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博帕尔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事故的启示

印度博帕尔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事故的启示

1984年12月3日,位于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酯(Methyl Isocyanate,简称MIC)毒气泄漏事故。据国际聚氨酯协会异氰酸酯分会提供的数据,该起事故共造成6495人死亡、12.5万人中毒、5万人终身受害。这是一起发生在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典型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长期关注,影响重大。

一、什么是甲基异氰酸酯

甲基异氰酸酯,又称为异氰酸甲酯,简称MIC(methyl isocyanate)。分子式:CH3NCO,分子量57.06。

物理性质:沸点39.1℃,蒸气密度1.42,蒸气压46.39kPa(348mmHg 20℃)。

化学性质:容易与包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如胺、水、醇、酸发生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甲胺、二氧化碳;在过量水存在时,甲胺再与MIC反应生成1,3-二甲基脲,在过量MIC时则形成1,3,5-三甲基缩二脲。这二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遇碱分解。

燃爆特性:闪点

毒理学性质:本品属剧毒化学品。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规定的8h允许暴露极限浓度是0.047mg/m。 3

二、事故背景

事故工厂隶属于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在印度的一家合资公司,即联合碳化印度有限公司,联合碳化占该公司50.9%的股份。

事故工厂始建于1969年,从1980年起生产杀虫剂西维因(SEVIN)。投产初期,由联合碳化总部委派了一名有良好安全意识和操作经验的雇员担任厂长,并且实现了50万人工时无误工事故的优良安全纪录。

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80年公司决定由一名印度本地员工接替厂长职务。新厂长有很好的财务背景,但是对于安全和生产知之甚少。从1982年起,由于干旱等原因,印度国内市场对于该工厂的产品需求减少,1983年工厂的销售额下降了23%。在本次事故发生之前,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工

厂停产了6个月。期间,工厂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节约成本,诸如:

1、缩短员工的培训时间。最初的人事政策,要求聘请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者担任操作员,并为他们提供长达6个月的脱产培训。为了节约成本,工厂放弃了这一政策,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由6个月减少至15天。

2、减少员工数量。原本每个班组有1名班组主管、3名领班、12名操作工和2名维修工,后来减至1名领班和6名操作工,不再设班组主管。

3、尽量聘请廉价的承包商(尽管他们缺乏经验)和采用便宜的建造材料。

4、减少对工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包括对关键安全设施的维护)。

5、停用冷冻系统。发生事故的MIC储罐本来有一套冷冻系统,其设计意图是使MIC的储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停用了该冷冻系统。

三、事故经过

如下页图所示,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维修人员尝试清洗工艺管道上的过滤器。在用水反向冲洗过滤器之前,正常的作业程序要求关闭工艺管道上的阀门,并在“隔离法兰”处安装盲板。在开始这些工作之前,维修人员需要申请并获得作业许可证。

然后,一系列问题出现了:

1、作业前,维修人员没有申请作业许可证;

2、没有安装盲板以实现隔离;

3、由于腐蚀,储罐进料管上的阀门发生内部泄漏;

4、作业过程中,冲洗水经过该阀门进入了MIC储罐;

5、放热反应,储罐内的温度和压力升高;

6、相关的温度和压力仪表未正常工作,控制室内的操作人员没有及时觉察到储罐工况的异常变化;

7、事故前,储罐内MIC的实际温度约为15~20℃(环境温度);

8、蒸气量超过洗涤器洗涤能力200倍;

9、火炬系统正处于维修当中,没有燃烧。

12月3日凌晨00时15分,储罐内压力迅速升高,有人在工艺区内发现了泄漏出的MIC。于是,一名操作人员前往

现场查看,他听到储罐内发出隆隆声,并感受到来自储罐的辐射热,他立即尝试启动洗涤器,但没有成功。

凌晨00时45分,储罐超压、安全阀起跳,随即大量MIC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在2h内,约25t MIC进入大气中,工厂下风向8km内的区域都暴露在泄漏的化学品中,短时间内造成周围居民大量伤亡。事故发生后,应急反应系统没有有效运转,当地医院不知道泄漏的是什么气体,对泄漏气体可能造成的后果及急救措施也毫不了解。

四、事故原因分析

1.工厂位臵不合适。工厂建造在城市近郊,离火车站只有1km,距工厂3km范围内有两家医院。

2.未按本质安全的原则进行工厂设计。根据“本质安全”的原则,宜尽量采用无毒或毒性小的化学品替代毒性大的化学品,MIC是该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工厂设计阶段,可以考虑其他工艺路线以避免产生如此毒性的中间产物;当时,已有两家类似的工厂采用了其他替代的工艺路线,从而成功地避免了在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MIC。

3.未按本质安全的原则进行工厂操作。按照“本质安全”的原则,在满足工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工艺系统内危险化学品的存储量。事故工厂有三个MIC储罐,每个储罐的储存量约为57m,有专家质疑储存如此大量危险物料的必要性。

按照操作要求,事故储罐中MIC液位不得超过60%(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类似的工厂要求不超过50%),在事故发生时,实际液位是87%。

此外,工艺要求对储罐内的MIC进行冷冻储存,联合碳化的操作手册也规定,当温度超过11℃时,就应该报警;而在博帕尔工厂,停掉了冷冻系统之后,报警温度被设定在20℃,实际的操作温度基本上在15℃左右。

4.安全设施失效。按照原来的设计意图,当发生较小泄漏时,泄漏的气体先经过洗涤器吸收,少量未被洗涤吸收的气体进入火炬,在进入大气之前被焚烧掉。洗涤器能够处理温度为35℃、流量为90kg/h的MIC蒸气,在事故发生时,3

MIC的排放量大约是设计处理流量的200倍;而且火炬正处于维修状况,与工艺系统分开了。另一项安全设施是喷淋水系统,在3日凌晨1时,操作人员启动了喷淋水,但是最高只能喷到离地面15m处,而泄漏的MIC蒸气达到了离地面50m的高度。

5.应急反应低效率。在该工厂,少量的泄漏早已司空见惯,而且储罐上的压力计早先已经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不再相信它们的结果。事故发生之初,工厂操作人员忽视了所发生的泄漏,在发现泄漏2h后才拉响警报。MIC的泄漏持续了约45~60min,在这期间,居住在工厂周围的许多人,因为眼睛和喉咙受到刺激从睡梦中惊醒,并很快丧失了生命。

6.管理层缺乏安全意识。工厂的管理层为了节约成本,不惜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是导致一系列不安全条件和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五、事故启示

1、需要对危害较大的工艺系统进行系统的工艺危害分

析。辨别工艺系统可能出现的偏离正常工况的情形,找出相关的原因与后果,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害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

2、建立和切实执行工艺系统的变更管理制度,严肃对待工艺系统和操作/维修程序的变更。工艺系统的重要安全设施(如本案例中的冷冻系统和火炬)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工艺意图,不能随意取消或绕过它们;如果确实需要这样做,应事先按照变更管理程序的要求,对新的做法进行必要的危害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落实必要的安全措施。

3、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包括承包商)的培训和管理。帮助员工和承包商了解工艺系统中存在的危害、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及工厂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如作业许可证制度)。

4、加强对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根源分析。在本次灾难性事故发生之前,博帕尔工厂就发生过多次小规模的MIC泄漏事故,工人们都有过眼睛不适的经历(MIC损伤眼睛、肺部和神经系统等)。但是,这些前兆并没有引起工厂管理层的足够重视。经验表明,后果轻微的事故和未遂事故是重大事故的前兆,需要重视工厂所发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故,仔细分析和消除它们的根源。

5、重视职业安全的同时,更需要高度重视工艺安全。

职业安全和工艺安全都是工厂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又有区别:职业安全事故往往是伤害一个人或几个人;而工艺安全事故的后果通常会严重得多,它不仅仅是伤害几个人而已,有可能严重损坏工艺系统本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使整个公司倒闭、甚至给周围公众或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博帕尔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印度博帕尔甲基异氰酸酯泄漏事故的启示

1984年12月3日,位于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酯(Methyl Isocyanate,简称MIC)毒气泄漏事故。据国际聚氨酯协会异氰酸酯分会提供的数据,该起事故共造成6495人死亡、12.5万人中毒、5万人终身受害。这是一起发生在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典型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长期关注,影响重大。

一、什么是甲基异氰酸酯

甲基异氰酸酯,又称为异氰酸甲酯,简称MIC(methyl isocyanate)。分子式:CH3NCO,分子量57.06。

物理性质:沸点39.1℃,蒸气密度1.42,蒸气压46.39kPa(348mmHg 20℃)。

化学性质:容易与包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如胺、水、醇、酸发生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甲胺、二氧化碳;在过量水存在时,甲胺再与MIC反应生成1,3-二甲基脲,在过量MIC时则形成1,3,5-三甲基缩二脲。这二个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遇碱分解。

燃爆特性:闪点

毒理学性质:本品属剧毒化学品。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规定的8h允许暴露极限浓度是0.047mg/m。 3

二、事故背景

事故工厂隶属于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在印度的一家合资公司,即联合碳化印度有限公司,联合碳化占该公司50.9%的股份。

事故工厂始建于1969年,从1980年起生产杀虫剂西维因(SEVIN)。投产初期,由联合碳化总部委派了一名有良好安全意识和操作经验的雇员担任厂长,并且实现了50万人工时无误工事故的优良安全纪录。

由于政治等各种原因,1980年公司决定由一名印度本地员工接替厂长职务。新厂长有很好的财务背景,但是对于安全和生产知之甚少。从1982年起,由于干旱等原因,印度国内市场对于该工厂的产品需求减少,1983年工厂的销售额下降了23%。在本次事故发生之前,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工

厂停产了6个月。期间,工厂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节约成本,诸如:

1、缩短员工的培训时间。最初的人事政策,要求聘请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者担任操作员,并为他们提供长达6个月的脱产培训。为了节约成本,工厂放弃了这一政策,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由6个月减少至15天。

2、减少员工数量。原本每个班组有1名班组主管、3名领班、12名操作工和2名维修工,后来减至1名领班和6名操作工,不再设班组主管。

3、尽量聘请廉价的承包商(尽管他们缺乏经验)和采用便宜的建造材料。

4、减少对工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包括对关键安全设施的维护)。

5、停用冷冻系统。发生事故的MIC储罐本来有一套冷冻系统,其设计意图是使MIC的储存温度保持在0℃左右;为了节约成本,工厂停用了该冷冻系统。

三、事故经过

如下页图所示,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维修人员尝试清洗工艺管道上的过滤器。在用水反向冲洗过滤器之前,正常的作业程序要求关闭工艺管道上的阀门,并在“隔离法兰”处安装盲板。在开始这些工作之前,维修人员需要申请并获得作业许可证。

然后,一系列问题出现了:

1、作业前,维修人员没有申请作业许可证;

2、没有安装盲板以实现隔离;

3、由于腐蚀,储罐进料管上的阀门发生内部泄漏;

4、作业过程中,冲洗水经过该阀门进入了MIC储罐;

5、放热反应,储罐内的温度和压力升高;

6、相关的温度和压力仪表未正常工作,控制室内的操作人员没有及时觉察到储罐工况的异常变化;

7、事故前,储罐内MIC的实际温度约为15~20℃(环境温度);

8、蒸气量超过洗涤器洗涤能力200倍;

9、火炬系统正处于维修当中,没有燃烧。

12月3日凌晨00时15分,储罐内压力迅速升高,有人在工艺区内发现了泄漏出的MIC。于是,一名操作人员前往

现场查看,他听到储罐内发出隆隆声,并感受到来自储罐的辐射热,他立即尝试启动洗涤器,但没有成功。

凌晨00时45分,储罐超压、安全阀起跳,随即大量MIC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在2h内,约25t MIC进入大气中,工厂下风向8km内的区域都暴露在泄漏的化学品中,短时间内造成周围居民大量伤亡。事故发生后,应急反应系统没有有效运转,当地医院不知道泄漏的是什么气体,对泄漏气体可能造成的后果及急救措施也毫不了解。

四、事故原因分析

1.工厂位臵不合适。工厂建造在城市近郊,离火车站只有1km,距工厂3km范围内有两家医院。

2.未按本质安全的原则进行工厂设计。根据“本质安全”的原则,宜尽量采用无毒或毒性小的化学品替代毒性大的化学品,MIC是该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工厂设计阶段,可以考虑其他工艺路线以避免产生如此毒性的中间产物;当时,已有两家类似的工厂采用了其他替代的工艺路线,从而成功地避免了在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MIC。

3.未按本质安全的原则进行工厂操作。按照“本质安全”的原则,在满足工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工艺系统内危险化学品的存储量。事故工厂有三个MIC储罐,每个储罐的储存量约为57m,有专家质疑储存如此大量危险物料的必要性。

按照操作要求,事故储罐中MIC液位不得超过60%(在美国西弗吉尼亚类似的工厂要求不超过50%),在事故发生时,实际液位是87%。

此外,工艺要求对储罐内的MIC进行冷冻储存,联合碳化的操作手册也规定,当温度超过11℃时,就应该报警;而在博帕尔工厂,停掉了冷冻系统之后,报警温度被设定在20℃,实际的操作温度基本上在15℃左右。

4.安全设施失效。按照原来的设计意图,当发生较小泄漏时,泄漏的气体先经过洗涤器吸收,少量未被洗涤吸收的气体进入火炬,在进入大气之前被焚烧掉。洗涤器能够处理温度为35℃、流量为90kg/h的MIC蒸气,在事故发生时,3

MIC的排放量大约是设计处理流量的200倍;而且火炬正处于维修状况,与工艺系统分开了。另一项安全设施是喷淋水系统,在3日凌晨1时,操作人员启动了喷淋水,但是最高只能喷到离地面15m处,而泄漏的MIC蒸气达到了离地面50m的高度。

5.应急反应低效率。在该工厂,少量的泄漏早已司空见惯,而且储罐上的压力计早先已经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不再相信它们的结果。事故发生之初,工厂操作人员忽视了所发生的泄漏,在发现泄漏2h后才拉响警报。MIC的泄漏持续了约45~60min,在这期间,居住在工厂周围的许多人,因为眼睛和喉咙受到刺激从睡梦中惊醒,并很快丧失了生命。

6.管理层缺乏安全意识。工厂的管理层为了节约成本,不惜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是导致一系列不安全条件和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五、事故启示

1、需要对危害较大的工艺系统进行系统的工艺危害分

析。辨别工艺系统可能出现的偏离正常工况的情形,找出相关的原因与后果,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害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

2、建立和切实执行工艺系统的变更管理制度,严肃对待工艺系统和操作/维修程序的变更。工艺系统的重要安全设施(如本案例中的冷冻系统和火炬)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工艺意图,不能随意取消或绕过它们;如果确实需要这样做,应事先按照变更管理程序的要求,对新的做法进行必要的危害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落实必要的安全措施。

3、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包括承包商)的培训和管理。帮助员工和承包商了解工艺系统中存在的危害、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及工厂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如作业许可证制度)。

4、加强对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根源分析。在本次灾难性事故发生之前,博帕尔工厂就发生过多次小规模的MIC泄漏事故,工人们都有过眼睛不适的经历(MIC损伤眼睛、肺部和神经系统等)。但是,这些前兆并没有引起工厂管理层的足够重视。经验表明,后果轻微的事故和未遂事故是重大事故的前兆,需要重视工厂所发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故,仔细分析和消除它们的根源。

5、重视职业安全的同时,更需要高度重视工艺安全。

职业安全和工艺安全都是工厂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又有区别:职业安全事故往往是伤害一个人或几个人;而工艺安全事故的后果通常会严重得多,它不仅仅是伤害几个人而已,有可能严重损坏工艺系统本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使整个公司倒闭、甚至给周围公众或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博帕尔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关文章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世界经济全球化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生可以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绩效,影响,评价极端问题 (2)学生可以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目的,意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2,工艺和方法: (1)采取学生探讨学习方法的问题,通过要 ...查看


  • 世界环境污染最著名的"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
  • 0 世界环境污染最著名的"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和"十大事件" 2010-06-08 18:16:02 浏览 6871 次 | 评论 0 条 世界环境污染最著名的"六大 ...查看


  • 印度博帕尔惨案
  • 人类史上最大的生态灾难 印度博帕尔惨案 2002年12月3日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博帕尔事件18周年纪念日.人们对工业文明下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生存问题深入反思,全球公众越来越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议题.18年后的今天,当地生态污染. ...查看


  • 20世纪以来世界十大污染事件总结
  • 世界十大污染事件 1.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时间:1930年12月1日-5日 危害:第三天开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 ...查看


  • 20世纪全球环境污染十大事件
  • 20世纪全球的"十大污染事件"基本发生在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这样的资国,但是现在这些国家已经见不到类似的环境污染事件了,"十大污染事件"成为了历史,这次轮到我们了?! 重温一下恐怖的"十 ...查看


  • 学习博帕尔事故观后感
  •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观<博帕尔事故>有感(优秀奖) 说起位于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博帕尔的居民不会忘记它,人们想起它就会想起那个异常黑暗的夜晚.1984年12月3日凌晨,这家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造成 ...查看


  • 世界环境污染十大事件 1
  • 世界环境污染十大事件 从1972年至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 ...查看


  • 国外水污染
  • 莱茵河化学品仓库火灾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莱茵河是欧洲第三大河,流经欧洲数十个国家.1986年瑞士巴塞尔附近的Sandoz化工厂发生火灾,有10~30吨农药及至少200公斤汞流入莱茵河,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 ...查看


  • 世界环境污染"十大事件"
  • "十大事件" 从1972年至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