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

第九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简述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会 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

二、史论共享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基础知识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A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必然原因);

B组织上,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出现)和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思想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发展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D军事上,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

E客观上,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F宣传上,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简况:1911年(辛亥)10月10日,首先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标志);定都南京,五色旗(红黄蓝白黑),改用公历,民国纪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定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2、袁世凯夺权: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孙中山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3、评价: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成功的依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失败的依据: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三)参考资料

一、概念阐述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习,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6.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7.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二、史料解读

民主宪政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一 (以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是也。今吾国之现行制,责任内阁制也。然有责任内阁制之名,而无责任内阁制之实,故政治因之不举。吾党主张将来宪法上仍采用责任内阁制,并主张正式政府由政党组织,内阁实行负责制。凡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材料三 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调丧,欲持急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盖《约法》上行政首长之职任不完,则事实上总揽政务之统一无望。故本大总统之愚,以为《临时约法》第四章于大总统职权各规定,适用于临时大总统已觉有种种困难,若再适用于正式大总统,则其困难将益甚。——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叙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在中国曲折发展的历程。材料一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参议院、国务员监督大总统。这一规定在当时有利于反对专制独裁,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材料二认为责任内阁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民主政治未能发展,因此宋教仁主张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以确保责任内阁落到实处。材料三认为参议院与总统互相牵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但袁世凯主张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总统的权力,实行独裁统治。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材料一 在一座已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二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三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材料四 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能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从经济上截留中国的海关税收;从军事上派兵准备武装干涉。材料三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干涉变为所谓的“中立”。 其原因在于中国革命形势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镇压;同时列强也害怕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反帝斗争。从材料四可知,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在华统治代理人。它们已经把袁世凯作为“维持国内秩序”的人选,并希望通过袁世凯“发展对华贸易”。

三、难点辨析

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1)必要性: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是大势所趋。

(2)可能性:①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⑤客观条件: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

(3)局限性: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②辛亥革命引起的变化有限: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初政治形同闹剧;普通国民选举、监督之权并未兑现;各级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仍旧牢牢操控在旧官僚、士绅手里。③在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上,辛亥革命显得更为保守:a.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政策;b.《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参政权做任何规定。④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学习思考】孙中山说:“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我等之非清朝人矣!”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答案提示: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史学争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答案提示: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

(1)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2)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3)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材料阅读与思考】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指袁世凯)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答案提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是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于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材料阅读与思考】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上面是孙中山的两句名言,结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

答案提示: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第九课 辛亥革命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简述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会 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

二、史论共享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基础知识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A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必然原因);

B组织上,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出现)和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思想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发展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D军事上,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

E客观上,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F宣传上,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简况:1911年(辛亥)10月10日,首先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标志);定都南京,五色旗(红黄蓝白黑),改用公历,民国纪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定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2、袁世凯夺权: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孙中山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3、评价: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成功的依据: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失败的依据: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三)参考资料

一、概念阐述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5.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习,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6.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7.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二、史料解读

民主宪政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材料一 (以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二 盖责任内阁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是也。今吾国之现行制,责任内阁制也。然有责任内阁制之名,而无责任内阁制之实,故政治因之不举。吾党主张将来宪法上仍采用责任内阁制,并主张正式政府由政党组织,内阁实行负责制。凡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材料三 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调丧,欲持急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盖《约法》上行政首长之职任不完,则事实上总揽政务之统一无望。故本大总统之愚,以为《临时约法》第四章于大总统职权各规定,适用于临时大总统已觉有种种困难,若再适用于正式大总统,则其困难将益甚。——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叙述了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在中国曲折发展的历程。材料一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参议院、国务员监督大总统。这一规定在当时有利于反对专制独裁,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材料二认为责任内阁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民主政治未能发展,因此宋教仁主张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以确保责任内阁落到实处。材料三认为参议院与总统互相牵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但袁世凯主张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总统的权力,实行独裁统治。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材料一 在一座已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二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三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材料四 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能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从经济上截留中国的海关税收;从军事上派兵准备武装干涉。材料三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干涉变为所谓的“中立”。 其原因在于中国革命形势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镇压;同时列强也害怕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反帝斗争。从材料四可知,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在华统治代理人。它们已经把袁世凯作为“维持国内秩序”的人选,并希望通过袁世凯“发展对华贸易”。

三、难点辨析

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1)必要性: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是大势所趋。

(2)可能性:①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⑤客观条件: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

(3)局限性: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②辛亥革命引起的变化有限: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初政治形同闹剧;普通国民选举、监督之权并未兑现;各级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仍旧牢牢操控在旧官僚、士绅手里。③在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上,辛亥革命显得更为保守:a.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政策;b.《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参政权做任何规定。④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学习思考】孙中山说:“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我等之非清朝人矣!”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答案提示: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史学争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答案提示: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

(1)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2)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3)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材料阅读与思考】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指袁世凯)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答案提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是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于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材料阅读与思考】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上面是孙中山的两句名言,结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

答案提示: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初探
  •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头绪多.覆盖面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今中外,方方面面,难以准确地记忆理解.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效果,笔者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 ...查看


  •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教案
  •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辛亥革命 公开课教案(初稿)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第四节 授课班级:高一(7)班 授课人:刘成 一.教学准备分析 [思路分析] 充分尊重和体会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透 ...查看


  • 历史知识点总结
  • 洋务运动 1.试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答:背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密切,买办化的封建官僚军阀集团,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出面倡导学习 ...查看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 [摘要]众所周知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为社会 ...查看


  • 辛亥革命(说课稿)
  •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合肥五十中历史组 胡爱萍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合肥市第五十中学的历史教师胡爱萍.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 ...查看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 必修1 知识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1 西周的分封制 考点2 西周的宗法制 知识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考点2 郡县制 知识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 中 ...查看


  •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 <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俄国十月革命>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内容.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世界历史新局面,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 ...查看


  •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 工业革命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 ...查看


  • 北伐战争 知识点总结
  • 教学课题:北伐战争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概况.特点.作用: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 基本技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