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

  在集中营里,面对纳粹的威逼,索菲被迫作出痛苦抉择――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则将送进焚尸炉。可是,两个孩子都未能存活下来。而这段残酷的血色记忆,从此成为终生折磨着索菲的心魔。战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地尝试开始新生活,也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戕害和阴影。最终她因不能摆脱噩梦般的回忆而自杀。   这就是二战电影《索菲的抉择》。这部作品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让战争贩子们在人类正义的谴责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面壁反省,彰显出文学艺术的巨大心灵穿透力。   可以反思,这些年同样作为二战中深受法西斯之害的国家,我们除了对日本右翼一波接一波地抗议、声讨,是否曾扪心自问,中国产生了多少像《索菲的抉择》这样经典的抗战文艺作品,让那些逃避战争罪责的日本人也受到震撼、心服口服呢?   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恢宏巨著的结尾却是那么意味深长:“好了,葛利高里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葛利高里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了。这就是暂时还是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了。”   在这个打动人心的结尾,作者肖洛霍夫情不自禁对葛利高里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的同情。伟大的战争文学,表现的正是这种超越阶级之上的历史变幻,命运沧桑,以及人类遭遇的精神困境。经典的战争文学从不怕传达复杂矛盾的情感,甚至越复杂越矛盾,才越能带给读者长久深入的思考。   谁能想到,围绕《静静的顿河》的这个结尾,曾经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有一次,斯大林向肖洛霍夫问到葛利高里的最后命运:“他什么时候会成为布尔什维克?”肖洛霍夫坚定地回答:“我很想劝说葛利高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不想入党。”   苏联文坛无数人要求肖洛霍夫在作品中“介绍”葛利高里入党,这是主流意识的一致呼声。但肖洛霍夫深知,那样一来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将受到无情阉割,作家即使在最细小的地方撒了谎,他也将失去读者的信任。正是肖洛霍夫如此执著的坚持,《静静的顿河》才得以成为世界经典,而非歌功颂德的速朽之作。   可对于我们的战争文学来说,这种深层次触及灵魂反思战争的作品,你能数出几部来呢?   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着重突出战争对儿童的伤害摧残,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影片结尾,伊万被绞死的镜头那么震撼人心:德军死亡档案里伊万的照片飘下黑黑的地下室,镜头变幻出伊万仇恨的眼神,跟着出现刑具、绞索、伊万倒滚地上的头部特写。伊万临死前的眼神触动生命最后的珍贵记忆,美好童年,游戏追逐,鲜花遍地……   而在一些国产影片中,我们的小英雄往往显得过于成熟、冷静。至于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心灵戕害(不管是敌人还是我们自己),似乎未见作家(编导)有所着墨。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把主人公塑造得像蜡像一般圣洁,最终也会跟蜡像一样苍白。   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我们是时候梳理反省一下中国的战争文艺创作了。要防止滥制更多“抗战雷剧”般的肤浅之作,除了体制要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还需要努力发掘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与普适价值之间的思想交集,不断提升战争文学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如果要在更大坐标上讲述好中国故事,就应该重温一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同行们的谆谆告诫:一位作家的内心里如果没有怜悯、自尊、同情这些“古老的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因为“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或同情的胜利。他不是为遍地白骨而悲伤,所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   (摘自《南方周末》)

  在集中营里,面对纳粹的威逼,索菲被迫作出痛苦抉择――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则将送进焚尸炉。可是,两个孩子都未能存活下来。而这段残酷的血色记忆,从此成为终生折磨着索菲的心魔。战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地尝试开始新生活,也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戕害和阴影。最终她因不能摆脱噩梦般的回忆而自杀。   这就是二战电影《索菲的抉择》。这部作品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让战争贩子们在人类正义的谴责面前,不得不低头认罪,面壁反省,彰显出文学艺术的巨大心灵穿透力。   可以反思,这些年同样作为二战中深受法西斯之害的国家,我们除了对日本右翼一波接一波地抗议、声讨,是否曾扪心自问,中国产生了多少像《索菲的抉择》这样经典的抗战文艺作品,让那些逃避战争罪责的日本人也受到震撼、心服口服呢?   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这部恢宏巨著的结尾却是那么意味深长:“好了,葛利高里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幻想的那点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站在自家的大门口,手里抱着儿子。这就是葛利高里生活中剩下的一切了。这就是暂时还是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了。”   在这个打动人心的结尾,作者肖洛霍夫情不自禁对葛利高里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的同情。伟大的战争文学,表现的正是这种超越阶级之上的历史变幻,命运沧桑,以及人类遭遇的精神困境。经典的战争文学从不怕传达复杂矛盾的情感,甚至越复杂越矛盾,才越能带给读者长久深入的思考。   谁能想到,围绕《静静的顿河》的这个结尾,曾经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有一次,斯大林向肖洛霍夫问到葛利高里的最后命运:“他什么时候会成为布尔什维克?”肖洛霍夫坚定地回答:“我很想劝说葛利高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不想入党。”   苏联文坛无数人要求肖洛霍夫在作品中“介绍”葛利高里入党,这是主流意识的一致呼声。但肖洛霍夫深知,那样一来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将受到无情阉割,作家即使在最细小的地方撒了谎,他也将失去读者的信任。正是肖洛霍夫如此执著的坚持,《静静的顿河》才得以成为世界经典,而非歌功颂德的速朽之作。   可对于我们的战争文学来说,这种深层次触及灵魂反思战争的作品,你能数出几部来呢?   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着重突出战争对儿童的伤害摧残,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影片结尾,伊万被绞死的镜头那么震撼人心:德军死亡档案里伊万的照片飘下黑黑的地下室,镜头变幻出伊万仇恨的眼神,跟着出现刑具、绞索、伊万倒滚地上的头部特写。伊万临死前的眼神触动生命最后的珍贵记忆,美好童年,游戏追逐,鲜花遍地……   而在一些国产影片中,我们的小英雄往往显得过于成熟、冷静。至于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心灵戕害(不管是敌人还是我们自己),似乎未见作家(编导)有所着墨。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把主人公塑造得像蜡像一般圣洁,最终也会跟蜡像一样苍白。   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我们是时候梳理反省一下中国的战争文艺创作了。要防止滥制更多“抗战雷剧”般的肤浅之作,除了体制要提供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还需要努力发掘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与普适价值之间的思想交集,不断提升战争文学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如果要在更大坐标上讲述好中国故事,就应该重温一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同行们的谆谆告诫:一位作家的内心里如果没有怜悯、自尊、同情这些“古老的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因为“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或同情的胜利。他不是为遍地白骨而悲伤,所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   (摘自《南方周末》)


相关文章

  • [母亲节作文]别样的母亲节
  • 期中考过后,我的成绩全班最差.看着班上每个同学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只能将头扭向一边,透过教室明亮的玻璃窗,看着自由自在飘过的浮云,我感到其实我应该是它们的旅伴. 我想,看来我真的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坏学生了,我默默无语的走着,回到家,我掏出钥匙打 ...查看


  • 观后感的一般写法
  • 电影观后感的一般写法 第一. 先简要的介绍剧情. 第二. 从中选择些个你感兴趣的或感动的情节来议论或评价 , 确立你的中心.(这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 由以上选择的情节,根据你跟剧中人相似点,联系你自己 的经历或接触的人,通过描写记叙来丰富 ...查看


  • 2005-2013年作文分析
  • 2011长沙中考作文题目:两个题都要求张扬个性 今年长沙中考的作文题还是采取命题和半命题形式,分别是<给自己一个拥抱>和< __ ,是我的一张名片>,由考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 明德中学的考生文宇选择了第一个,她写的是 ...查看


  • 夜书所见15
  • 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 临江市贾家营学校 于海双 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迷惑,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听了上海骨干教师的语文课和他们的讲座 ...查看


  • 挽回爱情最感人的话
  • 挽回爱情最感人的话 对不起.我真的好爱你.我不想失去你. -个人-生可以爱上很多人的,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以前的伤痛其实是-种财富,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回家的路上我哭了,眼泪再一次崩溃孓.无能为力这样 ...查看


  • [送行]教学设计
  • 九.送 行 比尔博姆 教材简析: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教学目标: ...查看


  • 那一次,我流泪了
  • 尚禹含 人的泪水不是轻易流下来的,到了该流的时候又无法控制,泪水真是一个怪怪的东西. 那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搬开了小学最后一次的新年联欢会.在联欢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萤火虫>我们背上美丽的翅膀,为同学们表演了精彩 ...查看


  • 第二课冰淇淋的眼泪
  • 第二课 冰淇淋的眼泪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自学本课的25个词语,要求回肚.懂意思.重点掌握"犹如.置.安慰.劝告. 似乎.毕竟.稍微.号召.正式.迷惑.偶然.尝.无意"等 ...查看


  • 羚羊木雕导学案
  • 第三课 羚羊木雕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是一篇小说,内容情节直刺现实生活,人物心理刻画深刻, 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同学甚至现实生活中可能就遇到过类似的事件,当纯真的友谊遭遇残酷的生活现实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不知该如何选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