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诉讼法亮点

本期主题—新民事诉讼法的亮点评析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条文上增加了21个条款;修正了48个条款,其中将第70条、第72条分别修改为3个条文、将第94条修改为2条;删除了8个条文。

针对本次修改,我们邀请到著名律师王磊为大家倾情解读民诉法修改的亮点。

纵观此次法条的修正,本人的体会为:国家对立法更加的理性化、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化,在这背后,体现了我国立法者在立法前期做了深刻的社会调查与充足的社会实践,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重视以及对创造和谐社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面对当前司法资源的紧缺,以及司法程序的冗长,本次修正案提供了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司法效率。

1、从案件的立案阶段到开庭阶段再到执行阶段,都设置了分流措施,使案件犹如疾病一样,外科的去挂外科的号,内科去挂内科的号,急诊的去急诊室,住院的去住院部。

例如

立案分流: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的,可以继续起诉到法院,由法院进行审理。

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此处与《仲裁法》想链接,避免增加法院的诉讼成本,使案件可以用正确的途径得到正确的解决。

程序选择分流: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前款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双方可以选择是否使用简易程序,以避免增加诉讼时间与成本。

当事人没有争议,符合督促程序规定条件的,可以转入督促程序。 执行分流:

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由担保物权人以及其他有权请求实现担保物权的人依照物权法等法律,向担保财产所在地或者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当事人依据该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就避免即使双方已经约定担保物权的情况下还需要走一大圈诉讼才能达到实现担保物权的目的。

2、小额诉讼制度,实行一审终审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属于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小额诉讼制度是这次修改民事诉讼法新设立的一项制度,和其他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最大的差别,它是一审终审。

在不断改革中,我国出现了大量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民工讨薪、简单的民间借贷和小额金融借款纠纷、交通肇事纠纷等小额财产损害纠纷案件。为了便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诉讼效率,设立了小额诉讼制度。小额程序的建构符合程序保障理念的基本要求,但这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能保障小额诉讼无论在事实的查清上,还是在法律的适用上,甚至是在程序的合法上样样都能让人满意。一旦产生差强人意的判决之后,受害者如何得到合法及时的救济?这一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验证。

针对诉讼难,难于不懂法、难于没有钱、难于找不到法院的门或被告

的人等等问题,本次修正提出了一些便民、利民的措施。

1、针对难于不懂法

修正案规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均可以成为诉讼代理人,只要能赢得当事人信任,能较好地为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提供法律及其他方面的帮助,那就有资格成为诉讼代理人。

2、针对难于没有钱

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只要你认定自己在纠纷中有理,那好,最好证人的开销都是由败诉方来承担的。甚至说,如果法院要证人出庭作证,这钱法院都可以先来垫付(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难出现的,首先

这不是刑事案件,当事人谁主张谁举证,找不来证人一般视为没有证人,那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其次,法院经费也很紧张,能为当

事人垫钱的概率极其的低。)

在此强烈建议,下次修正案中加入胜诉方的律师费应由败诉方承担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有理的老百姓有意愿且有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据我所知,目前上海和长春都已经实行了这样的规定,使有理百姓敢于走进法院的大门,使没理的当事人增加更多的诉讼成

本,以此为惩罚。

3、针对难于找到法院门或被告门

针对管辖权问题,修正案增加了: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使当事人能够预料到自己如果要诉讼,自己将要去那个法院去起诉,避免了找不到法

院门的尴尬。

针对逃避诉讼的当事人送达问题,修正案提出了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此次增加了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其实这些手段早就被睿智的法官们在实践中大量的运

用了。此次修正案利用立法的手段将此智慧加以合法化,使送达不再

纠结。

另针对法律文书的送达,新法也特别添加,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法院可以通过电子数据等形式向当事人发出法律文书,以减小诉

讼成本,便利当事人的诉讼。

4、针对证据的提供难

在诉讼中,让当事人头痛的还有证据的取得。几年来,电子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被人们所广泛的运用,新修正的民诉法与时俱进,将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种类加以确定,为当事人的举证与维权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今后QQ信息,电子邮件信息等,均可都为证据被使

用。

5、针对难于找裁判资料

正对百姓难于找过往的判决资料,本次修正案增加了裁判文书公开制度,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审判质量、释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新法增加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判决书、裁定书都应当写明判决、裁定结果以及作出判决、裁定的理由。使百姓可以学习法律,懂得法律,

运用法律。这也符合政务公开的精神。

本次修正,完善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使当事人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1、对公益诉讼的需求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条款的确立使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跨越性一步。记得当年北大教授贺卫方为了保护环境,发起了公益诉讼,但当时苦于我国立法没有对此进行完善,不能在法律范围内达到公益人士的目的,弄得好像北大法学教授根本不懂法,甚是悲哀。本次立法终于在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加以完善,我相信公益诉讼必将风起云涌,而其影响也远不限于诉讼方面。

2、恶意诉讼将被惩罚

很多当事人利用诉讼的手段达到自己转移财产或者拖延诉讼的目的,使本该维护正义的法律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恶意利用。本次修正针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执行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新法增加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方式。

现行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抗诉一种监督方式。根据近年来一些地方的试点探索,新法增加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4、对于回避制度的完善

本次修正案对回避制度加以完善,增加了即使是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或者与诉讼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审判或公职人员,也要进行回避的规定。这一点相当的重要,因为在现实中,往往诉讼代理人会比当

事人接触审判人员或公职人员的机会更多,在此期间可以完成的回避理由也更多,在诉讼中所干预的作用也更大。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了与诉讼代理人有关的人员也要进行回避,体现了法律对公正的要求。

5、在执行中避免执行通知所导致的“通风报信”作用

执行难”一向是困扰法院和当事人的老大难问题。实践中当事人规避执行、逃避执行的花样层出不穷。修改前民诉法有“执行通知”的规定,即在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前,先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然而这一做法却在司法实践中事与愿违。当事人往往利用这个通知的机会得知并迅速转移将要被执行的财产,使执行通知变成了通风报信的小喇叭。此次修改强化了执行措施,专门增加规定,在发出通知的同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且对逃避执行行为进行制裁。

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有着跨越式的完善,除了上述各种制度及规定之外,还有行为的保全、对案外被害人的救济等等的具有特色的规定,符合了在法治社会的总体思想,体现了三个至上对立法过程中的要求,达到了在立法中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的。

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的浅析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之后,造成一部分女士的恐慌,我个人觉得是大家根本没看法条具体是怎么说的,而只是听人家在那说完之后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结果,下面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律师,本人对以下几点进行必要的提示,进行一下必要的普法宣传

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肇事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在未投保交强险的前提下肇事,肇事方应当在交强险的范围内,承担不分事故责任比例的赔偿责任。最近经常有当事人询问机动车在未投保交强险的情况下,如何赔偿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有两种观点可供参考,之间存在着分歧

浅析违法发放贷款罪

最近给信用社员工做培训,为他们讲解了违法发放贷款罪。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下面把总结的课件留了下来,下网能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所启发。

违法发放贷款罪。《刑法》第186条第2款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法律始终存在着滞后性,面对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的修改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法律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更加的完善,更加的合理公平,更加的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

本期主题—新民事诉讼法的亮点评析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条文上增加了21个条款;修正了48个条款,其中将第70条、第72条分别修改为3个条文、将第94条修改为2条;删除了8个条文。

针对本次修改,我们邀请到著名律师王磊为大家倾情解读民诉法修改的亮点。

纵观此次法条的修正,本人的体会为:国家对立法更加的理性化、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化,在这背后,体现了我国立法者在立法前期做了深刻的社会调查与充足的社会实践,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重视以及对创造和谐社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面对当前司法资源的紧缺,以及司法程序的冗长,本次修正案提供了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司法效率。

1、从案件的立案阶段到开庭阶段再到执行阶段,都设置了分流措施,使案件犹如疾病一样,外科的去挂外科的号,内科去挂内科的号,急诊的去急诊室,住院的去住院部。

例如

立案分流: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的,可以继续起诉到法院,由法院进行审理。

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此处与《仲裁法》想链接,避免增加法院的诉讼成本,使案件可以用正确的途径得到正确的解决。

程序选择分流: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前款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双方可以选择是否使用简易程序,以避免增加诉讼时间与成本。

当事人没有争议,符合督促程序规定条件的,可以转入督促程序。 执行分流:

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由担保物权人以及其他有权请求实现担保物权的人依照物权法等法律,向担保财产所在地或者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当事人依据该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就避免即使双方已经约定担保物权的情况下还需要走一大圈诉讼才能达到实现担保物权的目的。

2、小额诉讼制度,实行一审终审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属于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小额诉讼制度是这次修改民事诉讼法新设立的一项制度,和其他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最大的差别,它是一审终审。

在不断改革中,我国出现了大量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民工讨薪、简单的民间借贷和小额金融借款纠纷、交通肇事纠纷等小额财产损害纠纷案件。为了便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诉讼效率,设立了小额诉讼制度。小额程序的建构符合程序保障理念的基本要求,但这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能保障小额诉讼无论在事实的查清上,还是在法律的适用上,甚至是在程序的合法上样样都能让人满意。一旦产生差强人意的判决之后,受害者如何得到合法及时的救济?这一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验证。

针对诉讼难,难于不懂法、难于没有钱、难于找不到法院的门或被告

的人等等问题,本次修正提出了一些便民、利民的措施。

1、针对难于不懂法

修正案规定: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均可以成为诉讼代理人,只要能赢得当事人信任,能较好地为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提供法律及其他方面的帮助,那就有资格成为诉讼代理人。

2、针对难于没有钱

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只要你认定自己在纠纷中有理,那好,最好证人的开销都是由败诉方来承担的。甚至说,如果法院要证人出庭作证,这钱法院都可以先来垫付(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比较难出现的,首先

这不是刑事案件,当事人谁主张谁举证,找不来证人一般视为没有证人,那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其次,法院经费也很紧张,能为当

事人垫钱的概率极其的低。)

在此强烈建议,下次修正案中加入胜诉方的律师费应由败诉方承担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有理的老百姓有意愿且有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据我所知,目前上海和长春都已经实行了这样的规定,使有理百姓敢于走进法院的大门,使没理的当事人增加更多的诉讼成

本,以此为惩罚。

3、针对难于找到法院门或被告门

针对管辖权问题,修正案增加了: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使当事人能够预料到自己如果要诉讼,自己将要去那个法院去起诉,避免了找不到法

院门的尴尬。

针对逃避诉讼的当事人送达问题,修正案提出了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此次增加了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其实这些手段早就被睿智的法官们在实践中大量的运

用了。此次修正案利用立法的手段将此智慧加以合法化,使送达不再

纠结。

另针对法律文书的送达,新法也特别添加,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法院可以通过电子数据等形式向当事人发出法律文书,以减小诉

讼成本,便利当事人的诉讼。

4、针对证据的提供难

在诉讼中,让当事人头痛的还有证据的取得。几年来,电子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被人们所广泛的运用,新修正的民诉法与时俱进,将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种类加以确定,为当事人的举证与维权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今后QQ信息,电子邮件信息等,均可都为证据被使

用。

5、针对难于找裁判资料

正对百姓难于找过往的判决资料,本次修正案增加了裁判文书公开制度,裁判文书公开,是审判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审判质量、释法服判具有重要作用。新法增加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判决书、裁定书都应当写明判决、裁定结果以及作出判决、裁定的理由。使百姓可以学习法律,懂得法律,

运用法律。这也符合政务公开的精神。

本次修正,完善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使当事人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1、对公益诉讼的需求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条款的确立使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跨越性一步。记得当年北大教授贺卫方为了保护环境,发起了公益诉讼,但当时苦于我国立法没有对此进行完善,不能在法律范围内达到公益人士的目的,弄得好像北大法学教授根本不懂法,甚是悲哀。本次立法终于在环境污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加以完善,我相信公益诉讼必将风起云涌,而其影响也远不限于诉讼方面。

2、恶意诉讼将被惩罚

很多当事人利用诉讼的手段达到自己转移财产或者拖延诉讼的目的,使本该维护正义的法律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恶意利用。本次修正针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执行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新法增加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方式。

现行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抗诉一种监督方式。根据近年来一些地方的试点探索,新法增加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4、对于回避制度的完善

本次修正案对回避制度加以完善,增加了即使是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或者与诉讼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审判或公职人员,也要进行回避的规定。这一点相当的重要,因为在现实中,往往诉讼代理人会比当

事人接触审判人员或公职人员的机会更多,在此期间可以完成的回避理由也更多,在诉讼中所干预的作用也更大。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了与诉讼代理人有关的人员也要进行回避,体现了法律对公正的要求。

5、在执行中避免执行通知所导致的“通风报信”作用

执行难”一向是困扰法院和当事人的老大难问题。实践中当事人规避执行、逃避执行的花样层出不穷。修改前民诉法有“执行通知”的规定,即在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前,先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期间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然而这一做法却在司法实践中事与愿违。当事人往往利用这个通知的机会得知并迅速转移将要被执行的财产,使执行通知变成了通风报信的小喇叭。此次修改强化了执行措施,专门增加规定,在发出通知的同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且对逃避执行行为进行制裁。

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有着跨越式的完善,除了上述各种制度及规定之外,还有行为的保全、对案外被害人的救济等等的具有特色的规定,符合了在法治社会的总体思想,体现了三个至上对立法过程中的要求,达到了在立法中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的。

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的浅析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之后,造成一部分女士的恐慌,我个人觉得是大家根本没看法条具体是怎么说的,而只是听人家在那说完之后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结果,下面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律师,本人对以下几点进行必要的提示,进行一下必要的普法宣传

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肇事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机动车在未投保交强险的前提下肇事,肇事方应当在交强险的范围内,承担不分事故责任比例的赔偿责任。最近经常有当事人询问机动车在未投保交强险的情况下,如何赔偿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有两种观点可供参考,之间存在着分歧

浅析违法发放贷款罪

最近给信用社员工做培训,为他们讲解了违法发放贷款罪。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下面把总结的课件留了下来,下网能对需要帮助的人有所启发。

违法发放贷款罪。《刑法》第186条第2款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法律始终存在着滞后性,面对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的修改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法律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更加的完善,更加的合理公平,更加的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


相关文章

  • [民法总则]十大亮点解读
  • 作者|沈丽锦,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总则>)已于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法分为十一章,共二百零六条.笔者 ...查看


  • 你不可不知的民法新亮点文
  • 微信. QQ. 微博等 聊天记录,可否作为诉讼证据?你不可不知的民法新亮点文 两年的论证起草.5次审委会的集体讨论.150多场座谈会.23章552条具体条文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制定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关于适用的解释>自 ...查看


  •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亮点与缺陷
  • 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亮点与缺陷 作者:马宝萍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9期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法>逐渐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缺陷,尽管我国目前<行政诉讼法> ...查看


  • 关于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的解读
  •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在民事诉讼法实施的二十多年来,这次修改可算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修改,其中小额诉讼制度作为首次亮相的一个诉讼制度,成为本次修改的一 ...查看


  • 新刑事诉讼法解读三
  • 新刑事诉讼法的八大亮点 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入法 刑事诉讼法之所以被称为"小宪法",就是因为其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因而其进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 ...查看


  • 侵权责任法十大亮点解读
  • 侵权责任法十大亮点解读 作者:夏俊峰 日期:2010年01月04日 00时00分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这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将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这 ...查看


  • 维护司法公正 强化人权保障
  • --就<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访郎胜.张军.樊崇义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作者:本刊记者 杨绍华 易赛键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2 ...查看


  • 律师解读[反家庭暴力法]七大亮点
  • 最大限度保护家暴受害者--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解读<反家庭暴力法>七大亮点 □本报记者 张燕翔 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性质和法律责任,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提供了依据, ...查看


  • 解读丨家暴不是家务事 这些行为已经违法!
  • 今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家庭暴力法>,这是我国首部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性.综合性法案,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法律中都规定了哪些内容?哪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小编给您梳理了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强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