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内容提要:

报告回顾了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201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推动外贸增速企稳和质量效益提高。四季度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份额有望继续小幅提升。

报告展望了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出口竞争新优势正在孕育。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报告指出,中国将多措并举稳定进出口增长,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增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国际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一、2013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好转迹象,但复苏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增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依然低迷。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新调控方式,实施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国民经济稳中向好。针对国际市场低迷、国内成本上升、外贸增速下降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推动外贸发展增速企稳和质量效益提升。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进出口增速总体平稳,"稳外贸"措施见到成效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30603.7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6148.6亿美元,增长8%;进口14455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693.6亿美元,增长14.6%。上半年进出口增长波动较大,一、二季度进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和10220.5亿美元,增速由一季度的13.5%回落至二季度的4.3%,5月份进出口增速仅为0.3%,6月份则下降2%。这主要是受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出口综合成本持续攀升,加大了外贸企业出口难度。国内工业生产放缓,也抑制了原材料进口需求。尽管如此,

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仍继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达到11.54%,比2012年全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为帮助外贸企业缓解外需不足、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7月底国家及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12条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随着这些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回暖,三季度外贸增速回升至6%。但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下滑等因素影响,9月份出口增速在7、8月恢复性增长后又下降0.3%,显示出口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图1 2013年1-9月中国月度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下同) 图2 2012年以来中国季度进出口规模和增速

(二)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内外部环境变化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9229.9亿美元,增长8%,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04.9亿美元,增长13.3%,其中手机增长23.5%。初级产品出口增长6.4%,占出口总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9%降至4.8%。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较强竞争能力,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380.5亿美元,增长10.3%。"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煤和原油出口量分别下降20.7%和29.8%。

表1 2013年1-9月中国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图3 2012年以来中国重点商品月度出口增速

(三)对发达市场依赖降低,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

前三季度,中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贸易额合计10167.5亿美元,增长0.2%,占外贸总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7%回落至33.2%。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于稳固,零售市场回暖,中美贸易3791亿美元,增长6.7%。欧元区经济初步走出持续一年多的衰退,市场需求仍较疲弱,中欧贸易4085.7亿美元,下降0.8%。中日贸易2290.8亿美元,下降7.9%,近期中日贸易出现好转迹象,9月份中国对日出口增长1.5%。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增长较快,其中对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分别增长21.9%和7.4%。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自贸协定伙伴进出口增势明显,前三季度与东盟、智利、新西兰等9个自贸伙伴(不含台港澳)进出口4811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5.7%,高出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增速为17%,高出同期外贸增速9.3个百分点。

专栏一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3年,中国先后与冰岛、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贸区谈判将进入出要价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均举行了两轮谈判、中澳自贸区举行一轮谈判。截至2013年9月,中国已签署了12个自贸协定:中国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的自贸协定,以及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贸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深化了中国与自贸伙伴双边关系。对外贸企业来讲,自贸区对大部分产品实行零关税,减少了非关税措施,规范了贸易争端解决方式,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增进了贸易利益。同时,也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投资合作。

表2 2013年1-9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图4 2012年以来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月度出口增速

(四)民营企业进出口强劲增长,加工贸易稳步转型

国家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加大,尤其是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快速发展,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等服务,帮助广大民营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外贸经营主体格局继续发生积极变化。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1001.1亿美元,增长25.4%,高出整体增速17.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36%,比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1.5亿美元,增长0.3%。国有企业进出口5571亿美元,下降1.4%。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6162.1亿美元,增长7.8%,占进出口总值52.8%。加工贸易进出口9894.3亿美元,增长0.7%,占进出口总值32.3%。随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稳步推进,加工贸易开始从加工装配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进料加工进出口值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6.4%。

表3 2013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图5 2005年以来中国各类企业出口规模及增速

图6 2005年以来中国各类企业进口规模及增速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东部地区出口平稳增长

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加快,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出口1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西部地区出口1211亿美元,增长14.2%,分别高出总体出口增速9.4和6.2个百分点。其中,河南、江西、湖北和新疆出口增速分别为19.3%、18.3%、17.9%和14.7%。作为承接国际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6.1%。相比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体上小幅增长0.3%,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了16.5%。

前三季度,东部11省市出口13768亿美元,增长6.8%,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5.2%,比上年全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浙江出口分别增长12.3%和10.7%,山东、江苏分别增长2.3%和0.8%,上海下降2.7%。

表4 2013年1-9月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情况

注:东部11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8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六)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保持增长,机电产品进口增速加快

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进口低速增长,三季度以来,随着国内需求上升,大宗商品进口增长提速。前三季度,铁矿砂进口6亿吨,同比增长9%,成品油进口3046万吨,增长5.2%,初级形态塑料进口1811万吨,增长2.4%;大豆进口4575万吨,增长3.3%;钢材进口1048万吨,同比减少0.4%。中国政府继续加大进口促进力度,财政专项进口贴息资金规模比上年增长12%,带动了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6252.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172.4亿美元,分别增长8.7%和14.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和7.7个百分点。

表5 2013年1-9月中国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图7 2012年以来中国进口主要资源能源产品数量及金额月度变化

二、2013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近一时期,世界经济总体稳定,发达国家经济普遍有所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1.1%和2.5%;房价快速反弹,7月份标准普尔/凯斯-希勒房价指数同比上涨12.4%;就业市场稳步改善,9月份失业率为7.2%,回落至2008年底水平。欧元区走出衰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3%,为6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金融市场趋于稳定,西班牙、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4-5%之间,处于安全水平。日本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4.1%和3.8%;通缩局面有所缓和,截至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连续3个月同比上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全球贸易趋于活跃,三季度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涨幅超过60%。世界经济企稳,为四季度中国进出口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中国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高于上半年7.6%的增幅。从供给面看,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工业生产稳中有升,8、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回升至10%以上。从需求面看,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7月,中国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减轻了进出口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信心。下一步,这些政策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但是,四季度中国外贸发展特别是出口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上升,导致中国对其出口明显减速。9月份,中国对南非、印度、巴西出口从前8个月的增长转为分别下降12.6%、9.8%和4.8%。从当前经济走势来看,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可能继续下滑,风险依然较高,影响下一步中国出口。此外,2012年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长9.4%,增速比前三季度高2个百分点,形成了较高基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四季度出口增速。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全年中国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国占全球贸易份额有望继续小幅提升。

专栏二 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改善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包括12条政策措施: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融资服务,扩大信用保险支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多种贸易方式,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加快发展,更加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口,调整和完善棉花储备政策。

目前,这些措施正在积极落实,有的已经落实到位。财政部和质检总局对自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报检的所有出境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及其他法定检验检疫物免收出境检验检疫费。国家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调整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从8月15日起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据此,有1420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商品在8月15日后调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出境商品目录》。商务部自9月1日起取消130个编码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中国出口信保公司也都出台了有关外汇、通关、税收、保险等贸易促进措施。

三、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从国际看,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增长有所回升,跨国投资缓慢回稳。主要能源资源供应充足,通胀压力总体不大。但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加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复苏。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仍不强劲。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财政整固步伐加快,2014财年美国财政赤字率预计将从2013年的3.9%降至3.3%,日本拟从2014年4月起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欧元区重债国继续增税减支,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一些新兴大国结构调整滞后,有的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减弱。

二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回升、金融市场企稳、失业率下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3年底、2014年初开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程。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改变国际金融、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求格局,有利于保持资产价格稳定,防止泡沫积聚。与此同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可能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发达国家和新

兴经济体的投资收益对比,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大幅波动。2013年5月下旬至10月中旬,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预期已导致印度、南非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10.8%和5.7%。为阻止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而这又会使本已低迷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三是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有所增多。但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各国倾向于通过保护本土企业、促进就业的做法重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据英国智库"全球贸易预警(GlobalTradeAlert)"近期统计,金融危机5年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近90%仍在实施;截至8月19日,世界各国新出台了近300项以邻为壑的贸易措施。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平稳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国内市场空间。新一届政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运行,今年分别与冰岛、瑞士签署自贸协定,进一步改善了外贸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广大进出口企业的信心。但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一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对进出口增长产生一定抑制。美国宏观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外汇资金大进大出,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影响进出口企业融资环境。 专栏三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运行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3〕38号)要求,自贸区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因素,2014年中国外贸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发达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再平衡",其经济复苏中伴随着削减贸易赤字,进口增速疲弱,对全球进口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中国巩固发达市场难度加大。今年前8个月,美国、欧盟、日本进口分别下降1%、3.7%和7.4%。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过去5

年,中国出口增量的43%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其市场需求降温势必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目前已出现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下降以及订单减少、风险上升苗头,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遇到新的困难。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出口订单在前期短暂回暖后,近期再度出现反复,其中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订单波动较大。世贸组织最近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5%,增速仍然低于过去20年5.4%的年均增速。

二是产业竞争力面临挑战。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又有24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3%。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部分出口订单流失,部分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日出口低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前8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4%和5.1%、对日本出口下降0.6%,均低于整体出口增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46.8%,比2012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下滑;占日本市场份额66.4%,下滑1.7个百分点;占欧盟市场份额(1-6月)的42.4%,下滑1.9个百分点。同时,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步增强,正在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今年以来,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日、欧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8、1.6和0.2个百分点。中国新能源、新兴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增长较快,但一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营销、品牌、服务等方面,中国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前三季度,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63起,同比增长10.5%;美国对中国的电子、通讯、机械等出口产品发起337知识产权调查15起,占其同期立案数量的1/4以上,涉及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裁决趋于严格,中国应诉企业在一些案件中被裁定较高反倾销税率,某些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救济调查明显针对中国产品。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呈增多之势,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应对难度明显增大。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即使国际市场需求改善,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也比较严峻。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出口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下一步,中国将认真落实好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增长,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密切跟踪外贸形势,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成本、订单转移、产能转移、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扩大贸易融资保险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增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国

际市场的能力,推动国际商务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发挥外贸产业集群优势,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国内区域布局和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继续完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GDP连续9个季度增长;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得到提振。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滞后,资金流入减少,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经济体仍面临高失业、高赤字困扰,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形势趋于改善,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9%,增速低于2012年的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2%,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5%,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有望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复苏总体趋于改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好于2013年。OECD领先指标显示发达经济体前景将进一步改善,目前34个成员国整体领先指标处于2011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全球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等问题,复苏进程难以一帆风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是金融风险最大来源,部分新兴大国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持续,预计增长2%。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欧元区触底回升,增长率将达1%;日本后续动力可能减弱,增长率预计为1.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1%,略好于2013年,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经济增速从前几年的6%-8%左右回落到3%-5%左右。

表1 2011-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继续困扰全球贸易。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形势下,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全球贸易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只有1.2%,其中能源贸易下降1.6%,欧盟进口下降2%严重拖累其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与过去两年平均12%的增速相比,新兴经济体虽然实现了5%的进口增长,但速度显然已经放缓。WTO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2.5%,较4月份预测下调0.8个百分点,而且下半年的增长率要达到3.8%才能实现这一目标。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有望加快,预计增长4.5%,但仍将低于过去20年

5.4%的平均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2.8%,发展中国家增长6.3%,分别高于2013年1.3个和2.7个百分点。

表2 2011-2014年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WTO,《贸易快讯》,2013年9月19日。

在全球金融体系结构缺陷、宏观经济环境潜在风险及主要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的共同影响下,各国在出台自由化和便利化投资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投资保护主义风险有所上升。在此情况下,众多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全球跨国投资,对外投资仍十分谨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复苏之路依然艰难曲折。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为1.35万亿美元,较2011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52%。发达国家在面临吸引外资减少的同时,对外投资情况也不乐观,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0.91万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23个百分点。UNCTAD预计,2013年全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将接近2012年的水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状况改善和投资者信心恢复,跨国公司开展跨国投资能力和意愿增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2014年将回升至1.6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贸易形势趋于改善,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需

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仍然疲弱,世界经济低迷成为新常态。目前,欧元区失业率已连续8个月维持在12%的高位,美国失业率尽管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10%降至目前的7.2%,但仍远高于6.5%的目标水平,其他发达经济体失业问题短期内也无明显改善迹象,IMF预计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水平仍保持高位。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也严重打压消费能力和意愿。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起到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日本政府债务率分别高达106%、95.7%和243.5%,2014年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削赤减债任务十分艰巨,财政紧缩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出口等结构性矛盾凸显,加上国际环境变化,经济增速回落较大,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新一轮工业革命尚处于孕育阶段,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短期内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IMF预计,2013-201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2%,低于金融危机前5年4.8%的平均增速。

表3 2012-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表4 2011-2014年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率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财政监测报告》,2013年10月。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面临困难增大。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QE)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将接近转折点。有市场研究机构预计,美联储很可能在2014年一季度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初期减少购债规模可能是100亿美元。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若美联储购债计划最初缩减规模大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可能上升100个基点,之后伴随的利率冲击在全球蔓延,全球债券资产价值将下降5.6%,约2.3万亿美元。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很可能冲击国际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引发跨国资本流动异常,给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金融动荡局面可能再现甚至加剧,面临更大资金外流、货币贬值压力,加上其结构调整滞后、大宗商品价格难有反弹,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明显增加,经济增速放缓势头可能恶化。二季度,印度、南非、俄罗斯GDP分别增长

4.4%、1.8%和1.2%,比一季度回落0.4、0.1和0.7个百分点。5月下旬以来,三国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10.8%、5.7%和2.7%。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也面临两难选择,阻止资本外流需要提高利率、整固财政,而稳定经济增长又需要宽松的财政与货币环境。

(三)贸易保护主义仍在上升,影响全球贸易复苏进程。尽管二十国集团峰会数次延长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但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不利于国际贸易复苏。据世贸组织发布的第九次贸易限制措施监督报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全球进口商品的0.5%,其中新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以反倾销调查为主的贸易救济调查仍是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由于生效贸易限制措施被撤销的数量一直低位徘徊,全球范围内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仍在不断增加。自2008年10月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货物贸易的3.6%。制造业依然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零件、机械设备、化学产品、光学及精密仪器四大类产品在全部限制措施中的比重达58%,旨在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贸易保护主义仍在上升。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短期利益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长期看必定带来"双输"的结果。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前景

美国 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复苏势头较为巩固。二季度GDP增长率达到2.5%,高于一季度增长率1.4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

一、二季度个人消费分别增长2.3%和1.8%,拉动GDP增长1.54和1.24个百分点;私人投资分别增长4.7%和9.2%,拉动GDP增长0.71和1.38个百分点;货物及服务出口分别下降1.3和增长8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0.6和6.9个百分点,净进出口拖累GDP下滑0.28和0.07个百分点;政府支出分别下降4.2和

0.4个百分点,对GDP负贡献0.82和0.07个百分点。

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继续延续,但也存在隐忧。房地产市场指标向好,截至7月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达到162.49,实现连续8个月环比上升;新屋销量于7月回调至39万套后,8月份回升到42.1万套,同比增长12.6%。今年美国股市表现强劲,截至10月18日道琼斯指数比年初上涨18%。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较为乐观,9月份该指数达到56.2%,已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就业情况有所改善,9月份失业率降至7.2%,创2008年11月以来新低,但仍远高于6.5%的目标水平,劳动力市场复苏速度和程度未如预期乐观;劳工参与率降至63.2%,为35年来最低点,显示美国居民就业意愿低迷。近两个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降,消费者对未来家庭收入情况和宏观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美国会通过法案,结束政府关门并提高债务上限,避免了债务违约,但美政府面临整固财政压力明显增大。IM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6%。 2014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国内工业逐渐企稳、页岩气革命提升其竞争力,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进一步巩固。IMF预计,2014年美国GDP增速将达到2.6%,美联储预计2.9%-3.1%。但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潜藏着财政金融风险,可能拖累其经济复苏势头。

欧元区 2013年欧元区呈现经济复苏态势,逐渐摆脱债务危机的紧急状态,走出长达18个月的经济衰退。据欧委会发布的数据,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降0.8%,环比微降0.1个百分点;二季度GDP同比下降0.2%,环比上升0.3%,经济呈现好转趋势。其中,二季度英、法、德GDP环比分别增长0.6、0.5、0.7个百分点,意大利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从需求看,欧元区最终消费总量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比、环比数据分别增长0.1%和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进出口分别增长1.6%和2.1%。欧元区金融市场趋于稳定,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融资成本处于安全水平,希腊财政经济状况也出现好转。

目前,虽然欧元区通过政策行动减少了主要风险并稳定了金融形势,但欧元区金融部门改革尚未完成,外围经济体增长仍受制于信用瓶颈,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分化。此外,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高企的失业率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财政形成较大的压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债务有待继续清理,调结构任务依然严峻。IMF预计欧元区2013年GDP下降0.4%,2014年将重返增长,增速为1%。

日本 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以温和速度增长,大规模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一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1%,折合年率增长4.1%。其中,个人消费增长0.8%,公共投资增长1.4%,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4%,进口增长1%。二季度GDP增长0.9%,折合年率增长3.8%。其中,个人消费增长0.7%,公共投资增长3%,服务和货物贸易出口增长3%,进口增长1.5%。出口的温和回升与2013年以来日元的贬值趋势密不可分,日元贬值同时带来日本企业以日元结算的海外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得到提高。2013年1-8月,日本核心CPI持续上升,6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0.4%,实现14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上涨,居民价格预期呈上升趋势,经济逐渐走出通缩阴霾。进入下半年,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9月份日本贸易赤字达9321亿日元,

为历年同期新高。安倍政府在出台5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宣布2014年4月起按计划将消费税税率从目前的5%提高至8%,引发经济下行担忧。IMF预测,日本经济2013年将增长2%,随着财政紧缩政策落实,预计2014年增长率将放缓至1.2%,日本的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不力也会带来财政风险。 为应对财政紧缩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日本央行将继续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9月份日本央行金融政策会议通过每年新增50万亿日元用以购买日本政府债券(JGBs)、维持债券平均到期剩余期限在7年左右等量化宽松政策。但是,由于日本经济面临老龄少子化、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问题,保持未来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风险。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较2010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增速较预期疲软。从外部看,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不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从内部看,经常账户和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减缓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金融市场发生剧烈震荡,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滑,债券收益率攀升,资本加速外流。三季度,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下挫至50.3,为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图1 2013年以来汇丰新兴市场指数

注:该指数包括新兴市场(16个国家)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指数(EMI)。 资料来源:汇丰银行,2013年10月。

金砖国家中,印度、俄罗斯表现不尽如人意。印度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宏观政策空间受限,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逐步放缓趋势,一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速继续下降至4.4%,为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慢季度增速。IMF预计,印度2013年经济增速为3.8%,2014年经济增长5.1%。俄罗斯201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1.6%,二季度降至1.2%,三季度回升至1.8%。在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和卢布贬值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俄全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IMF预计,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仅为1.5%,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3%。

主要区域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增速依然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实现了6.4%的经济增速,IMF调低该地区经济增速预测至6.3%,与去年基本持平。受地区紧张局势和世界能源格局渐变的影响,IMF预计中东与北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为2.3%,比2012年下降2.3个百分点,2014年回升至3.6%。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些国家公共私人投资均较为强劲,GDP增长有望保持稳定,预计2013年全年增速5%。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多属资源出口型国家,加之汇率波幅较大,IMF预计该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为2.7%,比2012年下降0.2个百分点。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3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定力、稳定政策,稳中有为,创新调控方式,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推出简政放权、贸易投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扩大营改增试点等多项改革,出台巩固农业基础、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农业丰收已基本定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呈现积极变化,城镇就业继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1、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中国经济已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新阶段。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386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2.2%,明显快于一季度的1.5%和二季度的1.9%,创5个季度以来新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呈现积极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9亿元,同比增长

3.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118亿元,增长7.8%。得益于新兴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175975亿元,增长8.4%,增速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5.5%,比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略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图1 2012-2013年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集体企业增长4.5%,股份制企业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9%。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5%,西部地区增长11%。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产品看,前三季度464种产品中有338种产品同比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5%,其中主营活动利润增长5.3%。

3、农业生产丰收已基本定局。国家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增加对“三农投入”。农业生产克服了高温干旱和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好收成。全国夏粮总产量13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增长

1.5%;早稻总产量3407万吨,比上年增加78.3万吨,增长2.4%;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可望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畜牧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03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3831万吨,增长2.1%。生猪存栏47541万头,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50259万头,增长

1.9%。

4、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三季度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促进信息消费、节能减排、光伏产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走高,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920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99001亿元,增长17.6%;民间投资196611亿元,增长23.3%。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强劲,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步趋向协调。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8%,中部地区增长23.4%,西部地区增长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1%;第三产业投资22.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12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5、市场消费增长平稳。今年以来,消费市场虽然面临直接刺激政策退出,高端和集团消费回落,居民收入同比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但在消费结构调整,保障房建设加快带动下,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回升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4571亿元,同比增长1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5799亿元,同比增长1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018亿元,增长14.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8178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150639亿元,增长13.4%,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78729亿元,增长12.1%。其中,汽车类增长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7%,家具类增长20.6%。

图2 2013年1-9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6、对外经济稳定发展。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3060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6149亿美元,增长8%;进口14455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694亿美元,增长14.6%。一般贸易进出口16162亿美元,增长7.8%;加工贸易进出口9894亿美元,增长0.7%,增速明显放缓。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6351家,同比下降9.29%;实际使用外资88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利用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下降4%,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13.3%,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0.5%;中部、西部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2.3%和6.1%,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的5.6%。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38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对境外采矿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成倍增长。

图3 2013年1-9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7、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基本与上半年持平,较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

4.4%,烟酒及用品上涨0.6%,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1.1、1.7、1.1和0.6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1%。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半年缩小0.1个百分点,降幅持续收窄,表明市场需求趋于活跃,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改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1.6%,环比上涨0.2%。

8、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同比多增42万人,已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实际增长6.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627元,实际增长9.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劳动力17392万人,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542元,同比增长13%。

9、财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98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01亿元,增长8.6%,比前8个月累计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91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13亿元,增长8.8%。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狭义货币(M1)余额31.23万亿元,增长8.9%;流通中货币(M0)余额

5.65万亿元,增长5.7%。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48元人民币。

表 2011-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单位:%

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还面临不

少风险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仍很繁重。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抓好已出台措施的落实,加快完善和细化配套措施,让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让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真正做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夯实稳中向好基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013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13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价格震荡走低。年初,大宗商品价格一度延续上年末的涨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PCPI)在2月份达到年内高点,因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随后PCPI指数在3月份明显回落。二季度,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信号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PCPI综合指数从一季度的187.4下挫到179.1。三季度,各主要经济体数据较为乐观,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年初高点。9月份PCPI综合指数比年初下跌1.3%,同比下跌1%。

图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美元计价,2005年=100)

从分类指数看,3月以来PCPI非能源类价格指数持续下挫,9月份比年初下跌7.4%,同比下跌4.5%。其中,食品饮料类呈持续走低之势,价格指数与年初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跌7.3%和8.6%;工业原材料类与上年同期价格水平相当,但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跌,跌幅7.6%,尤以金属跌幅更大,达12.1%。与非能源类价格指数走势不同,PCPI能源类价格指数在三季度出现持续小幅回升,9月份比年初上涨1.9%,同比微涨0.8%。

具体来看,各类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差异较大。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经济基本面逐渐向好,一定程度上推高对能源类产品的需求,加上美国中西部地区原油外运瓶颈得到改善,造成纽约原油与布伦特原油价差持续缩小。主要农产品中,棉花市场表现一枝独秀。美国棉花种植面积连年缩减致使产量下滑,而全球纺织服装业重新活跃,推动纽约棉价2013年以来上涨了11.7%。其他产品价格普遍下降,资本风险偏好转移使黄金价格遭受重挫,需求不振和高库存造成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有利天气条件提高了粮油产品收成预期,导致其价格持续大幅回落。

图2 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变动情况

(2013年1-9月,交易所价格累计涨跌幅,%)

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实体经济供求是决定国际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短期突发事件和主要经济体货币、产业和贸易政策等因素也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影响较大。

(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分化。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制造业呈现温和回升趋势,对国际商品价格构成一定支撑。9月份摩根大通(Markit/JPMorgan)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第3个月上升,达到51.8,创27个月新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报告称,2013年世界制造业产值有望增长2.7%,高于2012年的2.2%。发达经济体状况持续改善,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均呈上升趋势;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减缓,前景令人担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量是过去10年拉升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因素之一,其增速放慢将导致商品需求增长后劲不足。此外,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发展低能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世界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未来大宗商品的消费强度,商品价格缺乏持久的、强有力的上行动力。

(二)货币市场动向影响资本流向,商品市场资金有所分流。国际金融危机后,充裕流动性是商品市场价格的一大重要支撑力。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基本面出现较为稳定的改善迹象,主要经济体政策在促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货币政策虽未收紧,但也没有大幅扩张。而随着制造业重振、股市回报回升,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对比发生变化,商品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特征。美联储发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后,大宗商品市场发生强烈扰动,即是商品市场吸引力被分散的反映。

(三)商品供应压力缓解,对价格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大宗商品供应呈现短期供应充足而长期资源稀缺的特征。前些年能源、矿产领域投资热潮积累的产能在最近一段时间陆续释放,在需求增长乏力情况下,供需矛盾得以缓解,甚至出现供应过剩。上年度农产品因恶劣天气而价格飙升,2013年市况发生逆转,主要品种期货价格明显下跌。最大能源需求国美国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步改变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深度影响石油价格。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2013年四季度至201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活动有望逐步增强,但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存在下行风险。随着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引发全球流动性收缩预期,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出压力,金融风险上升,需求乏力;发达经济体经济状况虽持续改善但长期增长动力不足。从供需层面看,大宗商品价格缺乏持续上涨动能,短期易跌难涨。国际商品市场总体表现将维持目前的区间震荡格局,对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政策信号、突发事件等反应较为敏感。

表1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年率,%)

注:1.制成品:占发达国家货物出口83%的制成品的出口单位价值;石油:英国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及西德克萨斯原油的平均价格;非燃料初级产品:以2002-2004年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2.2013年和2014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表A9。 农产品 2012年,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主产区严重减产,粮农产品价格飙升。2013年以来,因作物天气良好、单产恢复正常水平和主粮播种面积扩大,产量预期乐观,粮油价格显著回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价格指数显示,9月份粮食和油籽价格指数分别比年初下跌20%和9%。良好的供应前景使得未来粮油价格继续承受压力,但下行空间有限。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预计,2013/14年度全球小麦、玉米产量将创历史新高。其中,全球小麦产量将比2012/13年度增长近6%,达到6.91亿吨;得益于美国大幅增产,全球玉米产量将比上年度提高10%,达到9.45亿吨。据《油世界》发布报告预测,2013/14年度全球油籽总产量有望增长4.8%,达到4.78亿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两年来的供应紧张态势将得到有效缓解。

图3 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FAO食品价格指数,2002-2004=100)

数据来源:FAO食品价格指数,2013年10月

石油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总体偏于宽松,但中东地区在夏季传统需求旺季出现紧张局势,对油市造成较大冲击。7月和8月纽约油价分别上涨8.8%和

2.5%,在叙利亚问题最为紧张的8月27日和28日两天,油价涨幅超过4%,纽约油价突破110美元/桶。随着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国际油价又出现大幅回落,9月纽约油价下跌4.4%。总体而言,季节性、突发性因素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形成短期扰动,但并不能改变石油市场需求平稳、供给压力放缓的大趋势。需求方面,美国近年油气产量快速增长、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中国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也正在放缓。供给方面,欧佩克国家原油日供应量维持在3000万桶水平,迄今为止地缘政治风险并未对中东地区原油供应造成实质性冲击。非欧佩克国家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美国加速页岩气开发,今年有

望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国际原油市场缺乏强劲且持续的支撑力,预计未来价格将维持90-110美元/桶的水平,同时对短时冲击较为敏感。

图4 石油供需展望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石油市场报告,2013年9月

有色金属 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受需求不振和高库存影响,2013年以来有色金属各品种价格均呈回落态势。IMF编制的初级产品分类价格指数中,有色金属占83%权重的金属类价格指数1-9月下跌12.1%,是跌幅最大类别。三季度以来,在美国经济预期乐观、欧洲经济企稳和中国制造业数据向好影响下,有色金属价格明显回稳。未来一段时期,多个品种依然面临供应过剩局面,价格继续承压,市场真正转旺有待全球制造业、投资活动和消费信心的稳步复苏。据国际铜研究小组报告,今年上半年精炼铜市场供应过剩18.3万吨,这一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扭转。铝市场近年一直存在供给过剩,但过剩量和库存量有收窄趋势,价格逐渐企稳。铅酸电池应用前景广泛,铅价有望表现良好。

图5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现货价格,2013年4季度以后为IMF预

测数据

钢铁 全球制造业向好,汽车和耐用消费品需求温和回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基建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对钢铁市场构成支撑。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1-8月世界钢产量10.5亿吨,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增长7.8%。在产量增长的同时,钢铁需求的持续性并不乐观,钢价在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次走低。截至9月末,CRU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下跌3.7%,其中北美、欧洲、亚洲分别下跌3%、

7.4%和2.3%。未来钢材市场走强有待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改善,否则价格可能继续回落。铁矿石价格年初猛涨,随后快速回落,下半年又震荡走高。近年世界各大矿山争相扩产,四季度仍有产能陆续释放,今明两年铁矿石供应预计增长8%左右,超过需求增速,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图6 国际钢材价格变动情况

(CRU钢材价格指数,1994年4月=100)

机电产品 2013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温和复苏,机电产品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机床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未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重点将是降低成本、缩短制造时间和提高效率,因此机床市场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技术开发、

产品创新和老旧设备现代化升级。针对机床市场的发展动向,欧盟已出台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机床工业共同振兴计划,旨在提高欧盟机床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机床需求有持续拉动作用,亚太地区将是全球需求增速最快的市场。

可再生能源是各国政府重点支持领域。除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外,中亚、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等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热点地区。美国联邦和各州采取多项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预计2013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5.2GW,增速超过50%。2014年光伏产品在美国住宅市场和公用事业市场仍有较好发展前景。

移动设备继续受到青睐。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报告,2013年第四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将首次超过个人电脑(PC)。2013年,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全球互联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PC销量预计下降10%,手机销量将增长7.3%,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40%,全年销售量将超过10亿部。预计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351亿美元。

汽车销量稳步增长。据LMCAutomotive公司发布数据显示,1-8月全球轻型车销量达到5542.9万辆,同比增长2.6%,全年有望再创新高。其中,中国和美国车市继续向好,分别增长11.7%和9.6%。欧盟新车销量同比下降5.2%,但汽车注册量降幅不断收窄,随着欧元区经济恢复、消费者信心改善,欧洲汽车市场将逐步改善。巴西、俄罗斯8月新车销量分别下降22.8%和10.5%,市场回暖尚需时日。未来汽车零部件市场将快速发展,发动机、车载信息系统、智能操控系统等部件发展前景看好。

国际船舶市场回暖势头明显。新船订造明显增多,价格呈触底回升之势,船舶融资市场出现好转,船企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据克拉克森(Clarkson)统计,1-8月全球新造船舶72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1%。新造船价指数继连续20个月下跌后,于8月份首次出现上升。其中,大型集装箱船表现抢眼,标准新造船价比年初上涨8%。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

可查询以下资料:

综 合 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内 容 提要

报告回顾了2012年及2013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2012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外贸增速企稳回升,进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一季度,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稳外贸”措施成效继续显现,中国外贸保持回升势头。

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望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制约因素错综复杂,挑战和压力仍然较大。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2013年全年中国进出口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报告指出,中国将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落实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着眼长远,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电话:(010)64245741 (010)64275863

传真:(010)64212175

目 录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二、2013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三、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附件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统计资料

表1 2004-2013年1-3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表2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表3 2004-2013年1-3月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表4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贸易方式 表5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企业性质 表6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 表7 2004-2013年1-3月中国进口分国别(地区) 表8 2006-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省(区、市) 表9 2006-2013年1-3月中国进口分省(区、市)

内容提要:

报告回顾了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201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波动较大。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推动外贸增速企稳和质量效益提高。四季度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份额有望继续小幅提升。

报告展望了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出口竞争新优势正在孕育。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报告指出,中国将多措并举稳定进出口增长,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增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国际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一、2013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好转迹象,但复苏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增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依然低迷。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新调控方式,实施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国民经济稳中向好。针对国际市场低迷、国内成本上升、外贸增速下降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推动外贸发展增速企稳和质量效益提升。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进出口增速总体平稳,"稳外贸"措施见到成效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30603.7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6148.6亿美元,增长8%;进口14455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693.6亿美元,增长14.6%。上半年进出口增长波动较大,一、二季度进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和10220.5亿美元,增速由一季度的13.5%回落至二季度的4.3%,5月份进出口增速仅为0.3%,6月份则下降2%。这主要是受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出口综合成本持续攀升,加大了外贸企业出口难度。国内工业生产放缓,也抑制了原材料进口需求。尽管如此,

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仍继续上升。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达到11.54%,比2012年全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为帮助外贸企业缓解外需不足、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7月底国家及时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12条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贸易融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随着这些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回暖,三季度外贸增速回升至6%。但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下滑等因素影响,9月份出口增速在7、8月恢复性增长后又下降0.3%,显示出口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图1 2013年1-9月中国月度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下同) 图2 2012年以来中国季度进出口规模和增速

(二)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内外部环境变化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9229.9亿美元,增长8%,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04.9亿美元,增长13.3%,其中手机增长23.5%。初级产品出口增长6.4%,占出口总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9%降至4.8%。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较强竞争能力,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380.5亿美元,增长10.3%。"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煤和原油出口量分别下降20.7%和29.8%。

表1 2013年1-9月中国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图3 2012年以来中国重点商品月度出口增速

(三)对发达市场依赖降低,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

前三季度,中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贸易额合计10167.5亿美元,增长0.2%,占外贸总值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7%回落至33.2%。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于稳固,零售市场回暖,中美贸易3791亿美元,增长6.7%。欧元区经济初步走出持续一年多的衰退,市场需求仍较疲弱,中欧贸易4085.7亿美元,下降0.8%。中日贸易2290.8亿美元,下降7.9%,近期中日贸易出现好转迹象,9月份中国对日出口增长1.5%。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增长较快,其中对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分别增长21.9%和7.4%。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自贸协定伙伴进出口增势明显,前三季度与东盟、智利、新西兰等9个自贸伙伴(不含台港澳)进出口4811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15.7%,高出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增速为17%,高出同期外贸增速9.3个百分点。

专栏一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3年,中国先后与冰岛、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贸区谈判将进入出要价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均举行了两轮谈判、中澳自贸区举行一轮谈判。截至2013年9月,中国已签署了12个自贸协定:中国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的自贸协定,以及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贸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深化了中国与自贸伙伴双边关系。对外贸企业来讲,自贸区对大部分产品实行零关税,减少了非关税措施,规范了贸易争端解决方式,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增进了贸易利益。同时,也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投资合作。

表2 2013年1-9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图4 2012年以来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月度出口增速

(四)民营企业进出口强劲增长,加工贸易稳步转型

国家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加大,尤其是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快速发展,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等服务,帮助广大民营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外贸经营主体格局继续发生积极变化。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1001.1亿美元,增长25.4%,高出整体增速17.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36%,比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1.5亿美元,增长0.3%。国有企业进出口5571亿美元,下降1.4%。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6162.1亿美元,增长7.8%,占进出口总值52.8%。加工贸易进出口9894.3亿美元,增长0.7%,占进出口总值32.3%。随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稳步推进,加工贸易开始从加工装配为主的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创立品牌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为主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运作方式的转变,进料加工进出口值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6.4%。

表3 2013年1-9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图5 2005年以来中国各类企业出口规模及增速

图6 2005年以来中国各类企业进口规模及增速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东部地区出口平稳增长

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步伐继续加快,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出口11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西部地区出口1211亿美元,增长14.2%,分别高出总体出口增速9.4和6.2个百分点。其中,河南、江西、湖北和新疆出口增速分别为19.3%、18.3%、17.9%和14.7%。作为承接国际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2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6.1%。相比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体上小幅增长0.3%,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了16.5%。

前三季度,东部11省市出口13768亿美元,增长6.8%,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5.2%,比上年全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浙江出口分别增长12.3%和10.7%,山东、江苏分别增长2.3%和0.8%,上海下降2.7%。

表4 2013年1-9月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情况

注:东部11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8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六)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保持增长,机电产品进口增速加快

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进口低速增长,三季度以来,随着国内需求上升,大宗商品进口增长提速。前三季度,铁矿砂进口6亿吨,同比增长9%,成品油进口3046万吨,增长5.2%,初级形态塑料进口1811万吨,增长2.4%;大豆进口4575万吨,增长3.3%;钢材进口1048万吨,同比减少0.4%。中国政府继续加大进口促进力度,财政专项进口贴息资金规模比上年增长12%,带动了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6252.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172.4亿美元,分别增长8.7%和14.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和7.7个百分点。

表5 2013年1-9月中国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图7 2012年以来中国进口主要资源能源产品数量及金额月度变化

二、2013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近一时期,世界经济总体稳定,发达国家经济普遍有所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1.1%和2.5%;房价快速反弹,7月份标准普尔/凯斯-希勒房价指数同比上涨12.4%;就业市场稳步改善,9月份失业率为7.2%,回落至2008年底水平。欧元区走出衰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3%,为6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金融市场趋于稳定,西班牙、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4-5%之间,处于安全水平。日本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4.1%和3.8%;通缩局面有所缓和,截至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连续3个月同比上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全球贸易趋于活跃,三季度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涨幅超过60%。世界经济企稳,为四季度中国进出口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中国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高于上半年7.6%的增幅。从供给面看,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工业生产稳中有升,8、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回升至10%以上。从需求面看,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平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7月,中国出台了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减轻了进出口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信心。下一步,这些政策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但是,四季度中国外贸发展特别是出口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上升,导致中国对其出口明显减速。9月份,中国对南非、印度、巴西出口从前8个月的增长转为分别下降12.6%、9.8%和4.8%。从当前经济走势来看,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可能继续下滑,风险依然较高,影响下一步中国出口。此外,2012年四季度中国出口增长9.4%,增速比前三季度高2个百分点,形成了较高基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四季度出口增速。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全年中国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国占全球贸易份额有望继续小幅提升。

专栏二 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改善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包括12条政策措施: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融资服务,扩大信用保险支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多种贸易方式,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加快发展,更加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口,调整和完善棉花储备政策。

目前,这些措施正在积极落实,有的已经落实到位。财政部和质检总局对自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报检的所有出境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及其他法定检验检疫物免收出境检验检疫费。国家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调整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从8月15日起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据此,有1420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商品在8月15日后调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出境商品目录》。商务部自9月1日起取消130个编码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中国出口信保公司也都出台了有关外汇、通关、税收、保险等贸易促进措施。

三、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从国际看,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增长有所回升,跨国投资缓慢回稳。主要能源资源供应充足,通胀压力总体不大。但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加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复苏。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仍不强劲。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财政整固步伐加快,2014财年美国财政赤字率预计将从2013年的3.9%降至3.3%,日本拟从2014年4月起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欧元区重债国继续增税减支,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一些新兴大国结构调整滞后,有的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减弱。

二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回升、金融市场企稳、失业率下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3年底、2014年初开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程。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改变国际金融、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求格局,有利于保持资产价格稳定,防止泡沫积聚。与此同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可能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发达国家和新

兴经济体的投资收益对比,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大幅波动。2013年5月下旬至10月中旬,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预期已导致印度、南非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10.8%和5.7%。为阻止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而这又会使本已低迷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三是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有所增多。但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各国倾向于通过保护本土企业、促进就业的做法重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据英国智库"全球贸易预警(GlobalTradeAlert)"近期统计,金融危机5年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近90%仍在实施;截至8月19日,世界各国新出台了近300项以邻为壑的贸易措施。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平稳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国内市场空间。新一届政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运行,今年分别与冰岛、瑞士签署自贸协定,进一步改善了外贸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广大进出口企业的信心。但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一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对进出口增长产生一定抑制。美国宏观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外汇资金大进大出,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影响进出口企业融资环境。 专栏三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运行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3〕38号)要求,自贸区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因素,2014年中国外贸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发达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再平衡",其经济复苏中伴随着削减贸易赤字,进口增速疲弱,对全球进口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中国巩固发达市场难度加大。今年前8个月,美国、欧盟、日本进口分别下降1%、3.7%和7.4%。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过去5

年,中国出口增量的43%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其市场需求降温势必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目前已出现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下降以及订单减少、风险上升苗头,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遇到新的困难。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出口订单在前期短暂回暖后,近期再度出现反复,其中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订单波动较大。世贸组织最近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5%,增速仍然低于过去20年5.4%的年均增速。

二是产业竞争力面临挑战。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又有24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3%。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部分出口订单流失,部分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日出口低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前8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4%和5.1%、对日本出口下降0.6%,均低于整体出口增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46.8%,比2012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下滑;占日本市场份额66.4%,下滑1.7个百分点;占欧盟市场份额(1-6月)的42.4%,下滑1.9个百分点。同时,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步增强,正在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今年以来,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日、欧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8、1.6和0.2个百分点。中国新能源、新兴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增长较快,但一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营销、品牌、服务等方面,中国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前三季度,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63起,同比增长10.5%;美国对中国的电子、通讯、机械等出口产品发起337知识产权调查15起,占其同期立案数量的1/4以上,涉及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裁决趋于严格,中国应诉企业在一些案件中被裁定较高反倾销税率,某些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救济调查明显针对中国产品。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呈增多之势,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应对难度明显增大。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即使国际市场需求改善,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也比较严峻。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出口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下一步,中国将认真落实好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增长,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密切跟踪外贸形势,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成本、订单转移、产能转移、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扩大贸易融资保险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增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国

际市场的能力,推动国际商务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发挥外贸产业集群优势,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国内区域布局和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继续完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GDP连续9个季度增长;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得到提振。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滞后,资金流入减少,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达经济体仍面临高失业、高赤字困扰,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形势趋于改善,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9%,增速低于2012年的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2%,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5%,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有望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复苏总体趋于改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望好于2013年。OECD领先指标显示发达经济体前景将进一步改善,目前34个成员国整体领先指标处于2011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全球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等问题,复苏进程难以一帆风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是金融风险最大来源,部分新兴大国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可望持续,预计增长2%。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欧元区触底回升,增长率将达1%;日本后续动力可能减弱,增长率预计为1.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1%,略好于2013年,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经济增速从前几年的6%-8%左右回落到3%-5%左右。

表1 2011-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继续困扰全球贸易。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形势下,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全球贸易增长。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只有1.2%,其中能源贸易下降1.6%,欧盟进口下降2%严重拖累其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与过去两年平均12%的增速相比,新兴经济体虽然实现了5%的进口增长,但速度显然已经放缓。WTO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2.5%,较4月份预测下调0.8个百分点,而且下半年的增长率要达到3.8%才能实现这一目标。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有望加快,预计增长4.5%,但仍将低于过去20年

5.4%的平均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2.8%,发展中国家增长6.3%,分别高于2013年1.3个和2.7个百分点。

表2 2011-2014年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WTO,《贸易快讯》,2013年9月19日。

在全球金融体系结构缺陷、宏观经济环境潜在风险及主要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的共同影响下,各国在出台自由化和便利化投资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投资保护主义风险有所上升。在此情况下,众多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全球跨国投资,对外投资仍十分谨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复苏之路依然艰难曲折。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为1.35万亿美元,较2011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52%。发达国家在面临吸引外资减少的同时,对外投资情况也不乐观,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0.91万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23个百分点。UNCTAD预计,2013年全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将接近2012年的水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状况改善和投资者信心恢复,跨国公司开展跨国投资能力和意愿增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2014年将回升至1.6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贸易形势趋于改善,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需

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仍然疲弱,世界经济低迷成为新常态。目前,欧元区失业率已连续8个月维持在12%的高位,美国失业率尽管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10%降至目前的7.2%,但仍远高于6.5%的目标水平,其他发达经济体失业问题短期内也无明显改善迹象,IMF预计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水平仍保持高位。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也严重打压消费能力和意愿。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起到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日本政府债务率分别高达106%、95.7%和243.5%,2014年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削赤减债任务十分艰巨,财政紧缩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出口等结构性矛盾凸显,加上国际环境变化,经济增速回落较大,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新一轮工业革命尚处于孕育阶段,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短期内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IMF预计,2013-201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2%,低于金融危机前5年4.8%的平均增速。

表3 2012-201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表4 2011-2014年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率 单位:%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财政监测报告》,2013年10月。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面临困难增大。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QE)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将接近转折点。有市场研究机构预计,美联储很可能在2014年一季度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初期减少购债规模可能是100亿美元。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若美联储购债计划最初缩减规模大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可能上升100个基点,之后伴随的利率冲击在全球蔓延,全球债券资产价值将下降5.6%,约2.3万亿美元。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很可能冲击国际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引发跨国资本流动异常,给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金融动荡局面可能再现甚至加剧,面临更大资金外流、货币贬值压力,加上其结构调整滞后、大宗商品价格难有反弹,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明显增加,经济增速放缓势头可能恶化。二季度,印度、南非、俄罗斯GDP分别增长

4.4%、1.8%和1.2%,比一季度回落0.4、0.1和0.7个百分点。5月下旬以来,三国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10.8%、5.7%和2.7%。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也面临两难选择,阻止资本外流需要提高利率、整固财政,而稳定经济增长又需要宽松的财政与货币环境。

(三)贸易保护主义仍在上升,影响全球贸易复苏进程。尽管二十国集团峰会数次延长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承诺,但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不利于国际贸易复苏。据世贸组织发布的第九次贸易限制措施监督报告,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09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全球进口商品的0.5%,其中新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以反倾销调查为主的贸易救济调查仍是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由于生效贸易限制措施被撤销的数量一直低位徘徊,全球范围内贸易限制措施总量仍在不断增加。自2008年10月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货物贸易的3.6%。制造业依然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零件、机械设备、化学产品、光学及精密仪器四大类产品在全部限制措施中的比重达58%,旨在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贸易保护主义仍在上升。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短期利益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长期看必定带来"双输"的结果。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前景

美国 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复苏势头较为巩固。二季度GDP增长率达到2.5%,高于一季度增长率1.4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

一、二季度个人消费分别增长2.3%和1.8%,拉动GDP增长1.54和1.24个百分点;私人投资分别增长4.7%和9.2%,拉动GDP增长0.71和1.38个百分点;货物及服务出口分别下降1.3和增长8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0.6和6.9个百分点,净进出口拖累GDP下滑0.28和0.07个百分点;政府支出分别下降4.2和

0.4个百分点,对GDP负贡献0.82和0.07个百分点。

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继续延续,但也存在隐忧。房地产市场指标向好,截至7月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达到162.49,实现连续8个月环比上升;新屋销量于7月回调至39万套后,8月份回升到42.1万套,同比增长12.6%。今年美国股市表现强劲,截至10月18日道琼斯指数比年初上涨18%。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较为乐观,9月份该指数达到56.2%,已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就业情况有所改善,9月份失业率降至7.2%,创2008年11月以来新低,但仍远高于6.5%的目标水平,劳动力市场复苏速度和程度未如预期乐观;劳工参与率降至63.2%,为35年来最低点,显示美国居民就业意愿低迷。近两个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降,消费者对未来家庭收入情况和宏观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美国会通过法案,结束政府关门并提高债务上限,避免了债务违约,但美政府面临整固财政压力明显增大。IMF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6%。 2014年,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国内工业逐渐企稳、页岩气革命提升其竞争力,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进一步巩固。IMF预计,2014年美国GDP增速将达到2.6%,美联储预计2.9%-3.1%。但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潜藏着财政金融风险,可能拖累其经济复苏势头。

欧元区 2013年欧元区呈现经济复苏态势,逐渐摆脱债务危机的紧急状态,走出长达18个月的经济衰退。据欧委会发布的数据,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降0.8%,环比微降0.1个百分点;二季度GDP同比下降0.2%,环比上升0.3%,经济呈现好转趋势。其中,二季度英、法、德GDP环比分别增长0.6、0.5、0.7个百分点,意大利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从需求看,欧元区最终消费总量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比、环比数据分别增长0.1%和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进出口分别增长1.6%和2.1%。欧元区金融市场趋于稳定,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融资成本处于安全水平,希腊财政经济状况也出现好转。

目前,虽然欧元区通过政策行动减少了主要风险并稳定了金融形势,但欧元区金融部门改革尚未完成,外围经济体增长仍受制于信用瓶颈,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势头出现分化。此外,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高企的失业率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财政形成较大的压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债务有待继续清理,调结构任务依然严峻。IMF预计欧元区2013年GDP下降0.4%,2014年将重返增长,增速为1%。

日本 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以温和速度增长,大规模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一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1%,折合年率增长4.1%。其中,个人消费增长0.8%,公共投资增长1.4%,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4%,进口增长1%。二季度GDP增长0.9%,折合年率增长3.8%。其中,个人消费增长0.7%,公共投资增长3%,服务和货物贸易出口增长3%,进口增长1.5%。出口的温和回升与2013年以来日元的贬值趋势密不可分,日元贬值同时带来日本企业以日元结算的海外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得到提高。2013年1-8月,日本核心CPI持续上升,6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0.4%,实现14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上涨,居民价格预期呈上升趋势,经济逐渐走出通缩阴霾。进入下半年,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9月份日本贸易赤字达9321亿日元,

为历年同期新高。安倍政府在出台5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宣布2014年4月起按计划将消费税税率从目前的5%提高至8%,引发经济下行担忧。IMF预测,日本经济2013年将增长2%,随着财政紧缩政策落实,预计2014年增长率将放缓至1.2%,日本的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不力也会带来财政风险。 为应对财政紧缩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日本央行将继续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9月份日本央行金融政策会议通过每年新增50万亿日元用以购买日本政府债券(JGBs)、维持债券平均到期剩余期限在7年左右等量化宽松政策。但是,由于日本经济面临老龄少子化、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问题,保持未来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风险。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较2010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增速较预期疲软。从外部看,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不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从内部看,经常账户和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减缓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金融市场发生剧烈震荡,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滑,债券收益率攀升,资本加速外流。三季度,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下挫至50.3,为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图1 2013年以来汇丰新兴市场指数

注:该指数包括新兴市场(16个国家)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指数(EMI)。 资料来源:汇丰银行,2013年10月。

金砖国家中,印度、俄罗斯表现不尽如人意。印度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宏观政策空间受限,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逐步放缓趋势,一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速继续下降至4.4%,为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慢季度增速。IMF预计,印度2013年经济增速为3.8%,2014年经济增长5.1%。俄罗斯201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1.6%,二季度降至1.2%,三季度回升至1.8%。在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和卢布贬值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俄全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IMF预计,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仅为1.5%,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3%。

主要区域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增速依然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实现了6.4%的经济增速,IMF调低该地区经济增速预测至6.3%,与去年基本持平。受地区紧张局势和世界能源格局渐变的影响,IMF预计中东与北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为2.3%,比2012年下降2.3个百分点,2014年回升至3.6%。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一些国家公共私人投资均较为强劲,GDP增长有望保持稳定,预计2013年全年增速5%。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多属资源出口型国家,加之汇率波幅较大,IMF预计该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为2.7%,比2012年下降0.2个百分点。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3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定力、稳定政策,稳中有为,创新调控方式,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推出简政放权、贸易投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扩大营改增试点等多项改革,出台巩固农业基础、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促进民生改善等政策措施,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农业丰收已基本定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呈现积极变化,城镇就业继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1、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中国经济已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新阶段。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3867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2.2%,明显快于一季度的1.5%和二季度的1.9%,创5个季度以来新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呈现积极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9亿元,同比增长

3.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118亿元,增长7.8%。得益于新兴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175975亿元,增长8.4%,增速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5.5%,比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略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图1 2012-2013年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集体企业增长4.5%,股份制企业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9%。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5%,西部地区增长11%。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分产品看,前三季度464种产品中有338种产品同比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5%,其中主营活动利润增长5.3%。

3、农业生产丰收已基本定局。国家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增加对“三农投入”。农业生产克服了高温干旱和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好收成。全国夏粮总产量13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增长

1.5%;早稻总产量3407万吨,比上年增加78.3万吨,增长2.4%;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可望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畜牧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03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3831万吨,增长2.1%。生猪存栏47541万头,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50259万头,增长

1.9%。

4、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三季度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促进信息消费、节能减排、光伏产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走高,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920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99001亿元,增长17.6%;民间投资196611亿元,增长23.3%。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强劲,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步趋向协调。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8%,中部地区增长23.4%,西部地区增长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1%;第三产业投资22.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12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5、市场消费增长平稳。今年以来,消费市场虽然面临直接刺激政策退出,高端和集团消费回落,居民收入同比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但在消费结构调整,保障房建设加快带动下,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回升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4571亿元,同比增长1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5799亿元,同比增长1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3018亿元,增长14.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8178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150639亿元,增长13.4%,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78729亿元,增长12.1%。其中,汽车类增长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7%,家具类增长20.6%。

图2 2013年1-9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6、对外经济稳定发展。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3060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6149亿美元,增长8%;进口14455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694亿美元,增长14.6%。一般贸易进出口16162亿美元,增长7.8%;加工贸易进出口9894亿美元,增长0.7%,增速明显放缓。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6351家,同比下降9.29%;实际使用外资88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利用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下降4%,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13.3%,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0.5%;中部、西部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2.3%和6.1%,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的5.6%。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38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对境外采矿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成倍增长。

图3 2013年1-9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7、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基本与上半年持平,较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

4.4%,烟酒及用品上涨0.6%,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1.1、1.7、1.1和0.6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1%。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半年缩小0.1个百分点,降幅持续收窄,表明市场需求趋于活跃,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改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1.6%,环比上涨0.2%。

8、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同比多增42万人,已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实际增长6.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627元,实际增长9.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劳动力17392万人,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542元,同比增长13%。

9、财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98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01亿元,增长8.6%,比前8个月累计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91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13亿元,增长8.8%。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7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狭义货币(M1)余额31.23万亿元,增长8.9%;流通中货币(M0)余额

5.65万亿元,增长5.7%。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48元人民币。

表 2011-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单位:%

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发展还面临不

少风险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仍很繁重。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抓好已出台措施的落实,加快完善和细化配套措施,让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让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真正做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夯实稳中向好基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013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13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价格震荡走低。年初,大宗商品价格一度延续上年末的涨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PCPI)在2月份达到年内高点,因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随后PCPI指数在3月份明显回落。二季度,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信号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PCPI综合指数从一季度的187.4下挫到179.1。三季度,各主要经济体数据较为乐观,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年初高点。9月份PCPI综合指数比年初下跌1.3%,同比下跌1%。

图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美元计价,2005年=100)

从分类指数看,3月以来PCPI非能源类价格指数持续下挫,9月份比年初下跌7.4%,同比下跌4.5%。其中,食品饮料类呈持续走低之势,价格指数与年初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跌7.3%和8.6%;工业原材料类与上年同期价格水平相当,但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跌,跌幅7.6%,尤以金属跌幅更大,达12.1%。与非能源类价格指数走势不同,PCPI能源类价格指数在三季度出现持续小幅回升,9月份比年初上涨1.9%,同比微涨0.8%。

具体来看,各类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差异较大。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经济基本面逐渐向好,一定程度上推高对能源类产品的需求,加上美国中西部地区原油外运瓶颈得到改善,造成纽约原油与布伦特原油价差持续缩小。主要农产品中,棉花市场表现一枝独秀。美国棉花种植面积连年缩减致使产量下滑,而全球纺织服装业重新活跃,推动纽约棉价2013年以来上涨了11.7%。其他产品价格普遍下降,资本风险偏好转移使黄金价格遭受重挫,需求不振和高库存造成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有利天气条件提高了粮油产品收成预期,导致其价格持续大幅回落。

图2 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变动情况

(2013年1-9月,交易所价格累计涨跌幅,%)

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实体经济供求是决定国际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短期突发事件和主要经济体货币、产业和贸易政策等因素也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影响较大。

(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分化。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制造业呈现温和回升趋势,对国际商品价格构成一定支撑。9月份摩根大通(Markit/JPMorgan)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第3个月上升,达到51.8,创27个月新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报告称,2013年世界制造业产值有望增长2.7%,高于2012年的2.2%。发达经济体状况持续改善,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均呈上升趋势;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减缓,前景令人担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量是过去10年拉升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因素之一,其增速放慢将导致商品需求增长后劲不足。此外,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发展低能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世界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未来大宗商品的消费强度,商品价格缺乏持久的、强有力的上行动力。

(二)货币市场动向影响资本流向,商品市场资金有所分流。国际金融危机后,充裕流动性是商品市场价格的一大重要支撑力。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基本面出现较为稳定的改善迹象,主要经济体政策在促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货币政策虽未收紧,但也没有大幅扩张。而随着制造业重振、股市回报回升,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对比发生变化,商品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去金融化"特征。美联储发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后,大宗商品市场发生强烈扰动,即是商品市场吸引力被分散的反映。

(三)商品供应压力缓解,对价格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大宗商品供应呈现短期供应充足而长期资源稀缺的特征。前些年能源、矿产领域投资热潮积累的产能在最近一段时间陆续释放,在需求增长乏力情况下,供需矛盾得以缓解,甚至出现供应过剩。上年度农产品因恶劣天气而价格飙升,2013年市况发生逆转,主要品种期货价格明显下跌。最大能源需求国美国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步改变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深度影响石油价格。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2013年四季度至201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活动有望逐步增强,但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存在下行风险。随着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引发全球流动性收缩预期,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出压力,金融风险上升,需求乏力;发达经济体经济状况虽持续改善但长期增长动力不足。从供需层面看,大宗商品价格缺乏持续上涨动能,短期易跌难涨。国际商品市场总体表现将维持目前的区间震荡格局,对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政策信号、突发事件等反应较为敏感。

表1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年率,%)

注:1.制成品:占发达国家货物出口83%的制成品的出口单位价值;石油:英国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及西德克萨斯原油的平均价格;非燃料初级产品:以2002-2004年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2.2013年和2014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表A9。 农产品 2012年,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主产区严重减产,粮农产品价格飙升。2013年以来,因作物天气良好、单产恢复正常水平和主粮播种面积扩大,产量预期乐观,粮油价格显著回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价格指数显示,9月份粮食和油籽价格指数分别比年初下跌20%和9%。良好的供应前景使得未来粮油价格继续承受压力,但下行空间有限。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预计,2013/14年度全球小麦、玉米产量将创历史新高。其中,全球小麦产量将比2012/13年度增长近6%,达到6.91亿吨;得益于美国大幅增产,全球玉米产量将比上年度提高10%,达到9.45亿吨。据《油世界》发布报告预测,2013/14年度全球油籽总产量有望增长4.8%,达到4.78亿吨,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两年来的供应紧张态势将得到有效缓解。

图3 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FAO食品价格指数,2002-2004=100)

数据来源:FAO食品价格指数,2013年10月

石油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供需总体偏于宽松,但中东地区在夏季传统需求旺季出现紧张局势,对油市造成较大冲击。7月和8月纽约油价分别上涨8.8%和

2.5%,在叙利亚问题最为紧张的8月27日和28日两天,油价涨幅超过4%,纽约油价突破110美元/桶。随着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国际油价又出现大幅回落,9月纽约油价下跌4.4%。总体而言,季节性、突发性因素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形成短期扰动,但并不能改变石油市场需求平稳、供给压力放缓的大趋势。需求方面,美国近年油气产量快速增长、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中国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也正在放缓。供给方面,欧佩克国家原油日供应量维持在3000万桶水平,迄今为止地缘政治风险并未对中东地区原油供应造成实质性冲击。非欧佩克国家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美国加速页岩气开发,今年有

望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国际原油市场缺乏强劲且持续的支撑力,预计未来价格将维持90-110美元/桶的水平,同时对短时冲击较为敏感。

图4 石油供需展望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石油市场报告,2013年9月

有色金属 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价格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受需求不振和高库存影响,2013年以来有色金属各品种价格均呈回落态势。IMF编制的初级产品分类价格指数中,有色金属占83%权重的金属类价格指数1-9月下跌12.1%,是跌幅最大类别。三季度以来,在美国经济预期乐观、欧洲经济企稳和中国制造业数据向好影响下,有色金属价格明显回稳。未来一段时期,多个品种依然面临供应过剩局面,价格继续承压,市场真正转旺有待全球制造业、投资活动和消费信心的稳步复苏。据国际铜研究小组报告,今年上半年精炼铜市场供应过剩18.3万吨,这一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扭转。铝市场近年一直存在供给过剩,但过剩量和库存量有收窄趋势,价格逐渐企稳。铅酸电池应用前景广泛,铅价有望表现良好。

图5 有色金属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现货价格,2013年4季度以后为IMF预

测数据

钢铁 全球制造业向好,汽车和耐用消费品需求温和回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基建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对钢铁市场构成支撑。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1-8月世界钢产量10.5亿吨,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增长7.8%。在产量增长的同时,钢铁需求的持续性并不乐观,钢价在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次走低。截至9月末,CRU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下跌3.7%,其中北美、欧洲、亚洲分别下跌3%、

7.4%和2.3%。未来钢材市场走强有待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改善,否则价格可能继续回落。铁矿石价格年初猛涨,随后快速回落,下半年又震荡走高。近年世界各大矿山争相扩产,四季度仍有产能陆续释放,今明两年铁矿石供应预计增长8%左右,超过需求增速,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图6 国际钢材价格变动情况

(CRU钢材价格指数,1994年4月=100)

机电产品 2013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温和复苏,机电产品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机床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未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重点将是降低成本、缩短制造时间和提高效率,因此机床市场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技术开发、

产品创新和老旧设备现代化升级。针对机床市场的发展动向,欧盟已出台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机床工业共同振兴计划,旨在提高欧盟机床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机床需求有持续拉动作用,亚太地区将是全球需求增速最快的市场。

可再生能源是各国政府重点支持领域。除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外,中亚、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等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热点地区。美国联邦和各州采取多项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预计2013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5.2GW,增速超过50%。2014年光伏产品在美国住宅市场和公用事业市场仍有较好发展前景。

移动设备继续受到青睐。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报告,2013年第四季度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将首次超过个人电脑(PC)。2013年,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全球互联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2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PC销量预计下降10%,手机销量将增长7.3%,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40%,全年销售量将超过10亿部。预计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351亿美元。

汽车销量稳步增长。据LMCAutomotive公司发布数据显示,1-8月全球轻型车销量达到5542.9万辆,同比增长2.6%,全年有望再创新高。其中,中国和美国车市继续向好,分别增长11.7%和9.6%。欧盟新车销量同比下降5.2%,但汽车注册量降幅不断收窄,随着欧元区经济恢复、消费者信心改善,欧洲汽车市场将逐步改善。巴西、俄罗斯8月新车销量分别下降22.8%和10.5%,市场回暖尚需时日。未来汽车零部件市场将快速发展,发动机、车载信息系统、智能操控系统等部件发展前景看好。

国际船舶市场回暖势头明显。新船订造明显增多,价格呈触底回升之势,船舶融资市场出现好转,船企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据克拉克森(Clarkson)统计,1-8月全球新造船舶72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1%。新造船价指数继连续20个月下跌后,于8月份首次出现上升。其中,大型集装箱船表现抢眼,标准新造船价比年初上涨8%。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

可查询以下资料:

综 合 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内 容 提要

报告回顾了2012年及2013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2012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外贸增速企稳回升,进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一季度,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稳外贸”措施成效继续显现,中国外贸保持回升势头。

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望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制约因素错综复杂,挑战和压力仍然较大。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2013年全年中国进出口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报告指出,中国将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落实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着眼长远,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电话:(010)64245741 (010)64275863

传真:(010)64212175

目 录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二、2013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三、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附件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统计资料

表1 2004-2013年1-3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表2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表3 2004-2013年1-3月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表4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贸易方式 表5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企业性质 表6 2004-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 表7 2004-2013年1-3月中国进口分国别(地区) 表8 2006-2013年1-3月中国出口分省(区、市) 表9 2006-2013年1-3月中国进口分省(区、市)


相关文章

  • 中国钢铁贸易行业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人们在回首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时,不难发现这样四个特点:西亚北非乱而不治:世界经济复而不苏:大国关系稳而不定:中国周边斗而不破. 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 ...查看


  • 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3)
  • 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3)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 2013年港口运行渐"稳" 2014年港口竞争趋"烈" 2014年3月10日,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SISI )正式发布<全球港口发展 ...查看


  • 中国文具行业调查分析及市场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2013年中国电信软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13年中国电信软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电信软件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电信软件的定义及分类 一.电信软件的定义 二.电信软件的分类 第二节 分类产品介绍 第二章 电信软件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一.GDP历史变 ...查看


  • 即时通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5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A57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 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查看


  • 中国片剂硬度测试仪行业发展战略及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中国片剂硬度测试仪行业发展战略及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片剂硬度测试仪行业概述 一.行业定义.基本概念 二.行业基本特点 三.行业发展潜力概述 第一章 片剂硬度测试仪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一.国际片剂硬度测试仪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1.2010-201 ...查看


  • 中国葡萄酒产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调查行业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