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好心不得好报的事儿,古已有之

原图配诗:“谿壑难填秃儿(和尚)心,借将佛面乞多金。若非菩萨慈悲力,防海将军何处寻?”

布商

(善心招难)

布商某,至青州(山东地名,今属潍坊)境,偶入废寺,见其院宇零落,叹悼(叹息)不已。

僧在侧曰:“今如有善信(善心),暂起(建)山门,亦佛面之光。”

客慨然自任(自愿担当)。

僧喜,邀入方丈(长老的房间),款待殷勤。

僧又举(列举)内外殿阁,并请装修。

客辞不能。

僧固强(强迫)之,词色悍怒。

客惧,请即倾囊,于是倒装(掏光钱包)而出,悉授僧。

[布商]欲出,僧止之曰:“君竭资(拿出全部钱财)实非所愿,得毋(会不会)甘心(报复)于我乎?不如先之(先下手)。”遂握刀相向。

客哀求切,[僧]不听;[布商]请自经(上吊),[僧]许之。

[僧]逼置暗室,且迫促之。

适有防海将军经寺外,遥自缺墙外,望见一红裳女子入僧舍,疑之。

[将军]下马入寺,遍搜不得。

至暗室所,严扃(读jiōng,关闭)双扉。僧不肯开,托(假托)有妖异。

将军怒,斩关(劈门)入,则见客缢(读“义”,吊死)梁上。救之,复苏,诘(读“杰”,问)得其情。

[将军]又械问(拷问)僧女子所在。实为乌有,盖(原来是)神佛现化(现身)也。

[将军]杀僧,财物仍以归客。

客重募(募集资金)修庙宇,从此香火大盛。

赵孝廉丰原(赵丰原,山东历城人,举人,官至河南府知府,即州长)言之最悉。

(原为《聊斋》“卷十”第四篇,归入“王本聊斋”之“神仙集”)

老王感言:和尚募捐变成杀人越货,原因是他怕布商后悔掏出的钱财太多,把他给收拾了;布商行善惹来杀身之祸,原因是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威胁到和尚的正面形象。

老实说,几年前当老王第一次读懂这个故事时,差点笑出声来。离谱,太离谱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违背常理的事儿呢?后来看了几则社会新闻,老王才开始相信,在小人辈出、贪欲膨胀的社会,这种事儿完全可能发生。

比如,一位老人受伤倒地,一位路人将其救起,送进医院;老人的家属非但不感谢,反而说救人者就是撞人者。其逻辑是:“不是你把他撞倒的,你为什么要救他?”此事闹上法庭。救人者为自证清白和免除巨额索赔,只得到出事地点寻找证人。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多么盼望神佛化身为“红裳女子”,来帮他一把呀!

回到故事本身,由于“神佛现化”,引来正义之士——海防将军,布商被救了出来,和尚被当场处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的法则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聊斋》又一次传播了正能量。但正如清代评论家何守奇所疑问的:“未必处处有神”。换个神仙不常去的地方,比如现在的中国,“善心招难”者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想读“原味聊斋”又怕看不懂的朋友,请您读“老王聊聊”。

”王本聊斋“将全套《聊斋》分成神、鬼、人、妖四大部分,又通过分段、夹注、点评,帮您越过文本障碍,领略名著风采。

原图配诗:“谿壑难填秃儿(和尚)心,借将佛面乞多金。若非菩萨慈悲力,防海将军何处寻?”

布商

(善心招难)

布商某,至青州(山东地名,今属潍坊)境,偶入废寺,见其院宇零落,叹悼(叹息)不已。

僧在侧曰:“今如有善信(善心),暂起(建)山门,亦佛面之光。”

客慨然自任(自愿担当)。

僧喜,邀入方丈(长老的房间),款待殷勤。

僧又举(列举)内外殿阁,并请装修。

客辞不能。

僧固强(强迫)之,词色悍怒。

客惧,请即倾囊,于是倒装(掏光钱包)而出,悉授僧。

[布商]欲出,僧止之曰:“君竭资(拿出全部钱财)实非所愿,得毋(会不会)甘心(报复)于我乎?不如先之(先下手)。”遂握刀相向。

客哀求切,[僧]不听;[布商]请自经(上吊),[僧]许之。

[僧]逼置暗室,且迫促之。

适有防海将军经寺外,遥自缺墙外,望见一红裳女子入僧舍,疑之。

[将军]下马入寺,遍搜不得。

至暗室所,严扃(读jiōng,关闭)双扉。僧不肯开,托(假托)有妖异。

将军怒,斩关(劈门)入,则见客缢(读“义”,吊死)梁上。救之,复苏,诘(读“杰”,问)得其情。

[将军]又械问(拷问)僧女子所在。实为乌有,盖(原来是)神佛现化(现身)也。

[将军]杀僧,财物仍以归客。

客重募(募集资金)修庙宇,从此香火大盛。

赵孝廉丰原(赵丰原,山东历城人,举人,官至河南府知府,即州长)言之最悉。

(原为《聊斋》“卷十”第四篇,归入“王本聊斋”之“神仙集”)

老王感言:和尚募捐变成杀人越货,原因是他怕布商后悔掏出的钱财太多,把他给收拾了;布商行善惹来杀身之祸,原因是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威胁到和尚的正面形象。

老实说,几年前当老王第一次读懂这个故事时,差点笑出声来。离谱,太离谱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违背常理的事儿呢?后来看了几则社会新闻,老王才开始相信,在小人辈出、贪欲膨胀的社会,这种事儿完全可能发生。

比如,一位老人受伤倒地,一位路人将其救起,送进医院;老人的家属非但不感谢,反而说救人者就是撞人者。其逻辑是:“不是你把他撞倒的,你为什么要救他?”此事闹上法庭。救人者为自证清白和免除巨额索赔,只得到出事地点寻找证人。可以想象,他当时是多么盼望神佛化身为“红裳女子”,来帮他一把呀!

回到故事本身,由于“神佛现化”,引来正义之士——海防将军,布商被救了出来,和尚被当场处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的法则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聊斋》又一次传播了正能量。但正如清代评论家何守奇所疑问的:“未必处处有神”。换个神仙不常去的地方,比如现在的中国,“善心招难”者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想读“原味聊斋”又怕看不懂的朋友,请您读“老王聊聊”。

”王本聊斋“将全套《聊斋》分成神、鬼、人、妖四大部分,又通过分段、夹注、点评,帮您越过文本障碍,领略名著风采。


相关文章

  • 国学网--国学文库--[聊斋志异]中的章丘人(马永涛)
  • <聊斋志异>中的章丘人 马永涛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长期在靠近山东章丘的王村镇西铺村毕际有家教书,一生多次到过章丘,<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女郎山>.长申地庄"浆水庙"<创修五 ...查看


  • 2011-2012学年期末考试高二作文失误点分析
  • 2011-2012学年期末考试高二作文失分点分析 特长部高三 李丁卓 高二同样是材料作文.农民的萝卜滞销,于是决定免费赠送,市民在拔萝卜的时候,也偷挖了农民的红薯,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之后,有人帮农民卖红薯,亦有人与农民签订了购菜合同. ...查看


  • 2011-2012学年期末考试高二作文失误点分析 1
  • 2011-2012学年期末考试高二作文失分点分析 特长部高三 李丁卓 高二同样是材料作文.农民的萝卜滞销,于是决定免费赠送,市民在拔萝卜的时候,也偷挖了农民的红薯,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之后,有人帮农民卖红薯,亦有人与农民签订了购菜合同. ...查看


  •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活动目标: 1.待他人对人对己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籍,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善由我始"的交往态度:具备换位思考的意识和素质,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能力:掌握换位思考 ...查看


  • 读三杯茶有感
  • 读<三杯茶>有感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上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一个人,一个心愿,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 这是写在<三 ...查看


  • 聊斋名篇[胭脂]赏析
  • <聊斋志异>名篇<胭脂>赏析 <聊斋志异>卷十中的<胭脂>,是情节比较曲折富有戏剧性的一篇,所以被拍成电影.这篇大概是以一个传说的故事为基础写成的小说,作者的本领是怎样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凭着 ...查看


  • 论蒲松龄之孤愤_郑子运-副本
  •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13:52:5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7.1080.I.20151020.1352.002.html ·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 炎凉.封建礼教扼杀 ...查看


  • 道德讲堂主持词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 "道德讲堂"之孝敬长辈主持词 "道德讲堂"之孝敬长辈主持词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幼儿园"道德讲堂",我是本期讲堂的主持人宋卫华.道德讲堂讲述的是发生在我们 ...查看


  • 好心未必有好报论述
  • 我再次重申我方的观点是:好心未必有好报.对方辩友刚才一直混淆了一个概念,好心不等于好事,更不等于好人.好心只是一个主观动机,主观的动机不等于客观的事实."总是"是一个必然的判断,凡是无绝对,绝对的判断只会导致绝对的偏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