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相郑国子产的用人之法:利而诱之用伯石

春秋初年,郑国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别是郑庄公打败北方的山戎,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主心骨,被后人称为“春秋初霸”。庄但庄公死后,郑国很快陷入内乱,先是权臣祭仲赶走太子忽,立公子突为国君,是为郑厉公。不过厉公不甘心做傀儡,奋起抗争,失败后逃往国外,从此寻求国外势力帮助连年对郑用兵。此后,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两年后太子忽却又被另一权臣杀害。祭仲先后又立了两位国君,而流亡的郑厉公最后终于打了回来,杀死国君复辟成功。这样,二十年的时间内,郑国六易其主,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后郑国的权力,仍被一些大家族执掌。 此时,齐、晋、秦、楚诸国逐渐强大起来,地处各国之间的郑国就处在了火力交叉点上。各国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灾难深重。

而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郑国的大家族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愈演愈烈,闹得郑国鸡犬不宁。“食指大动”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这一事件,也标志着郑国已经陷入内乱的深渊,难以解困。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郑国经历150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受命执政。

子产手下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名叫伯石,平时交付他做的事总能让子产非常满意,然而伯石性格自私而虚伪,虽然非常能干,其他人却并不喜欢他,只有子产比较欣赏他的能力而总交付他办理各种事情。

有一次,子产因有一件国事需要伯石去办,在交给他任务之前,熟悉伯石性格的子产先命人把他叫来,庄重地告诉伯石:“这次吩咐你去完成事情非常困难,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果你这次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就禀明陛下请他把一座城池赏赐给你。”另一个官员太叔对子产说:“事情是国家的事情,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大家都为国家办事,为什么单单送给伯石东西?”子产说:“人和人不一样,像伯石这样的人,让他没有个人欲望是困难的。满足他的欲望而让他成功地办成所办的事情,这不也是国家的成功吗?城邑有什么值得吝惜的,难道它还会被搬走不成?”“但那是他分内的事,不给赏赐、满足他的私欲也不会有什么坏的结果。”“那样他只是畏惧大王是威严才去办事,就算完成了他也会心怀记恨。时间成了说不定会坏出什么事来,这种人就要利而诱之,激发他的能力,为己所用。”

伯石回来后,子产和郑王商量送给他城池,伯石虽然乐不可支却作势要送回城池。子产也就故意收回。过了几天,子产又发布命令赏赐给他,如此这般三次,伯石才接受。

门人问道“第一次不要就算了,要末就一次赏给他,为何要三次?”子产说:“他这个人虚伪这样既显得他谦虚,又满足了他的欲望。”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清了,缺少鱼类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和养分,鱼就无法在这样的水中存活;一个人对下属要求过于严苛,不允许他有一点毛病,一点缺点,他也就没有下属可使用了。子产用人,允许他有私欲,并适当地满足他的私欲。因为他知道,人而无欲,难为其人。但子产决不容许贪得无厌,不容许虚伪,像伯石接受公卿任命的过程,不但求位,还要求名,实属贪得无厌。水至淸则无鱼,但水至浑则鱼亡;人至察则无徒,但人不察则徒乱。

如何把握清与不清、察与不察之间准确的度,确实是一门用人的学问。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在其位置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一定要先清楚此人的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如此,才能人尽其才。

春秋初年,郑国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别是郑庄公打败北方的山戎,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主心骨,被后人称为“春秋初霸”。庄但庄公死后,郑国很快陷入内乱,先是权臣祭仲赶走太子忽,立公子突为国君,是为郑厉公。不过厉公不甘心做傀儡,奋起抗争,失败后逃往国外,从此寻求国外势力帮助连年对郑用兵。此后,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两年后太子忽却又被另一权臣杀害。祭仲先后又立了两位国君,而流亡的郑厉公最后终于打了回来,杀死国君复辟成功。这样,二十年的时间内,郑国六易其主,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后郑国的权力,仍被一些大家族执掌。 此时,齐、晋、秦、楚诸国逐渐强大起来,地处各国之间的郑国就处在了火力交叉点上。各国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灾难深重。

而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郑国的大家族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愈演愈烈,闹得郑国鸡犬不宁。“食指大动”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这一事件,也标志着郑国已经陷入内乱的深渊,难以解困。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郑国经历150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受命执政。

子产手下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名叫伯石,平时交付他做的事总能让子产非常满意,然而伯石性格自私而虚伪,虽然非常能干,其他人却并不喜欢他,只有子产比较欣赏他的能力而总交付他办理各种事情。

有一次,子产因有一件国事需要伯石去办,在交给他任务之前,熟悉伯石性格的子产先命人把他叫来,庄重地告诉伯石:“这次吩咐你去完成事情非常困难,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果你这次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就禀明陛下请他把一座城池赏赐给你。”另一个官员太叔对子产说:“事情是国家的事情,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大家都为国家办事,为什么单单送给伯石东西?”子产说:“人和人不一样,像伯石这样的人,让他没有个人欲望是困难的。满足他的欲望而让他成功地办成所办的事情,这不也是国家的成功吗?城邑有什么值得吝惜的,难道它还会被搬走不成?”“但那是他分内的事,不给赏赐、满足他的私欲也不会有什么坏的结果。”“那样他只是畏惧大王是威严才去办事,就算完成了他也会心怀记恨。时间成了说不定会坏出什么事来,这种人就要利而诱之,激发他的能力,为己所用。”

伯石回来后,子产和郑王商量送给他城池,伯石虽然乐不可支却作势要送回城池。子产也就故意收回。过了几天,子产又发布命令赏赐给他,如此这般三次,伯石才接受。

门人问道“第一次不要就算了,要末就一次赏给他,为何要三次?”子产说:“他这个人虚伪这样既显得他谦虚,又满足了他的欲望。”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清了,缺少鱼类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和养分,鱼就无法在这样的水中存活;一个人对下属要求过于严苛,不允许他有一点毛病,一点缺点,他也就没有下属可使用了。子产用人,允许他有私欲,并适当地满足他的私欲。因为他知道,人而无欲,难为其人。但子产决不容许贪得无厌,不容许虚伪,像伯石接受公卿任命的过程,不但求位,还要求名,实属贪得无厌。水至淸则无鱼,但水至浑则鱼亡;人至察则无徒,但人不察则徒乱。

如何把握清与不清、察与不察之间准确的度,确实是一门用人的学问。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在其位置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一定要先清楚此人的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如此,才能人尽其才。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的管理用人之道
  • 中国古代的管理用人之道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 ...查看


  • _郑伯克段于鄢_中的春秋笔法_钟发远
  • 中的春秋笔法"郑伯克段于鄢" 宜宾学院中文系 郑伯克段于鄢"一语所包含的春秋笔法历摘要:" 来为习<春秋>者重视,<春秋三传>及其注疏各有阐发.笔者认为,此语确实体现了孔子在& ...查看


  •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 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53年)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始称春秋时期. "国 ...查看


  •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及礼乐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史论文
  • 春秋上承西周礼制社会,下启战国乱世争雄,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固守礼制传统与突破礼制藩篱相抗争,形成了礼乐崩坏与礼乐维护相交织.相抗争的局面.由于礼一直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求救治乱世的良方,人们开始对礼的意义.地位.作用等展开思考 ...查看


  • 子革对灵王
  • 原文: [子革对灵王] (昭公十二年 <左传>)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 ...查看


  •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2春秋战国郑国各代国君
  • 2009-12-19 19:27:52|  分类: 帝王将相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郑桓公姬友 公名友,厉王少子,宣王母弟.为周司徒,封於郑.从平王东迁,建国於新郑.传十三世幽公,为韩所灭. ! 周宣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0 ...查看


  • 子产受命于危难之际 | 法家思想 | 百家
  • 子产受命于危难之际 娄恒 据<左传>记载,子产死的时候,孔子感叹称"古之遗爱也".在郑州东大街,原来有宋代修建的子产祠,也称遗爱祠.如今,在金水河郑州大学南校区段,有关部门建有子产祠园,供人们凭吊这位先贤.作 ...查看


  • 春秋小国生存之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大国固然有大国的争霸之术,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就像草原上,狼有狼道,羊有羊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弱小不意味着灭亡,关键要选对策略. 春秋时期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 作者:贾志刚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要么紧跟大哥,要么有理 ...查看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