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锣鼓声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的结论。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鼓、锣、直尺、橡皮筋、音叉、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首先我来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回答的非常正确!看来呀,同学们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好学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王国,共同来研究声音!
板书:锣鼓声声
师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猜想。
二、进入新课,学生开始实验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1)请学生敲响锣,注意观察锣发声时的现象。
(2)学生开始使其它物体也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3)在鼓面上放几粒小豆子,敲鼓后,观察鼓面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敲敲,有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实验情况,互相交流,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物体动起来有关,物体不动,没有声音。”
3、学生继续使用更多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卡
(1)讨论分析: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出声音?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表格。
三、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自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1)讨论:根据这节课我们的实验,请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棒!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我们细心聆听各种声音,注意观察世界,才能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索其中的奥秘。
19、声音的旅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
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2、学生讨论、实验。 四、总结。
1、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
1、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
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三、玩“土电话”.
1、 讲述:大家的“土电话”都做好了,你准备怎么来打电话呢? 2、学生演示。
3、提问:刚才大家的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4、学生讨论。
5、带学生到操场做打电话的活动。
20、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2、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补步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减弱噪音的方法。 4、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
5、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与研究。 【教学准备】
各种发声的物体、有关噪音危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呢? 2、学生提出简单的假设。 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想办法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物体发出不同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2、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搜集现象。 3、记录实验的情况。 4、分析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三、了解哪些声音属于噪音,认识噪音的危害.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引导学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经历。
2、介绍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进一步认识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上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通过了解别人做科学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结:噪音的危害。 四、认识减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减少噪音的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2、调查活动:调配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弱这些噪音?
21、舞台灯光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3、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颜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4、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体验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愉悦,并初步认识科学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小组准备:手电筒、蜡烛、带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种不同颜色的纸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光的传播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文艺汇演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是什么样的吗?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说说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二、观察手电筒的光柱,搜集有关事实。 1、我们来看看手电筒的光柱有什么特点。
将教室里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学生将手电筒的光射向各个方向。
2、汇报。
三、画出手电筒的光的照射路线.
1、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吗? 2、学生讨论画手电筒光的照射路线的方法,并实际操作。 四、实验验证.
1、简单介绍实验方法,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 5、总结:说说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6、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进步认识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说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灯光是什么颜色的?舞台上的光又是什么颜色的呢?舞台上的灯光是怎么变换出那么多颜色的?
二、学生实验.
1、用彩色的纸和手电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仔细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记录现象。
三、活动:设计一美丽的舞台.
1、请你做一名灯光设计师,将我们的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学生活动,展示、记录。 四、实际运用.
(放映图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警车上的警灯;楼房周围、街道树上缠绕的彩灯;灯火通明的商场、工厂。说说这些灯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彩色的光?
五、学生讨论、汇报。
22、反射光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2、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23、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3、使学生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4、利用三棱镜分解阳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喷雾器、CD碟片、水彩笔、三棱镜。
2.挂图或电脑CAI:彩虹、七色光带的图和名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分析事实,提出假设.
1、讲述:同学们,大家见过自然界里美丽的彩虹吗?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彩虹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二、制造彩虹,实际观察.
1、我们来制造一个“彩虹”。简单讲述制造的方法。
2、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中,有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就是彩虹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和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但是不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提出假设之手,就要引导学生给予验证,而制造一个“彩虹”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将彩虹的形成与阳光和水联系起来。
三、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1、介绍三棱镜。
2、学生自己操作,分解阳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它是怎么形成的?
4、记录。
课题: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那么,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作出猜测: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根据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实验。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证明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4、启发思考,课后用大碗、平面镜、纸屏、水等材料进行研究。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收获。
18、《锣鼓声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的结论。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鼓、锣、直尺、橡皮筋、音叉、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首先我来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回答的非常正确!看来呀,同学们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好学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王国,共同来研究声音!
板书:锣鼓声声
师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猜想。
二、进入新课,学生开始实验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1)请学生敲响锣,注意观察锣发声时的现象。
(2)学生开始使其它物体也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3)在鼓面上放几粒小豆子,敲鼓后,观察鼓面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敲敲,有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实验情况,互相交流,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物体动起来有关,物体不动,没有声音。”
3、学生继续使用更多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卡
(1)讨论分析: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出声音?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表格。
三、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自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1)讨论:根据这节课我们的实验,请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棒!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我们细心聆听各种声音,注意观察世界,才能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索其中的奥秘。
19、声音的旅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
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2、学生讨论、实验。 四、总结。
1、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
1、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
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三、玩“土电话”.
1、 讲述:大家的“土电话”都做好了,你准备怎么来打电话呢? 2、学生演示。
3、提问:刚才大家的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4、学生讨论。
5、带学生到操场做打电话的活动。
20、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2、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补步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减弱噪音的方法。 4、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
5、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与研究。 【教学准备】
各种发声的物体、有关噪音危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呢? 2、学生提出简单的假设。 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想办法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物体发出不同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2、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搜集现象。 3、记录实验的情况。 4、分析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三、了解哪些声音属于噪音,认识噪音的危害.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引导学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经历。
2、介绍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进一步认识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上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通过了解别人做科学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结:噪音的危害。 四、认识减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减少噪音的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2、调查活动:调配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弱这些噪音?
21、舞台灯光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3、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颜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4、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体验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愉悦,并初步认识科学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小组准备:手电筒、蜡烛、带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种不同颜色的纸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光的传播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文艺汇演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是什么样的吗?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说说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二、观察手电筒的光柱,搜集有关事实。 1、我们来看看手电筒的光柱有什么特点。
将教室里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学生将手电筒的光射向各个方向。
2、汇报。
三、画出手电筒的光的照射路线.
1、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吗? 2、学生讨论画手电筒光的照射路线的方法,并实际操作。 四、实验验证.
1、简单介绍实验方法,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 5、总结:说说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6、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进步认识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说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灯光是什么颜色的?舞台上的光又是什么颜色的呢?舞台上的灯光是怎么变换出那么多颜色的?
二、学生实验.
1、用彩色的纸和手电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仔细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记录现象。
三、活动:设计一美丽的舞台.
1、请你做一名灯光设计师,将我们的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学生活动,展示、记录。 四、实际运用.
(放映图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警车上的警灯;楼房周围、街道树上缠绕的彩灯;灯火通明的商场、工厂。说说这些灯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彩色的光?
五、学生讨论、汇报。
22、反射光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2、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23、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3、使学生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4、利用三棱镜分解阳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喷雾器、CD碟片、水彩笔、三棱镜。
2.挂图或电脑CAI:彩虹、七色光带的图和名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分析事实,提出假设.
1、讲述:同学们,大家见过自然界里美丽的彩虹吗?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彩虹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二、制造彩虹,实际观察.
1、我们来制造一个“彩虹”。简单讲述制造的方法。
2、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中,有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就是彩虹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和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但是不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提出假设之手,就要引导学生给予验证,而制造一个“彩虹”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将彩虹的形成与阳光和水联系起来。
三、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1、介绍三棱镜。
2、学生自己操作,分解阳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它是怎么形成的?
4、记录。
课题: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那么,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作出猜测: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根据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实验。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证明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4、启发思考,课后用大碗、平面镜、纸屏、水等材料进行研究。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