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的背后“风格”
———读《山乡巨变》
朱杰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1958年,周立波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
批评者毫不客气
P398]
[3][息、时代精神也还不够鲜明突出。”
P424]
说发表的当年,即有人对他的《山乡巨变》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地指出:“在人物塑造—《山乡巨变》——特
[1][
别是新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缺陷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正面的批评,还是侧面的辩护,它们其实都承认的风格偏《山乡巨变》“软”,所不同者,只在他们对于该风格的评价。可是更为紧要的问题在于,
周立波为什么会用这
样的风格来创作小说呢?《山乡巨变》
在195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农村的合作化,大概是当时最为紧要的国家大事;毛泽东更是从王国藩合作社中看到了“我们
[2][整个国家的形象”
,
而且,“在小说中感觉不到那种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
[1][的出路’的迫切要求”
P400]
。不久,另一
批评
位批评者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意见,
该小说既没能反映“当时的百分之七十的农民迫切要求走合作化道路”这一“主流、本质现象”又没能准确地体现党、“鲜明、
[1][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P227]
,不用说,自觉以
“延座讲话”精神为创作指针的革命作家周立波,自然深感应该投入到这一“形象”创造工程中去。
可是,周立波又明确表示过他“从不跟人家抢题材”,
[5][笑的行为”
P402]
。
面对这样严厉的批评,黄秋耘从“艺术风格”角度为周立波进行了辩护,指出,从到《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周立波经历了创作风格由“阳刚”向“阴柔”的转变;“阳刚”固然很好,“阴柔”也自有其存
[在的价值
在他看来,“抢题材是可在他那里,“题材”仅仅。
P634]
也就是而已,而且它的范围还相当“题材”宽泛,所以他说:“毛泽东同志讲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很广,做道场也算在里面。此外,比如夫妻吵架,也是生活形式的一种。我到乡下,
[5][
看。”
2][P413~415]
接着,他分析说:“。《山
有关日
乡巨变》较多采用纤细的笔墨,对于时代风貌比较着重从侧面来进行描写,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日常生活,
[3][
角落。”
在书中占有较如果听到人吵架,总要去看
多的篇幅。……作品之所以着重描写这些
正为的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
怎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
P415]
P498]
与之相呼应的,是周立波对于什么是
主义革命浪潮,“文学”的理解———“我们湖南农村里冬天的夜里,有些人家生一炉柴火,左邻右舍都走过来,围在炉边,大家随便地谈天,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神,
P631]
然而最后,黄秋耘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部概括时代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对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阶段中复杂、剧烈而又艰巨的斗争,似乎还反映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刻,
因而作品中的时代气
天南海
北,古往今来,随意乱谈。在这一些谈片里,
[5][就蕴含着文学的珠宝。”
在我看来,整部《山乡巨变》,正是对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朱杰(1981-),男,湖北宜昌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社会
变革研究。
・10・
朱杰“风格”的背后———读《山乡巨变》
周立波上述这些看法的精确阐释———正是因为对他而言,“政治”仅仅只是个“题材”的问题,他就不可能像柳青那样,自觉地将解释“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糅合
到他创造有血有肉的梁生宝形象的“美学工程”中去。如此,我们方能理解柳青何以会这样解释梁生宝形象的重要性:“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要求这样一个主人公,
篇幅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要求我这样
安排主人公。”
[6][
P288]
———因此在柳青这
里,“题材”的问题,或者“写什么”的问题,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对象”选择的问题,它更是与“怎么写”这个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闲庭信步般地书写“民风民俗”,还是将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在紧张紧紧地“嵌入”自身的写作,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由此出发,我们看到,在周立波笔下,
政治”并没能“内化”为小说的叙事动力,而是显得相当的表面化。《山乡巨变》的目标之一,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
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的。可是在小说里,“政治”与“生活”的关系,却更显得像是临时的“凑合”:合作化似乎仅仅只是几个干部的事情:邓秀梅、李月辉,以及刘雨生为了合作化四处奔走,等到任务完成了,邓秀梅也就离开了———似乎所谓的合作化,
无非只是个政策传达
加动员的问题;
我们还看到,《山乡巨变》
对爱情的处理同样显得奇怪:无论是盛淑
君与陈大春,还是刘雨生与盛佳秀,我们都搞不清他们究竟是为了合作化而恋爱呢,还是为了恋爱而合作化。其中,刘雨生与盛佳秀之间的爱情关系,又尤其让人觉得突兀和缺乏逻辑必然,
似乎他们之间的突然
结合,仅仅是出于解决盛佳秀这个“钉子户”难题的需要。如此一样,爱情变得莫名其妙,“政治”———合作化———同样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同时,
周立波式的“文学生产方式”
———围着火炉聊天,
从这样的闲聊中提取
文学要素———也决定了他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学:比如,周立波自己说,他与“亭面糊”的原型是天天在一起、经常在一起闲谈的,这当然是周立波能写活“亭面糊”
这个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比如,因为聊天的内容———“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
神,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决定了周立波的写作内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立波的笔下缺少“先进人物”,因为这样的聊天,这样的写作,本就与塑造“先进人物”所需要的话语结构相差甚远啊!(想一想青年农民梁生宝那习惯性的沉思、以及那沉思所蕴含的先进农民的思想境界吧!)
所有这一切,也都进而决定了《山乡巨变》在小说“形式”方面的“缺陷”———在创作《山乡巨变》的同时,周立波还创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北京来客》《下放的一夜》,
当时的评论指
出:“这三篇小说有些像散文,
或者说,有
些像随笔。兴头一来,信笔写开,有些地方
显得离题很远。”
[7][P509]
论者也清楚地意识到,“作者……谈到他写《山乡巨变》时着重考虑了人物的刻划,
而没有十分注意通
篇结构。这三个短篇小说,
也是这样的情
况。”
[7][P509]
的确,当时就已经有读者对《山乡巨变》的“形式问题”提出了质疑:“作品的结构具有特点。每一个章节差不多都集中描绘一两个人物,
单独看某一章节也能引
人入胜。也有的读者说这样的结构显得零乱,虽然整个作品的中心是围绕‘建社’问题,但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缺乏一个中
心线索贯穿全篇。”
[8][P385]
周立波自己解释
说,“结构显得零乱,是因为在描画人的肖像和再现运动行程两个方面,想得多些,没
有勉强地去生造一个整个的故事。”
[8][P386]
但是,此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恰恰正是这样的“紧凑的故事”———要“讲述”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这个形象乃是一个全新的、脱离了旧式农民桎梏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社会主
义新人”与“国家大事”完满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这个“社会主义新人”又不绝非仅仅是“空洞的理念”,他必须以他丰满的血肉来取得“典型”的意义。不用说,要“讲故事”,就必须有“叙事”,而周立波式的“随笔”性的表达,是远远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11・
“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立波的启示才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作家的挑
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我们才能理解创造新的的艰难,“社会主义文学”因为它决非仅仅只是一个问题,它“题材”更涉及到其他一些重大的美学难题———比如新的新的“形式”、“人物”,等等———所
战。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才能更好理解周立波之后涌现的那些作家———比如柳青、比如浩然———的创作实践,和这实践所承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云.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唐庶宜.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柳青.柳青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艾彤.三支社会主义颂歌———谈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8]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李成文]
怎么“运动?谁的“合作”?
张柱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周立波说自己在创作时,《山乡巨变》着重考虑的是人物的创造,他的最好选择,
同时把农业合
作化的整个过程编织在书里。这就决定了
即采用入乡干部邓秀梅的
视角来结构全书,只有她才具有联系上下、掌握全面信息的可能。合作化运动可说是急风暴雨,中央和省委都抓得很紧。中央规定省委五天一汇报,
省委要地委三天一报
告,县里天天催区里,区里给每个乡下达了指标,人人紧张。邓秀梅是团县委副书记,代表上级来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非常多,
具有国
家意志的权威。但到了农村,她面对的困难
要想顺利地进行这场触及到每个
必须具备有效的策略
家庭每个人的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如何展开的呢?或者说,她是怎样完成她的任务和指标的呢?她的有利条件是,
虽然可能还有少数敌对分子
土地改革让贫农
在阴谋活动,但国家政权已经非常巩固,而且战争胜利的余威犹存;
得利,普遍存在感恩心态,原先的神龛里如今挂着毛主席的大肖像;而在当时的“运动”社会中,产生了各种积极分子,党团组织也深入农村,
为开展运动奠定了很好的
党内右倾分子的
组织基础。她的不利条件是长期的私有制下农民的自私自利观念,不同意见,
还有可能存在的阶级敌人的破
坏。她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和措施。那么,由她主导下的这场清溪乡的
[收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张柱林(1966-),男,广西南宁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12・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的背后“风格”
———读《山乡巨变》
朱杰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1958年,周立波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
批评者毫不客气
P398]
[3][息、时代精神也还不够鲜明突出。”
P424]
说发表的当年,即有人对他的《山乡巨变》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地指出:“在人物塑造—《山乡巨变》——特
[1][
别是新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缺陷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正面的批评,还是侧面的辩护,它们其实都承认的风格偏《山乡巨变》“软”,所不同者,只在他们对于该风格的评价。可是更为紧要的问题在于,
周立波为什么会用这
样的风格来创作小说呢?《山乡巨变》
在195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农村的合作化,大概是当时最为紧要的国家大事;毛泽东更是从王国藩合作社中看到了“我们
[2][整个国家的形象”
,
而且,“在小说中感觉不到那种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
[1][的出路’的迫切要求”
P400]
。不久,另一
批评
位批评者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意见,
该小说既没能反映“当时的百分之七十的农民迫切要求走合作化道路”这一“主流、本质现象”又没能准确地体现党、“鲜明、
[1][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P227]
,不用说,自觉以
“延座讲话”精神为创作指针的革命作家周立波,自然深感应该投入到这一“形象”创造工程中去。
可是,周立波又明确表示过他“从不跟人家抢题材”,
[5][笑的行为”
P402]
。
面对这样严厉的批评,黄秋耘从“艺术风格”角度为周立波进行了辩护,指出,从到《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周立波经历了创作风格由“阳刚”向“阴柔”的转变;“阳刚”固然很好,“阴柔”也自有其存
[在的价值
在他看来,“抢题材是可在他那里,“题材”仅仅。
P634]
也就是而已,而且它的范围还相当“题材”宽泛,所以他说:“毛泽东同志讲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很广,做道场也算在里面。此外,比如夫妻吵架,也是生活形式的一种。我到乡下,
[5][
看。”
2][P413~415]
接着,他分析说:“。《山
有关日
乡巨变》较多采用纤细的笔墨,对于时代风貌比较着重从侧面来进行描写,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日常生活,
[3][
角落。”
在书中占有较如果听到人吵架,总要去看
多的篇幅。……作品之所以着重描写这些
正为的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
怎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
P415]
P498]
与之相呼应的,是周立波对于什么是
主义革命浪潮,“文学”的理解———“我们湖南农村里冬天的夜里,有些人家生一炉柴火,左邻右舍都走过来,围在炉边,大家随便地谈天,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神,
P631]
然而最后,黄秋耘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部概括时代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对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阶段中复杂、剧烈而又艰巨的斗争,似乎还反映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刻,
因而作品中的时代气
天南海
北,古往今来,随意乱谈。在这一些谈片里,
[5][就蕴含着文学的珠宝。”
在我看来,整部《山乡巨变》,正是对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朱杰(1981-),男,湖北宜昌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社会
变革研究。
・10・
朱杰“风格”的背后———读《山乡巨变》
周立波上述这些看法的精确阐释———正是因为对他而言,“政治”仅仅只是个“题材”的问题,他就不可能像柳青那样,自觉地将解释“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糅合
到他创造有血有肉的梁生宝形象的“美学工程”中去。如此,我们方能理解柳青何以会这样解释梁生宝形象的重要性:“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要求这样一个主人公,
篇幅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要求我这样
安排主人公。”
[6][
P288]
———因此在柳青这
里,“题材”的问题,或者“写什么”的问题,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对象”选择的问题,它更是与“怎么写”这个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闲庭信步般地书写“民风民俗”,还是将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在紧张紧紧地“嵌入”自身的写作,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由此出发,我们看到,在周立波笔下,
政治”并没能“内化”为小说的叙事动力,而是显得相当的表面化。《山乡巨变》的目标之一,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
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的。可是在小说里,“政治”与“生活”的关系,却更显得像是临时的“凑合”:合作化似乎仅仅只是几个干部的事情:邓秀梅、李月辉,以及刘雨生为了合作化四处奔走,等到任务完成了,邓秀梅也就离开了———似乎所谓的合作化,
无非只是个政策传达
加动员的问题;
我们还看到,《山乡巨变》
对爱情的处理同样显得奇怪:无论是盛淑
君与陈大春,还是刘雨生与盛佳秀,我们都搞不清他们究竟是为了合作化而恋爱呢,还是为了恋爱而合作化。其中,刘雨生与盛佳秀之间的爱情关系,又尤其让人觉得突兀和缺乏逻辑必然,
似乎他们之间的突然
结合,仅仅是出于解决盛佳秀这个“钉子户”难题的需要。如此一样,爱情变得莫名其妙,“政治”———合作化———同样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同时,
周立波式的“文学生产方式”
———围着火炉聊天,
从这样的闲聊中提取
文学要素———也决定了他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学:比如,周立波自己说,他与“亭面糊”的原型是天天在一起、经常在一起闲谈的,这当然是周立波能写活“亭面糊”
这个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比如,因为聊天的内容———“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
神,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决定了周立波的写作内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立波的笔下缺少“先进人物”,因为这样的聊天,这样的写作,本就与塑造“先进人物”所需要的话语结构相差甚远啊!(想一想青年农民梁生宝那习惯性的沉思、以及那沉思所蕴含的先进农民的思想境界吧!)
所有这一切,也都进而决定了《山乡巨变》在小说“形式”方面的“缺陷”———在创作《山乡巨变》的同时,周立波还创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北京来客》《下放的一夜》,
当时的评论指
出:“这三篇小说有些像散文,
或者说,有
些像随笔。兴头一来,信笔写开,有些地方
显得离题很远。”
[7][P509]
论者也清楚地意识到,“作者……谈到他写《山乡巨变》时着重考虑了人物的刻划,
而没有十分注意通
篇结构。这三个短篇小说,
也是这样的情
况。”
[7][P509]
的确,当时就已经有读者对《山乡巨变》的“形式问题”提出了质疑:“作品的结构具有特点。每一个章节差不多都集中描绘一两个人物,
单独看某一章节也能引
人入胜。也有的读者说这样的结构显得零乱,虽然整个作品的中心是围绕‘建社’问题,但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缺乏一个中
心线索贯穿全篇。”
[8][P385]
周立波自己解释
说,“结构显得零乱,是因为在描画人的肖像和再现运动行程两个方面,想得多些,没
有勉强地去生造一个整个的故事。”
[8][P386]
但是,此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恰恰正是这样的“紧凑的故事”———要“讲述”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这个形象乃是一个全新的、脱离了旧式农民桎梏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社会主
义新人”与“国家大事”完满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这个“社会主义新人”又不绝非仅仅是“空洞的理念”,他必须以他丰满的血肉来取得“典型”的意义。不用说,要“讲故事”,就必须有“叙事”,而周立波式的“随笔”性的表达,是远远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11・
“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立波的启示才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作家的挑
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我们才能理解创造新的的艰难,“社会主义文学”因为它决非仅仅只是一个问题,它“题材”更涉及到其他一些重大的美学难题———比如新的新的“形式”、“人物”,等等———所
战。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才能更好理解周立波之后涌现的那些作家———比如柳青、比如浩然———的创作实践,和这实践所承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云.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唐庶宜.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柳青.柳青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艾彤.三支社会主义颂歌———谈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8]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李成文]
怎么“运动?谁的“合作”?
张柱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周立波说自己在创作时,《山乡巨变》着重考虑的是人物的创造,他的最好选择,
同时把农业合
作化的整个过程编织在书里。这就决定了
即采用入乡干部邓秀梅的
视角来结构全书,只有她才具有联系上下、掌握全面信息的可能。合作化运动可说是急风暴雨,中央和省委都抓得很紧。中央规定省委五天一汇报,
省委要地委三天一报
告,县里天天催区里,区里给每个乡下达了指标,人人紧张。邓秀梅是团县委副书记,代表上级来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非常多,
具有国
家意志的权威。但到了农村,她面对的困难
要想顺利地进行这场触及到每个
必须具备有效的策略
家庭每个人的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如何展开的呢?或者说,她是怎样完成她的任务和指标的呢?她的有利条件是,
虽然可能还有少数敌对分子
土地改革让贫农
在阴谋活动,但国家政权已经非常巩固,而且战争胜利的余威犹存;
得利,普遍存在感恩心态,原先的神龛里如今挂着毛主席的大肖像;而在当时的“运动”社会中,产生了各种积极分子,党团组织也深入农村,
为开展运动奠定了很好的
党内右倾分子的
组织基础。她的不利条件是长期的私有制下农民的自私自利观念,不同意见,
还有可能存在的阶级敌人的破
坏。她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和措施。那么,由她主导下的这场清溪乡的
[收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张柱林(1966-),男,广西南宁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