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 导联呈qr 型,ST Ⅱ、Ⅲ、aVF 弓背型抬高0.1~0.15mV ,

长导联可见P-P 间隔1.46s ,可见延缓出现的QRS 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 ,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 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 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 导联呈qr 型。异常Q 波较前明显,ST 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 呈QS 型,ST 段回落明显,T Ⅱ、Ⅲ、aVF 、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 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 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 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 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而前壁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者病死率比下壁就要高2~3倍了。

例2:

患者男,81岁。因“胸闷两小时”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小时前突发胸闷,为胸骨后闷痛,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及一过性黑朦发作,恶心、呕吐一次。初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窦性P 波规律出现,均未下传心室, QRS波群缓慢匀齐,频率33次/分,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电图所见:窦性P 波规律出现,与QRS 波群无关,均未下传心室,为三度AVB 。箭头指向处为临时起搏的心室起搏V 波,其后为起搏QRS 波群形态宽大畸形,频率68bpm 。为VVI 起搏方式。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临时起搏器(VVI 起搏方式心电图 起搏功能良好)。

例3:患者,男75岁,一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胸闷,无胸痛及咳嗽,无黑朦、晕厥等,来院检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可见窦性P 波消失,代之以心房颤动波“f ”波,f 波均未下传;QRS 波群缓慢而匀齐,频率为31bpm ,QRS 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应该在40~60次/分)。STII 导联明显呈弓背型抬高。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房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虽然看起来诊断很多,但是先诊断重要诊断,后诊断主导心律,再次诊断房室关系,再最后诊断心室控制。这样如果有很多诊断也不乱,而是条理分明。〕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例病例的整个病程我整理的图片,大家看看,你怎么诊断这个病例?你又是如何诊断她的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的?那么这个心律失常在病程中又有何临床意义?

在讲专题之前先复习一下典型的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因为好多亲们不是专门搞心电图的:

从上面图形我们可以看出主导心律为窦性,P-R 间期恒定为0.15s ,QRS 波群时限增宽尤其以后半部分增宽明显,时限达到0.13s ,V1导联呈R 型,粗钝有切迹,后峰大于前峰。为典型的

室内传导阻滞中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因为时限达到0.12s ,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上图可以看出来基本心律亦为窦性,QRS 波群发生了如下改变:II 、III 、aVF 导联呈rS 型,且SIII>SII; I 、aVL 导联呈qR 型,电轴左偏达到-45°以上,为典型的左前分支阻滞。

心肌梗塞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二)

3. 室内阻滞:由于心肌梗塞的部位不同,束支及其分支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不尽相同,而出现不同的单一束支、双束支及三束支阻滞。

1) 右束支阻滞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率约40%,〔有人要问了:有这么多吗?可以想想你在患者的急性期及时检查心电图了没有?保留资料了没有?〕所以因为诸多因素的关系我们见到的并不是那么多。

右束支阻滞好发于前壁心肌梗塞的患者,其出现时间多在急性心肌梗塞一周内,可为暂时性,但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永久性右束支阻滞。有文章表明,若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发生初期发现新出现的RBBB ,考虑左前降支近端阻塞可能性大。

例1:患者,女,80岁。4天前患者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发作无明显诱因,每次持续10余分钟,能自行缓解,4小时前胸闷、胸痛加重并持续,伴大汗无呕吐晕厥。外院检查心电图如下图:

〔其实心肌梗塞的典型图形改变往往在当地医院,转来上级医院后那么典型的图形就非常少了,所以当地医院的图形是特别珍贵的,要及时扫描保存。〕

心电图可见:胸前导联V1~V3导联呈QR 型,Q 波≥同导联R 波1/4,Q 波时限≥0.04s ;ST 段在V1~V5导联呈弓背型抬高明显。 V1导联呈现特殊的QR 型,其他导联QRS 波群的后半部分明显增宽,符合典型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右束支阻滞的图形改变。 该患者行冠脉照影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心肌梗塞范围较大,室间隔穿孔,患者自动出院。

例2:患者,男,70岁,急性胸痛发作来院急诊检查,如图:

心电图所见:胸前V1~V5导联呈qR 型,ST 段在V2~V5显著呈弓背型抬高,肢体导联电压偏低(预后不好)。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2) 左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可以并发左束支阻滞,或者在左束支基础上发生急性心肌梗塞,两者并存机会约8%。由于左束支阻滞和心肌梗塞都可影响QRS 波群的起始向量,因此,左束支阻滞可以部分或完全掩盖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例3:

患者,男,65岁,高血压病史12年,胸痛20h 记录图形, 心电图表现:窦性P 波,PR 间期0.20s ,V1~V4、Ⅲ、aVF 导联呈QS 型,伴有ST 段弓背型向上抬高明显,V5、V6、I 、aVL 导联呈R 型。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显著左偏。

〔如上图所示,在左束支时胸导联V1、V2的r 波亦可以不显著而呈QS 型,ST 段因为继发性改变亦可以抬高,那么什么时候要严重关注是否合并心肌梗塞呢?个人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如果患者症状明显,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和体征,结合化验检查特别是急诊检查心梗三项出现异常那么肯定要考虑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了;再者如果胸导联ST 段抬高的程度明显,超过了0.50mV ,那么亦应严重关注。〕

例4:

患者,女,78岁,既往有“冠心病、完左、心力 衰竭”不规则服用药物仍有胸闷、心悸、气促,无明显胸痛,本次突发晕厥,当地医院发现室速、室颤紧急抢救后送来我院。急诊检查心梗三项均明显增高。

V1 V2 V3

可见该患者检查心电图3次时间间隔都不长,呈现典型的左束支阻滞图形,但是细心观察虽然V1~V3导联有r 波,但是r 波都不是太明显,ST -T 呈现动态变化,结合临床心梗三项都升高,明显的严重的临床表现,完左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诊断可以明确。遗憾的是患者拒绝行冠脉照影及支架安置术,比较遗憾。 新近Sgarbossa 总结了15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左束支阻滞的诊断经验,提出以下诊断标准:

1.QRS 波群主波向下的导联ST 段抬高≥0.05mV ;

2.QRS 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ST 段抬高≥0.10mV ;

3.V1~V3导联ST 段压低≥0.10mV ;

3) 左前分支阻滞:

左前分支纤细而长,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并发的分支阻滞。

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左前分支阻滞的发生率24%,在下壁心肌梗死时其发生率为16%。 但是部分病人的左前分支接受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所以心梗合并左前分支阻滞不一定是左前降支近段闭塞或梗死广泛的标志。

上图为典型的左前分支的图形改变,下面我们来看一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图形变化:

这是同一个患者两次不同时间的入院常规检查的心电图,第一次仅为电轴中度左偏,胸前导联图形正常。约4个多月后再次入院检查心电图可以见到胸前V1~V3呈rS 型,r 波递减,V4导联呈qrs 型,较3月份心电图可以见到r 波的丢失,ST 段略呈弓背型抬高,T 波已经开始深倒置,病程估计已经进入到了亚急性期,但是该患者没有述说任何不适的症状,所以个人觉得入院常规检查心电图是必须的,〔哪怕是患者有怨言:你们不就是为了钱吗?〕我们也要一定坚持常规检查,这种情况万分之一发现了就是万幸。

该患者除了胸前导联典型的前壁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外,观察肢体导联亦可见到新出现了典型的左前分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达-56°,Ⅱ、Ⅲ、aVF 呈rS 型,S Ⅲ>SⅡ; I、aVL 导联呈qR 型。 当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时,两者的相互影响不大。 肢体导联呈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心前导联上呈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的心电图波形。 但是下壁心肌梗死若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常有一定困难,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提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QRS电轴左偏(-45°~-60°之间);Ⅱ、Ⅲ、aVF 呈QS 型或rS 型。

4)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中,其发生率约为23%。通常该阻滞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因此其中30%左右能发展成三度房室阻滞。心前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肢体导联呈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患者,男,78岁,三天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气喘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拒绝入院治疗,一小时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气喘症状,症状持续不能自行缓解,无明显胸痛,无恶心、黑朦等,就诊后检查心电图示房颤、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收住入院后心电图如上图,胸前导联出现ST 段的抬高,提示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酶谱也明显增高。

该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房负荷加重。

发病第四天,V1、V2导联新出现的q 波,胸前原来抬高的ST 段已经回落。呈现典型的心肌梗死的动态改变,诊断无疑问。

1) 室性早搏: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Holter 的检出率为70%~100%,以发病最初几小时内发生率最高。 梗死面积大、高龄、并发休克、低血压、心力衰竭患者的高级别室性早搏发生率较高。 R-on-T 现象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发生于U 波上面的室早易诱发室速,猝死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病例1

患者,男,61岁,因“胸闷不适两小时”入院。 有高血压病史4年,有高血脂及腔梗病史。 两小时前出现无明显诱因下的胸闷不适,为胸骨后不适,伴有出汗、头昏并持续不缓解,无胸痛,无心悸、呼吸困难等,来我院急诊,检查下面第一幅图形,在长导联我们可以见到明显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由于基础窦律小于50次/分,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未取代一次窦性激动,表现为插入性室性早搏。 心电图在下壁II 、III 、aVF 导联可以见到典型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在此就不赘述了。 急诊检查冠脉照影可见多支病变,其中右冠远段闭塞伴血栓。急诊检验心梗三项也明显升高。

01. 第一天的心电图改变:

02. 第二天的心电图可以见到室性早搏更加频繁出现,表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现象:

其典型的下壁导联的心肌梗塞的动态衍变继续。

03. 第三天的心电图:典型的动态改变继续,然后可以见到少数室性早搏出现,明显好转。

病例2:

患者,老年男性,因发作性胸痛40

天,加重呈持续性九小时入院,检查心梗三项增高,心电图如下:

图中可见前壁导联出现异常的QS 型,ST 段抬高,T 波已经开始倒置,肢体导联除了表现为左前分支阻滞外,尚可见典型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除了有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之外,在其ST 段上还有一个逆行的P 波,为室性早搏逆行传导心房所产生。 在第二个室性早搏结束后的代偿间歇中出现了一个延缓的形态呈室上性的交界性逸搏搏动。请看下图详解: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 导联呈qr 型,ST Ⅱ、Ⅲ、aVF 弓背型抬高0.1~0.15mV ,

长导联可见P-P 间隔1.46s ,可见延缓出现的QRS 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 ,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 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 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 导联呈qr 型。异常Q 波较前明显,ST 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 呈QS 型,ST 段回落明显,T Ⅱ、Ⅲ、aVF 、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 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 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 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 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而前壁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者病死率比下壁就要高2~3倍了。

例2:

患者男,81岁。因“胸闷两小时”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小时前突发胸闷,为胸骨后闷痛,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及一过性黑朦发作,恶心、呕吐一次。初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窦性P 波规律出现,均未下传心室, QRS波群缓慢匀齐,频率33次/分,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电图所见:窦性P 波规律出现,与QRS 波群无关,均未下传心室,为三度AVB 。箭头指向处为临时起搏的心室起搏V 波,其后为起搏QRS 波群形态宽大畸形,频率68bpm 。为VVI 起搏方式。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临时起搏器(VVI 起搏方式心电图 起搏功能良好)。

例3:患者,男75岁,一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胸闷,无胸痛及咳嗽,无黑朦、晕厥等,来院检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可见窦性P 波消失,代之以心房颤动波“f ”波,f 波均未下传;QRS 波群缓慢而匀齐,频率为31bpm ,QRS 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应该在40~60次/分)。STII 导联明显呈弓背型抬高。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房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虽然看起来诊断很多,但是先诊断重要诊断,后诊断主导心律,再次诊断房室关系,再最后诊断心室控制。这样如果有很多诊断也不乱,而是条理分明。〕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例病例的整个病程我整理的图片,大家看看,你怎么诊断这个病例?你又是如何诊断她的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的?那么这个心律失常在病程中又有何临床意义?

在讲专题之前先复习一下典型的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因为好多亲们不是专门搞心电图的:

从上面图形我们可以看出主导心律为窦性,P-R 间期恒定为0.15s ,QRS 波群时限增宽尤其以后半部分增宽明显,时限达到0.13s ,V1导联呈R 型,粗钝有切迹,后峰大于前峰。为典型的

室内传导阻滞中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因为时限达到0.12s ,诊断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上图可以看出来基本心律亦为窦性,QRS 波群发生了如下改变:II 、III 、aVF 导联呈rS 型,且SIII>SII; I 、aVL 导联呈qR 型,电轴左偏达到-45°以上,为典型的左前分支阻滞。

心肌梗塞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二)

3. 室内阻滞:由于心肌梗塞的部位不同,束支及其分支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不尽相同,而出现不同的单一束支、双束支及三束支阻滞。

1) 右束支阻滞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率约40%,〔有人要问了:有这么多吗?可以想想你在患者的急性期及时检查心电图了没有?保留资料了没有?〕所以因为诸多因素的关系我们见到的并不是那么多。

右束支阻滞好发于前壁心肌梗塞的患者,其出现时间多在急性心肌梗塞一周内,可为暂时性,但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永久性右束支阻滞。有文章表明,若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发生初期发现新出现的RBBB ,考虑左前降支近端阻塞可能性大。

例1:患者,女,80岁。4天前患者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发作无明显诱因,每次持续10余分钟,能自行缓解,4小时前胸闷、胸痛加重并持续,伴大汗无呕吐晕厥。外院检查心电图如下图:

〔其实心肌梗塞的典型图形改变往往在当地医院,转来上级医院后那么典型的图形就非常少了,所以当地医院的图形是特别珍贵的,要及时扫描保存。〕

心电图可见:胸前导联V1~V3导联呈QR 型,Q 波≥同导联R 波1/4,Q 波时限≥0.04s ;ST 段在V1~V5导联呈弓背型抬高明显。 V1导联呈现特殊的QR 型,其他导联QRS 波群的后半部分明显增宽,符合典型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伴有右束支阻滞的图形改变。 该患者行冠脉照影为左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心肌梗塞范围较大,室间隔穿孔,患者自动出院。

例2:患者,男,70岁,急性胸痛发作来院急诊检查,如图:

心电图所见:胸前V1~V5导联呈qR 型,ST 段在V2~V5显著呈弓背型抬高,肢体导联电压偏低(预后不好)。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2) 左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可以并发左束支阻滞,或者在左束支基础上发生急性心肌梗塞,两者并存机会约8%。由于左束支阻滞和心肌梗塞都可影响QRS 波群的起始向量,因此,左束支阻滞可以部分或完全掩盖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例3:

患者,男,65岁,高血压病史12年,胸痛20h 记录图形, 心电图表现:窦性P 波,PR 间期0.20s ,V1~V4、Ⅲ、aVF 导联呈QS 型,伴有ST 段弓背型向上抬高明显,V5、V6、I 、aVL 导联呈R 型。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显著左偏。

〔如上图所示,在左束支时胸导联V1、V2的r 波亦可以不显著而呈QS 型,ST 段因为继发性改变亦可以抬高,那么什么时候要严重关注是否合并心肌梗塞呢?个人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如果患者症状明显,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和体征,结合化验检查特别是急诊检查心梗三项出现异常那么肯定要考虑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了;再者如果胸导联ST 段抬高的程度明显,超过了0.50mV ,那么亦应严重关注。〕

例4:

患者,女,78岁,既往有“冠心病、完左、心力 衰竭”不规则服用药物仍有胸闷、心悸、气促,无明显胸痛,本次突发晕厥,当地医院发现室速、室颤紧急抢救后送来我院。急诊检查心梗三项均明显增高。

V1 V2 V3

可见该患者检查心电图3次时间间隔都不长,呈现典型的左束支阻滞图形,但是细心观察虽然V1~V3导联有r 波,但是r 波都不是太明显,ST -T 呈现动态变化,结合临床心梗三项都升高,明显的严重的临床表现,完左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诊断可以明确。遗憾的是患者拒绝行冠脉照影及支架安置术,比较遗憾。 新近Sgarbossa 总结了15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左束支阻滞的诊断经验,提出以下诊断标准:

1.QRS 波群主波向下的导联ST 段抬高≥0.05mV ;

2.QRS 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ST 段抬高≥0.10mV ;

3.V1~V3导联ST 段压低≥0.10mV ;

3) 左前分支阻滞:

左前分支纤细而长,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并发的分支阻滞。

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左前分支阻滞的发生率24%,在下壁心肌梗死时其发生率为16%。 但是部分病人的左前分支接受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所以心梗合并左前分支阻滞不一定是左前降支近段闭塞或梗死广泛的标志。

上图为典型的左前分支的图形改变,下面我们来看一例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的图形变化:

这是同一个患者两次不同时间的入院常规检查的心电图,第一次仅为电轴中度左偏,胸前导联图形正常。约4个多月后再次入院检查心电图可以见到胸前V1~V3呈rS 型,r 波递减,V4导联呈qrs 型,较3月份心电图可以见到r 波的丢失,ST 段略呈弓背型抬高,T 波已经开始深倒置,病程估计已经进入到了亚急性期,但是该患者没有述说任何不适的症状,所以个人觉得入院常规检查心电图是必须的,〔哪怕是患者有怨言:你们不就是为了钱吗?〕我们也要一定坚持常规检查,这种情况万分之一发现了就是万幸。

该患者除了胸前导联典型的前壁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外,观察肢体导联亦可见到新出现了典型的左前分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达-56°,Ⅱ、Ⅲ、aVF 呈rS 型,S Ⅲ>SⅡ; I、aVL 导联呈qR 型。 当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时,两者的相互影响不大。 肢体导联呈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心前导联上呈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的心电图波形。 但是下壁心肌梗死若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常有一定困难,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提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QRS电轴左偏(-45°~-60°之间);Ⅱ、Ⅲ、aVF 呈QS 型或rS 型。

4)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中,其发生率约为23%。通常该阻滞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的病人,因此其中30%左右能发展成三度房室阻滞。心前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肢体导联呈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患者,男,78岁,三天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气喘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拒绝入院治疗,一小时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气喘症状,症状持续不能自行缓解,无明显胸痛,无恶心、黑朦等,就诊后检查心电图示房颤、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收住入院后心电图如上图,胸前导联出现ST 段的抬高,提示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酶谱也明显增高。

该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房负荷加重。

发病第四天,V1、V2导联新出现的q 波,胸前原来抬高的ST 段已经回落。呈现典型的心肌梗死的动态改变,诊断无疑问。

1) 室性早搏: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Holter 的检出率为70%~100%,以发病最初几小时内发生率最高。 梗死面积大、高龄、并发休克、低血压、心力衰竭患者的高级别室性早搏发生率较高。 R-on-T 现象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发生于U 波上面的室早易诱发室速,猝死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病例1

患者,男,61岁,因“胸闷不适两小时”入院。 有高血压病史4年,有高血脂及腔梗病史。 两小时前出现无明显诱因下的胸闷不适,为胸骨后不适,伴有出汗、头昏并持续不缓解,无胸痛,无心悸、呼吸困难等,来我院急诊,检查下面第一幅图形,在长导联我们可以见到明显提前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由于基础窦律小于50次/分,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未取代一次窦性激动,表现为插入性室性早搏。 心电图在下壁II 、III 、aVF 导联可以见到典型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在此就不赘述了。 急诊检查冠脉照影可见多支病变,其中右冠远段闭塞伴血栓。急诊检验心梗三项也明显升高。

01. 第一天的心电图改变:

02. 第二天的心电图可以见到室性早搏更加频繁出现,表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现象:

其典型的下壁导联的心肌梗塞的动态衍变继续。

03. 第三天的心电图:典型的动态改变继续,然后可以见到少数室性早搏出现,明显好转。

病例2:

患者,老年男性,因发作性胸痛40

天,加重呈持续性九小时入院,检查心梗三项增高,心电图如下:

图中可见前壁导联出现异常的QS 型,ST 段抬高,T 波已经开始倒置,肢体导联除了表现为左前分支阻滞外,尚可见典型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除了有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之外,在其ST 段上还有一个逆行的P 波,为室性早搏逆行传导心房所产生。 在第二个室性早搏结束后的代偿间歇中出现了一个延缓的形态呈室上性的交界性逸搏搏动。请看下图详解:


相关文章

  • 内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上
  • Pneumonia 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Streptococcus pneumonia肺炎链球菌肺炎:急骤起病,以高热.寒颤.咳嗽.血痰.胸痛为特征,X 线影像呈肺段或肺叶 ...查看


  • 冠心病如何分型
  • 冠心病如何分型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 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 ...查看


  •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远离急性心肌梗死 来源:三九养生堂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但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不算了解,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吧,帮助大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还有我们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 ...查看


  •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备考模拟题
  • 1. 女性,62岁,高血压病史4年,有家族史,多次测血压190-196/110mmHg,眼底Ⅲ级,该患者诊断 A. 3级高血压,高危 B. 2级高血压,高危 C. 3级高血压,极高危 D. 2级高血压,中危 E. 2级高血压,极高危 答案: ...查看


  • 循环系统病例讨论6例
  • 病例讨论6例 病例1阵发性胸骨后疼痛,晕厥 病例2胸闷.气短.浮肿 病例3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双下肢浮肿 病例4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病例5呼吸困难.咳嗽.咯血 病例6发作性胸痛.胸闷 病例1 阵发性胸骨后疼痛,晕厥 于××,男性,48 ...查看


  • 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
  •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Prinzmetal心绞痛),继发于大血管痉挛的心绞痛, 特征是心绞痛在安静时发作,与劳累和精神紧张等无关,变可因卧床休息而缓解,并伴有ST段抬高的一种特殊类型,它能导致急性心肌 ...查看


  • 办公室常见病的有关症状
  • 办公室常见病的有关症状 疾病是人体在各种理化.微生物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脏器形态改变和功能异常的现象,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中渡过的.一个人一生不得病的可能性极微,因此,适当掌握一些疾病知识,将有助于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 ...查看


  • 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及要求
  • 一. 收治范围总原则[参考重症医学科管理与建设指南(2009版)] 1. 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 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 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 严密的监护和 ...查看


  • 窦性心跳过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窦性心跳过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引起窦性心跳过慢的原因很多,根据窦性心跳过慢发生的原因可将其 主要分为生理性窦性心跳过慢和病理性窦性心跳过慢. 一.生理性窦性心跳过慢:它属于正常现象.这种心跳过慢多见于长期从事体力工作的人.运动员或经常参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