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1195~1246)字璞玉,生于武将世家,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相传一次孟珙率军队过秦桧的墓地时故意在其墓地驻营,让士兵浩浩荡荡地在坟头上拉屎拉尿,场景蔚为壮观,后来人们就把秦桧的墓地称为“秽冢”。英雄出少年,少年的孟珙已是智勇兼备,骑射娴熟,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孟宗政南征北战。金军侵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大败金军。后来孟宗政奉命救援枣阳,在战场上误入金军阵中,孟珙望见父亲误入金军阵中,急忙率亲兵护卫杀向金军,左冲右突,成功地救出其父。当时南宋朝因为苦于国家正规军战斗力不强,就允许部分将领私募军队,孟珙父亲孟宗政的“忠顺军”就是私募军队,孟宗政死后“忠顺军”改由孟珙统帅,在以后的征战中孟珙和他的孟家军名扬天下。南宋绍定六年金将武仙率兵进攻光化﹐企图迎金帝入四川﹐意在避开蒙古军的攻打,孟珙率孟家军在光化击败金军,斩杀金将武仙前锋部队约5000人,继而一鼓作气攻下武仙主力部队大营,俘获金兵约7万,彻底地粉碎了金帝入川的企图。
此时的金国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和南宋打仗虽是互有胜败,相持不下,但是总体是趋于下风,而日益强大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蒙古则又在金的背后猛插一刀,贵为一国之主的金哀宗如丧家之犬般一路向南逃,一直逃到蔡州。蒙古是苦大仇深,南宋就更加不用说了,堂堂皇帝被金俘虏的“靖康之耻”还记忆犹新,于是宋蒙两国就攻守同盟,双方约定:“灭金以后淮河以南的土地归南宋所有;南宋则为蒙古军供应粮秣;南宋与蒙古仍以淮河为界。”1233年南宋蒙古的同盟军围攻蔡州,南宋军队的总指挥就是孟珙。在一次战斗中蒙古军队骁将万户张柔率兵攻城受挫,“柔中流矢如猬,珙麾先锋救之,挟柔以出”,盂珙所率部队迅速参战,救了张柔一命。如果对南宋朝廷最后一战“厓山之役”有印象的话,你会发现历史是多么地会开玩笑,“厓山之役”蒙古军队的指挥官张弘范即张柔之子,张弘范在灭亡南宋的厓山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八卦一下,张弘范生于1238年,而围攻蔡州是在1233年,倘若张柔身死蔡州,那么后事岂不是:未可知也。1234年同盟军发起总攻,蒙古军攻城北,孟家军攻城南门,斯时“至金字楼,列云梯,令诸军闻鼓则进,马义先登,赵荣继之,万众竞登”,南宋军队官兵一心,最终孟家军率先突破南门,为围歼金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孟珙也成为南宋灭亡金国的功勋将领。灭金后,南宋获得了蔡州一带的地盘,而蒙古军主力也北撤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南宋朝廷以为蒙古无暇南顾,就草率地进行北伐,意图收复以前的领土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蒙古为阻止南宋北伐,居然掘开了黄河大堤,用来阻止北伐的宋军,继而蒙古军南下攻宋,北伐的南宋赵范部大败,从此宋蒙两家开始长达数十年的混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235蒙古大汗窝阔台分兵两路进攻南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到第二年蒙古军队攻占襄阳等战略要地,随后蒙古大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南宋派大将孟珙去救援,孟珙到达后:“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在达到疑兵的效果后又亲帅大军连破蒙古24寨,阻止了蒙古军对南渡的企图,大挫蒙古军队的锐气。1237年十月,蒙古军队南侵,其中主力部队由张柔率领,想想4年前孟珙救过张柔一命,而现在张柔和自己的恩人刀兵相向,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效命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张柔部屯兵在黄州西北一带。孟珙率军驰援黄州,黄州军民喜曰:“吾父来矣。”。当蒙军渡江的时候,孟珙利用宋军的艨艟斗舰猛烈冲击蒙古军船阵,本来蒙古军队是陆战为主,渡江的船大都是临时征用,或者是简易编制的木筏,竹筏,蒙古军船阵虽然庞大,数量很多,但是单个船体则很小,孟珙充分利用宋军船体大,结实的特点,用大船冲乱蒙军船队,蒙古军队士气大落,随后宋军四面合击,蒙古军队败退,宋军光缴获船就达200多艘。随后孟珙又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等失地。
而1240年大败西路蒙古军的大垭寨大捷则是孟珙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蒙古攻宋西路军攻蜀,很快攻陷成都,然后分兵出击,一部沿嘉陵江南下,直取重庆,另外一路主力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兵抵万州。汪世显部一路抢关夺隘,并偷渡长江,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夔州,瞿塘,施州等地相继被蒙古军队占领,此时四川的军事防务岌岌可危。
时任枢密都承旨、制置使兼知鄂州的孟珙,对于防御蒙古大军的计划已经了然在胸,审时度势,看穿蒙古军队如欲渡江,必取道施、黔(今四川彭水)再入两湖,于是他派2000精兵住守峡州(今湖北宜昌);1000士兵驻守归州,另外还拨部分兵力增援归州重要的隘口万户谷(今湖北秭归县西);命其弟孟瑛以精兵5000驻松滋作为后备部队,弟孟璋率精兵2000驻守澧州以防施、黔路的蒙古军队。孟珙布置的军事防御体系兵力部署得当,环环相扣,遥相呼应。而其间孟家军的旧将晋德从光化率军来增援,更加巩固了孟珙布置的军事防御体系。虽然蒙古军队汪世显部一路是所向披靡,但是在孟珙面前败下阵来,在大垭寨被南宋军队打败,汪世显部只能匆忙撤军。大垭寨大捷让孟珙彻底地粉碎了蒙古军队从三峡入两湖,顺江东进,直抵临安的企图,间接地使蒙古军队第一次大举进攻南宋以图灭之的计划破灭。
大败蒙古军队后孟珙进封汉东郡侯兼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又进封汉东郡开国公。孟珙曾向上进言:“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奈何朝廷没有听从他的计策,后来蒙古军果然是先灭大理后攻南宋的。1246蒙古河南行省范周吉,暗中派人联系孟珙,愿向孟珙投降,孟珙把这个喜讯向朝廷报告,已经做好受降的准备,可是南宋小朝廷也许是被打怕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竟然拒绝了范周吉的投诚,南宋是彻底地接受了秦桧当年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建议,孟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当年宋理宗曾问孟珙中兴大计,他答曰:“宽民力,蓄人才”,帝问和议,他答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可惜现在的朝廷已经是主和派的天下,主战派的英雄们只有一条路可走--英雄末路,没多久郁郁不得志的孟珙病逝。
孟珙平生不好大喜功,1238朝廷授予他宁远军承宣使、带御器械、鄂州江陵府诸军都统制,孟珙认为应该先嘉奖普通士卒,所以就上表清辞,把朝廷弄的一愣一愣的,还没有看见有人推脱功劳的,皇帝感觉脸上挂不住,于是有诏曰:“有功不赏,人谓朕何?三军勋劳,趣其来上。封爵之序,自将帅始,卿奚辞焉?”。孟珙还精通于《易》和佛学。《自颂》和《自赞》是他写的仅存于世的2首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珙的为人处世:
自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生必有灭,无庵无可说。
踢倒玉崑崙,夜半红日出。
自赞
老拙爱游戏,忙里放痴憨。
正当恁麽持,无处见无庵。
混沌庵之基,大朴庵之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大始庵之柱,大极庵之枋。
西仪庵之户,三才庵之房。
四象庵之壁,八卦庵之窗。
白云庵之顶,清风庵之墙。
谁人运斤斧,大匠曰羲黄。
明月为伴侣,万古共如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欲知我富贵,秋水接天长。
水云不到处,一片玉壶光。
本文内容于 2008-4-17 16:53:37 被西北洗胡沙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2718346_1.html
孟珙(1195~1246)字璞玉,生于武将世家,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也许因为这个原因,相传一次孟珙率军队过秦桧的墓地时故意在其墓地驻营,让士兵浩浩荡荡地在坟头上拉屎拉尿,场景蔚为壮观,后来人们就把秦桧的墓地称为“秽冢”。英雄出少年,少年的孟珙已是智勇兼备,骑射娴熟,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孟宗政南征北战。金军侵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大败金军。后来孟宗政奉命救援枣阳,在战场上误入金军阵中,孟珙望见父亲误入金军阵中,急忙率亲兵护卫杀向金军,左冲右突,成功地救出其父。当时南宋朝因为苦于国家正规军战斗力不强,就允许部分将领私募军队,孟珙父亲孟宗政的“忠顺军”就是私募军队,孟宗政死后“忠顺军”改由孟珙统帅,在以后的征战中孟珙和他的孟家军名扬天下。南宋绍定六年金将武仙率兵进攻光化﹐企图迎金帝入四川﹐意在避开蒙古军的攻打,孟珙率孟家军在光化击败金军,斩杀金将武仙前锋部队约5000人,继而一鼓作气攻下武仙主力部队大营,俘获金兵约7万,彻底地粉碎了金帝入川的企图。
此时的金国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和南宋打仗虽是互有胜败,相持不下,但是总体是趋于下风,而日益强大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蒙古则又在金的背后猛插一刀,贵为一国之主的金哀宗如丧家之犬般一路向南逃,一直逃到蔡州。蒙古是苦大仇深,南宋就更加不用说了,堂堂皇帝被金俘虏的“靖康之耻”还记忆犹新,于是宋蒙两国就攻守同盟,双方约定:“灭金以后淮河以南的土地归南宋所有;南宋则为蒙古军供应粮秣;南宋与蒙古仍以淮河为界。”1233年南宋蒙古的同盟军围攻蔡州,南宋军队的总指挥就是孟珙。在一次战斗中蒙古军队骁将万户张柔率兵攻城受挫,“柔中流矢如猬,珙麾先锋救之,挟柔以出”,盂珙所率部队迅速参战,救了张柔一命。如果对南宋朝廷最后一战“厓山之役”有印象的话,你会发现历史是多么地会开玩笑,“厓山之役”蒙古军队的指挥官张弘范即张柔之子,张弘范在灭亡南宋的厓山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八卦一下,张弘范生于1238年,而围攻蔡州是在1233年,倘若张柔身死蔡州,那么后事岂不是:未可知也。1234年同盟军发起总攻,蒙古军攻城北,孟家军攻城南门,斯时“至金字楼,列云梯,令诸军闻鼓则进,马义先登,赵荣继之,万众竞登”,南宋军队官兵一心,最终孟家军率先突破南门,为围歼金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孟珙也成为南宋灭亡金国的功勋将领。灭金后,南宋获得了蔡州一带的地盘,而蒙古军主力也北撤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南宋朝廷以为蒙古无暇南顾,就草率地进行北伐,意图收复以前的领土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蒙古为阻止南宋北伐,居然掘开了黄河大堤,用来阻止北伐的宋军,继而蒙古军南下攻宋,北伐的南宋赵范部大败,从此宋蒙两家开始长达数十年的混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235蒙古大汗窝阔台分兵两路进攻南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到第二年蒙古军队攻占襄阳等战略要地,随后蒙古大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南宋派大将孟珙去救援,孟珙到达后:“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在达到疑兵的效果后又亲帅大军连破蒙古24寨,阻止了蒙古军对南渡的企图,大挫蒙古军队的锐气。1237年十月,蒙古军队南侵,其中主力部队由张柔率领,想想4年前孟珙救过张柔一命,而现在张柔和自己的恩人刀兵相向,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效命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张柔部屯兵在黄州西北一带。孟珙率军驰援黄州,黄州军民喜曰:“吾父来矣。”。当蒙军渡江的时候,孟珙利用宋军的艨艟斗舰猛烈冲击蒙古军船阵,本来蒙古军队是陆战为主,渡江的船大都是临时征用,或者是简易编制的木筏,竹筏,蒙古军船阵虽然庞大,数量很多,但是单个船体则很小,孟珙充分利用宋军船体大,结实的特点,用大船冲乱蒙军船队,蒙古军队士气大落,随后宋军四面合击,蒙古军队败退,宋军光缴获船就达200多艘。随后孟珙又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等失地。
而1240年大败西路蒙古军的大垭寨大捷则是孟珙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蒙古攻宋西路军攻蜀,很快攻陷成都,然后分兵出击,一部沿嘉陵江南下,直取重庆,另外一路主力汪世显部越渠江而东,兵抵万州。汪世显部一路抢关夺隘,并偷渡长江,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夔州,瞿塘,施州等地相继被蒙古军队占领,此时四川的军事防务岌岌可危。
时任枢密都承旨、制置使兼知鄂州的孟珙,对于防御蒙古大军的计划已经了然在胸,审时度势,看穿蒙古军队如欲渡江,必取道施、黔(今四川彭水)再入两湖,于是他派2000精兵住守峡州(今湖北宜昌);1000士兵驻守归州,另外还拨部分兵力增援归州重要的隘口万户谷(今湖北秭归县西);命其弟孟瑛以精兵5000驻松滋作为后备部队,弟孟璋率精兵2000驻守澧州以防施、黔路的蒙古军队。孟珙布置的军事防御体系兵力部署得当,环环相扣,遥相呼应。而其间孟家军的旧将晋德从光化率军来增援,更加巩固了孟珙布置的军事防御体系。虽然蒙古军队汪世显部一路是所向披靡,但是在孟珙面前败下阵来,在大垭寨被南宋军队打败,汪世显部只能匆忙撤军。大垭寨大捷让孟珙彻底地粉碎了蒙古军队从三峡入两湖,顺江东进,直抵临安的企图,间接地使蒙古军队第一次大举进攻南宋以图灭之的计划破灭。
大败蒙古军队后孟珙进封汉东郡侯兼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又进封汉东郡开国公。孟珙曾向上进言:“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奈何朝廷没有听从他的计策,后来蒙古军果然是先灭大理后攻南宋的。1246蒙古河南行省范周吉,暗中派人联系孟珙,愿向孟珙投降,孟珙把这个喜讯向朝廷报告,已经做好受降的准备,可是南宋小朝廷也许是被打怕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竟然拒绝了范周吉的投诚,南宋是彻底地接受了秦桧当年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建议,孟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当年宋理宗曾问孟珙中兴大计,他答曰:“宽民力,蓄人才”,帝问和议,他答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可惜现在的朝廷已经是主和派的天下,主战派的英雄们只有一条路可走--英雄末路,没多久郁郁不得志的孟珙病逝。
孟珙平生不好大喜功,1238朝廷授予他宁远军承宣使、带御器械、鄂州江陵府诸军都统制,孟珙认为应该先嘉奖普通士卒,所以就上表清辞,把朝廷弄的一愣一愣的,还没有看见有人推脱功劳的,皇帝感觉脸上挂不住,于是有诏曰:“有功不赏,人谓朕何?三军勋劳,趣其来上。封爵之序,自将帅始,卿奚辞焉?”。孟珙还精通于《易》和佛学。《自颂》和《自赞》是他写的仅存于世的2首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珙的为人处世:
自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生必有灭,无庵无可说。
踢倒玉崑崙,夜半红日出。
自赞
老拙爱游戏,忙里放痴憨。
正当恁麽持,无处见无庵。
混沌庵之基,大朴庵之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大始庵之柱,大极庵之枋。
西仪庵之户,三才庵之房。
四象庵之壁,八卦庵之窗。
白云庵之顶,清风庵之墙。
谁人运斤斧,大匠曰羲黄。
明月为伴侣,万古共如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欲知我富贵,秋水接天长。
水云不到处,一片玉壶光。
本文内容于 2008-4-17 16:53:37 被西北洗胡沙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271834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