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的[忆昔]看盛唐经济的繁荣

  摘要: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本文试从杜甫的《忆昔》来分析盛唐经济的繁荣。为今天的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杜甫;经济;思想;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精华——诗歌,大量反映经济现象,而唐诗中对经济现象的描写,更是举不胜举。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它大统一的集权政治、广大的疆域、发达的经济、恢弘的气度、繁华的气象及高雅的审美趣味都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积极的影响。唐诗是对中国文学前进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唐诗作者广泛,诗篇众多。

  唐代许多诗人从各个角度对盛唐的繁盛作了大量的描写和赞美,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详细描写盛唐极盛时期表现的当首推杜甫的《忆昔》。诗为作者53岁时写成,当时作者在阆州。原诗共两首。两首皆借古讽今,委婉谏诫。就让我们以第二首前半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杜甫对盛唐经济的描述吧。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从初唐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唐王朝已达到了鼎盛时期、黄金时代。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元和中兴,唐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此时期不独文化发达,国力强盛,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而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较为稳定,并由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诗篇一开头,作者便用充满感情的语句指出开元年间是大唐帝国经济上的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之前,统治者们大都励精图治,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废除严刑峻法;军事上,轻言战事,休养生息;经济上轻徭役、薄税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实行均田;文化上,尊经崇儒、编纂史书;教育上,兴办学校、大开科举。民族关系上,华夷一家,四周交往不断。如唐太宗执政时期,他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民族关系的改善。单从经济上说,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生产不断发展。贞观初年,霜旱为灾,米谷踊贵,一匹绢才值一斗米。贞观三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至十五年,米“斗值三钱”。这就是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而到唐高宗“麟德三年,米每斗直五文。”

  唐玄宗执政初期,更是发奋图强,发展经济。

  经过玄宗初期的励精图治,到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封泰山时,“米斗至十三文,青、齐,斗至五文。自後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数千里,不持寸刃。”对此,唐人郑 曾自豪地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驿麋至,人情欣欣然。” 这便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

  由于大唐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繁荣强盛,以至于从贞观四年开始的“天可汗”称号一直延续了120年之久。具体地说,盛唐经济的繁盛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烟阜盛

  人口的合理发展与增长,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社会生产力前进的有力证明,也是国家安定的重要表现。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与战争频繁,人口发展极为缓慢。经过初唐到唐玄宗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此时社会生活较为安定,人口繁衍迅速,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居民就有万家之多。证之以史,此言非虚。为了更好地说明杜甫的这一观点,我们据杜佑《通典》卷七和新旧《唐书》及其他资料,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人口列表,以证所言非虚。

  通过上表可以明确看出,我国人口在缓慢的增长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有三次显著的人口高峰期,人口总数都超过了50,000,000之多,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人口达59,594,978;东汉桓帝永寿三年,人口为56,486,856;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起,唐朝人口已超过50,000,000。这种持续增长的情形,直到“安史之乱”以后。二是每当战乱、社会动荡时期,我国人口数量锐减,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末年及唐朝“安史之乱”后。三是唐玄宗执政后,人口增长较快,户数由前几朝的不满4,000,000户激增到7,000,000户以上,人口由4000多万稳定增长到5000多万。开元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稳定增长,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唐诗中,不独杜甫吟咏到人口的繁盛,就是和他同时期的诗人亦多次在诗歌中吟诵不已,兹据《全唐诗》略举几例:

  武卫千庐合,严扃万户深。——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卷049)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王维《听百舌鸟》(卷128)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崔颢《渭城少年行》(卷130)

  由上可以看出,盛唐时期,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杜甫在《水槛遣心二首》其二中更是自豪地说:“城中十万户。”就连大历年间的李端亦曾感慨地说:“忆著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

  二、农业丰收,公私府库充盈

  王昌龄有一首诗颂扬盛世繁华: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驾幸河东》)

  诗歌描写了唐玄宗出行时的盛况。诗中仪仗庄严,属国相从,充满了非凡的自信和无比的自豪,极有盛唐风范。还有王维的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些都从政治方面写出了大唐帝国的兴盛。而杜甫的这首《忆昔》诗的三四两句则从经济上说明开元盛世之时,国家公私府库充盈,农业丰收,水稻、小米等成为人们的主食。   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和大陆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古代是典型的“多元交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形态,以至于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农业发展。比如汉景帝曾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大唐立国之后,统治者更是对农业发展特别重视。如向被史家所称颂的唐太宗即位之初即认识到农业与民生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贞观二年,他曾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十六年,他又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为此他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他首先反对奢靡,提倡节俭。如开元二年七月,他针对当时的“风俗奢靡”下诏曰:“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 “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馀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十]。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 同时,“罢两京织锦坊。”九月,又下诏禁止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亡者,有损生业”,“既竭家产,多至凋敝”。于是,他明确规定:“冥器等物,仍定色数及长短大小;园宅下账,并宜禁绝;坟墓茔域,务遵简俭;凡诸送终之具,并不得以金银为饰。”二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玄宗在《春中兴庆宫宴》的诗序中写道:“所宝者粟,所贵者贤。故以宵旰为怀,黎元在念。尽力沟洫,不知宫室之己卑。”表达了他对水利的重视和关心。开元二年,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在今河北三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经过数年的努力,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开元年间,全国共兴建了五十六项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于有唐一代水利工程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组织垦荒,扩充屯田。通过屯田,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安置了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也便于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由于统治阶级在经济上采取的积极措施,使国家的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相应提高,国家收入大大增加。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盛时国家每年收租粟为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斛,所以像稻米、白面这样较为精细的粮食也逐渐进入普通人家的饭桌,故而作者满怀豪情地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作者在稍后所写的《秋兴八首》中亦提到:“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参考文献:

  [1]杜佑.《通典》卷七.中华书局,1984:40

  [2]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1998:3

  摘要: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本文试从杜甫的《忆昔》来分析盛唐经济的繁荣。为今天的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杜甫;经济;思想;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精华——诗歌,大量反映经济现象,而唐诗中对经济现象的描写,更是举不胜举。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它大统一的集权政治、广大的疆域、发达的经济、恢弘的气度、繁华的气象及高雅的审美趣味都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积极的影响。唐诗是对中国文学前进的一个总结和发展,唐诗作者广泛,诗篇众多。

  唐代许多诗人从各个角度对盛唐的繁盛作了大量的描写和赞美,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详细描写盛唐极盛时期表现的当首推杜甫的《忆昔》。诗为作者53岁时写成,当时作者在阆州。原诗共两首。两首皆借古讽今,委婉谏诫。就让我们以第二首前半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杜甫对盛唐经济的描述吧。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从初唐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唐王朝已达到了鼎盛时期、黄金时代。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元和中兴,唐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此时期不独文化发达,国力强盛,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而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较为稳定,并由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诗篇一开头,作者便用充满感情的语句指出开元年间是大唐帝国经济上的全盛时期。

  安史之乱之前,统治者们大都励精图治,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废除严刑峻法;军事上,轻言战事,休养生息;经济上轻徭役、薄税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实行均田;文化上,尊经崇儒、编纂史书;教育上,兴办学校、大开科举。民族关系上,华夷一家,四周交往不断。如唐太宗执政时期,他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民族关系的改善。单从经济上说,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生产不断发展。贞观初年,霜旱为灾,米谷踊贵,一匹绢才值一斗米。贞观三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至十五年,米“斗值三钱”。这就是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而到唐高宗“麟德三年,米每斗直五文。”

  唐玄宗执政初期,更是发奋图强,发展经济。

  经过玄宗初期的励精图治,到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封泰山时,“米斗至十三文,青、齐,斗至五文。自後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数千里,不持寸刃。”对此,唐人郑 曾自豪地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驿麋至,人情欣欣然。” 这便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开元盛世”。

  由于大唐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繁荣强盛,以至于从贞观四年开始的“天可汗”称号一直延续了120年之久。具体地说,盛唐经济的繁盛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烟阜盛

  人口的合理发展与增长,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社会生产力前进的有力证明,也是国家安定的重要表现。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与战争频繁,人口发展极为缓慢。经过初唐到唐玄宗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此时社会生活较为安定,人口繁衍迅速,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居民就有万家之多。证之以史,此言非虚。为了更好地说明杜甫的这一观点,我们据杜佑《通典》卷七和新旧《唐书》及其他资料,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人口列表,以证所言非虚。

  通过上表可以明确看出,我国人口在缓慢的增长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有三次显著的人口高峰期,人口总数都超过了50,000,000之多,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人口达59,594,978;东汉桓帝永寿三年,人口为56,486,856;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起,唐朝人口已超过50,000,000。这种持续增长的情形,直到“安史之乱”以后。二是每当战乱、社会动荡时期,我国人口数量锐减,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末年及唐朝“安史之乱”后。三是唐玄宗执政后,人口增长较快,户数由前几朝的不满4,000,000户激增到7,000,000户以上,人口由4000多万稳定增长到5000多万。开元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稳定增长,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唐诗中,不独杜甫吟咏到人口的繁盛,就是和他同时期的诗人亦多次在诗歌中吟诵不已,兹据《全唐诗》略举几例:

  武卫千庐合,严扃万户深。——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卷049)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王维《听百舌鸟》(卷128)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崔颢《渭城少年行》(卷130)

  由上可以看出,盛唐时期,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杜甫在《水槛遣心二首》其二中更是自豪地说:“城中十万户。”就连大历年间的李端亦曾感慨地说:“忆著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

  二、农业丰收,公私府库充盈

  王昌龄有一首诗颂扬盛世繁华: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驾幸河东》)

  诗歌描写了唐玄宗出行时的盛况。诗中仪仗庄严,属国相从,充满了非凡的自信和无比的自豪,极有盛唐风范。还有王维的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些都从政治方面写出了大唐帝国的兴盛。而杜甫的这首《忆昔》诗的三四两句则从经济上说明开元盛世之时,国家公私府库充盈,农业丰收,水稻、小米等成为人们的主食。   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和大陆文化的完美结合,在古代是典型的“多元交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形态,以至于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农业发展。比如汉景帝曾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大唐立国之后,统治者更是对农业发展特别重视。如向被史家所称颂的唐太宗即位之初即认识到农业与民生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贞观二年,他曾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十六年,他又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为此他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他首先反对奢靡,提倡节俭。如开元二年七月,他针对当时的“风俗奢靡”下诏曰:“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 “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馀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十]。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 同时,“罢两京织锦坊。”九月,又下诏禁止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亡者,有损生业”,“既竭家产,多至凋敝”。于是,他明确规定:“冥器等物,仍定色数及长短大小;园宅下账,并宜禁绝;坟墓茔域,务遵简俭;凡诸送终之具,并不得以金银为饰。”二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玄宗在《春中兴庆宫宴》的诗序中写道:“所宝者粟,所贵者贤。故以宵旰为怀,黎元在念。尽力沟洫,不知宫室之己卑。”表达了他对水利的重视和关心。开元二年,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在今河北三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经过数年的努力,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开元年间,全国共兴建了五十六项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于有唐一代水利工程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组织垦荒,扩充屯田。通过屯田,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安置了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也便于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由于统治阶级在经济上采取的积极措施,使国家的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相应提高,国家收入大大增加。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盛时国家每年收租粟为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斛,所以像稻米、白面这样较为精细的粮食也逐渐进入普通人家的饭桌,故而作者满怀豪情地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作者在稍后所写的《秋兴八首》中亦提到:“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参考文献:

  [1]杜佑.《通典》卷七.中华书局,1984:40

  [2]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1998:3


相关文章

  •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刘丽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汉唐盛世 第四课时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 ...查看


  • 盛唐气象与盛唐边塞诗
  • 第33卷第2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3,No.2 2011年3月 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Mar.2011 &quo ...查看


  •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 ...查看


  • 唐诗宋词概说
  • 唐诗宋词概说 上编唐诗 第一章 唐诗概述 1. <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查看


  • 唐诗宋词第一周文本
  • 唐诗繁荣表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期 唐人街:唐代非常的强大 唐代的强大表现在很多方面 唐诗是唐代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 唐代文学:唐诗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 "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重 ...查看


  • 灿烂辉煌的中国唐代诗歌
  • 灿烂辉煌的中国唐代诗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 ...查看


  •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9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一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一个标志①.说到盛唐边塞诗繁荣 的原因,研究者每好引用胡震亨 < 唐音癸签> 卷二七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 唐词人自 ...查看


  • 18.唐诗与宋词
  •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①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 ②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③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及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的突出特点. ④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 ...查看


  •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