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香子]赏析

苏轼《行香子》赏析

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很多都是以《行香子》作为词牌名,这种双令小调,以其音节的优美、流转悦耳为主要特色,在苏轼的笔下赋予了另一种意韵风格。

《行香子》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月。

这是一首忆友之词,作者通过眼前的景物勾起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有些睹物思人之意,但这里的物不仅仅充当着触目兴怀的纽带作用,还起着勾勒一幅记忆中与友人一同游乐的画面。这也是由词中的意象再造的空间想象。回想着与友人携手江村。望着那繁似雪的梅花飘沾着衣裙,在这情(友情)与景(诗景)的意境中,情感自然而然的上升到“销魂”的境界。这些都是作者忆旧的画面,接着就引发了作者的一丝带有惋惜之意的悲叹。“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但眼前已无故人时,那寻春的旧曲却依旧在耳边回荡,这是记忆的画面与思忆的情感在眼前的现实下的碰撞,是一种过往与重温的情感冲突,更突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失落空寥之感。整首词在这八个字中自然的由回忆转向现实的画面。“望楼湖,孤山寺,涌金门”,这几个眼前景物看似是直白的再现,但每一个客观的实物都吸收着来自作者赋予的情意。但还有种微妙的感觉,当作者忆旧之情达到一定程度时像是有种被抑制的表达,作者没有对思念之情感叹许多,而是将这种抒发的冲

动利用眼前的景物限制住,而达到一种再多的情感也只是“空空如是也”。看着与友人常常经过的地方,曾经的即兴作诗,曾经的拂袖红尘,也都一一浮现。词的前半部分,透出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触景生情,作者的内心情感的波动源于景物的触碰,这是被动的表现。不同的是,词的结尾扭转了这种被动的局面,而是趋向于主动“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此句将作者的心态转向主动的一面。“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这三个精致的罗列意有自我安慰的目的,尽管已是时过境迁,但眼前看到的景物依旧有回忆的价值,也许就是这些景,牵连着两个人的友情。由景物(眼前;回忆)----思忆-----景物(眼前),这不是一个单一的循环,而是一种经历情感波折变化后的提升。整首词虽然没有花大笔墨去描写心情,但从每一个景致上都能清晰的再现与友人一起言欢的场景,这也是这首词的特点,也能体味出这种双令小调在抒情手法上的简而炼的特点。

曾经也欣赏过许多怀念友人的诗,风格特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但相似的是,触景生情的类型虽不少见,但我之所以看好这首词,其一,喜欢整首词那意绵绵的味道和柔味余长的韵律。以及情感浮动的状态,更值得寻味。友情的确就是这样,欢乐时不觉什么,回忆时伤感些许。朋友永远充当着记忆中再造画面的必要景致,也许不会像那些感时伤痕或是为国家存亡而担忧的主题那样激昂,但友情就是温文尔雅的感觉,表现在很平常的事物都能勾起种种回忆或是惆怅,思绪的游走总是受着现实的羁绊,唯有那记忆中的岁月伴着孤独的自己徘徊在幽静的小路上。

苏轼《行香子》赏析

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很多都是以《行香子》作为词牌名,这种双令小调,以其音节的优美、流转悦耳为主要特色,在苏轼的笔下赋予了另一种意韵风格。

《行香子》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月。

这是一首忆友之词,作者通过眼前的景物勾起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有些睹物思人之意,但这里的物不仅仅充当着触目兴怀的纽带作用,还起着勾勒一幅记忆中与友人一同游乐的画面。这也是由词中的意象再造的空间想象。回想着与友人携手江村。望着那繁似雪的梅花飘沾着衣裙,在这情(友情)与景(诗景)的意境中,情感自然而然的上升到“销魂”的境界。这些都是作者忆旧的画面,接着就引发了作者的一丝带有惋惜之意的悲叹。“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但眼前已无故人时,那寻春的旧曲却依旧在耳边回荡,这是记忆的画面与思忆的情感在眼前的现实下的碰撞,是一种过往与重温的情感冲突,更突显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失落空寥之感。整首词在这八个字中自然的由回忆转向现实的画面。“望楼湖,孤山寺,涌金门”,这几个眼前景物看似是直白的再现,但每一个客观的实物都吸收着来自作者赋予的情意。但还有种微妙的感觉,当作者忆旧之情达到一定程度时像是有种被抑制的表达,作者没有对思念之情感叹许多,而是将这种抒发的冲

动利用眼前的景物限制住,而达到一种再多的情感也只是“空空如是也”。看着与友人常常经过的地方,曾经的即兴作诗,曾经的拂袖红尘,也都一一浮现。词的前半部分,透出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触景生情,作者的内心情感的波动源于景物的触碰,这是被动的表现。不同的是,词的结尾扭转了这种被动的局面,而是趋向于主动“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此句将作者的心态转向主动的一面。“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这三个精致的罗列意有自我安慰的目的,尽管已是时过境迁,但眼前看到的景物依旧有回忆的价值,也许就是这些景,牵连着两个人的友情。由景物(眼前;回忆)----思忆-----景物(眼前),这不是一个单一的循环,而是一种经历情感波折变化后的提升。整首词虽然没有花大笔墨去描写心情,但从每一个景致上都能清晰的再现与友人一起言欢的场景,这也是这首词的特点,也能体味出这种双令小调在抒情手法上的简而炼的特点。

曾经也欣赏过许多怀念友人的诗,风格特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但相似的是,触景生情的类型虽不少见,但我之所以看好这首词,其一,喜欢整首词那意绵绵的味道和柔味余长的韵律。以及情感浮动的状态,更值得寻味。友情的确就是这样,欢乐时不觉什么,回忆时伤感些许。朋友永远充当着记忆中再造画面的必要景致,也许不会像那些感时伤痕或是为国家存亡而担忧的主题那样激昂,但友情就是温文尔雅的感觉,表现在很平常的事物都能勾起种种回忆或是惆怅,思绪的游走总是受着现实的羁绊,唯有那记忆中的岁月伴着孤独的自己徘徊在幽静的小路上。


相关文章

  • 苏轼诗词的平淡美赏析
  • 苏轼诗词的平淡美赏析 摘要:文章从意境深远隽永.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两个方面探讨了苏轼"平淡"诗词中的"滋味",从画面美和韵律美两个方面探讨了苏轼诗词中的平淡之美. 关键词:苏轼:诗词:赏析 ...查看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翻译及赏析 1
  •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434人评分) 7.4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 ...查看


  • 我心中的苏轼苏轼遗迹和诗文赏析
  • 我心中的苏轼 时隔看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已有半月之久,看完之后感慨万千,反而没有原先对他单纯的钦佩那么简单了.我不想谈论很多他的政治主见如何,或是政绩如何,或是他的文学成就多高,这些自有历史来证明.我更想谈的是东坡居士独有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 学 语 文>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写者:刘淑霞 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 ...查看


  •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两具失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志,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何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查看


  • 蝶恋花·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3
  • 蝶恋花·春景 (1917人评分) 8.7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查看


  •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 北宋 苏轼 <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查看


  • 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 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川     雪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查看


  •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赏析资料总结归纳
  • 本文通过以下5个方面进行赏析 1.写作时间与作家本人的际遇 2.派别语言技巧结构内容 3.主题的解读.诗词的名称.选择鉴赏.艺术特色 4.情感与哲理的体现 5.拓展升华---文学史上的意义.现实.价值地位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查看


  • 初二下册古诗词赏析一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