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青山》观后感
高雪
最近,学校组织老师们观看了电影《留住青山》,虽然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李振华老师的事迹,但由于在外求学,对他事迹的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事迹,我只当是一个神话,离我似乎是那么的遥远。今天有幸观看了这一影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南京到沂蒙山区支教的李老师扎根于山区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影片中的李老师为人谦虚诚实,待人真诚,展示给别人的永远是一种温和与友好。他个性坚韧、顽强,给人一种铁骨铮铮的感觉。李老师为沂蒙山区的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他所表现出来的博爱感天动地,弥漫在沂蒙青山秀水之间。
《留住青山》选取了李振华老师的几个典型事例拍摄而成。50多年来,他多次放弃了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升的机会。面对条件优越、岗位诱人的调动机遇,他没有丝毫动摇,陶行知先生
百善孝为先,李振华不想孝顺家中父母吗?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李振华把对父母的孝默默放在心中,寄托于教育事业。深明大义的父母理解自己的儿子,支持自己的儿子,从来是对儿子报喜不报忧,身患重病的母亲从没有把坐在轮椅上的照片寄给儿子,寄去的全是希望与平安,这就是父母!儿子在哪儿,哪儿就是父母的根,当极度想念儿子的老母亲带着寿衣奔儿子而来时,李振华再也抑制不住,大哭起来,这哭声一释他多年的埋藏在心中的愧疚......愧疚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折磨。谁又愿意受到折磨的待遇呢?相比而言,家事与国事,李老师只是选择了国事优先,相对于学生的前途与儿子的前途,他选择了视如己出的学生。用大爱无声的心酸,呼吁更多的社会爱心,这也是对名言
看过影片后,电影中的画面时常在我脑海浮现。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的敬业精神,他用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穷山沟的孩子们的美妙人生。可是,回头又想教师为什么要奉献到如此地步:奉献到让家人在当时难以理解的处境,失去了在某些时候做好父亲的慈爱呵护之心;奉献到无缘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失去了做个好儿子的孝道......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为人和处事往往都是按照常理去判断和实施的,然而得到的并不一定会更好、更多,因为我们考虑得太多都是自己个人的利益和得失。如果用另一种更高的意境去看待事情的发展和取舍,也许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
为人师者,爱与责任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在那样的年代里,在当时的境况下,李振华老师注定要经历太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两难选择,注定要付出太沉重的牺牲,而且这种牺牲已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所有的家人。
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李老师的几分呢?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儿女的误解,妻子的埋怨,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岗位的新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担负着他们的未来。平时老挂在嘴边的大道理,那些空洞的理论,对于急需进步的我们来说,是那么的贫乏。细想,我们真的把教育事业当成是这一生唯一的追求了吗?我在深深的思索,我该如何做,如何对待我的事业和我可爱的学生?
李老师的事迹使我更深深明白了,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教师的原动力。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作为一名教师,心中有爱是第一前提,要把一颗挚爱之心毫无保留地倾注给学生,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和教师的厚爱,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
于我来说,在我茫然无措时,李老师为我树立了路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与情怀,应该怎样面对周遭的误会,面对家人的不理解。
李振华老师作为支教人员,为我们沂蒙老区的教育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沂蒙人,我们又应为我们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些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留住青山》观后感
高雪
最近,学校组织老师们观看了电影《留住青山》,虽然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李振华老师的事迹,但由于在外求学,对他事迹的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事迹,我只当是一个神话,离我似乎是那么的遥远。今天有幸观看了这一影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南京到沂蒙山区支教的李老师扎根于山区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影片中的李老师为人谦虚诚实,待人真诚,展示给别人的永远是一种温和与友好。他个性坚韧、顽强,给人一种铁骨铮铮的感觉。李老师为沂蒙山区的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他所表现出来的博爱感天动地,弥漫在沂蒙青山秀水之间。
《留住青山》选取了李振华老师的几个典型事例拍摄而成。50多年来,他多次放弃了进城、回南京、转行、提升的机会。面对条件优越、岗位诱人的调动机遇,他没有丝毫动摇,陶行知先生
百善孝为先,李振华不想孝顺家中父母吗?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李振华把对父母的孝默默放在心中,寄托于教育事业。深明大义的父母理解自己的儿子,支持自己的儿子,从来是对儿子报喜不报忧,身患重病的母亲从没有把坐在轮椅上的照片寄给儿子,寄去的全是希望与平安,这就是父母!儿子在哪儿,哪儿就是父母的根,当极度想念儿子的老母亲带着寿衣奔儿子而来时,李振华再也抑制不住,大哭起来,这哭声一释他多年的埋藏在心中的愧疚......愧疚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折磨。谁又愿意受到折磨的待遇呢?相比而言,家事与国事,李老师只是选择了国事优先,相对于学生的前途与儿子的前途,他选择了视如己出的学生。用大爱无声的心酸,呼吁更多的社会爱心,这也是对名言
看过影片后,电影中的画面时常在我脑海浮现。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师的敬业精神,他用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穷山沟的孩子们的美妙人生。可是,回头又想教师为什么要奉献到如此地步:奉献到让家人在当时难以理解的处境,失去了在某些时候做好父亲的慈爱呵护之心;奉献到无缘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失去了做个好儿子的孝道......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为人和处事往往都是按照常理去判断和实施的,然而得到的并不一定会更好、更多,因为我们考虑得太多都是自己个人的利益和得失。如果用另一种更高的意境去看待事情的发展和取舍,也许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
为人师者,爱与责任是师德的基本内涵。在那样的年代里,在当时的境况下,李振华老师注定要经历太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两难选择,注定要付出太沉重的牺牲,而且这种牺牲已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所有的家人。
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李老师的几分呢?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儿女的误解,妻子的埋怨,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岗位的新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担负着他们的未来。平时老挂在嘴边的大道理,那些空洞的理论,对于急需进步的我们来说,是那么的贫乏。细想,我们真的把教育事业当成是这一生唯一的追求了吗?我在深深的思索,我该如何做,如何对待我的事业和我可爱的学生?
李老师的事迹使我更深深明白了,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教师的原动力。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作为一名教师,心中有爱是第一前提,要把一颗挚爱之心毫无保留地倾注给学生,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和教师的厚爱,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
于我来说,在我茫然无措时,李老师为我树立了路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与情怀,应该怎样面对周遭的误会,面对家人的不理解。
李振华老师作为支教人员,为我们沂蒙老区的教育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沂蒙人,我们又应为我们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些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