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胸痹健康教育处方

1. 胸痹的定义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 胸痹的主要病因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 ,闭阻心脉 ;或劳倦伤脾 ,生化无源 ,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3. 胸痹的治疗 ①寒凝心脉型胸痹。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痰浊闭阻型胸痹。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瘀血痹阻型胸痹。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心气不足型胸痹。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⑤心阴不足型胸痹。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

⑥心阳亏虚型胸痹。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 ,舌淡胖 ,脉沉迟 ,治宜补气温阳 ,方用人参汤加味。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

特别医嘱

1.膳食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胆固醇。多食清淡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味食物及豆类等含植物蛋白质食物,如黑木耳、香菇、海带、无花果、红枣、胡萝h等,食用油以豆油、玉米油为佳。少吃甜食,少吃盐,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或浓茶。适量食用柑橘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疗。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柔软宽松,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眠右侧卧位,双腿微屈曲,夜间不要独居一室。

3.运动方面:避免剧烈活动,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和适当的运动,对于防治和减少肥胖有一定的益处。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不增加心率和血压,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为原则,即做到“力所能及,动中有静”。

4.心理方面: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与心病关系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精神要开朗、乐观,不要背包袱。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完全可以通过防治减轻或消除症状,应与医生积极配合,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及情绪激动,保持心理平衡。

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6.中药对于降脂亦有较好效果,无副作用。如山楂、泽泻、葛根、首乌、桑寄生、灵芝、决明子等泡水代茶饮也有益。

胁痛健康教育处方

1. 胁痛的定义

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

2. 胁痛主要病因

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辨证时,应先分气血虚实,一般气郁者多为胀痛,痛处游走不定。血瘀者多为刺痛,痛有定处。虚证胁痛多隐隐作痛,实证胁痛多疼痛突发,痛势较剧。

3. 胁痛的治疗

临床常见以下证型。①肝气郁结型胁痛。证见胁痛胀痛,走窜不定,胸闷纳呆,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②气滞血瘀型胁痛。证见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胁肋下或可触及结块,舌紫暗,脉沉涩。治宜祛瘀通络,方用旋复花汤加味。③肝胆湿热型胁痛。证见胁痛胸闷,口苦纳呆,或尿黄身热,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④肝阴不足型胁痛。证见胁痛隐隐,口干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养阴柔肝。胃脘痛治疗

特别医嘱

1、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郁闷不舒时可服逍遥丸、舒肝理气丸;

2、饮食宜清淡,少食油煎炸食物和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蔬菜水果、鱼类、瘦肉,避免过食生冷以免诱发本病;

3、胆结石患者可用中药金钱草、银花、米须、郁金等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也可服用活血祛瘀通络中药处方:柴胡、当归、红花、山甲、桃仁、大黄等。如肝阴不足之肋痛隐隐,为血少不能养肝脏,可服用中药“一贯煎”方: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酌加合欢皮、玫瑰花泄肝调气;

4、如发生上腹剧痛、目睛黄染、皮肤色黄,要立即就医治疗。

咳嗽健康处方

1咳嗽定义

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症。见《素问·五脏生成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2.咳嗽病因

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3.咳嗽的治疗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场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

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

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会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

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特别医嘱

1、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哮喘、慢支发作,可长服中药成方“玉屏散(丸),以提高抗病能力;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常开窗,不可久居空调房;

3、不抽烟少饮酒,多食蔬菜水果,如梨、百合、白果;

4、积极治疗他脏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

5、“冬病夏治”,夏季可用针灸、药贴、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及中药补肾健脾宣肺,进行预防治疗,以防冬秋季发病。

淋证健康教育处方

1淋证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

2.淋证主要原因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实证用小蓟饮子;虚证用知柏地黄丸。 小蓟饮子方中小蓟草、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小蓟草可重用至30g,生地以鲜者为宜;木通、竹叶降心火、利小便;桅子清泄三焦之火;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生甘草梢泻火和营止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亦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草等以补虚止血。

5.膏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虚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用程氏萆解分清饮;虚证用膏淋汤。 程氏萆解分清饮中萆解、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挟血者,加小蓟草、藕节、茅根。膏淋汤中党参、山药补脾,地黄、芡实滋肾,龙骨、牡蛎、白芍固涩脂液。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1、喜食肥甘酒热之品,热煎尿液,炼液为石,而成石淋,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而成血淋;

2、喜怒伤肝生火,郁于下焦,膀胱之气化不利,发生小便艰涩而痛,成为气淋;

3、房室劳伤,过度纵欲,致脾肾气虚,遇劳即发,而成劳淋,小便混浊如膏而成膏淋。

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少食或不食肥甘酒热之品,出现尿频、急、腹痛、血尿等症要及时就医,平时多喝水,可用中药车前子、玉米须、金钱草、郁金等煎水代茶饮;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少食大热补药,如鹿茸、狗肾等;

3、节制房室,不可过度,女性患者性事之后要及时排尿,保持外阴清洁,禁止盆浴,注意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卫生。

胸痹健康教育处方

1. 胸痹的定义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 胸痹的主要病因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 ,闭阻心脉 ;或劳倦伤脾 ,生化无源 ,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3. 胸痹的治疗 ①寒凝心脉型胸痹。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痰浊闭阻型胸痹。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瘀血痹阻型胸痹。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心气不足型胸痹。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⑤心阴不足型胸痹。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

⑥心阳亏虚型胸痹。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 ,舌淡胖 ,脉沉迟 ,治宜补气温阳 ,方用人参汤加味。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

特别医嘱

1.膳食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胆固醇。多食清淡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味食物及豆类等含植物蛋白质食物,如黑木耳、香菇、海带、无花果、红枣、胡萝h等,食用油以豆油、玉米油为佳。少吃甜食,少吃盐,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或浓茶。适量食用柑橘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疗。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柔软宽松,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眠右侧卧位,双腿微屈曲,夜间不要独居一室。

3.运动方面:避免剧烈活动,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和适当的运动,对于防治和减少肥胖有一定的益处。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不增加心率和血压,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为原则,即做到“力所能及,动中有静”。

4.心理方面: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与心病关系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精神要开朗、乐观,不要背包袱。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完全可以通过防治减轻或消除症状,应与医生积极配合,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及情绪激动,保持心理平衡。

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6.中药对于降脂亦有较好效果,无副作用。如山楂、泽泻、葛根、首乌、桑寄生、灵芝、决明子等泡水代茶饮也有益。

胁痛健康教育处方

1. 胁痛的定义

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

2. 胁痛主要病因

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辨证时,应先分气血虚实,一般气郁者多为胀痛,痛处游走不定。血瘀者多为刺痛,痛有定处。虚证胁痛多隐隐作痛,实证胁痛多疼痛突发,痛势较剧。

3. 胁痛的治疗

临床常见以下证型。①肝气郁结型胁痛。证见胁痛胀痛,走窜不定,胸闷纳呆,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②气滞血瘀型胁痛。证见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胁肋下或可触及结块,舌紫暗,脉沉涩。治宜祛瘀通络,方用旋复花汤加味。③肝胆湿热型胁痛。证见胁痛胸闷,口苦纳呆,或尿黄身热,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④肝阴不足型胁痛。证见胁痛隐隐,口干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养阴柔肝。胃脘痛治疗

特别医嘱

1、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郁闷不舒时可服逍遥丸、舒肝理气丸;

2、饮食宜清淡,少食油煎炸食物和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蔬菜水果、鱼类、瘦肉,避免过食生冷以免诱发本病;

3、胆结石患者可用中药金钱草、银花、米须、郁金等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也可服用活血祛瘀通络中药处方:柴胡、当归、红花、山甲、桃仁、大黄等。如肝阴不足之肋痛隐隐,为血少不能养肝脏,可服用中药“一贯煎”方: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酌加合欢皮、玫瑰花泄肝调气;

4、如发生上腹剧痛、目睛黄染、皮肤色黄,要立即就医治疗。

咳嗽健康处方

1咳嗽定义

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症。见《素问·五脏生成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2.咳嗽病因

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3.咳嗽的治疗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场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

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

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会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

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特别医嘱

1、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哮喘、慢支发作,可长服中药成方“玉屏散(丸),以提高抗病能力;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常开窗,不可久居空调房;

3、不抽烟少饮酒,多食蔬菜水果,如梨、百合、白果;

4、积极治疗他脏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

5、“冬病夏治”,夏季可用针灸、药贴、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及中药补肾健脾宣肺,进行预防治疗,以防冬秋季发病。

淋证健康教育处方

1淋证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

2.淋证主要原因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药:实证用小蓟饮子;虚证用知柏地黄丸。 小蓟饮子方中小蓟草、生地、蒲黄、藕节凉血止血,小蓟草可重用至30g,生地以鲜者为宜;木通、竹叶降心火、利小便;桅子清泄三焦之火;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生甘草梢泻火和营止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亦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草等以补虚止血。

5.膏淋

症状: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虚数。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但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用程氏萆解分清饮;虚证用膏淋汤。 程氏萆解分清饮中萆解、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挟血者,加小蓟草、藕节、茅根。膏淋汤中党参、山药补脾,地黄、芡实滋肾,龙骨、牡蛎、白芍固涩脂液。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1、喜食肥甘酒热之品,热煎尿液,炼液为石,而成石淋,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而成血淋;

2、喜怒伤肝生火,郁于下焦,膀胱之气化不利,发生小便艰涩而痛,成为气淋;

3、房室劳伤,过度纵欲,致脾肾气虚,遇劳即发,而成劳淋,小便混浊如膏而成膏淋。

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少食或不食肥甘酒热之品,出现尿频、急、腹痛、血尿等症要及时就医,平时多喝水,可用中药车前子、玉米须、金钱草、郁金等煎水代茶饮;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少食大热补药,如鹿茸、狗肾等;

3、节制房室,不可过度,女性患者性事之后要及时排尿,保持外阴清洁,禁止盆浴,注意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卫生。


相关文章

  • 中医门诊部管理制度[1]
  • 中医门诊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守则 1.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3.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 ...查看


  • 乡镇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及实施细则
  • 2011 年中医工作计划及实施细则 2011 年,在周围居民对中医服务需求量的逐渐增大的环境下, 我院加大了开展中医工作的力度,积极引进中医人才,拓宽中医服务 项目,开展了更多的中医适宜技术,受到患者的欢迎,门诊中医需求 的患者日渐增多.2 ...查看


  •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
  • 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材料准备清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1.1.1 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必须经由职代会通过.院务会通过同时要下红头文件.要有会议记录.会议内容要包含中医特色优势.具 ...查看


  • 我院治疗肺癌的中药处方分析
  •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肺癌患者的中药使用情况,了解中药治疗肺癌的用药现状,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4年01月-06月的肺癌处方,对常用中药饮片的使用情况做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通过处方分析,肺癌处方共计297张,门 ...查看


  • 2011年医疗质量工作总结1
  • 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 医务科关于2011年医疗质量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医务科根据<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医务科二0一一年度工作计划>的工作安排,在院领导的领导下,本着质量第 一.病人第一的理念,狠抓医疗制度规范化,深入学习和 ...查看


  • 31.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规范中药处方管理,提高中药处方质量,我局组织制定了<中药处 ...查看


  • 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 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指标.内容.进度.我院重视重点专科的建设工作 骨伤科围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肩周炎等疾病优势病种,制订了临床路径并开展实施. 科室目前有主任医师 ...查看


  • 6月份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
  • 2013年6月份中成药处方专项点评 在<中成药处方管理规范>中明确提出,凡开具中成药处方必须有中医病名和证型,辨证施治.本月抽查6月份4天的全部中成药处方,总计5129 张,不合格处方295张,不合格率为5.75%. 主要存在以 ...查看


  • 传统中药与地方医药经济发展的关系
  • 传统中药与地方医药经济发展的 关系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也称为"国药".中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在防治流感.非典.手足口病等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反应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随着社 ...查看


  •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