李珍.简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6,1.

[11] 李湘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3.

[12] 李洪文等.健全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3] 陈美.关于全面建立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14] 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制司课题组,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研究报告[R].2008,5.

[15] 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

[16] 董洪霞.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j).商场现代化,2006,474(1)

[17] 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农化新世纪,2004,5.

[18] 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19] 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2007,1

[20] 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相关文章

  • 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题目:家乡的群众文化生活情况 调查时间: 2011年1月15日至2011年1月31日 调查地点: 鞍山市千山区档案局 调查对象: 单位的基层领导以及周边群 ...查看


  • 201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 ...查看


  • 浅谈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认识
  • 政策法规 2010年第2期 浅谈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认识 2 张丽霞1, (1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业执法总队,甘肃兰州73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换改革的进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一种新的执法趋 ...查看


  • 大靖镇全国重点镇推荐表(终稿)
  • 附件 全国重点镇推荐表 推荐镇名称: 大靖镇 (□ 县 城 ▉非县城建制镇) 古浪县 武威市 甘肃省 所属县(区.市.旗) : 所属市(地区.州.盟) : 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 : 县级填表单位(盖章) : 县级单位填表人签字: 傅鹏 ...查看


  •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 常用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六篇 作者:wxziyang 2008-11-29 8:13:50 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者,也是政府行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同志在工作中,始终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 "三个代表" ...查看


  • 重庆大学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 " 毛 特 论 "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调 查 报 告 学 校: 重庆大学 班 级: 调查人 : 时 间 : 2013年8月17日 有关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调查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 ...查看


  • 甘肃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2009
  • 甘肃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09-7-21 18:10:50 被阅览数: 1084 次 来源: 科教办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一.基本情况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 ...查看


  • 城关区小学大班额问题的调查报告
  • 城关区小学大班额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区规划布局和城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需求,为满足快速增长的义务教育需求,全面实现城关教育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目标,确保成功地区居民子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城关义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我通过深入调研,综 ...查看


  • 小学校长述职述廉报告(2)
  • **小学述职述廉报告 2011年,我校在学区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各项建设进展顺利,得到了学生.家长.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归功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师生的拼搏,在此,对学区领导.全体教师表示衷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