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会计核算基础

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

本章导读

关于会计假设问题。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是为了让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时能进行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而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所作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会计假设虽然有人为假定的一面,但是并不因此影响其客观性。事实上,作为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或简单武断的规定。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问题。会计的直接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为满足此种需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需要达到或符合一定的要求与标准,应该具备客观、相关、可比、明晰、及时等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同时,在把握和处理某些特殊交易和事项时,应遵循一些国际惯例,包括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等。

关于会计处理基础问题。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会大量频繁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和事项,在这些交易和事项中,有归属于本期的,有跨期的,运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不同,对同一企业同一期间的收入、费用和财务成果,会计核算出现的结果也不同。会计处理基础解决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问题。

学习目标

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假设)的含义,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的内容,掌握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含义。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掌握会计处理基础权责发生制的特点。

第一节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假设,它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领域里某些无法正面加以论证的事物,根据客观、正常的情况和趋势所作

的合理判断。关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具体内容,人们迄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也就是说会计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推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范围,是其他会计假设的基础。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个人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个人的经济活动不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有别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个体,也称为法人。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独资与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不是法律主体,其拥有或控制的财产和对外所负有的债务在法律上仍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与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中则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来处理,要将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与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财务收支活动严格区分开。

会计主体可以由一个法律主体构成,也可以由几个法律主体构成。例如,就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也都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却是会计主体。

【思考题2-1】钟先生因为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被甲、乙、丙三家企业聘请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该例子中涉及的会计主体有几个?若甲企业向乙企业购买了一批材料,货款尚未支付,钟先生应如何记账?若丙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业主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旅游费、水电费等开支,是否可以记为丙企业的成本费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从企业经营的持续性来看,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在近期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一种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尽管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但不可能预见何时破产、清算。而且从企业经营实践看,绝大多数企业都将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企业只是少数。在这种正常的、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对会计主体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合理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若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这一系列会计程序和方法将相应地丧失其存在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及其指南中规定: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企业管理层应当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影响因素。企业正式决定或被迫在当期或将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的,表明其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比较短的且长短相同的期间。《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

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各方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因此,有必要进行会计期间的划分,以便据以按期结算账目,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差别,产生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例如,本月支付一笔水电费,在会计分期假设下,应该区分是支付上月已消耗的水电费,还是本月消耗的水电费,或是预付下月的水电费,继而关系到当期费用以及当期经营成果的确定问题。

会计期间分为会计年度和会计中期。会计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

报告期间,包括月度、季度和半年度。对会计年度的划分,主要有公历年度、预算年度、营业年度等标准。其具体确定,与各国或地区的政治、历史、习惯等密切相关。有采用历年制的,如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有采用十月制的,从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美国、墨西哥等国家。有采用七月制的,从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有采用四月制的,从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记账本位币是在会计核算中,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所使用的货币。

【思考题2-2】某中国境内的股份有限公司系外资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均有销售。随着业务的拓展,外销业务不断扩大,到2014年12月,外销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75%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企业财务部门考虑收入业务主要是欧元国家,而且每天按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也非常繁琐,于是便向公司董事会提出会计核算由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改为以欧元为记账本位币。

该企业改变记账本位币的依据是什么?若采用欧元作为记账本位币,其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报应遵守什么规定?

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企业的经济活动千差万别,财产物资种类繁多,选择合理、实用的计量单位,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可作为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但为了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全貌,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如重量、长度、容积、件数等)和劳动量度(如工时、工作日等)作为补充。

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只有在币值稳定或波动不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但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份额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来讲也很重要,需要在财务报告附注披露有关非货币信息来弥补上述缺

陷。此外,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发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和不相关,正是由于这个局限性,使通货膨胀会计研究成为必要。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投资者决策、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等重大问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也称为客观性、真实性。《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一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是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三是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思考题2-3】某公司2013年销售情况良好,已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预计在2014年的第一个季度,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因此未将2013年年末实现的300万元销售收入确认入账,亦未结转相应的已销产品成本。公司管理层认为,既然销售收入已经实现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将其推迟至

2014年入账,也不违背可靠性要求。

该公司此种“平滑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合理?是否违背了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

二、相关性

相关性也称为有用性。《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思考题2-4】某公司于2004年在市区购买某处房产,价值500万元,用于对外出租。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该房产市价已高达2 500万元。2014年,因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公司管理层面临着如下决策:以该房产对另一公司进行投资或者将该房产出售。

在公司的决策中,该房产的历史成本和当前市价哪一个更具有相关性?为什么?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称明晰性。《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阅读、分析、使用财务报告信息,能够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作出准确的相关经济决策。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但是,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与使用者的经济

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纵向可比。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样便于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合理地做出有关决策。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横向可比。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和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

五、实质重于形式

《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如果企业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却没有如实反映其经济实质,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涉及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每一环节。

例如,在企业合并中,经常会涉及到“控制”的判断,有些合并,从投资比例来看,投资企业并未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但是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也就等于能控制被投资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不应当简单地以持股比例来判断控制权,而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程度。

【思考题2-5】某加工厂接到了大批量的定单,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置生产所需设备,于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了一台设备。

该融资租入的设备是否应确认为食品厂的资产?

六、重要性

《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有关人员的职业判断,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的,从支出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思考题2-6】甲公司注册资本金为4 000万元,公司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200万元,其中持有的A公司债券为8万元;乙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0万元,公司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20万元,其中持有的A公司债券为8万元。

对于同时持有A公司债券的甲公司和乙公司而言,其持有的该项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具有同等重要性?

七、谨慎性

《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通常不能确认或有资产,只有当相关经济利益基本确定能够流入企业时,才能作为资产予以确认。相反,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构成现时义务时,应当及时确认为预计负债,比如对售出商品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确认一项预计负债;或者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形成费用、发生损失,应当及时确认为费用、损失,比如对收不回来或者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这些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八、及时性

《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相关经济决策,但它是有时效性的。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作为权衡和判断的标准。

在上述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思考题分析提示:

【思考题2-1】该例子中涉及的会计主体有三个:甲企业、乙企业和丙企业。钟先生应为甲企业记录材料的增加,并同时记录对乙企业应付账款的增加;为乙企业记录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记录对甲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此外,还应为乙企业记录库存材料物资的减少,以及已销商品产品成本的增加。丙企业业主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开支不能纳入丙企业的会计核算中。

【思考题2-2】该企业改变记账本位币依据的是我国《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

其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若采用欧元作为记账本位币,该企业主要会计核算业务即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所使用的货币为欧元,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思考题2-3】该公司此种“平滑收入”的会计处理是不合理的,违背了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思考题例2-4】在公司的决策中,该房产的市价更具有相关性。500万元是取得该项房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中,这一信息已经“时过境迁”,该历史成本已不能满足决策者的会计信息需求。2 500万元是该房产目前在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它对于投资作价或者出售定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思考题2-5】根据租赁协议,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租赁期间该设备的所有权归属于出租企业,从法律形式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经济实质上看,承租企业实质上取得了对该设备的控制权,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并承担由该设备带来的有关风险(例如毁损或者因技术进步而引起贬值等)。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承租企业应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入账核算。

【思考题2-6】对于同时持有A公司债券的甲公司和乙公司,该项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不具有同等重要性。甲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其注册资本的5%,持有的A公司债券占金融资产的4%;乙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其注册资本的20%,持有的A公司债券占金融资产的40%。

第三节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一、会计基础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会大量频繁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和事项,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所以这些交易和事项中,有的属于本期,有的不属于本期。例如,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和收入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在本期发生了费用,但是尚未支付货币资金;也可能支付了货币资金,但费用尚未发生;可能收到了货币资金,但是销售尚未发生;也可能销售已经发生,但尚未收

到货币资金。如何把收入和费用在时间上加以配比,确定各期的盈亏呢?

【思考题2-7】小曾、小张等5人同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开设会计专业课之前,同时去了一家企业的会计部门,希望能够通过实践过程积累一些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在月末结算企业利润时,他们对一些经济业务有不同看法。这些业务是:

(1)企业本月销售一批产品,价款6万元,产品已经发出,销货发票已经开具给购货方,货款尚未收到。

(2)企业预收某公司货款5万元已存入银行,约定从下月开始按定单中的品种和型号规格进行生产。

(3)企业本月以存款支付管理部门的水电费4万元,其中2万元为上月的水电费,1万元为本月的水电费,1万元为预付下月的水电费。

小曾认为:业务(1)中的6万元不计入本月收入,业务(2)中的5万元计入本月收入,业务(3)中的4万元都计入本月费用;

小张却认为:业务(1)中的6万元应该计入本月收入,业务(2)中的5万元不能计入本月收入,业务(3)中4万元,只有本月的1万元才能计入本月的费用;

其余3人有偏向认同小曾意见的,有偏向认同小张意见的,也各自提出了一些与小曾和小张不同的看法。一时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该企业本月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应该是多少呢?

这就涉及到处理会计业务的出发点问题,即会计基础(亦称会计处理基础、会计记账基础),只有确定了这种出发点才能正确计算本期盈亏。会计基础,是指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

在会计上,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存在着两种会计基础,一种叫做现金收付制,一种叫做权责发生制,小吴的看法符合前一种会计基础的要求,而小王的看法符合后一种会计基础的要求。

企业在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与相应款项的收付期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证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必须采用某种一致的标准,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类。简单地说,权责发生制是以归属期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现金收付制是以款项的收付期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其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和经济业务存在差异性,可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

二、权责发生制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权责发生制又称为权责制、应计制、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与责任的形成和发生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基础。

由于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因而需要对某些收入和费用在相邻的会计期间进行划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者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例2-1】某企业12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确定本月的收入和费用,如表2-1所示。

表2-1 权责发生制下的本月收入和费用(单位:元)

业务(1)中费用的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一致,都属于本期,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费用;业务(2)中收入的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一致,都属于本期,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业务(3)中收入的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不一致,但收入已经实现,企业已经获得了收取款项的权利,因此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业务(4)中12月份20 000元利息费用,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一致,都属于本期,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费用。其余的220 000元利息费用应分别归属于1—11月份承担,在权责发生制下不作为本期的费用确认;业务(5)中的50 000元为预收款项,相关的销售尚未发生,收入尚未实现,在权责发生制下不作为本期的收入确认。

(二)权责发生制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范围

1.权责发生制的优点

权责发生制以收取款项的权利已经获得和支付款项的责任已经形成为标准,确认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因而能够准确核算企业收入和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比,能够恰当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权责发生制的缺点

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要考虑预收款项和预付款项,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会计期末需要进行有关的账项调整,核算手续比较复杂。

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时有其合理性,但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却有其局限性:一个在利润表上看来经营业绩很好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把应计的收入和费用都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则部分反映为现金收支,部分反映为债权债务。

3.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

因权责发生制在计算盈亏、确定经营成果方面的合理性,所以,以营利为目的的会计主体(如企业)往往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此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因类似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会计核算也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的定义

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现金收付制、实收实付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基础。

按照现金收付制的要求,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们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例2-2】某工厂2011年元月份收到2010年已销产品货款80 000元,存入银行,尽管该项收入不是2011年元月份实现的,但因为该项收入是在元月份收到的,所以在现金收付基础上应作为2011年元月份的收入。同样,该工厂2010年第四季度耗用电费12 000元,于2011年元月份以银行存款支付,该项费用的实际归属期为2010年第四季度,但在现金收付制基础上应作为2011年元月份的费用。

在现金收付基础上,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因为实际收到的款项和付出的款项均已登记入账,所以可以根据账簿记录来直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并加以对比以确定本期盈亏。

【例2-3】某商品零售小企业因为规模小、经营业务简单,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基础。该企业12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确定本月的收入和费用,如表2-2所示。

表2-2 现金收付制下的本月收入和费用(单位:元)

业务(1)、(2)、(3)、(4)有实际的货币资金支付,虽然其中有上月耗用的水电费、本月耗用的工资、本月购进的存货和预付的商品定金,但在收付实现制下,都确认为本月的费用;业务(7)有实际的货币资金收取,确认为本月的收入;业务(5)和业务(6),从费用的归属期看,属于本月,但没有货币资金支付,不确认为本月的费用。

(二)收付实现制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范围

1.收付实现制的优点

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需要的会计技术较少,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成本比较低廉。收付实现制能反映企业实实在在拥有的现金,而企业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分派股利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实际拥有的现金。此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能为长期投资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依据。

2.收付实现制的缺点

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各个会计期间确认的收入和费用不配比,不能合理、准确地反映各期盈亏情况。此外,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

风险。

3.收付实现制的适用范围

非营利组织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下面以同一例子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费用并计算盈亏,便于对比两种会计处理基础下对业务处理的异同。

【例2-4】某公司2014年6月份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销售产品一批,售价80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2)预付下半年的财产保险费12 000元。

(3)支付水电费20 000元,其中5月份9 000元,6月份11 000元。 (4)预收销货款25 000元。

(5)收到产品销售款70 000元,其中,30 000元为上月销售产品本月收取的货款,40 000元为本月销售产品收取的货款。

(6)计提本月借款利息30 000元。

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定6月份的收入和费用并计算盈亏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本月收入、费用和盈亏情况(单位:元)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基础。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质量保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十二条至第十九条分别对会计信息在质量要求上做出了相应规定。

会计基础是指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归属期间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一般适用于营利性组织。现金收付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收付期间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一般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

思考题

1.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起什么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主体假设从( )范围上对会计核算进行了界定。 A.空间 B.时间

C.空间和时间 D.内容

2.持续经营从( )范围上对会计核算进行了界定。 A.空间 B.时间

C.空间和时间 D.内容

3.财务会计核算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主要采用( )。 A.货币量度 B.实物量度 C.劳动量度 D.时间量度

4.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的是( )。 A.会计核算应由专人负责 B.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C.合理进行会计核算

D.以交易会事项为依据进行核算

5.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 )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A.投资者及债权人

B.国家有关管理部门 C.财务报告使用者 D.企业经管理者

6.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涉及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

A.可比性 B.相关性 C.可理解性 D.谨慎性

7.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 )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A.数据资料 B.会计信息 C.会计凭证 D.会计账簿

8.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以( )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A.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 B.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C.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或者法律形式为依据

D.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而非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9.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 )交易或者事项。

A.所有 B.所有重要 C.部分主要 D.所有重要和次要

10.以下关于谨慎性要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B.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C.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负债或者费用 D.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E.会计准则

2.以下单位或组织可以作为会计主体的有( )。 A.企业集团 B.子公司 C.分公司 D.行政单位 E.事业单位

3.我国对会计期间的划分包括( )。 A.会计月度 B.会计季度 C.会计半年度 D.会计年度 E.公历年度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

B.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C.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D.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 E.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B.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会计核算可以不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C.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 D.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只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E.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6.会计信息首级质量要求包括( )。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及时性 D.可比性 E.可理解性

7.会计信息次级质量要求包括( )。 A.实质重于形式 B.重要性 C.谨慎性 D.可比性 E.及时性

8.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 A.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B.会计方法一经选择不得变更

C.会计核算应当注重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D.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E.会计核算应当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9.下列说法中,能够保证同一企业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可比的是( )。 A.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B.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C.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变更,应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D.在收集、记录、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E.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10.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有( )。 A.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入账 B.对本期销售的商品计提产品质量保修费用 C.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D.存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E.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11.发生下列( )等情况时,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损益与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损益不一致。

A.销售产品,款项尚未收到 B.以现金支付当期的办公费 C.车间生产的产成品验收入库 D.发生短期借款利息但尚未支付 E.预收货款,产品尚未销售 三、判断题

1.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

2.将所有者私人消费支出作为企业的费用列支,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 ) 3.持续经营假设要求企业任何时候都不得改变会计核算方法。( )

4.记账本位币指的是记账使用的货币种类,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必须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

5.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而不是法律形式。

( )

6.可比性要求解决的不仅是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问题,也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问题。( )

四、业务题

远大公司某年6月份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销售A产品50 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销售B产品10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3)预付7—12月的仓库租金9 000元。 (4)收到5月份应收的销货款30 000元。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20 000元,下月交货。

(6)支付水电费12 000元,其中上月5 000元,本月7 000元。 (7)支付当月办公费5 000元。

要求: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定泰豪公司6月份的收入、费用,并计算盈亏。

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

本章导读

关于会计假设问题。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是为了让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时能进行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而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所作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会计假设虽然有人为假定的一面,但是并不因此影响其客观性。事实上,作为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或简单武断的规定。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问题。会计的直接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为满足此种需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需要达到或符合一定的要求与标准,应该具备客观、相关、可比、明晰、及时等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同时,在把握和处理某些特殊交易和事项时,应遵循一些国际惯例,包括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等。

关于会计处理基础问题。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会大量频繁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和事项,在这些交易和事项中,有归属于本期的,有跨期的,运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不同,对同一企业同一期间的收入、费用和财务成果,会计核算出现的结果也不同。会计处理基础解决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问题。

学习目标

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假设)的含义,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的内容,掌握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含义。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掌握会计处理基础权责发生制的特点。

第一节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假设,它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领域里某些无法正面加以论证的事物,根据客观、正常的情况和趋势所作

的合理判断。关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具体内容,人们迄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也就是说会计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推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范围,是其他会计假设的基础。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个人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个人的经济活动不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有别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个体,也称为法人。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独资与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不是法律主体,其拥有或控制的财产和对外所负有的债务在法律上仍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与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中则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来处理,要将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与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财务收支活动严格区分开。

会计主体可以由一个法律主体构成,也可以由几个法律主体构成。例如,就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也都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却是会计主体。

【思考题2-1】钟先生因为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被甲、乙、丙三家企业聘请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该例子中涉及的会计主体有几个?若甲企业向乙企业购买了一批材料,货款尚未支付,钟先生应如何记账?若丙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业主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旅游费、水电费等开支,是否可以记为丙企业的成本费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从企业经营的持续性来看,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在近期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一种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尽管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但不可能预见何时破产、清算。而且从企业经营实践看,绝大多数企业都将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企业只是少数。在这种正常的、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对会计主体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合理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若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这一系列会计程序和方法将相应地丧失其存在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及其指南中规定: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企业管理层应当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影响因素。企业正式决定或被迫在当期或将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的,表明其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比较短的且长短相同的期间。《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

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各方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因此,有必要进行会计期间的划分,以便据以按期结算账目,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差别,产生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例如,本月支付一笔水电费,在会计分期假设下,应该区分是支付上月已消耗的水电费,还是本月消耗的水电费,或是预付下月的水电费,继而关系到当期费用以及当期经营成果的确定问题。

会计期间分为会计年度和会计中期。会计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

报告期间,包括月度、季度和半年度。对会计年度的划分,主要有公历年度、预算年度、营业年度等标准。其具体确定,与各国或地区的政治、历史、习惯等密切相关。有采用历年制的,如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我国《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有采用十月制的,从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美国、墨西哥等国家。有采用七月制的,从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如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有采用四月制的,从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记账本位币是在会计核算中,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所使用的货币。

【思考题2-2】某中国境内的股份有限公司系外资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均有销售。随着业务的拓展,外销业务不断扩大,到2014年12月,外销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75%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企业财务部门考虑收入业务主要是欧元国家,而且每天按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也非常繁琐,于是便向公司董事会提出会计核算由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改为以欧元为记账本位币。

该企业改变记账本位币的依据是什么?若采用欧元作为记账本位币,其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报应遵守什么规定?

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企业的经济活动千差万别,财产物资种类繁多,选择合理、实用的计量单位,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可作为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但为了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全貌,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如重量、长度、容积、件数等)和劳动量度(如工时、工作日等)作为补充。

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只有在币值稳定或波动不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但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份额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来讲也很重要,需要在财务报告附注披露有关非货币信息来弥补上述缺

陷。此外,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发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和不相关,正是由于这个局限性,使通货膨胀会计研究成为必要。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投资者决策、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等重大问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也称为客观性、真实性。《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一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是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三是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思考题2-3】某公司2013年销售情况良好,已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预计在2014年的第一个季度,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因此未将2013年年末实现的300万元销售收入确认入账,亦未结转相应的已销产品成本。公司管理层认为,既然销售收入已经实现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将其推迟至

2014年入账,也不违背可靠性要求。

该公司此种“平滑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合理?是否违背了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

二、相关性

相关性也称为有用性。《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思考题2-4】某公司于2004年在市区购买某处房产,价值500万元,用于对外出租。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该房产市价已高达2 500万元。2014年,因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公司管理层面临着如下决策:以该房产对另一公司进行投资或者将该房产出售。

在公司的决策中,该房产的历史成本和当前市价哪一个更具有相关性?为什么?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称明晰性。《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阅读、分析、使用财务报告信息,能够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作出准确的相关经济决策。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但是,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与使用者的经济

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纵向可比。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样便于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合理地做出有关决策。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横向可比。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和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

五、实质重于形式

《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如果企业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却没有如实反映其经济实质,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涉及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每一环节。

例如,在企业合并中,经常会涉及到“控制”的判断,有些合并,从投资比例来看,投资企业并未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但是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也就等于能控制被投资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不应当简单地以持股比例来判断控制权,而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程度。

【思考题2-5】某加工厂接到了大批量的定单,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置生产所需设备,于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了一台设备。

该融资租入的设备是否应确认为食品厂的资产?

六、重要性

《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有关人员的职业判断,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的,从支出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思考题2-6】甲公司注册资本金为4 000万元,公司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200万元,其中持有的A公司债券为8万元;乙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0万元,公司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20万元,其中持有的A公司债券为8万元。

对于同时持有A公司债券的甲公司和乙公司而言,其持有的该项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具有同等重要性?

七、谨慎性

《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通常不能确认或有资产,只有当相关经济利益基本确定能够流入企业时,才能作为资产予以确认。相反,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构成现时义务时,应当及时确认为预计负债,比如对售出商品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保证确认一项预计负债;或者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形成费用、发生损失,应当及时确认为费用、损失,比如对收不回来或者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这些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八、及时性

《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相关经济决策,但它是有时效性的。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作为权衡和判断的标准。

在上述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思考题分析提示:

【思考题2-1】该例子中涉及的会计主体有三个:甲企业、乙企业和丙企业。钟先生应为甲企业记录材料的增加,并同时记录对乙企业应付账款的增加;为乙企业记录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记录对甲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此外,还应为乙企业记录库存材料物资的减少,以及已销商品产品成本的增加。丙企业业主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开支不能纳入丙企业的会计核算中。

【思考题2-2】该企业改变记账本位币依据的是我国《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

其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若采用欧元作为记账本位币,该企业主要会计核算业务即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所使用的货币为欧元,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思考题2-3】该公司此种“平滑收入”的会计处理是不合理的,违背了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思考题例2-4】在公司的决策中,该房产的市价更具有相关性。500万元是取得该项房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中,这一信息已经“时过境迁”,该历史成本已不能满足决策者的会计信息需求。2 500万元是该房产目前在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它对于投资作价或者出售定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思考题2-5】根据租赁协议,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租赁期间该设备的所有权归属于出租企业,从法律形式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经济实质上看,承租企业实质上取得了对该设备的控制权,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并承担由该设备带来的有关风险(例如毁损或者因技术进步而引起贬值等)。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承租企业应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入账核算。

【思考题2-6】对于同时持有A公司债券的甲公司和乙公司,该项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不具有同等重要性。甲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其注册资本的5%,持有的A公司债券占金融资产的4%;乙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其注册资本的20%,持有的A公司债券占金融资产的40%。

第三节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一、会计基础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会大量频繁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和事项,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所以这些交易和事项中,有的属于本期,有的不属于本期。例如,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和收入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在本期发生了费用,但是尚未支付货币资金;也可能支付了货币资金,但费用尚未发生;可能收到了货币资金,但是销售尚未发生;也可能销售已经发生,但尚未收

到货币资金。如何把收入和费用在时间上加以配比,确定各期的盈亏呢?

【思考题2-7】小曾、小张等5人同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开设会计专业课之前,同时去了一家企业的会计部门,希望能够通过实践过程积累一些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在月末结算企业利润时,他们对一些经济业务有不同看法。这些业务是:

(1)企业本月销售一批产品,价款6万元,产品已经发出,销货发票已经开具给购货方,货款尚未收到。

(2)企业预收某公司货款5万元已存入银行,约定从下月开始按定单中的品种和型号规格进行生产。

(3)企业本月以存款支付管理部门的水电费4万元,其中2万元为上月的水电费,1万元为本月的水电费,1万元为预付下月的水电费。

小曾认为:业务(1)中的6万元不计入本月收入,业务(2)中的5万元计入本月收入,业务(3)中的4万元都计入本月费用;

小张却认为:业务(1)中的6万元应该计入本月收入,业务(2)中的5万元不能计入本月收入,业务(3)中4万元,只有本月的1万元才能计入本月的费用;

其余3人有偏向认同小曾意见的,有偏向认同小张意见的,也各自提出了一些与小曾和小张不同的看法。一时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该企业本月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应该是多少呢?

这就涉及到处理会计业务的出发点问题,即会计基础(亦称会计处理基础、会计记账基础),只有确定了这种出发点才能正确计算本期盈亏。会计基础,是指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

在会计上,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存在着两种会计基础,一种叫做现金收付制,一种叫做权责发生制,小吴的看法符合前一种会计基础的要求,而小王的看法符合后一种会计基础的要求。

企业在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与相应款项的收付期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证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必须采用某种一致的标准,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类。简单地说,权责发生制是以归属期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现金收付制是以款项的收付期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其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和经济业务存在差异性,可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

二、权责发生制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权责发生制又称为权责制、应计制、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与责任的形成和发生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基础。

由于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因而需要对某些收入和费用在相邻的会计期间进行划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者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例2-1】某企业12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确定本月的收入和费用,如表2-1所示。

表2-1 权责发生制下的本月收入和费用(单位:元)

业务(1)中费用的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一致,都属于本期,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费用;业务(2)中收入的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一致,都属于本期,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业务(3)中收入的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不一致,但收入已经实现,企业已经获得了收取款项的权利,因此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业务(4)中12月份20 000元利息费用,归属期和款项的收付期一致,都属于本期,确认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费用。其余的220 000元利息费用应分别归属于1—11月份承担,在权责发生制下不作为本期的费用确认;业务(5)中的50 000元为预收款项,相关的销售尚未发生,收入尚未实现,在权责发生制下不作为本期的收入确认。

(二)权责发生制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范围

1.权责发生制的优点

权责发生制以收取款项的权利已经获得和支付款项的责任已经形成为标准,确认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因而能够准确核算企业收入和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比,能够恰当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权责发生制的缺点

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要考虑预收款项和预付款项,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会计期末需要进行有关的账项调整,核算手续比较复杂。

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时有其合理性,但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却有其局限性:一个在利润表上看来经营业绩很好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把应计的收入和费用都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则部分反映为现金收支,部分反映为债权债务。

3.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

因权责发生制在计算盈亏、确定经营成果方面的合理性,所以,以营利为目的的会计主体(如企业)往往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此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因类似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会计核算也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收付实现制

(一)收付实现制的定义

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现金收付制、实收实付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基础。

按照现金收付制的要求,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们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例2-2】某工厂2011年元月份收到2010年已销产品货款80 000元,存入银行,尽管该项收入不是2011年元月份实现的,但因为该项收入是在元月份收到的,所以在现金收付基础上应作为2011年元月份的收入。同样,该工厂2010年第四季度耗用电费12 000元,于2011年元月份以银行存款支付,该项费用的实际归属期为2010年第四季度,但在现金收付制基础上应作为2011年元月份的费用。

在现金收付基础上,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入、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因为实际收到的款项和付出的款项均已登记入账,所以可以根据账簿记录来直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并加以对比以确定本期盈亏。

【例2-3】某商品零售小企业因为规模小、经营业务简单,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基础。该企业12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确定本月的收入和费用,如表2-2所示。

表2-2 现金收付制下的本月收入和费用(单位:元)

业务(1)、(2)、(3)、(4)有实际的货币资金支付,虽然其中有上月耗用的水电费、本月耗用的工资、本月购进的存货和预付的商品定金,但在收付实现制下,都确认为本月的费用;业务(7)有实际的货币资金收取,确认为本月的收入;业务(5)和业务(6),从费用的归属期看,属于本月,但没有货币资金支付,不确认为本月的费用。

(二)收付实现制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范围

1.收付实现制的优点

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需要的会计技术较少,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成本比较低廉。收付实现制能反映企业实实在在拥有的现金,而企业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分派股利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实际拥有的现金。此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能为长期投资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依据。

2.收付实现制的缺点

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各个会计期间确认的收入和费用不配比,不能合理、准确地反映各期盈亏情况。此外,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

风险。

3.收付实现制的适用范围

非营利组织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下面以同一例子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费用并计算盈亏,便于对比两种会计处理基础下对业务处理的异同。

【例2-4】某公司2014年6月份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销售产品一批,售价80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2)预付下半年的财产保险费12 000元。

(3)支付水电费20 000元,其中5月份9 000元,6月份11 000元。 (4)预收销货款25 000元。

(5)收到产品销售款70 000元,其中,30 000元为上月销售产品本月收取的货款,40 000元为本月销售产品收取的货款。

(6)计提本月借款利息30 000元。

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定6月份的收入和费用并计算盈亏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本月收入、费用和盈亏情况(单位:元)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基础。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质量保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十二条至第十九条分别对会计信息在质量要求上做出了相应规定。

会计基础是指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归属期间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一般适用于营利性组织。现金收付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收付期间为标准来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一般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

思考题

1.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起什么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主体假设从( )范围上对会计核算进行了界定。 A.空间 B.时间

C.空间和时间 D.内容

2.持续经营从( )范围上对会计核算进行了界定。 A.空间 B.时间

C.空间和时间 D.内容

3.财务会计核算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主要采用( )。 A.货币量度 B.实物量度 C.劳动量度 D.时间量度

4.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的是( )。 A.会计核算应由专人负责 B.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C.合理进行会计核算

D.以交易会事项为依据进行核算

5.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 )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A.投资者及债权人

B.国家有关管理部门 C.财务报告使用者 D.企业经管理者

6.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涉及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

A.可比性 B.相关性 C.可理解性 D.谨慎性

7.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 )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A.数据资料 B.会计信息 C.会计凭证 D.会计账簿

8.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以( )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A.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 B.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C.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或者法律形式为依据

D.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而非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9.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 )交易或者事项。

A.所有 B.所有重要 C.部分主要 D.所有重要和次要

10.以下关于谨慎性要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B.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C.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负债或者费用 D.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包括(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E.会计准则

2.以下单位或组织可以作为会计主体的有( )。 A.企业集团 B.子公司 C.分公司 D.行政单位 E.事业单位

3.我国对会计期间的划分包括( )。 A.会计月度 B.会计季度 C.会计半年度 D.会计年度 E.公历年度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

B.会计主体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C.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D.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 E.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B.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会计核算可以不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C.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 D.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只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E.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6.会计信息首级质量要求包括( )。 A.可靠性 B.相关性 C.及时性 D.可比性 E.可理解性

7.会计信息次级质量要求包括( )。 A.实质重于形式 B.重要性 C.谨慎性 D.可比性 E.及时性

8.下列各项中,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 A.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B.会计方法一经选择不得变更

C.会计核算应当注重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D.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

E.会计核算应当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9.下列说法中,能够保证同一企业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可比的是( )。 A.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B.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C.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变更,应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D.在收集、记录、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E.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10.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有( )。 A.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入账 B.对本期销售的商品计提产品质量保修费用 C.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D.存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E.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11.发生下列( )等情况时,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损益与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损益不一致。

A.销售产品,款项尚未收到 B.以现金支付当期的办公费 C.车间生产的产成品验收入库 D.发生短期借款利息但尚未支付 E.预收货款,产品尚未销售 三、判断题

1.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

2.将所有者私人消费支出作为企业的费用列支,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 ) 3.持续经营假设要求企业任何时候都不得改变会计核算方法。( )

4.记账本位币指的是记账使用的货币种类,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必须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

5.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而不是法律形式。

( )

6.可比性要求解决的不仅是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问题,也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问题。( )

四、业务题

远大公司某年6月份有关经济业务如下: (1)销售A产品50 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销售B产品10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3)预付7—12月的仓库租金9 000元。 (4)收到5月份应收的销货款30 000元。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20 000元,下月交货。

(6)支付水电费12 000元,其中上月5 000元,本月7 000元。 (7)支付当月办公费5 000元。

要求: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定泰豪公司6月份的收入、费用,并计算盈亏。


相关文章

  • 会计基础与实务简明教程
  • 基本资料 会计基础与实务简明教程 作者: 高宝义 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2 页数: 定价: CNY28.00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上篇 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会计概述 第一节 会计的职能和核算前提 ...查看


  • 会计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 第一部分 会计学基础(占60%) 参考书目:会计学基础(安徽大学出版社,朱继民.魏朱宝主编,第四版) 2016年会计学专升本<会计学基础>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一.考试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了解会计 ...查看


  • 第一章总论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出的合理假定. 根据客观的.正常的情况或趋势,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在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计量方面作出合乎情 ...查看


  • 分行业会计真账实训大全
  • 第一章 房地产企业会计基础知识 第一节 房地产企业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房地产企业会计的对象 第三节 会计假设和原则 第四节 核算方法和会计等式 第五节 设置会计科目介绍 第六节 任务和职能 第二章 房地产企业会计原始凭证的填制 第一节 原始 ...查看


  •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大纲
  •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级财务会计是为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的主体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查看


  • 第二十二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 2015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中级会计实务 第二十二章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知识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详细描述: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是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连续 ...查看


  • 合校后吉林大学会计核算的演变过程
  •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实地研究方法,论述了吉林大学在五校合并之后,实现跨校区.远距离全校整体财务核算的方法和步骤,最终在全校范围内建成了可以实现一项会计核算可以在任意校区实时核算的优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吉林大学合校后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设计.网络 ...查看


  • 2017会计基础考试大纲整理
  • 2014会计基础考试大纲 财政部会计管理网消息,财政部修订了2009年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2014会计基础考试大纲如下: <会计基础>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基本要求] ...查看


  •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1
  •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降低费用的最后边界",如何计算物流成本是 当前企业关注的问题.实践中,人们对于所流行的会计核算方法.统计核算方 法和作业核算方法等三种核算方法提出背景.内容.优缺点以及选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