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根据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和省、市“十二五”发展的工作部署,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发展高端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战胜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2008—2010“三年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高新区”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2010年GDP完成103.5 亿元,年均增长30.6%;

——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年均增长26.8%;

——5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7%;

——5年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年均增长30%;

——5年累计直接出口创汇8.8亿美元,年均增长33.6 %;

——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年均增长30%。

(二)产业聚集初步形成

——成功引进格力电器、保绿能源、友旺手机、联强国际等一批重大项目和50余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固态照明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东区、动漫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89家增加到2010年的146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6%。辉煌科技、汉威电子、华晶金刚石、四维机电等4家企业先后在2009、2010年成功上市,高新区上市企业数量翻了一番。

——电子信息领域初步形成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安全、宽带多媒体及动漫产业集群,软件企业约占全省的1/3;超硬材料领域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产业链;新能源领域和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生物医药领域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占全市的50%以上。

(三)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经科技厅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占全省的26%,占郑州市的63%;聚集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56家,国家级、部属研发机构约占全省的1/3;全区R&D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4.5%。

——“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500余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城市建设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形成了较完善的道路、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成效显著,城区形象不断提升,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5%。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建、改造中小学7所,新引进规模较大的社区医院5家,39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标准化的村卫生所,新农合参合率达97%。

——认真落实住房保障、民政优抚、失地农民补贴及生活保障金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5年新增就业再就业1万余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42元,年均增速9.5%。

——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果。

我区建设发展成就,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08年第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9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4家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高新区之一,2009年7月经中组部批准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聚集区”之首。

“十一五”取得上述成绩,归结于以下几点:

——坚持以明确的思路指导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发展高端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项目引进上,明确提出“紧扣高端、紧扣产业、紧扣规模、紧扣园区”,引进“前沿+规模”项目;在城区建设上,明确提出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提升品位,拓展空间;在科技创新上,明确提出以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提升创新能力。明确的思路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为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坚持以项目攻坚为主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突出抓项目、抓园区、抓上市、抓城中村改造、抓创新,在项目推进、园区建设、企业上市、城中村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以培育新优势增强竞争力。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行列,成为全省唯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成郑州高新信息港和软件、动漫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申报“新三板”试点园区。不断形成竞争新优势,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以完善的机制推进工作。建立了项目联审联批、重大项目领导分包制度及周例会、月督查、季观摩和周询问、日询问制度,完善了项目推进、工程建设、土地审批、扶持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程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坚持以队伍建设作为保障。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打造“钢班子、铁队伍”,干部队伍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作风,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一五”期间,郑州高新区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前沿+规模”项目不足,作为省会的国家级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的不够;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困难和不足,“十二五”期间将认真研究,制定对策,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促进中部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都市区等重大战略举措和国际国内大规模产业转移,使高新区面临大有作为的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高新区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全面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确立建设郑州“高新城”的总体目标,实施“四大战略举措”,即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进成片开发,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把郑州高新区建设成为新兴产业之城、现代商务之城、科技创新之城、生态人文之城。

(二)主要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力争翻两番。到2015年,GDP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速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30%;出口创汇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34%。

——2015年,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达到65平方公里。

——2015年,全区研发(R&D)总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5年新增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0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10%。

——5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10家,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15亿美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0元,年均增长12%;5年累计新增社会就业岗位10万个。

上述发展目标,可概括为“11215工程”,即围绕1个总体目标,完成超1000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力争翻两番,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00家。

三、主要举措

(一)着力打造新兴产业

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扶持培育数字信息、智能仪器仪表、物联网信息技术、电子电器、文化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6个产业集群;加快建设10大园区;强力实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年完成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2015年主导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1.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

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其打造成千亿级的产业。

2.扶持培育6个产业集群

——数字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友旺手机、威科姆、榕基电子、郑州移动高新区通信枢纽等企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业务、3G手机、电子阅读器、IPTV、视特效、教室多媒体硬件等。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3家。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依托新天科技、光力科技、万特电气、思能达、思达高科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力仪器仪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储能技术、新能源并网技术等。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

——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依托汉威电子、辉煌科技、思维自动化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交通、环保与工业检测、智能医疗和智能安防、传感器、RFID封装、识读设备、天线、系统集成及应用等。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依托格力电器,大力引进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和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拓宽配套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到2015年,电子电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10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动漫产业公共平台、小樱桃动漫、石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重点发展动漫创意及衍生品设计、艺术品创作和交易。同时结合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建设,建成动漫主题公园。吸引200家动漫、影视制作等相关企业入驻。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主要依托保绿能源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大力引进BIPV、光伏电池装备制造、光伏电站工程和其他太阳能光伏应用项目,重点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5家。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依托以生茂光电为主体的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做强做大LED中高端封装产业,大力引进LED上游材料和配套产业项目,重点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到2015年,固态照明LED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

3.加快建设10大园区

继续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充分发挥专业园区在土地、资金、创新资源等方面的聚集优势,突出专业园区产业聚集作用,加快专业园区建设。

——电子电器产业园:以格力电器项目为龙头,大力引进空调及相关配件的生产、研发及仓储物流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总投资50亿元,2015年格力电器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配套产业达到100亿元,合计400亿元。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西区):东区以西三环以东约103公顷土地为拓展区,建成高科技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以及现代服务业中心,吸引200家企业入驻。西区大力引进高校、研发、企业总部和高技术项目。东、西区总投资70亿元,2015年东、西区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光伏产业园:以梧桐街中段300亩土地为拓展区,以保绿能源等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装备制造、光伏电站工程和其它太阳能光伏应用,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3G手机产业园:以友旺科技手机项目为龙头,前期占地123亩,总投资20亿元,努力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的手机产业集群,建成集手机研发、产品制造、产品展示和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物联网产业园:以郑州国家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化基地和汉威电子、联强国际等为依托,大力聚集传感器等仪器仪表核心基础件和物联网产业的研发、生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动漫创意产业园:以科学大道以南、西流湖公园以西86亩土地为起步区,总投资20亿元,建设艺术创作区、展示区、交易区、公共服务区、动漫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固态照明(LED)产业园:依托以生茂光电为主体的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及检测中心、LED路灯及户外公共照明生产线、LED照明生产线、大功率LED器件生产线等,总投资20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郑州IT产业园(含863软件产业园):总面积6000亩,其中一期约2600亩。分为四大功能区:软件产业园、神州数码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园和商业金融居住区。重点引进、扶持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等产业, 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在现有2000亩建成区基础上,建设1000亩的拓展区。重点发展超硬材料和精密金属材料两大领域。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和高端制药企业,依托太龙药业、邦和生物、农科院种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等。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二)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完善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围绕名校发展教育服务业,围绕城中村改造发展大型商业及配套服务业,大力引进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种服务业网点,加快高新区向高新城的转变。5年引进各类第三产业重大项目20个,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省、市高端服务业聚集区,2015年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1.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

以发展银行业、风险投资、证券业为重点,突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试点园区特色,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郑州市的科技金融示范区,2015年金融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

——大力引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分支。引进5家支行以上银行机构,引进国外银行分支机构1家。同时积极引进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

——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担保公司,5年引进20家风险投资公司和20家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和担保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

——进入“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试点园区,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支持力度,形成改制、培育、后备、上市的梯次队伍,“十二五”末上市和挂牌企业争取达到35家。

——引进证券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咨询、资信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金融服务中介机构30家以上。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和其他大型装备的生产资料及产品的大物流。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建设电子物流中心。以联强国际、神州数码、怡亚通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物流业,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IT产业元器件物流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

——整合区内物流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2家,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依托人才智力资源和研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安全、软件等行业的服务外包;加快建设园区基础信息平台,实现园区内企业的统一管理和服务。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4.提升完善商贸服务业

提升商业服务品质和档次,引进大型购物中心2家、大型连锁超市2家;加快商业网点建设,鼓励商贸企业实行品牌化经营,探索特许经营等新型模式,促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商业网点、餐饮服务业覆盖全部社区。积极引进宾馆、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引进五星级宾馆3家,大型商务中心2个。2015年商贸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5.提升房地产业

结合城中村改造,积极提升房地产业水平,壮大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引入有实力的大型开发企业,开发大型、高端项目,形成承载能力强、层次分明、满足多种需求的房地产市场;全面推进科技地产、工业地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等各类房地产业发展,实现居民安居乐业。“十二五”末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2015年全区房地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6.稳步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高新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总面积达4.5平方??须河公园等功能区。2015年生态农业销售??开发

按照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目标,推进成片开发。在空间布局上,将高新区分为四个板块,即西部高新新城板块,东部西流湖板块,中部建成区板块,北部生态板块。5年四大板块开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全区人口达到60万,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

1.强力推动四大板块的改造开发

——重点推进西部板块的开发建设。在西四环、科学大道、西南绕城高速、连霍高速合围区约33平方公里内,以“五纵五横”路网为框架,进行成片开发。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按照“一区一带一中心”,即生态宜居区、环状新兴产业带、高端商务中心的布局加快建设,实现“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摸”,“十二五”基本建成33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高新新城,在城区规模上再造一个高新区。

——积极推进建成区的改造提升。对建成区内传统产业项目,出台政策引导其进行土地调整,实行“腾笼换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下大力气对腾出的空间实行集约整合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资、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建设标志性产业和地标性建筑;加大彩虹花园重振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街区。

——积极配合西流湖板块的改造建设。积极配合、加快推进西流湖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建设,以及周边区域的改造开发,提升城区品位和价值。

——加快北部板块改造提升,加快建设观光休闲等项目,形成重要的都市生态区。

2.强力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合村并城

坚持改造与引进高端项目相结合,以安置促拆迁,以拆迁促招商,以招商促开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统筹与一村一策相结合;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及投资者的利益;健全推进机制,实行班子成员分包村庄改造。

——连霍高速以南的城中村改造。优先推动控规已完成村(组),位于主干道、影响高新区形象和影响项目布局的村(组)的改造,加大改造推进力度,确保完成省、市要求的城中村改造任务。

——连霍高速以北进行合村并城。2011年重点推动榆林、郭村2个行政村的合村并城试点工作,逐步完成庄王、岳岗、葛寨的合村并城工作。

3.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建设畅通高新区。推进西三环北延长线向北至大河路,增加北出入口;加快实施科学大道西延工程、推进西南绕城高速-科学大道互通式立交建设,增加西出入口;推进新龙路建设、东风路西延,推进郑州地铁和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三号线二期工程以及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加密公交线路,拓宽与市区联系渠道;加快区内道路建设,2015年道路总长度达到400公里,道路网密度达到6.2公里/平方公里。

——水、电、气、暖超前保障。对原中原制药厂5万吨/日水厂进行改造并启用,实现高新区“双水源”供水,并完善配套供水管网,保障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做好与双桥污水处理厂管网及时对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扩建泰祥热电厂,二期规模2×300 MW,建设500KV郑州北变电站和祥营、高科两座220KV变电站;完善燃气管网工程,保障区内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气;供热主热源为泰祥热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机组,新建管网30公里,辐射半径10公里,采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

——加快“数字高新”建设。2012年,无线宽带网覆盖33平方公里,2015年覆盖65平方公里。充分发挥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建成生物医药、超硬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通讯设施建设,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

——加强生态建设。按照“生态、滨水、科技、文化”的理念,加强索河、须河、贾鲁河“三水绕城”生态水系和西流湖、沉沙池、滨河公园三个大型生态公园及动漫主题公园的建设;紧扣“两横两纵”的生态绿网规划,建设以公园、城市广场为点,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和绿篱为线,以大面积的生态绿地为面,以屋顶绿化、墙面绿化为体的多层次绿色系统,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限进,努力建成区域能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以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总揽,启动建设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00家,新增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到2015年,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国家高新区前列,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河南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和创新龙头。

1.加强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

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创新驿站,推动“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定期举办产学研项目洽谈对接会,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水平。到“十二五”末,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1500项。

2.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达到50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50家,形成覆盖主导产业的企业研发中心群体。

3.进一步完善企业孵化平台

新增5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面积,形成创业中心和各类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的企业孵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孵化器运营水平,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孵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3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500家。

4.加快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尖端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和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中部地区一流人才的聚集高地;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对高端人才项目资助和生活补贴标准;到“十二五”末,力争在关键领域引进30名符合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200名优秀海外归国创新创业人才;每万就业人口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不低于2500人;企业院士工作站达到20个。

5.推动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主导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体系,支撑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主要有:IBM智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超硬材料及制品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宽带多媒体公共技术研究服务平台、生物工程及医药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平台、智能仪器仪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6.进一步深化专利产业化平台

办好国家专利技术(河南)展示交易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以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和国家专利产业化(河南)基地为核心,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大对专利申报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到“十二五”末,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件以上。

7.加快构筑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突出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预算支出增幅;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体,建立由政府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担保及其他科技中介机构组成的投融资体系,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积极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公司、贷款担保公司向高新区聚集。

(五)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打造教育强区。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依托现有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13所中小学,政府出资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进一步加强教育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河南教育一条街”,使高新区成为名校带动、发展均衡的教育强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义务教育实现高水平普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体系建设,引进1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家专科医院;2013年建成数字化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示范工程,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级数据中心和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全市卫生协同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加强文化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的高新区综合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努力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促进辖区劳动力就业,优先安排占地和拆迁农民就??民自主创业;通过与区内企业签订“用工意向书”、发放补贴等方式,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力争使有就业愿望和?就业家庭”。

——完善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立管理体制统一、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努力构建和谐高新区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实现高新区决策体制、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的法制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 “尊重创新、崇尚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新区精神,营造文明守法、崇尚科学、艰苦创业、平等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全面加强治安管理,加强技防、人防、巡防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不断拓宽信访渠道,坚持矛盾排查、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处理等信访制度,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消防管理和队场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责任事故,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坚持以创新体制为重点深化改革,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开放。在政府管理、科技管理、人事制度、投融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深入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和创业激情;探索经营与融资联动机制,探索BT、BOT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新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十二五各项重点工作资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突出招引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组织招商小分队,分赴国外、港澳台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力求在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开展“项目攻坚”,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

深入研究,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市推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促进郑州高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集中力量,发挥科技投入、税收激励、创业投资、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软件、动漫、生物医药、超硬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智慧化服务,营造高新区技术创新新优势;积极开展联审联批,完善投资服务大厅,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周到、全程服务;确定每周一为企业服务日,各分包领导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对于进展较慢的项目,由管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项目一线,现场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干扰项目施工和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要求,加快推行干部公开选拔、业绩考核、竞争上岗等举措;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统一,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加强锻炼、考验和培养,促其加快成长;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高新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五)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两个不允许”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和机关作风建设,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作风和干劲,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推进力度,狠抓落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

(六)进一步强化推进机制

健全项目分包责任制度,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成立首席服务官工作小组,由班子成员任首席服务官,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副县级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坚持周例会、月督查、季现场观摩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周询问、日询问制度,有力推进项目实施和工作落实;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制度,评优评劣并行,客观、科学评价部门和干部绩效。

根据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和省、市“十二五”发展的工作部署,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发展高端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战胜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2008—2010“三年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高新区”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2010年GDP完成103.5 亿元,年均增长30.6%;

——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亿元,年均增长26.8%;

——5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7%;

——5年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年均增长30%;

——5年累计直接出口创汇8.8亿美元,年均增长33.6 %;

——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年均增长30%。

(二)产业聚集初步形成

——成功引进格力电器、保绿能源、友旺手机、联强国际等一批重大项目和50余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固态照明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东区、动漫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89家增加到2010年的146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6%。辉煌科技、汉威电子、华晶金刚石、四维机电等4家企业先后在2009、2010年成功上市,高新区上市企业数量翻了一番。

——电子信息领域初步形成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安全、宽带多媒体及动漫产业集群,软件企业约占全省的1/3;超硬材料领域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产业链;新能源领域和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生物医药领域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占全市的50%以上。

(三)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经科技厅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占全省的26%,占郑州市的63%;聚集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56家,国家级、部属研发机构约占全省的1/3;全区R&D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4.5%。

——“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500余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城市建设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形成了较完善的道路、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成效显著,城区形象不断提升,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5%。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建、改造中小学7所,新引进规模较大的社区医院5家,39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标准化的村卫生所,新农合参合率达97%。

——认真落实住房保障、民政优抚、失地农民补贴及生活保障金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5年新增就业再就业1万余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42元,年均增速9.5%。

——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果。

我区建设发展成就,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08年第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9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4家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高新区之一,2009年7月经中组部批准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聚集区”之首。

“十一五”取得上述成绩,归结于以下几点:

——坚持以明确的思路指导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发展高端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项目引进上,明确提出“紧扣高端、紧扣产业、紧扣规模、紧扣园区”,引进“前沿+规模”项目;在城区建设上,明确提出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提升品位,拓展空间;在科技创新上,明确提出以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提升创新能力。明确的思路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为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坚持以项目攻坚为主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突出抓项目、抓园区、抓上市、抓城中村改造、抓创新,在项目推进、园区建设、企业上市、城中村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以培育新优势增强竞争力。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行列,成为全省唯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成郑州高新信息港和软件、动漫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申报“新三板”试点园区。不断形成竞争新优势,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以完善的机制推进工作。建立了项目联审联批、重大项目领导分包制度及周例会、月督查、季观摩和周询问、日询问制度,完善了项目推进、工程建设、土地审批、扶持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程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坚持以队伍建设作为保障。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打造“钢班子、铁队伍”,干部队伍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作风,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一五”期间,郑州高新区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前沿+规模”项目不足,作为省会的国家级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的不够;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困难和不足,“十二五”期间将认真研究,制定对策,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促进中部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都市区等重大战略举措和国际国内大规模产业转移,使高新区面临大有作为的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高新区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全面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确立建设郑州“高新城”的总体目标,实施“四大战略举措”,即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进成片开发,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把郑州高新区建设成为新兴产业之城、现代商务之城、科技创新之城、生态人文之城。

(二)主要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力争翻两番。到2015年,GDP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速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30%;出口创汇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34%。

——2015年,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达到65平方公里。

——2015年,全区研发(R&D)总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5年新增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00家;万元GDP能耗下降10%。

——5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10家,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15亿美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0元,年均增长12%;5年累计新增社会就业岗位10万个。

上述发展目标,可概括为“11215工程”,即围绕1个总体目标,完成超1000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力争翻两番,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00家。

三、主要举措

(一)着力打造新兴产业

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扶持培育数字信息、智能仪器仪表、物联网信息技术、电子电器、文化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6个产业集群;加快建设10大园区;强力实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年完成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2015年主导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1.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

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其打造成千亿级的产业。

2.扶持培育6个产业集群

——数字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友旺手机、威科姆、榕基电子、郑州移动高新区通信枢纽等企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业务、3G手机、电子阅读器、IPTV、视特效、教室多媒体硬件等。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3家。

——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依托新天科技、光力科技、万特电气、思能达、思达高科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力仪器仪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储能技术、新能源并网技术等。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

——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依托汉威电子、辉煌科技、思维自动化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交通、环保与工业检测、智能医疗和智能安防、传感器、RFID封装、识读设备、天线、系统集成及应用等。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依托格力电器,大力引进与之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和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拓宽配套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到2015年,电子电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10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动漫产业公共平台、小樱桃动漫、石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重点发展动漫创意及衍生品设计、艺术品创作和交易。同时结合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建设,建成动漫主题公园。吸引200家动漫、影视制作等相关企业入驻。到2015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主要依托保绿能源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大力引进BIPV、光伏电池装备制造、光伏电站工程和其他太阳能光伏应用项目,重点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5家。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依托以生茂光电为主体的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做强做大LED中高端封装产业,大力引进LED上游材料和配套产业项目,重点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到2015年,固态照明LED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0-20亿元的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

3.加快建设10大园区

继续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充分发挥专业园区在土地、资金、创新资源等方面的聚集优势,突出专业园区产业聚集作用,加快专业园区建设。

——电子电器产业园:以格力电器项目为龙头,大力引进空调及相关配件的生产、研发及仓储物流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总投资50亿元,2015年格力电器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配套产业达到100亿元,合计400亿元。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西区):东区以西三环以东约103公顷土地为拓展区,建成高科技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以及现代服务业中心,吸引200家企业入驻。西区大力引进高校、研发、企业总部和高技术项目。东、西区总投资70亿元,2015年东、西区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光伏产业园:以梧桐街中段300亩土地为拓展区,以保绿能源等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装备制造、光伏电站工程和其它太阳能光伏应用,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3G手机产业园:以友旺科技手机项目为龙头,前期占地123亩,总投资20亿元,努力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的手机产业集群,建成集手机研发、产品制造、产品展示和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物联网产业园:以郑州国家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化基地和汉威电子、联强国际等为依托,大力聚集传感器等仪器仪表核心基础件和物联网产业的研发、生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动漫创意产业园:以科学大道以南、西流湖公园以西86亩土地为起步区,总投资20亿元,建设艺术创作区、展示区、交易区、公共服务区、动漫产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固态照明(LED)产业园:依托以生茂光电为主体的郑州市固态照明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及检测中心、LED路灯及户外公共照明生产线、LED照明生产线、大功率LED器件生产线等,总投资20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郑州IT产业园(含863软件产业园):总面积6000亩,其中一期约2600亩。分为四大功能区:软件产业园、神州数码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园和商业金融居住区。重点引进、扶持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等产业, 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在现有2000亩建成区基础上,建设1000亩的拓展区。重点发展超硬材料和精密金属材料两大领域。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和高端制药企业,依托太龙药业、邦和生物、农科院种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等。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二)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完善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围绕名校发展教育服务业,围绕城中村改造发展大型商业及配套服务业,大力引进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种服务业网点,加快高新区向高新城的转变。5年引进各类第三产业重大项目20个,把高新区建设成为省、市高端服务业聚集区,2015年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1.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

以发展银行业、风险投资、证券业为重点,突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试点园区特色,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郑州市的科技金融示范区,2015年金融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

——大力引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分支。引进5家支行以上银行机构,引进国外银行分支机构1家。同时积极引进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

——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担保公司,5年引进20家风险投资公司和20家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和担保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

——进入“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试点园区,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支持力度,形成改制、培育、后备、上市的梯次队伍,“十二五”末上市和挂牌企业争取达到35家。

——引进证券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咨询、资信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金融服务中介机构30家以上。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和其他大型装备的生产资料及产品的大物流。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建设电子物流中心。以联强国际、神州数码、怡亚通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物流业,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IT产业元器件物流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

——整合区内物流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2家,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依托人才智力资源和研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安全、软件等行业的服务外包;加快建设园区基础信息平台,实现园区内企业的统一管理和服务。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4.提升完善商贸服务业

提升商业服务品质和档次,引进大型购物中心2家、大型连锁超市2家;加快商业网点建设,鼓励商贸企业实行品牌化经营,探索特许经营等新型模式,促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商业网点、餐饮服务业覆盖全部社区。积极引进宾馆、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引进五星级宾馆3家,大型商务中心2个。2015年商贸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5.提升房地产业

结合城中村改造,积极提升房地产业水平,壮大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引入有实力的大型开发企业,开发大型、高端项目,形成承载能力强、层次分明、满足多种需求的房地产市场;全面推进科技地产、工业地产、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等各类房地产业发展,实现居民安居乐业。“十二五”末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2015年全区房地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6.稳步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高新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总面积达4.5平方??须河公园等功能区。2015年生态农业销售??开发

按照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目标,推进成片开发。在空间布局上,将高新区分为四个板块,即西部高新新城板块,东部西流湖板块,中部建成区板块,北部生态板块。5年四大板块开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全区人口达到60万,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

1.强力推动四大板块的改造开发

——重点推进西部板块的开发建设。在西四环、科学大道、西南绕城高速、连霍高速合围区约33平方公里内,以“五纵五横”路网为框架,进行成片开发。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按照“一区一带一中心”,即生态宜居区、环状新兴产业带、高端商务中心的布局加快建设,实现“一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摸”,“十二五”基本建成33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高新新城,在城区规模上再造一个高新区。

——积极推进建成区的改造提升。对建成区内传统产业项目,出台政策引导其进行土地调整,实行“腾笼换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下大力气对腾出的空间实行集约整合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资、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建设标志性产业和地标性建筑;加大彩虹花园重振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街区。

——积极配合西流湖板块的改造建设。积极配合、加快推进西流湖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建设,以及周边区域的改造开发,提升城区品位和价值。

——加快北部板块改造提升,加快建设观光休闲等项目,形成重要的都市生态区。

2.强力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合村并城

坚持改造与引进高端项目相结合,以安置促拆迁,以拆迁促招商,以招商促开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统筹与一村一策相结合;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及投资者的利益;健全推进机制,实行班子成员分包村庄改造。

——连霍高速以南的城中村改造。优先推动控规已完成村(组),位于主干道、影响高新区形象和影响项目布局的村(组)的改造,加大改造推进力度,确保完成省、市要求的城中村改造任务。

——连霍高速以北进行合村并城。2011年重点推动榆林、郭村2个行政村的合村并城试点工作,逐步完成庄王、岳岗、葛寨的合村并城工作。

3.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建设畅通高新区。推进西三环北延长线向北至大河路,增加北出入口;加快实施科学大道西延工程、推进西南绕城高速-科学大道互通式立交建设,增加西出入口;推进新龙路建设、东风路西延,推进郑州地铁和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三号线二期工程以及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加密公交线路,拓宽与市区联系渠道;加快区内道路建设,2015年道路总长度达到400公里,道路网密度达到6.2公里/平方公里。

——水、电、气、暖超前保障。对原中原制药厂5万吨/日水厂进行改造并启用,实现高新区“双水源”供水,并完善配套供水管网,保障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做好与双桥污水处理厂管网及时对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扩建泰祥热电厂,二期规模2×300 MW,建设500KV郑州北变电站和祥营、高科两座220KV变电站;完善燃气管网工程,保障区内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气;供热主热源为泰祥热电厂热电联产供热机组,新建管网30公里,辐射半径10公里,采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

——加快“数字高新”建设。2012年,无线宽带网覆盖33平方公里,2015年覆盖65平方公里。充分发挥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建成生物医药、超硬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通讯设施建设,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

——加强生态建设。按照“生态、滨水、科技、文化”的理念,加强索河、须河、贾鲁河“三水绕城”生态水系和西流湖、沉沙池、滨河公园三个大型生态公园及动漫主题公园的建设;紧扣“两横两纵”的生态绿网规划,建设以公园、城市广场为点,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和绿篱为线,以大面积的生态绿地为面,以屋顶绿化、墙面绿化为体的多层次绿色系统,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限进,努力建成区域能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以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总揽,启动建设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500家,新增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到2015年,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国家高新区前列,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河南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和创新龙头。

1.加强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

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平台、创新驿站,推动“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定期举办产学研项目洽谈对接会,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水平。到“十二五”末,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1500项。

2.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达到50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50家,形成覆盖主导产业的企业研发中心群体。

3.进一步完善企业孵化平台

新增5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面积,形成创业中心和各类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的企业孵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孵化器运营水平,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孵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3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达到1500家。

4.加快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尖端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和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中部地区一流人才的聚集高地;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对高端人才项目资助和生活补贴标准;到“十二五”末,力争在关键领域引进30名符合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200名优秀海外归国创新创业人才;每万就业人口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不低于2500人;企业院士工作站达到20个。

5.推动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主导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体系,支撑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主要有:IBM智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超硬材料及制品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宽带多媒体公共技术研究服务平台、生物工程及医药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平台、智能仪器仪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6.进一步深化专利产业化平台

办好国家专利技术(河南)展示交易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以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和国家专利产业化(河南)基地为核心,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大对专利申报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到“十二五”末,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件以上。

7.加快构筑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突出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预算支出增幅;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体,建立由政府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担保及其他科技中介机构组成的投融资体系,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积极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公司、贷款担保公司向高新区聚集。

(五)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打造教育强区。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依托现有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13所中小学,政府出资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进一步加强教育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河南教育一条街”,使高新区成为名校带动、发展均衡的教育强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义务教育实现高水平普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体系建设,引进1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家专科医院;2013年建成数字化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示范工程,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级数据中心和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并与全市卫生协同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加强文化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的高新区综合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努力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促进辖区劳动力就业,优先安排占地和拆迁农民就??民自主创业;通过与区内企业签订“用工意向书”、发放补贴等方式,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力争使有就业愿望和?就业家庭”。

——完善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立管理体制统一、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努力构建和谐高新区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实现高新区决策体制、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的法制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 “尊重创新、崇尚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新区精神,营造文明守法、崇尚科学、艰苦创业、平等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全面加强治安管理,加强技防、人防、巡防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不断拓宽信访渠道,坚持矛盾排查、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处理等信访制度,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消防管理和队场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责任事故,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坚持以创新体制为重点深化改革,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开放。在政府管理、科技管理、人事制度、投融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深入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和创业激情;探索经营与融资联动机制,探索BT、BOT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新区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十二五各项重点工作资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突出招引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组织招商小分队,分赴国外、港澳台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力求在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开展“项目攻坚”,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

深入研究,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市推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促进郑州高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集中力量,发挥科技投入、税收激励、创业投资、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软件、动漫、生物医药、超硬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智慧化服务,营造高新区技术创新新优势;积极开展联审联批,完善投资服务大厅,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周到、全程服务;确定每周一为企业服务日,各分包领导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对于进展较慢的项目,由管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项目一线,现场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干扰项目施工和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投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要求,加快推行干部公开选拔、业绩考核、竞争上岗等举措;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统一,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加强锻炼、考验和培养,促其加快成长;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高新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五)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两个不允许”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和机关作风建设,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作风和干劲,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推进力度,狠抓落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

(六)进一步强化推进机制

健全项目分包责任制度,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成立首席服务官工作小组,由班子成员任首席服务官,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副县级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坚持周例会、月督查、季现场观摩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周询问、日询问制度,有力推进项目实施和工作落实;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制度,评优评劣并行,客观、科学评价部门和干部绩效。


相关文章

  • 关于征集2014年中小学体育论文通知
  • 关于征集2013学年中小学体育论文通知 各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 XX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评比将在5月底举行,为更好的落实此项工作,现将具体要求布置如下: 一. 参加人员: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 二.论文写作要求: (1)重点突出.以落实< ...查看


  •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资本市场新看点看过来!
  • "十三五"规划纲要昨日全文发布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据新华社电3月17日,全国"两会"授权新华社全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qu ...查看


  •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全文内容解读 看这九张图就够了!
  • 2016年03月07日 来源:国家发改委 [导语]:国家发改委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分别从国企改革.简政放权.金融改革.交通建设.户籍改革.房地产.环保.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正司法等多个方面去阐述.下面以9 ...查看


  •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II-2)
  •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 中国网 Page 1 of 4 免费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提交查  本站搜索 提交查 中国搜索 网 页 首页 | 新闻 | 观察 | 教育 | 法治 | 财经 | 体育 | 文化 | 论坛 ...查看


  • 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提升 增强辐射带动能级
  • 南阳寨农民新居 美丽如画的滨河公园 解放路立交桥开通 郑州都市区建设 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求实求效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 组团发 ...查看


  • 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 文章来源: 2004-02-20 17:09 文章类型:摘编 内容分类:其它 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 ...查看


  • 近代郑州的城市规划方案及其比较
  • [摘 要]1906年京汉铁路修通之前,郑州只是一个颓败的小县城.1906--1908年,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先后竣工通车交汇于郑州,使其一跃成为中原交通的枢纽.1922年郑州被正式开辟为商埠,并由此带动了新市区的兴起,促使郑州近代城市规 ...查看


  •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草案公示 前言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查看


  • 20090624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大事记
  • 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大事记 2009-06-24 22:26:00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郑州) 1978年中国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至今中国物流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路程.目前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已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