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情况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这次普查是我国21世纪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资源普查。湖南省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办社图发(2005)21号)的总体要求,下发了《湖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并从2006年底率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试点,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2009年3月,根据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取得的普查工作经验,在自治州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场经验交流会,并同时举办了全省各市州县近200人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班。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省各地根据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普查工作稳步展开并有序推进。至2009年底,全省基本完成普查任务,并取得了喜人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普查,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到了全省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等,为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供了可靠而科学的依据。湘西自治州、郴州、常德等地方在实践中还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文化厅组织专门力量于2009年11月中下旬已对全省十四个市州及部分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进行了评估和验收,较好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全省非遗工作者历经近四年多的艰苦努力,行程数万里,基本完成了全省14个市州、113个县(市、区)的普查。初步统计,全省社会力量参与人数71751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979期,参与人数24676人次,投入普查经费1335.778万,投入普查设备电脑641台,照相机572台,摄像机260台,录音笔219支,其他74件,普查广播电视宣传2653次,简报535期,报刊报道851篇。全省出动普查工作人员8497人,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情人会议7579次,走访传承人28424人次,调查项目数29162个,收集实物19531件,登记实物19233件,撰写调查报告362份,项目录像4001盒/小时,照片154664张,文字记录44705.55万字,电子资料4643.41G,录音28872.62小时,摄像39494.22小时。此次普查基本完成了国家对普查成果资料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一是纸质档案,全省共编纂文字资料4710册,其中编纂市级普查成果汇编本254册,县级汇编本4424册,其它相关资料32册;二是电子档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三是照片档案,普查对两万多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十万余幅;四是音像档案;五是实物档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底蕴深厚。特别是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琳琅满目,原汁原味,独具民族地域特色。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底的初步统计,共有资源项目29162个。这些项目包括民族语言、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及其它17大类。总体资源状况如下:  1、民族语言  语言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记载史料的工具,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认知能力的体现,记录着这个民族走过的漫长历史道路。语言是文化特征的基础,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湖南各民族语言记录和承载着本民族先祖创造的优秀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的集体智慧。湖南各民族语言的存活状况,直接影响着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活与传承。通过保护湖南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的民族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湖南省民族语言普查大体分布:长沙市3个,湘潭市1个,张家界市25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 个。  湖南民族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汉语、土家语、苗语、瑶语、侗语以及其演变而来的各种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在全省个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各县区、张家界各县区、邵阳市的部分少数民族县区以及永州的少数民族县区。人们通过民族语言了解,认识本民族的来源、流变、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等。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土家语、苗语。但湖南少数民族语言均没有文字,仅靠口耳相传。  土家族将自己民族的语言,称其为“毕兹萨”,意即“土家语”。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支(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土家族语言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语言变化不大,各地均能通话。如龙山土家语属北部方言,有12个声母、25个韵母和4个声调,其语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叹词、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11类。基本词序是主语+谓语、主语+宾语+谓语两种。南部方言其语音、词汇与北部方言差别较大,其基本特点是:有声调,无复辅音,复合元音较多,辅音韵尾较少,词汇以复音词占主导,句子基本语序是主+谓、主+宾+谓的结构形式。古代土家人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交流交际工具,随着文化、教育、交通、经济的不断发展,两百多年来,土家族与汉文化关系日益密切,使用土家语的地区和人数不断缩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土家族语言列为濒临灭绝的语言之一。  苗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多彩优美的语言之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东部方言。湘西苗语又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次方言。东部次方言又分为三个土语:南部土语、中部土语和北部土语。西部次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东西两个次方言在语音上有一些差别,但在语法上的区别很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基本情况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汉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这次普查是我国21世纪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资源普查。湖南省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办社图发(2005)21号)的总体要求,下发了《湖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并从2006年底率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试点,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2009年3月,根据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取得的普查工作经验,在自治州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场经验交流会,并同时举办了全省各市州县近200人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班。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省各地根据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普查工作稳步展开并有序推进。至2009年底,全省基本完成普查任务,并取得了喜人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普查,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到了全省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等,为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供了可靠而科学的依据。湘西自治州、郴州、常德等地方在实践中还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文化厅组织专门力量于2009年11月中下旬已对全省十四个市州及部分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进行了评估和验收,较好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全省非遗工作者历经近四年多的艰苦努力,行程数万里,基本完成了全省14个市州、113个县(市、区)的普查。初步统计,全省社会力量参与人数71751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979期,参与人数24676人次,投入普查经费1335.778万,投入普查设备电脑641台,照相机572台,摄像机260台,录音笔219支,其他74件,普查广播电视宣传2653次,简报535期,报刊报道851篇。全省出动普查工作人员8497人,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情人会议7579次,走访传承人28424人次,调查项目数29162个,收集实物19531件,登记实物19233件,撰写调查报告362份,项目录像4001盒/小时,照片154664张,文字记录44705.55万字,电子资料4643.41G,录音28872.62小时,摄像39494.22小时。此次普查基本完成了国家对普查成果资料的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一是纸质档案,全省共编纂文字资料4710册,其中编纂市级普查成果汇编本254册,县级汇编本4424册,其它相关资料32册;二是电子档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三是照片档案,普查对两万多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十万余幅;四是音像档案;五是实物档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底蕴深厚。特别是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琳琅满目,原汁原味,独具民族地域特色。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底的初步统计,共有资源项目29162个。这些项目包括民族语言、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及其它17大类。总体资源状况如下:  1、民族语言  语言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记载史料的工具,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认知能力的体现,记录着这个民族走过的漫长历史道路。语言是文化特征的基础,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湖南各民族语言记录和承载着本民族先祖创造的优秀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的集体智慧。湖南各民族语言的存活状况,直接影响着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活与传承。通过保护湖南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的民族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湖南省民族语言普查大体分布:长沙市3个,湘潭市1个,张家界市25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 个。  湖南民族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汉语、土家语、苗语、瑶语、侗语以及其演变而来的各种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在全省个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各县区、张家界各县区、邵阳市的部分少数民族县区以及永州的少数民族县区。人们通过民族语言了解,认识本民族的来源、流变、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等。重要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土家语、苗语。但湖南少数民族语言均没有文字,仅靠口耳相传。  土家族将自己民族的语言,称其为“毕兹萨”,意即“土家语”。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支(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土家族语言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语言变化不大,各地均能通话。如龙山土家语属北部方言,有12个声母、25个韵母和4个声调,其语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叹词、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11类。基本词序是主语+谓语、主语+宾语+谓语两种。南部方言其语音、词汇与北部方言差别较大,其基本特点是:有声调,无复辅音,复合元音较多,辅音韵尾较少,词汇以复音词占主导,句子基本语序是主+谓、主+宾+谓的结构形式。古代土家人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交流交际工具,随着文化、教育、交通、经济的不断发展,两百多年来,土家族与汉文化关系日益密切,使用土家语的地区和人数不断缩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土家族语言列为濒临灭绝的语言之一。  苗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多彩优美的语言之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东部方言。湘西苗语又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次方言。东部次方言又分为三个土语:南部土语、中部土语和北部土语。西部次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东西两个次方言在语音上有一些差别,但在语法上的区别很小。


相关文章

  •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作者:曾荇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 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价值性四个方面特点.近年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做了依法保护.传承保护.项目 ...查看


  •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 湖 南 特 点 的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和 民 间 艺 术 资 料 调 查 作者:蒋礼 时间:2012年2月9日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班 一. 活动内容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 ...查看


  • 韩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 第26卷第3期2012年5月长沙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Vol.26No.3May.2012 韩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张 毅,徐晨曦 *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查看


  • 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
  • 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 1.成立普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本行政区的普查领导机构,并设立普查组织.文物认 ...查看


  • 文物管理所个人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马瑞 从2009年到2011年,我担任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已经三年了.回首2009年任职副所长的时候,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为了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我一方面虚心学习,一方面积极调整工作方法,努力适应新工作岗位的需 ...查看


  •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 宁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内 容 摘 要 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属商丘市管辖.全县辖9乡5镇.364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总面积798.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万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为主,近几年生态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宁陵历史文 ...查看


  • 2008年文化和旅游工作有关情况说明
  • 2008年文化和旅游工作有关情况说明 区政府办公室: 根据你办的要求,经我局局务会议研究,现将涉及我局工作的第1个问题的第2问汇报如下: 一.文化工作情况 紧紧围绕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难得历史发展机遇,抓项目争资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_现状与对策
  • 2009年9月第41卷第5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9 Vol.41No.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 孙春颖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3 (非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