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满分状元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满分状元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制钱谷,设转运使。

B: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B: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

C:唐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步犁基本定型。

D:精耕细作: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

E: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均田制,明朝后期租佃制盛行

F:古代农业的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落后性以及封闭性。

(2)手工业的发展:

A: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B: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C: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有丝国的称号,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中心,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商业的发展 :

A:原始社会有物物交换,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私商崛起,黄金白银成为货币,是一个繁荣的时期。

B: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两汉有丝绸之路;隋唐有大运河;广州是最发达的外贸港口;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C:宋朝打破坊市制,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出现榷场。元朝的大都是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D: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出现了徽商和晋商等。

(4)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A:资本主义的萌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征是:雇佣关系,商品生产,增殖利润,工场手工业。

B:重农抑商:商鞅变法的时候开始提倡,明清时期强化,主要表现是: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的范围,征收重税。影响: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工业文明的潮流。

C:海禁:明朝以前中国以对外开放为主,明朝中期开始海禁,清朝的时候成为一项国策。海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隔绝了中外的交流。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最早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

A:儒家:孔子,《春秋》,思想核心是“仁”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孟子主要的思想是“仁政”、“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道家:老子,《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庄子《逍遥游》。

C: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俭”。

D: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A:代表人物:董仲舒,他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精华发展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主张。

B: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3)宋明理学

A:代表人物:二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B:理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

C:理学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元代,朱子学成为官学。

(4)明清之际儒学思想

A: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破对孔子的迷信。强调个性发展,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的观念。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B: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强调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色彩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4.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D:宋词: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E: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55年安徽的戏班进京献艺,经常和其他的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形成了京剧。光绪时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舞台艺术。被公认为国剧。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A: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充满好战气息),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多港促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享有较充分的民主)对雅典民主影响巨大。

B:民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C: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D:体现: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2)罗马法

A: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

B:“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的阶段。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D: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体系最完备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A: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B:苏格拉底:“知识是美德”,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认识源自对世界的感知;创立逻辑学,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第二部分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文艺复兴:性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主要代表: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莎士比亚,“美术三杰”(代表作,反映的思想)意义:进一步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启蒙运动

A: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的结果。集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在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B:核心是理性主义。

C:主要代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注意代表的主要思想)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A: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意义: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地贸易往来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A:荷兰: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扩张特点:规模大,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规范性,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从而使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急剧扩大的市场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意义:殖民掠夺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准备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市场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3)工业革命

A:工业革命“蒸汽革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出现了蒸汽火车,汽船等,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标志是内燃机的发明,汽车飞机等重工业出现。发电机和电灯也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特点:第一次:首先在英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胜利,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

B:《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当政时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A:《1787宪法》确立美国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联邦最高法院;行政权归总统,同时总统还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

B: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但是允许奴隶制存在,歧视黑人和印地安人体现了局限性。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联邦主席即皇帝拥有实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的权力。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巴黎公社

A:1871年3月,经过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A: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是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B: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进化论

A: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进化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论的有力挑战。

B:主要观点: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A:1785年,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成为继蒸汽动力后的又一种新能源,同时,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纷纷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A:两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基本内容、具体的影响等)

影响:一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使这种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日本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罪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标志列强开始从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资本输出为主。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A:日军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731部队”。

B: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的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下的四大会战)和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百团大战;

C: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收回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3)辛亥革命

A: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没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C: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创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A: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掀起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后来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精神成为中华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B: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新民主主义革命

A:第一次国共合作,《民主革命纲领》和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结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B:南昌起义(1927.8.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C:红军的长征(1934.10—1936.10):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向前的精神财富。

D:遵义会议:(1935.1)纠正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

7.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A:鸦片战争前:以传统为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还有缓慢的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破产,增加了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一种罪恶的侵略经济,但是客观上有积极作用);近代洋务企业: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机器生产);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通商口岸产生。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一战时期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辛亥革命提高的资产阶级的地位;“实业救国”的思潮。

B: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民族工业奋力自救继续支撑抗日事业。一些被日本“军事统制”作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工具;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民族工业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生产关系近代化的开始;中国社会第一次有了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甲午终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工业的实力;为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救国活动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C:民国初年短暂春天使“民主共和”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中国产业工人增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力量。

D:国统区的民族工业继续在西南顽强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又为国民党及其政府坚持抗战提供和物质基础和保障。

8.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A: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B: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新文化运动

A:标志: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的发表。

B:前期:民主与科学。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C: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部分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B: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

C: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A: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

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1991年苏联解体。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

A: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

B: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D: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

B: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

C:70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

B: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E: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A:1991年11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按美国的方案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欧洲联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欧洲联盟成立。欧元2003年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

B: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正式成立;以2005年为最后期限,正式创建一个贯穿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高考历史满分状元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A:分封制,将土地人口财产和武器等分给同姓的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各种如军事等义务。B:宗法制,区分大小宗,通过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A: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A:利用中外朝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设刺史监察地方,C:利用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地方割据分裂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A: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B: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朝,A:收精兵,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制钱谷,设转运使。

B:作用,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皇权,改变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的权力,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总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A: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B: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

C:唐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步犁基本定型。

D:精耕细作: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

E: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均田制,明朝后期租佃制盛行

F:古代农业的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落后性以及封闭性。

(2)手工业的发展:

A: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B: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C: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有丝国的称号,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中心,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商业的发展 :

A:原始社会有物物交换,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私商崛起,黄金白银成为货币,是一个繁荣的时期。

B: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两汉有丝绸之路;隋唐有大运河;广州是最发达的外贸港口;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C:宋朝打破坊市制,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出现榷场。元朝的大都是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D: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出现了徽商和晋商等。

(4)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A:资本主义的萌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征是:雇佣关系,商品生产,增殖利润,工场手工业。

B:重农抑商:商鞅变法的时候开始提倡,明清时期强化,主要表现是: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的范围,征收重税。影响: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工业文明的潮流。

C:海禁:明朝以前中国以对外开放为主,明朝中期开始海禁,清朝的时候成为一项国策。海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隔绝了中外的交流。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最早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

A:儒家:孔子,《春秋》,思想核心是“仁”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孟子主要的思想是“仁政”、“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贵君轻”;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道家:老子,《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庄子《逍遥游》。

C: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俭”。

D: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A:代表人物:董仲舒,他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精华发展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主张。

B: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3)宋明理学

A:代表人物:二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B:理学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

C:理学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元代,朱子学成为官学。

(4)明清之际儒学思想

A: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破对孔子的迷信。强调个性发展,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的观念。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B: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强调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色彩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4.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D:宋词: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E: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55年安徽的戏班进京献艺,经常和其他的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形成了京剧。光绪时成为人们最喜欢的舞台艺术。被公认为国剧。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A: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充满好战气息),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多港促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享有较充分的民主)对雅典民主影响巨大。

B:民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C: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D:体现: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2)罗马法

A: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

B:“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的阶段。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D: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的,体系最完备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A: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B:苏格拉底:“知识是美德”,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认识源自对世界的感知;创立逻辑学,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第二部分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文艺复兴:性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主要代表: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莎士比亚,“美术三杰”(代表作,反映的思想)意义:进一步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启蒙运动

A: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的结果。集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在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B:核心是理性主义。

C:主要代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注意代表的主要思想)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A: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意义: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各地贸易往来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A:荷兰: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扩张特点:规模大,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规范性,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从而使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急剧扩大的市场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意义:殖民掠夺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准备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市场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3)工业革命

A:工业革命“蒸汽革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出现了蒸汽火车,汽船等,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标志是内燃机的发明,汽车飞机等重工业出现。发电机和电灯也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特点:第一次:首先在英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了胜利,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

B:《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当政时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A:《1787宪法》确立美国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联邦最高法院;行政权归总统,同时总统还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

B: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但是允许奴隶制存在,歧视黑人和印地安人体现了局限性。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联邦主席即皇帝拥有实权;宰相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的权力。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巴黎公社

A:1871年3月,经过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A: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是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B: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进化论

A: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进化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论的有力挑战。

B:主要观点: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A:1785年,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成为继蒸汽动力后的又一种新能源,同时,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纷纷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A:两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基本内容、具体的影响等)

影响:一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鸦使这种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日本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罪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标志列强开始从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资本输出为主。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A:日军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屠杀;“731部队”。

B: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的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下的四大会战)和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百团大战;

C: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收回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3)辛亥革命

A: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没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C: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创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A: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打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掀起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后来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精神成为中华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B: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新民主主义革命

A:第一次国共合作,《民主革命纲领》和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结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B:南昌起义(1927.8.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C:红军的长征(1934.10—1936.10):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向前的精神财富。

D:遵义会议:(1935.1)纠正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主张。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

7.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A:鸦片战争前:以传统为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还有缓慢的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破产,增加了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一种罪恶的侵略经济,但是客观上有积极作用);近代洋务企业: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机器生产);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通商口岸产生。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一战时期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辛亥革命提高的资产阶级的地位;“实业救国”的思潮。

B: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民族工业奋力自救继续支撑抗日事业。一些被日本“军事统制”作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工具;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民族工业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生产关系近代化的开始;中国社会第一次有了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甲午终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工业的实力;为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救国活动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C:民国初年短暂春天使“民主共和”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中国产业工人增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力量。

D:国统区的民族工业继续在西南顽强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又为国民党及其政府坚持抗战提供和物质基础和保障。

8.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A: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B: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新文化运动

A:标志: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的发表。

B:前期:民主与科学。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C: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部分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B: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

C: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A: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

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1991年苏联解体。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

A: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

B: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D: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

B: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

C:70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

B: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E: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A:1991年11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按美国的方案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欧洲联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欧洲联盟成立。欧元2003年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

B: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正式成立;以2005年为最后期限,正式创建一个贯穿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章

  • 2013年北京理科状元清华附中朱宸卓
  • 2013年北京理科状元清华附中朱宸卓:高考超常发挥 6月23日北京高考成绩正式揭晓,清华附中学生朱宸卓以725分的成绩斩获北京市理科头名.朱宸卓已经入选了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并且获得了高考加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新浪 ...查看


  • 解读曲靖一中"最牛高考班"和单科状元
  • 2013年06月28日10:38  春城晚报 微博   我有话说 梅玲和她的数学老师李晶校长合影 昨日,云南省高考[微博]成绩全部出炉,之前成绩被屏蔽的全省50名之内的同学各科成绩也纷纷揭晓.来自曲靖一中文科19班的女生梅玲数学考了满分15 ...查看


  • 2015年 2016年沈阳市重点高中高考大数据
  • 2015年 20中100人 120中85人 实验北校(不包括北校南读)30人. 31中37人 4中25人 1中29人 5中3人 27中17人 回中3人 铁中6人 同泽7人 11中8人 各校高考成绩: 东北育才: 东北育才高考快讯一: 201 ...查看


  • 备战高考(四)
  • 高考营养食谱寒梅儿 高考食谱7天倒计时寒梅儿 高考冲刺 提高记忆力的15种食物寒梅儿 武汉大学在湖北文史类历年高考录取分数(2005--2009年)寒梅儿 高考期间食谱寒梅儿 营养师给考生特别推荐的高考食谱寒梅儿 高考前饮食提醒:一日三餐这 ...查看


  • 高考作文:38年高考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 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新课标Ⅰ 新课标Ⅱ 湖北 山东 广东 四川 安徽 山西 黑龙江 辽宁 福建 河南 河北 江苏 陕西 湖南 北京 吉林 贵州 广西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甘肃 浙江 重庆 江西 天津 上海 宁夏 青海 海南 西藏 高考作 ...查看


  • 盘点天津历届的高考状元
  • 2016-06-24 大燕网教育频道综合 天津2015年高考状元理科状元赵秋阳,总成绩706分.学校:大港油田实验中学.翻开赵秋阳的成绩册,除了令人咂舌的高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分数均衡,没有薄弱学科.这一点,他的班主任刘老师感触深刻.&qu ...查看


  • 高考文.理状元经验分享会,机会难得|学霸阵容很强大
  • 高三备考如何查缺补漏? 时间如何合理规划? 短期内如何掌握单科提分30+的要领? 听听学霸们怎么说... 7月15日(周六),2017黑龙江省高考状元及优秀学子学习经验公益分享会(暨派特森国际教育集团教学成果汇报会),邀请哈三中.哈师大附中 ...查看


  • 中国高考状元揭秘
  • 中国高考状元 揭秘 "状元"情结在中国由来已久,每年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各地的"高考状元"也随之新鲜出炉,毫无疑问,这些状元都是媒体和高校的宠儿.那么,这些状元的能力到底如何?在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 ...查看


  • 高三生存指南
  • 篇首语:刚刚经历会考之蹂躏,背历史背得晕头转向的你们又马不停蹄地搬上了三楼,进入新的高三班级.我应该表示祝贺吗?高三,这个兼并梦想与梦魇的词汇,掺杂老师.家长.社会的目光,长久以来萦绕在耳畔,如今终于到来.它或许给你无尽的动力,也许令你承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