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外战争失利,真是因为"重文轻武"."文臣领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个“特别”的朝代,其主要特别之处在于文人地位的极大提高,并在战争领域也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情况被称为“文臣领兵”。这点也被认为是宋朝众多军事失败的关键因素。

▲在很多人眼中,金戈铁马浴血奋战都与宋朝无关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在痛斥宋代文臣领兵的害处时,人们往往忘记了诸葛亮等著名军事家

宋朝初期,军事制度大量沿袭后周制度,称前线带兵的军事主官为都部署,即“古有大将、元帅、大总管(唐代),今谓招讨使、都部署是也”。在宋太祖时期,担任都部署带兵出征的官员从现有的资料看都是武将,并没有一个文臣担任。在这一时期,文臣在战争中的角色与谋士类似,以出谋画策为主。

▲宋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文臣领兵的现象

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时期,在平定北汉、一次北伐、二次北伐几次战役中,任命的各路都部署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等人也都是武将。但在同年,宋太宗开始了任命文臣参与军事指挥的尝试,他任命能臣张齐贤为代州知州,与潘美一同指挥边境军队。淳化四年二月,四川发生叛乱,同年八月,任命文臣赵昌言为都部署平叛,虽然宋太宗又任命宦官卫绍钦负责具体指挥,但这是宋朝第一次任命文臣为都部署。也就是说直到宋太宗时期,人们印象中宋朝特有的“文臣领兵”现象才初露端倪。

▲宋太宗时期,绝大多数军事行动仍由武将领兵

进入宋真宗时期,文臣担任都部署的事情继续增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张齐贤外,钱若水、向敏中、王钦若等文臣相继出任都部署一职。但在这一时期,都部署一职大部分仍由武将担任,在宋辽交战的主要地区镇、定、高阳关一线,担任过都部署的傅潜、石保吉、范廷召、王显、王超等人均为武将,可知在真宗时期,武将仍然是担任都部署的主要人选。

▲宋真宗时期,武将领兵仍然是多数情况

进入宋仁宗时期,文臣担任都部署的事例进一步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流。宋仁宗时期,西北地区的党项部族在其领袖元昊的领导下起兵建国,并掀起了与宋朝的战争。一时之间宋朝的西北边疆烽烟四起。宋廷先是派遣夏竦、范雍担任泾原路马步军都部署和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西北。

▲宋仁宗时期是一个转折点

后来,宋廷又调范仲淹、韩琦、庞籍、章楶等前往西北担任要职,最终宋、夏之间的主要战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的军事主官即都部署均由文臣担任,而人们印象中的“文臣领兵”正式在宋朝形成。也就是说“文臣领兵”在宋仁宗时期才真正成为宋朝军事活动中的主流。在宋仁宗之前,“文臣领兵”现象要么不存在,要么极少出现。

▲宋仁宗开始,文臣领兵开始成为主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文臣领兵是否导致了战争的失利呢?因为太祖时期没有文臣担任都部署以及指挥军队作战的事例,所以宋太祖时期的战争不管结果如何,与“文臣领兵”都无关。宋太宗时期,“文臣领兵”的事例只有一则,就是雍熙三年张齐贤领兵代州抗击辽军,在这次战斗中张齐贤击败辽军,“斩首数千级,获马二千,器甲甚众”。

▲宋太宗尝试让文臣领兵,结果是收获了胜利

而与之相比,太宗朝的众多对辽失利的作战中,多是由武将担任都部署。雍熙三年宋太宗二次北伐时,最终因东路军崩溃而功败垂成,东路军主帅曹彬便是武将。同年十二月的君子馆一战也是如此,主帅雄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因为误判形势被辽军包围,最终惨败于辽军,史载“自是河朔戍兵无斗志”。

▲君子馆的失败,让宋军元气大伤

宋真宗时期,其几场大败更是皆与武将作为主帅有关。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南下,前线主帅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拒不出战,导致友军康保裔部寡不敌众被辽军所败,康保裔本人被辽军俘虏。咸平六年,辽军入侵定州望都县,宋军定州行营副都部署王继忠驰援望都结果反被辽军包围。此战主帅王超不敢驰援,导致王继忠部被辽军歼灭,王继忠本人也被辽军俘虏。后来王超之子王德用将责任归咎于宋真宗,实际上是为父开脱。

▲宋代武将浮雕

宋仁宗时期,文臣大量在西北地区担任军事主官指挥与西夏的作战。在这些文臣到达西北地区的初期,虽然也有因为急于求成或不熟悉当地情况而遭遇失败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败仗。但是自三败之后,执掌兵柄的文臣们痛定思痛,很快就想出了对付西夏的计策。他们首先拉拢西北的与西夏有利益冲突的部族,让他们加入针对西夏的“包围网”;其次采取稳扎稳打的“进城浅攻”战术,即不断沿着交通要道、军事要地修剪堡寨,步步为营,围困西夏;最后,派遣小股部队寻找西夏的空虚地区进行突袭。三管齐下,在定川寨之役结束的一年以后,宋朝一方就重新掌握了主动权,而西夏则开始遣使求和。

▲西夏壁画

仔细分析历史,便会发现,大多数人诟病的“文臣领兵”并非宋朝战争失利的原因所在,而恰恰是因为在武将的指挥下宋朝对外战争失利的增加才导致文臣逐渐进入军事领域,担任人们认为应该由武将来担任的“将军、元帅”。后来明代进入中期以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明代名将谭纶、翁万达、刘天和也都是进士出身的文官。

▲人们认为的“文臣”领兵,不以宋代始,也不以宋代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个“特别”的朝代,其主要特别之处在于文人地位的极大提高,并在战争领域也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情况被称为“文臣领兵”。这点也被认为是宋朝众多军事失败的关键因素。

▲在很多人眼中,金戈铁马浴血奋战都与宋朝无关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在痛斥宋代文臣领兵的害处时,人们往往忘记了诸葛亮等著名军事家

宋朝初期,军事制度大量沿袭后周制度,称前线带兵的军事主官为都部署,即“古有大将、元帅、大总管(唐代),今谓招讨使、都部署是也”。在宋太祖时期,担任都部署带兵出征的官员从现有的资料看都是武将,并没有一个文臣担任。在这一时期,文臣在战争中的角色与谋士类似,以出谋画策为主。

▲宋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文臣领兵的现象

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时期,在平定北汉、一次北伐、二次北伐几次战役中,任命的各路都部署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等人也都是武将。但在同年,宋太宗开始了任命文臣参与军事指挥的尝试,他任命能臣张齐贤为代州知州,与潘美一同指挥边境军队。淳化四年二月,四川发生叛乱,同年八月,任命文臣赵昌言为都部署平叛,虽然宋太宗又任命宦官卫绍钦负责具体指挥,但这是宋朝第一次任命文臣为都部署。也就是说直到宋太宗时期,人们印象中宋朝特有的“文臣领兵”现象才初露端倪。

▲宋太宗时期,绝大多数军事行动仍由武将领兵

进入宋真宗时期,文臣担任都部署的事情继续增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张齐贤外,钱若水、向敏中、王钦若等文臣相继出任都部署一职。但在这一时期,都部署一职大部分仍由武将担任,在宋辽交战的主要地区镇、定、高阳关一线,担任过都部署的傅潜、石保吉、范廷召、王显、王超等人均为武将,可知在真宗时期,武将仍然是担任都部署的主要人选。

▲宋真宗时期,武将领兵仍然是多数情况

进入宋仁宗时期,文臣担任都部署的事例进一步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主流。宋仁宗时期,西北地区的党项部族在其领袖元昊的领导下起兵建国,并掀起了与宋朝的战争。一时之间宋朝的西北边疆烽烟四起。宋廷先是派遣夏竦、范雍担任泾原路马步军都部署和鄜延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西北。

▲宋仁宗时期是一个转折点

后来,宋廷又调范仲淹、韩琦、庞籍、章楶等前往西北担任要职,最终宋、夏之间的主要战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的军事主官即都部署均由文臣担任,而人们印象中的“文臣领兵”正式在宋朝形成。也就是说“文臣领兵”在宋仁宗时期才真正成为宋朝军事活动中的主流。在宋仁宗之前,“文臣领兵”现象要么不存在,要么极少出现。

▲宋仁宗开始,文臣领兵开始成为主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文臣领兵是否导致了战争的失利呢?因为太祖时期没有文臣担任都部署以及指挥军队作战的事例,所以宋太祖时期的战争不管结果如何,与“文臣领兵”都无关。宋太宗时期,“文臣领兵”的事例只有一则,就是雍熙三年张齐贤领兵代州抗击辽军,在这次战斗中张齐贤击败辽军,“斩首数千级,获马二千,器甲甚众”。

▲宋太宗尝试让文臣领兵,结果是收获了胜利

而与之相比,太宗朝的众多对辽失利的作战中,多是由武将担任都部署。雍熙三年宋太宗二次北伐时,最终因东路军崩溃而功败垂成,东路军主帅曹彬便是武将。同年十二月的君子馆一战也是如此,主帅雄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因为误判形势被辽军包围,最终惨败于辽军,史载“自是河朔戍兵无斗志”。

▲君子馆的失败,让宋军元气大伤

宋真宗时期,其几场大败更是皆与武将作为主帅有关。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南下,前线主帅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拒不出战,导致友军康保裔部寡不敌众被辽军所败,康保裔本人被辽军俘虏。咸平六年,辽军入侵定州望都县,宋军定州行营副都部署王继忠驰援望都结果反被辽军包围。此战主帅王超不敢驰援,导致王继忠部被辽军歼灭,王继忠本人也被辽军俘虏。后来王超之子王德用将责任归咎于宋真宗,实际上是为父开脱。

▲宋代武将浮雕

宋仁宗时期,文臣大量在西北地区担任军事主官指挥与西夏的作战。在这些文臣到达西北地区的初期,虽然也有因为急于求成或不熟悉当地情况而遭遇失败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败仗。但是自三败之后,执掌兵柄的文臣们痛定思痛,很快就想出了对付西夏的计策。他们首先拉拢西北的与西夏有利益冲突的部族,让他们加入针对西夏的“包围网”;其次采取稳扎稳打的“进城浅攻”战术,即不断沿着交通要道、军事要地修剪堡寨,步步为营,围困西夏;最后,派遣小股部队寻找西夏的空虚地区进行突袭。三管齐下,在定川寨之役结束的一年以后,宋朝一方就重新掌握了主动权,而西夏则开始遣使求和。

▲西夏壁画

仔细分析历史,便会发现,大多数人诟病的“文臣领兵”并非宋朝战争失利的原因所在,而恰恰是因为在武将的指挥下宋朝对外战争失利的增加才导致文臣逐渐进入军事领域,担任人们认为应该由武将来担任的“将军、元帅”。后来明代进入中期以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明代名将谭纶、翁万达、刘天和也都是进士出身的文官。

▲人们认为的“文臣”领兵,不以宋代始,也不以宋代终


相关文章

  •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 ...查看


  • 历史(初一下册1-10需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作用.措施.意义等)
  • 一.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为巩固隋朝统一的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隋朝统一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 ...查看


  • 岳飞之死的原因
  • 岳飞之死的原因 元明之际陶九成写诗感慨岳飞事件:"万里长城真自坏,中兴武业遂云休". (<辍耕録>卷三) 南宋朝廷为何要自坏长城? 一.南宋朝廷收兵权的需要 1.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众所周知,重文抑武是 ...查看


  • 赵匡胤简介
  •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后来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 ...查看


  • 初一下历史笔记
  •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回顾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 1.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 ...查看


  • 北宋中央集权
  • 五代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中原有五个小王朝相继更替; 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十国.各个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③这种军阀混战局面的出 ...查看


  • 维新派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
  • 特别关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维新派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 俞祖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6日   14 版) 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国家发展与远东地区战略格局,产生了巨大 ...查看


  • 论宋朝实行重文政策的原因
  • 论宋朝的"重文"政策及其影响 摘要: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创作了灿烂的文化成果,成为后世楷模.本文通过介绍宋代"重文"政策的基本措施以及&q ...查看


  • 靖康之变成因分析
  • 靖康之变成因分析 08级中国古代史专业 秦爱叔 摘要: 本文认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而发生这一千古浩劫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二,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变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北宋自立国以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政府自上而下的腐败以及在外交军事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