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手抄报:包玉刚的爱国故事

  ——船王包玉刚回乡办学碰钉子

  “宁波的面积是香港的十倍。香港550万人口,有4所综合性大学,而宁波500万人中,没有一所大学。在全国向四化进军、宁波要改变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么落后,怎么行呢?”

  1984年10月,包玉刚回家乡宁波探访,发出此番感慨。此时,他已成为世界十大船王之首,海上王国达到了巅峰,实力无比雄厚,而内地也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他着手实现回报家乡投资教育和实业的夙愿。“其实,一开始包玉刚是想在宁波建码头、建钢铁厂的。”宁波市甬港联谊会会长卢良宝告诉记者。他当年在宁波市外办、侨办担任领导职务,并担任过宁波市驻港办事处主任,亲历了“宁波帮帮宁波”的这段历史,是动员旅港宁波籍人士支援家乡建设的活跃人物之一。“宁波当时经济上很滞后,港口十分破落。包玉刚想建一个煤矿码头。听说上海正在筹建宝钢,他又积极活动,争取把钢铁厂造到宁波来。但是,因为国家冶金部没有这项计划,所以包玉刚把目光投向了公益事业。”

  1984年后,宁波相继被国家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办大学一事,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是,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亟待发展,想让国家拿出大笔钱,来到宁波这样一座中等城市造起一座全新的大学,似乎还是一种奢望。

  “让海外资本家出钱来办学校,这在当时是绝对不敢想象的。”宁波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外宁波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耀成说,“1976年,中国遭遇到唐山大地震那样巨大的灾难,几十万人伤亡、一座城市被摧毁,都咬紧牙关,硬是没要国际上的一分钱援助。这次不过是造一所大学罢了,怎么能开口向外面的人去要钱?”

  怎么办?最后是邓小平帮助宁波人打破了思想的桎梏。1984年8月,邓小平在与时任国务委员的谷牧谈话时说:“宁波人海外侨胞人数不多,但质量较高。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邓小平亲接“烫手”支票

  对旧有观念的突破,最早发生在1981年。“1981年7月6日,包玉刚与父亲包兆龙一起访问北京,首次受到了邓小平接见。邀请并陪同包玉刚的是他的表兄弟、外经贸部顾问卢绪章。然而偌大的一个北京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宾馆招待这位大老板,最后好不容易才在北京饭店安排了一个套间,而包玉刚的

  大批随从却住不进去,包括他的妹夫——他最得力的助手。”王耀成说。在北京,包玉刚向卢绪章提出,他想为国家做点实事,第一件事不是造船,而是要捐 1000万美元给北京造一座像模像样的大饭店。他不要求任何回报,只提出一个条件:饭店以他80多岁的老父亲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1000万美元,在1981年是个天文数字。“然而这张沉甸甸的支票却没人敢接。”王耀成说道,“这件事在北京的各个部门讨论来、讨论去,一直通不过。持反对意见的人发言说:‘他是一个海外资本家,不过出了点钱,就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永久留名,这怎么行?’”

  这件事,最后还是报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听到此事迟迟办不下来,便生气地说,‘为什么不同意?人家捐款,那是出于一片好心,留个名不过是个形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嘛!这张支票,你们不敢接,我来接!’”拍板以后,邓小平亲自给兆龙饭店题写店名,他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亲手接过了这张支票,又亲手为兆龙饭店剪彩。

  一年建成一所大学

  邓小平此举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在他发表“宁波帮”讲话后不久,包玉刚马上行动起来,满足家乡的办学渴望。他把建校方案交给卢绪章时,两人一拍即合。在卢绪章的大力促成下,包玉刚当场答应拿出500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波大学。1984年12月 20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包玉刚。包玉刚提出了在宁波办一所大学的设想,希望得到支持。“我赞成。”邓小平非常高兴,称赞包玉刚“爱国爱乡,有见识,这件事办得好!”并欣然答应给宁波大学题写校名。宁波大学的建校速度是一个奇迹。1985年10月29日,由包玉刚总捐资2000万美元、占地 1283亩的宁波大学,在他的老家庄市附近举行了奠基典礼。

  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的大力支援下,仅仅一年后,宁波大学就正式开学,这效率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包玉刚不仅自己倾心建设宁波大学,还积极主动为宁大的建设穿针引线。迄今为止,有近50位海外“宁波帮”人士先后捐赠逾2.5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用于学校的各项建设。

  在国家资金紧张、无法照顾到的情况下,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迫形势下,是等着国家出钱办教育,还是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办学校、搞教育?宁波大学的故事,证明了后者的选择是十分明智而必要的。

  当观念转变了之后,办学之路豁然开朗。在此之后,宁波这块缺乏传统高校的地方,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一次次做出开拓性的创举。其一是全国第一所成功改制的普通高校——浙江万里学院;再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相继在宁波落脚。

  ——船王包玉刚回乡办学碰钉子

  “宁波的面积是香港的十倍。香港550万人口,有4所综合性大学,而宁波500万人中,没有一所大学。在全国向四化进军、宁波要改变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么落后,怎么行呢?”

  1984年10月,包玉刚回家乡宁波探访,发出此番感慨。此时,他已成为世界十大船王之首,海上王国达到了巅峰,实力无比雄厚,而内地也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他着手实现回报家乡投资教育和实业的夙愿。“其实,一开始包玉刚是想在宁波建码头、建钢铁厂的。”宁波市甬港联谊会会长卢良宝告诉记者。他当年在宁波市外办、侨办担任领导职务,并担任过宁波市驻港办事处主任,亲历了“宁波帮帮宁波”的这段历史,是动员旅港宁波籍人士支援家乡建设的活跃人物之一。“宁波当时经济上很滞后,港口十分破落。包玉刚想建一个煤矿码头。听说上海正在筹建宝钢,他又积极活动,争取把钢铁厂造到宁波来。但是,因为国家冶金部没有这项计划,所以包玉刚把目光投向了公益事业。”

  1984年后,宁波相继被国家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办大学一事,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是,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亟待发展,想让国家拿出大笔钱,来到宁波这样一座中等城市造起一座全新的大学,似乎还是一种奢望。

  “让海外资本家出钱来办学校,这在当时是绝对不敢想象的。”宁波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外宁波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耀成说,“1976年,中国遭遇到唐山大地震那样巨大的灾难,几十万人伤亡、一座城市被摧毁,都咬紧牙关,硬是没要国际上的一分钱援助。这次不过是造一所大学罢了,怎么能开口向外面的人去要钱?”

  怎么办?最后是邓小平帮助宁波人打破了思想的桎梏。1984年8月,邓小平在与时任国务委员的谷牧谈话时说:“宁波人海外侨胞人数不多,但质量较高。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邓小平亲接“烫手”支票

  对旧有观念的突破,最早发生在1981年。“1981年7月6日,包玉刚与父亲包兆龙一起访问北京,首次受到了邓小平接见。邀请并陪同包玉刚的是他的表兄弟、外经贸部顾问卢绪章。然而偌大的一个北京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宾馆招待这位大老板,最后好不容易才在北京饭店安排了一个套间,而包玉刚的

  大批随从却住不进去,包括他的妹夫——他最得力的助手。”王耀成说。在北京,包玉刚向卢绪章提出,他想为国家做点实事,第一件事不是造船,而是要捐 1000万美元给北京造一座像模像样的大饭店。他不要求任何回报,只提出一个条件:饭店以他80多岁的老父亲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1000万美元,在1981年是个天文数字。“然而这张沉甸甸的支票却没人敢接。”王耀成说道,“这件事在北京的各个部门讨论来、讨论去,一直通不过。持反对意见的人发言说:‘他是一个海外资本家,不过出了点钱,就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永久留名,这怎么行?’”

  这件事,最后还是报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听到此事迟迟办不下来,便生气地说,‘为什么不同意?人家捐款,那是出于一片好心,留个名不过是个形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嘛!这张支票,你们不敢接,我来接!’”拍板以后,邓小平亲自给兆龙饭店题写店名,他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亲手接过了这张支票,又亲手为兆龙饭店剪彩。

  一年建成一所大学

  邓小平此举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在他发表“宁波帮”讲话后不久,包玉刚马上行动起来,满足家乡的办学渴望。他把建校方案交给卢绪章时,两人一拍即合。在卢绪章的大力促成下,包玉刚当场答应拿出500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波大学。1984年12月 20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包玉刚。包玉刚提出了在宁波办一所大学的设想,希望得到支持。“我赞成。”邓小平非常高兴,称赞包玉刚“爱国爱乡,有见识,这件事办得好!”并欣然答应给宁波大学题写校名。宁波大学的建校速度是一个奇迹。1985年10月29日,由包玉刚总捐资2000万美元、占地 1283亩的宁波大学,在他的老家庄市附近举行了奠基典礼。

  在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的大力支援下,仅仅一年后,宁波大学就正式开学,这效率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包玉刚不仅自己倾心建设宁波大学,还积极主动为宁大的建设穿针引线。迄今为止,有近50位海外“宁波帮”人士先后捐赠逾2.5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用于学校的各项建设。

  在国家资金紧张、无法照顾到的情况下,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迫形势下,是等着国家出钱办教育,还是积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办学校、搞教育?宁波大学的故事,证明了后者的选择是十分明智而必要的。

  当观念转变了之后,办学之路豁然开朗。在此之后,宁波这块缺乏传统高校的地方,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一次次做出开拓性的创举。其一是全国第一所成功改制的普通高校——浙江万里学院;再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相继在宁波落脚。


相关文章

  • 国庆节手抄报:杨靖宇的爱国故事
  •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每当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 ...查看


  • 2017年小学生"迎中秋庆国庆"活动主题及策划方案
  • 2017年小学生"迎中秋庆国庆"活动主题及策划方案 又是一年国庆节,为了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中华传统美德,阳光小学计划举办"迎中秋.庆国庆"的活动,赛吖同学为大家准备了2017年小学生国庆节活动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资料:名人爱国故事系列(八)
  • 关天培 1841 年2 月,英国侵略军的十八艘兵舰进攻虎门.守卫在这里的关天培向琦善报告,请他增派援兵,补充弹药.琦善不但不理,还责怪关天培,他说:"你这么干,惹恼了洋人,你敢负责吗?"关天培听完,气愤极了.他下决心要和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资料:名人爱国故事系列(五)
  • 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资料:名人爱国故事系列(六)
  •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詹天佑的爱国故事
  •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岳飞的爱国故事
  •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名人爱国故事集锦
  •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陆游的爱国故事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杰出的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今集存诗九千三百余首.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百姓苦难深重,江山支离破碎, 陆游的诗歌充分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 ...查看


  • 国庆节手抄报:爱国故事--刘胡兰
  •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