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之虚以控实的道理(2)

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之道。“道”不是一个理论(theory),不能当做一个理论来看。“道”是“行走的道路”,亦即“所由”。管理界一切现象所由以存在、所由以生灭、所由以运行的,都称为管理之道。它具有两大使命:一是“清理观念”,研究“管理究竟是什么”(What is management),也就是促使管理者“从全局的眼光来看管理”(To seemanagement whole)。一是“指导行为”,研究“管理应该是什么”(Whatmanagement ought to be),从指导的立场来检讨管理,明辨我们应该怎样管理。换句话说,管理哲学必先追究管理的“意义”(meaning),再评估其“价值”(value)。

“管理之道”是中国人自己的名词,它是虚空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现代人称之为“经营理念”。其实经营理念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严格来讲,应该叫管理哲学。所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管理之道,其实都是同样的东西,都是很虚的。它存在于管理者的脑海里面,必须通过管理科学的运作,才有具体的事实。如果不通过实的管理科学,它是表现不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只有科学没有哲学的人,是瞎子。你看瞎子会动,但他自己不会看路。相反的,只有哲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是跛子,他没有脚,自己不会动,行动十分不便。我们不愿意做跛子,也不愿意做瞎子,要做一个整全的人,所以一定要行之有道。这个道对我们来说是很整体的,很整全的,它是不可分割的。

管理哲学通过选择、运用和批判管理科学,才得以显现功能。对于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和工具,你选择哪一种,这完全由你的管理哲学来支配和决定。例如,公司可以规定员工上班都要打卡,而且处分很严格,也可以规定打卡不必那么认真,只要办好外面事情就可以了。业务员将事情做得让客户满意,就算晚一点回来再打卡,或不打卡直接回家都可以。你不能说这样做就不对,只要对公司很适合就可以。我们运用管理科学的时候,要批判,批判之后再选择,才能够调整。我们用得越好,就越有信心,用得不好时就开始怀疑了。所以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板总有疑问: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来到我们中国就好像变样了?西方人运用就很有效,我们运用时就没有效了,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整体的文化,和西方是有很大出入的。

管理之道没有形体,却不是“空无所有”。其实改一个字就好了,它是“空无多有”。它不是什么东西,却能够形成任何东西。老子在“道”的不可说之中,提出了“有”与“无”两个观念,来说明“道”的两面性。《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而是一种幽隐而未成形的潜在能力。管理者凭着这种“不见其形”的潜在能力,来下决心,做成“有”的决策。然后依据既定的决策,来选择和运用管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无”和“有”既非对立,也不矛盾,它们是一贯的,连续的,表示管理者由理念向下落实而产生决策的一种活动过程。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管理措施,都产生于管理者的决策(有),而决策则来自管理者心中的理念(无)。

“无”的情况,牟宗三先生认为正是荀子所说的“虚一而静”,是一种无限妙用的心境。“虚”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灵黏着固定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管理者具有开放的心灵,心里不存在任何偏见或成见,才会“虚”心听取同仁的意见,接受同仁的参与。“虚”则灵;心思黏着在某一特定的方向上,执意要如此做,那就不“虚”了,不“虚”则不灵。管理者的头脑不够灵光,做起决策来,是相当危险的。“一”是“纯一无杂”,管理者的脑海里,不能够存有那些乌七八糟的冲突、矛盾和纷杂,要把它们通通化掉,只剩下统一的目标和原则。保持方向的一致性,管理者才能够情绪不浮动地“静”下来,因而冷静地综合实际状况,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虚一而静,才能发挥无限的妙用。

日本著名的经营者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去找一位老和尚,问什么叫管理。我们一般人听了会觉得很可笑,说一个很有名的企业家,去问老和尚怎么管理,这不是笑话吗?他就是要去求道。因为老和尚似乎什么都不会,但其实他什么都通,这是很奇怪的。老和尚就在面前放一个茶杯,然后一直往茶杯里面倒水,直到水溢了出来。松下幸之助说:“水不是满了吗?”老和尚就说:“你知道水满了,就懂得什么叫经营管理了。”老和尚这句话是很虚的东西,但是松下幸之助就领悟到了。茶杯不装任何东西的时候,这个茶杯才是有用的。茶杯一旦装了什么东西,它就没有用了。你的茶杯装了咖啡,看到很好喝的酒,想再倒酒就倒不进去了。同样,你的茶杯装了酒,看到很特殊的茶叶,也装不了那个茶了。

所以一个有成见、有主见的人,他是学不到东西的。只要把脑筋放空,脑海空空的时候,就能装进新的东西了。管理者能够不固执,便会十分谦虚地请教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冷静的态度,依据安人的目标,来达成正确而有效的决策。

岳飞当年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管理者“虚”心到无限的宽广,便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这种境界,道家称之为“无限妙用”,哲学界称为形上。形而上叫做“道”,形而下叫做“术”。管理哲学是“道”,管理科学就是“术”。

既然管理要和科学,要和文化相结合,我们就应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点非常重要。管理者以自己的一套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管理科学,结果都不相同。所以我不太相信一个管理者去学另外一家公司,把管理制度全盘搬过来,可以做得一样好。

管理者“以虚控实”,把管理科学应用得更有成效,首先要建立一套经营理念,进而从实践中获得无比的信心,确立自己的一套经营方式。

四、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管理教授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著名的X理论(Theory X)与相对的Y理论(TheoryY)之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教授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建构了他的Z理论(Theory Z),有意把J理论留给日本式的管理,却并未明言,要把C理论保留下来,好让中国人也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即使大内有此雅意,相信中国人也不肯接受,因为欧风东渐以来,一些打分数的人士,已经习惯于使用“A、B、C”代替原有的“甲、乙、丙”,C既含有丙等的意思,对于爱好面子的中国人而言,当然不屑一顾。

我们也不至于贸然打出A理论的招牌。长久以来,由于亲善和敬意,我们已经获得相当的默契,A理论的“美”名,无论如何是美国式管理的专利商标,这是中国人谦虚的美德,委实十分可爱。

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之道。“道”不是一个理论(theory),不能当做一个理论来看。“道”是“行走的道路”,亦即“所由”。管理界一切现象所由以存在、所由以生灭、所由以运行的,都称为管理之道。它具有两大使命:一是“清理观念”,研究“管理究竟是什么”(What is management),也就是促使管理者“从全局的眼光来看管理”(To seemanagement whole)。一是“指导行为”,研究“管理应该是什么”(Whatmanagement ought to be),从指导的立场来检讨管理,明辨我们应该怎样管理。换句话说,管理哲学必先追究管理的“意义”(meaning),再评估其“价值”(value)。

“管理之道”是中国人自己的名词,它是虚空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现代人称之为“经营理念”。其实经营理念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严格来讲,应该叫管理哲学。所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管理之道,其实都是同样的东西,都是很虚的。它存在于管理者的脑海里面,必须通过管理科学的运作,才有具体的事实。如果不通过实的管理科学,它是表现不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只有科学没有哲学的人,是瞎子。你看瞎子会动,但他自己不会看路。相反的,只有哲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是跛子,他没有脚,自己不会动,行动十分不便。我们不愿意做跛子,也不愿意做瞎子,要做一个整全的人,所以一定要行之有道。这个道对我们来说是很整体的,很整全的,它是不可分割的。

管理哲学通过选择、运用和批判管理科学,才得以显现功能。对于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和工具,你选择哪一种,这完全由你的管理哲学来支配和决定。例如,公司可以规定员工上班都要打卡,而且处分很严格,也可以规定打卡不必那么认真,只要办好外面事情就可以了。业务员将事情做得让客户满意,就算晚一点回来再打卡,或不打卡直接回家都可以。你不能说这样做就不对,只要对公司很适合就可以。我们运用管理科学的时候,要批判,批判之后再选择,才能够调整。我们用得越好,就越有信心,用得不好时就开始怀疑了。所以很多中国企业的老板总有疑问: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来到我们中国就好像变样了?西方人运用就很有效,我们运用时就没有效了,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整体的文化,和西方是有很大出入的。

管理之道没有形体,却不是“空无所有”。其实改一个字就好了,它是“空无多有”。它不是什么东西,却能够形成任何东西。老子在“道”的不可说之中,提出了“有”与“无”两个观念,来说明“道”的两面性。《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而是一种幽隐而未成形的潜在能力。管理者凭着这种“不见其形”的潜在能力,来下决心,做成“有”的决策。然后依据既定的决策,来选择和运用管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无”和“有”既非对立,也不矛盾,它们是一贯的,连续的,表示管理者由理念向下落实而产生决策的一种活动过程。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管理措施,都产生于管理者的决策(有),而决策则来自管理者心中的理念(无)。

“无”的情况,牟宗三先生认为正是荀子所说的“虚一而静”,是一种无限妙用的心境。“虚”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灵黏着固定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管理者具有开放的心灵,心里不存在任何偏见或成见,才会“虚”心听取同仁的意见,接受同仁的参与。“虚”则灵;心思黏着在某一特定的方向上,执意要如此做,那就不“虚”了,不“虚”则不灵。管理者的头脑不够灵光,做起决策来,是相当危险的。“一”是“纯一无杂”,管理者的脑海里,不能够存有那些乌七八糟的冲突、矛盾和纷杂,要把它们通通化掉,只剩下统一的目标和原则。保持方向的一致性,管理者才能够情绪不浮动地“静”下来,因而冷静地综合实际状况,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虚一而静,才能发挥无限的妙用。

日本著名的经营者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去找一位老和尚,问什么叫管理。我们一般人听了会觉得很可笑,说一个很有名的企业家,去问老和尚怎么管理,这不是笑话吗?他就是要去求道。因为老和尚似乎什么都不会,但其实他什么都通,这是很奇怪的。老和尚就在面前放一个茶杯,然后一直往茶杯里面倒水,直到水溢了出来。松下幸之助说:“水不是满了吗?”老和尚就说:“你知道水满了,就懂得什么叫经营管理了。”老和尚这句话是很虚的东西,但是松下幸之助就领悟到了。茶杯不装任何东西的时候,这个茶杯才是有用的。茶杯一旦装了什么东西,它就没有用了。你的茶杯装了咖啡,看到很好喝的酒,想再倒酒就倒不进去了。同样,你的茶杯装了酒,看到很特殊的茶叶,也装不了那个茶了。

所以一个有成见、有主见的人,他是学不到东西的。只要把脑筋放空,脑海空空的时候,就能装进新的东西了。管理者能够不固执,便会十分谦虚地请教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冷静的态度,依据安人的目标,来达成正确而有效的决策。

岳飞当年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管理者“虚”心到无限的宽广,便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这种境界,道家称之为“无限妙用”,哲学界称为形上。形而上叫做“道”,形而下叫做“术”。管理哲学是“道”,管理科学就是“术”。

既然管理要和科学,要和文化相结合,我们就应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点非常重要。管理者以自己的一套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管理科学,结果都不相同。所以我不太相信一个管理者去学另外一家公司,把管理制度全盘搬过来,可以做得一样好。

管理者“以虚控实”,把管理科学应用得更有成效,首先要建立一套经营理念,进而从实践中获得无比的信心,确立自己的一套经营方式。

四、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管理教授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著名的X理论(Theory X)与相对的Y理论(TheoryY)之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教授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建构了他的Z理论(Theory Z),有意把J理论留给日本式的管理,却并未明言,要把C理论保留下来,好让中国人也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即使大内有此雅意,相信中国人也不肯接受,因为欧风东渐以来,一些打分数的人士,已经习惯于使用“A、B、C”代替原有的“甲、乙、丙”,C既含有丙等的意思,对于爱好面子的中国人而言,当然不屑一顾。

我们也不至于贸然打出A理论的招牌。长久以来,由于亲善和敬意,我们已经获得相当的默契,A理论的“美”名,无论如何是美国式管理的专利商标,这是中国人谦虚的美德,委实十分可爱。


相关文章

  •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单选题 1.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 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 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 ...查看


  • 李贽与公安三袁
  • 2000年9月第16卷 第3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Sep.2000Vol.16 ...查看


  • 简述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34期 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黄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 ...查看


  • 报销固定电话费发票抬头非公司名称能否入帐
  • 咨询内容:我们公司的固定电话费和员工报销的电话费发票的单位名称都是个人,而非公司名称?能否入帐?另外,我公司固定资产没有汽车,有时候用其他单位的,给人家加的油是否能入帐? bbs.canet.com.cn* G) U& f9 Q0 ...查看


  • 拓展训练心得体会:拓展训练,赢!
  • 8月12日,公司销售部45人乘坐大巴来到了位于黄埔丹水坑风景区的培训基地,开始了一天的拓展训练活动.到达基地后,笑翻天乐园硕大的字幕出现在舞台中央,打造"赢"的团队.开始我们都无法解释,但是结束了当天的行程时,我们大悟到 ...查看


  • 中西早期的"适度"思想及适用范围的扩展
  • 作者:王中江 孔子研究 2005年11期 在相互遥远的中西方的早期,或者说在雅斯贝斯所称的"轴心时代",先哲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以"中"为中心的高度近似的"适中"."适度 ...查看


  • 新生研讨课感想
  • 新生研讨课感想之自我和外我 夏航 工业工程02班 20112736 新生研讨课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原以为,这堂课会带给我许多工业工程方面的认识.确实,我对工业工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但让我体悟更多的却不是专业方面的.这几堂课,让我在自我与 ...查看


  •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张菊生 今天我要讲的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 <中庸>是"四书 ...查看


  • 知名陶瓷品牌的新产品画册策划方案
  • 龙岩画册文化规划(v1.0) 一.主标题形象 特地陶瓷 龙岩 寰球建陶巅峰之作 二.文案提纲 (大标题)特地 创造巅峰臻品 (四个小标题) 人文精神之巅峰:博 质感表现之巅峰:大 技术性能之巅峰:精 时尚美学之巅峰:深 三.开篇文案 (大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