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注释

1、重要实词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23.1cm,相当于184.8cm,今1米等于3尺,一尺等于0.33m。

(3)形貌:形,形象;貌,外貌。

(4)昳丽:光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6)窥镜:私下(看)照镜子。

(7)孰:谁,什么。

(8)与:和„„比。

(9)君美甚:您美极了。甚:很,非常,及其。

(10)及:比得上,赶得上。

(11)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2)复:又。

(13)旦日:这里指第二天。

(14)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5)若:如。

(16)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可解释为“又后一天”。

(17)孰视之:仔细地察看(端详)他。孰:通“熟”,仔细、详细。之:代词,代城北徐公。

(18)又:更。

(19)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20)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1)私:偏爱。

(22)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3)诚:确实。知:知道。

(2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5)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地,土

地,国土,疆域。方,方圆,纵横。

(2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 左右: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7)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8)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甚:厉害,严重。

(29)善:好。(表示应允、答应)

(30)乃:于是,就。

(3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2)受:通“授”,给予,付予。

(33)上书:上呈奏章。

(3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君王的)过失。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于,在。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5)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使„„听到。

(36)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来往的人很多)。

(37)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时时,偶尔,有时候。

(38)期(jī)年:满一年。

(3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40)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于,介词,到。

(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就是。

2、通假字

(1)孰视之:仔细地察看(端详)他。

孰通“熟”,仔细、详细。

(2)受上赏:

受通“授”,给予,付予。

(3)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

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私下里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美。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情,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的原因,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够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3、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2)〔私〕我也∶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3)〔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5)朝〔服〕衣冠 ∶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6)(朝)服衣冠: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

(7)(暮) 寝而思之: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一词多义

a.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的。

b.问之客曰 代词,代指与徐公谁更美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e.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 代词,代指妻、妾、客 “美我”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结构助词,的。 h.由此观之 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的。

j.王之蔽甚矣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结构助词,的。 l.数月之后 连词,无意义,不译。

m.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而

1.而形貌昳丽: 连词,表并列关系,意为“并且”。

2.而复问其妾曰: 连词,表顺承关系,意为“于是”。

3.窥镜而自视: 连词,表修饰关系。 于

a.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向......。 b.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C.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介词,到,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介词,向。

a.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b.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 d.能谤讥于市朝 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详细。

1、不如徐公美 (形容词,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a.受上赏 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 向皇帝......呈上。 下

1、乃下令 颁布,下达。

2、受下赏 下等的。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如,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 (如同,像,动词。)

5、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古:又一天后;

今:明天 。

2.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 ;

今:地点。

3.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 ;

今:自私 。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身边大臣 ;

今:方位名词 ,左边和右边。

5.虽欲言,无可进者

古:即使 ;

今:虽然。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a.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用“„„者”或者“„„者,„„也”, 判断句式标志。)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斯是陋室《陋室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2、省略句

a.(忌)与(之)坐谈

b.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

c.皆以(我)美于徐公

d.(忌)问之客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b.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介词结构短语“与城北徐公”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或者说:说明统治者要懂得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的道理,告诫君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有可能成功。)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

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

“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

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千古名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邹忌,《史记》作邹忌子,齐国人。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èi)其妻曰:”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注释

1、重要实词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23.1cm,相当于184.8cm,今1米等于3尺,一尺等于0.33m。

(3)形貌:形,形象;貌,外貌。

(4)昳丽:光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6)窥镜:私下(看)照镜子。

(7)孰:谁,什么。

(8)与:和„„比。

(9)君美甚:您美极了。甚:很,非常,及其。

(10)及:比得上,赶得上。

(11)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2)复:又。

(13)旦日:这里指第二天。

(14)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5)若:如。

(16)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可解释为“又后一天”。

(17)孰视之:仔细地察看(端详)他。孰:通“熟”,仔细、详细。之:代词,代城北徐公。

(18)又:更。

(19)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20)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1)私:偏爱。

(22)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3)诚:确实。知:知道。

(2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5)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地,土

地,国土,疆域。方,方圆,纵横。

(2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 左右: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7)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8)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甚:厉害,严重。

(29)善:好。(表示应允、答应)

(30)乃:于是,就。

(3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2)受:通“授”,给予,付予。

(33)上书:上呈奏章。

(3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君王的)过失。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于,在。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5)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使„„听到。

(36)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来往的人很多)。

(37)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时时,偶尔,有时候。

(38)期(jī)年:满一年。

(3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40)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于,介词,到。

(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就是。

2、通假字

(1)孰视之:仔细地察看(端详)他。

孰通“熟”,仔细、详细。

(2)受上赏:

受通“授”,给予,付予。

(3)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

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私下里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美。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情,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的原因,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够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3、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2)〔私〕我也∶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3)〔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5)朝〔服〕衣冠 ∶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

(6)(朝)服衣冠: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

(7)(暮) 寝而思之: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一词多义

a.齐国之美丽者也 结构助词,的。

b.问之客曰 代词,代指与徐公谁更美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e.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 代词,代指妻、妾、客 “美我”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结构助词,的。 h.由此观之 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的。

j.王之蔽甚矣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不译。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结构助词,的。 l.数月之后 连词,无意义,不译。

m.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而

1.而形貌昳丽: 连词,表并列关系,意为“并且”。

2.而复问其妾曰: 连词,表顺承关系,意为“于是”。

3.窥镜而自视: 连词,表修饰关系。 于

a.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向......。 b.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C.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介词,到,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介词,向。

a.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b.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 d.能谤讥于市朝 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详细。

1、不如徐公美 (形容词,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a.受上赏 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 向皇帝......呈上。 下

1、乃下令 颁布,下达。

2、受下赏 下等的。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如,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 (如同,像,动词。)

5、古今异义

1.明日,徐公来

古:又一天后;

今:明天 。

2.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 ;

今:地点。

3.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 ;

今:自私 。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身边大臣 ;

今:方位名词 ,左边和右边。

5.虽欲言,无可进者

古:即使 ;

今:虽然。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a.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用“„„者”或者“„„者,„„也”, 判断句式标志。)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斯是陋室《陋室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2、省略句

a.(忌)与(之)坐谈

b.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

c.皆以(我)美于徐公

d.(忌)问之客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b.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介词结构短语“与城北徐公”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或者说:说明统治者要懂得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的道理,告诫君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有可能成功。)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

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

“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

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

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千古名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邹忌,《史记》作邹忌子,齐国人。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相关文章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领会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 ...查看


  • 周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简答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查看


  • 邹忌中考题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孰:仔细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2014年最新核对版
  •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2014年最新核对版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身高八尺多一点),形貌昳丽(体形容貌光艳美丽).朝服衣冠窥镜(早晨穿戴衣服帽子对着镜子看),谓其妻曰(对他的妻子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训练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梳理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梳理 词性 朝 私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修 方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句翻译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姓名: 得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6.妾曰: ...查看


  • 邹忘讽齐王纳谏..
  •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 ...查看


  • 文言文搞笑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正经翻译: 从前有个帅哥叫邹忌,身高1米85以上,身材也老好了,眼神酷似犀利哥.一天穿上工作装,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高档时装,比瑞士手表都牛X,只送给有身份的人,绝不对外销售并坚决打假,发现冒穿一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