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华_其人其书

山滋灵性   水寄逸情

——读田晓华其人其书

·陈劲松

我和晓华都是安化人,我们居住的那个山区小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与周庄媲美,青瓦木板房吊脚楼一条清澈的小河流过古石桥也流过我的家他的家,我们就是喝这条名叫沂溪河的水长大。据老人们讲:这里还是宗教传播之地,当时山上寺庙多香火旺,有名的一个是大龙庵,庵旁山巅托着一尊巨石,擎向半空,势与天接,数里之遥眺望,宛如一僧人岸帻披襟,朝天跪立,向上天祈祷,赐福远近乡人。人们称“和尚拜佛”。我至今还记得 “大龙佛地好风光,暮鼓晨钟与月长,鉴真虽渡扶桑远,禅意仍留化吉祥”的诗句。再一个是天罩坪山顶的天主堂,是上世纪初外国人所建。先后有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传教士到此传教,并在半山腰的大路树旁有一块路牌:“到此半途,尚需努力,攀登绝顶,切莫辞劳”。可见这里中西文化积淀的深厚。

一直想和晓华谋面,却没有机会。差不多是十年以前吧,我刚在洞庭湖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雕刻艺术展后精疲力尽回安化过春节,一天晓华敲开了我家的门,谦逊的晓华一席话,才知我与他家人原本很熟。这时使我想起了他的父亲——一位通古文而喜写毛笔字以裁缝为业的前辈,我们很敬重他,称他田师傅。那时他在我们面前虽算“叔”字辈,但倒挺喜欢和我们这些爱好书画文学的青年来往。晓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家庭,难怪有这样飘逸的才情。也就是那一次,我才知道晓华从学校毕业后到部队,然后转业到地方一直没有停止练字,多年来在苏黄米蔡法书上下苦功夫,尤对米字情有独钟。当时,他正在家操练“二王”,并且在专业性的报刊上发表了相当多的作品。书坛是以国展任成败,安化人的性格我是清楚的,憨厚老实、从来低调、粗犷而极有心劲,干什么事不喜张扬,总是默默地干出个名堂了才突然让外界吃一惊。从晓华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份韧性,近年来晓华的作品已开始登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种展览的大雅之堂,先后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书法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等书法大展,这位土生土长吸梅山文化乳汁成长的青年书法家,在当今书坛已有点让同仁们刮目相看了。

我不敢说晓华是一个天才的书法家,但是他对字的线条意识绝对是令我佩服的。在当代书法的审美空间上,晓华的创作实践代表着一种创作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创新又处在较高的文化内涵层面,这可与其后天勤奋学习与生长环境有关。他的书法作品整体看来清新、简约、灵韵、幽远,但不失纵逸、奇宕、豪放之风格。这些审美因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所标榜的崇高品质,他的书作是自然的艺术,都载情载道,突出地显示出书家灵性和传统文化的高格调。从晓华的书法线条可以看出:他笔下的线条是利用水墨相融的效果,有时似乎是自由扩散别具一种偶然性的自然情趣,其动感而丰富的线条构成了书法作品的张力;整体来看他笔下的线条具有一定体量感,沉着凝重是其线条的本质;所以他所书作品的统一效果是在线条与线条、线条与水墨的互渗激越与谐和中实现的。线条与水墨的融合形成视觉空间上的节奏感,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多元化思维角度。书写时的偶然性、体量感、节奏感是晓华书法线条的具体体现。读他的书法,我想首先要读懂他线条的形式语言,并对这种语言有一个明确的诠释。我觉得:晓华书法的线条是物象与心象在升华过程中被定义了的描述的对象,线条是他书法作品中最具内涵的艺术因素。

对书法创作而言,生活亦非是一个慷慨的施主,它把艺术的精华深深隐藏在美丽的诱惑之后,只有那些摆脱各种诱惑的探索者才有可能得到。无疑晓华是一个探索者也是一个幸运者,他在生活中发现了激情,他又在沉淀的激情中发现书法表述上的线条意义。晓华对生活的塑造不是直接的,他把对具体的物象再加工,经过思想的过滤、筛选、强化、贮存在艺术思维的空间里,再经过生活经验的重新检验上升为线条。每次读其近作,可以看出他对线条的理解是在不断地比较选择中层层递进的。晓华痴迷书法而爱好球类运动,学识广博且谦虚宽容,他的作品风格从传统的功夫入手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他立足于中国人那种诗情画意般的感受和随和开朗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明快洒脱,有气势,蓄情趣,富灵气,出新意,大胆泼辣而具有飘逸之风,潇洒自如仿佛信手拈来,在他的作品中,传统味、现代感似乎是和谐地熔为一炉。在那里,我感到时而如春阳朗朗,时而似夏雨滂沱,时而如秋风强劲,时而如冬雪明洁,发思古之幽情令人浮想联翩;吐宇宙之氤氲使人涤尽纤埃。极动处,有吞吐大荒之势;极静处,有禅定僧趺之意。他苦苦追寻的,与其说是为了寻求一种最好的形式去沟通他与自然,与宇宙,与人生的永恒关系的联系。

晓华或许算不上才华横溢的人,作品也不华丽,但他看似自然的线条又很讲究,自成特点。虽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我惊奇他作品中没有腐儒气,没有官场气,也不恃才子气。能读出他实力极强,创作时心极静。现在书坛有一种病,即尖巧新颖、绮艳轻佻,他没有受感染,而行笔沉着,意境宽博。我给许多书友说过:像晓华这样,若如此坚持,再广泛涉猎,汲取更多艺术营养,再把笔力放开,创作还会跃上更高的层面,会成大气候的。

安化的人文积淀很厚,除是世界羽坛冠军的摇篮外,作家、书法家也出得很多,晓华的脱颖而出,作为同乡人,我欣喜不已。当然,是家乡的大山滋养了他的灵性,家乡的小河寄寓了他的逸情,深厚的梅山文化像乳汁一样哺育了他,激发了他。于是他的激情首先感动了自己,然后他的书法感动了我们。

山滋灵性   水寄逸情

——读田晓华其人其书

·陈劲松

我和晓华都是安化人,我们居住的那个山区小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与周庄媲美,青瓦木板房吊脚楼一条清澈的小河流过古石桥也流过我的家他的家,我们就是喝这条名叫沂溪河的水长大。据老人们讲:这里还是宗教传播之地,当时山上寺庙多香火旺,有名的一个是大龙庵,庵旁山巅托着一尊巨石,擎向半空,势与天接,数里之遥眺望,宛如一僧人岸帻披襟,朝天跪立,向上天祈祷,赐福远近乡人。人们称“和尚拜佛”。我至今还记得 “大龙佛地好风光,暮鼓晨钟与月长,鉴真虽渡扶桑远,禅意仍留化吉祥”的诗句。再一个是天罩坪山顶的天主堂,是上世纪初外国人所建。先后有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传教士到此传教,并在半山腰的大路树旁有一块路牌:“到此半途,尚需努力,攀登绝顶,切莫辞劳”。可见这里中西文化积淀的深厚。

一直想和晓华谋面,却没有机会。差不多是十年以前吧,我刚在洞庭湖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雕刻艺术展后精疲力尽回安化过春节,一天晓华敲开了我家的门,谦逊的晓华一席话,才知我与他家人原本很熟。这时使我想起了他的父亲——一位通古文而喜写毛笔字以裁缝为业的前辈,我们很敬重他,称他田师傅。那时他在我们面前虽算“叔”字辈,但倒挺喜欢和我们这些爱好书画文学的青年来往。晓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家庭,难怪有这样飘逸的才情。也就是那一次,我才知道晓华从学校毕业后到部队,然后转业到地方一直没有停止练字,多年来在苏黄米蔡法书上下苦功夫,尤对米字情有独钟。当时,他正在家操练“二王”,并且在专业性的报刊上发表了相当多的作品。书坛是以国展任成败,安化人的性格我是清楚的,憨厚老实、从来低调、粗犷而极有心劲,干什么事不喜张扬,总是默默地干出个名堂了才突然让外界吃一惊。从晓华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份韧性,近年来晓华的作品已开始登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种展览的大雅之堂,先后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书法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等书法大展,这位土生土长吸梅山文化乳汁成长的青年书法家,在当今书坛已有点让同仁们刮目相看了。

我不敢说晓华是一个天才的书法家,但是他对字的线条意识绝对是令我佩服的。在当代书法的审美空间上,晓华的创作实践代表着一种创作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创新又处在较高的文化内涵层面,这可与其后天勤奋学习与生长环境有关。他的书法作品整体看来清新、简约、灵韵、幽远,但不失纵逸、奇宕、豪放之风格。这些审美因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所标榜的崇高品质,他的书作是自然的艺术,都载情载道,突出地显示出书家灵性和传统文化的高格调。从晓华的书法线条可以看出:他笔下的线条是利用水墨相融的效果,有时似乎是自由扩散别具一种偶然性的自然情趣,其动感而丰富的线条构成了书法作品的张力;整体来看他笔下的线条具有一定体量感,沉着凝重是其线条的本质;所以他所书作品的统一效果是在线条与线条、线条与水墨的互渗激越与谐和中实现的。线条与水墨的融合形成视觉空间上的节奏感,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多元化思维角度。书写时的偶然性、体量感、节奏感是晓华书法线条的具体体现。读他的书法,我想首先要读懂他线条的形式语言,并对这种语言有一个明确的诠释。我觉得:晓华书法的线条是物象与心象在升华过程中被定义了的描述的对象,线条是他书法作品中最具内涵的艺术因素。

对书法创作而言,生活亦非是一个慷慨的施主,它把艺术的精华深深隐藏在美丽的诱惑之后,只有那些摆脱各种诱惑的探索者才有可能得到。无疑晓华是一个探索者也是一个幸运者,他在生活中发现了激情,他又在沉淀的激情中发现书法表述上的线条意义。晓华对生活的塑造不是直接的,他把对具体的物象再加工,经过思想的过滤、筛选、强化、贮存在艺术思维的空间里,再经过生活经验的重新检验上升为线条。每次读其近作,可以看出他对线条的理解是在不断地比较选择中层层递进的。晓华痴迷书法而爱好球类运动,学识广博且谦虚宽容,他的作品风格从传统的功夫入手而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他立足于中国人那种诗情画意般的感受和随和开朗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明快洒脱,有气势,蓄情趣,富灵气,出新意,大胆泼辣而具有飘逸之风,潇洒自如仿佛信手拈来,在他的作品中,传统味、现代感似乎是和谐地熔为一炉。在那里,我感到时而如春阳朗朗,时而似夏雨滂沱,时而如秋风强劲,时而如冬雪明洁,发思古之幽情令人浮想联翩;吐宇宙之氤氲使人涤尽纤埃。极动处,有吞吐大荒之势;极静处,有禅定僧趺之意。他苦苦追寻的,与其说是为了寻求一种最好的形式去沟通他与自然,与宇宙,与人生的永恒关系的联系。

晓华或许算不上才华横溢的人,作品也不华丽,但他看似自然的线条又很讲究,自成特点。虽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我惊奇他作品中没有腐儒气,没有官场气,也不恃才子气。能读出他实力极强,创作时心极静。现在书坛有一种病,即尖巧新颖、绮艳轻佻,他没有受感染,而行笔沉着,意境宽博。我给许多书友说过:像晓华这样,若如此坚持,再广泛涉猎,汲取更多艺术营养,再把笔力放开,创作还会跃上更高的层面,会成大气候的。

安化的人文积淀很厚,除是世界羽坛冠军的摇篮外,作家、书法家也出得很多,晓华的脱颖而出,作为同乡人,我欣喜不已。当然,是家乡的大山滋养了他的灵性,家乡的小河寄寓了他的逸情,深厚的梅山文化像乳汁一样哺育了他,激发了他。于是他的激情首先感动了自己,然后他的书法感动了我们。


相关文章

  • [以案说法]ATM转账失误,可要求对方返还不当得利
  • 如今,人们使用银行ATM自助终端进行存.取款.转账等操作已经非常普遍.难免有些人输错账号,一个不留神就把钱转账给了别人.近日,从化法院就审结了这么一件因为有急事,匆忙转账给家人,结果输错账号的案件. 基本案情2014年5月4日,在浙江省温州 ...查看


  • 信用卡透支谁还钱案件
  • 信用卡透支谁还钱案件 持卡人说自己没有信用卡.更没有消费,而担保人说自己没有给持卡人提供过担保,信用卡申请表上的印章系案外人私自盗用并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恶意串通所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导致信用卡透支给银行造成的经济损失究竟应该由谁来承 ...查看


  • 邱晓华复出:我本来而且一直就是学者
  • 在发了两条微博后,邱晓华在网络中沉默了. 2月11日,曾因重婚罪获罪的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悄悄在新浪微博现身,以中海油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在没有做任何网络推广的情况下,以两条"打招呼"式的微博获得了5万多名"粉 ...查看


  • 张荣坤培养职业高官情人性贿赂撂倒官员一片
  • 张荣坤培养职业高官情人性贿赂撂倒官员一片 2007年3月2日,新华社发布了上海社保案查处消息,披露了上海社保局原局长祝均一.上海市宝山区原区长秦裕等9名党员干部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等事实.上海"公路大王"张荣坤从这些官员手 ...查看


  • 最美交通人张晓华同志事迹材料
  • 工作是我的饭碗,也是我的价值体现 记安全生产第三责任人 安办主任张晓华 "我自己有几斤几两我晓得,不用别人来提醒我,工作就是我的饭碗,也是我的价值体现",这是张晓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踏实务实,为干好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 ...查看


  • 北京首富李晓华如何发家及其他问题解答
  • 先回答正经问题,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 北京首富李晓华如何发家 他早期的经历还是十分励志的. 李晓华本人并没什么背景,普通城市家庭出身,69年开始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回北京成为一名厨师,工作之余和战友一起偷偷倒卖一些南方的东西来北京,赚了不少钱 ...查看


  • 有鸟飞过的天空
  • 一 回来后第二天,我开始盯上二宝. 对面就是二宝家,我在这儿就能看见. 我站在田里,脚踩在翻过来的土块上,拄着锄把,用手臂擦了擦额上的汗水.两个月没落一滴雨,太阳不厌其烦地在天空里滚来滚去,田里龟裂得厉害,裂口越来越宽,宽得能容得下小孩子的 ...查看


  • 最高法发布最新引导性案例:老字号与注册商标平行使用的规则
  • 目前,我国仍没有对"老字号"进行保护的专门法律.最高法近日发布了第12批4件指导性案例,供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件时参照.其中合川桃片"老字号"商标之争明确了在老字号与注册商标权利冲突情形下的不正当竞 ...查看


  • 穿衣镜的"魔力"
  • 某晚,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陪着一年龄相仿的男人来到我家.经介绍他叫李强,在本市某广告公司任广告设计师.老同学说明来意,李强便侃侃而谈起来―― "我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高中毕业时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分回到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