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白银时代的最后一位古典作家蒲宁,没出过一本纯粹的散文集,全都是中、短篇小说集,再就是诗作、译品、自传、回忆录。但他的小说集中夹杂着非常出色的散文,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方法仍停留在古老的俄罗斯,他的“语境”仿佛依然在黄金时代,他的笔底依然滚荡着伏尔加河和伏特加酒的气息,带着淡淡的一个青年贵族的忏悔意识。 巴黎的一个春夜,我漫步在林荫大道上,繁茂嫩叶的斑斑驳驳的阴影洒满了大道,树下亮着一盏盏发出金属光芒的路灯,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心情也轻松了不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有座古老的住宅我难以遗忘,那高高的楼梯昏暗无光,窗帘遮没了长窗…… 真是一首好诗!奇怪的是所有这一切我当年也同样经历过!那是在莫斯科,在普列斯尼亚区,白雪皑皑的僻巷,一幢幢小市民的陋屋,而我呢,是个大学生之类的人物,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现在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那里有盏神秘的孤灯,直到深夜还发出幽幽的青荧…… 我在那里也曾有过一盏孤灯。屋外刮着暴风雪,狂风卷起木屋顶上的积雪,把它们像轻烟一般刮往各处,而在高处,在顶楼上,在红色印花布的窗帘里边,亮着荧荧的灯光…… 啊,一个奇妙的女郎,在深夜那魂牵梦萦的时光,解开了发辫,把我迎进她的闺房…… 我也有过这样的一个女郎。她是谢尔普霍夫一名教堂诵经士的女儿。她撂下了在那个城市里贫困的家,来莫斯科求学……我登上铺满积雪的木头台阶,拉了拉通至门厅的铃环,门厅里随即响起了用洋铁皮做的门铃声,我听到有人快步从陡直的木梯上奔下来,门打开了,于是狂风卷着飞雪向她,向她的披肩,向她白色的上衣猛刮过去……我连忙迎上前去搂住她,不让风吹着她,同时连连地吻她。我们俩顺着冷彻骨髓的黑洞洞的楼梯奔上楼去,走进她那间被一盏落寞的煤油灯照得半明不暗的同样寒冷的屋子……窗上蒙着红色的窗帘,窗下是一张搁着那盏油灯的小桌,靠墙放着一张铁床。我随手脱掉大衣和便帽,坐到床上,把她抱在膝上,隔着裙子我感觉到了她的肌肤和骨骼……不过她的辫子没有解开,而是盘在头上,发辫是淡褐色的,显得有几分可怜巴巴,脸是普通老百姓的脸,由于长年的饥饿而变得透明,眼睛也是透明的农民的眼睛,嘴唇是那么柔弱,只有身子单薄的姑娘嘴唇才会这样柔弱。 她怎能不像孩子那样火热地急忙贴到我的嘴唇上,浑身战栗着,向我悄悄地耳语:“听着,我们逃往他乡!” 逃往他乡!他乡在哪儿,为什么要逃,我们害怕谁?“逃往他乡!”这句热烈的、孩子气的蠢话,是多么令人心醉。点燃了酒精灯,把一壶淡茶温热,然后我们俩就着茶,吃着白面包和包在红纸里的干酪,没完没了地讨论着我们的未来,听着风雪敲打着窗户,感觉到从窗帘外面钻进来一股股严冬的寒气……“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有座古老的住宅我难以遗忘……”还有什么我遗忘不了的呢?我忘不了春天我在库尔斯克火车站去送她的情景,我们拎着她的柳条筐和用皮带扎牢的卷起来的红被子,沿着已经准备启动的长长的列车跑着,看到每节绿色的车厢里都挤满了人……我还忘不了最后她终于跳进一节车厢的过道,我们依依惜别,相互叮咛着,吻着对方的手,我告诉她两个礼拜后去谢尔普霍夫看她……此外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也没有什么事可记得的了。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蒲宁散文选》
俄国文学白银时代的最后一位古典作家蒲宁,没出过一本纯粹的散文集,全都是中、短篇小说集,再就是诗作、译品、自传、回忆录。但他的小说集中夹杂着非常出色的散文,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方法仍停留在古老的俄罗斯,他的“语境”仿佛依然在黄金时代,他的笔底依然滚荡着伏尔加河和伏特加酒的气息,带着淡淡的一个青年贵族的忏悔意识。 巴黎的一个春夜,我漫步在林荫大道上,繁茂嫩叶的斑斑驳驳的阴影洒满了大道,树下亮着一盏盏发出金属光芒的路灯,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心情也轻松了不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有座古老的住宅我难以遗忘,那高高的楼梯昏暗无光,窗帘遮没了长窗…… 真是一首好诗!奇怪的是所有这一切我当年也同样经历过!那是在莫斯科,在普列斯尼亚区,白雪皑皑的僻巷,一幢幢小市民的陋屋,而我呢,是个大学生之类的人物,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现在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那里有盏神秘的孤灯,直到深夜还发出幽幽的青荧…… 我在那里也曾有过一盏孤灯。屋外刮着暴风雪,狂风卷起木屋顶上的积雪,把它们像轻烟一般刮往各处,而在高处,在顶楼上,在红色印花布的窗帘里边,亮着荧荧的灯光…… 啊,一个奇妙的女郎,在深夜那魂牵梦萦的时光,解开了发辫,把我迎进她的闺房…… 我也有过这样的一个女郎。她是谢尔普霍夫一名教堂诵经士的女儿。她撂下了在那个城市里贫困的家,来莫斯科求学……我登上铺满积雪的木头台阶,拉了拉通至门厅的铃环,门厅里随即响起了用洋铁皮做的门铃声,我听到有人快步从陡直的木梯上奔下来,门打开了,于是狂风卷着飞雪向她,向她的披肩,向她白色的上衣猛刮过去……我连忙迎上前去搂住她,不让风吹着她,同时连连地吻她。我们俩顺着冷彻骨髓的黑洞洞的楼梯奔上楼去,走进她那间被一盏落寞的煤油灯照得半明不暗的同样寒冷的屋子……窗上蒙着红色的窗帘,窗下是一张搁着那盏油灯的小桌,靠墙放着一张铁床。我随手脱掉大衣和便帽,坐到床上,把她抱在膝上,隔着裙子我感觉到了她的肌肤和骨骼……不过她的辫子没有解开,而是盘在头上,发辫是淡褐色的,显得有几分可怜巴巴,脸是普通老百姓的脸,由于长年的饥饿而变得透明,眼睛也是透明的农民的眼睛,嘴唇是那么柔弱,只有身子单薄的姑娘嘴唇才会这样柔弱。 她怎能不像孩子那样火热地急忙贴到我的嘴唇上,浑身战栗着,向我悄悄地耳语:“听着,我们逃往他乡!” 逃往他乡!他乡在哪儿,为什么要逃,我们害怕谁?“逃往他乡!”这句热烈的、孩子气的蠢话,是多么令人心醉。点燃了酒精灯,把一壶淡茶温热,然后我们俩就着茶,吃着白面包和包在红纸里的干酪,没完没了地讨论着我们的未来,听着风雪敲打着窗户,感觉到从窗帘外面钻进来一股股严冬的寒气……“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有座古老的住宅我难以遗忘……”还有什么我遗忘不了的呢?我忘不了春天我在库尔斯克火车站去送她的情景,我们拎着她的柳条筐和用皮带扎牢的卷起来的红被子,沿着已经准备启动的长长的列车跑着,看到每节绿色的车厢里都挤满了人……我还忘不了最后她终于跳进一节车厢的过道,我们依依惜别,相互叮咛着,吻着对方的手,我告诉她两个礼拜后去谢尔普霍夫看她……此外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也没有什么事可记得的了。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蒲宁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