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 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议论文几大类。

3、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8、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9、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1、剪裁 详写、略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A、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B、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C、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

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小说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描写中对于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的描写)的作用分析要侧重其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而环境描写则要注意分析其对烘托人物和中心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常用来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渲染某种氛围,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文章的中心等。社会环境描写常用来反映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为表达中心服务。

散文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

(一)明确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散”。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三)掌握方法

1、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景观: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敬畏生命》:“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背影》:作者特写父亲“车站送别,站台买橘”的动人情景,细腻刻画父亲的背影,使蕴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显露无遗。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3、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把握意义: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4、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例:《春》---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论点:作者的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端,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或末尾,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正是一个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我们自己来归纳了。

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中心论点: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4、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5、论证角度 正面论证: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6、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所要论述的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论证方式

立论: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8、议论文的特点:

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准确严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9、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10、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1.“总—分”式,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它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2.“分—总”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它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3.“总—分—总”式,它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相对于前两种结构形式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的引论、本论、结论都较齐全,比较常见。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1、如何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①文章答案文章找

从段落位置找 按开头、结尾、文中次序,在相应段落找出明确表达作者观点,且带有“可见、这样、综上所述”等标志性词语的归结性语句。

从结构角度找:按总分式结构提示,“总分总”、“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分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中的过渡性文句;“分总”结构,中心论点则一般是文章结尾的归结性文句。

从论述内容找:中心论点就是概述全文论述内容的文句。

例:《理想的阶梯》一文,“奋斗,是理想的阶梯”不仅明确点题,还综合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三个分论,是全文内容的综述。由此可确定此文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归纳概括、压缩、组合分论点。

2、如何概括事实论据?

紧扣论点,从具体论述内容中,按“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挑拣关键语句予以归纳。

3、 如何把握论证方法?

单纯的摆事实或讲道理,论证方法则为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例证);道理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论证方法则为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证方法只为对比论证。

运用比喻修辞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比喻论证(喻证)。

引用名言警句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引用论证(引证)。

4、怎样解决关于论证顺序的问题?

从论述内容所关涉的论据范围(古今中外、人物称誉)或论证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理想的阶梯》“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一句中的“科学家、文艺 家”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不能,因为爱迪生是科学家,鲁迅、巴尔扎克是文艺家,前后称誉语序应相互一致。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鲜明性

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

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说明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说明文体常识及方法运用

1、对象特征 事物说明文:说明内容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事物内部原理的文句。

2、说明方法

解题模式:指出说明方法+自身作用+说明了什么(中心句)

下定义:简明扼要科学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举例子:举了···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数据:具体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全面有条理。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说明语言 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表达效果+语言特征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型: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程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从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解题模式:文章思路+说明的具体顺序+结论: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

戏剧知多少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

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种类:1、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4、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1、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的变换。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上下场等。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旁白、对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11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 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议论文几大类。

3、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8、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9、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1、剪裁 详写、略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A、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B、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C、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

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小说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概念: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描写中对于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的描写)的作用分析要侧重其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而环境描写则要注意分析其对烘托人物和中心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常用来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渲染某种氛围,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文章的中心等。社会环境描写常用来反映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为表达中心服务。

散文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

(一)明确概念: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散”。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三)掌握方法

1、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自然景观: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敬畏生命》:“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融情于事: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背影》:作者特写父亲“车站送别,站台买橘”的动人情景,细腻刻画父亲的背影,使蕴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显露无遗。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3、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把握对象: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把握意义: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4、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例:《春》---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论点:作者的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端,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间或末尾,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正是一个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我们自己来归纳了。

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中心论点: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4、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5、论证角度 正面论证: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6、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所要论述的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论证方式

立论: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8、议论文的特点:

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准确严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9、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10、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1.“总—分”式,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它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2.“分—总”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它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3.“总—分—总”式,它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相对于前两种结构形式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的引论、本论、结论都较齐全,比较常见。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1、如何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①文章答案文章找

从段落位置找 按开头、结尾、文中次序,在相应段落找出明确表达作者观点,且带有“可见、这样、综上所述”等标志性词语的归结性语句。

从结构角度找:按总分式结构提示,“总分总”、“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分总分”结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中的过渡性文句;“分总”结构,中心论点则一般是文章结尾的归结性文句。

从论述内容找:中心论点就是概述全文论述内容的文句。

例:《理想的阶梯》一文,“奋斗,是理想的阶梯”不仅明确点题,还综合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三个分论,是全文内容的综述。由此可确定此文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归纳概括、压缩、组合分论点。

2、如何概括事实论据?

紧扣论点,从具体论述内容中,按“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挑拣关键语句予以归纳。

3、 如何把握论证方法?

单纯的摆事实或讲道理,论证方法则为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例证);道理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论证方法则为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证方法只为对比论证。

运用比喻修辞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比喻论证(喻证)。

引用名言警句论述内容,论证方法则为引用论证(引证)。

4、怎样解决关于论证顺序的问题?

从论述内容所关涉的论据范围(古今中外、人物称誉)或论证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理想的阶梯》“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一句中的“科学家、文艺 家”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不能,因为爱迪生是科学家,鲁迅、巴尔扎克是文艺家,前后称誉语序应相互一致。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鲜明性

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

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说明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说明文体常识及方法运用

1、对象特征 事物说明文:说明内容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事物内部原理的文句。

2、说明方法

解题模式:指出说明方法+自身作用+说明了什么(中心句)

下定义:简明扼要科学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举例子:举了···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数据:具体准确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全面有条理。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说明语言 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表达效果+语言特征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型: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程序也属于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从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解题模式:文章思路+说明的具体顺序+结论: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

戏剧知多少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戏剧文学),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

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种类:1、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4、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1、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的变换。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上下场等。

人物语言:包括独白、旁白、对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11


相关文章

  • 专升本大学语文
  • 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赣南师范学院专升本考试学生. 本大纲主要依据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 ...查看


  • 2013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 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语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 ...查看


  •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语文)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 ...查看


  • 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
  •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 ...查看


  • "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以前我们总认为语文内容广泛,并且凌乱不好系统化.老师教起来不好教,学生学起来不好学,成绩似乎很难提高.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按"识记.理解.应用"具体设计,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后,语文课教的似乎简单了,学生学的轻松了,成 ...查看


  • 高中语文第一课应该怎么上
  •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首先,要祝贺同学们历经三年的初 ...查看


  • 广东2013年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04579)考试大纲
  • 目 录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的依据及构成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 ...查看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分析人 许奕瑭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 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初一语文组的四位老师和大家共同分 析.探讨期中考试的情况感到十分荣幸.现就本次语文试卷的特点.命题思想. 学生的答卷情况. 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今后的整改措施和打算 ...查看


  • 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班第1讲
  • 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班第1讲 类型:初三教案 加入时间:2007年7月24日12:42 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