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风格_的背后_读_山乡巨变_.kdh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的背后“风格”

———读《山乡巨变》

朱杰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1958年,周立波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

批评者毫不客气

P398]

[3][息、时代精神也还不够鲜明突出。”

P424]

说发表的当年,即有人对他的《山乡巨变》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地指出:“在人物塑造—《山乡巨变》——特

[1][

别是新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缺陷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正面的批评,还是侧面的辩护,它们其实都承认的风格偏《山乡巨变》“软”,所不同者,只在他们对于该风格的评价。可是更为紧要的问题在于,

周立波为什么会用这

样的风格来创作小说呢?《山乡巨变》

在195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农村的合作化,大概是当时最为紧要的国家大事;毛泽东更是从王国藩合作社中看到了“我们

[2][整个国家的形象”

而且,“在小说中感觉不到那种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

[1][的出路’的迫切要求”

P400]

。不久,另一

批评

位批评者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意见,

该小说既没能反映“当时的百分之七十的农民迫切要求走合作化道路”这一“主流、本质现象”又没能准确地体现党、“鲜明、

[1][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P227]

,不用说,自觉以

“延座讲话”精神为创作指针的革命作家周立波,自然深感应该投入到这一“形象”创造工程中去。

可是,周立波又明确表示过他“从不跟人家抢题材”,

[5][笑的行为”

P402]

面对这样严厉的批评,黄秋耘从“艺术风格”角度为周立波进行了辩护,指出,从到《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周立波经历了创作风格由“阳刚”向“阴柔”的转变;“阳刚”固然很好,“阴柔”也自有其存

[在的价值

在他看来,“抢题材是可在他那里,“题材”仅仅。

P634]

也就是而已,而且它的范围还相当“题材”宽泛,所以他说:“毛泽东同志讲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很广,做道场也算在里面。此外,比如夫妻吵架,也是生活形式的一种。我到乡下,

[5][

看。”

2][P413~415]

接着,他分析说:“。《山

有关日

乡巨变》较多采用纤细的笔墨,对于时代风貌比较着重从侧面来进行描写,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日常生活,

[3][

角落。”

在书中占有较如果听到人吵架,总要去看

多的篇幅。……作品之所以着重描写这些

正为的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

怎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

P415]

P498]

与之相呼应的,是周立波对于什么是

主义革命浪潮,“文学”的理解———“我们湖南农村里冬天的夜里,有些人家生一炉柴火,左邻右舍都走过来,围在炉边,大家随便地谈天,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神,

P631]

然而最后,黄秋耘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部概括时代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对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阶段中复杂、剧烈而又艰巨的斗争,似乎还反映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刻,

因而作品中的时代气

天南海

北,古往今来,随意乱谈。在这一些谈片里,

[5][就蕴含着文学的珠宝。”

在我看来,整部《山乡巨变》,正是对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朱杰(1981-),男,湖北宜昌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社会

变革研究。

・10・

朱杰“风格”的背后———读《山乡巨变》

周立波上述这些看法的精确阐释———正是因为对他而言,“政治”仅仅只是个“题材”的问题,他就不可能像柳青那样,自觉地将解释“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糅合

到他创造有血有肉的梁生宝形象的“美学工程”中去。如此,我们方能理解柳青何以会这样解释梁生宝形象的重要性:“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要求这样一个主人公,

篇幅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要求我这样

安排主人公。”

[6][

P288]

———因此在柳青这

里,“题材”的问题,或者“写什么”的问题,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对象”选择的问题,它更是与“怎么写”这个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闲庭信步般地书写“民风民俗”,还是将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在紧张紧紧地“嵌入”自身的写作,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由此出发,我们看到,在周立波笔下,

政治”并没能“内化”为小说的叙事动力,而是显得相当的表面化。《山乡巨变》的目标之一,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

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的。可是在小说里,“政治”与“生活”的关系,却更显得像是临时的“凑合”:合作化似乎仅仅只是几个干部的事情:邓秀梅、李月辉,以及刘雨生为了合作化四处奔走,等到任务完成了,邓秀梅也就离开了———似乎所谓的合作化,

无非只是个政策传达

加动员的问题;

我们还看到,《山乡巨变》

对爱情的处理同样显得奇怪:无论是盛淑

君与陈大春,还是刘雨生与盛佳秀,我们都搞不清他们究竟是为了合作化而恋爱呢,还是为了恋爱而合作化。其中,刘雨生与盛佳秀之间的爱情关系,又尤其让人觉得突兀和缺乏逻辑必然,

似乎他们之间的突然

结合,仅仅是出于解决盛佳秀这个“钉子户”难题的需要。如此一样,爱情变得莫名其妙,“政治”———合作化———同样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同时,

周立波式的“文学生产方式”

———围着火炉聊天,

从这样的闲聊中提取

文学要素———也决定了他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学:比如,周立波自己说,他与“亭面糊”的原型是天天在一起、经常在一起闲谈的,这当然是周立波能写活“亭面糊”

这个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比如,因为聊天的内容———“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

神,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决定了周立波的写作内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立波的笔下缺少“先进人物”,因为这样的聊天,这样的写作,本就与塑造“先进人物”所需要的话语结构相差甚远啊!(想一想青年农民梁生宝那习惯性的沉思、以及那沉思所蕴含的先进农民的思想境界吧!)

所有这一切,也都进而决定了《山乡巨变》在小说“形式”方面的“缺陷”———在创作《山乡巨变》的同时,周立波还创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北京来客》《下放的一夜》,

当时的评论指

出:“这三篇小说有些像散文,

或者说,有

些像随笔。兴头一来,信笔写开,有些地方

显得离题很远。”

[7][P509]

论者也清楚地意识到,“作者……谈到他写《山乡巨变》时着重考虑了人物的刻划,

而没有十分注意通

篇结构。这三个短篇小说,

也是这样的情

况。”

[7][P509]

的确,当时就已经有读者对《山乡巨变》的“形式问题”提出了质疑:“作品的结构具有特点。每一个章节差不多都集中描绘一两个人物,

单独看某一章节也能引

人入胜。也有的读者说这样的结构显得零乱,虽然整个作品的中心是围绕‘建社’问题,但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缺乏一个中

心线索贯穿全篇。”

[8][P385]

周立波自己解释

说,“结构显得零乱,是因为在描画人的肖像和再现运动行程两个方面,想得多些,没

有勉强地去生造一个整个的故事。”

[8][P386]

但是,此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恰恰正是这样的“紧凑的故事”———要“讲述”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这个形象乃是一个全新的、脱离了旧式农民桎梏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社会主

义新人”与“国家大事”完满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这个“社会主义新人”又不绝非仅仅是“空洞的理念”,他必须以他丰满的血肉来取得“典型”的意义。不用说,要“讲故事”,就必须有“叙事”,而周立波式的“随笔”性的表达,是远远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11・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立波的启示才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作家的挑

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我们才能理解创造新的的艰难,“社会主义文学”因为它决非仅仅只是一个问题,它“题材”更涉及到其他一些重大的美学难题———比如新的新的“形式”、“人物”,等等———所

战。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才能更好理解周立波之后涌现的那些作家———比如柳青、比如浩然———的创作实践,和这实践所承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云.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唐庶宜.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柳青.柳青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艾彤.三支社会主义颂歌———谈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8]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李成文]

怎么“运动?谁的“合作”?

张柱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周立波说自己在创作时,《山乡巨变》着重考虑的是人物的创造,他的最好选择,

同时把农业合

作化的整个过程编织在书里。这就决定了

即采用入乡干部邓秀梅的

视角来结构全书,只有她才具有联系上下、掌握全面信息的可能。合作化运动可说是急风暴雨,中央和省委都抓得很紧。中央规定省委五天一汇报,

省委要地委三天一报

告,县里天天催区里,区里给每个乡下达了指标,人人紧张。邓秀梅是团县委副书记,代表上级来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非常多,

具有国

家意志的权威。但到了农村,她面对的困难

要想顺利地进行这场触及到每个

必须具备有效的策略

家庭每个人的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如何展开的呢?或者说,她是怎样完成她的任务和指标的呢?她的有利条件是,

虽然可能还有少数敌对分子

土地改革让贫农

在阴谋活动,但国家政权已经非常巩固,而且战争胜利的余威犹存;

得利,普遍存在感恩心态,原先的神龛里如今挂着毛主席的大肖像;而在当时的“运动”社会中,产生了各种积极分子,党团组织也深入农村,

为开展运动奠定了很好的

党内右倾分子的

组织基础。她的不利条件是长期的私有制下农民的自私自利观念,不同意见,

还有可能存在的阶级敌人的破

坏。她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和措施。那么,由她主导下的这场清溪乡的

[收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张柱林(1966-),男,广西南宁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12・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的背后“风格”

———读《山乡巨变》

朱杰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1958年,周立波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

批评者毫不客气

P398]

[3][息、时代精神也还不够鲜明突出。”

P424]

说发表的当年,即有人对他的《山乡巨变》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地指出:“在人物塑造—《山乡巨变》——特

[1][

别是新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缺陷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正面的批评,还是侧面的辩护,它们其实都承认的风格偏《山乡巨变》“软”,所不同者,只在他们对于该风格的评价。可是更为紧要的问题在于,

周立波为什么会用这

样的风格来创作小说呢?《山乡巨变》

在195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农村的合作化,大概是当时最为紧要的国家大事;毛泽东更是从王国藩合作社中看到了“我们

[2][整个国家的形象”

而且,“在小说中感觉不到那种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

[1][的出路’的迫切要求”

P400]

。不久,另一

批评

位批评者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意见,

该小说既没能反映“当时的百分之七十的农民迫切要求走合作化道路”这一“主流、本质现象”又没能准确地体现党、“鲜明、

[1][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P227]

,不用说,自觉以

“延座讲话”精神为创作指针的革命作家周立波,自然深感应该投入到这一“形象”创造工程中去。

可是,周立波又明确表示过他“从不跟人家抢题材”,

[5][笑的行为”

P402]

面对这样严厉的批评,黄秋耘从“艺术风格”角度为周立波进行了辩护,指出,从到《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周立波经历了创作风格由“阳刚”向“阴柔”的转变;“阳刚”固然很好,“阴柔”也自有其存

[在的价值

在他看来,“抢题材是可在他那里,“题材”仅仅。

P634]

也就是而已,而且它的范围还相当“题材”宽泛,所以他说:“毛泽东同志讲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很广,做道场也算在里面。此外,比如夫妻吵架,也是生活形式的一种。我到乡下,

[5][

看。”

2][P413~415]

接着,他分析说:“。《山

有关日

乡巨变》较多采用纤细的笔墨,对于时代风貌比较着重从侧面来进行描写,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日常生活,

[3][

角落。”

在书中占有较如果听到人吵架,总要去看

多的篇幅。……作品之所以着重描写这些

正为的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

怎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

P415]

P498]

与之相呼应的,是周立波对于什么是

主义革命浪潮,“文学”的理解———“我们湖南农村里冬天的夜里,有些人家生一炉柴火,左邻右舍都走过来,围在炉边,大家随便地谈天,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神,

P631]

然而最后,黄秋耘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部概括时代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对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阶段中复杂、剧烈而又艰巨的斗争,似乎还反映得不够充分,

不够深刻,

因而作品中的时代气

天南海

北,古往今来,随意乱谈。在这一些谈片里,

[5][就蕴含着文学的珠宝。”

在我看来,整部《山乡巨变》,正是对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朱杰(1981-),男,湖北宜昌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社会

变革研究。

・10・

朱杰“风格”的背后———读《山乡巨变》

周立波上述这些看法的精确阐释———正是因为对他而言,“政治”仅仅只是个“题材”的问题,他就不可能像柳青那样,自觉地将解释“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糅合

到他创造有血有肉的梁生宝形象的“美学工程”中去。如此,我们方能理解柳青何以会这样解释梁生宝形象的重要性:“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要求这样一个主人公,

篇幅浩繁的长篇小说也要求我这样

安排主人公。”

[6][

P288]

———因此在柳青这

里,“题材”的问题,或者“写什么”的问题,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对象”选择的问题,它更是与“怎么写”这个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闲庭信步般地书写“民风民俗”,还是将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在紧张紧紧地“嵌入”自身的写作,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由此出发,我们看到,在周立波笔下,

政治”并没能“内化”为小说的叙事动力,而是显得相当的表面化。《山乡巨变》的目标之一,是要表明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浪潮,

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的。可是在小说里,“政治”与“生活”的关系,却更显得像是临时的“凑合”:合作化似乎仅仅只是几个干部的事情:邓秀梅、李月辉,以及刘雨生为了合作化四处奔走,等到任务完成了,邓秀梅也就离开了———似乎所谓的合作化,

无非只是个政策传达

加动员的问题;

我们还看到,《山乡巨变》

对爱情的处理同样显得奇怪:无论是盛淑

君与陈大春,还是刘雨生与盛佳秀,我们都搞不清他们究竟是为了合作化而恋爱呢,还是为了恋爱而合作化。其中,刘雨生与盛佳秀之间的爱情关系,又尤其让人觉得突兀和缺乏逻辑必然,

似乎他们之间的突然

结合,仅仅是出于解决盛佳秀这个“钉子户”难题的需要。如此一样,爱情变得莫名其妙,“政治”———合作化———同样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同时,

周立波式的“文学生产方式”

———围着火炉聊天,

从这样的闲聊中提取

文学要素———也决定了他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学:比如,周立波自己说,他与“亭面糊”的原型是天天在一起、经常在一起闲谈的,这当然是周立波能写活“亭面糊”

这个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比如,因为聊天的内容———“从年成聊到风俗,

从真事扯到鬼

神,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决定了周立波的写作内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立波的笔下缺少“先进人物”,因为这样的聊天,这样的写作,本就与塑造“先进人物”所需要的话语结构相差甚远啊!(想一想青年农民梁生宝那习惯性的沉思、以及那沉思所蕴含的先进农民的思想境界吧!)

所有这一切,也都进而决定了《山乡巨变》在小说“形式”方面的“缺陷”———在创作《山乡巨变》的同时,周立波还创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北京来客》《下放的一夜》,

当时的评论指

出:“这三篇小说有些像散文,

或者说,有

些像随笔。兴头一来,信笔写开,有些地方

显得离题很远。”

[7][P509]

论者也清楚地意识到,“作者……谈到他写《山乡巨变》时着重考虑了人物的刻划,

而没有十分注意通

篇结构。这三个短篇小说,

也是这样的情

况。”

[7][P509]

的确,当时就已经有读者对《山乡巨变》的“形式问题”提出了质疑:“作品的结构具有特点。每一个章节差不多都集中描绘一两个人物,

单独看某一章节也能引

人入胜。也有的读者说这样的结构显得零乱,虽然整个作品的中心是围绕‘建社’问题,但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缺乏一个中

心线索贯穿全篇。”

[8][P385]

周立波自己解释

说,“结构显得零乱,是因为在描画人的肖像和再现运动行程两个方面,想得多些,没

有勉强地去生造一个整个的故事。”

[8][P386]

但是,此时的中国所需要的,恰恰正是这样的“紧凑的故事”———要“讲述”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这个形象乃是一个全新的、脱离了旧式农民桎梏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社会主

义新人”与“国家大事”完满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这个“社会主义新人”又不绝非仅仅是“空洞的理念”,他必须以他丰满的血肉来取得“典型”的意义。不用说,要“讲故事”,就必须有“叙事”,而周立波式的“随笔”性的表达,是远远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11・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立波的启示才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社会主义作家的挑

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我们才能理解创造新的的艰难,“社会主义文学”因为它决非仅仅只是一个问题,它“题材”更涉及到其他一些重大的美学难题———比如新的新的“形式”、“人物”,等等———所

战。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才能更好理解周立波之后涌现的那些作家———比如柳青、比如浩然———的创作实践,和这实践所承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云.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唐庶宜.对《山乡巨变》的意见[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黄秋耘.《山乡巨变》琐谈[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柳青.柳青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艾彤.三支社会主义颂歌———谈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8]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A].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李成文]

怎么“运动?谁的“合作”?

张柱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海

200444)

周立波说自己在创作时,《山乡巨变》着重考虑的是人物的创造,他的最好选择,

同时把农业合

作化的整个过程编织在书里。这就决定了

即采用入乡干部邓秀梅的

视角来结构全书,只有她才具有联系上下、掌握全面信息的可能。合作化运动可说是急风暴雨,中央和省委都抓得很紧。中央规定省委五天一汇报,

省委要地委三天一报

告,县里天天催区里,区里给每个乡下达了指标,人人紧张。邓秀梅是团县委副书记,代表上级来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非常多,

具有国

家意志的权威。但到了农村,她面对的困难

要想顺利地进行这场触及到每个

必须具备有效的策略

家庭每个人的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如何展开的呢?或者说,她是怎样完成她的任务和指标的呢?她的有利条件是,

虽然可能还有少数敌对分子

土地改革让贫农

在阴谋活动,但国家政权已经非常巩固,而且战争胜利的余威犹存;

得利,普遍存在感恩心态,原先的神龛里如今挂着毛主席的大肖像;而在当时的“运动”社会中,产生了各种积极分子,党团组织也深入农村,

为开展运动奠定了很好的

党内右倾分子的

组织基础。她的不利条件是长期的私有制下农民的自私自利观念,不同意见,

还有可能存在的阶级敌人的破

坏。她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和措施。那么,由她主导下的这场清溪乡的

[收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张柱林(1966-),男,广西南宁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12・


相关文章

  • 山药蛋派小说创造的主要特点
  • 山药蛋派小说创造的主要特点,以赵树理小说为例 1. 带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因赵树理生在山西农村,长在山西农村,所以作品也以表现反 映农民生活为主.包括<李有才板话>的阎家山.<锻炼锻炼>的"争先农业社&qu ...查看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 []2010年是 "生态"主题年,也是清溪景区中心设立的开局之年,.09年是"山乡巨变第一村"实现大突破.谋划大发展.观念大更新.体制大创新.和谐大构建的一 ...查看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1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2015年是 "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也是清溪景区管理中心设立的开局之年.09年是"山乡巨变第一村"实现大突破.谋划大发展.观念大更新.体制大创新.和谐大构建的一年.清 ...查看


  • 战士·作家·学者:三位一体的周立波
  • 王建中,1931年生,先后担任辽宁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该院文化水平考核委员会主任,以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文学学科规划小组组长等职.同时担任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受 ...查看


  • 农村与城市:关于[山乡巨变]的另类解读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0 年 2月 08 枣庄学院学报 J OUR NAL 0F A0 HUA Z Z NG U VE ⅡY NI RS F b.0 8 e 20 V0 . 5 N0. 1 2 1 第2 卷 ...查看


  • 甜酸苦辣咸_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kdh
  • 热点 ot 探索 spotandresearch 甜 酸 苦 辣 咸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王维维/文 秋 实/图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 这种习俗在人一生下来就潜移默化 ...查看


  • 湘版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周雄华 教学目标: 1.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5.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 ...查看


  • 小题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 :<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 :<红岩>的 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青春之歌 ...查看


  • 漫谈当代天津文学的地域性.kdh
  • 2009年第3期NO.3,2009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09-05 May ,2009 建国60年的天津文学笔谈 漫谈当代天津文学的地域性 王云芳 一般来讲,地域是从空间上划分的一个地理概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