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与大的市场哲学
生产婴儿用的尿布,实在是“小儿科”,然而,风靡国际市场的尼西奇尿布,竟与丰田汽车、东芝电器一样有名。“尼西奇”原是日本一家生产雨衣的小企业。老板多博川从人口报告中得悉,日本人约有 250 万婴儿出生。他突发奇想:如果每个婴儿买两条尿布,一年就稳销 500 万条;假如产品再销往国外市场,前景岂不更广阔?果然尿布一面世,就备受年轻父母青睐,远销欧、美、大洋洲等地,“尼西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尿布专业生产企业。 分析: 小东西做成大生意关键在于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不鄙视小生意。小生意因为它们细策刺碎,看似平凡,人们常常太容易发现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市场前景;又正因它“微不足道”,都常常可以使有心者在市场竞争的“无人区”,从容不迫的逮住机会,捷足先登,博得成功。
案例二: 美国独一无二的“双胞胎饭店”
在美国纽约,有一家被人们称为“双胞胎饭店”的小酒馆,这家酒馆所有的服务员都是双胞胎。老板也是一对双胞胎。 3 年前,姐妹俩决定在闹市区开办一家“双胞胎饭店”,她们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广播,条件必须是女性双胞胎,而且必须同时应聘。经过考核,姐妹录用了 36 对双胞胎这 36 对姐妹每天同时上下班,干同样的活。特殊的管理制度使他们不仅俩人同时受雇,而且一人有事请假,另一人也只好休息,一个因故被炒鱿鱼,另一个人也得离开饭店。
在饭店里,除服务是双胞胎外,顾客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成对的汉堡包、成对的饮料、成对的口香糖、成对的炸鸡块……餐厅的装饰也是成对的,有成对的壁画,成对的电视机、成对的桌子,板凳也是两只连在一起,就连厕所的门把手也字了两只一模一样的,当然,摆在客人面前的餐具也是成对的。
“对胞胎饭店”对前来就餐的双胞胎顾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两人只需付一份钱,便可得到两份同样的食品。由于该酒店的独特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所以酒店生意一直较为红火。
分析: 成功的经商都应创建自己独特的公众形象,“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存在”。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是我们在经商中提高知名度和走向成功必须途径。此例说明在经商过程中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必须应有自己的特点。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顾客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海尔
1984 年 12 月,张瑞敏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的前身)任厂长,到厂不久,张瑞敏从一封用户来信中发现,近期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经检查,仓库里还有这样的冰箱 76 台,张瑞敏召集全体职工查看这 76 台冰箱,确认了各台的生产人员后,提来一把重磅大锤,要求谁生产的谁来砸。职工们流着泪把 76 台冰箱砸掉了,张瑞敏和总工程师杨绵绵承担责任,扣了自己的工资。
分析: ⒈重视质量管理,树立质量观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⒉经商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们的需求,让顾客满意,顾客永远是对的。
⒊、重视经商的理念,树立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观念。
案例 四:意见被尊重的时候
伯理特是德尔塔航空公司的一名机械师,一天,他发现薪金少了 38 美元,公司没有付给他某一天修发动机的加班费,他的上司对此无能为力。这个 41 岁的机械师给总经理力·加勒抱怨说 :" 我们总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 , 这已经使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对公司感到失望了 " 。 3 天以后,最高管理部门向伯理特先生作了道歉,并补发了工资。德尔塔公司并就此举一反三,改变了工资政策,对加班的机械师提高了加班费。由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这种机制不仅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分析:
⒈关心你的员工是很理要的。员工需要价值感和尊重感,当他们谈论自尊或尊严时,就是表达这种需要。在现代社会其他许多需要都易满足,唯有价值感和尊重感非常难以满足,德尔塔公司做到了这一点。
⒉生意成功最终取决于其领导人,公仆式的领导使组织充满活力,正直和诚实产生信任,要勇于承认错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案例五:澳大利亚商人的“三不为”
澳大利亚的市场秩序好,没有以次充好,没有假冒伪劣商品,没有虚假广告,没有欺行霸市。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不为”。
1、管理严,不敢为
澳大利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权力很大,类似于警察,为了弄清大公司是否建立价格同盟,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突袭大公司的办公室查看文件资料。消费者协会还有权否决不符合商业法的公司合并,把商业垄断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护健康竞争,最终保护消费者权益。如发现商家有任何违法行为,他们可以依法处罚。
2、道德高,不忍为
澳大利亚人总体上说民风淳朴,富有同情心。做生意的,钉是钉,铆是铆,多一分他们不要,少一分他们不干。个体劳动者做事十分认真,决不偷工减料;同时,价格也没有商量余地,说多少就是多少。但是当别人有难时,他们又乐于掏钱。商家欺骗和坑害消费者的事情就很难发生。
3、经济条件好,不屑为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福利高,人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没有发财的躁动和疯狂。一般人干活时一身汗,下了班就灌一肚子啤酒。他们在周末伺弄院子,游泳、打球或者开派对。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损人利己的勾当大部分澳大利亚是不屑于做的。
案例六:从旧馅月饼说起
传媒披露,著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居然用去年的馅做今年的月饼,引得消费者一片哗然。这样的月饼也敢拿出来!经营者起码的诚信在哪里?
“诚信”的对立面是“欺诈”,欺诈往往来自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数上市公司银广厦了。经中国证监会调查,几年来它瞒天过海,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
欺骗广大消费者和证券监管机构。从南京“冠生园”到银广厦,不断发生的类似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反欺诈,必须在全社会建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以“讲信誉、守信用为荣”,“不讲信誉、不守信用为耻”的市场经济氛围。欺诈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有“空”可钻之外,某些人心理上没有廉耻感、没有“负担”也是他们违法的重要原因。
反欺诈,根本措施还在于加强法制。“盛世也须用重典”,这句话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同样适用。如果对违规犯法者给以宽容,那就是对诚信的人、对遵纪守法者的惩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德治国”,还要“依法治国”,要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此以往,“诚信”之风自然流行于世,“欺诈”行为必将无处容身。
案例七:路的旁边也是路
1956年,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阪制造厂合资,设立了大阪电器精品公司,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幸之助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自己任顾问。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专做电风扇的,后来开发了民用排风扇。但即使如此,产品还是显得很单一。西田千秋准备开发新的产品,试着探询松下的意见。松下对他说:“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当时松下的想法,是想让松下电器的附属公司尽可能专业化,以图有所突破。可是松下电器的电风扇制造已经做得相当卓越,颇有余力开发新的领域。尽管如此,西田得到的仍是松下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并未因松下这样的回答而灰习丧气。他的思维极其灵活与机敏,他紧盯住松下问道:“只要是与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吗?”
松下并未细想此话的真正意思,但西田所问的与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四五年之后,松下又到这家工厂视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西田:“这是电风扇吗?”
西田说:“不是,但它和风有关,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后来,西田千秋一手操办的松下精工的风家族,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电风扇、排风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有果园和茶圃的防霜用换气扇,培养香菇用的调温换气扇,家禽养殖业的棚舍换气调温系统„„
西田千秋只做风的生意,就为松下公司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生活中,我们在一条路上不断地走,总觉得自己已经把路走绝了,再不能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再不会有更大的成就。实际上,路的旁边也是路。可能我们一生注定只能奔赴一个
方向,如果总是沿着那条老路前进,当然有把路走烦、走厌、走绝的时候。西田千秋试着往旁边跨了几步,就发现了无数条路,而且条条都是全新的路,并最终引领他走向了成功。
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
案例八:勇于做小 蚂蚁企业主的创业心经
身居成都,没有人不知道“蚂蚁搬家”公司,这也算是这个城市小小的奇迹。每天,在成都市的大街小巷上,市民总会看到这样一些熟悉的景象,一辆辆来回奔忙的各式厢车、卡车、面包车,车身画着大大的卡通黄蚂蚁,写着“蚂蚁搬家”、“蚂蚁保洁”、“蚂蚁物流”……等等黄色大字,随车均有一群身穿统一蓝黄色工作服的工人。
经营这些项目的企业就是“蚂蚁企业”,它的前身就是“蚂蚁搬家”公司。李浪,一位年轻的民营企业家,仅用6年时间将一个只有“一台破车六个人”,创业资金仅3万元的小公司精心打造成为一个拥有8个子公司,各式车辆160多台,员工近千名,固定资产数千万元的集团公司。
“穷困”中奋起创业
对于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李浪来说,下海的经历与创业的艰辛都是记忆犹新的,1989年招工进入成都电力机械厂工作,1993年下海,在广西北海从事过餐饮和广告业,虽几经拼搏,仍以失败告终。1996年回到成都老家谋求发展。
在一段时间的苦闷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奋起创业。他从某媒体看到一则消息,广州有家大众搬家公司,从搬家搬成企业集团大公司。于是决定亲自南下考察,并暗暗发誓要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全国搬家市场的“龙头老大”!公司名称“蚂蚁搬家”的得来,非常富有戏剧性。从广州考察完毕赶回成都的火车上,从深夜熬到天亮,却怎么也睡不着,此刻,邻桌一个人打着呵欠对另外两人说:“昨晚打了一夜麻将,才赢了9元钱,真是蚂蚁搬家哟”。李浪一下子得到灵感:“对了,就叫蚂蚁搬家!”。
用心抓住身边的机会
1996年蚂蚁公司成立。初期境况非常的艰难,只有一台破车,6名员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业绩却节节上升。李浪说,用心抓住身边的机会,是这几年公司不断提高美誉度,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关键。
人南住房首户免费搬迁一夜成名:1997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因市政改造,修建天府广场,决定对周围住房进行搬迁。为配合政府工作,李浪向拆迁办提出,免费为天府广场首位拆迁户搬家,并赠送礼品,由此促进了整个搬运工作的顺利完成,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好评。从四月至六月两个月中,公司完成了该地区近1000户住房的搬迁,公司也由三辆车发展到了十台车,一跃成为成都地区最大的搬家公司。
电话骚扰事件的危机公关意识:1997年9月,公司在成都某报登载了一则广告,引起了同行的嫉妒。不平的心态使他们采用不道德的手段占断公司业务热线,使客户电话无法打进,还对企业产生了误解。值此危机,李浪大胆地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了事件真相,获得社会广泛的同情与关注,同行的行为也受到了工商局的处罚。李浪冷静、沉着应对“电话骚扰事件”的案例已进入四川大学MBA授课内容。
借电脑节转向物流配送经营:2000年,李浪与公司高层经过研究后认为,物流运输是将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公司搬家及货运业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因此抓住契机,将触角伸向物流行业势在必行。9月,公司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指定物流配送企业”冠名权。10月,再次获得四川省首届电脑节指定物流配送企业冠名权。两次冠名为企业进入物流行业奠定了基础。
李浪的“蚂蚁心经”
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何以能茁壮发展成为一颗大树?“蚂蚁搬家”的成功所依靠的企业的内部管理与运作思路是什么?这位蚂蚁企业集团的“掌舵人”,掏出了他的四点“蚂蚁心经”——
一、不吃生蟹,不怕落伍。“选择行业时,应该选择踏入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而不是别人都没做过的新行业。往往最传统的行业生命力最强。”
二、老板打工,勤力勤为。“创业初期,大家都做得到‘老板打工’,但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就很难说了。但我坚持每开一个新的分公司都要亲自为客户搬一次家,我认为勤力勤为的心态必须要保持。”
三、微利是图,勇于做小。这句话已经被确定为蚂蚁企业的经营理念。李浪认为,微利行业,虽然艰辛,积累较慢,但对小老板的企业管理与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是一个磨炼,而暴利行业往往不长久,小企业一旦沾上去吃了甜头以后,就会变得消化力不强,牙齿不再尖利。
四、独断专行,量力而行。“在蚂蚁企业,我就是1号人物,没有2号人物、3号人物,夫妻店,兄弟店,没有人真正说了算不行。作为一个刚刚开创事业的小老板,一定要独立行事。”
“小老板起步时经营的行业再小,如果你能比对手做得更好,做到‘龙头老大’,那么在此过程中,你将获得比短暂的财富更重要的经验与竞争力。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但也一定要突出主业!”
创业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与大的市场哲学
生产婴儿用的尿布,实在是“小儿科”,然而,风靡国际市场的尼西奇尿布,竟与丰田汽车、东芝电器一样有名。“尼西奇”原是日本一家生产雨衣的小企业。老板多博川从人口报告中得悉,日本人约有 250 万婴儿出生。他突发奇想:如果每个婴儿买两条尿布,一年就稳销 500 万条;假如产品再销往国外市场,前景岂不更广阔?果然尿布一面世,就备受年轻父母青睐,远销欧、美、大洋洲等地,“尼西奇”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尿布专业生产企业。 分析: 小东西做成大生意关键在于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不鄙视小生意。小生意因为它们细策刺碎,看似平凡,人们常常太容易发现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市场前景;又正因它“微不足道”,都常常可以使有心者在市场竞争的“无人区”,从容不迫的逮住机会,捷足先登,博得成功。
案例二: 美国独一无二的“双胞胎饭店”
在美国纽约,有一家被人们称为“双胞胎饭店”的小酒馆,这家酒馆所有的服务员都是双胞胎。老板也是一对双胞胎。 3 年前,姐妹俩决定在闹市区开办一家“双胞胎饭店”,她们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广播,条件必须是女性双胞胎,而且必须同时应聘。经过考核,姐妹录用了 36 对双胞胎这 36 对姐妹每天同时上下班,干同样的活。特殊的管理制度使他们不仅俩人同时受雇,而且一人有事请假,另一人也只好休息,一个因故被炒鱿鱼,另一个人也得离开饭店。
在饭店里,除服务是双胞胎外,顾客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成对的汉堡包、成对的饮料、成对的口香糖、成对的炸鸡块……餐厅的装饰也是成对的,有成对的壁画,成对的电视机、成对的桌子,板凳也是两只连在一起,就连厕所的门把手也字了两只一模一样的,当然,摆在客人面前的餐具也是成对的。
“对胞胎饭店”对前来就餐的双胞胎顾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两人只需付一份钱,便可得到两份同样的食品。由于该酒店的独特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所以酒店生意一直较为红火。
分析: 成功的经商都应创建自己独特的公众形象,“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存在”。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是我们在经商中提高知名度和走向成功必须途径。此例说明在经商过程中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必须应有自己的特点。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顾客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海尔
1984 年 12 月,张瑞敏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的前身)任厂长,到厂不久,张瑞敏从一封用户来信中发现,近期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经检查,仓库里还有这样的冰箱 76 台,张瑞敏召集全体职工查看这 76 台冰箱,确认了各台的生产人员后,提来一把重磅大锤,要求谁生产的谁来砸。职工们流着泪把 76 台冰箱砸掉了,张瑞敏和总工程师杨绵绵承担责任,扣了自己的工资。
分析: ⒈重视质量管理,树立质量观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⒉经商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们的需求,让顾客满意,顾客永远是对的。
⒊、重视经商的理念,树立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观念。
案例 四:意见被尊重的时候
伯理特是德尔塔航空公司的一名机械师,一天,他发现薪金少了 38 美元,公司没有付给他某一天修发动机的加班费,他的上司对此无能为力。这个 41 岁的机械师给总经理力·加勒抱怨说 :" 我们总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 , 这已经使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对公司感到失望了 " 。 3 天以后,最高管理部门向伯理特先生作了道歉,并补发了工资。德尔塔公司并就此举一反三,改变了工资政策,对加班的机械师提高了加班费。由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这种机制不仅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分析:
⒈关心你的员工是很理要的。员工需要价值感和尊重感,当他们谈论自尊或尊严时,就是表达这种需要。在现代社会其他许多需要都易满足,唯有价值感和尊重感非常难以满足,德尔塔公司做到了这一点。
⒉生意成功最终取决于其领导人,公仆式的领导使组织充满活力,正直和诚实产生信任,要勇于承认错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案例五:澳大利亚商人的“三不为”
澳大利亚的市场秩序好,没有以次充好,没有假冒伪劣商品,没有虚假广告,没有欺行霸市。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不为”。
1、管理严,不敢为
澳大利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权力很大,类似于警察,为了弄清大公司是否建立价格同盟,他们的工作人员可以突袭大公司的办公室查看文件资料。消费者协会还有权否决不符合商业法的公司合并,把商业垄断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护健康竞争,最终保护消费者权益。如发现商家有任何违法行为,他们可以依法处罚。
2、道德高,不忍为
澳大利亚人总体上说民风淳朴,富有同情心。做生意的,钉是钉,铆是铆,多一分他们不要,少一分他们不干。个体劳动者做事十分认真,决不偷工减料;同时,价格也没有商量余地,说多少就是多少。但是当别人有难时,他们又乐于掏钱。商家欺骗和坑害消费者的事情就很难发生。
3、经济条件好,不屑为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福利高,人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没有发财的躁动和疯狂。一般人干活时一身汗,下了班就灌一肚子啤酒。他们在周末伺弄院子,游泳、打球或者开派对。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损人利己的勾当大部分澳大利亚是不屑于做的。
案例六:从旧馅月饼说起
传媒披露,著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居然用去年的馅做今年的月饼,引得消费者一片哗然。这样的月饼也敢拿出来!经营者起码的诚信在哪里?
“诚信”的对立面是“欺诈”,欺诈往往来自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数上市公司银广厦了。经中国证监会调查,几年来它瞒天过海,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
欺骗广大消费者和证券监管机构。从南京“冠生园”到银广厦,不断发生的类似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反欺诈,必须在全社会建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形成以“讲信誉、守信用为荣”,“不讲信誉、不守信用为耻”的市场经济氛围。欺诈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有“空”可钻之外,某些人心理上没有廉耻感、没有“负担”也是他们违法的重要原因。
反欺诈,根本措施还在于加强法制。“盛世也须用重典”,这句话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同样适用。如果对违规犯法者给以宽容,那就是对诚信的人、对遵纪守法者的惩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德治国”,还要“依法治国”,要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此以往,“诚信”之风自然流行于世,“欺诈”行为必将无处容身。
案例七:路的旁边也是路
1956年,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阪制造厂合资,设立了大阪电器精品公司,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幸之助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自己任顾问。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专做电风扇的,后来开发了民用排风扇。但即使如此,产品还是显得很单一。西田千秋准备开发新的产品,试着探询松下的意见。松下对他说:“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当时松下的想法,是想让松下电器的附属公司尽可能专业化,以图有所突破。可是松下电器的电风扇制造已经做得相当卓越,颇有余力开发新的领域。尽管如此,西田得到的仍是松下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并未因松下这样的回答而灰习丧气。他的思维极其灵活与机敏,他紧盯住松下问道:“只要是与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吗?”
松下并未细想此话的真正意思,但西田所问的与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四五年之后,松下又到这家工厂视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西田:“这是电风扇吗?”
西田说:“不是,但它和风有关,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后来,西田千秋一手操办的松下精工的风家族,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电风扇、排风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有果园和茶圃的防霜用换气扇,培养香菇用的调温换气扇,家禽养殖业的棚舍换气调温系统„„
西田千秋只做风的生意,就为松下公司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生活中,我们在一条路上不断地走,总觉得自己已经把路走绝了,再不能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再不会有更大的成就。实际上,路的旁边也是路。可能我们一生注定只能奔赴一个
方向,如果总是沿着那条老路前进,当然有把路走烦、走厌、走绝的时候。西田千秋试着往旁边跨了几步,就发现了无数条路,而且条条都是全新的路,并最终引领他走向了成功。
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眼光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
案例八:勇于做小 蚂蚁企业主的创业心经
身居成都,没有人不知道“蚂蚁搬家”公司,这也算是这个城市小小的奇迹。每天,在成都市的大街小巷上,市民总会看到这样一些熟悉的景象,一辆辆来回奔忙的各式厢车、卡车、面包车,车身画着大大的卡通黄蚂蚁,写着“蚂蚁搬家”、“蚂蚁保洁”、“蚂蚁物流”……等等黄色大字,随车均有一群身穿统一蓝黄色工作服的工人。
经营这些项目的企业就是“蚂蚁企业”,它的前身就是“蚂蚁搬家”公司。李浪,一位年轻的民营企业家,仅用6年时间将一个只有“一台破车六个人”,创业资金仅3万元的小公司精心打造成为一个拥有8个子公司,各式车辆160多台,员工近千名,固定资产数千万元的集团公司。
“穷困”中奋起创业
对于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李浪来说,下海的经历与创业的艰辛都是记忆犹新的,1989年招工进入成都电力机械厂工作,1993年下海,在广西北海从事过餐饮和广告业,虽几经拼搏,仍以失败告终。1996年回到成都老家谋求发展。
在一段时间的苦闷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奋起创业。他从某媒体看到一则消息,广州有家大众搬家公司,从搬家搬成企业集团大公司。于是决定亲自南下考察,并暗暗发誓要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全国搬家市场的“龙头老大”!公司名称“蚂蚁搬家”的得来,非常富有戏剧性。从广州考察完毕赶回成都的火车上,从深夜熬到天亮,却怎么也睡不着,此刻,邻桌一个人打着呵欠对另外两人说:“昨晚打了一夜麻将,才赢了9元钱,真是蚂蚁搬家哟”。李浪一下子得到灵感:“对了,就叫蚂蚁搬家!”。
用心抓住身边的机会
1996年蚂蚁公司成立。初期境况非常的艰难,只有一台破车,6名员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业绩却节节上升。李浪说,用心抓住身边的机会,是这几年公司不断提高美誉度,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关键。
人南住房首户免费搬迁一夜成名:1997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因市政改造,修建天府广场,决定对周围住房进行搬迁。为配合政府工作,李浪向拆迁办提出,免费为天府广场首位拆迁户搬家,并赠送礼品,由此促进了整个搬运工作的顺利完成,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好评。从四月至六月两个月中,公司完成了该地区近1000户住房的搬迁,公司也由三辆车发展到了十台车,一跃成为成都地区最大的搬家公司。
电话骚扰事件的危机公关意识:1997年9月,公司在成都某报登载了一则广告,引起了同行的嫉妒。不平的心态使他们采用不道德的手段占断公司业务热线,使客户电话无法打进,还对企业产生了误解。值此危机,李浪大胆地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了事件真相,获得社会广泛的同情与关注,同行的行为也受到了工商局的处罚。李浪冷静、沉着应对“电话骚扰事件”的案例已进入四川大学MBA授课内容。
借电脑节转向物流配送经营:2000年,李浪与公司高层经过研究后认为,物流运输是将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公司搬家及货运业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因此抓住契机,将触角伸向物流行业势在必行。9月,公司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指定物流配送企业”冠名权。10月,再次获得四川省首届电脑节指定物流配送企业冠名权。两次冠名为企业进入物流行业奠定了基础。
李浪的“蚂蚁心经”
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何以能茁壮发展成为一颗大树?“蚂蚁搬家”的成功所依靠的企业的内部管理与运作思路是什么?这位蚂蚁企业集团的“掌舵人”,掏出了他的四点“蚂蚁心经”——
一、不吃生蟹,不怕落伍。“选择行业时,应该选择踏入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而不是别人都没做过的新行业。往往最传统的行业生命力最强。”
二、老板打工,勤力勤为。“创业初期,大家都做得到‘老板打工’,但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就很难说了。但我坚持每开一个新的分公司都要亲自为客户搬一次家,我认为勤力勤为的心态必须要保持。”
三、微利是图,勇于做小。这句话已经被确定为蚂蚁企业的经营理念。李浪认为,微利行业,虽然艰辛,积累较慢,但对小老板的企业管理与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是一个磨炼,而暴利行业往往不长久,小企业一旦沾上去吃了甜头以后,就会变得消化力不强,牙齿不再尖利。
四、独断专行,量力而行。“在蚂蚁企业,我就是1号人物,没有2号人物、3号人物,夫妻店,兄弟店,没有人真正说了算不行。作为一个刚刚开创事业的小老板,一定要独立行事。”
“小老板起步时经营的行业再小,如果你能比对手做得更好,做到‘龙头老大’,那么在此过程中,你将获得比短暂的财富更重要的经验与竞争力。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但也一定要突出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