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

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

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由于他个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过分的自信以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听不进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了最后兵败自杀的历史悲剧。项羽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本文重点研究项羽的刚愎自用性格,拟总结综述前人和今人的观点,力求将古今学者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字:项羽;刚愎自用;自矜功伐不善用人;狐性多疑

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有着复杂性格的悲剧英雄,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崛起,所向披靡,推翻暴秦,号令天下,成为莫可与抗的“霸王”。但如他的迅速崛起一样,项羽这颗耀眼的星星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很快陨落了,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是凶残暴掠,有人认为是有勇无谋,有人认为是刚愎自用,也有人认为是妇人之仁……本文主要抓住刚愎自用这一点,透过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分析其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原因。经过查询大量典籍和阅读古今学者的论文并联系自己的观点,为了便于论述,现将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形象划分为以下3点:“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文着重从历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羽人物形象的了解,基本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方法,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 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作为一代英雄,勇猛善战,固然令人敬畏。然而,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 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评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至死,项羽都不认为自己有错,竟然将失败归咎于“天”,还真是“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 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刚愎自用,过于高看自己。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固执己见,几次失掉杀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让刘邦得以喘息,给自己造成心腹之患,最终招致杀生之祸。

今人宋亚科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项羽自矜功伐,妄自尊大,不屑于与人合作。在《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阳刚之美》中提到:“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单单依靠自己的勇征武战,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其他人,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2] 徐宪军在《可悲的历史 痛苦的回忆 楚汉争霸中项羽为何走向灭亡》也提及:“他不但没有识英雄的慧眼,又没有充许别人超越自己的胸襟,因而挤走了一位又一位济世英才。”[3] 项羽既是一个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军事巨人,却又是一个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政治侏儒。政治斗争,是人的斗争。项羽自恃勇武,不能听大家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只

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项羽过于相信自己。他在战场上一向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的暂且不说,只那以少胜多的钜鹿之战就令人惊叹不已。恐怕正因如此,项羽养成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的性格。无论什么都以己为尊,好像这天下除了他就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收拾了。独断专行使历史陷入了沉思,过分的自信也就铸下了这千年的遗憾。

二、 不识才俊,不善用人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识才俊,不善用人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4] 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关于项羽的用人策略,《史记》就有了一系列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借陈平之口指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借郦食其之口:“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无论是陈平,韩信还是郦食其,都在陈述一个事实,项羽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犯了人主不善用人之大忌,没有凝聚力,形不成核心。项羽之输,就输在不善待人才上。他缺乏象刘邦一样驾驭人才的技巧,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自断

臂膀。正像龚鹏九认为:“项羽不识才俊失去了用贤的机会。”[5]

至于刘胜项败的原因,刘邦本人在做了皇帝之后有一番很为得意的“经验总结”。司马迁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提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魏,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做到知人善用。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

今人张明在《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及其表现的〈史记〉的悲剧精神》中提到:“项羽这个人爱逞强,爱搞个人英雄主义,这一弱点导致了他在用人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误,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陷于末路。”[6]晋文,韩丽红在《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中也提及到:“由于用人唯亲和生性多疑,项羽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辩忠奸,不善纳谏,导致许多人才都背楚归汉。”[7] 陈平、黥布,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大将。尤其是旷世奇才韩信,起初追随项梁就不被赏识,后又追随项羽,依然被置之不理,而正是这个不被项羽放在眼里的韩信,成了他致命的克星,在五年之后率领汉军围剿他于垓下,逼得他自刎乌江。而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谋士范增最后也被他赶走。刘邦与项羽相比,才能相差甚远,但他却善于笼络人才,而刚愎自用,忠言逆耳的项羽最终被刘邦倾天下之力打败,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吗?

观中梅将项羽和刘邦的用人之道加以比较,在《试论〈鸿门宴〉中刘

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情》中提到:“在鸿门宴中,项羽原占优势,但恃勇而骄,刚愎自用,他的团队一盘散沙,缺乏沟通;刘邦本为劣势,可是刘邦知人善任,善听谋士之计,与下属配合默契!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最终刘邦胜利逃生,项羽未完成刺杀计划,两人关于任人的不同性情成为团队成败的关键因素。”[8] 张桂英在《太史公笔下的项羽》中也有提及“项羽英勇善战,他个人在战场上的确是一个英雄,但是他却刚恒自用,不善任用手下的贤人,所以韩信说他只有“匹夫之勇”。他手下出色的谋臣武将不乏其人,可就是得不到重用。后来成为刘邦定天下的重要人物的陈平、韩信起初都是项羽手下的人。”[9]

以上学者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点:项羽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甚至为刘邦做嫁衣。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成大业!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功业,靠自己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收天下英才为己所用,集思广益,才可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如贺小飞在《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中说到:“项羽用人态度上的刚愎自用和用人原则上的苛礼唯亲以及用人政策上的多疑忌才都是导致项羽失 败的主要原因。[10]

三、 狐性多疑,不善纳谏

大凡刚愎自用者,往往多疑。[11] 汉军四面楚歌,项羽则疑汉军已尽有楚地;陈平略施反间计,项羽则深疑范增而不用;章邯降,项羽则疑其卒哗变,乃坑之。黄晓芳在《浅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中就明显论述了项羽“多疑”的性格特点。“项羽偏偏对人有一种先天的“狐疑”。表现在用人上,他压制贤能将才,对有才能而又有利于自己的人,项羽总

是多疑好忌,不愿重用。”[12] 刘金泉在《论项羽悲剧之所在》中也有提及:“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13] 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可项羽多疑好忌的结果是,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 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悲可叹。项羽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未战而胜负已定。

关于纳谏,李灵蕴在《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中也有提及:“项羽贵族武将的出身,使他不听劝谏,自恃不败,而抱着复辟贵族式诸侯统治的理想,导致错失良机,放走了刘邦。”[14] 王萱在《项羽败因之我见》中也提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谏最终使他众叛亲离。”[15 ] 由于项羽出身高贵,自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惟我独尊的狭隘自私的性格。可是项羽刚愎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更使他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四、 结语

综观前人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及成果,可以看出大都围绕“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这三个方面来论述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面对同一历史人物,由于每人所处的立场和阶级利益不同,观点就自然不一样。同时,经过这次综述,我深深体会到项羽刚愎自用所带来的现代性意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风雨相伴、祸福相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所以无论是面对坎坷、挫折、失败,还是面对坦途、成功、殊荣,我们都应多一分冷静,少一分冲

动。不应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而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要多一点冷静,这样才会让自己尽量少做一些令亲者痛、仇者快,连自己都追悔莫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诗词》[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 宋亚科.《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阳刚之美》[J]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06月

[3] 徐宪军.《可悲的历史 痛苦的回忆 楚汉争霸中项羽为何走向灭亡》[J] , 吉林教育, 2010年02月

[4]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J], 重庆出版社 , 2007年12月

[5] 龚鹏九.《项羽败死乌江的原因剖析》[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

[6] 张明.《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及其表现的〈史记〉的悲剧精神》[J] , 现代语文 ,

2006年04月

[7] 晋文, 韩丽红.《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 [J]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8] 观中梅 .《试论〈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情》[J] , 语文建设, 2012年09月

[9] 张桂英. 《太史公笔下的项羽》[J] ,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2月

[10] 贺小飞.《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J]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4年07月

[11] 赵儒迎.《刘邦项羽新论》[J]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02月

[12] 黄晓芳.《浅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9月

[13] 刘金泉.《论项羽悲剧之所在》[J] , 科技创新导报 , 2013年09月

[14] 李灵蕴 .《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J] , 铜仁学院学报 , 2013年12月

[15] 王萱 .《项羽败因之我见》[J]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2年10月

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综述

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由于他个性的果敢和自信,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他过分的自信以致刚愎自用,缺少谋略,听不进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了最后兵败自杀的历史悲剧。项羽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本文重点研究项羽的刚愎自用性格,拟总结综述前人和今人的观点,力求将古今学者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系统化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字:项羽;刚愎自用;自矜功伐不善用人;狐性多疑

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有着复杂性格的悲剧英雄,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崛起,所向披靡,推翻暴秦,号令天下,成为莫可与抗的“霸王”。但如他的迅速崛起一样,项羽这颗耀眼的星星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很快陨落了,他失败的原因也是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是凶残暴掠,有人认为是有勇无谋,有人认为是刚愎自用,也有人认为是妇人之仁……本文主要抓住刚愎自用这一点,透过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分析其在楚汉争霸中失败的原因。经过查询大量典籍和阅读古今学者的论文并联系自己的观点,为了便于论述,现将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形象划分为以下3点:“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文着重从历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羽人物形象的了解,基本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方法,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 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作为一代英雄,勇猛善战,固然令人敬畏。然而,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 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评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至死,项羽都不认为自己有错,竟然将失败归咎于“天”,还真是“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 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刚愎自用,过于高看自己。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以至于在鸿门宴上固执己见,几次失掉杀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让刘邦得以喘息,给自己造成心腹之患,最终招致杀生之祸。

今人宋亚科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项羽自矜功伐,妄自尊大,不屑于与人合作。在《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阳刚之美》中提到:“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单单依靠自己的勇征武战,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其他人,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2] 徐宪军在《可悲的历史 痛苦的回忆 楚汉争霸中项羽为何走向灭亡》也提及:“他不但没有识英雄的慧眼,又没有充许别人超越自己的胸襟,因而挤走了一位又一位济世英才。”[3] 项羽既是一个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军事巨人,却又是一个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政治侏儒。政治斗争,是人的斗争。项羽自恃勇武,不能听大家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只

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项羽过于相信自己。他在战场上一向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的暂且不说,只那以少胜多的钜鹿之战就令人惊叹不已。恐怕正因如此,项羽养成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的性格。无论什么都以己为尊,好像这天下除了他就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收拾了。独断专行使历史陷入了沉思,过分的自信也就铸下了这千年的遗憾。

二、 不识才俊,不善用人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识才俊,不善用人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4] 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关于项羽的用人策略,《史记》就有了一系列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借陈平之口指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借郦食其之口:“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无论是陈平,韩信还是郦食其,都在陈述一个事实,项羽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犯了人主不善用人之大忌,没有凝聚力,形不成核心。项羽之输,就输在不善待人才上。他缺乏象刘邦一样驾驭人才的技巧,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自断

臂膀。正像龚鹏九认为:“项羽不识才俊失去了用贤的机会。”[5]

至于刘胜项败的原因,刘邦本人在做了皇帝之后有一番很为得意的“经验总结”。司马迁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提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魏,不绝粮道,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做到知人善用。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

今人张明在《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及其表现的〈史记〉的悲剧精神》中提到:“项羽这个人爱逞强,爱搞个人英雄主义,这一弱点导致了他在用人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误,最终成为孤家寡人,陷于末路。”[6]晋文,韩丽红在《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中也提及到:“由于用人唯亲和生性多疑,项羽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辩忠奸,不善纳谏,导致许多人才都背楚归汉。”[7] 陈平、黥布,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大将。尤其是旷世奇才韩信,起初追随项梁就不被赏识,后又追随项羽,依然被置之不理,而正是这个不被项羽放在眼里的韩信,成了他致命的克星,在五年之后率领汉军围剿他于垓下,逼得他自刎乌江。而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谋士范增最后也被他赶走。刘邦与项羽相比,才能相差甚远,但他却善于笼络人才,而刚愎自用,忠言逆耳的项羽最终被刘邦倾天下之力打败,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吗?

观中梅将项羽和刘邦的用人之道加以比较,在《试论〈鸿门宴〉中刘

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情》中提到:“在鸿门宴中,项羽原占优势,但恃勇而骄,刚愎自用,他的团队一盘散沙,缺乏沟通;刘邦本为劣势,可是刘邦知人善任,善听谋士之计,与下属配合默契!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最终刘邦胜利逃生,项羽未完成刺杀计划,两人关于任人的不同性情成为团队成败的关键因素。”[8] 张桂英在《太史公笔下的项羽》中也有提及“项羽英勇善战,他个人在战场上的确是一个英雄,但是他却刚恒自用,不善任用手下的贤人,所以韩信说他只有“匹夫之勇”。他手下出色的谋臣武将不乏其人,可就是得不到重用。后来成为刘邦定天下的重要人物的陈平、韩信起初都是项羽手下的人。”[9]

以上学者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点:项羽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甚至为刘邦做嫁衣。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成大业!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功业,靠自己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收天下英才为己所用,集思广益,才可能战胜强大的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如贺小飞在《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中说到:“项羽用人态度上的刚愎自用和用人原则上的苛礼唯亲以及用人政策上的多疑忌才都是导致项羽失 败的主要原因。[10]

三、 狐性多疑,不善纳谏

大凡刚愎自用者,往往多疑。[11] 汉军四面楚歌,项羽则疑汉军已尽有楚地;陈平略施反间计,项羽则深疑范增而不用;章邯降,项羽则疑其卒哗变,乃坑之。黄晓芳在《浅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中就明显论述了项羽“多疑”的性格特点。“项羽偏偏对人有一种先天的“狐疑”。表现在用人上,他压制贤能将才,对有才能而又有利于自己的人,项羽总

是多疑好忌,不愿重用。”[12] 刘金泉在《论项羽悲剧之所在》中也有提及:“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13] 项羽麾下本来人才济济,可项羽多疑好忌的结果是,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而先后背楚归汉, 有人才而不能用,用之而又不能信任,结果范增“疽发背而死”,可悲可叹。项羽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未战而胜负已定。

关于纳谏,李灵蕴在《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中也有提及:“项羽贵族武将的出身,使他不听劝谏,自恃不败,而抱着复辟贵族式诸侯统治的理想,导致错失良机,放走了刘邦。”[14] 王萱在《项羽败因之我见》中也提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谏最终使他众叛亲离。”[15 ] 由于项羽出身高贵,自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惟我独尊的狭隘自私的性格。可是项羽刚愎自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更使他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四、 结语

综观前人对项羽刚愎自用形象研究及成果,可以看出大都围绕“自矜功伐,自大虚荣;不识才俊,不善用人;狐性多疑,不善纳谏”这三个方面来论述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面对同一历史人物,由于每人所处的立场和阶级利益不同,观点就自然不一样。同时,经过这次综述,我深深体会到项羽刚愎自用所带来的现代性意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风雨相伴、祸福相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所以无论是面对坎坷、挫折、失败,还是面对坦途、成功、殊荣,我们都应多一分冷静,少一分冲

动。不应像项羽那样刚愎自用,而是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要多一点冷静,这样才会让自己尽量少做一些令亲者痛、仇者快,连自己都追悔莫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诗词》[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 宋亚科.《试论项羽双重型的悲剧性格阳刚之美》[J]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06月

[3] 徐宪军.《可悲的历史 痛苦的回忆 楚汉争霸中项羽为何走向灭亡》[J] , 吉林教育, 2010年02月

[4]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J], 重庆出版社 , 2007年12月

[5] 龚鹏九.《项羽败死乌江的原因剖析》[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

[6] 张明.《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及其表现的〈史记〉的悲剧精神》[J] , 现代语文 ,

2006年04月

[7] 晋文, 韩丽红.《从性格弱点看项羽失败的原因》 [J]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8] 观中梅 .《试论〈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情》[J] , 语文建设, 2012年09月

[9] 张桂英. 《太史公笔下的项羽》[J] ,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2月

[10] 贺小飞.《项羽政治悲剧原因探源》[J]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4年07月

[11] 赵儒迎.《刘邦项羽新论》[J]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02月

[12] 黄晓芳.《浅析项羽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9月

[13] 刘金泉.《论项羽悲剧之所在》[J] , 科技创新导报 , 2013年09月

[14] 李灵蕴 .《项羽性格对鸿门宴事件的影响》[J] , 铜仁学院学报 , 2013年12月

[15] 王萱 .《项羽败因之我见》[J]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2年10月


相关文章

  • [鸿门宴公开课 教案
  •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要点 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简单对比,和分析主要对象的语言与行为,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利用次要人物逐步引入项羽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品味语言细节的 ...查看


  • 项羽本纪导学案
  • 项羽本纪导学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项羽本纪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 2.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正确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和字里行 ...查看


  • _鸿门宴_教学设计 1
  • <鸿门宴>教学设计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张 琳 YUWEN JIANSHE2008.10 一.背景介绍 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垓下歌 ...查看


  • 韩军说[项羽之死]
  • 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韩军.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项羽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板书) 一.教材简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l ...查看


  • [鸿门宴]课堂实录
  • <鸿门宴>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一文一直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所呈现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句知识自然是需要学生识记掌握的,但此文还应该承载学生更多的思考,比如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拜其性格所赐成为失败 ...查看


  • 论_史记_人物刻画的方法_葛力力
  • 2013年2月第1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Feb.,2013No.1 论<史记>人物刻画的方法 葛力力, ...查看


  • 鸿门宴--教案 1
  • <鸿门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 ...查看


  • 鸿门宴教案说课
  • <鸿门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课.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尾篇,如何指导学生学 ...查看


  • 审美与文艺结业论文--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 专业代码:071502 学 号: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审美与文艺心理学结业论文 题 目:试述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应用心理学 年 级: 姓 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试述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摘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