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_上_

元王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

热稳定性。经笔者试验结果:“南不”74%、瑶里高岭18%、三宝莲8%左右,才是元青花胎泥的正确配方。优质的元青花瓷胎应是三元(或多元)配方。

据对景德镇元青花各窑址出土的瓷片观察分析,其胎呈现两点不同现象:

①有正烧和欠烧、过烧之别。②在正烧产品中,胎质有高、中、低之别。

高质量:洁白、细腻,极少有铁、锰等杂质之斑点,原料淘洗精细,胎断面有空隙。它多用于制出口西亚伊斯兰地区的大件盘、碗、罐、瓶等和五爪龙纹官窑瓷。这显然是“浮梁瓷局”控制使用的“御土”。

中等质量:仅白度比以上差点,其余基本同,多用于生产中、小件产品。如玉壶春、小瓶、罐、薄胎平低折沿小盘、、执壶、水注、鸟食罐、印盒等。

低质量:胎灰黄、粗而干涩、有较少的大、小黑点,胎断面孔隙较多而大。这种胎泥显然是含铁、锰量较多,有淘洗胎泥中的渣料,此渣胎会影响釉和料的发色。所以用此泥成型的粗碗、高足杯、小罐、小炉、小盘碟等,均釉色灰青,是用下等青料绘画,多为简笔青花纹,并呈棕黄灰青色(图1)。以上这类粗器,在许多窑址中有出土,属内销民用产品。

元青花的釉,蒋祈《陶记》记载:“攸(游)山、山(仙)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淘米水),盛于缸内。”唐英《陶冶图说・练灰配釉》记载:“而一切釉水无灰不成釉,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南面四十里),以青白石(石灰石)与凤尾草迭练,用水淘洗即成釉灰。配以‘白不’细泥(釉果不),与釉灰调合成浆,稀稠相等,各按瓷之种类以成方加减。盛于缸内,用曲木棍横贯铁锅之耳,以为舀注之具,其名曰‘盆’。如泥十盆,灰一盆为上品瓷器之釉;泥七、八而灰二、三为中品之釉;若泥灰平对、灰多于泥则为粗釉。”以上说明:①攸(游)山、山(仙)槎,距镇十七八公里的小山村和乐平县产釉灰。②釉灰的制作方法是一层石灰石,一层槎叶、木柿或桃竹叶或凤尾草等,迭叠暗火烧炼,用水淘洗晒干即成釉灰,留作釉的配方。以上对历代釉的制备工艺记载得非常详实,今

iring Techniques of Yuan Dynasty Jingdezhen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

Huang Yunpeng Huang Bin

(上)

    This paper shows the firing techniques of

Yuan dynasty Jingdezhen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from 4 aspects: formula of petunse andglaze, forming techniques, application of glazeand encasement. It is rather helpful is distin-guishing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s.Mr. Huang Yunpeng, one of the authors, is theboard chairman of Jingdezhen Jiayang PorcelainCorporation.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

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型和新画面。青花瓷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和对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的主要四个部分,对于同好鉴别元代青花瓷当不无裨益。

一、胎泥、釉料的制备对于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胎泥、釉料的主要产地及其配制工艺,刘新园先生在《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高岭土考》等文章里有详细的论述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李家治、张福康等一批专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不断地对景德镇元青花的胎、釉和青花+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科学测试,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元青花的胎泥,业界都一致认为是景德镇南安一带的瓷石泥加瑶里高岭土混合淘洗的“二元配方”。因为南安一带

②的“南不”和“柳家湾不”,Al2O3含量

均在17%左右。元青花胎中的Al2O3含量在19%-23%之间,高岭土中Al2O3含量在33%以上③,只有在南安一带瓷石泥中加入适量的高岭土,元青花胎中的Al2O3含量才能提高到19%以上,这就是“二元配方”结论的来由。

笔者曾在仿元青花瓷时按照以上结论进行胎泥配方,用“南不”85%-80%加“瑶里高岭”15%-20%,达到了仿品坯泥Al2O3的含量在20%左右。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元青花的还原焰烧成温度在1280℃±20℃④。以上配方在此还原焰温度中烧成,只能得到欠烧的次品,产品的热稳定性也差,也影响了青花料的正常发色。

根据蒋祈《陶记》所载胎泥产地有“湖坑”,即湖田村以南2.5公里的“三宝莲”,这里产的瓷石泥Al2O3的含量15.34%比“南不”低;氧化钾、氧化钠助熔剂的含量4.13%和3.79%,比“南不”高⑤,这恰是历代釉果的化学组成。如果要保证胎泥中Al2O3的含量在19%以上,又可在1280℃±20℃时成正烧,只有调整以上二元配方之比例,再加入“三宝莲”釉果来增加钾、钠含量和降低烧成温度,并可提高瓷胎的

□黄云鹏  黄  滨

日的传统青白釉、高仿青花瓷用釉,也不外乎如此。③元青花釉是从宋代影青釉的基础上改进的,它发色青白,透明度好,流动性比影青稍差(但比明初官窑青花釉强),有桔皮。属于釉灰加釉果的钙-碱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在8%-10%左右,釉原料配方为:釉灰10%-14%左右,釉果90%-86%左右。此釉在漏釉、缩釉露胎处易产生火石红。另外,由于釉质好,柴窑烧成等重要原因,所以它还具有釉面光滑如镜、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的古瓷釉面的共同特征,这是赝品不可及的。

二、成型方法

成型方法是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之操作方法。也就是说确定产品器型和规格的某一工种叫某某成型方法。景德镇自五代至今,有拉坯成型、印坯成型、利坯成型、雕镶成型和近百年来出现的压坯成型、塑性挤压成型、石膏模注浆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

元青花的不同器形是怎样成型的呢?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即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一)琢器

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屏风、烛台、壶等之类的“立件”,景德镇俗称为琢器。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叫“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宋氏记载其工艺说:“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整个),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虽然宋氏于明崇祯十年刊印《天工开物》,但封建社会工艺、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从中也可作复原元青花琢器成型的借鉴:

1.制种模:又叫母模,用于翻出印坯用的模型。景德镇的坯泥在印胎成型中,干燥收缩加上烧成收缩的收缩率是:直缩15%,横缩9%左右。制种模时先按此收缩率计算出种模的规格大小,再用制模泥⑥分节拉成“水坯”(粗坯),待将干未干时利出分节的模种(分节的基本原则是便利坯体脱模和接坯)(图2)。扁形器塑成两半,壁是斜、直形的小器物是整个模子。

2.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为制模泥。用此原料围在种模周围按压拍打,使模内壁达到光滑平整,同时和种模完全相贴,再留好模壁所需的厚度,即将种模取出,晒干后烤烧800-900℃,使模具有一

定的强度和吸水率。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内凹面上,用于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阴模。

3.阴模印坯:用适量的坯泥搓成粗泥条置于模内底一周,再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地向上挤压,使泥与模内壁紧密相贴,挤压完后,用手撑或抹布抹平内壁,力求平整、光洁和圈圈厚薄均匀,这样可避免变形。待坯干至坯与模有所分离时,即可将此节坯从模内取出,叫“脱模”。各节用

此法印好,再用“接头泥”一节一节地自

图4-1-1  元梅瓶阴模印坯成型方法印坯、修

平接头(高仿模拟)

图4-1-5  肩部脱模(高仿模拟)

图4-1-2  接颈部(高仿模拟)

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接正、接固,后再接底(底在印出时即用铁刀挖足)。梅瓶口是最后另接的。八方瓶、罐、壶等,模亦八方,也是用以上方法印接而成的。

元代的小件罐与瓶、觚、水注、鸟食罐等,是从最大腹径处分上、下二节印接成的。底和下部是一体的,不另接。

四方或扁形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底和耳亦为另印接(图3)。

三足双耳炉、三足双耳爵杯等,亦是分别用阴模印出上身、足、耳后再接合而成的。

元代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纽、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形体后,用接头泥另粘接上的(图4)。

元景德镇青花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

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 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

图4-1-4  接底后翻转正立(高仿模拟)图4-1-3  接底(高仿模拟)

68

图4-1-6  接口(高仿模拟)

图2  分成四接的玉壶春种模(仿品)

图4-2-1  元大罐阴模印坯成型方法  印坯(高

仿模拟)

图4-2-2  印好底后即挖足(高仿模拟)

图3  扁形的元青花瓶、壶均为左右合模印接成型的

(所谓的“机器纹”)(图5)。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

图4-2-3  上接头泥(高仿模拟)

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形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4.大件瓶、罐的底均另湿接。底在印

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

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抹平,器内壁则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抹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图6)。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

3.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虽然坯体在未烧时的外壁感到很平整,但烧成后由于以上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收缩,出现了器表面不平整的现象,用手自上而下摸去,

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

小件瓶、罐、觚、水注、鸟食罐等,均为平沙底,不另接。

5.有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外撇或垂直,不正圆,见接痕,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端平切(图7)。

6.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靠模壁定型时形成的光洁面。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

图4-2-4  接底(高仿模拟)

69

图4-2-5  刮平外接头泥(高仿模拟)

图5  元青花梅瓶内留下的

不规则的印坯旋转痕迹

图4-2-6  倒平内接头泥浆为“护接头泥”(高仿模拟)

图6  接头泥处加厚,器内接头泥有一层“护接头泥”

图4-3-1  圈足另接(高仿模拟)

隙,或有印压泥时因泥过干或未按压紧密而产生泥表面浅裂纹现象,对此只是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留有小空隙和泥表浅裂纹,没有利坯刀痕。

7.梅瓶口的特殊接法。在瓶的接口处上部内侧与瓶口下部外侧各留约1厘米高的半壁厚的“止口”,用接头泥相卡接合而成。所以口的接头痕在口内壁上约1厘米处(图8),而不在口的内底可摸着的接痕。这种接法,接头接触面大,接得特别牢固,不会脱落。

8.琢器由于是分节印接成型,接成后各节总会有某节偏离中轴线,如果将此器置于辘轳车转盘的圆心上高速旋转时,会出现左右摆动的现象,这也是印接成型导

致的必然现象,利坯成型的琢器则显得十分平稳。(二)圆器

唐英《陶冶图说》第十节记:“大小圆器拉成水坯,诶其潮干,用修就模子套坯其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始褪下阴干以备施削(修坯)。”由此可见所谓圆器是先经拉坯、后靠阳模定型的。如碗、盘、杯、碟、盏、等圆形的日用器皿。元青花的圆器成型法继承宋代圆器阳模⑨印坯成型法,但它不先经拉成水坯,是直接将可塑坯泥饼置于阳模上,用人工在模型上挤压拍打,使其均匀延展,按所需泥性形成器内表面。待稍干但未脱模前就在模上挖出实足“靶子”,再脱模(图9)。

图4-3-2  由四节组成(高仿模拟)

敛内斜、成倒梯形,足端有的平切、有的呈鲫鱼背形

71

此时拉坯成型技术也只局限于制小件产品。元青花硕大的圆、琢二器,当时的拉坯技术是无法达到。②制坯原料中加入了近三分之一的可塑性差的高岭土和三宝莲釉果泥,使可塑性比“南不” 瓷石泥差,技术不熟练的拉坯工人也无法用此泥一次拉成如此大件器来,所以才改为印坯成型。

注释:

①《景德镇陶瓷》1981《〈陶记〉研究专刊》。

②不,音:墩,“不子”是清初景德镇陶瓷行业就有的俗语,系原生高岭土、瓷石、釉石经水碓粉碎、淘洗后制成砖块状的原料块。

③周仁等著《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3出版。

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陶瓷卷》, 科学出版社 1998出版。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出版。

④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载《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2出版。

⑤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陶瓷卷》第十章第一节中的“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⑥制模泥,蒋祈《陶记》云:“壬坑(银坑

图10  元青花碗类圈足形制图7  另接的玉壶春不正圆的圈足

 鲫鱼背,圈足端呈鲫鱼背一样的尖形。若呈泥鳅背一样之圆形,则称“泥鳅背”。

图12  丰腹收口的高足碗是阴模印接而成的(线指为坯胎的两处接头)

72

元王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

热稳定性。经笔者试验结果:“南不”74%、瑶里高岭18%、三宝莲8%左右,才是元青花胎泥的正确配方。优质的元青花瓷胎应是三元(或多元)配方。

据对景德镇元青花各窑址出土的瓷片观察分析,其胎呈现两点不同现象:

①有正烧和欠烧、过烧之别。②在正烧产品中,胎质有高、中、低之别。

高质量:洁白、细腻,极少有铁、锰等杂质之斑点,原料淘洗精细,胎断面有空隙。它多用于制出口西亚伊斯兰地区的大件盘、碗、罐、瓶等和五爪龙纹官窑瓷。这显然是“浮梁瓷局”控制使用的“御土”。

中等质量:仅白度比以上差点,其余基本同,多用于生产中、小件产品。如玉壶春、小瓶、罐、薄胎平低折沿小盘、、执壶、水注、鸟食罐、印盒等。

低质量:胎灰黄、粗而干涩、有较少的大、小黑点,胎断面孔隙较多而大。这种胎泥显然是含铁、锰量较多,有淘洗胎泥中的渣料,此渣胎会影响釉和料的发色。所以用此泥成型的粗碗、高足杯、小罐、小炉、小盘碟等,均釉色灰青,是用下等青料绘画,多为简笔青花纹,并呈棕黄灰青色(图1)。以上这类粗器,在许多窑址中有出土,属内销民用产品。

元青花的釉,蒋祈《陶记》记载:“攸(游)山、山(仙)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记载:“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淘米水),盛于缸内。”唐英《陶冶图说・练灰配釉》记载:“而一切釉水无灰不成釉,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南面四十里),以青白石(石灰石)与凤尾草迭练,用水淘洗即成釉灰。配以‘白不’细泥(釉果不),与釉灰调合成浆,稀稠相等,各按瓷之种类以成方加减。盛于缸内,用曲木棍横贯铁锅之耳,以为舀注之具,其名曰‘盆’。如泥十盆,灰一盆为上品瓷器之釉;泥七、八而灰二、三为中品之釉;若泥灰平对、灰多于泥则为粗釉。”以上说明:①攸(游)山、山(仙)槎,距镇十七八公里的小山村和乐平县产釉灰。②釉灰的制作方法是一层石灰石,一层槎叶、木柿或桃竹叶或凤尾草等,迭叠暗火烧炼,用水淘洗晒干即成釉灰,留作釉的配方。以上对历代釉的制备工艺记载得非常详实,今

iring Techniques of Yuan Dynasty Jingdezhen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

Huang Yunpeng Huang Bin

(上)

    This paper shows the firing techniques of

Yuan dynasty Jingdezhen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from 4 aspects: formula of petunse andglaze, forming techniques, application of glazeand encasement. It is rather helpful is distin-guishing Yuan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s.Mr. Huang Yunpeng, one of the authors, is theboard chairman of Jingdezhen Jiayang PorcelainCorporation.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

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型和新画面。青花瓷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因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和对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的主要四个部分,对于同好鉴别元代青花瓷当不无裨益。

一、胎泥、釉料的制备对于元代景德镇青花瓷胎泥、釉料的主要产地及其配制工艺,刘新园先生在《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高岭土考》等文章里有详细的论述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李家治、张福康等一批专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不断地对景德镇元青花的胎、釉和青花+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科学测试,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元青花的胎泥,业界都一致认为是景德镇南安一带的瓷石泥加瑶里高岭土混合淘洗的“二元配方”。因为南安一带

②的“南不”和“柳家湾不”,Al2O3含量

均在17%左右。元青花胎中的Al2O3含量在19%-23%之间,高岭土中Al2O3含量在33%以上③,只有在南安一带瓷石泥中加入适量的高岭土,元青花胎中的Al2O3含量才能提高到19%以上,这就是“二元配方”结论的来由。

笔者曾在仿元青花瓷时按照以上结论进行胎泥配方,用“南不”85%-80%加“瑶里高岭”15%-20%,达到了仿品坯泥Al2O3的含量在20%左右。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元青花的还原焰烧成温度在1280℃±20℃④。以上配方在此还原焰温度中烧成,只能得到欠烧的次品,产品的热稳定性也差,也影响了青花料的正常发色。

根据蒋祈《陶记》所载胎泥产地有“湖坑”,即湖田村以南2.5公里的“三宝莲”,这里产的瓷石泥Al2O3的含量15.34%比“南不”低;氧化钾、氧化钠助熔剂的含量4.13%和3.79%,比“南不”高⑤,这恰是历代釉果的化学组成。如果要保证胎泥中Al2O3的含量在19%以上,又可在1280℃±20℃时成正烧,只有调整以上二元配方之比例,再加入“三宝莲”釉果来增加钾、钠含量和降低烧成温度,并可提高瓷胎的

□黄云鹏  黄  滨

日的传统青白釉、高仿青花瓷用釉,也不外乎如此。③元青花釉是从宋代影青釉的基础上改进的,它发色青白,透明度好,流动性比影青稍差(但比明初官窑青花釉强),有桔皮。属于釉灰加釉果的钙-碱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在8%-10%左右,釉原料配方为:釉灰10%-14%左右,釉果90%-86%左右。此釉在漏釉、缩釉露胎处易产生火石红。另外,由于釉质好,柴窑烧成等重要原因,所以它还具有釉面光滑如镜、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柔和的古瓷釉面的共同特征,这是赝品不可及的。

二、成型方法

成型方法是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之操作方法。也就是说确定产品器型和规格的某一工种叫某某成型方法。景德镇自五代至今,有拉坯成型、印坯成型、利坯成型、雕镶成型和近百年来出现的压坯成型、塑性挤压成型、石膏模注浆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

元青花的不同器形是怎样成型的呢?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即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一)琢器

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屏风、烛台、壶等之类的“立件”,景德镇俗称为琢器。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叫“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宋氏记载其工艺说:“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整个),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虽然宋氏于明崇祯十年刊印《天工开物》,但封建社会工艺、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从中也可作复原元青花琢器成型的借鉴:

1.制种模:又叫母模,用于翻出印坯用的模型。景德镇的坯泥在印胎成型中,干燥收缩加上烧成收缩的收缩率是:直缩15%,横缩9%左右。制种模时先按此收缩率计算出种模的规格大小,再用制模泥⑥分节拉成“水坯”(粗坯),待将干未干时利出分节的模种(分节的基本原则是便利坯体脱模和接坯)(图2)。扁形器塑成两半,壁是斜、直形的小器物是整个模子。

2.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为制模泥。用此原料围在种模周围按压拍打,使模内壁达到光滑平整,同时和种模完全相贴,再留好模壁所需的厚度,即将种模取出,晒干后烤烧800-900℃,使模具有一

定的强度和吸水率。此模的工作面是在内凹面上,用于形成器物的外表面,故叫阴模。

3.阴模印坯:用适量的坯泥搓成粗泥条置于模内底一周,再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地向上挤压,使泥与模内壁紧密相贴,挤压完后,用手撑或抹布抹平内壁,力求平整、光洁和圈圈厚薄均匀,这样可避免变形。待坯干至坯与模有所分离时,即可将此节坯从模内取出,叫“脱模”。各节用

此法印好,再用“接头泥”一节一节地自

图4-1-1  元梅瓶阴模印坯成型方法印坯、修

平接头(高仿模拟)

图4-1-5  肩部脱模(高仿模拟)

图4-1-2  接颈部(高仿模拟)

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接正、接固,后再接底(底在印出时即用铁刀挖足)。梅瓶口是最后另接的。八方瓶、罐、壶等,模亦八方,也是用以上方法印接而成的。

元代的小件罐与瓶、觚、水注、鸟食罐等,是从最大腹径处分上、下二节印接成的。底和下部是一体的,不另接。

四方或扁形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底和耳亦为另印接(图3)。

三足双耳炉、三足双耳爵杯等,亦是分别用阴模印出上身、足、耳后再接合而成的。

元代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纽、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形体后,用接头泥另粘接上的(图4)。

元景德镇青花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

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 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

图4-1-4  接底后翻转正立(高仿模拟)图4-1-3  接底(高仿模拟)

68

图4-1-6  接口(高仿模拟)

图2  分成四接的玉壶春种模(仿品)

图4-2-1  元大罐阴模印坯成型方法  印坯(高

仿模拟)

图4-2-2  印好底后即挖足(高仿模拟)

图3  扁形的元青花瓶、壶均为左右合模印接成型的

(所谓的“机器纹”)(图5)。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

图4-2-3  上接头泥(高仿模拟)

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形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4.大件瓶、罐的底均另湿接。底在印

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

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抹平,器内壁则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抹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图6)。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

3.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虽然坯体在未烧时的外壁感到很平整,但烧成后由于以上原因产生了不同的收缩,出现了器表面不平整的现象,用手自上而下摸去,

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

小件瓶、罐、觚、水注、鸟食罐等,均为平沙底,不另接。

5.有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外撇或垂直,不正圆,见接痕,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端平切(图7)。

6.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靠模壁定型时形成的光洁面。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

图4-2-4  接底(高仿模拟)

69

图4-2-5  刮平外接头泥(高仿模拟)

图5  元青花梅瓶内留下的

不规则的印坯旋转痕迹

图4-2-6  倒平内接头泥浆为“护接头泥”(高仿模拟)

图6  接头泥处加厚,器内接头泥有一层“护接头泥”

图4-3-1  圈足另接(高仿模拟)

隙,或有印压泥时因泥过干或未按压紧密而产生泥表面浅裂纹现象,对此只是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留有小空隙和泥表浅裂纹,没有利坯刀痕。

7.梅瓶口的特殊接法。在瓶的接口处上部内侧与瓶口下部外侧各留约1厘米高的半壁厚的“止口”,用接头泥相卡接合而成。所以口的接头痕在口内壁上约1厘米处(图8),而不在口的内底可摸着的接痕。这种接法,接头接触面大,接得特别牢固,不会脱落。

8.琢器由于是分节印接成型,接成后各节总会有某节偏离中轴线,如果将此器置于辘轳车转盘的圆心上高速旋转时,会出现左右摆动的现象,这也是印接成型导

致的必然现象,利坯成型的琢器则显得十分平稳。(二)圆器

唐英《陶冶图说》第十节记:“大小圆器拉成水坯,诶其潮干,用修就模子套坯其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始褪下阴干以备施削(修坯)。”由此可见所谓圆器是先经拉坯、后靠阳模定型的。如碗、盘、杯、碟、盏、等圆形的日用器皿。元青花的圆器成型法继承宋代圆器阳模⑨印坯成型法,但它不先经拉成水坯,是直接将可塑坯泥饼置于阳模上,用人工在模型上挤压拍打,使其均匀延展,按所需泥性形成器内表面。待稍干但未脱模前就在模上挖出实足“靶子”,再脱模(图9)。

图4-3-2  由四节组成(高仿模拟)

敛内斜、成倒梯形,足端有的平切、有的呈鲫鱼背形

71

此时拉坯成型技术也只局限于制小件产品。元青花硕大的圆、琢二器,当时的拉坯技术是无法达到。②制坯原料中加入了近三分之一的可塑性差的高岭土和三宝莲釉果泥,使可塑性比“南不” 瓷石泥差,技术不熟练的拉坯工人也无法用此泥一次拉成如此大件器来,所以才改为印坯成型。

注释:

①《景德镇陶瓷》1981《〈陶记〉研究专刊》。

②不,音:墩,“不子”是清初景德镇陶瓷行业就有的俗语,系原生高岭土、瓷石、釉石经水碓粉碎、淘洗后制成砖块状的原料块。

③周仁等著《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 轻工业出版社 1983出版。

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陶瓷卷》, 科学出版社 1998出版。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出版。

④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载《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2出版。

⑤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陶瓷卷》第十章第一节中的“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⑥制模泥,蒋祈《陶记》云:“壬坑(银坑

图10  元青花碗类圈足形制图7  另接的玉壶春不正圆的圈足

 鲫鱼背,圈足端呈鲫鱼背一样的尖形。若呈泥鳅背一样之圆形,则称“泥鳅背”。

图12  丰腹收口的高足碗是阴模印接而成的(线指为坯胎的两处接头)

72


相关文章

  • 浅析元代釉里红的创烧及其艺术装饰特征
  • 元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瓷器品种.景德镇窑创烧的釉里红就是其中之一.往前追溯,唐代长沙.鲁山等窑的色釉瓷,尤其是长沙窑釉下还原红绿彩的出现,后经宋代钧红釉的过渡,元代景德镇窑最终创烧出釉里红瓷.元代釉 ...查看


  • 中国工艺美术史(名词解释及大题)
  • 越窑窑址在浙江绍兴.宁波一带,是东汉至北宋的重要窑场.主要烧造青瓷,鼎盛于晚唐至北宋初.釉面追求玉的质感,器物常带各类装饰.作品被<茶经>形容为"类冰"."类玉". 夹缬唐代开始流行的一种 ...查看


  • 元代青花瓷赏析
  • 元代青花瓷赏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键词:元朝 青花瓷 景德镇 绘画风格 文化底蕴 一.元青花瓷的形成.由来及发展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 ...查看


  • 浅谈元代青花瓷
  • 引言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中国古代瓷器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查看


  • 吾不识元青花
  • 作者:欧阳希君 吾不识元青花,是因为没有在市场上见到过真的元青花精品.在景德镇考察窑址时,一件元青花残片也未采集到,地摊上购得部分元青花标本,不知是否出自窑址,真假窑址标本难断,因不是本人亲自从窑址采集.十数年前在北京工作,虽陆续购得数件, ...查看


  • 中国陶瓷历史
  • 陶瓷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4.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8.中国现代陶艺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 ...查看


  • 元青花特征解析
  •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 ...查看


  • 特色旅游产品
  • 旅游特色产品 简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 ...查看


  • 中国陶瓷发展史
  • 中国陶瓷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制作不精良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