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就业还是创业

教育是为了就业,还是创业?

我要评论

2015年02月04日 08:52:08来源: 新华网 思客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

教育本来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业,但现实中,我们却有时太看重“意义”,而忽视了“意思”的有趣,或者有时太注重“意思”的伎俩和把戏,而忽略了“意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也许忘却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追求。

当下,我们一方面发现学生成绩越来越好,上海学生参加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成绩连续数年排名“全球第一”,国人不禁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社会正在为约750万大学毕业生如何就业苦恼和担忧。这样的两极现象令人矛盾、困惑,也令人沉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选择何种导向,是就业导向?还是创业导向?

2014年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个通知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号:我们的教育开始从过去单一的就业导向向多元的职业生涯导向过渡,也就是说,开始从就业导向转向创业导向,找一份好工作不再是教育唯一的任务,开创一片事业的新天地,也许是未来教育更多的追求。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学家、俄勒冈大学校长讲席教授赵勇博士关于“教育应从就业取向向创业取向转化”的教育理念引发国际高度关注,在2015年1月

7

日美国《教育周刊》网站公布的“2015里克·赫斯美国教育学者公众影响排名”(The 2015 RHSU Edu-Scholar Public Influence Rankings)中,赵勇教授连续三年进入前十(第九位)。里克·赫斯(Rick Hess)是美国企业研究所智囊团著名教育政策专家,他在美国教育政策、政治、学术研究及改革等领域颇有研究。这份榜单是从美国两万多名在大学工作的教育学者中选择,进入前十的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育学家,他们之所以受人关注,原因在于作为施加影响力的教育者,他们更愿意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强调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赵勇教授关于“就业导向和创业导向”的观念正好切中了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都面临的问题和要害。 在美国,教育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化的思想也正深入人心,赵勇教授在其一本颇受教育学界关注的《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一书中,提出了“当今世界的教育,是注重就业?还是注重创业?”的独特观点,为中国教育界遇到的就业困局提供了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对策参考,也与教育部去年年底出台的创业思想不谋而合。他说:教育到底要把人变成何人?大工业时代需要大量的循规蹈矩的流水线工作者,因此旧的教育体系旨在在培养“好的雇员”而不是优秀的创业者;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社会既需要流水线上的人,更需要打乱流水线、让产品和业绩突破老套和陈规的创新者。如果教育是培养流水线上的就业者,那么教育也就沦为流水线;如果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的创业者,那么教育也必须改变。必须从过去的就业取向转变为创业取向,这也许就是未来教育的创新突破口。

人类喜欢改变。其实,教育也应该改变。改变就是扬弃、改变就是创新。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变化比计划快”的崭新时代,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如何传、如何授、如何解都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世界需要改变的教育!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评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有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将得不偿失!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

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创业教育是基于自己内心灵魂的召唤,是发自肺腑的内在积极性,教育就是要挖掘和调动这样的积极性。

杜威也在他的教育论著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并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联系,让你在社会中发展,也让社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发展。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创业,也许就是人发挥特长、满足社会需求,以达到共存共赢的最高价值追求。

就业取向的教育就是一种被动的负担,而创业取向的教育是一种独立思考、偏好创造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应对。就业取向是“有一份工作要我做”,而创业取向是“我要去开创一份工作做”,这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导向。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是因为可以持续创新、不断创业,才走到当下的现代社会。创业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还是顺应天性吧,让教育真正充满意义和意思!(来源:新华网 思客 作者:郑承军)

教育是为了就业,还是创业?

我要评论

2015年02月04日 08:52:08来源: 新华网 思客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

教育本来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业,但现实中,我们却有时太看重“意义”,而忽视了“意思”的有趣,或者有时太注重“意思”的伎俩和把戏,而忽略了“意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也许忘却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追求。

当下,我们一方面发现学生成绩越来越好,上海学生参加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成绩连续数年排名“全球第一”,国人不禁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社会正在为约750万大学毕业生如何就业苦恼和担忧。这样的两极现象令人矛盾、困惑,也令人沉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选择何种导向,是就业导向?还是创业导向?

2014年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个通知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号:我们的教育开始从过去单一的就业导向向多元的职业生涯导向过渡,也就是说,开始从就业导向转向创业导向,找一份好工作不再是教育唯一的任务,开创一片事业的新天地,也许是未来教育更多的追求。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学家、俄勒冈大学校长讲席教授赵勇博士关于“教育应从就业取向向创业取向转化”的教育理念引发国际高度关注,在2015年1月

7

日美国《教育周刊》网站公布的“2015里克·赫斯美国教育学者公众影响排名”(The 2015 RHSU Edu-Scholar Public Influence Rankings)中,赵勇教授连续三年进入前十(第九位)。里克·赫斯(Rick Hess)是美国企业研究所智囊团著名教育政策专家,他在美国教育政策、政治、学术研究及改革等领域颇有研究。这份榜单是从美国两万多名在大学工作的教育学者中选择,进入前十的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育学家,他们之所以受人关注,原因在于作为施加影响力的教育者,他们更愿意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强调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赵勇教授关于“就业导向和创业导向”的观念正好切中了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都面临的问题和要害。 在美国,教育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化的思想也正深入人心,赵勇教授在其一本颇受教育学界关注的《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一书中,提出了“当今世界的教育,是注重就业?还是注重创业?”的独特观点,为中国教育界遇到的就业困局提供了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对策参考,也与教育部去年年底出台的创业思想不谋而合。他说:教育到底要把人变成何人?大工业时代需要大量的循规蹈矩的流水线工作者,因此旧的教育体系旨在在培养“好的雇员”而不是优秀的创业者;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社会既需要流水线上的人,更需要打乱流水线、让产品和业绩突破老套和陈规的创新者。如果教育是培养流水线上的就业者,那么教育也就沦为流水线;如果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的创业者,那么教育也必须改变。必须从过去的就业取向转变为创业取向,这也许就是未来教育的创新突破口。

人类喜欢改变。其实,教育也应该改变。改变就是扬弃、改变就是创新。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变化比计划快”的崭新时代,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如何传、如何授、如何解都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世界需要改变的教育!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评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有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将得不偿失!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

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创业教育是基于自己内心灵魂的召唤,是发自肺腑的内在积极性,教育就是要挖掘和调动这样的积极性。

杜威也在他的教育论著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并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联系,让你在社会中发展,也让社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发展。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创业,也许就是人发挥特长、满足社会需求,以达到共存共赢的最高价值追求。

就业取向的教育就是一种被动的负担,而创业取向的教育是一种独立思考、偏好创造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应对。就业取向是“有一份工作要我做”,而创业取向是“我要去开创一份工作做”,这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导向。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是因为可以持续创新、不断创业,才走到当下的现代社会。创业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还是顺应天性吧,让教育真正充满意义和意思!(来源:新华网 思客 作者:郑承军)


相关文章

  • 宁波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   [摘要]随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第四次创业热潮推向了顶峰,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是把"创业"作为继"就业".&quo ...查看


  •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科学能力的提升,科技成果的普及,使原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逐渐转变为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各个行业所需工作人员的数量也日益缩 ...查看


  • 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构建
  • 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构建 郑 秋 黄 辉 田军鹏 (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创业是这个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是高校培养人才和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 ...查看


  • 就业体验实践报告(共8篇)
  • 篇一:大学生就业求职体验报告(真情实感) 求职体验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超过700万人.那么,如何 ...查看


  • 就业还是创业
  • 主张"毕业先创业" 观点一: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素质训练 在本次采访中,支持创业的专家.企业家们也没有认为大学生应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地去创业,他们之所以被划入创业支持者的行列,其实是他们对创业抱有更多的激情和紧迫 ...查看


  •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创新与创业
  •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创新与创业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创新,首先就是要有创新意识,有了这种创意意识才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了这种新的想法,才会去注意到周边环境的变化,才能抓住一切时机, ...查看


  • 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就业再择业辩论赛
  • 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摘要]自中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认为,大学毕业生必须认清形势,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q ...查看


  •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分析
  •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分析 项目概况 调查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11年,单从高等学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就会给社会就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公共机关要减员增效,难以再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因结构调 ...查看


  • 由高考扶贫引出的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思考
  • 由高考扶贫引出的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思考 1.高考扶贫政策含义 针对目前大学特别是名校农村学生生源比重下降的现状,自 2012 年起,国家组织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