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内外古诗词考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期课内外古诗词考点考题及答案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 壮志。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 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 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

3 清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

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情怀。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百无聊赖,搔首踌躇,以至于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的情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 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1) 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2) 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这首诗是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自述的方式,可以使读者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久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2.“征蓬”表现了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飘泊的“蓬草”形象,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尽”安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人”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 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出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案不超过15个字)

景色幽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2.首联中“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哲理。

山环水绕,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越来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锦簇,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3.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 诗中写大自然中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2.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2.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的情感。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梦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句写景的妙处。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联想和一连串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

赞成。作者希望出仕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肯定。不赞成。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 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更好吗?

2、 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3.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

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人的乡愁之情。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水,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4. 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秋词》一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 展开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 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2、 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白居易曾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是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在这里反其意以自勉。意思是不要因为年老而唱起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老的悲观消极的调子。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从而展示出他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戍轮台,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尚思为国戍轮台。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4、 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满怀报国热情,矢志不渝。

八年级上期课内外古诗词考点考题及答案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 壮志。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 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 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

3 清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

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情怀。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百无聊赖,搔首踌躇,以至于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的情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 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1) 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2) 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这首诗是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自述的方式,可以使读者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久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2.“征蓬”表现了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飘泊的“蓬草”形象,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尽”安好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人”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 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出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案不超过15个字)

景色幽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2.首联中“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哲理。

山环水绕,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越来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无路可走之际,突然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锦簇,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3.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 诗中写大自然中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2.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2.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2.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的情感。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梦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句写景的妙处。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联想和一连串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

赞成。作者希望出仕为国效力的精神值得肯定。不赞成。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做 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不更好吗?

2、 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3.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

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人的乡愁之情。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水,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2.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遽然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4. 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秋词》一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 展开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 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2、 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白居易曾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是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在这里反其意以自勉。意思是不要因为年老而唱起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老的悲观消极的调子。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从而展示出他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戍轮台,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尚思为国戍轮台。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4、 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满怀报国热情,矢志不渝。


相关文章

  • 孩子语文学不好!原因全在这!这样做一定能提高!
  • 期中考试快要进行了,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几家欢喜几家愁. 孩子成绩差,家长跟着着急.很多家长都在说语文看着挺容易的,孩子怎么就学不好呢?语文提分好慢,怎么破? 小学语文学习主要是哪些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的学习提升语文成绩? 小学语文到底学什 ...查看


  • 模仿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给陈胜
  •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题 班 姓名 考号 得分 [单元温馨提示] 一.[语基检测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休祲降于天( ) 先主遂诣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辍耕之垄上②会天大雨 ..③ ...查看


  • 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杨奇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复习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教学内容: 一.修辞手法 (一)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 ...查看


  •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13
  •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活动时间 教研内容 组长 张晓敏 活动地点 多媒体 主持人 教研方式 张晓敏 讨论 2013.3.18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参加人员 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教 研 过 程 ...查看


  • 唐诗宋词精选
  • 中国古诗词 导航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精选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元曲鉴赏 古诗考题 文章阅读 唐诗精选: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 ...查看


  •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师说]同步练习
  • <师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 .句读之不知 B .凌万顷之茫然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查看


  • 13年中考试卷分析(2)
  • 2013年资阳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语文试题分析 各学区文科教研员: 2013年中考已经落下帷幕,对这套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研究这套题对我们组织下一届初三复习和教学很有帮助.现将坛罐九义校李勤昌老师.城北九义校张丽老师用心血撰写 ...查看


  • 高三高考古诗鉴赏
  • 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中 一.诗 国 古体诗 五言古诗 ( 汉代文人诗) 古 (古风) 典 (古诗) 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歌 律诗 分 七言律诗 (排 律) 类 体 近体诗 裁 (今体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格律诗) 二.词 又叫 ...查看


  • 行测解题技巧之[逻辑推理分析]
  • 逻辑分析(一) MBA联考逻辑考试的主流题型与国外考试的逻辑推理题(Logical Reasoning)类似,然而也有少量考题与国外考试的逻辑分析题(Analytical Reasoning)在分析思路上有些相似,但题型却有较大差别,因为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