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的思考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从大学扩招后逐年越趋严峻,“读书无用论”的卷土重来,大学的教育已受到众人的质疑。然而大学之所谓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在这块目光短浅的只为大学生谋求职业的敲门砖上,教育既是教书,更是育人。关注人的本质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大学生,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突出了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包括有终身性、独立性、全面性与个体性四个显著特征。大学教育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让其学会学问,逐渐完善其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以及整个人生历程中独立自主地面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不尽人意,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而且高校也不容忽视相应教育措施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素质人的发展

目录

前言„„„„„„„„„„„„„„„„„„„„„„„„„„„„„„„„„„„...3

1. 可持续发展素质之内涵„„„„„„„„„„„„„„„„„„„„„„„„„„„3

1.1素质教育„„„„„„„„„„„„„„„„„„„„„„„„„„„„„„„„.3

1.2可持续发展„„„„„„„„„„„„„„„„„„„„„„„„„„„„„„„.4

1.3可持续发展素质„„„„„„„„„„„„„„„„„„„„„„„„„„„„„.5

1.3.1终身性„„„„„„„„„„„„„„„„„„„„„„„„„„„„„„„„..5

1.3.2独立性„„„„„„„„„„„„„„„„„„„„„„„„„„„„„„„„..5

1.3.3全面性„„„„„„„„„„„„„„„„„„„„„„„„„„„„„„„„..6

1.3.4个体性„„„„„„„„„„„„„„„„„„„„„„„„„„„„„„„„..6

2. 目前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现状„„„„„„„„„„„„„„„„„„.......7

3. 如何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7

3.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7

3.2认识自我,清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7

3.3知行一致——自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8

3.3.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8

3.3.2构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8

3.3.3学会管理时间——为自身发展争取自由时间„„„„„„„„„„„„„„„„..9

3.4高校改革不容忽视的措施„„„„„„„„„„„„„„„„„„„„„„„„...10

3.4.1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培养„„„„„„„„„„„„„„„..10

3.4.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10

4. 结语„„„„„„„„„„„„„„„„„„„„„„„„„„„„„„„„„„..10 参考文献„„„„„„„„„„„„„„„„„„„„„„„„„„„„„„„„„.13 英文摘要„„„„„„„„„„„„„„„„„„„„„„„„„„„„„„„„„„„„„„.. 14

前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从大学扩招后逐年越趋严峻,一方面大学生找不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读书无用论”悄然卷土重来,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形

象已被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经济情况不景气的家庭来说,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投资已经失去了信心,在如此现实的问题面前,大学的教育已受到众人的质疑:读大学是否值得?然而大学之所谓大学,大学的教育不仅是教书,并不只是教育会学生做事,更是育人,更关注的是人之为人,而且是大学生“成人”之人的本质发展。如果把大学的教育看成仅仅是一种工具,一块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那就曲解了教育的本质,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就业难的问题也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培训学校来说,这也正确,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和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1]可见大学培养出来的真正人才应当不仅要具有就业能力,以便在将来可以有能力找到饭碗, 而且还有能力找到新的饭碗、更好的饭碗;不仅学会“道学问”,获得专业素质,而且懂得“尊德性”,能自觉提高自我修养,不断健全自我人格;不仅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历程中适应不断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与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是青年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个人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段。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整个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大学阶段的教育将会影响到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其整个生命历程,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使其在将来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应当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

1. 可持续发展素质之内涵

1.1素质教育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狭义素质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狭义的素质是素质的本义,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即“后天发展的主体可能性”。而广义素质是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2]。广义素质着重表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认识与社会实践而获得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与知识,内化于个体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可见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一般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品质,是人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后天的内在素养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的行为组成,行为的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因为它是暂时的,偶然的;而从优秀行为养成的优秀习惯才是一个人的真正优秀。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养成优秀习惯的教育,是有益于学生一生的终身受用的教育。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并难以维计的情况下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牺牲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类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片面地追求物质经济增长的单一模式,造成了环境的过度污染,资源急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愈加激烈,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观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 其主要目的是警醒人类在谋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试图通过在空间上横向协调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从而达到实现人类与自然双方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和进化发展。

从狭义上说,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阴影,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的本质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片面化或异化,这种仍属于传统模式的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与自我实现。大学的教育必须克服这种服鼠目寸光的人才培养观念,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应当立足于人的长远利益的发展,统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发展,达到人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以便适应今天这个更加可变世界的发展,实现自身在整个人生历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会影响到自身的后续发展,又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1.3可持续发展素质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高,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实现的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3.1终身性

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可持续性是与人的发展的终身性需要是一致的。从时间和目的上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不局限于受教育阶段或人生的某些阶段,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成长过程,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追求人的发展的最大化。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才,就是让其在使用期上具有跨段性、长效性的特点,而不只是适应某个阶段的应急补缺需要。大学阶段受的教育会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其整个生命历程,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接受教育而获得的个人素质都是为整个人生历程的发展作铺垫。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在校学习、生活的目标在于未来的发展,是在为未来蓄势而待发的;必须以自己的未来定位作为标尺来为现在做决策,学会果断取舍,有的放矢地放弃某些背离长远价值的短期利益;必须树立长远目标与远大理想,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深谋远虑。

1.3.2独立性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大学生就是培养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在将来能够离开学校老师与父母这两支拐杖后可以独立学习和照顾自己,在未来社会中可以运用自己的所获综合素质来独自处理问题。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逐渐趋向成熟,从对他人的依赖到学会独立生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健康、成熟的具体体现。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成功,在个体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今后的一生中,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成绩重要。独立生活能力是个体成长中重要的基础因素,它包括着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它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足之基础。奥地利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说过:“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3]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个体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在他自己走上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这既是一个家庭的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需要。

1.3.3全面性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以个体自身的全面综合素质的获得为基础。保罗·朗格朗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合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些成分中没有一个能够或者应该被孤立,每一个成分都互相依赖”[4]。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更莫过于此,素质是由各种素质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综合整体的素质,其各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某一素质发展的良好与否会影响其它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大学生只有在获得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会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逐渐实现人的个性的完善、和谐与臻美,实现人对于“人性”的全面占有,而非人的片面发展或人性的部分占有。马克思认为人的的本性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各种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性的整体发展。人的素质即是人的本质、本性,因此人的素质也应当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心理素质三个层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应当兼顾到人的素质三个层次的协调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意志、道德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3.4个体性

尊重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是尊重个体差异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说,个性即其人。个性是人的完整性的尺度,个人的完整性是个性的完整性,这意味着人个性的独一无二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会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并非以生物基因的形式在人出生时就储存在人身上,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历个体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即是说,人的个性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而然环境条件下,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步内化、凝聚、积淀在人身上的素质。 由于个性的具有特殊性,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与品格等素质,如果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毫无差别地以固定不变的教育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那么必然会限制其个人的发展空间,压抑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力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可持续素质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的差异,使主体获得对其自身的调控能力,实现主体对自身及其活动的自由支配。

2. 目前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现状

可持续发展观出世后,虽然我国对于大学素质教育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学术上也纷纷对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涉及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时指出:“如何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的矛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等。但高校在执行这些政策时,因没有动真格,而见不到真章。因此,目前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水平仍然停滞不前,主要表现有:(1).缺乏理想与信念,忧患意识不强,功利性导向过重,(2).专业面窄,心理素质低,抗挫折能力弱,缺乏自主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1).相对高中来说,大学生在学校享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自觉,但受到高中的以应试为目的、压抑人性教育的束缚,进入一个新的相对比较自由的环境后,部分学生自觉性不高,会错误地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一劳永逸,因而大学期间可以尽情地放任自流,任意地消磨时间,挥霍青春;对自我认识不清楚,没有理想,不思进取;缺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眼光的前瞻性;(2).长期深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我国大学教育仍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身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非智力,重专业轻素质的片面化教育现象,大学人才的培养观念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革;(3).大学教育目标过于市场经济化、功利化,在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的道德伦理的教化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如何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

可持续发展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终身性、独立性、全面性、个体性四个特征是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根本体现,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那么在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来,真正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大学生本人的自我教育与高校教育措施的相应改革两个主体方面入手来提出培养方案。

3.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由探索到定向的重要时期,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同每个大学生的持续发展相辅相成[5]。只有树立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才能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才有执着求索、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才不会挥霍青春,才会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未雨绸缪而不懈奋斗。

3.2认识自我,清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认识自我,清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因素作出评价,不断发现自我潜能并结合个人发展目标和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和自我充实的过程。目前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其本质上说是找不到他们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所谓理想的工作是个人志愿从事的,工作要求在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胜任,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获得成就感的工作。部分学生找到工作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缺少关注真正的自己,没有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尽早地进行规划,导致毕业后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是告大学生知在大学阶段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更早更好的了解真正的自我,以便在求职过程中减少盲目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3.3知行一致——自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3.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的一份报告。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即使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21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门或者一套课程可以供未来使用或可供终生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学习”

[6]。大学生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为适应时代发展做好思想保证,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3.2构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要正确处理好知识的博与专的关系,应该遵循“始于约、进而博、由博返约、由约而专、由专而深”的学习知识次序。大学生应该从专业基础知识开始,对于文科生,在阅读时尤其要重视从经典的入手,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吸取其它学科知识,通过跨专业的学习,既可以避免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又可以增长阅历、开阔视野,博学多识而通晓多科之学之后,再精究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加深刻透彻理解专业知识,才能算是真正有专攻。可是,有些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他们过于在乎专业理论,这不但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也缩小了日后择业的范围,限制了自己的未来发展空间;另外还有些大学生忽略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博而不精,不专于某科而无重心地流于散漫,不能深透,结果缺乏专业技能,难以立足于社会。当今世界,人才的定位应当是“全面+ 专长”式的,即知识全面,而且在某一方面又有建树。只有知识全面了,在某一方面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同时,从教育角度看,学生的个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缄默知识)。显性知识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是可以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依赖于个人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而形成于个体的潜在素质中的知识。它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信仰、价值体系组织文化、团队的默契等形式存在来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是高度人体内化的知识,是不易言传,只能意会,别人难以模仿的。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有句极为精炼概括的认知命题,即“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就表明了缄默知识优先于显性知识[7]。然而大学教育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观支配,重视向学生单面地传授显性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人化,同时大学生只看中重显性知识的记忆,而轻视思维能力的构建,尤其是创新思维,导致部分学生发展不佳,就业时缺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这正如波兰尼所认为的: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这种理智控制能力既是心灵的隐性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面上都起主导性作用[8]。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要亲身参加有关实践。在教学中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学会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从而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也就是使有关知识真正能深入人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自身隐性知识学习与培养。

拥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获得能力,而大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得必须从事实践活动,如记忆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各种能力之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它是获得其它能力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环境瞬息万变,各种知识与信息不断膨胀与分化,个体要想适应与驾驭现在和未来,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指随着外界的变化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能够不断地对新知识的即时吸收、分析和加工,迅速的更新与创造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意味着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此,学会学习是大学生首要的学习内容。

3.3.3学会管理时间——为自身发展争取自由时间

学会管理时间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时间不多,学会管理时间可以提高学习,同时可以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得可为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提供保证。大学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紧急的,一类是重要的。根据帕累托法则,紧急的事情约占80%,但创造的价值仅占20%,其它80%的价值是由占20% 的重要事情创造的[9]。“80/20”原理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事情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事情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事情,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因此,大学生只有学会判断“重要性”事情与“紧急性”事情,适当取舍,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3.4高校改革不容忽视的措施

3.4.1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培养

按照美国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解释,情商包含五种能力:(1)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2)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3)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4)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5)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10]。高校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基地,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情商教育,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服务,帮助他们走向事业的成功,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 通过一定的课程改革,设立情商教育必修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情商。在实

践教学课堂上充分学生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懂得与人沟通,增强团结合作精神。一个高情商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情绪,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直面人生,正视挫折、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心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心理健康保证。一是要营造一个奋发向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环境;二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三是要积极引进心理学优秀人才,开展校园心理咨询,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带来的负面影响。

3.4.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作为发展的主体,既有作为人的普遍性的类特性,也有成为其人的特殊性。教育的在总体的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既关注社会又重视个人,但教育的根本是实现人的发展,大学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富于个性地发展。所以高校要改变一些“大一统”的教学与课程制度,对学生整体而言,要有基本统一的要求和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是统一的要求和内容要在学生身上使之个体化,不应该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4.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借助对大学生可持续素质的培养,试图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认识人性、自然,社会;如何克服人的不足,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对待别人、自己、自然以及社会事物;形成一种独立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他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 [2] 万福绪《大学素质教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70-71、5

[3] 笪学军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状况分析与对策[J] 黑河学刊 2009 (1)

[4]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 北京:华厦出版社,1988

[5] 蒋晓虹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J] 山东经济 2002 (6)

[6] 姜代武张超浅议终身教育理念http://www.jlrtvu.jl.cn/xb/file.asp?fileid=2009315012

[7] 吴亚芬项国雄邓婧大学生个人知识缺失性分析-从知识结构分析当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的缺失[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6)

[8] 张香敏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取 [J] 煤炭高等教育 2005(2)

[9] 苗春霞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培养策略 [J] 煤炭高等教育 2009(2)

[10] 朱影王凤辉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种途径 [J] 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从大学扩招后逐年越趋严峻,“读书无用论”的卷土重来,大学的教育已受到众人的质疑。然而大学之所谓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局限在这块目光短浅的只为大学生谋求职业的敲门砖上,教育既是教书,更是育人。关注人的本质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大学生,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突出了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包括有终身性、独立性、全面性与个体性四个显著特征。大学教育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让其学会学问,逐渐完善其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以及整个人生历程中独立自主地面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不尽人意,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而且高校也不容忽视相应教育措施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素质人的发展

目录

前言„„„„„„„„„„„„„„„„„„„„„„„„„„„„„„„„„„„...3

1. 可持续发展素质之内涵„„„„„„„„„„„„„„„„„„„„„„„„„„„3

1.1素质教育„„„„„„„„„„„„„„„„„„„„„„„„„„„„„„„„.3

1.2可持续发展„„„„„„„„„„„„„„„„„„„„„„„„„„„„„„„.4

1.3可持续发展素质„„„„„„„„„„„„„„„„„„„„„„„„„„„„„.5

1.3.1终身性„„„„„„„„„„„„„„„„„„„„„„„„„„„„„„„„..5

1.3.2独立性„„„„„„„„„„„„„„„„„„„„„„„„„„„„„„„„..5

1.3.3全面性„„„„„„„„„„„„„„„„„„„„„„„„„„„„„„„„..6

1.3.4个体性„„„„„„„„„„„„„„„„„„„„„„„„„„„„„„„„..6

2. 目前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现状„„„„„„„„„„„„„„„„„„.......7

3. 如何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7

3.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7

3.2认识自我,清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7

3.3知行一致——自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8

3.3.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8

3.3.2构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8

3.3.3学会管理时间——为自身发展争取自由时间„„„„„„„„„„„„„„„„..9

3.4高校改革不容忽视的措施„„„„„„„„„„„„„„„„„„„„„„„„...10

3.4.1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培养„„„„„„„„„„„„„„„..10

3.4.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10

4. 结语„„„„„„„„„„„„„„„„„„„„„„„„„„„„„„„„„„..10 参考文献„„„„„„„„„„„„„„„„„„„„„„„„„„„„„„„„„.13 英文摘要„„„„„„„„„„„„„„„„„„„„„„„„„„„„„„„„„„„„„„.. 14

前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从大学扩招后逐年越趋严峻,一方面大学生找不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读书无用论”悄然卷土重来,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形

象已被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经济情况不景气的家庭来说,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投资已经失去了信心,在如此现实的问题面前,大学的教育已受到众人的质疑:读大学是否值得?然而大学之所谓大学,大学的教育不仅是教书,并不只是教育会学生做事,更是育人,更关注的是人之为人,而且是大学生“成人”之人的本质发展。如果把大学的教育看成仅仅是一种工具,一块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那就曲解了教育的本质,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就业难的问题也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培训学校来说,这也正确,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和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1]可见大学培养出来的真正人才应当不仅要具有就业能力,以便在将来可以有能力找到饭碗, 而且还有能力找到新的饭碗、更好的饭碗;不仅学会“道学问”,获得专业素质,而且懂得“尊德性”,能自觉提高自我修养,不断健全自我人格;不仅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历程中适应不断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与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是青年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个人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段。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整个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大学阶段的教育将会影响到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其整个生命历程,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使其在将来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应当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

1. 可持续发展素质之内涵

1.1素质教育

《教育大辞典》中认为,狭义素质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狭义的素质是素质的本义,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即“后天发展的主体可能性”。而广义素质是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2]。广义素质着重表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认识与社会实践而获得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与知识,内化于个体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可见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一般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品质,是人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后天的内在素养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人的一生是由无数的行为组成,行为的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因为它是暂时的,偶然的;而从优秀行为养成的优秀习惯才是一个人的真正优秀。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养成优秀习惯的教育,是有益于学生一生的终身受用的教育。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并难以维计的情况下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牺牲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类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片面地追求物质经济增长的单一模式,造成了环境的过度污染,资源急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愈加激烈,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观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 其主要目的是警醒人类在谋取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试图通过在空间上横向协调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从而达到实现人类与自然双方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和进化发展。

从狭义上说,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阴影,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的本质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片面化或异化,这种仍属于传统模式的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与自我实现。大学的教育必须克服这种服鼠目寸光的人才培养观念,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应当立足于人的长远利益的发展,统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发展,达到人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以便适应今天这个更加可变世界的发展,实现自身在整个人生历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会影响到自身的后续发展,又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1.3可持续发展素质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高,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实现的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3.1终身性

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可持续性是与人的发展的终身性需要是一致的。从时间和目的上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不局限于受教育阶段或人生的某些阶段,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成长过程,是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追求人的发展的最大化。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人才,就是让其在使用期上具有跨段性、长效性的特点,而不只是适应某个阶段的应急补缺需要。大学阶段受的教育会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其整个生命历程,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接受教育而获得的个人素质都是为整个人生历程的发展作铺垫。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在校学习、生活的目标在于未来的发展,是在为未来蓄势而待发的;必须以自己的未来定位作为标尺来为现在做决策,学会果断取舍,有的放矢地放弃某些背离长远价值的短期利益;必须树立长远目标与远大理想,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深谋远虑。

1.3.2独立性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大学生就是培养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在将来能够离开学校老师与父母这两支拐杖后可以独立学习和照顾自己,在未来社会中可以运用自己的所获综合素质来独自处理问题。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逐渐趋向成熟,从对他人的依赖到学会独立生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健康、成熟的具体体现。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成功,在个体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今后的一生中,具备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成绩重要。独立生活能力是个体成长中重要的基础因素,它包括着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它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生的基础,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足之基础。奥地利著名作家、思想家茨威格说过:“世界上最辉煌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3]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个体用“自己的双脚”在这个世界上“站”起来,在他自己走上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这既是一个家庭的需要,也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需要。

1.3.3全面性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以个体自身的全面综合素质的获得为基础。保罗·朗格朗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合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些成分中没有一个能够或者应该被孤立,每一个成分都互相依赖”[4]。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更莫过于此,素质是由各种素质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综合整体的素质,其各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某一素质发展的良好与否会影响其它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大学生只有在获得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会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逐渐实现人的个性的完善、和谐与臻美,实现人对于“人性”的全面占有,而非人的片面发展或人性的部分占有。马克思认为人的的本性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各种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性的整体发展。人的素质即是人的本质、本性,因此人的素质也应当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心理素质三个层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应当兼顾到人的素质三个层次的协调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意志、道德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3.4个体性

尊重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是尊重个体差异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说,个性即其人。个性是人的完整性的尺度,个人的完整性是个性的完整性,这意味着人个性的独一无二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不会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并非以生物基因的形式在人出生时就储存在人身上,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历个体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即是说,人的个性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而然环境条件下,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步内化、凝聚、积淀在人身上的素质。 由于个性的具有特殊性,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与品格等素质,如果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毫无差别地以固定不变的教育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那么必然会限制其个人的发展空间,压抑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力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可持续素质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的差异,使主体获得对其自身的调控能力,实现主体对自身及其活动的自由支配。

2. 目前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现状

可持续发展观出世后,虽然我国对于大学素质教育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学术上也纷纷对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涉及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时指出:“如何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的矛盾”,“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等。但高校在执行这些政策时,因没有动真格,而见不到真章。因此,目前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水平仍然停滞不前,主要表现有:(1).缺乏理想与信念,忧患意识不强,功利性导向过重,(2).专业面窄,心理素质低,抗挫折能力弱,缺乏自主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1).相对高中来说,大学生在学校享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自觉,但受到高中的以应试为目的、压抑人性教育的束缚,进入一个新的相对比较自由的环境后,部分学生自觉性不高,会错误地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一劳永逸,因而大学期间可以尽情地放任自流,任意地消磨时间,挥霍青春;对自我认识不清楚,没有理想,不思进取;缺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眼光的前瞻性;(2).长期深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我国大学教育仍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身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非智力,重专业轻素质的片面化教育现象,大学人才的培养观念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革;(3).大学教育目标过于市场经济化、功利化,在教学上忽视对学生的道德伦理的教化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如何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

可持续发展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终身性、独立性、全面性、个体性四个特征是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根本体现,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那么在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来,真正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大学生本人的自我教育与高校教育措施的相应改革两个主体方面入手来提出培养方案。

3.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由探索到定向的重要时期,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同每个大学生的持续发展相辅相成[5]。只有树立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才能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才有执着求索、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才不会挥霍青春,才会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未雨绸缪而不懈奋斗。

3.2认识自我,清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认识自我,清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因素作出评价,不断发现自我潜能并结合个人发展目标和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和自我充实的过程。目前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其本质上说是找不到他们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所谓理想的工作是个人志愿从事的,工作要求在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胜任,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获得成就感的工作。部分学生找到工作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缺少关注真正的自己,没有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尽早地进行规划,导致毕业后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是告大学生知在大学阶段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更早更好的了解真正的自我,以便在求职过程中减少盲目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3.3知行一致——自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3.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的一份报告。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即使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21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门或者一套课程可以供未来使用或可供终生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学习”

[6]。大学生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为适应时代发展做好思想保证,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3.2构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要正确处理好知识的博与专的关系,应该遵循“始于约、进而博、由博返约、由约而专、由专而深”的学习知识次序。大学生应该从专业基础知识开始,对于文科生,在阅读时尤其要重视从经典的入手,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吸取其它学科知识,通过跨专业的学习,既可以避免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又可以增长阅历、开阔视野,博学多识而通晓多科之学之后,再精究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加深刻透彻理解专业知识,才能算是真正有专攻。可是,有些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他们过于在乎专业理论,这不但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也缩小了日后择业的范围,限制了自己的未来发展空间;另外还有些大学生忽略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博而不精,不专于某科而无重心地流于散漫,不能深透,结果缺乏专业技能,难以立足于社会。当今世界,人才的定位应当是“全面+ 专长”式的,即知识全面,而且在某一方面又有建树。只有知识全面了,在某一方面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同时,从教育角度看,学生的个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缄默知识)。显性知识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是可以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依赖于个人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而形成于个体的潜在素质中的知识。它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信仰、价值体系组织文化、团队的默契等形式存在来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是高度人体内化的知识,是不易言传,只能意会,别人难以模仿的。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有句极为精炼概括的认知命题,即“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就表明了缄默知识优先于显性知识[7]。然而大学教育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观支配,重视向学生单面地传授显性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个人化,同时大学生只看中重显性知识的记忆,而轻视思维能力的构建,尤其是创新思维,导致部分学生发展不佳,就业时缺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这正如波兰尼所认为的: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这种理智控制能力既是心灵的隐性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面上都起主导性作用[8]。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要亲身参加有关实践。在教学中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学会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从而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也就是使有关知识真正能深入人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自身隐性知识学习与培养。

拥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获得能力,而大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得必须从事实践活动,如记忆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各种能力之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它是获得其它能力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环境瞬息万变,各种知识与信息不断膨胀与分化,个体要想适应与驾驭现在和未来,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指随着外界的变化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能够不断地对新知识的即时吸收、分析和加工,迅速的更新与创造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意味着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此,学会学习是大学生首要的学习内容。

3.3.3学会管理时间——为自身发展争取自由时间

学会管理时间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时间不多,学会管理时间可以提高学习,同时可以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得可为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提供保证。大学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类:一类是紧急的,一类是重要的。根据帕累托法则,紧急的事情约占80%,但创造的价值仅占20%,其它80%的价值是由占20% 的重要事情创造的[9]。“80/20”原理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事情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事情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事情,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因此,大学生只有学会判断“重要性”事情与“紧急性”事情,适当取舍,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3.4高校改革不容忽视的措施

3.4.1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培养

按照美国作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解释,情商包含五种能力:(1)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2)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3)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4)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5)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10]。高校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基地,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情商教育,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服务,帮助他们走向事业的成功,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 通过一定的课程改革,设立情商教育必修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情商。在实

践教学课堂上充分学生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懂得与人沟通,增强团结合作精神。一个高情商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情绪,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直面人生,正视挫折、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心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心理健康保证。一是要营造一个奋发向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环境;二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三是要积极引进心理学优秀人才,开展校园心理咨询,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带来的负面影响。

3.4.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作为发展的主体,既有作为人的普遍性的类特性,也有成为其人的特殊性。教育的在总体的的价值取向上应该既关注社会又重视个人,但教育的根本是实现人的发展,大学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富于个性地发展。所以高校要改变一些“大一统”的教学与课程制度,对学生整体而言,要有基本统一的要求和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是统一的要求和内容要在学生身上使之个体化,不应该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4.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借助对大学生可持续素质的培养,试图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认识人性、自然,社会;如何克服人的不足,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对待别人、自己、自然以及社会事物;形成一种独立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他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 [2] 万福绪《大学素质教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70-71、5

[3] 笪学军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状况分析与对策[J] 黑河学刊 2009 (1)

[4]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 北京:华厦出版社,1988

[5] 蒋晓虹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J] 山东经济 2002 (6)

[6] 姜代武张超浅议终身教育理念http://www.jlrtvu.jl.cn/xb/file.asp?fileid=2009315012

[7] 吴亚芬项国雄邓婧大学生个人知识缺失性分析-从知识结构分析当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的缺失[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6)

[8] 张香敏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取 [J] 煤炭高等教育 2005(2)

[9] 苗春霞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培养策略 [J] 煤炭高等教育 2009(2)

[10] 朱影王凤辉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种途径 [J] 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相关文章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音乐毕业生论文题目
  • 2008级音本毕业生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2.浅谈我国新课程理念下(某某)小学音乐教育 3.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4.浅析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5.浅议黔东(某某中小学)农村音乐教育之现状 ...查看


  •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作者:王玉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10期 [摘要]小学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素质教育一直作为口号和目标 ...查看


  • 关于选拔培养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 关于选拔培养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株洲车载设备车间 周著高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铁路企业进入高铁时代的背景下能否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人才队伍,对促进企业快速.可 ...查看


  • 关于农村小学生加强科技教育的思考
  • 关于农村小学生加强科技教育的思考 富源县胜境街道四屯小学 张敏 [大纲]科技教育是学习有目的地应用知识.技能及经验,去运用资源创制建构和更新产品和系统,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技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 ...查看


  •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在改革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学校适时时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既是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为此,笔者立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当前正在试 ...查看


  •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8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舞蹈编导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舞蹈编导毕业论文选题(1421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关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安排加强德育工作的思考
  • 关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安排加强德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而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具体安排来充分实现德育工作的效果和作用,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该问题出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 ...查看


  • 2关于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现状的思考
  • 教育前沿・网络财富 Education Front・Intemet fortune 关于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现状的思考 杨攀攀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