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材料

谈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谈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的问题的提出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了每个人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从前那些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事实。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你能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购物、聊天、看电影、游戏等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取资源,丰富自己、展示自己,更可以进行贸易和商务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几乎使网络营造了另外一个生存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活得更加如鱼得水。

但是,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连串的难以言喻的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新闻组中和BBS 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相互攻击、漫骂已经司空见惯,千百万网站和数不清的电子刊物使剽窃、修改、转贴他人的文章能够完成在分秒之间。还有充斥网上的假新闻,泛滥成灾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_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

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 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 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因此,网上交友是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种社会化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可能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便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虽然有相当多的网友强调,网络是虚拟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细看,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取之于现实材料,源于现实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现实生活,而相当一部分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而已,并非完全是新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络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素养,这一切和信息并无必然的联系;不过,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上倒是有可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而大量的体现出来。

因此,在这里面,我们着重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需要青少年主动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来一场“心理革命”,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为了使青少年对这一要求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阐明:

(一)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

从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网络文化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知识化,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从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不仅推动了人类道德进步的趋势,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方

式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对于从事网络工作的人们的某些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

首先,网民所需要的诚实、自制、互助等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和直接造成的结果。其次,为了调节多层次、多方面的动态的网络关系,就形成了各类道德规范,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三,网络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从而催生出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信息意识、时效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等。

当然,网络文化在其具体运用和传播中会产生负效应。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人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而变得孤独、寂寞,可能会导致感情逐渐冷淡;网络文化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异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丧失着;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已呈现了“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动机多样化”、“结果复杂化”等特点,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凡此种种,必然使科学家、理论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及普通民众忧心忡忡:假使一些与社会为敌的不法分子掌握了尖端的信息技术,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网络文化是一面双刃剑,在推

动着人类道德前行的同时,也使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那就是:青少年能否抵挡住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诱惑,而不去监用、不会践踏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权利和法律?

(二) 道德对网络文化的作用。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动力功能。由于道德的特点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以及社会舆论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精神力量,而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要通过主体人来进行的,因此,这种精神力量就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

2.评价功能。所谓道德评价,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人们的行为所作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有利与不利的评论判断。通过评判,推动网络文化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指向功能。道德也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引导着它的发展方向。

4.规范功能。道德的规范性就是道德的约束性,表现为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自身的约束。道德在网络活动中的调控功能怎样,就具体表现为这三个方面约束力的大小上,而这种约束性又离不开道德的规范调节。

5.调节功能。网络时代,它不仅需要运用正确的科技政策、法律和一些行政制度、措施来调节和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还需要人们利用内心的道德信念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

三、最后来谈谈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施行者、组织者 网络道德教育是项系统工程,为此民进上海市委建议要集中教育、心理、网络等方面的专家,制定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套餐”。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专题讲座,端上一盆盆“套餐”,让青少年网民懂得,网上所有言行必须遵守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每人都要具有“网络法制”观念。同时,大力发展网络警察也是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网络警察是网络的有效监管者,其法律威慑力将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施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受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在全国范围里面组织开发用于培训各地中小学教师的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网络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靠老师来进行。

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面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只不过曾经因为网络条件的限制而不尽人意,随着各地“校校通”工程、“学校上网”工程的施行,硬件问题将逐步解决。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但如果受到良好及时的引导,也能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可以利用教师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同时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偏重于倾心交谈,教师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引起思想共鸣,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值得提出的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既没有明确开头、也永远没有结尾的课题. 因此,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上网的时候,身体力行地提倡网络道德,并在可能的范围里面,影响更多的人关注、遵守各种已有的网络道德,并对将来有可能产生的新的网络道德表达出自己的尊敬。

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武艳红

2010年9月24日

谈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谈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的问题的提出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了每个人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从前那些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事实。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你能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购物、聊天、看电影、游戏等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取资源,丰富自己、展示自己,更可以进行贸易和商务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几乎使网络营造了另外一个生存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活得更加如鱼得水。

但是,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连串的难以言喻的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新闻组中和BBS 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相互攻击、漫骂已经司空见惯,千百万网站和数不清的电子刊物使剽窃、修改、转贴他人的文章能够完成在分秒之间。还有充斥网上的假新闻,泛滥成灾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_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

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 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 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因此,网上交友是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种社会化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可能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便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虽然有相当多的网友强调,网络是虚拟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细看,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取之于现实材料,源于现实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现实生活,而相当一部分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而已,并非完全是新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络生活中他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素养,这一切和信息并无必然的联系;不过,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上倒是有可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而大量的体现出来。

因此,在这里面,我们着重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需要青少年主动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来一场“心理革命”,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为了使青少年对这一要求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阐明:

(一)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

从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网络文化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知识化,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从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不仅推动了人类道德进步的趋势,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方

式以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对于从事网络工作的人们的某些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

首先,网民所需要的诚实、自制、互助等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和直接造成的结果。其次,为了调节多层次、多方面的动态的网络关系,就形成了各类道德规范,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三,网络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从而催生出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信息意识、时效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等。

当然,网络文化在其具体运用和传播中会产生负效应。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人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而变得孤独、寂寞,可能会导致感情逐渐冷淡;网络文化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异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丧失着;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已呈现了“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动机多样化”、“结果复杂化”等特点,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凡此种种,必然使科学家、理论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及普通民众忧心忡忡:假使一些与社会为敌的不法分子掌握了尖端的信息技术,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网络文化是一面双刃剑,在推

动着人类道德前行的同时,也使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那就是:青少年能否抵挡住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诱惑,而不去监用、不会践踏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权利和法律?

(二) 道德对网络文化的作用。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动力功能。由于道德的特点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以及社会舆论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精神力量,而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要通过主体人来进行的,因此,这种精神力量就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

2.评价功能。所谓道德评价,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人们的行为所作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有利与不利的评论判断。通过评判,推动网络文化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指向功能。道德也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引导着它的发展方向。

4.规范功能。道德的规范性就是道德的约束性,表现为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自身的约束。道德在网络活动中的调控功能怎样,就具体表现为这三个方面约束力的大小上,而这种约束性又离不开道德的规范调节。

5.调节功能。网络时代,它不仅需要运用正确的科技政策、法律和一些行政制度、措施来调节和处理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还需要人们利用内心的道德信念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

三、最后来谈谈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施行者、组织者 网络道德教育是项系统工程,为此民进上海市委建议要集中教育、心理、网络等方面的专家,制定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套餐”。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专题讲座,端上一盆盆“套餐”,让青少年网民懂得,网上所有言行必须遵守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每人都要具有“网络法制”观念。同时,大力发展网络警察也是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网络警察是网络的有效监管者,其法律威慑力将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施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受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在全国范围里面组织开发用于培训各地中小学教师的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网络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靠老师来进行。

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面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只不过曾经因为网络条件的限制而不尽人意,随着各地“校校通”工程、“学校上网”工程的施行,硬件问题将逐步解决。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但如果受到良好及时的引导,也能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可以利用教师权威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同时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偏重于倾心交谈,教师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引起思想共鸣,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值得提出的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既没有明确开头、也永远没有结尾的课题. 因此,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上网的时候,身体力行地提倡网络道德,并在可能的范围里面,影响更多的人关注、遵守各种已有的网络道德,并对将来有可能产生的新的网络道德表达出自己的尊敬。

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武艳红

2010年9月24日


相关文章

  • 淮北师范大学理工专业
  •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四个二级教学单位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 ...查看


  • 2014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活动实施方案
  • 城北小学2014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活动 方 案 为充分发挥网络在交流经验.传承文明.服务大局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网络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扩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互联网上的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校 ...查看


  • 高中英语教学在信息化教育时代下的新特点
  • 高中英语教学在信息化教育时代下的新特点 学校:东港市第一中学 姓名:肖 虹 电话 :[1**********] 高中英语教学在信息化教育时代下的新特点 摘要:本文以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据,重点强调了中学信息化 应用与英语学科教学融合这一焦点 ...查看


  • 601第一课: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 第( 1 )课时 累计第(1 )课时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第一课 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内容: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 1. 知道共用一台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树立使用网络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树立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意识. 2. 理解 ...查看


  • 网络课程知识点
  • 第一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1. 课程定义a :课程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何 克抗) 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文字或电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 教学计划: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查看


  • 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知识体系:(1)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 ...查看


  •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
  •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1.简述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材P1)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2.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5个方面是什么?(教材P2 ...查看


  • 走出历史故纸堆,展现历史鲜活的生命
  • 走出历史故纸堆,展现历史鲜活的生命 --历史教学网络资源利用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对于历史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虽然历史课程网络资源十分庞 ...查看


  • 吉林大学网教1
  •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2015年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