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测度研究

理论新探

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测度

飞1,2

(1.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05)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测度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产业内

贸易水平时,出现产业内贸易水平放大效应的可能性最大,需要通过计算分国别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一步认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原因,以免生产误导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合成谬误;加权改进中图分类号:C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0)20-0022-03

0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

X i =ΣX ij

j =1m

n

(2)(3)

M i =ΣM ij

j =0

品的交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的概念。近年来,这一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国际分工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针对这一贸易现象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格鲁贝尔-劳埃德(Grubel-Lloyd )于1975年创立的G-L 指标,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大多使用此方法来测度。该指数在测度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上是没有争议的,但在计算一国产业内贸易总水平上是存在诸多争议的,会因为贸易在国家间的失衡使得测度结果存在放大效应。本研究拟从G-L 指数的构成入手,分析这种放大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利用中国1996~2006年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指明今后研究中如何使用该指数来研究产业内贸易问题。

式(2)和式(3)中的X ij 和M ij 分别表示研究对象向j 国出口和从j 国进口i 产品的贸易值,代入(1)式,产业内贸易指数可进一步写为:

n

n

IIT i =1-|X-M |=1-i i

|ΣX ij -ΣM ij |

j =1

ΣX +ΣM

ij j =1

j =0n j =0n

(4)

ij

假设研究对象在每个贸易伙伴层次上i 产业或者是只出口或者是只进口,且(2)式和(3)式的值相等,即:

X ij >0,则必有M ij =0;或者M ij >0,则必有X ij =0。

j =0

ΣX -ΣM

ij j =0

n n

ij

据此,可知研究对象i 产业的总体IIT 值和分国别的IIT 值分别为:

n

n

1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理论分析

测量产业内部贸易的指标广泛采用的是格鲁布尔—劳

IIT i =1-|X-M |=1-i i

|ΣX ij -ΣM ij |

埃德指数,它可以衡量一国的某一产业(i产业) 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其公式如下:

j =0

ΣX -ΣM

ij j =0

j =0n j =0n

=1-0=1(5)

ij

IIT i =1-|X-M |

i i

IIT ij =1-|Xi -M ij |=1-1=0

ij ij

(1)

(6)

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是:研究对象i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达到1,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而在国别层次上则都是产业间贸易,出现了萨缪尔森所描述的“合成谬误”现象。用最简单的逻辑来看,如果i 产业和每一个贸易伙伴都是产业间的贸易关系,那么该产业总的来看也应该是产业间的贸易关系,但是,使用G-L 指数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放大效应。

以上结论从理论上建立在对极端情况的假设基础上,进而推导出G-L 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贸易存在国家层面上的失

其中,X i 和M i 分别代表一国i 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

那么IIT=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 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 i -M i =0,IIT=1,表示该产业的贸易全部是产业内贸易[8]。

式(1)中的X i 和M i 是研究对象i 产业全部贸易伙伴进出口额的加总,其值可进一步分别写为:

作者简介:靖飞(1973-),男,辽宁锦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总第320期)

理论新探

衡状况时,其计算结果存在放大效应。

M i2|+…(|Xin -M in ||(10)

式(10)中X ij 和M ij 分别表示研究对象向j 国出口和从j

2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先综合,

国进口i 产品的贸易值,因此如果研究对象j 国与所有贸易伙伴都是顺差、或者都是逆差,或者贸易差额等于0,则公式(10)的值为0,不存在放大效应,否则(10)式值始终大于0,即存在放大效应。

在当今贸易形势下,一个国家与所有贸易伙伴都是顺差、或者都是逆差,或者贸易差额等于0的情况,发生几率非常低。因此,使用原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放大效应。具体放大效应有多大,可使用公式(4)和公式(8)的比值来衡量。

后对比”的问题,即先将各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综合在一起,然后对比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遵循“先对比,后综合”的思路,即先在各个贸易伙伴层次上对比计算出分国别产业内贸易指数,然后通过加权的方法综合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按照这样的思路,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采用格鲁布尔—劳埃德指数计算分国别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与公式(1)相同,即:

IIT i =1-|X-M |

ij ij

式为:

(7)

3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HS1996标准2位数编码联合国贸易署统计数

第二步,采用加权方法综合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

n

据库(COMTRADE )中中国1996~2006年的数据,对产业内贸

IIT T =Σ((1-|Xij -M ij |) ×

ij ij j =1

Σ(X+M)

ij

ij

j =0

X ij +Mij |

) (8)

易指数的放大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表1是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变动状况。IITi 是采用不分国别即采用原始公式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按照这个数据,中国对外贸易已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逐年提高,1996年为0.548,到2006年已经发展到

式中的X ij 和M ij 分别表示研究对象向j 国出口和从j 国进口I 产业产品的贸易值。

通过公式(4)和公式(8)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否存在放大效应:

放大效应=IITi -IIT T ,代入公式(4)和(8),得

n

n

0.656。经过分国别调整,通过加权获得的IITT 指数则与之相

反,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未超过0.5,最高的年份也仅为

2001年的0.364,大部分年份维持在0.35以下,中国对外贸

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从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情况来

Z=(1-

|ΣX ij +ΣM ij |

j =1n

ΣX +ΣM

ij j =1n ij

ij

j =1n

j =0j =0)-Σ(1-|Xij -M ij |)

ij ij j =1

n

n

ij n

Σ(X+M)

ij

ij

j =1

|Xij +Mij |

) 看,原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存在明显的放大效应,2006年两者相差超过一倍。

产业内贸易在不同类别商品上发生的水平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讨论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放大效应,笔者将所有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初级产品分为食品、饮料、农矿原料、动植物油脂和燃料五大类,按照这样的标准,笔者将HS 编码制度中第1章到第

Z=

j =1

ΣX +ΣM -|ΣX -ΣM |

ij

ij

j =1

ΣX +ΣM

ij j =1

j =0

n

j =0

-Σ((|X+M|-|X-M |)

ij ij j =1

n

ij

×

j =1

Σ(X+M)

ij

ij

X ij +Mij

)

27章、第40到46章、第52章商品归为初级产品,其中第1

章到24章为农产品。表2是中国分类别产品产业内贸易指

n

n

n

n

Z=j

ΣX +ΣM -|ΣX -ΣM |Σ(X+M-|X-M |

ij

ij

ij

ij

ij

ij

ij

ij

=1

j =1

n

n

数变动情况。初级产品在中国全部产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按照原始公式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始终在

ΣX +ΣM

ij

j =1

j =1n

j =0n

j =0

-j

=1

ij

j =1

Σ(X+M)

ij

ij

n

0.4以上,调整后的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低于0.2,2006

年的水平与1996年的水平相当,都是0.164。使用原始公式计算的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使用调整后的公式计算的2.5倍以上;其中发生在农产品上面的放大效应更加明

进一步化简得公式(9):

Z=j

Σ(|X-M |)-|ΣX -ΣM |

ij

ij

ij

ij

=1

j =0

j =0

j =1

n n

Σ(X+M)

ij

ij

n

(9)

显,使用原始公式计算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1996年的0.3以上发展到2006年的0.445,但是使用调整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不大,1996年为

如果Z 大于0,则存在放大效应,由公式(9)可知,若其值大于0,必有分子大于0,即:

表1时间

n

n

n

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变动情况:1996-2006

j =1

Σ(|X-M |)>|ΣX -ΣM |

ij

ij

ij

ij

j =0

j =0

=(|Xi1-M i1|+|Xi2-M i2|+…|Xin -M in |>|(Xij -M i1|+(Xi2-

[***********][***********]20052006

IITi 0.5480.5740.6030.6000.6200.6410.6640.6520.6690.6650.656IITT 0.3210.3250.3360.3500.3520.3640.3510.3330.3370.3280.312放大倍数1.7051.7681.7941.7151.7611.7611.8931.9601.9862.0272.10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总第320期)

23

理论新探

表2

中国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1996~2006

初级产品

其中:农产品

时间

比重(%)

制成品

商品上,初级产品中放大倍数大于5的共有9章,占初级产品的1/4,放大倍数大于3的有16章商品,占

放大倍数

IITi IITT 放大倍数

比重(%)

IITi IITT 放大倍数

比重(%)

IITi IITT

到45%,其70%以上的产品放大倍数都大于2;制成品中放大倍数大于3的仅有7章商品,占制成品总数的11%,放大倍数大于2的有19章商品,占制成品总数的30%,与初级产品正好相反,制成品中有70%的商品放大倍数在2以下。在97章商品中,放大效应小于1.1的商品共有6章,均为制成品,可以近似认为不存在放大效应,其发生比例仅为6%。

[***********][***********]2005200620.5720.1617.2516.3917.9416.8815.3615.0915.5915.6015.380.5310.1640.5580.1900.5380.1870.5240.2000.5040.1820.5430.1910.5320.1970.5040.1900.4790.1760.4750.1870.4300.1643.2342.9352.8682.6212.7652.8372.6962.6572.7162.5402.6187.696.726.295.515.124.954.474.253.833.423.060.3330.0990.4360.1020.3940.1110.4540.1420.4590.1260.4760.1160.4680.1180.4180.1130.4160.1140.4620.1290.4450.1393.3654.2743.5503.1903.6404.0913.9513.7023.6383.5753.20579.4379.8482.7583.6182.0683.1284.6484.9184.4184.4084.620.5520.3620.5780.3590.6170.3670.6140.3790.6450.3890.6610.3990.6880.3790.6780.3580.7050.3670.7000.3540.6970.3391.5261.6111.6801.6211.6581.6561.8171.8941.9211.9772.056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理论与实证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表3

2006年中国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

初级产品

制成品数量

比例(%)

合计数量

比例(%)

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在使用研究对象所有贸易伙伴进出口额的加总来测度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会存在分国别都是产业间贸易关系,而加总却成为产业内贸易的“合成谬误”,出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放大效应。因此,今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时,要考虑到国家间的不平衡,采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衡量。

(2)使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测定不同类别商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与制成品相比,在测定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时,放大效应明显。因此,之前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研究结论有待商榷,需要进一步使用加权方法来衡量。

(3)利用中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还不高,还主要依靠产业间贸易。尤其在农产品中,当前中国农产品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主要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

参考文献:

放大倍数大于10大于5大于3大于2大于1.5大于1.2大于1.1大于1

数量比例(%)

其中:农产品数量比例(%)

[1**********]535

5.7125.7145.7171.4382.8694.29100.00100.00

[1**********]424

8.3329.1745.8370.8383.3395.83100.00100.00

[1**********]62

1.613.2311.2930.6559.6880.6590.32100.00

[**************]

3.0911.3423.7145.3668.0485.5793.82100.0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0.099,2006年为0.139,放大效应达到3倍以上。按照调整后

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中国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不大,对外贸易主要由资源禀赋来决定贸易分工,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从制成品来看,使用原始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表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逐年上升,并且发展到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但是使用调整后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还不高,始终保持在0.35以上,这种放大效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1996年放大效应为

[1]樊福卓,黄敏. 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发展[J].改革,2006,(6).[2]刘艺卓,左常升,徐宏源. 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9).

1.526,2006年已经发展到2.0以上。通过比较发生在初级产

品和制成品上的放大效应可以看出,初级产品上放大效应高于制成品,初级产品中农产品非常明显。

为了更细致的认识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表3是笔者使用2006年的数据在《海关协调编码制度》章这一层次进行的分析。

在97章商品中,放大倍数大于10的共有三类商品,两类是农产品,一类是第31章的塑料及其制品,这三类商品使用原始的计算公式得出来的结果是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0.8以上,但是调整后计算出来的结果甚至不足0.1,发生了前文提到的“合成谬误”现象,即在国家层次这三类商品几乎都是产业间贸易,但是汇总以后变成了产业内贸易。具体到每类

[3]徐娅玮.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2).

[4]宋全成. 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3,(12).

[5]郭爱美,张小蒂. 关于完善产业内贸易指标的探索[J].生产力研究,2004,(11).

[6]海闻P ·林德特. 国际贸易[M].王新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亦民)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总第320期)

理论新探

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测度

飞1,2

(1.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05)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测度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产业内

贸易水平时,出现产业内贸易水平放大效应的可能性最大,需要通过计算分国别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一步认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原因,以免生产误导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合成谬误;加权改进中图分类号:C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0)20-0022-03

0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产

X i =ΣX ij

j =1m

n

(2)(3)

M i =ΣM ij

j =0

品的交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的概念。近年来,这一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国际分工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针对这一贸易现象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格鲁贝尔-劳埃德(Grubel-Lloyd )于1975年创立的G-L 指标,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大多使用此方法来测度。该指数在测度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上是没有争议的,但在计算一国产业内贸易总水平上是存在诸多争议的,会因为贸易在国家间的失衡使得测度结果存在放大效应。本研究拟从G-L 指数的构成入手,分析这种放大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利用中国1996~2006年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指明今后研究中如何使用该指数来研究产业内贸易问题。

式(2)和式(3)中的X ij 和M ij 分别表示研究对象向j 国出口和从j 国进口i 产品的贸易值,代入(1)式,产业内贸易指数可进一步写为:

n

n

IIT i =1-|X-M |=1-i i

|ΣX ij -ΣM ij |

j =1

ΣX +ΣM

ij j =1

j =0n j =0n

(4)

ij

假设研究对象在每个贸易伙伴层次上i 产业或者是只出口或者是只进口,且(2)式和(3)式的值相等,即:

X ij >0,则必有M ij =0;或者M ij >0,则必有X ij =0。

j =0

ΣX -ΣM

ij j =0

n n

ij

据此,可知研究对象i 产业的总体IIT 值和分国别的IIT 值分别为:

n

n

1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理论分析

测量产业内部贸易的指标广泛采用的是格鲁布尔—劳

IIT i =1-|X-M |=1-i i

|ΣX ij -ΣM ij |

埃德指数,它可以衡量一国的某一产业(i产业) 的产业内贸易份额,其公式如下:

j =0

ΣX -ΣM

ij j =0

j =0n j =0n

=1-0=1(5)

ij

IIT i =1-|X-M |

i i

IIT ij =1-|Xi -M ij |=1-1=0

ij ij

(1)

(6)

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是:研究对象i 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达到1,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而在国别层次上则都是产业间贸易,出现了萨缪尔森所描述的“合成谬误”现象。用最简单的逻辑来看,如果i 产业和每一个贸易伙伴都是产业间的贸易关系,那么该产业总的来看也应该是产业间的贸易关系,但是,使用G-L 指数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放大效应。

以上结论从理论上建立在对极端情况的假设基础上,进而推导出G-L 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贸易存在国家层面上的失

其中,X i 和M i 分别代表一国i 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

那么IIT=0,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 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 i -M i =0,IIT=1,表示该产业的贸易全部是产业内贸易[8]。

式(1)中的X i 和M i 是研究对象i 产业全部贸易伙伴进出口额的加总,其值可进一步分别写为:

作者简介:靖飞(1973-),男,辽宁锦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总第320期)

理论新探

衡状况时,其计算结果存在放大效应。

M i2|+…(|Xin -M in ||(10)

式(10)中X ij 和M ij 分别表示研究对象向j 国出口和从j

2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问题,简单讲就是“先综合,

国进口i 产品的贸易值,因此如果研究对象j 国与所有贸易伙伴都是顺差、或者都是逆差,或者贸易差额等于0,则公式(10)的值为0,不存在放大效应,否则(10)式值始终大于0,即存在放大效应。

在当今贸易形势下,一个国家与所有贸易伙伴都是顺差、或者都是逆差,或者贸易差额等于0的情况,发生几率非常低。因此,使用原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放大效应。具体放大效应有多大,可使用公式(4)和公式(8)的比值来衡量。

后对比”的问题,即先将各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综合在一起,然后对比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遵循“先对比,后综合”的思路,即先在各个贸易伙伴层次上对比计算出分国别产业内贸易指数,然后通过加权的方法综合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按照这样的思路,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采用格鲁布尔—劳埃德指数计算分国别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与公式(1)相同,即:

IIT i =1-|X-M |

ij ij

式为:

(7)

3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HS1996标准2位数编码联合国贸易署统计数

第二步,采用加权方法综合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

n

据库(COMTRADE )中中国1996~2006年的数据,对产业内贸

IIT T =Σ((1-|Xij -M ij |) ×

ij ij j =1

Σ(X+M)

ij

ij

j =0

X ij +Mij |

) (8)

易指数的放大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表1是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变动状况。IITi 是采用不分国别即采用原始公式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按照这个数据,中国对外贸易已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逐年提高,1996年为0.548,到2006年已经发展到

式中的X ij 和M ij 分别表示研究对象向j 国出口和从j 国进口I 产业产品的贸易值。

通过公式(4)和公式(8)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否存在放大效应:

放大效应=IITi -IIT T ,代入公式(4)和(8),得

n

n

0.656。经过分国别调整,通过加权获得的IITT 指数则与之相

反,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未超过0.5,最高的年份也仅为

2001年的0.364,大部分年份维持在0.35以下,中国对外贸

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从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情况来

Z=(1-

|ΣX ij +ΣM ij |

j =1n

ΣX +ΣM

ij j =1n ij

ij

j =1n

j =0j =0)-Σ(1-|Xij -M ij |)

ij ij j =1

n

n

ij n

Σ(X+M)

ij

ij

j =1

|Xij +Mij |

) 看,原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存在明显的放大效应,2006年两者相差超过一倍。

产业内贸易在不同类别商品上发生的水平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讨论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放大效应,笔者将所有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初级产品分为食品、饮料、农矿原料、动植物油脂和燃料五大类,按照这样的标准,笔者将HS 编码制度中第1章到第

Z=

j =1

ΣX +ΣM -|ΣX -ΣM |

ij

ij

j =1

ΣX +ΣM

ij j =1

j =0

n

j =0

-Σ((|X+M|-|X-M |)

ij ij j =1

n

ij

×

j =1

Σ(X+M)

ij

ij

X ij +Mij

)

27章、第40到46章、第52章商品归为初级产品,其中第1

章到24章为农产品。表2是中国分类别产品产业内贸易指

n

n

n

n

Z=j

ΣX +ΣM -|ΣX -ΣM |Σ(X+M-|X-M |

ij

ij

ij

ij

ij

ij

ij

ij

=1

j =1

n

n

数变动情况。初级产品在中国全部产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按照原始公式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始终在

ΣX +ΣM

ij

j =1

j =1n

j =0n

j =0

-j

=1

ij

j =1

Σ(X+M)

ij

ij

n

0.4以上,调整后的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低于0.2,2006

年的水平与1996年的水平相当,都是0.164。使用原始公式计算的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使用调整后的公式计算的2.5倍以上;其中发生在农产品上面的放大效应更加明

进一步化简得公式(9):

Z=j

Σ(|X-M |)-|ΣX -ΣM |

ij

ij

ij

ij

=1

j =0

j =0

j =1

n n

Σ(X+M)

ij

ij

n

(9)

显,使用原始公式计算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1996年的0.3以上发展到2006年的0.445,但是使用调整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不大,1996年为

如果Z 大于0,则存在放大效应,由公式(9)可知,若其值大于0,必有分子大于0,即:

表1时间

n

n

n

中国产业内贸易总体变动情况:1996-2006

j =1

Σ(|X-M |)>|ΣX -ΣM |

ij

ij

ij

ij

j =0

j =0

=(|Xi1-M i1|+|Xi2-M i2|+…|Xin -M in |>|(Xij -M i1|+(Xi2-

[***********][***********]20052006

IITi 0.5480.5740.6030.6000.6200.6410.6640.6520.6690.6650.656IITT 0.3210.3250.3360.3500.3520.3640.3510.3330.3370.3280.312放大倍数1.7051.7681.7941.7151.7611.7611.8931.9601.9862.0272.101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总第320期)

23

理论新探

表2

中国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1996~2006

初级产品

其中:农产品

时间

比重(%)

制成品

商品上,初级产品中放大倍数大于5的共有9章,占初级产品的1/4,放大倍数大于3的有16章商品,占

放大倍数

IITi IITT 放大倍数

比重(%)

IITi IITT 放大倍数

比重(%)

IITi IITT

到45%,其70%以上的产品放大倍数都大于2;制成品中放大倍数大于3的仅有7章商品,占制成品总数的11%,放大倍数大于2的有19章商品,占制成品总数的30%,与初级产品正好相反,制成品中有70%的商品放大倍数在2以下。在97章商品中,放大效应小于1.1的商品共有6章,均为制成品,可以近似认为不存在放大效应,其发生比例仅为6%。

[***********][***********]2005200620.5720.1617.2516.3917.9416.8815.3615.0915.5915.6015.380.5310.1640.5580.1900.5380.1870.5240.2000.5040.1820.5430.1910.5320.1970.5040.1900.4790.1760.4750.1870.4300.1643.2342.9352.8682.6212.7652.8372.6962.6572.7162.5402.6187.696.726.295.515.124.954.474.253.833.423.060.3330.0990.4360.1020.3940.1110.4540.1420.4590.1260.4760.1160.4680.1180.4180.1130.4160.1140.4620.1290.4450.1393.3654.2743.5503.1903.6404.0913.9513.7023.6383.5753.20579.4379.8482.7583.6182.0683.1284.6484.9184.4184.4084.620.5520.3620.5780.3590.6170.3670.6140.3790.6450.3890.6610.3990.6880.3790.6780.3580.7050.3670.7000.3540.6970.3391.5261.6111.6801.6211.6581.6561.8171.8941.9211.9772.056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理论与实证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表3

2006年中国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

初级产品

制成品数量

比例(%)

合计数量

比例(%)

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在使用研究对象所有贸易伙伴进出口额的加总来测度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会存在分国别都是产业间贸易关系,而加总却成为产业内贸易的“合成谬误”,出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放大效应。因此,今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时,要考虑到国家间的不平衡,采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衡量。

(2)使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测定不同类别商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与制成品相比,在测定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时,放大效应明显。因此,之前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研究结论有待商榷,需要进一步使用加权方法来衡量。

(3)利用中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还不高,还主要依靠产业间贸易。尤其在农产品中,当前中国农产品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主要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

参考文献:

放大倍数大于10大于5大于3大于2大于1.5大于1.2大于1.1大于1

数量比例(%)

其中:农产品数量比例(%)

[1**********]535

5.7125.7145.7171.4382.8694.29100.00100.00

[1**********]424

8.3329.1745.8370.8383.3395.83100.00100.00

[1**********]62

1.613.2311.2930.6559.6880.6590.32100.00

[**************]

3.0911.3423.7145.3668.0485.5793.82100.0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 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0.099,2006年为0.139,放大效应达到3倍以上。按照调整后

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中国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不大,对外贸易主要由资源禀赋来决定贸易分工,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从制成品来看,使用原始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表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逐年上升,并且发展到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但是使用调整后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还不高,始终保持在0.35以上,这种放大效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1996年放大效应为

[1]樊福卓,黄敏. 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发展[J].改革,2006,(6).[2]刘艺卓,左常升,徐宏源. 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9).

1.526,2006年已经发展到2.0以上。通过比较发生在初级产

品和制成品上的放大效应可以看出,初级产品上放大效应高于制成品,初级产品中农产品非常明显。

为了更细致的认识产业内贸易指数放大效应,表3是笔者使用2006年的数据在《海关协调编码制度》章这一层次进行的分析。

在97章商品中,放大倍数大于10的共有三类商品,两类是农产品,一类是第31章的塑料及其制品,这三类商品使用原始的计算公式得出来的结果是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0.8以上,但是调整后计算出来的结果甚至不足0.1,发生了前文提到的“合成谬误”现象,即在国家层次这三类商品几乎都是产业间贸易,但是汇总以后变成了产业内贸易。具体到每类

[3]徐娅玮. 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2).

[4]宋全成. 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3,(12).

[5]郭爱美,张小蒂. 关于完善产业内贸易指标的探索[J].生产力研究,2004,(11).

[6]海闻P ·林德特. 国际贸易[M].王新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亦民)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0期(总第320期)


相关文章

  • 西部国家级高新区的集聚经济效应
  • 2011年1月 第31卷第1期(总105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11 Vol.31(SumNo.105) 西部国家级高新 ...查看


  • 质量管理统计学期末论文选题
  • 2.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影响的统计研究 3.我国信息消费的统计测度研究 4.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统计分析及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6.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及其比较研究 7. 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及其政府规制研究 9.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 ...查看


  • (主成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_魏金明
  • 2016/02总第466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 (2016)02-0073-08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魏金明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采用指标法 ...查看


  • 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测度_市场化过程和经济增长_周业安
  • 2005年第4期(总298期) 金融研究 No 14, 2005GeneralNo 1298 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测度.市场化 过程和经济增长* 周业安 赵坚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87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学系, 北京10 ...查看


  • 空间统计及计量方法学习笔记
  • 空间统计及计量方法学习笔记 1. 背景及文献综述 ....................................................... 2 2. 空间效应 ............................. ...查看


  • 实际汇率的概念_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_文献综述
  •  实际汇率的概 念. 度及测响因影研究 素: 文综述 杨献盼 内盼提要容 徐建炜 * 近 年来, 实际汇率究研域涌领现大出量新文献, 的于人对重新们 必要有对当前文 ...查看


  • 4中国钢铁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国际比较
  • 第32卷 第170期2011年3月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T HE T HEO 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Vol . 32 No . 170 M ar . 2011 ·经济管理· ...查看


  • 决策理论与方法
  • 中国计量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决策理论与方法 作业(二) 研究生姓名韩雯学 号s1507120103 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课 程决策理论与方法 日期2015.11.17作 业层次分析法  中国期刊网(CNKI) 1.技术性贸易壁垒+二 ...查看


  • 320个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1.企业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 2.中国经济部门价格指数波动差异性研究 3.并购方高管动机与并购贷款的特殊风险控制 4.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 5.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富效应研究 6.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影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