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

詩歌賞析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诗歌: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⑤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⑥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瀛洲:神山名。

②信:果真。

③拔:超越。

④赤城:山名。

⑤列缺:闪电。

⑥摧眉:低眉。

李白生平:(取自唐李士训《记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又有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詩人,后被称为“诗仙”,与并称杜甫“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飄逸洒脱,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在他的身上兼备了儒家的傲岸坚强、道者的避俗离浊、侠者的任性狷

狂、禅者的玄思独绝。他善于从名歌神话中汲取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韩愈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为三绝之一。李白与李商隐、李贺并称唐代“三李”,年轻时的他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

李白的一生几乎在漫游中度过,4岁迁居四川绵州,20岁只身出川。开始了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进入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世事往往不如期望的那么美好,十年漫游最终一无所获。于是,他又开始漫游,这时的他已结交不少名流,他的文章也名满天下。天宝初年,他被人举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自己能投身政治,为唐朝的繁荣奉献自己的才华,他认为自己拥有优秀的政治才能。于是,面对贵妃捧研、力士脱靴,他亦无所动容,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不久,在公元七四四年(即天宝三年),李白因遭权贵谗言诋毁,被唐玄宗赐金还放。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李白出生在唐极其繁盛的时代,具有“济苍生、按黎民”的进步思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繁荣的一面,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朽与荒淫,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曾称赞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歌背景:(取自《唐诗鉴赏词典》)

本诗写于诗人被赐金还放,离开长安之后。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诗体赏析: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此诗所描

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本诗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诗中所写的景象,或本诸传说,或托之虚构;但他信笔写来,却显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其中有历史故事,神话和传说。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诗人驰骋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于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看来似乎无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本诗极尽夸张之能事,给现实中的天姥山涂抹一层神奇的色彩。

二、别具匠心的构思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有离必伤”的陈规俗套,全然不写惜别之情,而是借“别”抒怀,另有寄托,写成一首惊心动魄、众音繁会的纪梦诗、游仙诗,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为此,不按生活的顺序,逐个描绘每一事物,而是以炽烈的感情去燃烧读者的心灵。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胆地展开想象,尽情地予以挥洒。

同时该诗在构思上,不同于一般触物生情、感事抒怀之诗,而是离开现实生活,把主观世界的活动外化为幻想,制造出一片幻影,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构思,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李白对发扬个性自由的独特追求。

三、句式参差,节奏缓疾相间。

本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全不讲求对仗。

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在这首诗中,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人的灵魂美融铸为—个艺术整体。

四、思想艺术的高度统—。

诗人的写景并非是对天姥山的逼真描绘,而是随兴所至,泼洒而出的是人格化和理想化的图景。

当诗人乘兴“因梦”而往,“一夜飞度镜湖月”,他清俊飘逸的风采突现目前,“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态尽显。从诗句的背后看对应的李白,恰如天宝元年秋的他,进入长安,跻身在最高统治集团,立侍于天子身边,心理亢奋不已,有“身登青云梯”的欣幸,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飘飘然了。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在宫廷的地位,离“辅弼”君王,治理天下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身处朝廷,竟然也不知路在何方。怀抱满腔报国的热情,却很快就陷入了“迷花倚石忽己暝”的险恶处境。奸臣们有着“虎咆龙吟”的淫威,控制朝政,紊乱朝纲,淆乱国事,使山林颤慄,使峰峦惊骇。李白被这黑暗的现实给惊醒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是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

思想渗透形象,形象展示思想,两者融合无间,表现了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 本诗主旨:这首诗通过梦游情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 寄托着诗人追求自由、鄙视黑暗尘世、蔑视权臣豪贵的傲然情感,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尘世的憎恶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诗人之所以殚精谒虑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实入奇梦、观奇景、得奇遇,然后倏忽惊悸而重新跌落现实的黑暗深渊,无疑是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诅咒,

对丑恶的鞭笞,对权贵的憎恨。李白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

詩歌賞析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诗歌: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⑤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⑥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瀛洲:神山名。

②信:果真。

③拔:超越。

④赤城:山名。

⑤列缺:闪电。

⑥摧眉:低眉。

李白生平:(取自唐李士训《记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又有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詩人,后被称为“诗仙”,与并称杜甫“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飄逸洒脱,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在他的身上兼备了儒家的傲岸坚强、道者的避俗离浊、侠者的任性狷

狂、禅者的玄思独绝。他善于从名歌神话中汲取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韩愈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为三绝之一。李白与李商隐、李贺并称唐代“三李”,年轻时的他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

李白的一生几乎在漫游中度过,4岁迁居四川绵州,20岁只身出川。开始了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进入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世事往往不如期望的那么美好,十年漫游最终一无所获。于是,他又开始漫游,这时的他已结交不少名流,他的文章也名满天下。天宝初年,他被人举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自己能投身政治,为唐朝的繁荣奉献自己的才华,他认为自己拥有优秀的政治才能。于是,面对贵妃捧研、力士脱靴,他亦无所动容,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不久,在公元七四四年(即天宝三年),李白因遭权贵谗言诋毁,被唐玄宗赐金还放。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李白出生在唐极其繁盛的时代,具有“济苍生、按黎民”的进步思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繁荣的一面,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朽与荒淫,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曾称赞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歌背景:(取自《唐诗鉴赏词典》)

本诗写于诗人被赐金还放,离开长安之后。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诗体赏析: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的主体——梦游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此诗所描

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本诗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诗中所写的景象,或本诸传说,或托之虚构;但他信笔写来,却显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其中有历史故事,神话和传说。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诗人驰骋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于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看来似乎无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本诗极尽夸张之能事,给现实中的天姥山涂抹一层神奇的色彩。

二、别具匠心的构思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突破了一般留别诗“有别必怨,有离必伤”的陈规俗套,全然不写惜别之情,而是借“别”抒怀,另有寄托,写成一首惊心动魄、众音繁会的纪梦诗、游仙诗,借此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为此,不按生活的顺序,逐个描绘每一事物,而是以炽烈的感情去燃烧读者的心灵。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胆地展开想象,尽情地予以挥洒。

同时该诗在构思上,不同于一般触物生情、感事抒怀之诗,而是离开现实生活,把主观世界的活动外化为幻想,制造出一片幻影,任凭主观意愿在幻觉里自由的驰骋,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构思,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李白对发扬个性自由的独特追求。

三、句式参差,节奏缓疾相间。

本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全不讲求对仗。

由于韵脚的不断变化,句子的长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感情的变化。在这首诗中,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人的灵魂美融铸为—个艺术整体。

四、思想艺术的高度统—。

诗人的写景并非是对天姥山的逼真描绘,而是随兴所至,泼洒而出的是人格化和理想化的图景。

当诗人乘兴“因梦”而往,“一夜飞度镜湖月”,他清俊飘逸的风采突现目前,“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态尽显。从诗句的背后看对应的李白,恰如天宝元年秋的他,进入长安,跻身在最高统治集团,立侍于天子身边,心理亢奋不已,有“身登青云梯”的欣幸,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飘飘然了。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在宫廷的地位,离“辅弼”君王,治理天下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身处朝廷,竟然也不知路在何方。怀抱满腔报国的热情,却很快就陷入了“迷花倚石忽己暝”的险恶处境。奸臣们有着“虎咆龙吟”的淫威,控制朝政,紊乱朝纲,淆乱国事,使山林颤慄,使峰峦惊骇。李白被这黑暗的现实给惊醒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是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

思想渗透形象,形象展示思想,两者融合无间,表现了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 本诗主旨:这首诗通过梦游情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 寄托着诗人追求自由、鄙视黑暗尘世、蔑视权臣豪贵的傲然情感,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尘世的憎恶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诗人之所以殚精谒虑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实入奇梦、观奇景、得奇遇,然后倏忽惊悸而重新跌落现实的黑暗深渊,无疑是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诅咒,

对丑恶的鞭笞,对权贵的憎恨。李白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


相关文章

  • 苏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专题3[梦游天姥吟留别](WORD版)
  •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专题导语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 ...查看


  • 从_梦游天姥吟留别_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饶卓颖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 ...查看


  • 李白的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年代]:唐 [作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内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 ...查看


  •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14新人教版必修3
  • <蜀道难>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默写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 1. ,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2.帝子降兮北渚, .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 ...查看


  •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二:衬托
  •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二:衬托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二:衬托 一.什么叫衬托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查看


  • 高考语文诗歌格式及表现手法训练S
  • 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古诗鉴赏的九种常用答题格式 古诗词鉴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 ...查看


  •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相生
  • (2009-04-21 20:28:49) 转载 标签: 虚实 景物 罗敷 虚象 李白 赤壁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 ...查看


  • 李白李贺诗歌意象比较
  • 2005年第7卷第2期 巢湖学院学报 总第71期 JournlofChohucollege No.7.,Vol.2.2005 GenerlSerilNo.71 李白李贺诗歌意象比较 阳建雄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湖南 衡阳 42100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