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

2002年第7期[总第159期)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

EDUC棚0N

SCIENcE

Gen删No・159

No.7.2002

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

林杰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在其条件和特征上明显有别于西方;学科的身份认同至今悬而未决,学科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群之母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应该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着手,为建设本学科的学术规范而积极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学科体系

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学科群

[作者简介]林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1)

地标示了高等教育研究这门新学科的特色,即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而不刻意强调学科体系的建构。这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前十年“文革”,由于受政治因素干扰,它处于停滞状态。再往前推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7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完成了高等院校的结构布局调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目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国民党时期的显著特点。这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本来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教育政策一统天下,教育研究缺乏独立的地位。由于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大起大落,违反科学规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的“文革”十年,正是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始起步。因为正赶上退伍军人潮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成为刺激高教研究的有力因素。时值20世纪60年代左翼政治思潮泛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大学教师争取学术自由,高等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重新反思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实践结果。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本著作的问世极有意义

如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确定一个标志,那么,1984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可以标志这门学科的草创。这本著作是尝试之作,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生搬硬套了普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混为一谈,一些概念定义不够完善,等等。但它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搭建起第一个理论框架,确立了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前提,以高等教育两大特点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为理论核心的表述模式。

创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其经历与其他社会科学大相径庭。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也为后来的高等教育理论界留下一个难题: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个领域,还是一个学科?这一领域和学科之争也延伸到中国高教研究界,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到底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学科?尽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却不容置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指引,单凭国家政策已不能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研究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一41—

如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在19世纪末期的欧美国家得以成形,建国前的中国学者通过努力使这些学科在中国大学得以建制。新中国建立后的17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这些学科或者被认为多余,或者被认定是资产阶级伪学科而统统予以撤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凭借西方的学术资源得以重建,有一整套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而高等教育学缺乏这样的有利条件,中国高等教育学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学科的角度,研究者负有学科创建的使命感。这与西方高等教育研究刚起步时,以问题研究为主旋律的特点相左。

然而此后不久,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就迅速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主的学科发展进程,因为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迫使教育研究者应对在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大量难题。高等教育研究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它在大学中就无法立足,因为它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标榜其学术性而获得生存机会。大学中设立的高教研究所、室,省部级的高教研究会,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学术组织而存在,而是充当着大学管理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者的参谋。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直接受到实用目的驱动的一门学科。

在这一学科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研究肩负着两项使命:其一是完善学科体系,其二是追踪最紧要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由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吸引了许多外学科研究者的加盟,从而显得多姿多彩,呈现多学科研究的态势。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令不少研究者怀疑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构成严格意义上的一门学科,否则,它怎么会被其他学科的学者轻易闯入?从来没有哪一门学科的研究队伍能像高等教育学这样庞杂。一些学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竭力论证高等教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但在这种努力的背后又存在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困惑。如果这门学科的地位不容置疑,至于费那么多口舌为此辩护吗?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19世纪初各社会科学主干学科的创建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它们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下的,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历史的关口产生。而高等教育学也正是上世纪高等教育迈人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功能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已不是简单的政策性阐释所能应对得了

的,它需要多维度的审视。千百年来的教育事实说明。教育的发展有章可循,表现出自身的规律性。因此,高等教育学的科学性不容置疑。至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科,其遭遇的问题与成熟的普通教育学相似。这是所有教育学科共同的理论困境,解决这一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高等教育学自正式创建以来,已经分化出20多门分支学科。这些分化出来的子学科能否构成严格意义的一门学科还成问题。那些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稍嫌简陋,生搬硬套的痕迹太明显。一些学者难免好高骛远,动辄喜欢自创新学科,建立新理论。这一特征在其他社会科学草创时期也曾普遍存在过,也许先搭建起粗略的学科框架,再加以完善的做法并不为过。但高等教育研究者在构建出一个学科框架后,便置之不顾,极少有人愿意将研究做深做细。高等教育研究者身份的复杂性又使得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过于随意。重复研究、无意义的经验陈述太多太滥,面倒是很宽,但深度不够,使学科发展不能向纵深挺进。如潘懋元教授所言:“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高,还未能形成高等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现在绝大多数的高等教育论著还停留在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和工作体系的水平上。”如果要改变此种状况。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做的首先是形成严格的学术规范,杜绝空疏、因袭的学风,全面检索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做出有创意的研究。

撇开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不谈,单就高等教育科学的母学科高等教育学而言,至今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普通教育学一样,高等教育学也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即这门学科有被分支学科瓦解的危险,而沦为高等教育研究基本内容的简单概括(如《高等教育原理》)。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学都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不存在从西方直接引入成熟学科模式的可能。用不着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在西方的译介上。正因为这一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一直立足于本国的高等教育实践,避免了过分西化的倾向;然而缺乏可以凭籍的西方学术资源,又是一大缺憾。从整个世界趋势看,高等教育研究者似乎都不太刻意营造一个学科体系。但如果高等教育科学要向前发展,而没有一门母学科统领全局,整个高等教育研究势必处于涣

一42—

散的状态。因此,高等教育学的使命不一定在于建立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体系。高等教育学现今的任务在于强化本学科的意识,认识到自己究竟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高等教育学要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应当聚焦于本体论和方法论。不能将本体论简单化为本质论,寻找高等教育的本质,企图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类似终极真理的空想。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存在着广泛争议,一些人认为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具备独特的方法论;反对者则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有必要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没必要定于一尊。这些争论的共同点都是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指称为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法。我的观点还是倾向予后者,方法论高于一般具体学科,构成一门学科的首要条件是独特的研究对象及其价值,而非某种研究方法。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高等教育科学方法论应该和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建起某种关联,作为“元”科学的价值参照。

现,吸引了大部分研究者的注意力,学科建设的步伐相对较慢。潘懋元教授虽然根据中国高等教育阵容、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和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条件预言建立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学派,而仅根据这三点并不能必然得出这一结论。高等教育学总体应该定位于应用性学科,其学术性较其他学科要弱得多。高等教育实践宁可不要高深莫测的理论,而需要立竿见影的可操作性规划。

高等教育学的建设目标不是发明出标新立异的理论,而是在明确高等教育本体的基础上,给下位分支学科提供方法论指导,并确定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和学风的问题不解决,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很可能最终流于空谈。高等教育研究长久以来的一大困境是理论脱离实际,研究者在努力寻找一种中介来弥合两者之间的裂痕,至今未果。我想这种困境的造成,全部归咎于理论方面未必合理。如果说理论确实于事实无补的话,那么,至少这种理论本身是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再进一步,理论不一定全都能直接和实际问题挂上钩,否则就不是理论了。高等教育学理论建构的前提是对理论进行具体分层,尤其注重中层理论的研究,否则要么是高高在上的grandtlleory,或者是形而下的paIticularexperience,很难切合实际的需要。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立足于问题研究,而且要走得更远;而问题研究并不能自觉构成一门学科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果如我们盼望的那样正在走向成熟,那么,它的标志不仅仅是分化出自己的学科群,重要的还在于建立起独立的高等教育阐释学和高等教育技术学体系,将价值判断和事实分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妥善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朱国仁.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2).

高等教育学可以学习成熟社会科学的方法,建立起一门高等教育语义学,达到肃清高等教育研究模糊状态的目的。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巨大障碍在于事实概念的混乱不清,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不分。对高等教育学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逻辑分析、经验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教育理论的基本类型或教育知识的基本成分进行分析,这有助于高等教育理论命题科学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著述中大量存在着以价值判断代替科学分析的现象,表现为“必须”、“应当”等应然命题充斥于篇章始末。而科学研究不是发号施令,研究者也不是行政官员,科学研究的结果并不是得出必然性结论,而是陈述客观事实,阐发必然规律。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始终追踪着紧要的实践问题,表现为热点问题研究的波浪式进程。高等教育研究文章多著作少,正是与这一学科特点紧密相关。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科学的双重任务,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回应时代紧迫需要的同时,一直为本学科的科学化而不懈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召开过几次年会讨论学科建设问题,而实际研究重心则放在问题研究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应用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不断涌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4]喻岳青.我国高等教育原理研究五十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李文长.高等教育科学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支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8,(3).

(责任编辑:海文)

一43一

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林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2002(4)

参考文献(5条)

1. 李文长 高等教育科学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支点 1998(03)2. 喻岳青 我国高等教育原理研究五十年回顾 1999(06)

3.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1(02)4.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1995(03)5. 朱国仁 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 1994(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djykx-gjyj200204012.aspx

2002年第7期[总第159期)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

EDUC棚0N

SCIENcE

Gen删No・159

No.7.2002

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

林杰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在其条件和特征上明显有别于西方;学科的身份认同至今悬而未决,学科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群之母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应该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着手,为建设本学科的学术规范而积极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学科体系

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学科群

[作者简介]林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1)

地标示了高等教育研究这门新学科的特色,即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而不刻意强调学科体系的建构。这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前十年“文革”,由于受政治因素干扰,它处于停滞状态。再往前推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7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完成了高等院校的结构布局调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目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国民党时期的显著特点。这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本来值得大书特书,然而,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教育政策一统天下,教育研究缺乏独立的地位。由于缺乏正确的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发展大起大落,违反科学规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中国的“文革”十年,正是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始起步。因为正赶上退伍军人潮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成为刺激高教研究的有力因素。时值20世纪60年代左翼政治思潮泛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大学教师争取学术自由,高等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重新反思高等教育的前提和实践结果。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本著作的问世极有意义

如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确定一个标志,那么,1984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可以标志这门学科的草创。这本著作是尝试之作,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生搬硬套了普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混为一谈,一些概念定义不够完善,等等。但它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搭建起第一个理论框架,确立了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前提,以高等教育两大特点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为理论核心的表述模式。

创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其经历与其他社会科学大相径庭。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也为后来的高等教育理论界留下一个难题: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个领域,还是一个学科?这一领域和学科之争也延伸到中国高教研究界,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到底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学科?尽管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却不容置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指引,单凭国家政策已不能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研究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一41—

如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在19世纪末期的欧美国家得以成形,建国前的中国学者通过努力使这些学科在中国大学得以建制。新中国建立后的17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这些学科或者被认为多余,或者被认定是资产阶级伪学科而统统予以撤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凭借西方的学术资源得以重建,有一整套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而高等教育学缺乏这样的有利条件,中国高等教育学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学科的角度,研究者负有学科创建的使命感。这与西方高等教育研究刚起步时,以问题研究为主旋律的特点相左。

然而此后不久,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就迅速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主的学科发展进程,因为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迫使教育研究者应对在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大量难题。高等教育研究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它在大学中就无法立足,因为它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标榜其学术性而获得生存机会。大学中设立的高教研究所、室,省部级的高教研究会,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学术组织而存在,而是充当着大学管理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者的参谋。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直接受到实用目的驱动的一门学科。

在这一学科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研究肩负着两项使命:其一是完善学科体系,其二是追踪最紧要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由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吸引了许多外学科研究者的加盟,从而显得多姿多彩,呈现多学科研究的态势。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令不少研究者怀疑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构成严格意义上的一门学科,否则,它怎么会被其他学科的学者轻易闯入?从来没有哪一门学科的研究队伍能像高等教育学这样庞杂。一些学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竭力论证高等教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但在这种努力的背后又存在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困惑。如果这门学科的地位不容置疑,至于费那么多口舌为此辩护吗?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19世纪初各社会科学主干学科的创建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它们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下的,否则也不会在这个历史的关口产生。而高等教育学也正是上世纪高等教育迈人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功能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已不是简单的政策性阐释所能应对得了

的,它需要多维度的审视。千百年来的教育事实说明。教育的发展有章可循,表现出自身的规律性。因此,高等教育学的科学性不容置疑。至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科,其遭遇的问题与成熟的普通教育学相似。这是所有教育学科共同的理论困境,解决这一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高等教育学自正式创建以来,已经分化出20多门分支学科。这些分化出来的子学科能否构成严格意义的一门学科还成问题。那些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稍嫌简陋,生搬硬套的痕迹太明显。一些学者难免好高骛远,动辄喜欢自创新学科,建立新理论。这一特征在其他社会科学草创时期也曾普遍存在过,也许先搭建起粗略的学科框架,再加以完善的做法并不为过。但高等教育研究者在构建出一个学科框架后,便置之不顾,极少有人愿意将研究做深做细。高等教育研究者身份的复杂性又使得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过于随意。重复研究、无意义的经验陈述太多太滥,面倒是很宽,但深度不够,使学科发展不能向纵深挺进。如潘懋元教授所言:“我们的研究水平还不高,还未能形成高等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现在绝大多数的高等教育论著还停留在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和工作体系的水平上。”如果要改变此种状况。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做的首先是形成严格的学术规范,杜绝空疏、因袭的学风,全面检索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做出有创意的研究。

撇开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不谈,单就高等教育科学的母学科高等教育学而言,至今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普通教育学一样,高等教育学也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即这门学科有被分支学科瓦解的危险,而沦为高等教育研究基本内容的简单概括(如《高等教育原理》)。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学都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不存在从西方直接引入成熟学科模式的可能。用不着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在西方的译介上。正因为这一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一直立足于本国的高等教育实践,避免了过分西化的倾向;然而缺乏可以凭籍的西方学术资源,又是一大缺憾。从整个世界趋势看,高等教育研究者似乎都不太刻意营造一个学科体系。但如果高等教育科学要向前发展,而没有一门母学科统领全局,整个高等教育研究势必处于涣

一42—

散的状态。因此,高等教育学的使命不一定在于建立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体系。高等教育学现今的任务在于强化本学科的意识,认识到自己究竟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高等教育学要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应当聚焦于本体论和方法论。不能将本体论简单化为本质论,寻找高等教育的本质,企图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类似终极真理的空想。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存在着广泛争议,一些人认为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具备独特的方法论;反对者则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有必要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没必要定于一尊。这些争论的共同点都是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指称为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法。我的观点还是倾向予后者,方法论高于一般具体学科,构成一门学科的首要条件是独特的研究对象及其价值,而非某种研究方法。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高等教育科学方法论应该和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建起某种关联,作为“元”科学的价值参照。

现,吸引了大部分研究者的注意力,学科建设的步伐相对较慢。潘懋元教授虽然根据中国高等教育阵容、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和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条件预言建立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学派,而仅根据这三点并不能必然得出这一结论。高等教育学总体应该定位于应用性学科,其学术性较其他学科要弱得多。高等教育实践宁可不要高深莫测的理论,而需要立竿见影的可操作性规划。

高等教育学的建设目标不是发明出标新立异的理论,而是在明确高等教育本体的基础上,给下位分支学科提供方法论指导,并确定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和学风的问题不解决,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很可能最终流于空谈。高等教育研究长久以来的一大困境是理论脱离实际,研究者在努力寻找一种中介来弥合两者之间的裂痕,至今未果。我想这种困境的造成,全部归咎于理论方面未必合理。如果说理论确实于事实无补的话,那么,至少这种理论本身是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再进一步,理论不一定全都能直接和实际问题挂上钩,否则就不是理论了。高等教育学理论建构的前提是对理论进行具体分层,尤其注重中层理论的研究,否则要么是高高在上的grandtlleory,或者是形而下的paIticularexperience,很难切合实际的需要。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立足于问题研究,而且要走得更远;而问题研究并不能自觉构成一门学科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果如我们盼望的那样正在走向成熟,那么,它的标志不仅仅是分化出自己的学科群,重要的还在于建立起独立的高等教育阐释学和高等教育技术学体系,将价值判断和事实分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妥善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朱国仁.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2).

高等教育学可以学习成熟社会科学的方法,建立起一门高等教育语义学,达到肃清高等教育研究模糊状态的目的。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巨大障碍在于事实概念的混乱不清,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不分。对高等教育学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逻辑分析、经验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教育理论的基本类型或教育知识的基本成分进行分析,这有助于高等教育理论命题科学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著述中大量存在着以价值判断代替科学分析的现象,表现为“必须”、“应当”等应然命题充斥于篇章始末。而科学研究不是发号施令,研究者也不是行政官员,科学研究的结果并不是得出必然性结论,而是陈述客观事实,阐发必然规律。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始终追踪着紧要的实践问题,表现为热点问题研究的波浪式进程。高等教育研究文章多著作少,正是与这一学科特点紧密相关。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科学的双重任务,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回应时代紧迫需要的同时,一直为本学科的科学化而不懈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召开过几次年会讨论学科建设问题,而实际研究重心则放在问题研究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应用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不断涌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4]喻岳青.我国高等教育原理研究五十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李文长.高等教育科学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支点[J].上海高教研究,1998,(3).

(责任编辑:海文)

一43一

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林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2002(4)

参考文献(5条)

1. 李文长 高等教育科学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支点 1998(03)2. 喻岳青 我国高等教育原理研究五十年回顾 1999(06)

3.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1(02)4.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1995(03)5. 朱国仁 元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科群建设 1994(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djykx-gjyj200204012.aspx


相关文章

  •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 ・科技写作・ 述评与综述的区别 李强 关键词 述评 文献类型 医学写作 综述 文献研究摘要 系统地研究述评类论文的写法及其与综述文献的区别.从述评与综述报道内容的侧重点.作者群.情报学价值.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写作格式.审稿要求及刊出周期等方 ...查看


  •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22卷第1期(总第75期) 2005年1月 Vol.22,No.1(Sum75) 文章编号:1008-5580(2005)01-030-03 ...查看


  •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文献述评
  • 摘 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旅游地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理论在研究上的不足,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理论的结合应用能为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1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105 至是几千年中国史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新中国建立初年,就有史学工作者撰文论述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史学工作者在建国初年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实际情况.郑鹤声指出:"马列主义是国际工 ...查看


  • 近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 2011年9月 第5期(总第153期总第27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 Sep,2011 No.5Sep.No.153Vol.27 近年来 ...查看


  • 专家教你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十分详细,受益匪浅
  • 专家教你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十分详细,受益匪浅 申报社科课题是社科研究人员最基础的基本功,是做科研事业的第一步工作,这一步是就像一个人学走路一样,一定要大胆地学,否则就不会走路.通俗地说,不会做课题申报,就像无米下锅一样.一个科研人员总不 ...查看


  •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回顾与述评
  • 摘 要:回顾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覆盖了高等教育各研究领域,通过对全年已发表论著的全面检索研读,着重梳理了高等教育基本原理.高校立德树人.地方院校转型.高考制度改革.现代大学治理.大学教师发展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等专题 ...查看


  • 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述评
  • 作者:张青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06期 一.引言 2003年4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终于出台,这标志着我国高中"计算机课程"成功转换成" ...查看


  • 国内外社会管理研究现状及述评
  • 摘 要:文章对国内外社会管理的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研究现状分析及述评,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对指导我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学:社会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