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江西临川一中高考神话

揭密江西临川一中高考神话:38人考上清华北大 在38名清华北大学生的身后,是临川一中这艘“教育航母”参加高考的可观阵容。教育产业化使得学校铆足了劲争取高升学率,从而争取更多的学生和更多的学费

“江西小镇50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一所中学38人考上清华北大”„„ 今年高考揭榜后,类似造神运动的宣传口吻,将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临川一中及其所在的上顿渡镇,卷入了舆论的漩涡。全国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不知名的农业小镇。在临川一中的校门上,比书法家启功的题字更引人注目的,是巨幅的贺喜标语。校门后并排而立的红榜上,记录着每一位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名字,以及部分考上其他名校学生的名字。

包括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名额在内,今年清华北大在江西省招生的名额仅166个,38名学生题名清华北大,意味着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占据了清华北大在江西招生人数的近1/4。

“把中学当成航空母舰办”

上顿渡镇作为临川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面积并不大,从小镇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只需半个小时。镇上无须公交车,人们出行以“蹬士”(人力三轮)代步。公交2路车将其与7公里外的抚州城连接起来。

曾有人分析过上顿渡的地形:南有赣江、崇江、抚河在此北汇入长江和鄱阳湖,西北有环行山脉挡住西北风,“山环水抱必有气”,使得临川成为聚集人才的风水宝地。

据当地工商局一位干部的说法,曾有风水先生说过,该镇“要有一座塔镇住,才会旺”。2004年,临川区政府募资400万元,在宜黄河中间的小洲上建了一座临川文塔,这座高56.8米的文塔成为临川的高度。

巧的是,在文塔建成后的3年里,临川像风水先生“预言”的那样,“旺”了起来。这股“旺”气源于镇上的两所中学: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这两所外表平常的学校,连续几年在高考中报捷,甚至惊动了深圳市高级中学、湖北黄冈中学这样的全国名校前来取经。不过两校间也有差别,尽管均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且曾经一度互成瑜亮,但二中的声势如今已远不如距其10分钟路程的一中。

临川一中在高考中有所突破,始于2004年,这一年有12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这个数字在随后的两年里,变成14名和24名。与这个数字一同增长的,是一中学生的人数。在2002年左右,一中只有约4100人,短短5年间,一中就像一块巨大的人才磁石,将省内其他市县,甚至其他省份的学生吸纳至麾下。现在,包括复读生在内,一中已有11000人。用一位网友的话说,一中是在“把中学当成航空母舰办”。

根据抚州市政府前几年的规划,一中要创办万人学校,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目前这个面积仅为105亩的老校区,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日益膨胀的规模,为此,该校不得不严格控制招生人数。一般而言,一中每个教室的人数都在70人以上,有的高三班级甚至坐了90多人,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往往椅背紧贴墙壁,而教室里的过道也仅能容人侧身通过。

今年,一中在小镇的新城区建设一个占地300亩的新校区。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介绍说,可以容纳10000名学生的新校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中的高中部。这个规模与市政府对该校“创办万人高中部”的要求一致。

神话,还是神化

今年的高考揭榜后,该校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饶礼喜的名字,以“通讯员”的身份出现在多家媒体上。校方的积极宣传和媒体的配合,使得一中在全国的名气陡涨。一中的学生也迅速适应了媒体对自己学校的好奇,在采访中,一位学生对记者介绍,“央视和湖南卫视都来过,听老师说,美国的媒体也报道过我们”。

这种荣耀感在一中人身上变成了自信力。在百度“临川一中吧”里,有学生发帖说,“我们学校除了(江西)师大附中就没有对手了”。一个流传于学生间的故事是:在今年高考前,几次与南昌一起的模拟考中,据说一中都只是报过去了应届生的成绩,但即便如此和师大附中比起来还是略占上风。一位老师说:“如果报了历届的成绩过去怕会吓到他们,到时他们奋发图强就不妙了„„”

不应忽略的是,在38名清华北大学生的身后,这艘教育航母参加高考的阵容同样可观。

据徐武平介绍,今年一中的考生约为3800人——这个数字几近于一所中等规模中学的总人数。而被学生们认为已能与之平起平坐的江西师大附中,今年有25人考上清华北大,考生人数只有600人。

残酷的学习氛围

“也有很多人问过我,一中为什么能考这么好,我倒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秘诀,只是我们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做得更好吧。”上届高三(0)班班主任曾长根说。在一中的分层教学体系中,所有班级被分为0班、重点班和平行班,其中0班集中了冲击清华北大的尖子生。曾长根所带的0班,今年有12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至于哪些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曾长根举例说,“就像研究高考试卷,大家都在研究,但研究的效果有好有坏”。任教高中数学10多年的他,根据近年来的命题趋势,预测出今年高考最后几道大题会考到“放缩法”,“因为前两年都考了,而命题组长没换,第三年肯定还会考”。在考前的一个星期,他集中为学生讲解了相关题型。在他自己的班,学生高考数学平均分高达130多分。

教高中英语的佟玉(化名)老师认为,高考的出色发挥,与一中残酷的学习氛围有关。在一中读书,从初一开始就要上晚自习,“学生进入高三后,并不会有负担突然加重的感觉,因为他们学习的量一直很大”,她说,“对我们老师而言,教高三是最愉快的,因为对于一中的学生来说,经过这么多年训练,基础知识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讲些综合性的能力题。”

一中的老师是“把自己卖给了学校”,佟玉说,每天早自习7点就要到,晚自习每节都得去。因此,很多老师在抚州城买了房子也没法住,只得在洲下租房。“在其他学校,可能只有高三老师才这样,但在一中,每个年级都是如此。”

而用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的话说,如此显赫的成绩,是以临川地区“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的“四苦”精神为基础的。“学风好,抓得紧”,是当地人对一中的普遍评价。

徐武平介绍说,原来在一中正对面有好几家网吧。每到放学,教导主任都要亲自带队去网吧围追堵截,但仍有偷偷跑去上网的学生。最后,校方只好求助于临川区政府,政府将镇上所有网吧迁到位于新城区的“网吧一条街”。

挖人”事件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生源好”是一中高考成功的重要条件。对此,徐武平的说法是,一中近几年高考成绩持续走高,吸引了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读,他们传出的捷报又吸引了更多的绩优生来读书。如是形成良性循环,一直延续到现在。

而其他地市的一些老师的看法则有不同。在百度“临川一中吧”里,一位“兄弟学校的老师”发帖指出,临川一中曾“在南昌开通了临川直通车,免费让家长到校参观,派出招生人员到处游走游说,甚至设立招生站,周边地市深受其害”,此外,还“对高分学生以高价收买,尤其是落榜的高分生”。

二中一位老师也指出,去年,分别以全市中考第二名、第五名毕业于二中初中部的张大峰、张小峰兄弟,莫名其妙地转学到了一中高中部。

“以我们现在的影响力,还需要花钱从其他学校挖人吗?”面对指控,徐武平不以为然。他虽然承认很多高分考生流向一中的事实,但他认为那些考生是冲着一中的牌子来的。“我们的升学率摆在这里,在同等条件下,人家愿意选择我们,再正常没有了。”

对于张大峰、张小峰兄弟的事,他解释说,兄弟俩在小学升初中时,本来已经被一中录取,后来不知何故去了二中读初中,但他们当时与一中约定,读高中时再回一中就读,“我们只不过调回原来属于自己的学生”。

临川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邓高平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表示,集团对学校间相互挖人管理得很严,一旦发现有老师进行类似活动,将停止其该年的一切评奖评优与晋级资格,并会开会全市通报批评。“一中并没有这样的记录在册”。

但他承认,在周边地市设立招生站的事,在2002年、2003年时确实曾出现过,派出的招生老师甚至曾被当地扣留。他将这种现象归因为教育改革中的短暂失序,“既然要改革,就难免出现一点混乱”。

曾跟踪报道过教育集团成立过程的一位当地记者透露,“以前,为抢优质生源,每年中考一结束,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与抚州一中三所学校总会派出100余名教师前往各乡镇招生,每年三校为此要耗资250万元。同时,三所学校之间也互相挖抢老师”。

对复读生的大力吸引

复读生群体是缔造一中高考神话的重要力量。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38名一中学生中,就有18名为复读生。据一位重点班学生的家长反映,学生进入高三以后,整个年级的人数几乎翻了一倍。徐武平提供的数据证实了她的感觉:创造了高考神话的这届高三,3800名学生中,有1500名为复读生。

在一中对面小巷里经营餐馆的钱老板透露,她的侄女钱佳琦,去年高考分数为588,立志非清华不考的她来到一中复读,直接进了应届生的0班,班主任正是曾长根老师。在校复读期间,她的学杂费、资料费、补课费、住宿费等全部免除,钱老板强调说,钱佳琦在学校住的宿舍是两人间,“是学校里条件最好的宿舍”。

曾长根介绍说,钱佳琦的成绩很好,每次月考几乎都能在班里排进前10,很有希望冲击清华北大。但这个平时细心的小姑娘,偏偏在考场上犯下大错:在考英语时,她将答题卡涂错,导致客观题部分只得18分,总分也只有618分,尽管这个分数已然不低,但在分数线奇高的江西,意味着她第二次冲击清华北大的努力付诸东流。“她的英语成绩平时都在130分以上,如果加上这个分差,她本来是很有希望上(清华北大)的”,曾长根叹息道。

即便有对高分考生包括复读生的大量优惠政策,一中也面临着自己的高分考生被人挖走的尴尬。佟老师介绍说,去年的江西省理科状元,本来是一中的学生,结果在高考前夕被其家乡黎川县一所学校劝回去参加高考,“他们当时给了那学生4万块钱,还给他父母解决了工作。没办法,我们不能也给钱啊”。

每到高考前几个月,都会有其他市县的学校来一中挖人去参加高考,“有的甚至是副县长亲自带队来公关”。佟老师无奈地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她们只能跟家长解释,高考前突然换环境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理,“你是要这几万块钱,还是要孩子的未来?”

“教育产业化”逼出高考“神话”

在临川二中校办公室主任熊海水看来,一中、二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被逼得没办法的结果。此前,两所学校曾经在“教育产业化”的边缘徘徊不定。

熊海水介绍说,2002年,由于受到“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不堪财政重负的临川区政府曾打算让高中教育“断奶”,把两所学校推向社会。其时,香港一家企业在考察过一中、二中的办学能力后,想出资买下两所学校。但在抚州市教育局前任局长游若飞的斡旋下,抚州市市政府决定,将原来归临川区管的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与抚州一中组成临川教育集团,由抚州市政府直接管辖。这意味着,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抚州市政府接下了三个财政负担。

临川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邓高平证实了这个说法。他介绍说,目前,抚州市政府每年都要支付三所学校初中部所有老师的工资,至于高中部,市里只付三校在成立集团时上报的那部分老师的工资,“至于各个学校后来自己招聘的老师,我们就管不了了”。

学校之所以可以不通过市人事局自行招聘老师,是源于“教育产业化”时期的放权思想,当时临川区政府许诺,允许学校有“五个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主、人事自主、筹措经费自主、使用经费自主。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说,现在,这“五个自主”虽没能完全实现,但这个政策优势已经足以支持学校的发展。在他看来,一中既区别于那些完全依赖政府财政的学校,也不同于那些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民办学校。

徐武平说,抚州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只能解决学校发展的部分需要,剩下的资金缺口由一中自己解决。除了正常收取学费外,向学生收取择校费是他们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收取择校费”得益于市政府给的政策。

在一中校园内教学楼的墙壁上,挂着一面收费公式栏的牌子,关于择校费有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如果是外地学生来一中,则需要一次性缴纳3年共24000元的择校费。但如果是本地学生分数不够又想读一中,则需在与分差相对应的一个交费基数上,加上分差与100的乘积。比如学生低于分数线15分,则需要交纳4000+15x100,也就是5500元。这里的“100”是每差一分需交的款项。

“收归市里管辖后,一中的招生平台也扩大了”,徐武平说。原来归临川区管时,他们只能在该区和下属的镇、农村招生,而现在他们可以在整个抚州地区招生。集团刚成立时,省里甚至鼓励他们面向全国招生,集团甚至专门成立宣讲团四处扩大影响,出现了上述“在周边地市设立招生站”的情况。在邓高平看来,临川一中由一所“普通”的省重点中学开始变得不普通,拐点就在这里。

临川一中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

与这个数字一同增长的是一中学生的人数。2002年左右,一中只有约4100人,到2007年,包括复读生在内,一中已有11000人。

临川:进士之乡

江西临川素以盛产才子著称。在上顿渡镇中洲公园内的临川文塔前,王安石、晏殊与晏几道父子、曾巩与汤显祖的名字在“临川人杰谱”上十分醒目。

事实上,临川不仅是才子之乡,也是进士之乡。根据《临川县志》的统计,在自宋至清历代王朝的175次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临川进士就有726人。仅仅在南宋咸淳元年这一年,临川就有22位进士高中,占当年全国录取进士总数的7.33%。一时间,公卿耸观,朝野震动。

独特的周边生态

“招租”成了周边的主要产业,对学生包吃、包住、包洗衣服。不仅当地人,一些陪读家长和老师,也做起了招租生意

洲下作为离临川一中最近的社区,距其对面的一中仅3分钟路程。“在这里,住在你前面、后面的,都可能是你的同学。”一名住在洲下的学生不无感慨地说。

1.7万外地学生和家长

每到放学时刻,近万名学生走出校门就成为一道景观。走出校门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穿过马路、走过一条布满招租广告和小餐馆的巷子,就能到达洲下。在各自租住的当地人家里,往往有房东准备好的饭菜。招租学生是当地的一项产业,有空余房间的当地居民几乎都会招租一些学生。

随着外地学生从全省甚至全国各地涌入上顿渡,不少家长随之加入了这场“教育迁徙”。上顿渡派出所邹警官介绍说,不包括后来并入上顿渡镇版图的河东乡、河西乡,该镇有7万常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在这3万流动人口中,约有1.7万是外地学生和家长。这些外地学生和家长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住在洲下。据在附近开餐馆的邹老板介绍,住在洲下的陪读家长多为江西本省人,尤以抚州市下面的一些县城和农村最为常见,也有少量临近省份的人。

“我们学校的宿舍数量和条件有限,满打满算也只能住800人,”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介绍说,“大部分人要住在校外。”根据他的估计,一中和二中两所学校,住在校外的学生共约1.4万~1.5万人。家长来陪读的情况,更多发生在高三学生和复读生身上,“也有家长从高一甚至初一就开始陪孩子读书”。

陪读家长中,让徐武平记忆最深刻的是来自哈尔滨的李天阳的母亲。2001年,李天阳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关于一中的报道,毅然带着年仅11岁的他来到上顿渡读初一。2006年,他以江西省文科第五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这个现代版的孟母故事,成为很多陪读家长的精神动力。

陪读家长的生计

走进巷子,不远处有个用木板和石棉瓦搭成的棚子。一位姓朱的女士租了这间棚子用来做饭。她是赣州市于都县人,儿子姓张。儿子刚刚进高三,这是她陪读的第三年。

与其他家长不同,张妈妈并不赞同儿子来临川一中读书。她更欣赏儿子初中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谈及的教育理念:先学怎样做人,再学怎样生活,最后才是怎样学习。“从古代到现在,真正成功的都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些人,因为成绩最好的人一般太专注在学习上了。”

但她没有拗过一心想考清华北大的儿子,并在儿子来读书一个月后,自己也搬了过来。以前她们县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来一中留学,来了以后管不住自己,学着上网、抽烟,很快就跟不上班,只好回去了。张妈妈过来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和丈夫早已双双下岗,丈夫一直在广州打工,家里没什么牵挂,“只当把家搬来了”。

为了补贴家用,她租下这个棚子,招租了8名学生吃饭,“都是我们县老乡的孩子,一听我在这里陪读,都打电话来让我帮着照顾”。这个10平米不到的棚子,月租花了她260元,住处的房租是200元,但招吃饭的孩子,她每人每月收取350元,除去买菜的成本,她每月还能有些盈余,比原来在老家的收入要高。

朱女士介绍说,在洲下,很多陪读家长都会选择招租学生来取得一些收入。因为陪读家长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她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一位陪读家长需要租一套至少一室一厅的房子,月租大概250元;两个人每月的伙食费至少需要500元;其他必须的开销就算150元。这样加起来,每个月开销就是900元,一年算11个月就是近万元。这还不包括学杂费、择校费等。

招租学生的老师

佟老师的家位于距学校15分钟车程的抚州城里,但那间新房一直闲置,她平时和丈夫在离学校仅3分钟路程的洲下社区租房住。一中的老师,早自习必须比学生早到10分钟,晚上要等下晚自习才能回家,住在洲下比较方便。

佟老师租住的房子面积约有100多平米,4室两厅。因为房子比较大,她招租了5名学生,其中2名复读生。她与丈夫住一间卧室,3个女生睡一间卧室,另外1名女生和1名男生分别睡其余两间卧室。为了便于管理,佟老师本来不愿意收男生,但由于这个刚进高一的男孩是受朋友所托,所以不便推辞。

为了照顾好学生们的生活,又不至于耽误自己的教学,佟老师请一位保姆负责全家的伙食和洗衣、打扫卫生等活。她向每个学生收取每月800元的费用。这个价格比洲下一般的招租家庭要高出150元,尽管如此,找上门来托管的家长还是不少。“毕竟是老师,学生学习时有什么问题,我总不至于瞒着不告诉他。”

“人家大老远地跑来,把孩子交给我,我就得负责任”,对于招租的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和复读生,她不分大小事都会过问,“毕竟是在特殊时期,孩子的心理容易波动。”学生入住后,她一般会与其班主任取得联系,一旦出现放学晚归的情况,她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班主任。

“两所学校养活一个镇”

在临川区工商局上顿渡分局局长徐友文的眼里,上顿渡的居民“比较懒”,“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不像江浙一代的小镇那样前店后厂”。当地人稍微有点钱后,不是忙着扩大规模,而是马上选择买车,更多的人选择买房。

在这个欠发达的农业小镇,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当地的居民,除了少数在政府、银行等单位上班的人,大部分人只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做建筑、做点小生意和做“蹬士”。外地学生多起来以后,招租学生成为很多人谋生的门路。按徐友文的说法,“两所学校养活了一个镇”。

据记者了解,一般而言,招租一名学生,包吃住和洗衣服,每个月可以有650元的收入。但这些人家的环境参差不齐。据家住洲下5栋的老干部邓正高介绍,很多当地人为了多挣钱,会在一间房子里加塞多名学生,甚至一户家庭招租二三十人,实在睡不下只好让学生打地铺,“这样的家庭一般收费较低”。洲下的房子一路水涨船高到3000多元每平米。但他听说一中的高中部明年要搬到新城,“到那时,洲下的房价可能不会再涨了”。

“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对当地经济肯定是有刺激作用”,徐友文介绍,现在该镇登记在册的工商户有1500户,而在2002年,这个数字不过600多户。从周边县市来该镇开店的人数也有近百名,几年前,除了个别温州人来开发廊,几乎没有外地人注意到这个地方。“别看我们是个小镇,这里的菜价比抚州城还高”,徐友文说。

小镇相对繁荣的娱乐场所,对于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而言,是一处处隐忧。洲下的电游室和PS游戏店、学校附近的溜冰场、新城的网吧,甚至文化馆的桌球室,对于生活单调的学生而言,诱惑力不言而喻。这些地方不时有家长出现,找到自己的孩子后,将他们领回家。相互认识的家长之间也会通知对方,“你小孩又在网吧了”。

家长们唯一感到清闲的时候,是小孩吃完晚饭去上晚自习的时候。他们做完家务,抄一条小凳出门,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谁家的孩子成绩进步,也分享陪读生活的点滴。由于正值开学,不时有新来的家长拖着行李、领着孩子穿梭在各栋房子里看房,不管是对于孩子或是他们本人而言,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高考“减负”十几年 考生应对高考依旧不堪重负

发布时间: 2011-3-19 09:01:0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五中考点考生正在参加春季高考。李木易/摄

高考之所以成为公众热烈谈论的话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它可以改变亿万考生的命运,寄托着万千家庭的梦想,而且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所担负的使命之重、所承受的压力之大,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褒贬不一、见仁见智,但在激烈的争论中,不少人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许是最可行的制度”,因此不能轻言废除,必须坚持,必须改革。改革高考,重要目的之一是为高考“减负”,也就是使高考所承受的压力小一些,社会的关注度低一些,让高考变得平静些、纯粹些。这看似简单的目标其实是个“硬骨头”,多年来的事实表明,给高考“减负”难度之大,一点也不亚于给学生“减负”。

从目前的教育生态考虑,为高考“减负”,关键有两点:一是探索和完善多渠道多途径升学,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比如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可与现行的高考分开,从而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二是在统一高考的框架下,实行多元评价,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然而,把“独木桥”变成“立交桥”谈何容易!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会考开始在全国推行。此举旨在用水平考试取代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减轻学生负担,减轻高考压力。可是,十几年过去,高中会考在很多地方几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没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

重了考试负担,基本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再如春季高考,将高考由一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目的很明确,既为学生升学拓宽渠道,也为夏季高考减轻负担。制度设计经过了反复研究论证,人们对此曾充满期待,可是没过几年,几个省份都偃旗息鼓,只剩下上海、天津还在坚持。高中会考与春季高考的式微根源何在?既有制度不配套、政策不给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更是因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人才选拔理念在作怪,长期形成的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

考察、选拔人才,仅仅根据一次考试的分数显然是片面的,在统一高考制度下,实行多元评价才是一种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方式。比如完善高中会考,使会考成绩与升学挂起钩来;比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评价结果成为升学的一种依据。这些做法,把高考一次评价变成了过程性评价,既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可以减轻高考成绩的权重。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减轻高考负担的举措却饱受诟病。不少人认为,在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很难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保送推荐制度等也受到质疑,似乎只有一次性高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高考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在此前提下,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减轻学生负担,减轻高考压力,既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不论遇到多大阻力和挑战,高考改革都应当克难攻艰,坚定不移,给人希望,给人信心。(袁新文)

临川一中,全国超级名牌中学!北京四中,黄冈中学就不要拿来比了!(跟临川一中比,算小儿科的啦,不值一比!!!!)

一,2007年江西各名牌中学高考600分以上人数

01、临川一中 568人(复读生数?)

02、九江一中 158人

03、临川二中 ?

04、江西师大附中 ?

05、南昌二中 126人

06、新余一中 113人

07、景德镇一中 93人

08、金溪一中 93人

09、萍乡中学 74人

09、白鹭洲中学 58人

10、赣州三中 49人

临川一中将近是江西省其它前五名所有学校的总和!!!!!! 跟第二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二,清华北大指标江西4200万人,才118个指标,临川一中估计有43人.(不含保送)

临川一个小小县区中,还有另外一所同样很牛的学校-----临川二中(两所学校相隔也就是几百米而已),还有一所不错的临川十中。临川二中前几年与临川一中是不相上下的,这两年比一中稍差一点点,今年的北大清华人数估计人16人以上,临川一中有40人以上,这两所学校占去整个江西的一半指标,所以你必须正视临川一中面临的恶劣竞争环境!

临川一中占去江西三分之一指标以上!

三,2007年4月份,北大、清华自主招生。临川一中再次高居江西省榜首.

1.北京大学在江西省理科共录24人,文科共录5人。----临川一中理科6人,文科2人.

2.清华大学在江西省文理科共录8人。----临川一中理科3人.

临川一中占去江西三分之一指标以上!

四,2007年,临川一中:(参加高考3500人)

一本上线人数:1208人(江西共?)

二本上线人数:2521人(江西共?)

1。启东中学,黄冈中学,浏阳一中,在国际奥赛上比临川一中强多了。这很大程度上受优质生源的限制(下面说到这个招生的问题)。黄冈中学,现在总体上比临川一中差一大截了,本身在湖北已不是老大了。不过,临川一中在江西省奥赛还是数一数二的;

2。重庆南开中学,北大、清华录取人数比临川一中还多一些,但其它指标不能和临川一中比,毕竟他们有享受招生上的优惠,

重庆南开中学,黄冈中学,北京四中...这些学校,生源是临川一中远不能比的.这些学校是精英教育,不能按比例来和临川一中比,仍然不是临川一中的对手, 北京四中,黄冈中学早十几年就是面向整个北京,湖北招生. 我有同事是湖北的,可临川一中,现在还不可能做到这点!一半以上是从临川区下面几十个乡下镇区招生(和临川二中平分三十来个乡镇的初中学生资源),其它呢,一是靠挖人,二是靠卖指标,让全国各地的人买进去读.江西省及抚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本不可能允许临川一中分配指标到临川区以外的县市.

如果临川一中能象他们享受招生上的优惠,还要花重金挖学生么?

临川一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是不读书的,~~~~~~~这些人不用说是靠各种路子买进去的!这是客观事实!不然学校给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发的奖学金是从哪来的?

临川一中花重金挖学生不假,但一般的学校,花多少钱,人家都不会来!江西省内还是只有临川一中才有这个鬼力!

3。类似临川一中的学校有河北衡水中学,但总的来说要比临川一中差一些。

4。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呢,清华北大录取人数的确多,就说大家认为牛的北京四中来说吧----

北京四中,北京才1100万人,清华北大指标有1025个,江西4200万人,才118个指标,比例差太远..... 如果经北京的比例算,江西应有4000个指标,临川一中至少可考取清华北大1000

人,你个北京四中算什么,才一百人左右而已(今年好象只有93人而已)(不要又来比学生人数)。

5。其它的学军中学,101中学,扬州中学,淮安中学啊,都是过去时了,有一些方面还是不错的,比临川一中要好,但总体还是不值和临川一中一比了!

6。临川一中学生是死读书、苦读书不假。八几年的校长李抚生曾在人民日报上还是中国教育报上写了一篇有名的“临川教育三苦”的文章: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育。这受当前应试教育大潮流的影响,不只是临川一中是这样,全国哪所学校不是这样?这个年代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很现实!

临川区号称"中国才子之乡",是无可争议的

"中国才子之乡",一种说法是:

一、湖北省的蕲春县蕲州镇

二、江西省的临川县

三、江苏省的宜兴县

"中国才子之乡",另一种说法是:

一、浙江绍兴

二、江西临川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哪种说法,中国才子之乡都少不了临川!

至于争论,去看看不这个贴!

http://bbs.jxnews.com.cn/showthread.php?t=158418&page=1

2006--2007年度中国十大名牌中学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第四中学

湖北省黄冈中学

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省启东中学

广东实验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河北省衡水中学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

四,2007年,临川一中:(参加高考3500人)

高考600分以上人数 临川一中 568人

一本上线人数:1208人

二本上线人数:2521人

--------------------------------------------------------

2007年,河北衡水中学1800余人参加高考

650分以上151人

600分以上902人(占全校毕业生的一半)

一本上线1285人(河北省一本线:文566 理587)

临川一中,不像某些中学只收成绩好的,难道初中成绩差一点就不让人家读高中了?临川一中给每个学生读书机会,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把后面的都开除了撒,人人都能考起重点。

还有,临川区就那点点生源,被N个牛校(临川一中/二中/中学)抢。

没那点小成绩,怎么能叫才子之乡呢。

不是我来找借口,事实是这样的!

呵呵 我的母校,感到无比的光荣

的确不错 但是 现在校风真的不行 由于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有

于是打架的 上网的 泡妹妹的 吃喝的 什么都有了

学生也没有我们那个时候单纯了

还有老师也变了

明着 暗着要学生家长请客送礼

我有个外甥在哪里读书 我就请了他老师一次

规定我要到某某酒楼 后来听说是一个老师开的 他们可以分红

每个人两包烟 不管男的女的 拿的都很自然

吃完饭还要到班主任家去走访一下

主要是两瓶酒 两条烟

哎 无语了

临川,江西中部的一块弹丸之地,也是一个当今中国文化人肃然起敬的“才子之乡”,同时因为一种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中学生对这里趋之若鹜,不为别的,只为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而几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以临川一中为例,2002年以前该校仅有四五千名学生,且以临川当地的学生为主。而在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高考高升学率成当地烫金名片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对于这里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考上好大学目前仍然是一条最理想的出路。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市常

同时,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目前仅就几所名校周边地区地价升值的情况来看,目标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留学”和“陪读”群落带火周边地产市场

一个“陪读”父亲的“血本”教育账

来自南昌的铁路工程师曾明把刚上高一的女儿送到了临川一中就读,他还特意向单位请了一年的长假,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民房陪女儿念书。

他为自己算了一笔账,房租每月600元,父女二人生活费每月1000元。此外,当初女儿因为成绩差,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而交了2.4万元“择校费”,再加上自己请假一年而损失的工资,这一年的“陪读”花了将近5万块钱,这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他来说算是“花了血本”。

和曾明一样来陪子女读书的父母已经在上顿渡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落。他们租住在附近的民房里,平时为在附近中学就读的子女准备一日三餐、照顾日常起居,并且在闲暇时和其他来陪读的家长交流心得。这个庞大的“陪读”群落到底有多少人,从来就没有人确切地统计过,但每次当放学铃声响起之后,校门口总有一批满脸焦急的父母在等待着子女的归来。

一位在临川一中补习重点班复读的学生的母亲说,在她女儿所在的补习班里,有父母来陪读的学生可能快占到了三分之二。

房子租金三四年涨了两倍多

“陪读”的家长和更多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孕育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租房”市场,房价也随着日益增多的外来者而直线上升。一位房东说,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

和房价一样直线上升的,还有周边商铺店面的租金,而且经常供不应求。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上顿渡镇上的饭馆、网吧等设施在几年间迅速增加。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抚州房价均价为800元-900元/平方米,最高的也不过1200元/平方米,但抚州一中周边的商品房,如上海某投资商开发的文昌花园就创造了销售奇迹,该楼盘售价1400元/平方米,房子一开盘在一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其他楼盘的售价也是居高不下,而且销得很好。

而当地显然还不满足于此。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才子之乡”的号召力来发展“才子产业”。

经常被人提起作为参照的是湖北黄冈,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湖北黄冈,借助高考催生了它的声名远播,出自湖北黄冈的教辅材料更是曾经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同样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出色的临川,在这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当地专家在媒体上指出,应向湖北黄冈学习,并且利用临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万名少年“留学”临川引发高考经济惹争议

2006年11月16日

江西今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一出自临川,高升学率引来区外上万中小学生及“陪读”家长,当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团意图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学率的烫金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临川的学校对外开放了优质的应试资源,而外地的家长和学生则需要这种资源。这种供需关系而造成的生源流动符合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只要应试教育继续存在,调整地区间教育资源的“择校”现象也就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像这么大规模的跨地域的生源流动则是“择校”这一普遍现象的特例,虽然它并不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原则的要求,但“临川现象”的存在却有其合理性。

对于经济尚显落后的临川区来说,利用自身“高考升学率高”的资源,吸引外来生源发展“高考经济”,似乎在情理之中。

而对于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偏远小镇念书,在目前高考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的背景下,他们的功利动机多少显得有点无奈。

但同时,这种现象如果不合理地进行规范却是危险的,无序竞争是否会导致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加剧?是否会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基层薄弱学校是否会因此而增大与名校的差距?

即使现在看上去很红火的“高考经济”本身也是脆弱的,一旦哪天应试教育退出了市场,“才子之乡”还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本报特派记者孙昌銮江西抚州报道一篇题为《万名少年“留学”临川》的新华社报道让沉寂已久的“才子之乡”临川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报道称,今年9月开学后,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各中小学上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经有1万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到临川上学,甚至不惜迁居临川。

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然而,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众多的外地学子前来求学?这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北京少年临川“寻梦”

16岁的北京少年张子尧有着185厘米的身高,在他的高一同学里显得有点“鹤立鸡群”。

在西城展新小学和海淀外国语学校分别念完了小学和初中之后,今年9月一开学,这个北京孩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偏远小镇———上顿渡镇。这里是临川区委所在地,临川最出名的两所中学就在镇上。

中考未能得偿所愿“留学”临川

张子尧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在这里度过高中三年。按照他最初的设想,在初中时成绩不错的他想考取北京四中,然后再在北京四中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北大梦想。

然而,几个月前的中考并没能让他得偿所愿,于是,做航空旅游的母亲想为他找一所升学率更高的高中,后来听她在江西的客户提起,临川一中2006年高考中总共有24名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占了江西全省的六分之一。

费了一番周折后,16岁的少年张子尧带着自己和父母的梦想离开了北京,来到这个汤显祖留下过《临川四梦》的地方“寻梦”。

每天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近12个小时

在这所提倡“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的学校里,子尧的学习日程被排得很紧,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需要做作业,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别只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

他租住在离校步行五分钟的民房内,每月550元的租金包括了食宿和洗衣等家务,他唯一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而已经在这里上了高二的赖晨比初来乍到的张子尧显得更为老练,这位来自海淀的少

年此前并不认识“小老乡”张子尧。他来到临川就读同样是出于提高成绩的目的,不同的是,祖籍江西瑞金的父亲对临川的高考成绩早有耳闻,在儿子从北京十九中毕业后就直接把他送到了临川。区外“留学”中小学生超万名在临川,像张子尧和赖晨这样从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并非特例。

高三外地学生比例最大

据统计,在临川各中小学就读的外来学生超过了1万人。仅在该区最为知名的临川一中,就有将近5000名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占了该校学生的近一半。

一份来自临川一中学生处的“学生情况统计表”显示,该校累计有11207名学生,其中来自临川区的学生有6352名,1199名来自抚州市的其他县市,3656名来自抚州市外。其中,在从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中,以高三的外地学生比例最大,将近60%,共有2654人来自临川区外。

每个教室都挤进了七八十名学生

同样在上顿渡镇的临川二中与临川一中仅相隔数百米,这所学校和临川一中的情况大同小异,聚集了近9000名学生的校园里到处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少年学子。

每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两所学校所在的建设路和龙津路就会因为大量学生的涌入而显得拥挤不堪。而在临川一中,每个教室都挤进了七八十名学生。

狭小的校园显然还没为剧增的学生准备好足够的空间。

在临川一中,100多亩的校园里每年要新增一两千名外来学生,目前学生总数已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而学校的学生宿舍住宿能力仅有1000多人,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师的家里,每月交纳500-800元不等的费用,由房东提供食宿并且代做洗衣服等简单家务。

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区外

和日益增多的学生形成对应的是辉煌的高考成绩。

2006年,临川区的各高中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47人,占江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临川一中就达24名之多,而这之中8名考生来自临川区。在高考结束几个月之后的今天,临川一中的校门口还赫然挂着一条祝贺该校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横幅。而刚步入校园,就能看见校园里一溜排开的“高考龙虎榜”。

同时,拥挤的校园已经挤不下日益增多的学生,临川一中新校区的施工建设已在紧张进行当中,这座投资1.5亿元、占地760亩的新校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三所名校统一纳入教育集团管理

即使学校看上去已经容纳不了更多的学生了,在江西各地的BBS上,还不时有人发起该不该送孩子到临川去念书的讨论。

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大量涌入“才子之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希望能在这里迅速地提高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但还有不少家长失望而去,想进入三所名校就读并非易事,分数线的限制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即使是托了关系,即使愿意缴纳数额不小的“择校费”,也并不一定能入校就读。

而几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以临川一中为例,2002年以前该校仅有四五千名学生,且以临川当地的学生为主。而在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高考高升学率成当地烫金名片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对于这里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考上好大学目前仍然是一条最理想的出路。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市场。

同时,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我06年是抚洲临川的学生,那里的学生高考考600多分没有取北大清华等名牌的人都会复读,学校不会收中考考的好的学生3年的学费 ,而且考到名牌大学还给几万你 这样就有很多很多人复读,这样的学校又很吸引一些有钱的人, 借读费收几万的都有。 可以说临川的教育是黑暗 的 还好意思来这里现

如果江苏教育不好的好 我就不知道还有那个地方教育好了

江苏的牛校

南京外国语学校2007年

吴晶 哈佛、耶鲁、斯坦福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乔治敦大学等6所知名大学同时录取 并且都提供全额奖学金

陈莉茜 耶鲁大学 并获得每年5.1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瞿路漫 剑桥大学 获得每年9万人民币的奖学金

张谊 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每年4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俞天童 轲盖德大学 美国最有名的私立大学之一 获得16.8万美元奖学金

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有24人

4人直接被美国的长青藤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1人被英国的剑桥大学录取,另有180多人分别考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与此同时,将近200名学生被保送或提前录取到国内高校

南外高中毕业生在高三毕业时形成了40%左右出国上大学,40%左右保送或被提前录取到国内一流大学,20%左右参加高考的格局

万名外地少年来“留学”

江西临川成应试教育“加工厂”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江西今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一出自临川,高升学率引来区外上万中小学生及“陪读”家长,当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团意图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学率的烫金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临川一中这所提倡“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的学校里,北京来的张子尧的学习日程被排得很紧,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需要做作业,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别只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

据统计,在临川各中小学就读的外来学生超过了1万人。仅在该区最为知名的临川一中,就有将近5000名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占了该校学生的近一半。

同样在上顿渡镇的临川二中与临川一中仅相隔数百米,这所学校和临川一中的情况大同小异,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大量涌入“才子之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希望能在这里迅速地提高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但还有不少家长失望而去,想进入三所名校就读并非易事,分数线的限制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即使是托了关系,即使愿意缴纳数额不小的“择校费”,也并不一定能入校就读。

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目前仅就几所名校周边地区地价升值的情况来看,目标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陪子女读书的父母已经在上顿渡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落。 “陪读”的家长和更多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孕育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租房”市场,房价也随着日益增多的外来者而直线上升。一位房东说,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

和房价一样直线上升的,还有周边商铺店面的租金,而且经常供不应求。

在这个随着生源的跨地区流动而导致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不同的声音也会经常响起,一名自称“兄弟学校教师”的网友质疑临川“外地学生留学现象”引发了各学校因经济利益而展开了生源竞争,而生源竞争的关键在于学校高考成绩的优劣,这样会进而加剧“应试教育”的做法。而在民间,即使站在“为了高考成绩”的同一立场上,同样也有各种质疑:省内其他地区的学校攻击临川的学校抢去了他们的优质生源;而临川当地的不少老百姓则抱怨外来的学生挤占了临川几所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损害了当地学生的利益„„ 据《北京青年报》

揭密江西临川一中高考神话:38人考上清华北大 在38名清华北大学生的身后,是临川一中这艘“教育航母”参加高考的可观阵容。教育产业化使得学校铆足了劲争取高升学率,从而争取更多的学生和更多的学费

“江西小镇50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一所中学38人考上清华北大”„„ 今年高考揭榜后,类似造神运动的宣传口吻,将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临川一中及其所在的上顿渡镇,卷入了舆论的漩涡。全国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不知名的农业小镇。在临川一中的校门上,比书法家启功的题字更引人注目的,是巨幅的贺喜标语。校门后并排而立的红榜上,记录着每一位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名字,以及部分考上其他名校学生的名字。

包括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名额在内,今年清华北大在江西省招生的名额仅166个,38名学生题名清华北大,意味着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占据了清华北大在江西招生人数的近1/4。

“把中学当成航空母舰办”

上顿渡镇作为临川区的政治、经济中心,面积并不大,从小镇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只需半个小时。镇上无须公交车,人们出行以“蹬士”(人力三轮)代步。公交2路车将其与7公里外的抚州城连接起来。

曾有人分析过上顿渡的地形:南有赣江、崇江、抚河在此北汇入长江和鄱阳湖,西北有环行山脉挡住西北风,“山环水抱必有气”,使得临川成为聚集人才的风水宝地。

据当地工商局一位干部的说法,曾有风水先生说过,该镇“要有一座塔镇住,才会旺”。2004年,临川区政府募资400万元,在宜黄河中间的小洲上建了一座临川文塔,这座高56.8米的文塔成为临川的高度。

巧的是,在文塔建成后的3年里,临川像风水先生“预言”的那样,“旺”了起来。这股“旺”气源于镇上的两所中学: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这两所外表平常的学校,连续几年在高考中报捷,甚至惊动了深圳市高级中学、湖北黄冈中学这样的全国名校前来取经。不过两校间也有差别,尽管均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且曾经一度互成瑜亮,但二中的声势如今已远不如距其10分钟路程的一中。

临川一中在高考中有所突破,始于2004年,这一年有12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这个数字在随后的两年里,变成14名和24名。与这个数字一同增长的,是一中学生的人数。在2002年左右,一中只有约4100人,短短5年间,一中就像一块巨大的人才磁石,将省内其他市县,甚至其他省份的学生吸纳至麾下。现在,包括复读生在内,一中已有11000人。用一位网友的话说,一中是在“把中学当成航空母舰办”。

根据抚州市政府前几年的规划,一中要创办万人学校,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目前这个面积仅为105亩的老校区,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日益膨胀的规模,为此,该校不得不严格控制招生人数。一般而言,一中每个教室的人数都在70人以上,有的高三班级甚至坐了90多人,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往往椅背紧贴墙壁,而教室里的过道也仅能容人侧身通过。

今年,一中在小镇的新城区建设一个占地300亩的新校区。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介绍说,可以容纳10000名学生的新校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中的高中部。这个规模与市政府对该校“创办万人高中部”的要求一致。

神话,还是神化

今年的高考揭榜后,该校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饶礼喜的名字,以“通讯员”的身份出现在多家媒体上。校方的积极宣传和媒体的配合,使得一中在全国的名气陡涨。一中的学生也迅速适应了媒体对自己学校的好奇,在采访中,一位学生对记者介绍,“央视和湖南卫视都来过,听老师说,美国的媒体也报道过我们”。

这种荣耀感在一中人身上变成了自信力。在百度“临川一中吧”里,有学生发帖说,“我们学校除了(江西)师大附中就没有对手了”。一个流传于学生间的故事是:在今年高考前,几次与南昌一起的模拟考中,据说一中都只是报过去了应届生的成绩,但即便如此和师大附中比起来还是略占上风。一位老师说:“如果报了历届的成绩过去怕会吓到他们,到时他们奋发图强就不妙了„„”

不应忽略的是,在38名清华北大学生的身后,这艘教育航母参加高考的阵容同样可观。

据徐武平介绍,今年一中的考生约为3800人——这个数字几近于一所中等规模中学的总人数。而被学生们认为已能与之平起平坐的江西师大附中,今年有25人考上清华北大,考生人数只有600人。

残酷的学习氛围

“也有很多人问过我,一中为什么能考这么好,我倒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秘诀,只是我们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做得更好吧。”上届高三(0)班班主任曾长根说。在一中的分层教学体系中,所有班级被分为0班、重点班和平行班,其中0班集中了冲击清华北大的尖子生。曾长根所带的0班,今年有12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至于哪些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曾长根举例说,“就像研究高考试卷,大家都在研究,但研究的效果有好有坏”。任教高中数学10多年的他,根据近年来的命题趋势,预测出今年高考最后几道大题会考到“放缩法”,“因为前两年都考了,而命题组长没换,第三年肯定还会考”。在考前的一个星期,他集中为学生讲解了相关题型。在他自己的班,学生高考数学平均分高达130多分。

教高中英语的佟玉(化名)老师认为,高考的出色发挥,与一中残酷的学习氛围有关。在一中读书,从初一开始就要上晚自习,“学生进入高三后,并不会有负担突然加重的感觉,因为他们学习的量一直很大”,她说,“对我们老师而言,教高三是最愉快的,因为对于一中的学生来说,经过这么多年训练,基础知识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讲些综合性的能力题。”

一中的老师是“把自己卖给了学校”,佟玉说,每天早自习7点就要到,晚自习每节都得去。因此,很多老师在抚州城买了房子也没法住,只得在洲下租房。“在其他学校,可能只有高三老师才这样,但在一中,每个年级都是如此。”

而用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的话说,如此显赫的成绩,是以临川地区“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的“四苦”精神为基础的。“学风好,抓得紧”,是当地人对一中的普遍评价。

徐武平介绍说,原来在一中正对面有好几家网吧。每到放学,教导主任都要亲自带队去网吧围追堵截,但仍有偷偷跑去上网的学生。最后,校方只好求助于临川区政府,政府将镇上所有网吧迁到位于新城区的“网吧一条街”。

挖人”事件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生源好”是一中高考成功的重要条件。对此,徐武平的说法是,一中近几年高考成绩持续走高,吸引了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读,他们传出的捷报又吸引了更多的绩优生来读书。如是形成良性循环,一直延续到现在。

而其他地市的一些老师的看法则有不同。在百度“临川一中吧”里,一位“兄弟学校的老师”发帖指出,临川一中曾“在南昌开通了临川直通车,免费让家长到校参观,派出招生人员到处游走游说,甚至设立招生站,周边地市深受其害”,此外,还“对高分学生以高价收买,尤其是落榜的高分生”。

二中一位老师也指出,去年,分别以全市中考第二名、第五名毕业于二中初中部的张大峰、张小峰兄弟,莫名其妙地转学到了一中高中部。

“以我们现在的影响力,还需要花钱从其他学校挖人吗?”面对指控,徐武平不以为然。他虽然承认很多高分考生流向一中的事实,但他认为那些考生是冲着一中的牌子来的。“我们的升学率摆在这里,在同等条件下,人家愿意选择我们,再正常没有了。”

对于张大峰、张小峰兄弟的事,他解释说,兄弟俩在小学升初中时,本来已经被一中录取,后来不知何故去了二中读初中,但他们当时与一中约定,读高中时再回一中就读,“我们只不过调回原来属于自己的学生”。

临川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邓高平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表示,集团对学校间相互挖人管理得很严,一旦发现有老师进行类似活动,将停止其该年的一切评奖评优与晋级资格,并会开会全市通报批评。“一中并没有这样的记录在册”。

但他承认,在周边地市设立招生站的事,在2002年、2003年时确实曾出现过,派出的招生老师甚至曾被当地扣留。他将这种现象归因为教育改革中的短暂失序,“既然要改革,就难免出现一点混乱”。

曾跟踪报道过教育集团成立过程的一位当地记者透露,“以前,为抢优质生源,每年中考一结束,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与抚州一中三所学校总会派出100余名教师前往各乡镇招生,每年三校为此要耗资250万元。同时,三所学校之间也互相挖抢老师”。

对复读生的大力吸引

复读生群体是缔造一中高考神话的重要力量。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38名一中学生中,就有18名为复读生。据一位重点班学生的家长反映,学生进入高三以后,整个年级的人数几乎翻了一倍。徐武平提供的数据证实了她的感觉:创造了高考神话的这届高三,3800名学生中,有1500名为复读生。

在一中对面小巷里经营餐馆的钱老板透露,她的侄女钱佳琦,去年高考分数为588,立志非清华不考的她来到一中复读,直接进了应届生的0班,班主任正是曾长根老师。在校复读期间,她的学杂费、资料费、补课费、住宿费等全部免除,钱老板强调说,钱佳琦在学校住的宿舍是两人间,“是学校里条件最好的宿舍”。

曾长根介绍说,钱佳琦的成绩很好,每次月考几乎都能在班里排进前10,很有希望冲击清华北大。但这个平时细心的小姑娘,偏偏在考场上犯下大错:在考英语时,她将答题卡涂错,导致客观题部分只得18分,总分也只有618分,尽管这个分数已然不低,但在分数线奇高的江西,意味着她第二次冲击清华北大的努力付诸东流。“她的英语成绩平时都在130分以上,如果加上这个分差,她本来是很有希望上(清华北大)的”,曾长根叹息道。

即便有对高分考生包括复读生的大量优惠政策,一中也面临着自己的高分考生被人挖走的尴尬。佟老师介绍说,去年的江西省理科状元,本来是一中的学生,结果在高考前夕被其家乡黎川县一所学校劝回去参加高考,“他们当时给了那学生4万块钱,还给他父母解决了工作。没办法,我们不能也给钱啊”。

每到高考前几个月,都会有其他市县的学校来一中挖人去参加高考,“有的甚至是副县长亲自带队来公关”。佟老师无奈地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她们只能跟家长解释,高考前突然换环境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理,“你是要这几万块钱,还是要孩子的未来?”

“教育产业化”逼出高考“神话”

在临川二中校办公室主任熊海水看来,一中、二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被逼得没办法的结果。此前,两所学校曾经在“教育产业化”的边缘徘徊不定。

熊海水介绍说,2002年,由于受到“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不堪财政重负的临川区政府曾打算让高中教育“断奶”,把两所学校推向社会。其时,香港一家企业在考察过一中、二中的办学能力后,想出资买下两所学校。但在抚州市教育局前任局长游若飞的斡旋下,抚州市市政府决定,将原来归临川区管的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与抚州一中组成临川教育集团,由抚州市政府直接管辖。这意味着,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抚州市政府接下了三个财政负担。

临川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邓高平证实了这个说法。他介绍说,目前,抚州市政府每年都要支付三所学校初中部所有老师的工资,至于高中部,市里只付三校在成立集团时上报的那部分老师的工资,“至于各个学校后来自己招聘的老师,我们就管不了了”。

学校之所以可以不通过市人事局自行招聘老师,是源于“教育产业化”时期的放权思想,当时临川区政府许诺,允许学校有“五个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主、人事自主、筹措经费自主、使用经费自主。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说,现在,这“五个自主”虽没能完全实现,但这个政策优势已经足以支持学校的发展。在他看来,一中既区别于那些完全依赖政府财政的学校,也不同于那些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民办学校。

徐武平说,抚州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只能解决学校发展的部分需要,剩下的资金缺口由一中自己解决。除了正常收取学费外,向学生收取择校费是他们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收取择校费”得益于市政府给的政策。

在一中校园内教学楼的墙壁上,挂着一面收费公式栏的牌子,关于择校费有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如果是外地学生来一中,则需要一次性缴纳3年共24000元的择校费。但如果是本地学生分数不够又想读一中,则需在与分差相对应的一个交费基数上,加上分差与100的乘积。比如学生低于分数线15分,则需要交纳4000+15x100,也就是5500元。这里的“100”是每差一分需交的款项。

“收归市里管辖后,一中的招生平台也扩大了”,徐武平说。原来归临川区管时,他们只能在该区和下属的镇、农村招生,而现在他们可以在整个抚州地区招生。集团刚成立时,省里甚至鼓励他们面向全国招生,集团甚至专门成立宣讲团四处扩大影响,出现了上述“在周边地市设立招生站”的情况。在邓高平看来,临川一中由一所“普通”的省重点中学开始变得不普通,拐点就在这里。

临川一中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

与这个数字一同增长的是一中学生的人数。2002年左右,一中只有约4100人,到2007年,包括复读生在内,一中已有11000人。

临川:进士之乡

江西临川素以盛产才子著称。在上顿渡镇中洲公园内的临川文塔前,王安石、晏殊与晏几道父子、曾巩与汤显祖的名字在“临川人杰谱”上十分醒目。

事实上,临川不仅是才子之乡,也是进士之乡。根据《临川县志》的统计,在自宋至清历代王朝的175次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临川进士就有726人。仅仅在南宋咸淳元年这一年,临川就有22位进士高中,占当年全国录取进士总数的7.33%。一时间,公卿耸观,朝野震动。

独特的周边生态

“招租”成了周边的主要产业,对学生包吃、包住、包洗衣服。不仅当地人,一些陪读家长和老师,也做起了招租生意

洲下作为离临川一中最近的社区,距其对面的一中仅3分钟路程。“在这里,住在你前面、后面的,都可能是你的同学。”一名住在洲下的学生不无感慨地说。

1.7万外地学生和家长

每到放学时刻,近万名学生走出校门就成为一道景观。走出校门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穿过马路、走过一条布满招租广告和小餐馆的巷子,就能到达洲下。在各自租住的当地人家里,往往有房东准备好的饭菜。招租学生是当地的一项产业,有空余房间的当地居民几乎都会招租一些学生。

随着外地学生从全省甚至全国各地涌入上顿渡,不少家长随之加入了这场“教育迁徙”。上顿渡派出所邹警官介绍说,不包括后来并入上顿渡镇版图的河东乡、河西乡,该镇有7万常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在这3万流动人口中,约有1.7万是外地学生和家长。这些外地学生和家长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住在洲下。据在附近开餐馆的邹老板介绍,住在洲下的陪读家长多为江西本省人,尤以抚州市下面的一些县城和农村最为常见,也有少量临近省份的人。

“我们学校的宿舍数量和条件有限,满打满算也只能住800人,”一中校长办公室主任徐武平介绍说,“大部分人要住在校外。”根据他的估计,一中和二中两所学校,住在校外的学生共约1.4万~1.5万人。家长来陪读的情况,更多发生在高三学生和复读生身上,“也有家长从高一甚至初一就开始陪孩子读书”。

陪读家长中,让徐武平记忆最深刻的是来自哈尔滨的李天阳的母亲。2001年,李天阳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关于一中的报道,毅然带着年仅11岁的他来到上顿渡读初一。2006年,他以江西省文科第五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这个现代版的孟母故事,成为很多陪读家长的精神动力。

陪读家长的生计

走进巷子,不远处有个用木板和石棉瓦搭成的棚子。一位姓朱的女士租了这间棚子用来做饭。她是赣州市于都县人,儿子姓张。儿子刚刚进高三,这是她陪读的第三年。

与其他家长不同,张妈妈并不赞同儿子来临川一中读书。她更欣赏儿子初中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谈及的教育理念:先学怎样做人,再学怎样生活,最后才是怎样学习。“从古代到现在,真正成功的都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些人,因为成绩最好的人一般太专注在学习上了。”

但她没有拗过一心想考清华北大的儿子,并在儿子来读书一个月后,自己也搬了过来。以前她们县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来一中留学,来了以后管不住自己,学着上网、抽烟,很快就跟不上班,只好回去了。张妈妈过来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和丈夫早已双双下岗,丈夫一直在广州打工,家里没什么牵挂,“只当把家搬来了”。

为了补贴家用,她租下这个棚子,招租了8名学生吃饭,“都是我们县老乡的孩子,一听我在这里陪读,都打电话来让我帮着照顾”。这个10平米不到的棚子,月租花了她260元,住处的房租是200元,但招吃饭的孩子,她每人每月收取350元,除去买菜的成本,她每月还能有些盈余,比原来在老家的收入要高。

朱女士介绍说,在洲下,很多陪读家长都会选择招租学生来取得一些收入。因为陪读家长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她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一位陪读家长需要租一套至少一室一厅的房子,月租大概250元;两个人每月的伙食费至少需要500元;其他必须的开销就算150元。这样加起来,每个月开销就是900元,一年算11个月就是近万元。这还不包括学杂费、择校费等。

招租学生的老师

佟老师的家位于距学校15分钟车程的抚州城里,但那间新房一直闲置,她平时和丈夫在离学校仅3分钟路程的洲下社区租房住。一中的老师,早自习必须比学生早到10分钟,晚上要等下晚自习才能回家,住在洲下比较方便。

佟老师租住的房子面积约有100多平米,4室两厅。因为房子比较大,她招租了5名学生,其中2名复读生。她与丈夫住一间卧室,3个女生睡一间卧室,另外1名女生和1名男生分别睡其余两间卧室。为了便于管理,佟老师本来不愿意收男生,但由于这个刚进高一的男孩是受朋友所托,所以不便推辞。

为了照顾好学生们的生活,又不至于耽误自己的教学,佟老师请一位保姆负责全家的伙食和洗衣、打扫卫生等活。她向每个学生收取每月800元的费用。这个价格比洲下一般的招租家庭要高出150元,尽管如此,找上门来托管的家长还是不少。“毕竟是老师,学生学习时有什么问题,我总不至于瞒着不告诉他。”

“人家大老远地跑来,把孩子交给我,我就得负责任”,对于招租的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和复读生,她不分大小事都会过问,“毕竟是在特殊时期,孩子的心理容易波动。”学生入住后,她一般会与其班主任取得联系,一旦出现放学晚归的情况,她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班主任。

“两所学校养活一个镇”

在临川区工商局上顿渡分局局长徐友文的眼里,上顿渡的居民“比较懒”,“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不像江浙一代的小镇那样前店后厂”。当地人稍微有点钱后,不是忙着扩大规模,而是马上选择买车,更多的人选择买房。

在这个欠发达的农业小镇,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当地的居民,除了少数在政府、银行等单位上班的人,大部分人只能外出打工或者在当地做建筑、做点小生意和做“蹬士”。外地学生多起来以后,招租学生成为很多人谋生的门路。按徐友文的说法,“两所学校养活了一个镇”。

据记者了解,一般而言,招租一名学生,包吃住和洗衣服,每个月可以有650元的收入。但这些人家的环境参差不齐。据家住洲下5栋的老干部邓正高介绍,很多当地人为了多挣钱,会在一间房子里加塞多名学生,甚至一户家庭招租二三十人,实在睡不下只好让学生打地铺,“这样的家庭一般收费较低”。洲下的房子一路水涨船高到3000多元每平米。但他听说一中的高中部明年要搬到新城,“到那时,洲下的房价可能不会再涨了”。

“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对当地经济肯定是有刺激作用”,徐友文介绍,现在该镇登记在册的工商户有1500户,而在2002年,这个数字不过600多户。从周边县市来该镇开店的人数也有近百名,几年前,除了个别温州人来开发廊,几乎没有外地人注意到这个地方。“别看我们是个小镇,这里的菜价比抚州城还高”,徐友文说。

小镇相对繁荣的娱乐场所,对于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而言,是一处处隐忧。洲下的电游室和PS游戏店、学校附近的溜冰场、新城的网吧,甚至文化馆的桌球室,对于生活单调的学生而言,诱惑力不言而喻。这些地方不时有家长出现,找到自己的孩子后,将他们领回家。相互认识的家长之间也会通知对方,“你小孩又在网吧了”。

家长们唯一感到清闲的时候,是小孩吃完晚饭去上晚自习的时候。他们做完家务,抄一条小凳出门,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谁家的孩子成绩进步,也分享陪读生活的点滴。由于正值开学,不时有新来的家长拖着行李、领着孩子穿梭在各栋房子里看房,不管是对于孩子或是他们本人而言,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高考“减负”十几年 考生应对高考依旧不堪重负

发布时间: 2011-3-19 09:01:0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五中考点考生正在参加春季高考。李木易/摄

高考之所以成为公众热烈谈论的话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不仅因为它可以改变亿万考生的命运,寄托着万千家庭的梦想,而且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所担负的使命之重、所承受的压力之大,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褒贬不一、见仁见智,但在激烈的争论中,不少人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也许是最可行的制度”,因此不能轻言废除,必须坚持,必须改革。改革高考,重要目的之一是为高考“减负”,也就是使高考所承受的压力小一些,社会的关注度低一些,让高考变得平静些、纯粹些。这看似简单的目标其实是个“硬骨头”,多年来的事实表明,给高考“减负”难度之大,一点也不亚于给学生“减负”。

从目前的教育生态考虑,为高考“减负”,关键有两点:一是探索和完善多渠道多途径升学,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比如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可与现行的高考分开,从而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二是在统一高考的框架下,实行多元评价,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然而,把“独木桥”变成“立交桥”谈何容易!上世纪90年代初,高中会考开始在全国推行。此举旨在用水平考试取代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减轻学生负担,减轻高考压力。可是,十几年过去,高中会考在很多地方几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没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

重了考试负担,基本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再如春季高考,将高考由一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目的很明确,既为学生升学拓宽渠道,也为夏季高考减轻负担。制度设计经过了反复研究论证,人们对此曾充满期待,可是没过几年,几个省份都偃旗息鼓,只剩下上海、天津还在坚持。高中会考与春季高考的式微根源何在?既有制度不配套、政策不给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更是因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人才选拔理念在作怪,长期形成的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

考察、选拔人才,仅仅根据一次考试的分数显然是片面的,在统一高考制度下,实行多元评价才是一种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方式。比如完善高中会考,使会考成绩与升学挂起钩来;比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评价结果成为升学的一种依据。这些做法,把高考一次评价变成了过程性评价,既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可以减轻高考成绩的权重。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减轻高考负担的举措却饱受诟病。不少人认为,在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很难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保送推荐制度等也受到质疑,似乎只有一次性高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高考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在此前提下,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减轻学生负担,减轻高考压力,既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不论遇到多大阻力和挑战,高考改革都应当克难攻艰,坚定不移,给人希望,给人信心。(袁新文)

临川一中,全国超级名牌中学!北京四中,黄冈中学就不要拿来比了!(跟临川一中比,算小儿科的啦,不值一比!!!!)

一,2007年江西各名牌中学高考600分以上人数

01、临川一中 568人(复读生数?)

02、九江一中 158人

03、临川二中 ?

04、江西师大附中 ?

05、南昌二中 126人

06、新余一中 113人

07、景德镇一中 93人

08、金溪一中 93人

09、萍乡中学 74人

09、白鹭洲中学 58人

10、赣州三中 49人

临川一中将近是江西省其它前五名所有学校的总和!!!!!! 跟第二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二,清华北大指标江西4200万人,才118个指标,临川一中估计有43人.(不含保送)

临川一个小小县区中,还有另外一所同样很牛的学校-----临川二中(两所学校相隔也就是几百米而已),还有一所不错的临川十中。临川二中前几年与临川一中是不相上下的,这两年比一中稍差一点点,今年的北大清华人数估计人16人以上,临川一中有40人以上,这两所学校占去整个江西的一半指标,所以你必须正视临川一中面临的恶劣竞争环境!

临川一中占去江西三分之一指标以上!

三,2007年4月份,北大、清华自主招生。临川一中再次高居江西省榜首.

1.北京大学在江西省理科共录24人,文科共录5人。----临川一中理科6人,文科2人.

2.清华大学在江西省文理科共录8人。----临川一中理科3人.

临川一中占去江西三分之一指标以上!

四,2007年,临川一中:(参加高考3500人)

一本上线人数:1208人(江西共?)

二本上线人数:2521人(江西共?)

1。启东中学,黄冈中学,浏阳一中,在国际奥赛上比临川一中强多了。这很大程度上受优质生源的限制(下面说到这个招生的问题)。黄冈中学,现在总体上比临川一中差一大截了,本身在湖北已不是老大了。不过,临川一中在江西省奥赛还是数一数二的;

2。重庆南开中学,北大、清华录取人数比临川一中还多一些,但其它指标不能和临川一中比,毕竟他们有享受招生上的优惠,

重庆南开中学,黄冈中学,北京四中...这些学校,生源是临川一中远不能比的.这些学校是精英教育,不能按比例来和临川一中比,仍然不是临川一中的对手, 北京四中,黄冈中学早十几年就是面向整个北京,湖北招生. 我有同事是湖北的,可临川一中,现在还不可能做到这点!一半以上是从临川区下面几十个乡下镇区招生(和临川二中平分三十来个乡镇的初中学生资源),其它呢,一是靠挖人,二是靠卖指标,让全国各地的人买进去读.江西省及抚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本不可能允许临川一中分配指标到临川区以外的县市.

如果临川一中能象他们享受招生上的优惠,还要花重金挖学生么?

临川一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是不读书的,~~~~~~~这些人不用说是靠各种路子买进去的!这是客观事实!不然学校给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发的奖学金是从哪来的?

临川一中花重金挖学生不假,但一般的学校,花多少钱,人家都不会来!江西省内还是只有临川一中才有这个鬼力!

3。类似临川一中的学校有河北衡水中学,但总的来说要比临川一中差一些。

4。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呢,清华北大录取人数的确多,就说大家认为牛的北京四中来说吧----

北京四中,北京才1100万人,清华北大指标有1025个,江西4200万人,才118个指标,比例差太远..... 如果经北京的比例算,江西应有4000个指标,临川一中至少可考取清华北大1000

人,你个北京四中算什么,才一百人左右而已(今年好象只有93人而已)(不要又来比学生人数)。

5。其它的学军中学,101中学,扬州中学,淮安中学啊,都是过去时了,有一些方面还是不错的,比临川一中要好,但总体还是不值和临川一中一比了!

6。临川一中学生是死读书、苦读书不假。八几年的校长李抚生曾在人民日报上还是中国教育报上写了一篇有名的“临川教育三苦”的文章: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育。这受当前应试教育大潮流的影响,不只是临川一中是这样,全国哪所学校不是这样?这个年代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很现实!

临川区号称"中国才子之乡",是无可争议的

"中国才子之乡",一种说法是:

一、湖北省的蕲春县蕲州镇

二、江西省的临川县

三、江苏省的宜兴县

"中国才子之乡",另一种说法是:

一、浙江绍兴

二、江西临川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哪种说法,中国才子之乡都少不了临川!

至于争论,去看看不这个贴!

http://bbs.jxnews.com.cn/showthread.php?t=158418&page=1

2006--2007年度中国十大名牌中学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第四中学

湖北省黄冈中学

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省启东中学

广东实验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河北省衡水中学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

四,2007年,临川一中:(参加高考3500人)

高考600分以上人数 临川一中 568人

一本上线人数:1208人

二本上线人数:2521人

--------------------------------------------------------

2007年,河北衡水中学1800余人参加高考

650分以上151人

600分以上902人(占全校毕业生的一半)

一本上线1285人(河北省一本线:文566 理587)

临川一中,不像某些中学只收成绩好的,难道初中成绩差一点就不让人家读高中了?临川一中给每个学生读书机会,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把后面的都开除了撒,人人都能考起重点。

还有,临川区就那点点生源,被N个牛校(临川一中/二中/中学)抢。

没那点小成绩,怎么能叫才子之乡呢。

不是我来找借口,事实是这样的!

呵呵 我的母校,感到无比的光荣

的确不错 但是 现在校风真的不行 由于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有

于是打架的 上网的 泡妹妹的 吃喝的 什么都有了

学生也没有我们那个时候单纯了

还有老师也变了

明着 暗着要学生家长请客送礼

我有个外甥在哪里读书 我就请了他老师一次

规定我要到某某酒楼 后来听说是一个老师开的 他们可以分红

每个人两包烟 不管男的女的 拿的都很自然

吃完饭还要到班主任家去走访一下

主要是两瓶酒 两条烟

哎 无语了

临川,江西中部的一块弹丸之地,也是一个当今中国文化人肃然起敬的“才子之乡”,同时因为一种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中学生对这里趋之若鹜,不为别的,只为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而几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以临川一中为例,2002年以前该校仅有四五千名学生,且以临川当地的学生为主。而在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高考高升学率成当地烫金名片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对于这里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考上好大学目前仍然是一条最理想的出路。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市常

同时,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目前仅就几所名校周边地区地价升值的情况来看,目标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留学”和“陪读”群落带火周边地产市场

一个“陪读”父亲的“血本”教育账

来自南昌的铁路工程师曾明把刚上高一的女儿送到了临川一中就读,他还特意向单位请了一年的长假,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民房陪女儿念书。

他为自己算了一笔账,房租每月600元,父女二人生活费每月1000元。此外,当初女儿因为成绩差,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而交了2.4万元“择校费”,再加上自己请假一年而损失的工资,这一年的“陪读”花了将近5万块钱,这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他来说算是“花了血本”。

和曾明一样来陪子女读书的父母已经在上顿渡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落。他们租住在附近的民房里,平时为在附近中学就读的子女准备一日三餐、照顾日常起居,并且在闲暇时和其他来陪读的家长交流心得。这个庞大的“陪读”群落到底有多少人,从来就没有人确切地统计过,但每次当放学铃声响起之后,校门口总有一批满脸焦急的父母在等待着子女的归来。

一位在临川一中补习重点班复读的学生的母亲说,在她女儿所在的补习班里,有父母来陪读的学生可能快占到了三分之二。

房子租金三四年涨了两倍多

“陪读”的家长和更多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孕育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租房”市场,房价也随着日益增多的外来者而直线上升。一位房东说,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

和房价一样直线上升的,还有周边商铺店面的租金,而且经常供不应求。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上顿渡镇上的饭馆、网吧等设施在几年间迅速增加。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抚州房价均价为800元-900元/平方米,最高的也不过1200元/平方米,但抚州一中周边的商品房,如上海某投资商开发的文昌花园就创造了销售奇迹,该楼盘售价1400元/平方米,房子一开盘在一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其他楼盘的售价也是居高不下,而且销得很好。

而当地显然还不满足于此。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才子之乡”的号召力来发展“才子产业”。

经常被人提起作为参照的是湖北黄冈,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湖北黄冈,借助高考催生了它的声名远播,出自湖北黄冈的教辅材料更是曾经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同样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出色的临川,在这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当地专家在媒体上指出,应向湖北黄冈学习,并且利用临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万名少年“留学”临川引发高考经济惹争议

2006年11月16日

江西今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一出自临川,高升学率引来区外上万中小学生及“陪读”家长,当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团意图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学率的烫金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临川的学校对外开放了优质的应试资源,而外地的家长和学生则需要这种资源。这种供需关系而造成的生源流动符合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只要应试教育继续存在,调整地区间教育资源的“择校”现象也就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像这么大规模的跨地域的生源流动则是“择校”这一普遍现象的特例,虽然它并不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原则的要求,但“临川现象”的存在却有其合理性。

对于经济尚显落后的临川区来说,利用自身“高考升学率高”的资源,吸引外来生源发展“高考经济”,似乎在情理之中。

而对于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偏远小镇念书,在目前高考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的背景下,他们的功利动机多少显得有点无奈。

但同时,这种现象如果不合理地进行规范却是危险的,无序竞争是否会导致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加剧?是否会加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基层薄弱学校是否会因此而增大与名校的差距?

即使现在看上去很红火的“高考经济”本身也是脆弱的,一旦哪天应试教育退出了市场,“才子之乡”还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本报特派记者孙昌銮江西抚州报道一篇题为《万名少年“留学”临川》的新华社报道让沉寂已久的“才子之乡”临川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报道称,今年9月开学后,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各中小学上学的外地“留学”少年已经有1万人,其中以高中生为主。这些“留学”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到临川上学,甚至不惜迁居临川。

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然而,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众多的外地学子前来求学?这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北京少年临川“寻梦”

16岁的北京少年张子尧有着185厘米的身高,在他的高一同学里显得有点“鹤立鸡群”。

在西城展新小学和海淀外国语学校分别念完了小学和初中之后,今年9月一开学,这个北京孩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偏远小镇———上顿渡镇。这里是临川区委所在地,临川最出名的两所中学就在镇上。

中考未能得偿所愿“留学”临川

张子尧当初并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在这里度过高中三年。按照他最初的设想,在初中时成绩不错的他想考取北京四中,然后再在北京四中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北大梦想。

然而,几个月前的中考并没能让他得偿所愿,于是,做航空旅游的母亲想为他找一所升学率更高的高中,后来听她在江西的客户提起,临川一中2006年高考中总共有24名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占了江西全省的六分之一。

费了一番周折后,16岁的少年张子尧带着自己和父母的梦想离开了北京,来到这个汤显祖留下过《临川四梦》的地方“寻梦”。

每天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近12个小时

在这所提倡“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的学校里,子尧的学习日程被排得很紧,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需要做作业,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别只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

他租住在离校步行五分钟的民房内,每月550元的租金包括了食宿和洗衣等家务,他唯一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而已经在这里上了高二的赖晨比初来乍到的张子尧显得更为老练,这位来自海淀的少

年此前并不认识“小老乡”张子尧。他来到临川就读同样是出于提高成绩的目的,不同的是,祖籍江西瑞金的父亲对临川的高考成绩早有耳闻,在儿子从北京十九中毕业后就直接把他送到了临川。区外“留学”中小学生超万名在临川,像张子尧和赖晨这样从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并非特例。

高三外地学生比例最大

据统计,在临川各中小学就读的外来学生超过了1万人。仅在该区最为知名的临川一中,就有将近5000名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占了该校学生的近一半。

一份来自临川一中学生处的“学生情况统计表”显示,该校累计有11207名学生,其中来自临川区的学生有6352名,1199名来自抚州市的其他县市,3656名来自抚州市外。其中,在从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中,以高三的外地学生比例最大,将近60%,共有2654人来自临川区外。

每个教室都挤进了七八十名学生

同样在上顿渡镇的临川二中与临川一中仅相隔数百米,这所学校和临川一中的情况大同小异,聚集了近9000名学生的校园里到处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少年学子。

每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两所学校所在的建设路和龙津路就会因为大量学生的涌入而显得拥挤不堪。而在临川一中,每个教室都挤进了七八十名学生。

狭小的校园显然还没为剧增的学生准备好足够的空间。

在临川一中,100多亩的校园里每年要新增一两千名外来学生,目前学生总数已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而学校的学生宿舍住宿能力仅有1000多人,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师的家里,每月交纳500-800元不等的费用,由房东提供食宿并且代做洗衣服等简单家务。

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区外

和日益增多的学生形成对应的是辉煌的高考成绩。

2006年,临川区的各高中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47人,占江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临川一中就达24名之多,而这之中8名考生来自临川区。在高考结束几个月之后的今天,临川一中的校门口还赫然挂着一条祝贺该校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横幅。而刚步入校园,就能看见校园里一溜排开的“高考龙虎榜”。

同时,拥挤的校园已经挤不下日益增多的学生,临川一中新校区的施工建设已在紧张进行当中,这座投资1.5亿元、占地760亩的新校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三所名校统一纳入教育集团管理

即使学校看上去已经容纳不了更多的学生了,在江西各地的BBS上,还不时有人发起该不该送孩子到临川去念书的讨论。

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大量涌入“才子之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希望能在这里迅速地提高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但还有不少家长失望而去,想进入三所名校就读并非易事,分数线的限制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即使是托了关系,即使愿意缴纳数额不小的“择校费”,也并不一定能入校就读。

而几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以临川一中为例,2002年以前该校仅有四五千名学生,且以临川当地的学生为主。而在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高考高升学率成当地烫金名片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对于这里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考上好大学目前仍然是一条最理想的出路。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市场。

同时,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我06年是抚洲临川的学生,那里的学生高考考600多分没有取北大清华等名牌的人都会复读,学校不会收中考考的好的学生3年的学费 ,而且考到名牌大学还给几万你 这样就有很多很多人复读,这样的学校又很吸引一些有钱的人, 借读费收几万的都有。 可以说临川的教育是黑暗 的 还好意思来这里现

如果江苏教育不好的好 我就不知道还有那个地方教育好了

江苏的牛校

南京外国语学校2007年

吴晶 哈佛、耶鲁、斯坦福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乔治敦大学等6所知名大学同时录取 并且都提供全额奖学金

陈莉茜 耶鲁大学 并获得每年5.1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瞿路漫 剑桥大学 获得每年9万人民币的奖学金

张谊 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每年4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俞天童 轲盖德大学 美国最有名的私立大学之一 获得16.8万美元奖学金

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有24人

4人直接被美国的长青藤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1人被英国的剑桥大学录取,另有180多人分别考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与此同时,将近200名学生被保送或提前录取到国内高校

南外高中毕业生在高三毕业时形成了40%左右出国上大学,40%左右保送或被提前录取到国内一流大学,20%左右参加高考的格局

万名外地少年来“留学”

江西临川成应试教育“加工厂”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江西今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三分之一出自临川,高升学率引来区外上万中小学生及“陪读”家长,当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团意图做大做强教育产业,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学率的烫金名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临川一中这所提倡“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的学校里,北京来的张子尧的学习日程被排得很紧,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需要做作业,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别只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

据统计,在临川各中小学就读的外来学生超过了1万人。仅在该区最为知名的临川一中,就有将近5000名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占了该校学生的近一半。

同样在上顿渡镇的临川二中与临川一中仅相隔数百米,这所学校和临川一中的情况大同小异,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大量涌入“才子之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希望能在这里迅速地提高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但还有不少家长失望而去,想进入三所名校就读并非易事,分数线的限制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即使是托了关系,即使愿意缴纳数额不小的“择校费”,也并不一定能入校就读。

2002年7月,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为了“做大做强教育产业”,成立了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当地政府显然也希望通过“高考升学率高”这张烫金的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贡献,目前仅就几所名校周边地区地价升值的情况来看,目标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陪子女读书的父母已经在上顿渡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读”群落。 “陪读”的家长和更多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孕育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租房”市场,房价也随着日益增多的外来者而直线上升。一位房东说,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

和房价一样直线上升的,还有周边商铺店面的租金,而且经常供不应求。

在这个随着生源的跨地区流动而导致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不同的声音也会经常响起,一名自称“兄弟学校教师”的网友质疑临川“外地学生留学现象”引发了各学校因经济利益而展开了生源竞争,而生源竞争的关键在于学校高考成绩的优劣,这样会进而加剧“应试教育”的做法。而在民间,即使站在“为了高考成绩”的同一立场上,同样也有各种质疑:省内其他地区的学校攻击临川的学校抢去了他们的优质生源;而临川当地的不少老百姓则抱怨外来的学生挤占了临川几所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损害了当地学生的利益„„ 据《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

  • 全国高中排行榜
  • 中国高中权威排行榜: 1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湖北最好的中学,湖北领头老大,历年高考成绩湖北遥遥.举办过国际中学校长会议) 2 北京 人大附中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师大附中第二实验中学(北京最好的高中,进入北清人数全国第一, ...查看


  • 2015全国高中生物联赛江西赛区获奖名单
  • 一等奖名单 准考证号 201500620 201500901 201502222 201504614 201504416 考生姓名 张飞斌 杜廖骐 严齐 赵琨 桂晨颢 学校 鹰潭一中 南昌二中 江西师大附中 鹰潭一中 余江一中 年级 高二 ...查看


  • 2017年高考全国高考状元
  • 今天,我就从高考状元分数这个角度,来给大家对比一下2017年9个全国1卷的省份高考状元分数,通过这个对比,大家可能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 NO.8 山西:山大附中鲍嘉晖686分 在学习中,鲍嘉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过程中 ...查看


  • 清华园里的恶之花:神童蒋方舟成名揭密
  • 转自新浪"汪北泉的博客" 早在2000年在湖北省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北泉就发现了湖北襄樊神童蒋方舟的资料,震惊之余,不免存疑.我们大陆这几代人中鲁迅的毒很深,脑子里总盘桓着一个句子,我已经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 ...查看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演讲稿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薪火传承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得上下而求索 ...查看


  • 全国中学名校排名
  • 校名 得分 1 湖北黄冈中学 100.00 2 北京四中 99.97 3 天津南开中学 99.94 4 福建莆田一中 99.91 5 重庆巴蜀中学 99.23 6 安庆一中 98.07 7 北大附中 98.01 8 天津一中 97.24 9 ...查看


  • 全国中学排名
  • 1湖北黄冈中学100.00 2北京四中99.97 3天津南开中学99.94 4福建莆田一中99.91 5重庆巴蜀中学99.23 6安庆一中98.07 7北大附中98.01 8天津一中97.24 9杭州学军中学97.08 10华东师范大学第二 ...查看


  • 2012全国百强中学排名
  • 2012全国百强中学排名! 1 湖北黄冈中学 100.00 2 北京四中 99.97 3 天津南开中学 99.94 4 福建莆田一中 99.91 5 重庆巴蜀中学 99.23 6 安庆一中 98.07 7 北大附中 98.01 8 天津一中 ...查看


  • 全国百强中学排名
  • 全国百强中学排名 2013年版 1湖北黄冈中学100.00 2北京四中99.97 3天津南开中学99.94 4福建莆田一中99.91 5重庆巴蜀中学99.23 6安庆一中98.07 7北大附中98.01 8天津一中97.24 9杭州学军中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