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 要】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

【关键词】

中国 山水画 特点 奇 远

【正 文】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

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 “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第一、奇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淡无奇,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对比。“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风景,总是喜欢表现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如关山行旅图,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粗圆的线描

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如郭熙的《早春图》,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为高远;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溪水欲流又止,视野宽阔为平远;右侧古寺迷离,别生湖天,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深远。同时,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动、枯木吐枝,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来表现“早春”这个主题。就意境而言,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其笔法是圆健秀劲。如山体,既区别于荆、关的粗壮劲挺,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技法上墨多于笔的”卷云皴”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而“郭熙蟹爪”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 第三、笔法和墨法的交融运用(也可以理解为线、点、墨的兼营) 。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青绿山水画。如著名《洛神赋图》、《游春图》和《江帆楼阁图》就是绢本设色青绿山水画。这种山水画是以细劲的线条勾出山石、树木的结构,然后用颜料加以渲染,最后再以石青、石绿敷填而成的。从《洛神赋图》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山水画脱胎于人物画,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发展到明代加上各种笔法技巧的应用,精妙绝伦。这种笔法在山水画中的创造性运用就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皴法上。

唐代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当为最早的水墨山水画之一。这种用墨的技巧,经过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初步总结,五代荆浩《笔法记》的发挥,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的归纳和米氏父子的创造性运用,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墨法。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体现出平远、高远和深远,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要表现出远景、中景和近景。除了利用笔、墨和颜料之外,还靠点法来体现画面的层次、空间、结构和阴阳等等。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魏诗人曹植(子建)的《洛神赋》而创作。赋乃借神话表露作者失去爱情的痛苦。画中描绘了洛神在洛川降临人间及其离去的过程中,表现出欢乐、哀怨、惆怅的感情。画中的人、物和自然景观比例失当,生硬呆板;青绿山水不作勾皴。古后人评价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峰“若钿饰犀栉”,树木“若伸臂布指”。

第四、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所以作家要让自己的灵感和意境感染欣赏者,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画家既不能“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鲁迅语),也不可过分追求形似,只能是“不似之似似之”。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常识”,当然也是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学画山水画过程自述》 贺天健

《山水画皴法的形式美及其发展》 曾宪荣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 要】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

【关键词】

中国 山水画 特点 奇 远

【正 文】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

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 “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第一、奇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淡无奇,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对比。“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乏对比的平原风景,总是喜欢表现地形地貌对比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如关山行旅图,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粗圆的线描

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如郭熙的《早春图》,该画全景式三远构图。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为高远;左侧飘渺处矮山连绵,溪水欲流又止,视野宽阔为平远;右侧古寺迷离,别生湖天,更用浓墨设色表现出来,这就是深远。同时,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动、枯木吐枝,使画面在宁静中蕴涵着生机,来表现“早春”这个主题。就意境而言,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是相当成功的。其笔法是圆健秀劲。如山体,既区别于荆、关的粗壮劲挺,又不同于范宽的雄伟压迫,细品之乃雄伟中又见峻峭。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通过构图(如前述)和墨的浓淡来表现阴阳向背体现出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技法上墨多于笔的”卷云皴”有助于其风格的表现;而“郭熙蟹爪”也有助于表现北方山水雄劲的一面。 第三、笔法和墨法的交融运用(也可以理解为线、点、墨的兼营) 。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青绿山水画。如著名《洛神赋图》、《游春图》和《江帆楼阁图》就是绢本设色青绿山水画。这种山水画是以细劲的线条勾出山石、树木的结构,然后用颜料加以渲染,最后再以石青、石绿敷填而成的。从《洛神赋图》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山水画脱胎于人物画,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发展到明代加上各种笔法技巧的应用,精妙绝伦。这种笔法在山水画中的创造性运用就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皴法上。

唐代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当为最早的水墨山水画之一。这种用墨的技巧,经过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初步总结,五代荆浩《笔法记》的发挥,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的归纳和米氏父子的创造性运用,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墨法。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体现出平远、高远和深远,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要表现出远景、中景和近景。除了利用笔、墨和颜料之外,还靠点法来体现画面的层次、空间、结构和阴阳等等。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魏诗人曹植(子建)的《洛神赋》而创作。赋乃借神话表露作者失去爱情的痛苦。画中描绘了洛神在洛川降临人间及其离去的过程中,表现出欢乐、哀怨、惆怅的感情。画中的人、物和自然景观比例失当,生硬呆板;青绿山水不作勾皴。古后人评价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峰“若钿饰犀栉”,树木“若伸臂布指”。

第四、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所以作家要让自己的灵感和意境感染欣赏者,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画家既不能“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鲁迅语),也不可过分追求形似,只能是“不似之似似之”。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常识”,当然也是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学画山水画过程自述》 贺天健

《山水画皴法的形式美及其发展》 曾宪荣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相关文章

  • 中国山水画知识浅谈
  • 中国山水画知识浅谈 摘 要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历代画伦详实,使山水画技法更加充实.完善.科学,随着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适当借鉴西画透视法及其他艺术形式,来增强山水画的表现力.是绘画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山水画分宗:山水画工具材 ...查看


  •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 DOI :10. 16140/j . cn ki . 1671-5330. 2005. 06. 053 2005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杨絮飞 李国新 (浙江林学院, 浙江临安311300) [摘 要]中 ...查看


  •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1
  •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杨絮飞 李国新 (浙江林学院, 浙江临安311300) [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几个阶段之间的发展规律与一年四季很相像---有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在这个 ...查看


  •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整理后完整版)
  •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1. 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混沌性特征 :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 2. 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 ...查看


  • 美术概论最全判断题卷
  • 下载后用"编辑-查找"进行搜索 还会继续补充„„ 若是发现错误请联系洒家,回送财富值 1.<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素描线条绘画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是 否 2.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清明上河图>. 是 ...查看


  • 中国古典园林史 2
  • 名词解释部分和填空题部分 1.园林: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2.园林史:园林及其相关因素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3.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 ...查看


  • 高中历史[笔墨丹青]教案3岳麓版必修3
  • 高中历史<笔墨丹青>教案3 岳麓版必修3 唐朝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从唐太宗至唐玄宗统治的一百多年中,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唐朝统 ...查看


  • 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 ...查看


  • 中国美术史重点复习资料
  • 第一章 原始美术 (一)原始陶器艺术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