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普希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7—20题。(14分)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即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普希金许多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酒吧间捧起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我想,更不会有人痴情而耐心地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了。

  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音乐四起,爵士鼓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在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雨雪飘飞的日子,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雨,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的意境中。

  而这一个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连遭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专门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守在普希金的身旁,度过他的残烛之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忘记了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毁掉了美好的事物,当然更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而年轻人漠视那段悲惨的历史,只沉浸在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里,哪里会有老翻译家那份深厚的情怀,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他的诗感发了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计算器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再到普希金像的正面,我的心蔓像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人们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塑像旁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作者提到,相对于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岳阳路上的普希金铜像是可看可不看的,因为前者比后者名气盛,影响大。

B.文章第四段“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一句,是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

C.莫斯科的普希金塑像屹立了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上海的普希金塑像却曾经毁在我们自己手中。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本文主题。

D.老翻译家坚守在普希金像的身旁,是出于对普希金及其诗作的热爱,他成为孤独的普希金唯一的安慰。

E.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使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而饱满,既有无奈、痛苦,又有遗憾、忧虑。

【小题2】解说文中划线句 “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所表达的含义。

【小题3】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

【小题4】文中所反映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评论。

阅读答案:

【小题1】CE

【小题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精华自己的灵魂。

【小题3】(1)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

(2)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

(3)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

(4)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

【小题4】所举之例只要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可,如对名人故居的无知,对文学名著的远离等等。评论针对性要强,要正确。语言表达要通顺。

解析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7—20题。(14分)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即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普希金许多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酒吧间捧起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我想,更不会有人痴情而耐心地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了。

  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音乐四起,爵士鼓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在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雨雪飘飞的日子,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雨,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的意境中。

  而这一个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连遭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专门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守在普希金的身旁,度过他的残烛之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忘记了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毁掉了美好的事物,当然更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而年轻人漠视那段悲惨的历史,只沉浸在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里,哪里会有老翻译家那份深厚的情怀,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他的诗感发了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计算器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再到普希金像的正面,我的心蔓像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人们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塑像旁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作者提到,相对于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岳阳路上的普希金铜像是可看可不看的,因为前者比后者名气盛,影响大。

B.文章第四段“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一句,是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

C.莫斯科的普希金塑像屹立了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上海的普希金塑像却曾经毁在我们自己手中。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本文主题。

D.老翻译家坚守在普希金像的身旁,是出于对普希金及其诗作的热爱,他成为孤独的普希金唯一的安慰。

E.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使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而饱满,既有无奈、痛苦,又有遗憾、忧虑。

【小题2】解说文中划线句 “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所表达的含义。

【小题3】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

【小题4】文中所反映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评论。

阅读答案:

【小题1】CE

【小题2】对于过去那段践踏、毁灭文化的沉重历史,人们轻易地忘掉。人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和对金钱的追求中,没有人愿意在痛苦的磨砺中精华自己的灵魂。

【小题3】(1)上海街头的普希金塑像无人拜谒。

(2)普希金的诗作无人阅读。

(3)普希金所象征的高雅文化、美好、崇高的精神备受冷落。

(4)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落普希金这种现象的否定态度。

【小题4】所举之例只要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可,如对名人故居的无知,对文学名著的远离等等。评论针对性要强,要正确。语言表达要通顺。

解析


相关文章

  • 孤独普希金肖复兴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孤独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有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 ...查看


  • 孤独的普希金--答案
  •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 ...查看


  • 一朵小花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朵小花   彭 程 普希金写过一首题为<一朵小花>的短诗,十分耐读.面对几片夹在书页中已经枯干的花瓣,诗人浮想联翩:①它是什么时候.被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手摘下来的?②它被夹在书中,是纪念一次温存的聚会, ...查看


  • 语文必修3(苏教版)2-3-2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 第2课时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研习梳理 [字词梳理] 1.正音 姊妹( ) 枷锁( )覆亡( ) 旌旗( ) .... 下锚( ) 手臂( )枕头( ) ... 答案:姊zǐ,枷jiā,覆fù,旌jīnɡ, ...查看


  • 雪花,春天的邮戳阅读答案
  • 雪花,春天的邮戳 朱成玉 ①我相信雪花是春天的邮戳.(A)她贴着我的额头,附着我的耳畔,与我耳鬓厮磨,然后瞬间融化.雪花匆匆的来去,只为提醒我,春天的幕布已经拉开. ②但他对雪却厌恶至极.他是一个小饭馆里的服务生.我听见他向着天空咒骂,仿佛 ...查看


  • [雪花,春天的邮戳]阅读答案 1
  • 雪花,春天的邮戳 朱成玉 ①我相信雪花是春天的邮戳.(A)她贴着我的额头,附着我的耳畔,与我耳鬓厮磨,然后瞬间融化.雪花匆匆的来去,只为提醒我,春天的幕布已经拉开. ②但他对雪却厌恶至极.他是一个小饭馆里的服务生.我听见他向着天空咒骂,仿佛 ...查看


  • 普希金 | 娜塔丽娅,是我的第一百一十三次爱情
  • 为了妻子与士兵决斗而死的普希金,可谓是个情种.然而他不仅痴情,还是个多情人士,他写给妻子的"娜塔丽娅--是我的第一百一十三次爱情",其实并不夸张. 普希金一生经历过多少次爱情呢?有过多少情人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尽管有人 ...查看


  • 俄罗斯童话研究(一)--普希金之前的童话
  • 如何t视文本阅读 这 节课老师也很注 意文本阅读 ,凡有学生拿 捏不准的地方 ,就要求 学生 反复地读.但 是,反反复复地指名 学生读文章就是重视文本阅读吗?要是学生 一 . 息社会,人们 都热衷于快餐式 的阅读 ,甚至预言读 图时代的开始 ...查看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789年级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阅读 1 散步 2 秋天的怀念 3* 羚羊木雕 4*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荷叶 母亲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从生活 中学习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6 我的老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