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一、一周知识概述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推论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6、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二、重难点知识 1、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用已学过的公理或定理进行证明,命题证明的步骤:先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给出严格的证明.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典型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求证:BD+EC=DE.
分析:因为DE=DF+FE,即结论为BD+EC=DF+FE,分别证明BD=DF,CE=FE即可,于是运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易证结论成立.
证明:∵DE∥BC(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F平分∠ABC,∴∠1=∠2.∴∠1=∠3.∴DB=DF(等角对等边).
同理可证EF=CE. ∴BD+EC=DF+EF,即BD+EC=DE.
小结:过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作一边的平行线与另一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是一个常见的构图,应熟练掌握.
例2、数学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道几何证明题,让大家讨论它的证明方法,通过大家的激烈讨论,有几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思路,并添加了辅助线,你能根据他们的辅助线的作法写出证明过程吗?
如图,已知△ABC中AB=AC,F在AC上,在BA延长线上取AE=AF.求证:EF⊥BC.
解:首先,小明根据等腰三角形这一已知条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想到了过A作AG⊥BC于G这一条辅助线,如图.
证明1:过A作AG⊥BC于G.∵AB=AC,∴∠3=∠4.
又∵AE=AF,∴∠1=∠E. 又∵∠3+∠4=∠1+∠E,
∴∠3=∠E, ∴AG//EF, ∴EF⊥BC.
接着小亮根据题设AE=AF,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出过A作AH⊥EF于H这条辅助线,如图.
证明2:过A作AH⊥EF于H.
∵AE=AF,∴∠EAH=∠FAH. 又∵∠AB=AC,∴∠B=∠C.
又∵∠EAH+∠FAH=∠B+∠C, ∴∠EAH=∠B, ∴AH//BC, ∴EF⊥BC.
小彬也作出了一条辅助线,过C作MC⊥BC交BA的延长线于M,如图.
证明3:过C作MC⊥BC交BA的延长线于M,则∠1+∠2=90°.
∵AE=AF,∴∠AEF=∠AFE,∴∠EAF=180°-2∠AFE.
又∵AB=AC,∴∠B=∠1. 又∵∠EAF=∠B+∠1,∴∠EAF=2∠1,
∴2∠1=180°-2∠AFE,∴∠1+∠AFE=90°,∴∠2=∠AFE, ∴DE//MC,
∴EF⊥BC.
小颖的作法是:过E作EN⊥EF交CA的延长线于N,如图.
证明4:过E作EN⊥EF交CA的延长线于N,则∠1+∠2=90°.
∵AE=AF, ∴∠2=∠AFE,∴∠EAF=180°-2∠2.
又∵AB=AC,∴∠B=∠C,∴∠EAF=∠B+∠C=2∠B,∴2∠B=180°-2∠2,∴∠B+∠2=90°, ∴∠1=∠B,∴EN//BC, ∴EF⊥BC.
小虎的作法是:过E点作EP//AC交BC的延长线于P,如图.
证明5:过E作EP//AC交BC的延长线于P,则∠AFE=∠2,∠3=∠P.
又∵AE=AF,∴∠1=∠AFE,∴∠1=∠2.
又∵AB=AC,∴∠B=∠3,∴∠B=∠P,∴EB=EP,∴EF⊥BC.
大家都在激烈地讨论着如何作出辅助线时,小红突然站起来说,不作辅助线也可以证明,你说是吗?(如图). 证明6:∵AE=AF,∴∠1=∠E.
又∵∠2=∠1+∠E,∴∠2=2∠E.又∵AB=AC,∴∠B=∠C,∴∠2=180°-2∠B,
∴2∠E=180°-2∠B,即∠E+∠B=90°,∴∠3=180°-90°=90°,
∴EF⊥BC.
小结:本题证法中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要注意灵活运用与牢固掌握相结合.
例3、如图,在△ABC中,AB=AC=CB,AE=CD,AD、BE相交于P,BQ⊥AD于Q.求证:BP=2PQ。 分析:在Rt△BPQ中,本题的结论等价于证明∠PBQ=30°
证明:∵AB=CA,∠BAE=∠ACD=60°,AE=CD,∴△BAE≌△ACD ∴∠ABE=∠CAD
∴∠BPQ=∠ABE+∠BAP=∠CAD+∠BAP=60°
又∵BQ⊥AD ∴∠PBQ=30° ∴BP=2PQ
例4、(2006·黄冈)如图所示,DB∥AC,且DB1
2AC,E是AC的中点.求证BC=DE.
分析:本题考查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等进行证明.
证明:∵E是AC的中点, EC
1
212AC BDAC ∴EC=DB. ∵DB∥AC,∴DB∥EC,∴四边形DBCE是平行四边形,∴BC=DE.
例5、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分别与EF的延长线交于点H,G,求证∠1=∠2.
分析:本题的条件与结论较为分散,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将它们集中起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证明:连接AC,取AC的中点M,连接MF,ME,
则ME,MF分别是△ABC和△CDA的中位线,
故ME∥BC且ME1
2BC ,MF∥AD且MF1
2AD
∴∠1=∠3,∠2=∠4.又∵AD=BC,∴ME=MF.∴∠3=∠4.∴∠1=∠2.
小结:(1)在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证明问题中,常用到与全等三角形及平行线有关的公理、定理,需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应用和深入理解.
(2)在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一定要注意中位线与它所平行的边之间的关系是“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这为线段之间关系的确定提供了一个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一、一周知识概述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推论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6、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7、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二、重难点知识 1、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用已学过的公理或定理进行证明,命题证明的步骤:先画图,写出已知、求证,给出严格的证明.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典型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求证:BD+EC=DE.
分析:因为DE=DF+FE,即结论为BD+EC=DF+FE,分别证明BD=DF,CE=FE即可,于是运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易证结论成立.
证明:∵DE∥BC(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F平分∠ABC,∴∠1=∠2.∴∠1=∠3.∴DB=DF(等角对等边).
同理可证EF=CE. ∴BD+EC=DF+EF,即BD+EC=DE.
小结:过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作一边的平行线与另一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是一个常见的构图,应熟练掌握.
例2、数学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道几何证明题,让大家讨论它的证明方法,通过大家的激烈讨论,有几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思路,并添加了辅助线,你能根据他们的辅助线的作法写出证明过程吗?
如图,已知△ABC中AB=AC,F在AC上,在BA延长线上取AE=AF.求证:EF⊥BC.
解:首先,小明根据等腰三角形这一已知条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想到了过A作AG⊥BC于G这一条辅助线,如图.
证明1:过A作AG⊥BC于G.∵AB=AC,∴∠3=∠4.
又∵AE=AF,∴∠1=∠E. 又∵∠3+∠4=∠1+∠E,
∴∠3=∠E, ∴AG//EF, ∴EF⊥BC.
接着小亮根据题设AE=AF,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出过A作AH⊥EF于H这条辅助线,如图.
证明2:过A作AH⊥EF于H.
∵AE=AF,∴∠EAH=∠FAH. 又∵∠AB=AC,∴∠B=∠C.
又∵∠EAH+∠FAH=∠B+∠C, ∴∠EAH=∠B, ∴AH//BC, ∴EF⊥BC.
小彬也作出了一条辅助线,过C作MC⊥BC交BA的延长线于M,如图.
证明3:过C作MC⊥BC交BA的延长线于M,则∠1+∠2=90°.
∵AE=AF,∴∠AEF=∠AFE,∴∠EAF=180°-2∠AFE.
又∵AB=AC,∴∠B=∠1. 又∵∠EAF=∠B+∠1,∴∠EAF=2∠1,
∴2∠1=180°-2∠AFE,∴∠1+∠AFE=90°,∴∠2=∠AFE, ∴DE//MC,
∴EF⊥BC.
小颖的作法是:过E作EN⊥EF交CA的延长线于N,如图.
证明4:过E作EN⊥EF交CA的延长线于N,则∠1+∠2=90°.
∵AE=AF, ∴∠2=∠AFE,∴∠EAF=180°-2∠2.
又∵AB=AC,∴∠B=∠C,∴∠EAF=∠B+∠C=2∠B,∴2∠B=180°-2∠2,∴∠B+∠2=90°, ∴∠1=∠B,∴EN//BC, ∴EF⊥BC.
小虎的作法是:过E点作EP//AC交BC的延长线于P,如图.
证明5:过E作EP//AC交BC的延长线于P,则∠AFE=∠2,∠3=∠P.
又∵AE=AF,∴∠1=∠AFE,∴∠1=∠2.
又∵AB=AC,∴∠B=∠3,∴∠B=∠P,∴EB=EP,∴EF⊥BC.
大家都在激烈地讨论着如何作出辅助线时,小红突然站起来说,不作辅助线也可以证明,你说是吗?(如图). 证明6:∵AE=AF,∴∠1=∠E.
又∵∠2=∠1+∠E,∴∠2=2∠E.又∵AB=AC,∴∠B=∠C,∴∠2=180°-2∠B,
∴2∠E=180°-2∠B,即∠E+∠B=90°,∴∠3=180°-90°=90°,
∴EF⊥BC.
小结:本题证法中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要注意灵活运用与牢固掌握相结合.
例3、如图,在△ABC中,AB=AC=CB,AE=CD,AD、BE相交于P,BQ⊥AD于Q.求证:BP=2PQ。 分析:在Rt△BPQ中,本题的结论等价于证明∠PBQ=30°
证明:∵AB=CA,∠BAE=∠ACD=60°,AE=CD,∴△BAE≌△ACD ∴∠ABE=∠CAD
∴∠BPQ=∠ABE+∠BAP=∠CAD+∠BAP=60°
又∵BQ⊥AD ∴∠PBQ=30° ∴BP=2PQ
例4、(2006·黄冈)如图所示,DB∥AC,且DB1
2AC,E是AC的中点.求证BC=DE.
分析:本题考查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等进行证明.
证明:∵E是AC的中点, EC
1
212AC BDAC ∴EC=DB. ∵DB∥AC,∴DB∥EC,∴四边形DBCE是平行四边形,∴BC=DE.
例5、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分别与EF的延长线交于点H,G,求证∠1=∠2.
分析:本题的条件与结论较为分散,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将它们集中起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证明:连接AC,取AC的中点M,连接MF,ME,
则ME,MF分别是△ABC和△CDA的中位线,
故ME∥BC且ME1
2BC ,MF∥AD且MF1
2AD
∴∠1=∠3,∠2=∠4.又∵AD=BC,∴ME=MF.∴∠3=∠4.∴∠1=∠2.
小结:(1)在有关平行四边形的证明问题中,常用到与全等三角形及平行线有关的公理、定理,需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应用和深入理解.
(2)在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一定要注意中位线与它所平行的边之间的关系是“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这为线段之间关系的确定提供了一个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