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1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高兴兰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316000)

[摘要]对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而言,死亡具有绝对的魅力。在他所构筑的文学

世界中,死亡主题占据了绝大多数,为美而亡、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殉身,是他笔下渲染最多的死亡主题。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是他死亡美学的突出特点。三岛独特的死亡美学是和他幼年时阴郁、孤独、隔离的生活以及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而以《叶隐》为代表的武士道精神更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关键词]死亡美学;青春;暴烈;武士道

[H03[A[1672-4720(2011)02-0131-07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死亡”、一文中指出:三岛美学观集中体现为

“自然”。“死亡”与美合而为一并不意味着生的终结,而是对非现实世界的憧憬,令人产生一种甘美的幻想。刘舸的《生的渴望与死

(2004)主要从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的向往》

融与冲突的角度,论证了三岛作品中“生”与“死”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将这种冲突美视为

一种文化进步的一种较高阶段的美的表现,

动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三岛的精神世界和他所创造的文学世

“死亡美学”以为中心,探讨其作品中死亡界,主题、死亡美学的特点以及这种美学观的成

着重分析三岛所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因,

日本人独特的死亡意识以及三岛钟爱一生的《叶隐》一书对他的影响,藉此来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以“复杂”和“怪异”著称的一流文学家的精神世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精神和思想。

11.1

死亡主题

引言

1925年1月三岛由纪夫,原名平冈公威,

14日生于东京一官僚家庭,1970年11月25日剖腹自杀。1941年,他以三岛由纪夫的笔

《鲜花盛开的森林》,名发表了正式步入文坛。

短短二十几年,他发表了众多的小说、戏剧、评论等,成为日本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日本最有国际声誉的作家。日本著名比较文学研究家千叶宣一认为“三岛由纪夫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

、《尤利西斯》、《约瑟和他斯特的作者乔伊斯的兄弟们》的作者托马斯·曼一起,是代表20世纪的四大作家之一”。(千叶宣一,1997:256)

:“死亡对于三岛有绝台湾作家吴继文说

”在三岛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对的魅力。

涉及死亡,死亡意识贯穿着三岛全部的创作

死亡之美成为三岛美学世界的极致。生涯,

许多研究三岛文学的学者们都关注到了这一

《文艺上古典美之展现》点,如:唐月梅先生在

(1994)中将三岛的美学归结为“血+死=”、“生+青春=美”美这两个美学方程式。

《“死亡”、“自然”(2001)叶琳在与美的统一》

为美而亡

三岛从小就憧憬死亡,尤其是殉教式的死亡。在他读中学的时候偶然在父亲的书房看到了那幅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油画《塞巴

131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斯蒂安殉难图》胸插利箭而死的塞巴斯蒂安

成了他终生膜拜的偶像;为自己的信念而献

为自己执着的美而毁灭,成了他作品的一身,

。《金阁寺》个鲜明的主题中的沟口自小一直

在幻想中把金阁想成无憧憬着金阁寺的美,

与伦比的美的东西。可当他第一次亲眼看到

,“所谓美,金阁时,他失望了难道竟是这样不

美的东西吗?”在战争中,他期望能和金阁一

然而,金阁竟然幸免于难,起毁灭于战火中,

于是他又想象着亲手毁灭这份美,最终将金

沟口想毁阁付之一炬。金阁是美的替代物,

灭金阁进而毁灭自身事实上体现了一种渴望

。《午后曳航》殉身于美的冲动中的阿登仰慕

成年在海上生活的体格健壮的龙二,把他看

美丽的守护神,而当龙作是大海魅力的象征、

二要离开大海和阿登母亲一起生活的时候,阿登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无法忍受这样对

于是伙同伙伴把龙二毒死,用龙于美的背叛,

。《剑》二的死亡捍卫了自己心中的美中的次

郎是学校剑道部的主将,将练剑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他看来,剑的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力量。他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美的化身。在一次集训中,他作为领队向大家宣布了纪律,没想到在休息的时候,队员们在另一个老队员贺川的带领下去

这是纪律所严格禁止的。次郎觉海滩游泳,

得自己所代言的美已经失去了认同,被大家所背叛,所以在大家尽情狂欢之时,他一个人去了后山的竹林中自尽了,他选择这种自决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心中的美。对美的向往和占有欲正是寻求破坏的原始动因。越是美丽诱人的存在,越是难以用现实正常的手段来把握,只有死亡和毁灭才是永远占有美或保有爱的方法。

1.2为爱而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三岛笔下的爱情也经常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死亡成了他笔下主人公的无奈的选择,在寻求不到想要的爱的时候,就将生命与死亡归为一体,以换取3爱的价值实现。她们用自己的死把爱提升到

谱写出了一曲曲爱了诗意和美的悲剧境界,

。《春雪》中的清显和聪子彼此深爱,的挽歌

然而最终却落得一个出家为尼,一个郁郁而

他用他的死亡。清显的死亡是爱情的象征,

。《沉潜的瀑布》使他的爱情化作了永恒中显

子与城所升之间最初只是冰冷的感情游戏。然而,显子不知不觉间动了真情,希望得到相

城所升的冰冷和漠然让她应的回报。可是,

绝望了,她选择了投身于瀑布自尽,让爱伴随

。《纯白之夜》里郁子深着生命的消亡而毁灭

但阿楠却仅仅想占有她,并且深地爱着阿楠,

想利用她获得她丈夫所工作的银行的资金帮

助。在得不到郁子的答复后,他便几个月不

以此来折磨她。最终,郁子不堪忍和她联系,

受他失去理智的疯狂行为,服药自尽了。三岛小说塑造了大批为爱不惜献身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他们陷于理智与情感、婚姻与爱情、家庭与世界等冲突中的心灵状态。他们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追寻,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迷惘,在爱情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和痛苦,都在其笔下一一展现。

1.3为理想而殉身———切腹死亡本是人生旅途中必然要到达的终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然而,死亡却各不相点,同,既有自然的死亡,也有非自然的死亡。三岛极力赞美和讴歌的不是一种人类属性的自然行为,而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切腹之死。他认为武士切腹身亡的瞬间是至高无上的美,是一种至美的艺术,将其归结为“残酷。《忧国》美”集中体现了三岛的这种美学

1936年观。故事以“二·二六事件”为背景,

2月26日,少数皇道派青年军官发动了军事

以武力向天皇兵谏,强烈要求推行极右政变,

的军国主义政策。叛军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杀死了大藏大臣和教育总监等。三天后,兵变被镇压平息。主人公武山中尉是“二·二六”叛军的同伙,他由于新婚在家,没有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参与此次事变。当他被派遣去镇压叛军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处境:既不愿违背

又不愿违抗军令,唯一的选择只有切腹道义,

自杀。在和新婚妻子尽享人生欢娱之后,武山毅然切腹自杀,妻子也随后割吼而亡。在这篇小说里,三岛用大段的文字详尽、细致地刻画了中尉和妻子死前尽情享受肉体的欢

在性爱中迎接死亡以及破腹自尽的场面,娱,

“残酷美、是三岛一直追求的青春美、悲壮美”

。《奔马》的完美结合中的饭沼勋是个右翼极他头脑聪明,身体强健,精于剑道,信端分子,

仰武士道精神。他对日本社会的道德沦丧极为愤慨,将一个可作为泄愤对象的金融家藏原武介杀掉,然后在海边切腹自杀。勋偏执

这也从一个地将切腹自杀作为唯一的归宿,

侧面折射出了三岛由纪夫本人的心态。三岛最终也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自杀前写给美国的文学评论家唐

:“很久以前,我就想过作为纳德金的信中说

”(千叶宣一个武士,而不是一个文士去死。

1997:251)一,

22.1

死亡美学

死于青春

《二·二六事件三部曲》三岛由纪夫在的:“在我所有的不可根治的罪附言中这样写道

有一种信仰。老年就是永恒的丑陋,年孽中,

轻就是永恒的美。老年人的智慧永远是那么

年轻人的行动却永远那么明澈。人们黑暗,

活得越长久,就会变得越恶劣。换言之,所谓

”(亨人类的生命,就是朝向堕落的颠乱之路。

2007:168)三岛不仅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赞美年轻人的心灵,更倾倒于年轻人强健的身体。在这里,必须要提到三岛1951年的欧洲之旅。欧洲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希腊,在这里,三岛深深地陶醉了,不仅陶醉于希腊明朗的天空、湛蓝的大海,更陶醉于希腊古典式的风光、古典式的男性艺术。他觉得“古代希腊

,‘精神’没有什么,只有肉体和理性的均衡正

”(唐月梅,2003:是基督教的可恶的发明。

73)希腊之旅让他开始明白,比起内面的精神

更要重视外面的肉体和健康。所以,回国来,

后的三岛立即投入到了改造肉体的积极的行

《太阳与铁》动当中。在一文中他明确阐释了

自己对于肉体改造的态度:他需要一个“古典

。“虽然式”的肉体才能完成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深深地怀抱着对死的浪漫冲动,但作为器

它严格地要求有古典的肉体。为了官来说,

浪漫主义的悲壮的死,必须有坚强的雕塑般

如果是柔软的赘疣直面死亡的话,那的肌肉,

么在那里有的全是滑稽的不合拍的东西了”(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2007:226)。然而,没有人能阻止肉体的衰老,它必然会随着

随着生命的消亡而消亡,生命的衰退而衰退,

这是一种宿命式的缺陷。所以,为了将他的浪漫主义进行到底,他就不得不在身体尚且

生命尚且年轻时死去,死于青春,这正俊美、

是三岛死亡美学的最大特点。

在三岛的众多作品中,很多人物都是在

,《春雪》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死去中美轮美奂

、《奔马》、《晓寺》的清显中青春阳刚的勋中的月光公主,他们都死于20岁的青春年华。三岛在对这些年轻的生命赞美的同时,对于出现在他作品中的老人形象多数都持一种鄙

,《丰饶之海》中越来越萎缩的本多、夷的态度

《孝经》、《禁色》中虚伪的博士中老朽丑陋的

、《爱的饥渴》俊傅中苍老猥琐的弥吉……。三岛正是用衰老与青春的强烈反差,突出了

而让这样年轻的生命青春与生命力的美好,

在最绚烂的时刻死去,这正是三岛所憧憬的死亡之美。他认为“自杀也罢,殉情也好,还

。”“美人就应该夭折。是趁年轻时进行为妙

”(三岛由客观地感到美的,只限于年轻之时。

2000:325、326)就连三岛自己,也在45纪夫,

岁的壮年之际,带着自己刻苦训练、精心塑造的强健肉体,选择了切腹自杀。三岛的朋友、

:“我确信,——前辈莲田善明说过死于青春—

”便是我们国家的文化。

133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死于暴烈

《假面的告白》三岛在他的成名作中借主

“我”:“我心之所向是死亡、的口吻宣告人公

”黑夜和鲜血。三岛推崇充溢着死亡与鲜血的暴烈之美,他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这种残酷、

一步步用血与死构建自己的残酷王国。三岛在近三十部小说、评论、戏剧和电影中细腻地表现了他对死亡和切腹自杀的感情。尤其在《忧国》这部短篇小说中,爱与性、血与死交织起来的图画构成了三岛一直追求的残酷美、青春美、悲壮美的高度结合,以至于三岛自己“我深深爱着的,。(唐月唯有这篇作品”说

1994:192)他给血与死这两种世上最惨烈梅,

的事物以观念性的美的形象,来组合残酷美的结构。于是他对血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要求,比如《午后曳航》中的龙二被阿登杀死时,鲜血与五彩缤纷的大海与太阳交相

,《爱的饥渴》中悦子用锄头将三郎砍死辉映,《奔马》的场面中的阿勋面向太阳切腹而亡的残酷场面,都是为了提高其特异的残酷美,以增加作品的力度。他憧憬武士切腹而死的“瞬间的美的闪光”,认为这是最高的美。他《关于残酷美》在一文中,以古典文学的红叶、樱花来比喻血与死为例,说明这种深深渗透到民族深层意识的暗喻,对生理的恐怖赋予

已连续了数百年,人心倾向美的形式的训练,

于红叶、樱花,用传统的美的形象来消化直接的生理的恐怖。所以今天文艺作品给血与死本身以观念性的美的形象,是理所当然的。

“暴烈的死亡便是美的终极状态。”(亨

2007:44)暴烈之美,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以及年轻男子的残酷自戕成为日后他多部小

说的主题,从《中世》(1946)到《春雪》(1969),三岛始终在表达:死得越残暴、越痛

就会越美。他还尤其推崇圣徒塞巴斯蒂苦,

——日本传统安,并延伸出前所未有的观念—

的切腹自杀仪式具有无法比拟、无法超越的美感。对充满力量的男性阳刚之躯的认同以及在残酷中感受肉体跳动的这种审美观念也32.2

许在三岛年少时看到那幅《塞巴斯蒂安殉难

《太的画像时就已经形成了。正如三岛在图》

:“男人的美是肉体美,中所说的只有阳与铁》

”(唐月梅,2003:130)壮烈的死才与美相连。

33.1

死亡美学的成因

孤独、隔离、阴郁的幼年生活

1925年1月三岛由纪夫原名平冈公威,

14日出生在东京的祖父母家里,这是一个渐趋没落的家庭,祖父平冈定太郎的事业已经日益衰落,父亲平冈梓也只是任职于农林省

而出身于名门世家的祖母夏的普通公务员,

子,由于对丈夫和儿子的极度失望,进而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刚刚出世的小公威身上。在公威出生49天之后,祖母就将公威放到了她自己的房间养育。在那充满了病痛和老朽气息的病房里,他能见到最多的人除了祖母就是女佣,而身为母亲的倭文重却只能定点定时地来给公威喂奶而已。即使他长大一点后,祖母仍限制他的外出,不允许他玩一些比较激烈的男孩子的游戏,而只是从邻居的孩子中挑选几个女孩子来家里陪公威玩些折

过家家的游戏。祖母的过度保护和严格纸、

管教不仅让公威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活泼,而且还造成了他身体上的瘦弱和疾病。在他五岁那年,他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濒临

而这种病一个月里总要发作一两回,直死亡,

到他上小学才完全治愈。频频光顾的尿毒

让他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症,

处在这样孤独隔离的生活状态中的小公威特别喜欢阅读童话故事,他喜欢匈牙利童话中

他喜欢安徒生童话《玫瑰妖七生七死的王子,

精》中的正在亲吻情人留下的遗物玫瑰却遭坏人刺死的年轻人,他喜欢王尔德童话《渔夫与人鱼》中紧紧抱着美人鱼被冲上海滩的年轻人的尸体,他喜欢女扮男装的圣女贞德的画像(当他得知贞德竟然是女人时,他大失所望,再也不碰它了)……看童话故事时,他童稚的心已经倾向死、夜和热血,乐于幻想自己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被战死或被杀害的情状。他曾在《假面的告

:“我涉猎一书中这样描述那段生活经验白》

了孩子们所能触及的所有童话故事。但是,我不爱公主。我只爱王子,更爱遭杀害的王

遭死亡命运的王子们。我爱所有遭杀子们、

”(三岛由纪夫,2009:16)在年害的年轻人。

幼的公威的心里还有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幻

影:年轻掏粪工的轮廓清晰的下半身,地铁检

操练回来满身票员的绿色制服和金色纽扣,

汗味的士兵。当他无意中看到了《塞巴斯蒂

的画像时,他有了第一次的性异安殉难图》

他开始以自觉的目光来打量自己的夭折常,

美学和自恋、自虐以及性倒错倾向。

强势的祖母的介入,始终与外界疏离甚

让他自幼年起就走上了一条至隔绝的生活,

完全不同于常人的畸形道路,为其日后的性格发展打上了沉重的烙印。从小就感受着死

儿时父母爱的缺失、老朽的祖母、狭小的亡、空间、丧失男性主体的女性氛围、隐约的性倒错倾向……这些悲剧性的东西从公威幼年起便与他紧紧相随,对血与死的异常的憧憬潜伏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了他日后文学世界的母体。

3.2日本人的死亡文化心理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决定着一个

而文化心理的形成民族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又反映着地域环境、历史宗教意识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与渗透。四面环海的孤岛环境,四季鲜明的季节变化,绮丽而富于变化的

海啸、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大海风光,

频发生,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将一种“世事无常”的观念深深植入日本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厚重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质。禅宗也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禅宗看来,生死

,“生不可喜,死观乃是参禅悟道的第一要旨

,。禅宗认为不可悲”重要的是追求,是“心”

“生为梦幻,,死为常住”这种“死生如一”的

、“以思想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以死为生”

死为美”的死亡观。在日本人看来,人死了,

不是变成鬼,而是成为神。死并不是人的消

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生是短暂的,死亡,

生是死的转化。是永恒的;死是生的延续,

“生者为过客,。就象日本人所死者为归人”

一旦绽放,绚丽夺目,而就在樱钟爱的樱花,

花开得最烂漫的时候,顷刻之间却又突然凋谢,花雨飘零。日本人将樱花比作自己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将樱花比作一个人的人生,认为就应该在他生命最璀灿的时候发光发热,也应该在他生命最璀灿的时候寻求死亡,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生死的彻悟态度:“生”的意义不在久远持续,而在于这光荣美

:“遍丽的瞬间。日本古代哲人吉田兼好曾说

观万物,唯人最长生。浮游及夕而死,夏蝉不

则一岁的光阴也就知春秋。倘若悠游度日,

是很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吧。在不能常住的世界活到老丑,

?‘寿则多辱’。”(鸭长明、有什么意思吉田2002:36)彻悟生死,兼好,以死为美,死于青春,可以说是日本民族死亡文化心理的一个明显特征。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李泽厚在

,“日中精辟地论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生死观

本不然。也许由于多山岛国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死亡的降临常有突发性、袭击性和不可

不可理解、不可抗拒性(如多地震、台预计、

风)的特点,这使得人生无常的观念比中国似乎带着更为沉重的悲凄感伤而无可如何。……一方面视生命如虚幻,一切皆空无,蔑视

便竭力把握和死亡的来临;同时也正因为此,

,“惜生崇死”十分珍惜生存的时刻成了极为

凸出和强烈的特色音调。它不是充分理性地,而是更为感性地去把握生死,对待生死,

,了解生死。这种“崇死”乃积极地主动地向

故呈现为对死亡的尊敬(尊死)、崇神的归依,

拜(崇死)和病态的美化和爱恋(如三岛由纪

”(李泽厚,1999)三岛夫的作品和行为等)。

对于死亡的迷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根

植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死亡文化心理的

135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影响。

3.3《叶隐》所宣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在他著《武士道》:“武士之道,名的一书中说就是从武的贵族在军事生涯及日常生活中理应遵循

……是要求就是‘武士准则’之道。简言之,

或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它不是成文的典章,多是一些口耳相传的箴言,或是

”(新渡户稻学者留下的手迹。一些知名武士、

2007:3)《叶隐闻书》造,正是这样的一部“手,由江户时代佐贺藩武士山本常朝口述、迹”

田代阵基笔录,用了七年的时间,于1716年

。《叶隐闻书》写成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叶隐集》。《叶隐》或是一部关于武

宣扬忠君、大义和殉死,是武士士修行的书,

。《叶隐》道文化精神的思想源泉第一卷中有

“武士之道即迷恋死亡”,一篇题为其中说到:

“受制于平凡的思路,就无法完成壮举。你必须变得盲信,并培养对死亡的狂热。一旦你树立了整套识辨的能力,要想再付诸行动就太晚了。在武士之道中,忠和孝都是多余的,

”(亨利·斯各你只需对死亡的迷恋和狂热。

2007:314)《叶隐》特·斯托克斯,所表现的

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叶隐》是三岛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他说:“假如说曾有一本书在连续二十多年内始过

终令我爱不释手、常看常新、从来没有厌倦

”过,那必定就是《叶隐》了。三岛在《叶隐入

《叶隐》一文中,对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并门》

将它归纳为三大特色:行动的哲学、恋爱的哲学和生的哲学。所谓行动的哲学,三岛认为《叶隐》探讨的是置于一定条件下的人的思想和信仰将是行动精髓的依据,死就是武士行

所谓武士道,就是找到死的所在,动的原理,

就是死得其所。所谓恋爱的哲学,主要是主

(不公开的张男色比女色高尚、赞美“秘恋”

恋爱),强调理想的恋爱是为了恋爱必须一死。在生的哲学中,三岛认为《叶隐》所强调3的武士的切腹的死,是一种自觉的死,是与人

是为了维护名誉的自由意志的意志相连的,

的积极表现。三岛从此书中总结出了武士道的理想公式:死=选择=自由,他认为这种选

——武士的切腹自杀,择的死—能达到最大的

自由,是最高的美,并将其升华为艺术上的“残酷美”。“他在《关于残酷美》一文中将切

一种美的形态,他以腹视为一种自杀的美学、

日本古典文学为例说:切腹是一部具有知性

为了强调部分和感性部分的双刃剑的作品,

残酷的场面是必要的。将残酷和展开主题,

性提高到残酷美,就表现出作品感性方面的

”(唐月梅,2003:120)《叶隐》力度。所大力宣扬的切腹自杀的残酷的死亡哲学带给三岛的影响是致命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更是思想上、行动上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执著地描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和赞美切腹自杀,

也选择这种暴烈而残酷的死亡方式离开人

用自己的死亡和鲜血捍卫了他毕生所追世,

求的残酷美学。

4

结语

三岛的一生,病态性地迷恋着死亡,他用死亡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对世界的感知、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在美学上的探索。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死亡并不意味着生的终

而是对非现实世界的憧憬,是通向梦想世结,

拒绝混沌、无味的界的。死亡就是逃避现实,

最有序、最闪光的生。只有死亡才是最完美、

亮点。为美而死、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死,不同的死亡主题传递的是同一个美学理念:死

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正是三岛独特亡是美的,

:“美之所以的死亡美学。三岛由纪夫曾说过

”为美就是因为它灭亡。所谓灭亡不是对美本

身的否定,而是一种禅的终极境界,即无。无同样不是对存在的否定,它是对永恒存在的无限接近。从人类生命的时间限度上来看,无的存在状态只能表现为死亡。肉体的死亡,或以最壮烈的方式死亡,只是对生命的有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3][日]千叶宣一著.叶渭渠编选.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文学研究[

[4][.北京:中国文联出版日]三岛由纪夫.残酷之美[M]

2000.社,

[5]三岛由纪夫.假面自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2009.社,

[6]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

2003.社,

[7]M].北京:作家出版唐月梅.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

1994.社,

[8]M].北京:东方出版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与殉教图[

2003.社,

[9][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

2007.店,

[10][M].石家日]鸭长明、吉田兼好.方丈记·徒然草[

形体的摧毁,从而确立了精神的长存。

:“我斗胆反复日本评论家佐伯彰一说过

三岛由纪夫是现代日本作家中最难评强调,

。(唐月梅,2003:163)的确,作为论的一个”

一个文艺思想和政治面貌都极其复杂的作

家,一生充满了唐·吉诃德式的悲剧,他始终

,生活在悖论当中。他戴着他自制的“假面”以他梦寐以求的方式走完了他辉煌瑰丽却又

阴暗压抑的一生,留给世人褒贬不一的众多

也许这正是三岛所渴望的结猜想和谜团,

局吧。

参考文献

[1][.上海:英]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美与暴烈[M]

2007.上海书店出版社,

[2]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J].原道,1999

(5).

2002.庄:河北教育出版社,收稿日期:2010-7-16

作者简介:高兴兰(1974-),女,黑龙江鹤岗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

作者尤泽顺,于2010年12月由科学出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版社出版。以外交政策部分、郑必坚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演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涉及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其他官方报的报道

“海外春节热”纸对的评论、教育部官方网站“孔子学院”对的介绍等构成的“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批判性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视角,以话语分析、政治学和跨文化语用研究多学科相互交融的方式,从语言

层面揭示当代中国如何建构其对外政治话

语、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国家的对外政策、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如何形成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在跨文化互动语境中推动或影响政策的实施等。通过具体话语的分析,该书将源于西方的理论观点和模式实际运用于我国独特语境和中外政治话语互动语境内,考核和验证它们的解释能力、适用范围及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分析和交流理论奠定基础。

137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高兴兰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316000)

[摘要]对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而言,死亡具有绝对的魅力。在他所构筑的文学

世界中,死亡主题占据了绝大多数,为美而亡、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殉身,是他笔下渲染最多的死亡主题。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是他死亡美学的突出特点。三岛独特的死亡美学是和他幼年时阴郁、孤独、隔离的生活以及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而以《叶隐》为代表的武士道精神更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关键词]死亡美学;青春;暴烈;武士道

[H03[A[1672-4720(2011)02-0131-07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死亡”、一文中指出:三岛美学观集中体现为

“自然”。“死亡”与美合而为一并不意味着生的终结,而是对非现实世界的憧憬,令人产生一种甘美的幻想。刘舸的《生的渴望与死

(2004)主要从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的向往》

融与冲突的角度,论证了三岛作品中“生”与“死”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将这种冲突美视为

一种文化进步的一种较高阶段的美的表现,

动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三岛的精神世界和他所创造的文学世

“死亡美学”以为中心,探讨其作品中死亡界,主题、死亡美学的特点以及这种美学观的成

着重分析三岛所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因,

日本人独特的死亡意识以及三岛钟爱一生的《叶隐》一书对他的影响,藉此来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这个以“复杂”和“怪异”著称的一流文学家的精神世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人的精神和思想。

11.1

死亡主题

引言

1925年1月三岛由纪夫,原名平冈公威,

14日生于东京一官僚家庭,1970年11月25日剖腹自杀。1941年,他以三岛由纪夫的笔

《鲜花盛开的森林》,名发表了正式步入文坛。

短短二十几年,他发表了众多的小说、戏剧、评论等,成为日本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日本最有国际声誉的作家。日本著名比较文学研究家千叶宣一认为“三岛由纪夫与《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

、《尤利西斯》、《约瑟和他斯特的作者乔伊斯的兄弟们》的作者托马斯·曼一起,是代表20世纪的四大作家之一”。(千叶宣一,1997:256)

:“死亡对于三岛有绝台湾作家吴继文说

”在三岛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对的魅力。

涉及死亡,死亡意识贯穿着三岛全部的创作

死亡之美成为三岛美学世界的极致。生涯,

许多研究三岛文学的学者们都关注到了这一

《文艺上古典美之展现》点,如:唐月梅先生在

(1994)中将三岛的美学归结为“血+死=”、“生+青春=美”美这两个美学方程式。

《“死亡”、“自然”(2001)叶琳在与美的统一》

为美而亡

三岛从小就憧憬死亡,尤其是殉教式的死亡。在他读中学的时候偶然在父亲的书房看到了那幅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油画《塞巴

131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斯蒂安殉难图》胸插利箭而死的塞巴斯蒂安

成了他终生膜拜的偶像;为自己的信念而献

为自己执着的美而毁灭,成了他作品的一身,

。《金阁寺》个鲜明的主题中的沟口自小一直

在幻想中把金阁想成无憧憬着金阁寺的美,

与伦比的美的东西。可当他第一次亲眼看到

,“所谓美,金阁时,他失望了难道竟是这样不

美的东西吗?”在战争中,他期望能和金阁一

然而,金阁竟然幸免于难,起毁灭于战火中,

于是他又想象着亲手毁灭这份美,最终将金

沟口想毁阁付之一炬。金阁是美的替代物,

灭金阁进而毁灭自身事实上体现了一种渴望

。《午后曳航》殉身于美的冲动中的阿登仰慕

成年在海上生活的体格健壮的龙二,把他看

美丽的守护神,而当龙作是大海魅力的象征、

二要离开大海和阿登母亲一起生活的时候,阿登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无法忍受这样对

于是伙同伙伴把龙二毒死,用龙于美的背叛,

。《剑》二的死亡捍卫了自己心中的美中的次

郎是学校剑道部的主将,将练剑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他看来,剑的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力量。他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美的化身。在一次集训中,他作为领队向大家宣布了纪律,没想到在休息的时候,队员们在另一个老队员贺川的带领下去

这是纪律所严格禁止的。次郎觉海滩游泳,

得自己所代言的美已经失去了认同,被大家所背叛,所以在大家尽情狂欢之时,他一个人去了后山的竹林中自尽了,他选择这种自决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心中的美。对美的向往和占有欲正是寻求破坏的原始动因。越是美丽诱人的存在,越是难以用现实正常的手段来把握,只有死亡和毁灭才是永远占有美或保有爱的方法。

1.2为爱而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三岛笔下的爱情也经常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死亡成了他笔下主人公的无奈的选择,在寻求不到想要的爱的时候,就将生命与死亡归为一体,以换取3爱的价值实现。她们用自己的死把爱提升到

谱写出了一曲曲爱了诗意和美的悲剧境界,

。《春雪》中的清显和聪子彼此深爱,的挽歌

然而最终却落得一个出家为尼,一个郁郁而

他用他的死亡。清显的死亡是爱情的象征,

。《沉潜的瀑布》使他的爱情化作了永恒中显

子与城所升之间最初只是冰冷的感情游戏。然而,显子不知不觉间动了真情,希望得到相

城所升的冰冷和漠然让她应的回报。可是,

绝望了,她选择了投身于瀑布自尽,让爱伴随

。《纯白之夜》里郁子深着生命的消亡而毁灭

但阿楠却仅仅想占有她,并且深地爱着阿楠,

想利用她获得她丈夫所工作的银行的资金帮

助。在得不到郁子的答复后,他便几个月不

以此来折磨她。最终,郁子不堪忍和她联系,

受他失去理智的疯狂行为,服药自尽了。三岛小说塑造了大批为爱不惜献身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他们陷于理智与情感、婚姻与爱情、家庭与世界等冲突中的心灵状态。他们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追寻,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迷惘,在爱情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和痛苦,都在其笔下一一展现。

1.3为理想而殉身———切腹死亡本是人生旅途中必然要到达的终是一种自然的过程。然而,死亡却各不相点,同,既有自然的死亡,也有非自然的死亡。三岛极力赞美和讴歌的不是一种人类属性的自然行为,而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切腹之死。他认为武士切腹身亡的瞬间是至高无上的美,是一种至美的艺术,将其归结为“残酷。《忧国》美”集中体现了三岛的这种美学

1936年观。故事以“二·二六事件”为背景,

2月26日,少数皇道派青年军官发动了军事

以武力向天皇兵谏,强烈要求推行极右政变,

的军国主义政策。叛军袭击了首相官邸、警视厅,杀死了大藏大臣和教育总监等。三天后,兵变被镇压平息。主人公武山中尉是“二·二六”叛军的同伙,他由于新婚在家,没有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参与此次事变。当他被派遣去镇压叛军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处境:既不愿违背

又不愿违抗军令,唯一的选择只有切腹道义,

自杀。在和新婚妻子尽享人生欢娱之后,武山毅然切腹自杀,妻子也随后割吼而亡。在这篇小说里,三岛用大段的文字详尽、细致地刻画了中尉和妻子死前尽情享受肉体的欢

在性爱中迎接死亡以及破腹自尽的场面,娱,

“残酷美、是三岛一直追求的青春美、悲壮美”

。《奔马》的完美结合中的饭沼勋是个右翼极他头脑聪明,身体强健,精于剑道,信端分子,

仰武士道精神。他对日本社会的道德沦丧极为愤慨,将一个可作为泄愤对象的金融家藏原武介杀掉,然后在海边切腹自杀。勋偏执

这也从一个地将切腹自杀作为唯一的归宿,

侧面折射出了三岛由纪夫本人的心态。三岛最终也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自杀前写给美国的文学评论家唐

:“很久以前,我就想过作为纳德金的信中说

”(千叶宣一个武士,而不是一个文士去死。

1997:251)一,

22.1

死亡美学

死于青春

《二·二六事件三部曲》三岛由纪夫在的:“在我所有的不可根治的罪附言中这样写道

有一种信仰。老年就是永恒的丑陋,年孽中,

轻就是永恒的美。老年人的智慧永远是那么

年轻人的行动却永远那么明澈。人们黑暗,

活得越长久,就会变得越恶劣。换言之,所谓

”(亨人类的生命,就是朝向堕落的颠乱之路。

2007:168)三岛不仅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赞美年轻人的心灵,更倾倒于年轻人强健的身体。在这里,必须要提到三岛1951年的欧洲之旅。欧洲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希腊,在这里,三岛深深地陶醉了,不仅陶醉于希腊明朗的天空、湛蓝的大海,更陶醉于希腊古典式的风光、古典式的男性艺术。他觉得“古代希腊

,‘精神’没有什么,只有肉体和理性的均衡正

”(唐月梅,2003:是基督教的可恶的发明。

73)希腊之旅让他开始明白,比起内面的精神

更要重视外面的肉体和健康。所以,回国来,

后的三岛立即投入到了改造肉体的积极的行

《太阳与铁》动当中。在一文中他明确阐释了

自己对于肉体改造的态度:他需要一个“古典

。“虽然式”的肉体才能完成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深深地怀抱着对死的浪漫冲动,但作为器

它严格地要求有古典的肉体。为了官来说,

浪漫主义的悲壮的死,必须有坚强的雕塑般

如果是柔软的赘疣直面死亡的话,那的肌肉,

么在那里有的全是滑稽的不合拍的东西了”(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2007:226)。然而,没有人能阻止肉体的衰老,它必然会随着

随着生命的消亡而消亡,生命的衰退而衰退,

这是一种宿命式的缺陷。所以,为了将他的浪漫主义进行到底,他就不得不在身体尚且

生命尚且年轻时死去,死于青春,这正俊美、

是三岛死亡美学的最大特点。

在三岛的众多作品中,很多人物都是在

,《春雪》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死去中美轮美奂

、《奔马》、《晓寺》的清显中青春阳刚的勋中的月光公主,他们都死于20岁的青春年华。三岛在对这些年轻的生命赞美的同时,对于出现在他作品中的老人形象多数都持一种鄙

,《丰饶之海》中越来越萎缩的本多、夷的态度

《孝经》、《禁色》中虚伪的博士中老朽丑陋的

、《爱的饥渴》俊傅中苍老猥琐的弥吉……。三岛正是用衰老与青春的强烈反差,突出了

而让这样年轻的生命青春与生命力的美好,

在最绚烂的时刻死去,这正是三岛所憧憬的死亡之美。他认为“自杀也罢,殉情也好,还

。”“美人就应该夭折。是趁年轻时进行为妙

”(三岛由客观地感到美的,只限于年轻之时。

2000:325、326)就连三岛自己,也在45纪夫,

岁的壮年之际,带着自己刻苦训练、精心塑造的强健肉体,选择了切腹自杀。三岛的朋友、

:“我确信,——前辈莲田善明说过死于青春—

”便是我们国家的文化。

133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死于暴烈

《假面的告白》三岛在他的成名作中借主

“我”:“我心之所向是死亡、的口吻宣告人公

”黑夜和鲜血。三岛推崇充溢着死亡与鲜血的暴烈之美,他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这种残酷、

一步步用血与死构建自己的残酷王国。三岛在近三十部小说、评论、戏剧和电影中细腻地表现了他对死亡和切腹自杀的感情。尤其在《忧国》这部短篇小说中,爱与性、血与死交织起来的图画构成了三岛一直追求的残酷美、青春美、悲壮美的高度结合,以至于三岛自己“我深深爱着的,。(唐月唯有这篇作品”说

1994:192)他给血与死这两种世上最惨烈梅,

的事物以观念性的美的形象,来组合残酷美的结构。于是他对血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要求,比如《午后曳航》中的龙二被阿登杀死时,鲜血与五彩缤纷的大海与太阳交相

,《爱的饥渴》中悦子用锄头将三郎砍死辉映,《奔马》的场面中的阿勋面向太阳切腹而亡的残酷场面,都是为了提高其特异的残酷美,以增加作品的力度。他憧憬武士切腹而死的“瞬间的美的闪光”,认为这是最高的美。他《关于残酷美》在一文中,以古典文学的红叶、樱花来比喻血与死为例,说明这种深深渗透到民族深层意识的暗喻,对生理的恐怖赋予

已连续了数百年,人心倾向美的形式的训练,

于红叶、樱花,用传统的美的形象来消化直接的生理的恐怖。所以今天文艺作品给血与死本身以观念性的美的形象,是理所当然的。

“暴烈的死亡便是美的终极状态。”(亨

2007:44)暴烈之美,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以及年轻男子的残酷自戕成为日后他多部小

说的主题,从《中世》(1946)到《春雪》(1969),三岛始终在表达:死得越残暴、越痛

就会越美。他还尤其推崇圣徒塞巴斯蒂苦,

——日本传统安,并延伸出前所未有的观念—

的切腹自杀仪式具有无法比拟、无法超越的美感。对充满力量的男性阳刚之躯的认同以及在残酷中感受肉体跳动的这种审美观念也32.2

许在三岛年少时看到那幅《塞巴斯蒂安殉难

《太的画像时就已经形成了。正如三岛在图》

:“男人的美是肉体美,中所说的只有阳与铁》

”(唐月梅,2003:130)壮烈的死才与美相连。

33.1

死亡美学的成因

孤独、隔离、阴郁的幼年生活

1925年1月三岛由纪夫原名平冈公威,

14日出生在东京的祖父母家里,这是一个渐趋没落的家庭,祖父平冈定太郎的事业已经日益衰落,父亲平冈梓也只是任职于农林省

而出身于名门世家的祖母夏的普通公务员,

子,由于对丈夫和儿子的极度失望,进而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刚刚出世的小公威身上。在公威出生49天之后,祖母就将公威放到了她自己的房间养育。在那充满了病痛和老朽气息的病房里,他能见到最多的人除了祖母就是女佣,而身为母亲的倭文重却只能定点定时地来给公威喂奶而已。即使他长大一点后,祖母仍限制他的外出,不允许他玩一些比较激烈的男孩子的游戏,而只是从邻居的孩子中挑选几个女孩子来家里陪公威玩些折

过家家的游戏。祖母的过度保护和严格纸、

管教不仅让公威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活泼,而且还造成了他身体上的瘦弱和疾病。在他五岁那年,他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濒临

而这种病一个月里总要发作一两回,直死亡,

到他上小学才完全治愈。频频光顾的尿毒

让他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症,

处在这样孤独隔离的生活状态中的小公威特别喜欢阅读童话故事,他喜欢匈牙利童话中

他喜欢安徒生童话《玫瑰妖七生七死的王子,

精》中的正在亲吻情人留下的遗物玫瑰却遭坏人刺死的年轻人,他喜欢王尔德童话《渔夫与人鱼》中紧紧抱着美人鱼被冲上海滩的年轻人的尸体,他喜欢女扮男装的圣女贞德的画像(当他得知贞德竟然是女人时,他大失所望,再也不碰它了)……看童话故事时,他童稚的心已经倾向死、夜和热血,乐于幻想自己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被战死或被杀害的情状。他曾在《假面的告

:“我涉猎一书中这样描述那段生活经验白》

了孩子们所能触及的所有童话故事。但是,我不爱公主。我只爱王子,更爱遭杀害的王

遭死亡命运的王子们。我爱所有遭杀子们、

”(三岛由纪夫,2009:16)在年害的年轻人。

幼的公威的心里还有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幻

影:年轻掏粪工的轮廓清晰的下半身,地铁检

操练回来满身票员的绿色制服和金色纽扣,

汗味的士兵。当他无意中看到了《塞巴斯蒂

的画像时,他有了第一次的性异安殉难图》

他开始以自觉的目光来打量自己的夭折常,

美学和自恋、自虐以及性倒错倾向。

强势的祖母的介入,始终与外界疏离甚

让他自幼年起就走上了一条至隔绝的生活,

完全不同于常人的畸形道路,为其日后的性格发展打上了沉重的烙印。从小就感受着死

儿时父母爱的缺失、老朽的祖母、狭小的亡、空间、丧失男性主体的女性氛围、隐约的性倒错倾向……这些悲剧性的东西从公威幼年起便与他紧紧相随,对血与死的异常的憧憬潜伏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了他日后文学世界的母体。

3.2日本人的死亡文化心理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决定着一个

而文化心理的形成民族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又反映着地域环境、历史宗教意识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与渗透。四面环海的孤岛环境,四季鲜明的季节变化,绮丽而富于变化的

海啸、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大海风光,

频发生,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将一种“世事无常”的观念深深植入日本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厚重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质。禅宗也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禅宗看来,生死

,“生不可喜,死观乃是参禅悟道的第一要旨

,。禅宗认为不可悲”重要的是追求,是“心”

“生为梦幻,,死为常住”这种“死生如一”的

、“以思想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以死为生”

死为美”的死亡观。在日本人看来,人死了,

不是变成鬼,而是成为神。死并不是人的消

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生是短暂的,死亡,

生是死的转化。是永恒的;死是生的延续,

“生者为过客,。就象日本人所死者为归人”

一旦绽放,绚丽夺目,而就在樱钟爱的樱花,

花开得最烂漫的时候,顷刻之间却又突然凋谢,花雨飘零。日本人将樱花比作自己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将樱花比作一个人的人生,认为就应该在他生命最璀灿的时候发光发热,也应该在他生命最璀灿的时候寻求死亡,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生死的彻悟态度:“生”的意义不在久远持续,而在于这光荣美

:“遍丽的瞬间。日本古代哲人吉田兼好曾说

观万物,唯人最长生。浮游及夕而死,夏蝉不

则一岁的光阴也就知春秋。倘若悠游度日,

是很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吧。在不能常住的世界活到老丑,

?‘寿则多辱’。”(鸭长明、有什么意思吉田2002:36)彻悟生死,兼好,以死为美,死于青春,可以说是日本民族死亡文化心理的一个明显特征。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李泽厚在

,“日中精辟地论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生死观

本不然。也许由于多山岛国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死亡的降临常有突发性、袭击性和不可

不可理解、不可抗拒性(如多地震、台预计、

风)的特点,这使得人生无常的观念比中国似乎带着更为沉重的悲凄感伤而无可如何。……一方面视生命如虚幻,一切皆空无,蔑视

便竭力把握和死亡的来临;同时也正因为此,

,“惜生崇死”十分珍惜生存的时刻成了极为

凸出和强烈的特色音调。它不是充分理性地,而是更为感性地去把握生死,对待生死,

,了解生死。这种“崇死”乃积极地主动地向

故呈现为对死亡的尊敬(尊死)、崇神的归依,

拜(崇死)和病态的美化和爱恋(如三岛由纪

”(李泽厚,1999)三岛夫的作品和行为等)。

对于死亡的迷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根

植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死亡文化心理的

135

高兴兰: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影响。

3.3《叶隐》所宣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新渡户稻造在他著《武士道》:“武士之道,名的一书中说就是从武的贵族在军事生涯及日常生活中理应遵循

……是要求就是‘武士准则’之道。简言之,

或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它不是成文的典章,多是一些口耳相传的箴言,或是

”(新渡户稻学者留下的手迹。一些知名武士、

2007:3)《叶隐闻书》造,正是这样的一部“手,由江户时代佐贺藩武士山本常朝口述、迹”

田代阵基笔录,用了七年的时间,于1716年

。《叶隐闻书》写成共11卷1200多节,简称《叶隐》《叶隐集》。《叶隐》或是一部关于武

宣扬忠君、大义和殉死,是武士士修行的书,

。《叶隐》道文化精神的思想源泉第一卷中有

“武士之道即迷恋死亡”,一篇题为其中说到:

“受制于平凡的思路,就无法完成壮举。你必须变得盲信,并培养对死亡的狂热。一旦你树立了整套识辨的能力,要想再付诸行动就太晚了。在武士之道中,忠和孝都是多余的,

”(亨利·斯各你只需对死亡的迷恋和狂热。

2007:314)《叶隐》特·斯托克斯,所表现的

武士道精神,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叶隐》是三岛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他说:“假如说曾有一本书在连续二十多年内始过

终令我爱不释手、常看常新、从来没有厌倦

”过,那必定就是《叶隐》了。三岛在《叶隐入

《叶隐》一文中,对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并门》

将它归纳为三大特色:行动的哲学、恋爱的哲学和生的哲学。所谓行动的哲学,三岛认为《叶隐》探讨的是置于一定条件下的人的思想和信仰将是行动精髓的依据,死就是武士行

所谓武士道,就是找到死的所在,动的原理,

就是死得其所。所谓恋爱的哲学,主要是主

(不公开的张男色比女色高尚、赞美“秘恋”

恋爱),强调理想的恋爱是为了恋爱必须一死。在生的哲学中,三岛认为《叶隐》所强调3的武士的切腹的死,是一种自觉的死,是与人

是为了维护名誉的自由意志的意志相连的,

的积极表现。三岛从此书中总结出了武士道的理想公式:死=选择=自由,他认为这种选

——武士的切腹自杀,择的死—能达到最大的

自由,是最高的美,并将其升华为艺术上的“残酷美”。“他在《关于残酷美》一文中将切

一种美的形态,他以腹视为一种自杀的美学、

日本古典文学为例说:切腹是一部具有知性

为了强调部分和感性部分的双刃剑的作品,

残酷的场面是必要的。将残酷和展开主题,

性提高到残酷美,就表现出作品感性方面的

”(唐月梅,2003:120)《叶隐》力度。所大力宣扬的切腹自杀的残酷的死亡哲学带给三岛的影响是致命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更是思想上、行动上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执著地描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和赞美切腹自杀,

也选择这种暴烈而残酷的死亡方式离开人

用自己的死亡和鲜血捍卫了他毕生所追世,

求的残酷美学。

4

结语

三岛的一生,病态性地迷恋着死亡,他用死亡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对世界的感知、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在美学上的探索。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死亡并不意味着生的终

而是对非现实世界的憧憬,是通向梦想世结,

拒绝混沌、无味的界的。死亡就是逃避现实,

最有序、最闪光的生。只有死亡才是最完美、

亮点。为美而死、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死,不同的死亡主题传递的是同一个美学理念:死

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正是三岛独特亡是美的,

:“美之所以的死亡美学。三岛由纪夫曾说过

”为美就是因为它灭亡。所谓灭亡不是对美本

身的否定,而是一种禅的终极境界,即无。无同样不是对存在的否定,它是对永恒存在的无限接近。从人类生命的时间限度上来看,无的存在状态只能表现为死亡。肉体的死亡,或以最壮烈的方式死亡,只是对生命的有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1年第2期(总第108期)

[3][日]千叶宣一著.叶渭渠编选.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文学研究[

[4][.北京:中国文联出版日]三岛由纪夫.残酷之美[M]

2000.社,

[5]三岛由纪夫.假面自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2009.社,

[6]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

2003.社,

[7]M].北京:作家出版唐月梅.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

1994.社,

[8]M].北京:东方出版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与殉教图[

2003.社,

[9][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

2007.店,

[10][M].石家日]鸭长明、吉田兼好.方丈记·徒然草[

形体的摧毁,从而确立了精神的长存。

:“我斗胆反复日本评论家佐伯彰一说过

三岛由纪夫是现代日本作家中最难评强调,

。(唐月梅,2003:163)的确,作为论的一个”

一个文艺思想和政治面貌都极其复杂的作

家,一生充满了唐·吉诃德式的悲剧,他始终

,生活在悖论当中。他戴着他自制的“假面”以他梦寐以求的方式走完了他辉煌瑰丽却又

阴暗压抑的一生,留给世人褒贬不一的众多

也许这正是三岛所渴望的结猜想和谜团,

局吧。

参考文献

[1][.上海:英]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美与暴烈[M]

2007.上海书店出版社,

[2]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J].原道,1999

(5).

2002.庄:河北教育出版社,收稿日期:2010-7-16

作者简介:高兴兰(1974-),女,黑龙江鹤岗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

作者尤泽顺,于2010年12月由科学出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版社出版。以外交政策部分、郑必坚有关“中国和平崛起”的演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涉及中国-东盟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其他官方报的报道

“海外春节热”纸对的评论、教育部官方网站“孔子学院”对的介绍等构成的“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批判性话语分析为主要研究视角,以话语分析、政治学和跨文化语用研究多学科相互交融的方式,从语言

层面揭示当代中国如何建构其对外政治话

语、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国家的对外政策、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如何形成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在跨文化互动语境中推动或影响政策的实施等。通过具体话语的分析,该书将源于西方的理论观点和模式实际运用于我国独特语境和中外政治话语互动语境内,考核和验证它们的解释能力、适用范围及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分析和交流理论奠定基础。

137


相关文章

  •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 三十五年前一个初冬的凌晨,准确地说,是1970年11 月25日深夜零点,一位日本作家在他的书房中,为集其文学观.美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之大成的超长篇巨著<丰饶之海> (全四卷)的最后一卷<天人五衰& ...查看


  • 三岛由纪夫美学观的形成和变异
  • 东 亚 令令 令 野 视 " 按 照内阁的 建 议 和承 认天 皇 散众议 院 ,解 , , "而 天 皇不 能 反 对 阁内的 建 议但 这因 自 民 党和 公 党组明, 一 次邮政 民 营改化 革法的 在 案议众 院 ...查看


  •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有基情?二人的死有着怎样的联系?
  • (川端康成) 我看得书很杂,经典文学.历史.地理.心理学......不会单看一种类型的,也不会只看某个作家的.但川端康成的著名作品,我几乎全看过.或许我是个比较喜欢病态美学的人,对日本文学的某些方面比较偏爱,虽然日本文学中过分渲染的自杀美学 ...查看


  • 三岛由纪夫的的介绍
  • 1.4 梦野久作 这笔名取自福冈的方言,意思是"恍恍惚惚.整天做白日梦的人": 来自他父亲对他的一句嘲弄. 他父亲对他的作品一直嗤之以鼻.他们两人相互鄙视-最后他写 出<脑髓地狱>证明了自己,可出版后没多久父 ...查看


  • 三岛由纪夫
  • 横看成侧成岭峰作者王:梅字体:雪 [大中 ] 小日本家作岛由纪夫三名本平公威,192冈年生于5东.京149年6三,岛短篇小的经川说康成端荐,在推<间人>志杂表:两年发,后辞他公职,去成为专业作家.954年1,岛三的中小说篇< ...查看


  • 自考外国文学史(2007.7)真题及答案
  • 自考外国文学史(2007.7)真题及答案 一 单选 1. 古希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 ) A. <长征记> B. <神谱> C. <工作与时日> D. <胜利颂> ...查看


  • 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垃圾分类处理现状调查
  • 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垃圾分类处理现状调查 摘要:本文在调查上海市三岛龙州苑小区的垃圾生产量后,以访问的形式来调查垃圾分类的现状.垃圾不分类的原因及影响.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的建议.垃圾分类需要政府与国家的重视,但在发展中国家的 ...查看


  • 没走过这些桥,怎么好讲自己是桂林人!
  • 没走过这些桥,怎么好讲自己是桂林人! 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 喝过很多地方的酒 走过很多地方的桥 只爱着一座被我当成家的城-- 桂林,山多水多,桥自然也多.对于每一个桂林人来说,对桥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南洲大桥 南洲大桥,桂林最具现代色彩的一 ...查看


  • 浅谈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艺术内蕴
  • 摘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以物哀精神的焦虑与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批评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物思想的特异空间演绎.发挥.引伸到难以企及的高度.本文试通过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