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取向--公平和效率

2010年5月总第477期第05期

经济论坛

Economie

Forum

May.2010Gen.477No.05

财政转移支付的日标取向——公平和效率

文/魏向杰

【摘

要】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根据不同的

经济形势安排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总体来看就是在公平与效率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本文对公平与效率目标做定量描述,验证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取向差异,并据此提出提高财政转移效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公平;效率

【作者简介】魏向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发展。

一、引言

经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承原体制的专项拨款、原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其他补助及税收

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眼于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

能力的差距,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的现状,但可以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创造条件。本文通过界定转移支付中公平和效率目标,以期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在实现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合理配置,实现总体效用最大化。

二、财政转移支付目标选择的合理性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认为财政政策具有以下功能:配置资源;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实际上这是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失灵的地方才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节。所以,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就要发挥它的功能。

从目前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来看,具体体现为弥补财政缺口、均等化、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

返还五种形式,形成了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

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财政转移制度。这是一个形

式多样、新旧体制利益分配兼顾的‘馄合体”。这

样的制度安排沿袭了过去以来一直坚持的增量改革的思路。即维持现行的地方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增量改革,逐步实现财政支出均等化。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坚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由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导向不

惟一,因此既实行‘公共服务”导向的转移支付政策(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实行‘经济增长”导向的转移支付政策(税收返还),还实行或‘公共服务”或‘经济增长”导向的转移支付政策(专项转移支付)

(吴胜泽,2008)。乔宝云等(2006)认为,以税收返还和总量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刺激地方财政努力总体上来说并不成功,它抑制了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同时,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努力行为是有差异的,富裕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低于贫穷地区,这导致了地区人

题、增强中央政府的政治控制。总体来看,财政转

移支付的目标概括为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在任何时候公平和效率都不能兼得,两个目标之间只可能存在相互兼顾的关系。既然兼顾就有谁为先的选

择。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坚持,即那些允许经济不

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继续提高效率。这会继续拉大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短期内缩短这种差距较为困难。而

均财政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财政转移支付效

果被弱化。由于外部性问题以及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巨大,财政分权也可能会导致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效率低下以及地区间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等问题,从而对社会总福利造成负面影响(Casas,1997)。所以,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并非非此即彼的两者相权问题,如果政策效果不力,就可能导致公平与效率皆损。这就提出如何对现有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相对公平和最高效率的问题。笔者认

对中西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公平问题,维持不同地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是不均衡的,这决定了我们的发展也是不均衡

・S・

的发展过程。一部分地

区优先发展,先富带动

后富,最终走公平富裕

年份

表11

998—2008年地方财政收支及收支差的均值及方差

地方财政决算支出or

省份(n)

(亿元)

511.09528.16470.83526.28843.53725.09970.779568.6911414.014868.223050.329385.153282.973903.683988.91318542090063328276047891420510

地方财政决算收入

的道路。因此,我们在

发展过程必须兼顾效率

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亿元)

1842.38

亿元)

1935.Ol2079.122295.812571.763330.244038.194828.335786.286701.067672.589035.3410366.6513134.5615281.4517229.8520592.8125154.3130431.3338339.290949052.7154

30303030303030303l313l313l3l3l3l3l3l313l

(亿元)

-3.08--4.48-2.82-2.262.07-57.55-61.42-67.98-73.45-86.73—llO.98-127.76-171.98-218.27-238.06-280.63一324.29-391.22—476.34-658.32

与公平。既然是兼顾,也就必须有谁先谁后。到底谁先谁后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

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目标取向是不同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效

19“.68

2211.232503.863391.442311.62985.583746.92

率差距如何缩小呢?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对发达地区给予支持,

目的是增加它的活力,

4424.22

4983.955594.876406.067803.385159849.9811893.3715100.7618303.5823572.618128644.9109

19992000200l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加快它的发展速度,使它成为窗口和开路先锋,为其他地区做楷

模,使后人少走弯路;

对落后地区的扶植,其

中包括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不发达地区,要加大扶植力度,加快它的发

资料来源:根.:1詹1989,-..2008年<中国财政年鉴》测算。

展速度;而对更为落后的地区,政府的扶贫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

三、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目标选择分析(一)各地财政收支差距的测度

,支出方差:DR:(EG。-G.,)一

来判断地区的差距。更客观地,我们可以用收入与

支出的差的方差来判断,

转移支付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其目的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而我们可以从各地区的收入R和支出G中间接地看出全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通过均值:

盯=D(R—G)=∑世鼍掣。

cr0是一个标准值,通过它可以评价全国各地区

∑R;

收入均值:ER=——

如果方差仃<咖(cr0为标准值),说明地区间差距很小,我们可以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如果方差盯>cr0(O'o为标准值),说明地区间差距很大,则说明转移支付应该注重公平,应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之间的贫富差距的大小。当然,中央可以根据宏观调控和长期目标,来定出一个标准值(To(cro>O

收入与支出之差的均值:E(R—C)=——

艺(R;一q

的上升来看社会总量的增长趋势,社会总量:

Q=f(ER(t),EG(t)),Q’>0,Q”<0。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很

大,所以根据我国各地区的收入与支出差统计的方差值盯远大于O"o。

通过统计数据证实上述公式E(R—G)=艺(R;一q

——的描述。其中,i=l,2,3……31,代表

通过方差来看地区的发展差距,

收入方差:DR_∑罢竽

表2各年中央转移支付的区域比较

东部地区

时间

转移支付总额单位:万元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叭20022003200420052006200r72008

191521382072824l2308015525752690304994413860692844699112602623487636455l8277890797398345113344368137457317167650517231211364.7

中部地区

转移支付

西部地区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单位:万元

6201610724234278021628962771102306341213841713295134149989582046873l241869552975790831384316335169253578664446937393

所占比例(%)

32353435343l302527293l28242l20

单位:万元

5879526481040257256996433793817918511627107125767531841068522541182244585972768552833577761448512005748925075343483

所占比例(%)

37232525

单位:万元

70710028675497955229410356126120896221484140418827225

所占比例(%)

3l424140

26

3028302930

40

3942454441

26852705

3335463834133355399549094838229l5908919274374623108930489

29

29333433

40

43434547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1t包括:山西、吉林、安擞、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1989"-2008),经整理归纳计算得出。

省份。R;和G;分别表示当年的地方财政决算收入和

化幅度不大,大体反映了税制改革之前,中央政府对各地的转移支付差距不大,且相对较为稳定。税制改革以后,该值迅速扩大,说明各地转移支付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地方财政决算支出总额。计算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增长,国力强盛,收入与支出总量都在逐年增长。

收人与支出之差的均值的绝对值在1994年之前逐年

!’,1994年之后则逐年上升。统计资料显示见如衣l

其中庐D(R—G):∑匹(曼=9二罂I二鱼埴—

n-l

1994年之前,中央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财政政策上,实施放权让利的政策措施,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结果导致中央财力有限,转移支付力度与效果较弱。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力得以改善,中央通过财税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实施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另一方面,通过税收返回等政策措施,

(二)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

资料表明(见表2、表3):财税改革初期,各地区所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相差无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的实施,中央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与此同时缩小了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东部地区的比例几乎保持不变。这一时期转移支付的目标是兼顾西部的公平与东部的

鼓励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从各省的收支差额与均值

的方差仃的数值变化来看,在1994年之前,数值变

时间

转移支付总量(亿元)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8261.4110407.2l1473.6813501.4518l12.4522945.61

效率。随着中部崛起计划(2005)的实施,中央加

大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中央对西部地区的

表3全国各年实现公平与效率目标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

公平目标的转移支付(f乙元)

财力性转移支付

1914.292604.93812.724731.976803.088696.49

效率目标的转移支付汜元)

税收返还(包括体制性补助)

4512.394379.14143.714367.904121.274282.19

公平目标所占比例

45.4%57.9%63.9%67.6%77.2%81.3%

效率目标所占比例

54.6%42.1%36.1%32.4%22.8%18.7%

专项转移支付

2598.13423.23517.254411.587188.109966.93

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郝预决算报告(2003"--2008)计算得出。

・7・

裹4地区间经济差距、财政能力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

计量指标比值

比值

经济差距城乡人均收,K(2005)

3.2:1财政能力差距

5个最高辖IX/5个最低辖N(2004)7.7:1最高辖IX/最低辖IK(2004)

8.8:1公共服务差距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7.4:l城乡小学生均财政支出(2000)

4.5:l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

转移支付稳中有升。这一时期经济结构中突出矛盾之一——区域发展不平衡。该时期中央转移支付的

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解决公平问题。因为它已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中央的财政转移支

付政策目标明确。虽然中央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

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即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

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公共品供给仍显不足。从表4中,我们发现与地区间经济差距相比,中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似乎更大。由于存在巨大的公共

服务不平等,贫困地区居民获得教育与卫生保健的

机会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大约80%的中国卫生资源(医疗、护士、医疗设施与设备等)分布在占全国人口35%的城市,其余20%分布在占全国人口65%的农村。这就是涉及到对公平与效率的理解。对于这里的效率的解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既定公共资源情况下,用作公平目标支出增加会导致效率目标

的支出减少;第二层是中央政府公平目标的转移支

付支出增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得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供给无法实现均等化,导致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损失。也即中央转移支付支出增长与地方政府支出不足的矛盾。当前情况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着重加大实现公平目标的转移支付支出,必然降低追求效率的转移支出。而实现公平目标的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结果公平与效率都不能实现。笔者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平与效率损失是政

府失灵的表现,而政府失灵由主观失灵和客观失灵

之分。主观失灵指政府部门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并非出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基于某种政治考虑或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结果造成公平与效率的损失。客观失灵指中央政府本来出于良好的

愿望实施干预,但实际结果事与愿违。

四、结论与对策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

.8.

区经济发达,经济快速增长,现在面临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涉及人民

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活条件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改善。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同家及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

应该赋予转移支付以不同的涵义。从中国的国情

看,在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选择上我们只能兼顾公

平与效率。财政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是逐步缩tJ,

于不公平带来的财政支出,扩大提高效率的财政支出。随着国力增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

支付,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使之法制化,

而对提高效率的财政支出采取相机抉择。基于这样

的现实,我们在财政转移支付上的基本思路体现为:

1.首先,涉及全国范围内关系国计民生的支出必须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转移支付,体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大对转移支付支出使用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转移支付资金落

实到位。及时准确公布相关信息,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透明度。针对相关法律的缺失,加强立法,

使之规范实施。

2.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为了保持其强劲的增长势头,除了继续实施税收返还政策,还要在市场失灵方面增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是解决效率问题。同时,要从税收返还中

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作为准备基金,用于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横向差距。

3.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

距,通过政策手段缩短差距短期来看不太现实。但

是,我们可以为落后地区的经济起飞提供必要基础

条件,这些是中央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通过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

条件,提高人力资本储备,提供市场不能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同时,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成.财政分权下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优化路径[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9.

[3]洪银兴.掏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现E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

[4]刘黎明.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艳军)

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取向——公平和效率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魏向杰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论坛

ECONOMIC TRIBUNE2010,(5)0次

参考文献(4条)

1.谷成 财政分权下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优化路径 2009(2)2.阿瑟?奥肯 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1999

3.洪银兴 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现 2005(3)4.刘黎明 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李芳芳 我国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 2002

该文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意在研究中国中央政府对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该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中国的转移支付政策,继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并以此为指导,进入到对中国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研究.文章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理论、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目标的分析以及国际转移支付的比较分析,确立了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进而在对西部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西部应该采取有条件转移支付为主、无条件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模式.文章对有条件转移支付和无条件转移支付的模式进行了探析,并对有条件转移支付领域进行了考察,文章最后给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中央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政策建议.

2.期刊论文 焦麦青.JIAO Mai-qing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立法目标与模式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

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模式的确定,应与其立法目标相匹配,不仅应承载社会公平理念,满足我国财税制度规范化的诉求,而且还要应对诸多制度层面的挑战.在我国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模式采用纵向型转移支付,是平衡财政转移支付价值目标与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最佳选择.

3.学位论文 李嫚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法保障研究——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 2009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此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各种矛盾开始凸现。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很大并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重要表现。当然,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财政能力的不均等是造成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及财政体制这一根本制度入手,真正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论文从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财政均等化对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财政转移支付法存在许多有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转移支付法法律位阶较低且缺乏稳定性,不利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目标的权威性和持续性;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规定的过于原则且缺乏相应的责任认定和处罚措施,使均等化在实施方面流于形式;转移支付形式繁杂,不符合国际上一般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标准,转移支付的结构、规模也不体现均等化的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目标的多头性,其中,“中央控制导向”目标远远超过其“财力均等化”的目标,同时为配合中央的其他政策带有繁重的短期目标倾向,这些都有损于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此外,1994年分税制改革没有清楚的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很好规定和实现均等化目标的深层次原因。财政能力上的不均等已经带来并将继续拉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从而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大。

为了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设计,在改革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基础上制定《财政基本法》,《财政基本法》中应当规定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决策程序等,为财政转移支付法实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供基础性的制度和法律支持。二是制定《转移支付法》。从宏观的法律框架设计方面,制定的《转移支付法》应当明确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协调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与其他政策性目标的关系。明确规定接受转移支付的对象,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形式,处理好支付形式之间的关系。改进实施机制,成立专门的、层级较高的政府转移支付委员会,建立准确的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库,为转移支付资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数据跟踪;从微观的具体内容方面,制定的《转移支付法》应当将现行多样的转移支付形式统一规范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取消不具有不均等化效果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扩大具有明显均等化效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改变当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以“因素法”取代传统的“基数法”,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着重从资金结构、计算方法及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从而保证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4.期刊论文 阿智卿 浅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及目标 -中国商界2008(1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探讨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接着重点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5.学位论文 项莉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筹资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2005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将在分析中国农村公共卫生筹资状况和公共卫生开展状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我国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转移支付体系的必要性,并在确定我国农村公共卫生转移支付应确保的目标基础上初步构建适于中国农村的公共卫生转移支付体系,这必将完善和丰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和公共卫生筹资理论,扩展其应用领域。实践上将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投入政策的制定和整个国家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县、乡、村公共卫生提供机构能真正筹资到位,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最终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健康公平。

资料来源:现场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现场调查资料:湖北省经济水平高、中、差的县中选取8个县。调查8个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每县两个乡卫生院。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研究资料来源于卫生部-世界银行合作项目(卫生IX)的调查资料。在海南和湖南省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省选取10个县,以各乡镇经济水平作为分层依据,共抽取23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查。同时查阅卫生统计年鉴、卫生部财务报表中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1、我国实行规范的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必要性分析:理论上从两方面分析,从公共卫生事业的性质方面运用社会公平理论、人力投资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进行分析,从政府的角度运用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失衡理论来阐述。实践依据表现为(1)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事权划分不清、一般性转移支付缺乏均等化效果、专项补助分配不规范、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2)我国一般转移支付中投入卫生领域的数额较少,而

农村三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向了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房屋建设方面,而对人员培训的投资仅有3%左右(3)世界各国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现况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于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十分重要。 2、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研究

结果:(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开展状况不容乐观,237个乡镇卫生院中有个别卫生院连最基本的计划免疫都没有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约有1/4的卫生院没有开展,许多低于成本收费的公共卫生项目严重不足。管理和监督工作较严格的项目开展情况相对好很多。同时各卫生机构收费标准差异很大。

(2)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自身补偿能力有限,同时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地区差异大,投入方式不合理。湖北省各县县级财政投入相对其应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而言,有四个县相对充足,另四个相对不足,而省、地级财政的投入相对它们应承担的成本而言,严重不足,财政投入的层次仍较低。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与该地区发展状况并不呈正相关,还受重视程度的制约。

(3)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揭示不同补偿水平对公共卫生产出的影响,表明只有政府投入非常不足的机构与其他机构在公共卫生的提供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1)迫切需要由中央政府或各省统一颁布公共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除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和重视外,日常的管理与监督也是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2)应加强卫生事业财政保障机制研究,明确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多大合适,在政府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防疫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多大合适,根据哪些因素确定合理的卫生投入结构,使各地各级政府投入有掘可依。财政能力特别低下时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这些地区公共卫生筹资的稳定性。

(3)应改变现行对公共卫生笼统的定额投入方式,应根据服务人口、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由县财政合理安排防保经费,政府还应积极引入监督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公共卫生机构服务的开展。

(4)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负担的层级,对于保证公共卫生的足额投入,减少地区差异十分关键。

(5)机构应免费提供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其成本,应分解为不同级别财政应承担的责任,足额进行投入,对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方政府可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来确保其投入。对于准公共卫生服务,应在科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分解其中个人应负担的部分,全省制定标准价格,其应由政府投入的部分同样可分解为不同级别财政应承担的责任,足额进行投入。 3、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研究

(1)通过传统消费者理论工具—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确定公共卫生领域更倾向于选择公共卫生专项配套补助的模式。

(2)通过专家咨询和文献查阅确定了我国公共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目标,政府应确保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10项纯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国家最低保障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国公共卫生转移支付的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日常运行成本,还包括让这些停顿的机构重新运转起来的最低启动成本。因此调查这些相关目标及其相关目标的成本已迫在眉睫。

(3)转移支付体系的主体和客体:转移支付的出资方应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地市为辅。转移支付的承受方应是县政府,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应以专项资金的形式直接面对县政府,专款专用。

(4)为达到确保各地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实行按服务项目补助。转移支付需求包括两部分,纯公共卫生服务和准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相关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按年度给予。针对各县人力、设备资源等方面目标的转移支付需求可实行分项比例补助,建立了相应模型,建议采用配套性转移支付。该补助应一次性投入。应调整现行转移支付分配结构,把转移支付资金使用重点从房屋、设备等建设上转移到人才建设上。 创新性:

(1)理论上的创新:把公共卫生筹资理论中的社会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人力投资理论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中的政府职能理论、纵向财政失衡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公共卫生领域财政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丰富和扩展了理论的应用领域。

(2)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明确了转移支付类型、原则、目标、分配结构。

(3)初步建立了确定转移支付数额的模型。包括按年度给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模型和一次性投入的针对各县人力、设备资源等方面的转移支付需求。

6.学位论文 杨波 试论规范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001

该文首先分析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基金含义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定义.根据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这一定义,分析评价了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认为中国距离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规范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如何规范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一问题上,该文认为明确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完善分税制和实现法治化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三大前提,并提出了近期对现行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规范调整的政策建议.

7.学位论文 李冬妍 论我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200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是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围绕完善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理论界及相关实务部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财政学界对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基本共识是:以客观、科学地评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以各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实现均等化为目标,保证向该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事务而实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提供完善、均衡的公共服务,均衡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体制,配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地区差距的客观要求.然而,作者却发现,对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转移支付的均衡性无条件拨款,着力于拨款的公式化研究.似乎均等化就是公式化.该文认为,正如定义表述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是一种财政平衡制度,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作用,也可以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作用固然值得肯定,但对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性财政转移支付及其它转移支付形式在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财政的纵向和横向平衡是财政均衡的有机组成部分,均等化转移支付不仅意味横向平衡.财政纵向平衡是横向平衡的前提;财政横向平衡的必然促进纵向平衡的实现.以此为出发点,该文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较为全面、系统的讨论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初步考察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表现的基础上,着力于实现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完善.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均等化的内涵:简单介绍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着重界定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阐述其系统性、适度性的核心内涵;分析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并对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该文的理论部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作用的经济学原理;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公共品"外部性"的矫正原理;财政转移支付均衡状态的度量理论,为该文提供理论支持.在第三部分中:在初步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差距及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间财政能力均衡作用的表现;得到的结论为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十分明显,财政转移支付在纵向均衡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横向均衡效应未能实现,有时甚至加剧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最后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中存在的问题,使后面的论述有的放矢.第四部分对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三个典型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比较与借鉴.在国家选择上着重考虑到这三个国家采用的体制代表或贴近比较典型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形式;以人口、土地面积等衡量为类似中国的大国;政府规模同中国政府有一定可比性.其中,澳大利亚均衡无条件拨款以其考虑因素最全面、设计最复杂而著称于世.因此,我们对其无条件拨款进行较细致的考察.这三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中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第五部分是该文的应用部分.提出了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构建原则,并系统的提出了构建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8.期刊论文 刘剑.张筱峰.LIU Jian.ZHANG Xiao-feng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框架 -当代财经2005(3)

义务教育具有特殊的"双重外部性",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的供给将不足.同时,在多级财政体制框架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财力分配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都不平衡.因此,应通过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制度安排,促进义务教育外部效应内在化,提高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弥补各级政府教育财政缺口,缓解义务教育财政的纵向不平衡;实现各地教育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上级拨款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的意图与偏好.

9.学位论文 张华荣 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008

构建和谐社会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手段,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规范性,国家财政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为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而实行的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包括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补助两种基本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有效提供地方公共品,可以弥补财政纵向和横向失衡,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解决地方性公共品的外溢性问题。

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回顾和基本现状分析,包括其主要形式、总体规模和结构等,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缩小地方差距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特别是转移支付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的财政能力。但是,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转移支付的计算不科学、结构不协调、运行机制不规范、配套措施缺乏和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致使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抓紧完善该制度。

借鉴其他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的经验,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形式、特点和实施效果等。通过分析,得到五点启示:确立明确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首要问题;科学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应结合本国实际合理选用各种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制度应法律化和规范化和要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转移支付中的关系。

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应设计为弥补纵向和横向的财政缺口、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国家凝聚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又好又快发展,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过程中应坚持法制化原则、科学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以及公正与透明原则。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夯实转移支付的基础;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三是逐步用“因数法”替代“基数法”,统一转移支付的标准;四是强化转移支付的监管,促进转移支付法制化和规范化;五是分清转移支付的难点,推动省以下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六是加快转移支付的创新,加强区域之间多方面合作。最后,要做好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配套改革,包括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我国地方税制和建立转移支付数据库四个方面的内容。

10.学位论文 尹永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分析 2005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财税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效应,对分级财税体制顺利实现国家各项经济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巨大,转移支付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转移支付政策的设计目标? 该文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结构、政策实施的效果比较,来探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问题。 首先,引言部分,主要是转移支付效应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法以及该文的结构安排。

其次,转移支付的内涵和理论依据讨论,通过对转移支付的内涵与类型、理论依据和政策目标的探讨,介绍财政转移支付基础理论。

再次,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分析,通过建立一个分级财税体制下的财政支出模型,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的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导致转移效应弱化的问题和原因。

最后,政策建议部分,根据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分析,借鉴国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提出强化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效应的建议。 该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构建分级财税体制下的财政支出模型,按照我国分级财税体制的实际实施情况模拟出一个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子模型,应用该子模型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实施效果。

通过转移支付效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应存在弱化问题,财政转移支付实施的效应和政策设计目标之间存在背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环节,也存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环节。该文最后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转移支付制度,指出强化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的若干政策建议。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lt201005001.aspx

授权使用:无锡市图书馆(wxstsg),授权号:5b808a67-3059-478b-b9fb-9e6a00a32b23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3日

2010年5月总第477期第05期

经济论坛

Economie

Forum

May.2010Gen.477No.05

财政转移支付的日标取向——公平和效率

文/魏向杰

【摘

要】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根据不同的

经济形势安排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总体来看就是在公平与效率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本文对公平与效率目标做定量描述,验证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取向差异,并据此提出提高财政转移效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公平;效率

【作者简介】魏向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发展。

一、引言

经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承原体制的专项拨款、原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其他补助及税收

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眼于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

能力的差距,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的现状,但可以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创造条件。本文通过界定转移支付中公平和效率目标,以期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在实现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合理配置,实现总体效用最大化。

二、财政转移支付目标选择的合理性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认为财政政策具有以下功能:配置资源;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实际上这是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失灵的地方才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节。所以,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就要发挥它的功能。

从目前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来看,具体体现为弥补财政缺口、均等化、解决辖区间外溢性问

返还五种形式,形成了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

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财政转移制度。这是一个形

式多样、新旧体制利益分配兼顾的‘馄合体”。这

样的制度安排沿袭了过去以来一直坚持的增量改革的思路。即维持现行的地方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增量改革,逐步实现财政支出均等化。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坚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由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导向不

惟一,因此既实行‘公共服务”导向的转移支付政策(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实行‘经济增长”导向的转移支付政策(税收返还),还实行或‘公共服务”或‘经济增长”导向的转移支付政策(专项转移支付)

(吴胜泽,2008)。乔宝云等(2006)认为,以税收返还和总量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刺激地方财政努力总体上来说并不成功,它抑制了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同时,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努力行为是有差异的,富裕地区的财政努力程度低于贫穷地区,这导致了地区人

题、增强中央政府的政治控制。总体来看,财政转

移支付的目标概括为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在任何时候公平和效率都不能兼得,两个目标之间只可能存在相互兼顾的关系。既然兼顾就有谁为先的选

择。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坚持,即那些允许经济不

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继续提高效率。这会继续拉大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短期内缩短这种差距较为困难。而

均财政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财政转移支付效

果被弱化。由于外部性问题以及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巨大,财政分权也可能会导致地方公共服务提供效率低下以及地区间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等问题,从而对社会总福利造成负面影响(Casas,1997)。所以,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并非非此即彼的两者相权问题,如果政策效果不力,就可能导致公平与效率皆损。这就提出如何对现有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相对公平和最高效率的问题。笔者认

对中西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公平问题,维持不同地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是不均衡的,这决定了我们的发展也是不均衡

・S・

的发展过程。一部分地

区优先发展,先富带动

后富,最终走公平富裕

年份

表11

998—2008年地方财政收支及收支差的均值及方差

地方财政决算支出or

省份(n)

(亿元)

511.09528.16470.83526.28843.53725.09970.779568.6911414.014868.223050.329385.153282.973903.683988.91318542090063328276047891420510

地方财政决算收入

的道路。因此,我们在

发展过程必须兼顾效率

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亿元)

1842.38

亿元)

1935.Ol2079.122295.812571.763330.244038.194828.335786.286701.067672.589035.3410366.6513134.5615281.4517229.8520592.8125154.3130431.3338339.290949052.7154

30303030303030303l313l313l3l3l3l3l3l313l

(亿元)

-3.08--4.48-2.82-2.262.07-57.55-61.42-67.98-73.45-86.73—llO.98-127.76-171.98-218.27-238.06-280.63一324.29-391.22—476.34-658.32

与公平。既然是兼顾,也就必须有谁先谁后。到底谁先谁后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

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目标取向是不同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效

19“.68

2211.232503.863391.442311.62985.583746.92

率差距如何缩小呢?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对发达地区给予支持,

目的是增加它的活力,

4424.22

4983.955594.876406.067803.385159849.9811893.3715100.7618303.5823572.618128644.9109

19992000200l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加快它的发展速度,使它成为窗口和开路先锋,为其他地区做楷

模,使后人少走弯路;

对落后地区的扶植,其

中包括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不发达地区,要加大扶植力度,加快它的发

资料来源:根.:1詹1989,-..2008年<中国财政年鉴》测算。

展速度;而对更为落后的地区,政府的扶贫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

三、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目标选择分析(一)各地财政收支差距的测度

,支出方差:DR:(EG。-G.,)一

来判断地区的差距。更客观地,我们可以用收入与

支出的差的方差来判断,

转移支付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其目的是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而我们可以从各地区的收入R和支出G中间接地看出全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通过均值:

盯=D(R—G)=∑世鼍掣。

cr0是一个标准值,通过它可以评价全国各地区

∑R;

收入均值:ER=——

如果方差仃<咖(cr0为标准值),说明地区间差距很小,我们可以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如果方差盯>cr0(O'o为标准值),说明地区间差距很大,则说明转移支付应该注重公平,应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之间的贫富差距的大小。当然,中央可以根据宏观调控和长期目标,来定出一个标准值(To(cro>O

收入与支出之差的均值:E(R—C)=——

艺(R;一q

的上升来看社会总量的增长趋势,社会总量:

Q=f(ER(t),EG(t)),Q’>0,Q”<0。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很

大,所以根据我国各地区的收入与支出差统计的方差值盯远大于O"o。

通过统计数据证实上述公式E(R—G)=艺(R;一q

——的描述。其中,i=l,2,3……31,代表

通过方差来看地区的发展差距,

收入方差:DR_∑罢竽

表2各年中央转移支付的区域比较

东部地区

时间

转移支付总额单位:万元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叭20022003200420052006200r72008

191521382072824l2308015525752690304994413860692844699112602623487636455l8277890797398345113344368137457317167650517231211364.7

中部地区

转移支付

西部地区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单位:万元

6201610724234278021628962771102306341213841713295134149989582046873l241869552975790831384316335169253578664446937393

所占比例(%)

32353435343l302527293l28242l20

单位:万元

5879526481040257256996433793817918511627107125767531841068522541182244585972768552833577761448512005748925075343483

所占比例(%)

37232525

单位:万元

70710028675497955229410356126120896221484140418827225

所占比例(%)

3l424140

26

3028302930

40

3942454441

26852705

3335463834133355399549094838229l5908919274374623108930489

29

29333433

40

43434547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1t包括:山西、吉林、安擞、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1989"-2008),经整理归纳计算得出。

省份。R;和G;分别表示当年的地方财政决算收入和

化幅度不大,大体反映了税制改革之前,中央政府对各地的转移支付差距不大,且相对较为稳定。税制改革以后,该值迅速扩大,说明各地转移支付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地方财政决算支出总额。计算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增长,国力强盛,收入与支出总量都在逐年增长。

收人与支出之差的均值的绝对值在1994年之前逐年

!’,1994年之后则逐年上升。统计资料显示见如衣l

其中庐D(R—G):∑匹(曼=9二罂I二鱼埴—

n-l

1994年之前,中央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财政政策上,实施放权让利的政策措施,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结果导致中央财力有限,转移支付力度与效果较弱。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力得以改善,中央通过财税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实施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另一方面,通过税收返回等政策措施,

(二)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

资料表明(见表2、表3):财税改革初期,各地区所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相差无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的实施,中央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与此同时缩小了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东部地区的比例几乎保持不变。这一时期转移支付的目标是兼顾西部的公平与东部的

鼓励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从各省的收支差额与均值

的方差仃的数值变化来看,在1994年之前,数值变

时间

转移支付总量(亿元)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8261.4110407.2l1473.6813501.4518l12.4522945.61

效率。随着中部崛起计划(2005)的实施,中央加

大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中央对西部地区的

表3全国各年实现公平与效率目标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

公平目标的转移支付(f乙元)

财力性转移支付

1914.292604.93812.724731.976803.088696.49

效率目标的转移支付汜元)

税收返还(包括体制性补助)

4512.394379.14143.714367.904121.274282.19

公平目标所占比例

45.4%57.9%63.9%67.6%77.2%81.3%

效率目标所占比例

54.6%42.1%36.1%32.4%22.8%18.7%

专项转移支付

2598.13423.23517.254411.587188.109966.93

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郝预决算报告(2003"--2008)计算得出。

・7・

裹4地区间经济差距、财政能力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

计量指标比值

比值

经济差距城乡人均收,K(2005)

3.2:1财政能力差距

5个最高辖IX/5个最低辖N(2004)7.7:1最高辖IX/最低辖IK(2004)

8.8:1公共服务差距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7.4:l城乡小学生均财政支出(2000)

4.5:l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

转移支付稳中有升。这一时期经济结构中突出矛盾之一——区域发展不平衡。该时期中央转移支付的

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解决公平问题。因为它已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中央的财政转移支

付政策目标明确。虽然中央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

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即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

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公共品供给仍显不足。从表4中,我们发现与地区间经济差距相比,中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似乎更大。由于存在巨大的公共

服务不平等,贫困地区居民获得教育与卫生保健的

机会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大约80%的中国卫生资源(医疗、护士、医疗设施与设备等)分布在占全国人口35%的城市,其余20%分布在占全国人口65%的农村。这就是涉及到对公平与效率的理解。对于这里的效率的解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既定公共资源情况下,用作公平目标支出增加会导致效率目标

的支出减少;第二层是中央政府公平目标的转移支

付支出增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得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供给无法实现均等化,导致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损失。也即中央转移支付支出增长与地方政府支出不足的矛盾。当前情况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着重加大实现公平目标的转移支付支出,必然降低追求效率的转移支出。而实现公平目标的转移支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结果公平与效率都不能实现。笔者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平与效率损失是政

府失灵的表现,而政府失灵由主观失灵和客观失灵

之分。主观失灵指政府部门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并非出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基于某种政治考虑或者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结果造成公平与效率的损失。客观失灵指中央政府本来出于良好的

愿望实施干预,但实际结果事与愿违。

四、结论与对策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

.8.

区经济发达,经济快速增长,现在面临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涉及人民

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品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活条件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改善。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同家及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

应该赋予转移支付以不同的涵义。从中国的国情

看,在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选择上我们只能兼顾公

平与效率。财政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是逐步缩tJ,

于不公平带来的财政支出,扩大提高效率的财政支出。随着国力增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

支付,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使之法制化,

而对提高效率的财政支出采取相机抉择。基于这样

的现实,我们在财政转移支付上的基本思路体现为:

1.首先,涉及全国范围内关系国计民生的支出必须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转移支付,体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时,要加大对转移支付支出使用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转移支付资金落

实到位。及时准确公布相关信息,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透明度。针对相关法律的缺失,加强立法,

使之规范实施。

2.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为了保持其强劲的增长势头,除了继续实施税收返还政策,还要在市场失灵方面增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是解决效率问题。同时,要从税收返还中

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作为准备基金,用于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横向差距。

3.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

距,通过政策手段缩短差距短期来看不太现实。但

是,我们可以为落后地区的经济起飞提供必要基础

条件,这些是中央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通过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

条件,提高人力资本储备,提供市场不能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同时,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成.财政分权下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优化路径[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9.

[3]洪银兴.掏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现E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

[4]刘黎明.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艳军)

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取向——公平和效率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魏向杰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论坛

ECONOMIC TRIBUNE2010,(5)0次

参考文献(4条)

1.谷成 财政分权下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优化路径 2009(2)2.阿瑟?奥肯 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1999

3.洪银兴 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现 2005(3)4.刘黎明 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李芳芳 我国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 2002

该文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意在研究中国中央政府对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该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中国的转移支付政策,继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并以此为指导,进入到对中国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研究.文章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理论、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目标的分析以及国际转移支付的比较分析,确立了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进而在对西部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西部应该采取有条件转移支付为主、无条件转移支付为辅的转移支付模式.文章对有条件转移支付和无条件转移支付的模式进行了探析,并对有条件转移支付领域进行了考察,文章最后给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中央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政策建议.

2.期刊论文 焦麦青.JIAO Mai-qing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立法目标与模式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

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模式的确定,应与其立法目标相匹配,不仅应承载社会公平理念,满足我国财税制度规范化的诉求,而且还要应对诸多制度层面的挑战.在我国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模式采用纵向型转移支付,是平衡财政转移支付价值目标与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最佳选择.

3.学位论文 李嫚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法保障研究——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 2009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此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各种矛盾开始凸现。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很大并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其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重要表现。当然,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财政能力的不均等是造成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及财政体制这一根本制度入手,真正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论文从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财政均等化对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财政转移支付法存在许多有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转移支付法法律位阶较低且缺乏稳定性,不利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目标的权威性和持续性;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规定的过于原则且缺乏相应的责任认定和处罚措施,使均等化在实施方面流于形式;转移支付形式繁杂,不符合国际上一般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标准,转移支付的结构、规模也不体现均等化的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基本目标的多头性,其中,“中央控制导向”目标远远超过其“财力均等化”的目标,同时为配合中央的其他政策带有繁重的短期目标倾向,这些都有损于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此外,1994年分税制改革没有清楚的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很好规定和实现均等化目标的深层次原因。财政能力上的不均等已经带来并将继续拉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从而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愈大。

为了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制度设计,在改革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基础上制定《财政基本法》,《财政基本法》中应当规定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决策程序等,为财政转移支付法实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提供基础性的制度和法律支持。二是制定《转移支付法》。从宏观的法律框架设计方面,制定的《转移支付法》应当明确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协调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与其他政策性目标的关系。明确规定接受转移支付的对象,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形式,处理好支付形式之间的关系。改进实施机制,成立专门的、层级较高的政府转移支付委员会,建立准确的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库,为转移支付资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数据跟踪;从微观的具体内容方面,制定的《转移支付法》应当将现行多样的转移支付形式统一规范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取消不具有不均等化效果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扩大具有明显均等化效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改变当前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以“因素法”取代传统的“基数法”,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着重从资金结构、计算方法及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从而保证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4.期刊论文 阿智卿 浅析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及目标 -中国商界2008(1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探讨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接着重点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5.学位论文 项莉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筹资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2005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将在分析中国农村公共卫生筹资状况和公共卫生开展状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我国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转移支付体系的必要性,并在确定我国农村公共卫生转移支付应确保的目标基础上初步构建适于中国农村的公共卫生转移支付体系,这必将完善和丰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和公共卫生筹资理论,扩展其应用领域。实践上将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投入政策的制定和整个国家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县、乡、村公共卫生提供机构能真正筹资到位,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最终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健康公平。

资料来源:现场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现场调查资料:湖北省经济水平高、中、差的县中选取8个县。调查8个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每县两个乡卫生院。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研究资料来源于卫生部-世界银行合作项目(卫生IX)的调查资料。在海南和湖南省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省选取10个县,以各乡镇经济水平作为分层依据,共抽取23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查。同时查阅卫生统计年鉴、卫生部财务报表中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1、我国实行规范的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必要性分析:理论上从两方面分析,从公共卫生事业的性质方面运用社会公平理论、人力投资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进行分析,从政府的角度运用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失衡理论来阐述。实践依据表现为(1)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事权划分不清、一般性转移支付缺乏均等化效果、专项补助分配不规范、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2)我国一般转移支付中投入卫生领域的数额较少,而

农村三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向了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房屋建设方面,而对人员培训的投资仅有3%左右(3)世界各国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现况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于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十分重要。 2、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研究

结果:(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开展状况不容乐观,237个乡镇卫生院中有个别卫生院连最基本的计划免疫都没有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约有1/4的卫生院没有开展,许多低于成本收费的公共卫生项目严重不足。管理和监督工作较严格的项目开展情况相对好很多。同时各卫生机构收费标准差异很大。

(2)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自身补偿能力有限,同时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地区差异大,投入方式不合理。湖北省各县县级财政投入相对其应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而言,有四个县相对充足,另四个相对不足,而省、地级财政的投入相对它们应承担的成本而言,严重不足,财政投入的层次仍较低。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与该地区发展状况并不呈正相关,还受重视程度的制约。

(3)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揭示不同补偿水平对公共卫生产出的影响,表明只有政府投入非常不足的机构与其他机构在公共卫生的提供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1)迫切需要由中央政府或各省统一颁布公共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除政府财政上的支持和重视外,日常的管理与监督也是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2)应加强卫生事业财政保障机制研究,明确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多大合适,在政府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防疫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多大合适,根据哪些因素确定合理的卫生投入结构,使各地各级政府投入有掘可依。财政能力特别低下时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这些地区公共卫生筹资的稳定性。

(3)应改变现行对公共卫生笼统的定额投入方式,应根据服务人口、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由县财政合理安排防保经费,政府还应积极引入监督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公共卫生机构服务的开展。

(4)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负担的层级,对于保证公共卫生的足额投入,减少地区差异十分关键。

(5)机构应免费提供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其成本,应分解为不同级别财政应承担的责任,足额进行投入,对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方政府可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来确保其投入。对于准公共卫生服务,应在科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分解其中个人应负担的部分,全省制定标准价格,其应由政府投入的部分同样可分解为不同级别财政应承担的责任,足额进行投入。 3、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研究

(1)通过传统消费者理论工具—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确定公共卫生领域更倾向于选择公共卫生专项配套补助的模式。

(2)通过专家咨询和文献查阅确定了我国公共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目标,政府应确保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10项纯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国家最低保障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国公共卫生转移支付的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日常运行成本,还包括让这些停顿的机构重新运转起来的最低启动成本。因此调查这些相关目标及其相关目标的成本已迫在眉睫。

(3)转移支付体系的主体和客体:转移支付的出资方应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地市为辅。转移支付的承受方应是县政府,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应以专项资金的形式直接面对县政府,专款专用。

(4)为达到确保各地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实行按服务项目补助。转移支付需求包括两部分,纯公共卫生服务和准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根据相关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按年度给予。针对各县人力、设备资源等方面目标的转移支付需求可实行分项比例补助,建立了相应模型,建议采用配套性转移支付。该补助应一次性投入。应调整现行转移支付分配结构,把转移支付资金使用重点从房屋、设备等建设上转移到人才建设上。 创新性:

(1)理论上的创新:把公共卫生筹资理论中的社会公平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人力投资理论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中的政府职能理论、纵向财政失衡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公共卫生领域财政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丰富和扩展了理论的应用领域。

(2)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明确了转移支付类型、原则、目标、分配结构。

(3)初步建立了确定转移支付数额的模型。包括按年度给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模型和一次性投入的针对各县人力、设备资源等方面的转移支付需求。

6.学位论文 杨波 试论规范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001

该文首先分析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基金含义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定义.根据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这一定义,分析评价了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认为中国距离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规范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如何规范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一问题上,该文认为明确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完善分税制和实现法治化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三大前提,并提出了近期对现行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规范调整的政策建议.

7.学位论文 李冬妍 论我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200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是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围绕完善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理论界及相关实务部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财政学界对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基本共识是:以客观、科学地评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以各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实现均等化为目标,保证向该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事务而实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提供完善、均衡的公共服务,均衡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体制,配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地区差距的客观要求.然而,作者却发现,对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转移支付的均衡性无条件拨款,着力于拨款的公式化研究.似乎均等化就是公式化.该文认为,正如定义表述的,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是一种财政平衡制度,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体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作用,也可以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均衡作用固然值得肯定,但对均等化转移支付的研究不应局限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性财政转移支付及其它转移支付形式在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财政的纵向和横向平衡是财政均衡的有机组成部分,均等化转移支付不仅意味横向平衡.财政纵向平衡是横向平衡的前提;财政横向平衡的必然促进纵向平衡的实现.以此为出发点,该文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较为全面、系统的讨论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初步考察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表现的基础上,着力于实现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完善.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均等化的内涵:简单介绍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着重界定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阐述其系统性、适度性的核心内涵;分析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并对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该文的理论部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作用的经济学原理;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公共品"外部性"的矫正原理;财政转移支付均衡状态的度量理论,为该文提供理论支持.在第三部分中:在初步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差距及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考察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间财政能力均衡作用的表现;得到的结论为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十分明显,财政转移支付在纵向均衡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横向均衡效应未能实现,有时甚至加剧了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最后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中存在的问题,使后面的论述有的放矢.第四部分对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三个典型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比较与借鉴.在国家选择上着重考虑到这三个国家采用的体制代表或贴近比较典型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形式;以人口、土地面积等衡量为类似中国的大国;政府规模同中国政府有一定可比性.其中,澳大利亚均衡无条件拨款以其考虑因素最全面、设计最复杂而著称于世.因此,我们对其无条件拨款进行较细致的考察.这三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中国有极大的借鉴作用.第五部分是该文的应用部分.提出了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构建原则,并系统的提出了构建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8.期刊论文 刘剑.张筱峰.LIU Jian.ZHANG Xiao-feng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框架 -当代财经2005(3)

义务教育具有特殊的"双重外部性",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的供给将不足.同时,在多级财政体制框架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财力分配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都不平衡.因此,应通过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制度安排,促进义务教育外部效应内在化,提高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弥补各级政府教育财政缺口,缓解义务教育财政的纵向不平衡;实现各地教育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上级拨款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的意图与偏好.

9.学位论文 张华荣 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008

构建和谐社会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手段,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规范性,国家财政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为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而实行的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包括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补助两种基本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有效提供地方公共品,可以弥补财政纵向和横向失衡,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解决地方性公共品的外溢性问题。

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回顾和基本现状分析,包括其主要形式、总体规模和结构等,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缩小地方差距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特别是转移支付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的财政能力。但是,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转移支付的计算不科学、结构不协调、运行机制不规范、配套措施缺乏和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致使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抓紧完善该制度。

借鉴其他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的经验,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形式、特点和实施效果等。通过分析,得到五点启示:确立明确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首要问题;科学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应结合本国实际合理选用各种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制度应法律化和规范化和要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转移支付中的关系。

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应设计为弥补纵向和横向的财政缺口、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国家凝聚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又好又快发展,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过程中应坚持法制化原则、科学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以及公正与透明原则。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夯实转移支付的基础;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三是逐步用“因数法”替代“基数法”,统一转移支付的标准;四是强化转移支付的监管,促进转移支付法制化和规范化;五是分清转移支付的难点,推动省以下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六是加快转移支付的创新,加强区域之间多方面合作。最后,要做好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配套改革,包括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我国地方税制和建立转移支付数据库四个方面的内容。

10.学位论文 尹永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分析 2005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财税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效应,对分级财税体制顺利实现国家各项经济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巨大,转移支付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转移支付政策的设计目标? 该文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结构、政策实施的效果比较,来探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问题。 首先,引言部分,主要是转移支付效应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法以及该文的结构安排。

其次,转移支付的内涵和理论依据讨论,通过对转移支付的内涵与类型、理论依据和政策目标的探讨,介绍财政转移支付基础理论。

再次,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分析,通过建立一个分级财税体制下的财政支出模型,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的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导致转移效应弱化的问题和原因。

最后,政策建议部分,根据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效应分析,借鉴国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提出强化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效应的建议。 该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构建分级财税体制下的财政支出模型,按照我国分级财税体制的实际实施情况模拟出一个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子模型,应用该子模型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实施效果。

通过转移支付效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应存在弱化问题,财政转移支付实施的效应和政策设计目标之间存在背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环节,也存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环节。该文最后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转移支付制度,指出强化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效应的若干政策建议。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lt201005001.aspx

授权使用:无锡市图书馆(wxstsg),授权号:5b808a67-3059-478b-b9fb-9e6a00a32b23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3日


相关文章

  •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公平取向
  • 第16卷第4期2014年12月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Min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16No.4December2014 doi:10.3969/j.issn.1673-48 ...查看


  • 财政分配职能
  •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与收入差距扩大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收入差距问题变得严峻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收入差距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目前我国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职能明显弱化,造成调节收入差距机制缺失.为了抑制 ...查看


  • 赵曼版社会保障概论简答题
  • 1.美国.德国.英国 英国的"济贫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 德国最先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1935)的国家 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国家指导性.法制性.社会性.福利 ...查看


  • 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与农村均衡发展
  • [摘要]随着农业税取消后县乡基层财政困难的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日 见萎缩.而作为重要均衡手段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又过分注重"效率优先",对不同农村地 区间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的平衡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许多制约农 ...查看


  • 财政学重点 4
  • 导论 1.财政的一般概念: 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活动. 财政概念的内涵:选择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或政府 (2)财政分配的对象--部分社会总产和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 (3 ...查看


  • 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
  • (总第365期) 2010年第6期 No. 6,2010 UCATIONAL RESEAR General ,No. 365 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 张茂聪 [摘要]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 发展的一种 ...查看


  • 政府在降低社会成本中的角色和作用
  • 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成本的概念,并详细分析了在转轨时期的社会成本的涵义.表现及其产生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在降低转轨时期降低社会成本的角色和作用. 经济转轨:社会成本:政府角色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F562[文 ...查看


  • 提高社会福利函数 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 提高社会福利函数 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兼谈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作用 中文摘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导致社会福利的增长相对滞后于经济增长.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主要有两类模式,第一种是以市场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公 ...查看


  • 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分离
  • 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分离 作者:李娟 谭民俊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1期 摘 要:原有分税制改革受各种因素制约,制度框架继承了各级政府间原有的支出事项,与事权的关联考虑不多,缺乏明晰的事权和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