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河南洛阳牡丹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河南洛阳牡丹文化景观探讨

河南洛阳牡丹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洛阳是仅次于西安的一座历史古城。早在隋唐盛世时期,洛阳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伊落盆地,这里群山环绕,土地肥沃,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富饶。再加上地理形势十分险要,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实属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为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洛阳城的兴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人称洛阳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①。《史记·周本纪》载周公论洛阳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②因而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所谓“九朝”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在这里建立的王朝众多,二是说这里曾有9个王朝。第一种说法不确切,第二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据有关史料记载,实际上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诚如《洛阳古都赋》所云:“控驭八极,堡垒四固,中华文明之本原,炎黄发祥之渊薮,毓秀之灵,膏腴之属。蓊郁丹露,清泉白雾,青岩沁水,紫霞彩幕。洛水潋滟之波,邙山苍翠之覆;凝虹霁于风前,散霭云于雨疏。虽流风布霜,俯侵植物,而暖阳融雪,烊化草木。盖以浩气鹏举,冲霄乎敢借天宫之煌,聊做人间之都也矣!”“若夫斯地悠久,上及远古,考究发掘,轩辕追溯。青要之山,黄帝密都;偃师之亳,帝喾诏出。《竹书纪年》③,巾帛纪录,太康居之斟鄩,羿、桀继之至复。夏青铜于二里,见紫陶于遗筑,有宫阙之宏伟,并台基之夯土,想技艺之发达,镜偌大之铜铸,掘水井之汲水,能工艺之制骨。俟夫商汤为王,继西毫而京都,嗣延续而承古。”④

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指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记载表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仅就这一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后来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譬如,“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⑤至此;“三班”⑥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王学荣、郑德玲:《古都振兴事 请君看洛阳》,《大陆桥视野》2005年第6期,第4页。

② [汉]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5页。

③《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修史书,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魏国直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的历史,在西晋时期发掘得到。由于是写在竹简上,并且采用的是编年体,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竹书纪年》。

④ 金学孟:《洛阳古都赋》,2006年12月24日。笔者在参观洛阳博物馆时,获得《洛阳古都赋》打印稿。 ⑤ [汉]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一事。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篇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聃”。

⑥ “三班”指班彪、班固、班昭三人。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无一不得益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①学生逾3万人,创当时的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②名声之噪,曾使得“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③,竹林七贤④,金谷二十四友⑤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再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诸多千古绝唱。洛阳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⑥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曾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东周礼乐,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道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魏晋文学”也是在此兴盛。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给洛阳留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再譬如,龙门山的东山,古代名叫“香山”,山上有座“香山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做官,退休之后就隐居在香山寺中,同一群朋友在香山组织了一个“香山九老诗社”,并且把各人的姓名、年龄、相貌一一刻在石头上,名为“九老图”,大家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十分有趣。公元846年白居易死于香山,他的子孙依据遗嘱,将他埋葬在香山北端的琵琶峰顶,墓前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唐少傅白公之墓”,还种了19株柏树和1棵枣树。洛阳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处。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洛阳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天工开物、造化天成。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用“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实在是恰到好处。当年著名画家程修己⑦善画牡丹,其笔下牡丹栩栩如生,甚得文宗喜爱。据说有一次文宗亲自看程修己作画,顺便问程:“如今京城写牡丹诗的人甚多,不知谁的诗句最佳?”程修己略作思索回答曰:“中书舍人李正封有两句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拍案叫绝:“好个‘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真称得起国色天香!”从此牡丹“国色天香”便家喻户晓。据《事物纪原》载,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赋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⑧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她便下令烧死牡丹。枝干尽管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天,牡丹花反而花开更盛。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这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此诗确实真有,它系武则天于公元691年所作,并收录在《全唐诗》中。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则把这一故事写得栩栩如生。舒元舆《牡丹赋》的前面几句说:“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芳。不① “洛阳太学”自西汉至北朝历经数百年,它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奇葩。

② 《三都赋》是晋朝时期左思的作品。它们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和《蜀都赋》。历时10年所作,一时被传为经典。

③“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7位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④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7位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⑤ “金谷二十四友”是一个文学社团。这个社团几乎垄断了西晋文坛所有的“泰斗级”人物,如左思、潘岳、刘琨、陆机等。这些人的名字即使称不上如雷贯耳,至少也能令听者为之一振。

⑥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⑦ 程修己生于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卒于咸通四年(863年),广平郡(即洛州)人。他对晚唐宫廷画的发展,周昉画派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名画录》说:“高云、卫宪、程伯仪,并师周昉,尽造其妙。冠于当时。”

⑧ [唐]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①这就是说,武则天把自己家乡的牡丹移植于洛阳,“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②这自然是古人的公论。其实武则天写此诗,也并非真的要牡丹花开,而只是借此事树其天子的权威罢了。洛阳牡丹的发扬光大者,当推唐玄宗李隆基。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迁都洛阳,此后20年在洛阳度过11年。隋、唐以降,扛起“洛阳牡丹大旗”的当属宋朝一拨儿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兄弟俩皆出生于洛阳,当上皇帝后自然偏爱故乡,尽管都在汴梁,但置洛阳为“西京”。加上皇帝贵族、幕僚大臣多出自洛阳,故洛阳繁华并不亚于“东京”。宋大兴土木建筑宫城、皇城,同时令民间大修宅第园林,使得洛阳成为“中国园林之母”,而所有园林无一不栽培牡丹。在中国名花之中牡丹花朵硕大,花容艳丽雍容华贵,实在是超逸群芳。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100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属于名贵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都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书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③意思是说,洛阳的民风民俗就是“喜欢花”。洛阳的野生牡丹,主要是白色的“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经过人工培植后,唐代出现了“黑色牡丹”(“军容紫”),宋代出现了“黄色牡丹”(“姚黄”等)、“绿色牡丹”(“欧家碧”)、“紫色牡丹”(“左花”等)和“复色牡丹”(“添色红”)。唐代洛阳人宋单父因种植牡丹有“幻世之绝技”,被尊为“花师”④;欧阳修记述洛阳有位人称“门园子”的牡丹接花高手,复姓东门,他秋天接花,春天开花付钱,一株达五千钱,可见“牡丹经济”从宋代就肇始了⑤。“欧家碧”的创始人是洛阳的欧姓人家,欧家人用秘方制药埋于牡丹根下,牡丹花开就成浅碧色,“欧家碧”成为供奉朝廷的珍品。

牡丹是传递爱情之花。唐玄宗、杨贵妃与牡丹的故事甚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沉香亭赏牡丹”,“天子呼来不上船”⑥的李白醉写《清平调词三首》。据《杨妃外传》载,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杨贵妃等到沉香亭赏牡丹。遂命翰林学士李白进诗。李白援笔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⑦据说在这次赏花诗酒会上,唐玄宗亲自抚琴奏乐,李白要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而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在场一一介绍花品,其中就有出自洛阳的姚黄。《姚黄传》载:姚黄花出,众人惊叹美色,谓“此皇王之胄,奇种也。”遂进御沉香亭,玄宗赏花大悦,“所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盖实录云。”《诗经·郑风》中早有记载:“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此诗中的“芍药”即“牡丹”。因为在秦汉以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朱熹在《诗集传》中已道明,此诗写的是“三月上巳之辰”,“郑国之俗”⑧。郑国与周朝王城洛阳相邻,乃河洛之地也。“三月上巳”,即阳历4月中旬,正是牡丹盛开之时。因此现在看此诗,河洛男女相赠牡丹以示爱情,不亚于今天赠之“999朵玫瑰”。爱情之花也表现在《洛神赋图》上。洛神① [唐]舒元舆(791—835),浙江婺州东阳人,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所著《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一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

②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宋史·艺文志》以《牡丹谱》著录,而不称《洛阳牡丹记》。

③ [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

④ [唐]宋单父,字仲儒,洛阳人,唐代著名的牡丹栽培专家,柳宗元在《龙城录》中称他:“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他为牡丹的培育和发展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园艺大师。

⑤ 任双玲:《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座城和一种花的文化解读》,《大河报》2008年4月23日。

⑥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版,第433页。

⑦ 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⑧ [宋]朱熹:《诗集传》,《文选》卷四十六,李善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原本指伏羲的女儿宓妃,她守护着洛河,百姓们在洛阳东关专门建了一座“宓妃庙”,用以拜祭洛神。可是到了三国时代,洛神的故事又因曹植变了调。相传曹植与美女甄氏相爱,却被哥哥曹丕抢先娶走甄氏。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他听信郭贵妃谗言,赐甄后死。某年曹植沿洛河去他的封地,忽见甄后轻如云霓似的来到他身边,向他吐露一颗爱慕的心。曹植被感动得泪溢双腮,写下一篇仙女凡人相处的《感甄赋》。后来曹丕听说此事,派人索取《感甄赋》。曹植心中慌惧,改《感甄赋》为《洛神赋》。洛神的故事婉约动人,“出水洛神”也成了牡丹的芳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维系他们爱情的也是牡丹。据说杨贵妃爱往头上插花,在《长恨歌》舞台上,每当杨贵妃出场必是头簪牡丹花。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一诗中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①也就是说,当时人无分老幼喜爱簪花者不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洛阳八大景”园林就占去了两景。宋代名士邵雍说:“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②洛阳牡丹的兴盛与洛阳园林的兴盛密切相关,因有“名园”而种“名花”,因有名花而名园添色。司马光云:“欲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名园记》的作者、宋代名士李格非则进一步发挥道:“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③此言实在深刻。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牡丹文化”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是以“无形的”、“口头的”或者“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秦汉时牡丹以其药用而载入《神农本草经》,此后便形成了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戏剧、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画牡丹,使牡丹进入了绘画园地。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将牡丹移于西苑(今涧西区一带)之内,牡丹自此进入园林。唐代则将牡丹看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竟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宫廷寺观、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经十分普遍。唐代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篇妙辞。如《杜阳杂俎》载“唐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④,《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东都尊贤坊田令宅,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⑤唐代诗人辈出,据说收在《全唐诗》中就有牡丹诗500余首。这些诗描绘牡丹花姿、记述牡丹风俗、抒发赏花人感受各领风骚。诚如白居易所云:“戏蝶双舞看日久,残莺一声春日长。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⑥宋代比起唐代对牡丹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出版了一批研究牡丹的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其中,欧阳修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红、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阳敌。”⑦“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⑧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便流传开来。“洛阳文物”有着别的地方文物无法相比拟的牡丹图谱,其中建筑雕刻、墓室壁画尤为突出。再譬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关林、山陕会馆、潞泽会馆、吕祖庵等地,都有精美的牡丹雕刻。洛阳地区宋元时期绘有牡丹的壁画共有7块,其中,不乏牡丹山石图和牡丹仕女图上乘精品。其他如石刻、陶器、瓷器、铜镜的纹饰等,也都有称绝的牡丹。在中国古代的戏曲里,如果演员的服饰上没有牡丹图案,那是难以想象① [北宋]苏轼:《吉祥寺赏牡丹》。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② [北宋]邵雍:《春游吟》。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③ 转引自徐晓帆:《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晚报》2006年4月17日。

④ [唐]苏鹗著:《杜阳杂俎》。见徐晓帆、刘翔:《牡丹品名故事》,《洛阳晚报》2008年4月25日。 ⑤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见邵如林:《帝城芳花魅力洛阳(之三) 》,《中国旅游报》2009年1月24日。 ⑥ [唐]白居易:《牡丹芳》。

⑦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品叙第一。

⑧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

的一件事情。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十分重视牡丹种植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建立了“牡丹花园”和“牡丹花坛”,并于1982年正式命名牡丹为市花。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的知名品牌。每逢花会,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景点以及各公园、牡丹园游人如织,宾馆、饭店旅客爆满,为此还专门增发了到洛阳的“牡丹专列”和飞机班次。各种活动此起彼伏,洛阳牡丹灯会、牡丹书市、全球华人顶尖歌手演唱的庆典晚会以及洛阳大型歌舞《河洛风》、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等,均成为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诚如《墨庄漫录》所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心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①这里所描述的“万花会”,也许就是现代洛阳牡丹花会的源头。

牡丹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王应麟曾着力渲染过牡丹的规模栽培,他说:“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②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的初始阶段。因为没有发现其他的相关史料记载,牡丹专家们大多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并以“洛阳牡丹甲天下”③的美名流传于世。北宋诗人欧阳修曾赋诗称赞洛阳牡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④南宋战乱时,洛阳1000余座名园被毁,牡丹西迁四川彭州;至明代安徽的亳州牡丹盛极一时;至清代山东曹州(菏泽)又兴起;如今洛阳牡丹再度声名鹊跃。洛阳牡丹不仅遍布祖国各地,而且意、德、法、日、美、荷、澳等国家,都有洛阳牡丹的身影。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中国牡丹种质资源,洛阳市牡丹研究所自1984年开始,对牡丹种植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对洛阳地区野生资源进行了详细普查,并调查了云南、甘肃、江苏、安徽、山东、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牡丹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同时对一些好的品种进行了引种。通过对从安徽、四川等地引进的栽培品种资源的研究,发现这些品种在洛阳生长良好,适宜大量繁殖。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还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经过对560平方公里土壤的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在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的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⑤,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1850年引入法国,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并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1826—1830年开始引进。为了掌握牡丹切实可行的盆栽技术,使牡丹便于销售并进入千家万户,洛阳市西苑公园、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于1983—1985年联合进行了牡丹盆栽的技术研究,总结出牡丹盆栽的培养土配比以及日常管理的技术措施,筛选出了适于牡丹盆栽的品种。“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支奇葩,牡丹盆景则更能体现其富丽堂皇,花大色艳的独有特色。目前洛阳市牡丹种植总面积1.6万亩,总株数4000余万株,牡丹品种总量达到1200多个,参与商品牡丹开发的牡丹企业40多个,催花牡丹基地30余个,催花牡丹面积6000余亩,牡丹生产专用日光温室200多个。年产商品牡丹种苗①

②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 [南宋]王应麟:《海山记》(有时称之为《海记》) 。

③ 见《羊城晚报》1998年4月25日。

④ 见任双玲:《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座城和一种花的文化解读》,《大河报》2008年4月23日。

⑤ 朱晓娟:《牡丹缘何恋洛阳 独特“地脉”护花神》,《新民晚报》2004年4月20日。

1000万株,牡丹催花种苗100万株,年产催花牡丹22万盆。在牡丹系列产品方面,洛阳市已开发出以牡丹为特色的各种产品,有千枚个性化邮票、牡丹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茶、牡丹饼、牡丹宴、牡丹香熏、牡丹服饰等10余种。从市区到邙山、白云山基本上实现了牡丹自然花期的次第开放,花期可以从4月1日延长到5月中旬。洛阳国际牡丹园地处邙山之巅,占地380余亩,以洛阳牡丹精品为中心,汇聚国内外牡丹名优品种500多个,花期长达月余,是洛阳精品牡丹园之一。同时也是洛阳市区内花期最长、开花最晚的牡丹园①。在这里牡丹9大色系齐全,名优珍稀品种荟萃。有花王“姚黄”、花后“魏紫”、绿牡丹“豆绿”、黑牡丹“烟笼紫”、复色花“二乔”、三倍体牡丹“首案红”等珍稀品种,金黄色的牡丹“金阁”、“海黄”、“金岛”,墨红色的“中国龙”等色彩斑斓,鲜红的“火炼金丹”、“红宝石”、“太阳”、“芳纪”等耀眼夺目,充分展示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的特点。

牡丹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量的研究成果证实牡丹全身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花瓣可食用,其味鲜美。据有关史料记载,牡丹花的食用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人们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如“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②其意是无论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花瓣和花粉可制作保健食品和饮料,又是调配高级化妆品的重要原料。菜谱中就有牡丹花银耳汤、牡丹花溜鱼片、牡丹花里脊丝和牡丹花瓣酒。这些以牡丹花为主的菜肴,不仅味美清爽细嫩,而且都有食疗的作用。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如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洛阳市已经申请获得牡丹精深加工方面的国家专利20余项,为牡丹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再譬如,牡丹的根皮是清热化瘀功效极高的良药。牡丹以根皮入药,药名为“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热病发斑、吐血、衄血、阑尾炎初起,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痛肿疮疖,其牡丹酚具有抗炎、镇痛、降压、抑茵和解痉等作用。据研究成果披露:“丹皮”还有13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抗癌物质。古时候对“芍药”和“牡丹”的区分并不十分清楚。如郑樵认为“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③芍药仅此一名而已,而牡丹名称甚多,如木芍药、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④这即是说牡丹最初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自古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而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本草纲目》解释:“牡丹以色丹者为佳,虽结籽而根生苗,故谓之牡丹。”《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佳”。丹皮的使用量很大,国内每年的需要量在250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为50万公斤。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上卷),

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252页

① 任双玲:《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座城和一种花的文化解读》,《大河报》2008年04月23日。

② [清]顾仲著:《养小录》。

③ [南宋]郑樵:《通志》。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他著述等身,但流传不多,仅《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和《通志》等。 ④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

1998年5月1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洛阳牡丹园文化景观

1998年5月1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洛阳牡丹园文化景观(照片为2015年11月27日翻拍)

宋才发:河南洛阳牡丹文化景观探讨

河南洛阳牡丹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100081)

洛阳是仅次于西安的一座历史古城。早在隋唐盛世时期,洛阳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伊落盆地,这里群山环绕,土地肥沃,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富饶。再加上地理形势十分险要,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实属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为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洛阳城的兴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人称洛阳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①。《史记·周本纪》载周公论洛阳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②因而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所谓“九朝”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在这里建立的王朝众多,二是说这里曾有9个王朝。第一种说法不确切,第二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据有关史料记载,实际上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诚如《洛阳古都赋》所云:“控驭八极,堡垒四固,中华文明之本原,炎黄发祥之渊薮,毓秀之灵,膏腴之属。蓊郁丹露,清泉白雾,青岩沁水,紫霞彩幕。洛水潋滟之波,邙山苍翠之覆;凝虹霁于风前,散霭云于雨疏。虽流风布霜,俯侵植物,而暖阳融雪,烊化草木。盖以浩气鹏举,冲霄乎敢借天宫之煌,聊做人间之都也矣!”“若夫斯地悠久,上及远古,考究发掘,轩辕追溯。青要之山,黄帝密都;偃师之亳,帝喾诏出。《竹书纪年》③,巾帛纪录,太康居之斟鄩,羿、桀继之至复。夏青铜于二里,见紫陶于遗筑,有宫阙之宏伟,并台基之夯土,想技艺之发达,镜偌大之铜铸,掘水井之汲水,能工艺之制骨。俟夫商汤为王,继西毫而京都,嗣延续而承古。”④

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指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记载表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仅就这一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后来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譬如,“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⑤至此;“三班”⑥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王学荣、郑德玲:《古都振兴事 请君看洛阳》,《大陆桥视野》2005年第6期,第4页。

② [汉]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5页。

③《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官修史书,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魏国直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的历史,在西晋时期发掘得到。由于是写在竹简上,并且采用的是编年体,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竹书纪年》。

④ 金学孟:《洛阳古都赋》,2006年12月24日。笔者在参观洛阳博物馆时,获得《洛阳古都赋》打印稿。 ⑤ [汉]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一事。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篇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聃”。

⑥ “三班”指班彪、班固、班昭三人。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无一不得益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①学生逾3万人,创当时的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三都赋》②名声之噪,曾使得“洛阳纸贵”;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颢、程颐二兄弟,建安七子③,竹林七贤④,金谷二十四友⑤等,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再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诸多千古绝唱。洛阳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⑥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曾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东周礼乐,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道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魏晋文学”也是在此兴盛。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给洛阳留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再譬如,龙门山的东山,古代名叫“香山”,山上有座“香山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做官,退休之后就隐居在香山寺中,同一群朋友在香山组织了一个“香山九老诗社”,并且把各人的姓名、年龄、相貌一一刻在石头上,名为“九老图”,大家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十分有趣。公元846年白居易死于香山,他的子孙依据遗嘱,将他埋葬在香山北端的琵琶峰顶,墓前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唐少傅白公之墓”,还种了19株柏树和1棵枣树。洛阳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处。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洛阳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天工开物、造化天成。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用“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实在是恰到好处。当年著名画家程修己⑦善画牡丹,其笔下牡丹栩栩如生,甚得文宗喜爱。据说有一次文宗亲自看程修己作画,顺便问程:“如今京城写牡丹诗的人甚多,不知谁的诗句最佳?”程修己略作思索回答曰:“中书舍人李正封有两句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拍案叫绝:“好个‘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真称得起国色天香!”从此牡丹“国色天香”便家喻户晓。据《事物纪原》载,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赋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⑧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唯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她便下令烧死牡丹。枝干尽管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天,牡丹花反而花开更盛。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这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此诗确实真有,它系武则天于公元691年所作,并收录在《全唐诗》中。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则把这一故事写得栩栩如生。舒元舆《牡丹赋》的前面几句说:“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芳。不① “洛阳太学”自西汉至北朝历经数百年,它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奇葩。

② 《三都赋》是晋朝时期左思的作品。它们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和《蜀都赋》。历时10年所作,一时被传为经典。

③“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7位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④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7位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⑤ “金谷二十四友”是一个文学社团。这个社团几乎垄断了西晋文坛所有的“泰斗级”人物,如左思、潘岳、刘琨、陆机等。这些人的名字即使称不上如雷贯耳,至少也能令听者为之一振。

⑥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⑦ 程修己生于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卒于咸通四年(863年),广平郡(即洛州)人。他对晚唐宫廷画的发展,周昉画派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名画录》说:“高云、卫宪、程伯仪,并师周昉,尽造其妙。冠于当时。”

⑧ [唐]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①这就是说,武则天把自己家乡的牡丹移植于洛阳,“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②这自然是古人的公论。其实武则天写此诗,也并非真的要牡丹花开,而只是借此事树其天子的权威罢了。洛阳牡丹的发扬光大者,当推唐玄宗李隆基。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迁都洛阳,此后20年在洛阳度过11年。隋、唐以降,扛起“洛阳牡丹大旗”的当属宋朝一拨儿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兄弟俩皆出生于洛阳,当上皇帝后自然偏爱故乡,尽管都在汴梁,但置洛阳为“西京”。加上皇帝贵族、幕僚大臣多出自洛阳,故洛阳繁华并不亚于“东京”。宋大兴土木建筑宫城、皇城,同时令民间大修宅第园林,使得洛阳成为“中国园林之母”,而所有园林无一不栽培牡丹。在中国名花之中牡丹花朵硕大,花容艳丽雍容华贵,实在是超逸群芳。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100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属于名贵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都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一书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③意思是说,洛阳的民风民俗就是“喜欢花”。洛阳的野生牡丹,主要是白色的“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经过人工培植后,唐代出现了“黑色牡丹”(“军容紫”),宋代出现了“黄色牡丹”(“姚黄”等)、“绿色牡丹”(“欧家碧”)、“紫色牡丹”(“左花”等)和“复色牡丹”(“添色红”)。唐代洛阳人宋单父因种植牡丹有“幻世之绝技”,被尊为“花师”④;欧阳修记述洛阳有位人称“门园子”的牡丹接花高手,复姓东门,他秋天接花,春天开花付钱,一株达五千钱,可见“牡丹经济”从宋代就肇始了⑤。“欧家碧”的创始人是洛阳的欧姓人家,欧家人用秘方制药埋于牡丹根下,牡丹花开就成浅碧色,“欧家碧”成为供奉朝廷的珍品。

牡丹是传递爱情之花。唐玄宗、杨贵妃与牡丹的故事甚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沉香亭赏牡丹”,“天子呼来不上船”⑥的李白醉写《清平调词三首》。据《杨妃外传》载,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杨贵妃等到沉香亭赏牡丹。遂命翰林学士李白进诗。李白援笔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⑦据说在这次赏花诗酒会上,唐玄宗亲自抚琴奏乐,李白要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而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在场一一介绍花品,其中就有出自洛阳的姚黄。《姚黄传》载:姚黄花出,众人惊叹美色,谓“此皇王之胄,奇种也。”遂进御沉香亭,玄宗赏花大悦,“所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盖实录云。”《诗经·郑风》中早有记载:“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此诗中的“芍药”即“牡丹”。因为在秦汉以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朱熹在《诗集传》中已道明,此诗写的是“三月上巳之辰”,“郑国之俗”⑧。郑国与周朝王城洛阳相邻,乃河洛之地也。“三月上巳”,即阳历4月中旬,正是牡丹盛开之时。因此现在看此诗,河洛男女相赠牡丹以示爱情,不亚于今天赠之“999朵玫瑰”。爱情之花也表现在《洛神赋图》上。洛神① [唐]舒元舆(791—835),浙江婺州东阳人,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所著《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一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

②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宋史·艺文志》以《牡丹谱》著录,而不称《洛阳牡丹记》。

③ [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

④ [唐]宋单父,字仲儒,洛阳人,唐代著名的牡丹栽培专家,柳宗元在《龙城录》中称他:“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色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他为牡丹的培育和发展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园艺大师。

⑤ 任双玲:《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座城和一种花的文化解读》,《大河报》2008年4月23日。

⑥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版,第433页。

⑦ 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⑧ [宋]朱熹:《诗集传》,《文选》卷四十六,李善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原本指伏羲的女儿宓妃,她守护着洛河,百姓们在洛阳东关专门建了一座“宓妃庙”,用以拜祭洛神。可是到了三国时代,洛神的故事又因曹植变了调。相传曹植与美女甄氏相爱,却被哥哥曹丕抢先娶走甄氏。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他听信郭贵妃谗言,赐甄后死。某年曹植沿洛河去他的封地,忽见甄后轻如云霓似的来到他身边,向他吐露一颗爱慕的心。曹植被感动得泪溢双腮,写下一篇仙女凡人相处的《感甄赋》。后来曹丕听说此事,派人索取《感甄赋》。曹植心中慌惧,改《感甄赋》为《洛神赋》。洛神的故事婉约动人,“出水洛神”也成了牡丹的芳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维系他们爱情的也是牡丹。据说杨贵妃爱往头上插花,在《长恨歌》舞台上,每当杨贵妃出场必是头簪牡丹花。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一诗中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①也就是说,当时人无分老幼喜爱簪花者不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洛阳八大景”园林就占去了两景。宋代名士邵雍说:“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②洛阳牡丹的兴盛与洛阳园林的兴盛密切相关,因有“名园”而种“名花”,因有名花而名园添色。司马光云:“欲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名园记》的作者、宋代名士李格非则进一步发挥道:“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③此言实在深刻。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牡丹文化”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有大量的是以“无形的”、“口头的”或者“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秦汉时牡丹以其药用而载入《神农本草经》,此后便形成了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戏剧、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画牡丹,使牡丹进入了绘画园地。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将牡丹移于西苑(今涧西区一带)之内,牡丹自此进入园林。唐代则将牡丹看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竟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宫廷寺观、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经十分普遍。唐代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篇妙辞。如《杜阳杂俎》载“唐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④,《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东都尊贤坊田令宅,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⑤唐代诗人辈出,据说收在《全唐诗》中就有牡丹诗500余首。这些诗描绘牡丹花姿、记述牡丹风俗、抒发赏花人感受各领风骚。诚如白居易所云:“戏蝶双舞看日久,残莺一声春日长。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⑥宋代比起唐代对牡丹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出版了一批研究牡丹的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其中,欧阳修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红、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阳敌。”⑦“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⑧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便流传开来。“洛阳文物”有着别的地方文物无法相比拟的牡丹图谱,其中建筑雕刻、墓室壁画尤为突出。再譬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关林、山陕会馆、潞泽会馆、吕祖庵等地,都有精美的牡丹雕刻。洛阳地区宋元时期绘有牡丹的壁画共有7块,其中,不乏牡丹山石图和牡丹仕女图上乘精品。其他如石刻、陶器、瓷器、铜镜的纹饰等,也都有称绝的牡丹。在中国古代的戏曲里,如果演员的服饰上没有牡丹图案,那是难以想象① [北宋]苏轼:《吉祥寺赏牡丹》。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② [北宋]邵雍:《春游吟》。吴丈蜀主编:《历代诗词曲佳句名篇大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③ 转引自徐晓帆:《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晚报》2006年4月17日。

④ [唐]苏鹗著:《杜阳杂俎》。见徐晓帆、刘翔:《牡丹品名故事》,《洛阳晚报》2008年4月25日。 ⑤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见邵如林:《帝城芳花魅力洛阳(之三) 》,《中国旅游报》2009年1月24日。 ⑥ [唐]白居易:《牡丹芳》。

⑦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品叙第一。

⑧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

的一件事情。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十分重视牡丹种植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建立了“牡丹花园”和“牡丹花坛”,并于1982年正式命名牡丹为市花。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的知名品牌。每逢花会,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景点以及各公园、牡丹园游人如织,宾馆、饭店旅客爆满,为此还专门增发了到洛阳的“牡丹专列”和飞机班次。各种活动此起彼伏,洛阳牡丹灯会、牡丹书市、全球华人顶尖歌手演唱的庆典晚会以及洛阳大型歌舞《河洛风》、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等,均成为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诚如《墨庄漫录》所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心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①这里所描述的“万花会”,也许就是现代洛阳牡丹花会的源头。

牡丹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王应麟曾着力渲染过牡丹的规模栽培,他说:“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②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的初始阶段。因为没有发现其他的相关史料记载,牡丹专家们大多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并以“洛阳牡丹甲天下”③的美名流传于世。北宋诗人欧阳修曾赋诗称赞洛阳牡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④南宋战乱时,洛阳1000余座名园被毁,牡丹西迁四川彭州;至明代安徽的亳州牡丹盛极一时;至清代山东曹州(菏泽)又兴起;如今洛阳牡丹再度声名鹊跃。洛阳牡丹不仅遍布祖国各地,而且意、德、法、日、美、荷、澳等国家,都有洛阳牡丹的身影。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中国牡丹种质资源,洛阳市牡丹研究所自1984年开始,对牡丹种植资源进行立项研究;对洛阳地区野生资源进行了详细普查,并调查了云南、甘肃、江苏、安徽、山东、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牡丹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同时对一些好的品种进行了引种。通过对从安徽、四川等地引进的栽培品种资源的研究,发现这些品种在洛阳生长良好,适宜大量繁殖。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还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经过对560平方公里土壤的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够有效地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在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的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⑤,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1330—1850年引入法国,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并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1826—1830年开始引进。为了掌握牡丹切实可行的盆栽技术,使牡丹便于销售并进入千家万户,洛阳市西苑公园、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于1983—1985年联合进行了牡丹盆栽的技术研究,总结出牡丹盆栽的培养土配比以及日常管理的技术措施,筛选出了适于牡丹盆栽的品种。“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支奇葩,牡丹盆景则更能体现其富丽堂皇,花大色艳的独有特色。目前洛阳市牡丹种植总面积1.6万亩,总株数4000余万株,牡丹品种总量达到1200多个,参与商品牡丹开发的牡丹企业40多个,催花牡丹基地30余个,催花牡丹面积6000余亩,牡丹生产专用日光温室200多个。年产商品牡丹种苗①

② [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 [南宋]王应麟:《海山记》(有时称之为《海记》) 。

③ 见《羊城晚报》1998年4月25日。

④ 见任双玲:《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座城和一种花的文化解读》,《大河报》2008年4月23日。

⑤ 朱晓娟:《牡丹缘何恋洛阳 独特“地脉”护花神》,《新民晚报》2004年4月20日。

1000万株,牡丹催花种苗100万株,年产催花牡丹22万盆。在牡丹系列产品方面,洛阳市已开发出以牡丹为特色的各种产品,有千枚个性化邮票、牡丹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茶、牡丹饼、牡丹宴、牡丹香熏、牡丹服饰等10余种。从市区到邙山、白云山基本上实现了牡丹自然花期的次第开放,花期可以从4月1日延长到5月中旬。洛阳国际牡丹园地处邙山之巅,占地380余亩,以洛阳牡丹精品为中心,汇聚国内外牡丹名优品种500多个,花期长达月余,是洛阳精品牡丹园之一。同时也是洛阳市区内花期最长、开花最晚的牡丹园①。在这里牡丹9大色系齐全,名优珍稀品种荟萃。有花王“姚黄”、花后“魏紫”、绿牡丹“豆绿”、黑牡丹“烟笼紫”、复色花“二乔”、三倍体牡丹“首案红”等珍稀品种,金黄色的牡丹“金阁”、“海黄”、“金岛”,墨红色的“中国龙”等色彩斑斓,鲜红的“火炼金丹”、“红宝石”、“太阳”、“芳纪”等耀眼夺目,充分展示出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的特点。

牡丹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量的研究成果证实牡丹全身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花瓣可食用,其味鲜美。据有关史料记载,牡丹花的食用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人们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如“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②其意是无论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花瓣和花粉可制作保健食品和饮料,又是调配高级化妆品的重要原料。菜谱中就有牡丹花银耳汤、牡丹花溜鱼片、牡丹花里脊丝和牡丹花瓣酒。这些以牡丹花为主的菜肴,不仅味美清爽细嫩,而且都有食疗的作用。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如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洛阳市已经申请获得牡丹精深加工方面的国家专利20余项,为牡丹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再譬如,牡丹的根皮是清热化瘀功效极高的良药。牡丹以根皮入药,药名为“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热病发斑、吐血、衄血、阑尾炎初起,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痛肿疮疖,其牡丹酚具有抗炎、镇痛、降压、抑茵和解痉等作用。据研究成果披露:“丹皮”还有13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抗癌物质。古时候对“芍药”和“牡丹”的区分并不十分清楚。如郑樵认为“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③芍药仅此一名而已,而牡丹名称甚多,如木芍药、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④这即是说牡丹最初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自古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而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本草纲目》解释:“牡丹以色丹者为佳,虽结籽而根生苗,故谓之牡丹。”《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佳”。丹皮的使用量很大,国内每年的需要量在250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为50万公斤。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上卷),

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252页

① 任双玲:《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座城和一种花的文化解读》,《大河报》2008年04月23日。

② [清]顾仲著:《养小录》。

③ [南宋]郑樵:《通志》。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他著述等身,但流传不多,仅《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和《通志》等。 ④ [北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

1998年5月1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洛阳牡丹园文化景观

1998年5月1日,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洛阳牡丹园文化景观(照片为2015年11月27日翻拍)


相关文章

  • 一 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
  • 一 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 (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岩石与矿物.自然灾变遗迹.山岳景 ...查看


  • 餐饮文化营销的困惑
  • 餐饮文化营销的困惑 餐饮文化营销是什么?如何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策划.开发餐饮文化营销?餐饮经营与文化怎样进行稼接?在我们的交流中,许多朋友对上述的问题都存在着一些困惑,认为餐饮与文化的结合点难以把握,感到文化这个东西太虚,做起来不知如何下手 ...查看


  • 郑州成为第八大古都后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
  • 第19卷第9期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Voll9.No.92005年9月 JOURNALOFCHENGDUCOLLEGE0FEDUCATION S印.2005 郑州成为第八大古都后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 董海伟1胡北明2 (1.四JIl大学旅游学院四 ...查看


  • 自驾游之河南中西部
  • 北京-焦作-济源-洛阳-郑州-新乡-安阳-白洋淀-易县-野三坡-北京(全程来回2000余公里)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辖4个市辖区.4个县.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2个县级市,即: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修武县.武陟县.温 ...查看


  • 河南省旅游景点
  • 河南 省旅游景点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 ...查看


  • 景观设计中的养生文化与温泉文化
  • 景观设计中的养生文化与温泉文化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浅述温泉与疗养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问题探讨. 关键词:温泉.疗养.规划.养生 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是全国著名的矿泉疗养胜地,是职工福利事业单位.位于有世界第二大温泉之称的汝州温 ...查看


  • 栾川鸡冠洞.蝴蝶谷一日游 年票价格:75元
  • 洛阳旅游年票作为方便市民游览洛阳地区旅游景点的优惠 套票,目前共可以参观洛阳旅游景点31个,并切在逐渐增加中, 今天,九旅网就为大家介绍下,洛阳旅游年票可参观的旅游景 点.年票办理方法请参考:洛阳旅游年票办理方法 1.龙门石窟(不含夜游龙门 ...查看


  •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 ...查看


  • 2013河南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真题
  • 2013年河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试卷(真题) 一.判断题 1.距今约80万年的北京人是中国猿人阶段的代表之一. 2.扬州漆器已有180多年历史,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国际礼品和重要出品产品,被誉为"真正的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