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唯物史观)

单选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故正确答案是C。

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D选项正确。A和B两项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C选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但在这里不合题意。

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

【答案】B

【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B选项正确。A选项维度完全不同。C选项内容相近,表述有误。D选项似是而非。

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答案】B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B选项正确。

5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

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特有的范畴,专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选项正确。B选项是望文生义,不是科学定义。C选项过于宽泛。D选项宽严皆误。在物质要素方面过窄,未包括地理环境;在社会关系方面过宽,把思想性的关系也囊括在内了。

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最为本质的内容,才能使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进入人类社会,成为社会存在的要素。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劳动者才能进入社会,纯粹自然意义上的人口与动物群落无异。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成为劳动对象才能进入社会存在,否则和遥远星际的死寂天体没有区别。正是因为有了生产方式这个最本质的因素,才能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整合为社会存在要素。因此,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最本质的方面。故D选项正确。A选项根本就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要素,是干扰项。

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

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

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有其确定的表述。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C选项正确。其他三项或相去甚远,或似是而非,均为干扰项。

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答案】C

【解析】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审好题。本题并不是一般地考查哪个选项具有物质性,而是要考查哪一个选项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选项显然不符合要求,自然地理环境当然属于物质性要素,但即使脱离了人类社会,它仍然具有物质性,它并不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选项看上去好像符合要求,但也不对。人口其实也是自然因素,如果没有人类社会,人口不过是动物群落。由于上述原因,D选项也不正确。唯一正确的答案是C选项,C选项其实就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其具体内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

自然的物质性的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客观的物质性社会关系。正是生产方式这一要素,最集中的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D

【解析】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的基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像马尔萨斯人口论那样夸大人口因素的作用,就会坠入历史唯心主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正确,C选项属于地理环境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B选项不正确。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可见,唯物史观正是从对人的生活的研究开始的。人首先要吃饭,就要进行生产,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充分认识吃饭问题的重要性时,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唯物史观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物质欲望对人的行为乃至对社会历史的作用,但人的自然属性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故A选项为正确答案。

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方式的作用。题目备选的四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传统意识、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故题干明确要求的“根本条件”,只能是生产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

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答案】B

【解析】社会意识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艺术

B艺术学、政治、哲学、宗教

C政治思想、哲学、艺术、宗教

D法律思想、艺术、语言、逻辑

【答案】C

【解析】意识形态实质上是阶级社会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这里有几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第二,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中经过思想家和学者的加工,已经形式化了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因此,它不包括社会心理这样浅层次的直接的社会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自然科学、逻辑和语言学等。接着要讨论的第三点,也就是题干的考点,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有阶级性的,涉及政治的那些内容。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为什么只有这几项属于意识形态?因为它们有阶级性。为什么只有它们有阶级性?因为它们作为社会意识反映的对象与其他领域不同。它们专门反映经济与政治,所以有阶级性。如与自然科学对比一下,反差非常清楚。弄清大格局后,还要注意小的易错点,B选项和C选项中都有“政治”元素,为什么C选项全属于意识形态,而B就不合格?因为,“政治”包括两部分,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当然属于意识形态,但政治制度就不是。不仅不是意识形态,连社会意识都不是,而是政治上层建筑。所以,对于选项中的“政治”、“法律”都要注意其限定词。定好位,再选择。C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1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致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D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的这句话表明

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D

【解析】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1)集中表现为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即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2)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反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群众的程度。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故正确答案是D。

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给我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对此正确理解的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故正确答案是D。

1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答案】A

【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消费者

C科学技术

D劳动关系

【答案】C

【解析】社会生产力是包括多种要素并呈现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是智能性要素。就实体性要素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也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作为智能性要素的科学技术,能够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第一生产力。故正确答案选C。

2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分工协作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D

【解析】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事实上也不能自由地选择和任意改变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2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

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它遵循了()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有关土地的政策正是这一关系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劳动者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劳动对象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24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劳动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

C自由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

【答案】A

【解析】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故正确答案是A。

2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答案】D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A选项属于经济基础。B选项属于生产力。C选项是生产关系,均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

26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是()

A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

C哲学思想

D核心价值体系

【答案】B

【解析】政治上层建筑是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故正确答案是B。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答案】C

【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对我国的经济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基本制度的性质

B基本政治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C

【解析】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29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答案】D

【解析】社会形态范畴包括:第一,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第二,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第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第四,社会形态以社会制度呈现。社会制度一般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一定的社

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故正确答案选D选项。

30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表明社会形态范畴具有()

A全面性

B具体性

C历史性

D规律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的发展看做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过程,即“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为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基本思路。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形态范畴的历史性,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31恩格斯指出:“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答案】B

【解析】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斤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最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C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C

【解析】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A、B、D三个选项不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3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C运动与静止的矛盾、肯定与否定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3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力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B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故正确答案选B。

35阶级()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逻辑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案】D

【解析】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它的根源是经济。因此,D选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36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7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革命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解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3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B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技革命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它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它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它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B、D两项表述错误,C选项与题干无关。A选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D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英雄史观是指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做出唯心主义回答的理论观点。其基本特点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0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

A人的阶级性

B所有人的共同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42人的价值的二重性是指()

A目的性和创造性

B目的性和能动性

C目的性和工具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答案】C

【解析】人的价值的二重性是指目的性和工具性。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当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价值的时候,人是价值主体,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个人价值;人的价值又具有工具性:当人作为价值客体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时,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社会价值。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43无产阶级政党根本观点是()

A群众观点

B群众路线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故正确答案选A。

44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个人的作用,个人的历史作用是()

A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B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C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D自然和历史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首先,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属于物质性的、决定性的因素。由此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对于杰出人物的产生及社会作用而言,就体现为必然性。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即“时势

造英雄”。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历史必然性的产物。其次,具体的杰出人物则具有偶然性。杰出人物的出现和作用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机遇、智慧、性格因素。每一时代必然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但杰出人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偶然性。恩格斯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故正确答案选B。

多选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两种对立历史观的有()

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B实践史观和思辨史观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答案】ACD

【解析】A选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选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经典的表述。D选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既是A与C选项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体现,也同样是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表述。只有B选项似是而非,从字面意上看,很符合题意。但实际上无此一说,属于干扰项。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A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B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C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

D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答案】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B选项正确。而这个问题又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故C选项与D选项也正确。但A选项不正确,不能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基本问题。只有哲学基本问题才满足A选项的条件。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

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

【答案】AC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故A与C两选项正确。B选项与C选项的表述均有缺陷,为错误选项。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

A人口因素

B生产方式

C实践活动

D地理环境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A、B、D三选项正确。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5社会存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范畴,其基本要素所包括的内容有()

A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B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C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机构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性存在,包括三方面的物质性要素,一是地理环境,它当然会形成生态系统。二是人口因素,它正是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三是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因此,A、B、C三选项正确。D选项是政治上层建筑,不能包括在社会存在范畴中。

6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社会的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选项和B选项分别表述了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它们合在一起则包括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C选项是生产活动中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D选项内容过于宽泛,超出了社会存在的范围。故A、B、C三选项正确。

7有一位著名思想家认为:“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地理环境决定论

【答案】CD

【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

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心主义观点。故C和D选项正确。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

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9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B、C错,否认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

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

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的确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这一原理()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由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C使事实上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D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是: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第三,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思想。第四,而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故正确答案是A、B、C、D。

1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手段

【答案】ABCD

【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性基本要素构成。而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故正确答案是A、B、C、D。

13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它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B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

【答案】ABCD

【解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它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过程。这种转化会引起劳动者素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劳动者掌握现代科技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对象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科技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2)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和主要标志,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现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生产,技术、科学这三个环节的关系和作用顺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是以生产为起点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运动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以至于可以把科技看做直接生产力。故正确答案是A、B、C、D。

14对经济活动追求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而题干材料中给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是一对矛盾,但是由于“双赢”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再者,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是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生产和消费则又是一对矛盾,而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关系。因此,从矛盾同一性角度看,选项A、B是正确的;再从生产关系的本质看,选项C、D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是A、B、C、D。

15马克思说:“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关系是第一位的

B生产关系形成于生产过程中

C先产生生产关系,后产生生产力

D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BD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所以A,C两项是错误的。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并不是说生产关系优先于生产力,而是强调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是B、D。

1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表现在()

A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B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C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D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

【答案】ABC

【解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包括:(1)这一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2)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启示人们看到生产的社会化、经济全球

化与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历史联系,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3)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在人民中作用的好坏及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故A、B、C选项正确,选项D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

17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A法院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C属于生产力范畴,D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8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本题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夸大了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9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D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所以A、B错误,正确答案是C、D。

20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是()

A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

B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C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

D要社会革命和改革等的方式

【答案】CD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采取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多种方式。(3)正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些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使社会得到全面进步。A、B选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故正确答案是C、D。

2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B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D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答案】AB

【解析】各个阶级间根源于经济利益对立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发现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他之前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提出。C、D项在马克思之前就有思想家提出过。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社会根源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2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B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C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D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答案】ABC

【解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故正确答案是A、B、C。

23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下关于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C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案】ABCD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但改革不是要改变原来社会的根本制度。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24“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AC

【解析】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从客体方面讲是生产力,从主体方面讲是人民群众,所以B项错误;自主性力量一般指人,所以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25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一观点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B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D利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技的双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发生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还有社会制度、社会管理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并不能把“全球性问题”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科技发展;科技也不是导致人“非人化”的根源,人的“非人化”更多的需要从经济基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劳动分工寻找。所以选项B、D错误。故正确答案是A、C。

26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包括()

A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

B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

C是现实的人

D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答案】CD

【解析】作为唯物史观的科学概念,“人”既不是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旧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不是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故正确答案是C、D。

2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有()

A“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

B“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C“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D“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一方面,没有个人便无社会,所以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获取、享受和消费;另一方面,没有社会也无个人,所以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满足又是社会性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归根到底要以个人的社会价值为根据。B选项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人主义人生观和利己主义观点,所以它是根本错误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相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在第一位,就会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C、D。

2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B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C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答案】AD

【解析】对于唯物史观历史创造者的原则理解应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坚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以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B、C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2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0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

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C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

【答案】ABCD

【解析】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4)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故正确答案是A、B、C、D。

31狄慈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德国工人哲学家。他通过刻苦钻研,几乎在不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不依靠黑格尔的情况下独立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这说明,一种新世界观的出现根源于历史本身的发展,体现的是历史必然性,而发现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

A纯属偶然机遇,是千载难逢的极小概率历史事件

B仍然只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狄慈根只是爱好者

C的具体人物有偶然性,没有马克思,会有其他人

D的过程体现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答案】CD

【解析】狄慈根是一位德国制革工人。中学二年级后便辍学在家劳动和自学。坚持钻研哲学,写下了《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等著作,独立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原理,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列宁曾满怀热情地说“狄慈根的作用在于:他表明了工人可以独立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这说明,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首先,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和作用都体现着历史必然性。是“时势造英雄”。其次,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及作用则具有偶然性。往往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机遇、智慧、性格因素。并会有各自的局限性。狄慈根就因未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导致他的著作有时出现用词不当,思维混乱的缺憾。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个人历史作用中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本题题干材料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个人历史作用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的原理。C、D两选项为正确答案。

单选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故正确答案是C。

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D选项正确。A和B两项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C选项“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但在这里不合题意。

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

【答案】B

【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B选项正确。A选项维度完全不同。C选项内容相近,表述有误。D选项似是而非。

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答案】B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B选项正确。

5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

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特有的范畴,专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选项正确。B选项是望文生义,不是科学定义。C选项过于宽泛。D选项宽严皆误。在物质要素方面过窄,未包括地理环境;在社会关系方面过宽,把思想性的关系也囊括在内了。

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最为本质的内容,才能使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进入人类社会,成为社会存在的要素。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劳动者才能进入社会,纯粹自然意义上的人口与动物群落无异。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成为劳动对象才能进入社会存在,否则和遥远星际的死寂天体没有区别。正是因为有了生产方式这个最本质的因素,才能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整合为社会存在要素。因此,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最本质的方面。故D选项正确。A选项根本就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要素,是干扰项。

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

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

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有其确定的表述。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C选项正确。其他三项或相去甚远,或似是而非,均为干扰项。

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答案】C

【解析】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审好题。本题并不是一般地考查哪个选项具有物质性,而是要考查哪一个选项能够最集中地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选项显然不符合要求,自然地理环境当然属于物质性要素,但即使脱离了人类社会,它仍然具有物质性,它并不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选项看上去好像符合要求,但也不对。人口其实也是自然因素,如果没有人类社会,人口不过是动物群落。由于上述原因,D选项也不正确。唯一正确的答案是C选项,C选项其实就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其具体内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

自然的物质性的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客观的物质性社会关系。正是生产方式这一要素,最集中的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D

【解析】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的基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像马尔萨斯人口论那样夸大人口因素的作用,就会坠入历史唯心主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正确,C选项属于地理环境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B选项不正确。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可见,唯物史观正是从对人的生活的研究开始的。人首先要吃饭,就要进行生产,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充分认识吃饭问题的重要性时,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唯物史观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物质欲望对人的行为乃至对社会历史的作用,但人的自然属性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故A选项为正确答案。

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方式的作用。题目备选的四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传统意识、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故题干明确要求的“根本条件”,只能是生产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

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答案】B

【解析】社会意识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艺术

B艺术学、政治、哲学、宗教

C政治思想、哲学、艺术、宗教

D法律思想、艺术、语言、逻辑

【答案】C

【解析】意识形态实质上是阶级社会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这里有几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第二,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中经过思想家和学者的加工,已经形式化了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因此,它不包括社会心理这样浅层次的直接的社会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自然科学、逻辑和语言学等。接着要讨论的第三点,也就是题干的考点,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有阶级性的,涉及政治的那些内容。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为什么只有这几项属于意识形态?因为它们有阶级性。为什么只有它们有阶级性?因为它们作为社会意识反映的对象与其他领域不同。它们专门反映经济与政治,所以有阶级性。如与自然科学对比一下,反差非常清楚。弄清大格局后,还要注意小的易错点,B选项和C选项中都有“政治”元素,为什么C选项全属于意识形态,而B就不合格?因为,“政治”包括两部分,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当然属于意识形态,但政治制度就不是。不仅不是意识形态,连社会意识都不是,而是政治上层建筑。所以,对于选项中的“政治”、“法律”都要注意其限定词。定好位,再选择。C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1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致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D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的这句话表明

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D

【解析】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1)集中表现为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即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2)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反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群众的程度。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故正确答案是D。

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给我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对此正确理解的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故正确答案是D。

1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答案】A

【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消费者

C科学技术

D劳动关系

【答案】C

【解析】社会生产力是包括多种要素并呈现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是智能性要素。就实体性要素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也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作为智能性要素的科学技术,能够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第一生产力。故正确答案选C。

2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分工协作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D

【解析】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事实上也不能自由地选择和任意改变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2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

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它遵循了()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有关土地的政策正是这一关系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劳动者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劳动对象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24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劳动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

C自由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

【答案】A

【解析】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故正确答案是A。

2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答案】D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A选项属于经济基础。B选项属于生产力。C选项是生产关系,均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

26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是()

A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

C哲学思想

D核心价值体系

【答案】B

【解析】政治上层建筑是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故正确答案是B。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答案】C

【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对我国的经济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基本制度的性质

B基本政治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C

【解析】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29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答案】D

【解析】社会形态范畴包括:第一,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第二,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第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第四,社会形态以社会制度呈现。社会制度一般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一定的社

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故正确答案选D选项。

30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表明社会形态范畴具有()

A全面性

B具体性

C历史性

D规律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区分,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的发展看做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过程,即“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这就为我们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提供了基本思路。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形态范畴的历史性,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31恩格斯指出:“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答案】B

【解析】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斤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最深刻的根源是()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C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C

【解析】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A、B、D三个选项不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3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C运动与静止的矛盾、肯定与否定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案】D

【解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3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力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B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故正确答案选B。

35阶级()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

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逻辑范畴

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答案】D

【解析】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它的根源是经济。因此,D选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36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7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革命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解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3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B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技革命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它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它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它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B、D两项表述错误,C选项与题干无关。A选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D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英雄史观是指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做出唯心主义回答的理论观点。其基本特点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0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

A人的阶级性

B所有人的共同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42人的价值的二重性是指()

A目的性和创造性

B目的性和能动性

C目的性和工具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答案】C

【解析】人的价值的二重性是指目的性和工具性。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当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价值的时候,人是价值主体,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个人价值;人的价值又具有工具性:当人作为价值客体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时,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社会价值。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43无产阶级政党根本观点是()

A群众观点

B群众路线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故正确答案选A。

44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个人的作用,个人的历史作用是()

A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B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C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D自然和历史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首先,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属于物质性的、决定性的因素。由此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对于杰出人物的产生及社会作用而言,就体现为必然性。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即“时势

造英雄”。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历史必然性的产物。其次,具体的杰出人物则具有偶然性。杰出人物的出现和作用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机遇、智慧、性格因素。每一时代必然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但杰出人物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偶然性。恩格斯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故正确答案选B。

多选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两种对立历史观的有()

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B实践史观和思辨史观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答案】ACD

【解析】A选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选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经典的表述。D选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既是A与C选项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体现,也同样是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表述。只有B选项似是而非,从字面意上看,很符合题意。但实际上无此一说,属于干扰项。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A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B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C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

D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答案】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B选项正确。而这个问题又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故C选项与D选项也正确。但A选项不正确,不能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基本问题。只有哲学基本问题才满足A选项的条件。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

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

【答案】AC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故A与C两选项正确。B选项与C选项的表述均有缺陷,为错误选项。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

A人口因素

B生产方式

C实践活动

D地理环境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A、B、D三选项正确。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5社会存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范畴,其基本要素所包括的内容有()

A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B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C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机构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性存在,包括三方面的物质性要素,一是地理环境,它当然会形成生态系统。二是人口因素,它正是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三是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因此,A、B、C三选项正确。D选项是政治上层建筑,不能包括在社会存在范畴中。

6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社会的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选项和B选项分别表述了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它们合在一起则包括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C选项是生产活动中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D选项内容过于宽泛,超出了社会存在的范围。故A、B、C三选项正确。

7有一位著名思想家认为:“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地理环境决定论

【答案】CD

【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

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心主义观点。故C和D选项正确。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

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9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B、C错,否认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

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

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的确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这一原理()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由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C使事实上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D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的重大理论意义是: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恩格斯说:“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第三,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思想。第四,而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故正确答案是A、B、C、D。

1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手段

【答案】ABCD

【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性基本要素构成。而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故正确答案是A、B、C、D。

13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它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B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

【答案】ABCD

【解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它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过程。这种转化会引起劳动者素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劳动者掌握现代科技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对象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科技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2)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和主要标志,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现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生产,技术、科学这三个环节的关系和作用顺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是以生产为起点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运动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以至于可以把科技看做直接生产力。故正确答案是A、B、C、D。

14对经济活动追求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而题干材料中给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是一对矛盾,但是由于“双赢”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再者,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是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生产和消费则又是一对矛盾,而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关系。因此,从矛盾同一性角度看,选项A、B是正确的;再从生产关系的本质看,选项C、D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是A、B、C、D。

15马克思说:“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关系是第一位的

B生产关系形成于生产过程中

C先产生生产关系,后产生生产力

D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BD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所以A,C两项是错误的。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并不是说生产关系优先于生产力,而是强调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是B、D。

1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表现在()

A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B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C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D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

【答案】ABC

【解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包括:(1)这一原理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2)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启示人们看到生产的社会化、经济全球

化与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历史联系,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3)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在人民中作用的好坏及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和起多大作用。故A、B、C选项正确,选项D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

17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A法院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C属于生产力范畴,D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8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本题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夸大了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9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D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所以A、B错误,正确答案是C、D。

20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是()

A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

B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C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

D要社会革命和改革等的方式

【答案】CD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采取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多种方式。(3)正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这些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使社会得到全面进步。A、B选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故正确答案是C、D。

2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B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D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答案】AB

【解析】各个阶级间根源于经济利益对立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发现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他之前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提出。C、D项在马克思之前就有思想家提出过。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的社会根源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2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B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C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D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答案】ABC

【解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故正确答案是A、B、C。

23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下关于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C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案】ABCD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但改革不是要改变原来社会的根本制度。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24“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答案】AC

【解析】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从客体方面讲是生产力,从主体方面讲是人民群众,所以B项错误;自主性力量一般指人,所以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25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一观点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B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D利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技的双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发生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还有社会制度、社会管理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并不能把“全球性问题”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科技发展;科技也不是导致人“非人化”的根源,人的“非人化”更多的需要从经济基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劳动分工寻找。所以选项B、D错误。故正确答案是A、C。

26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包括()

A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

B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

C是现实的人

D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答案】CD

【解析】作为唯物史观的科学概念,“人”既不是脱离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个体(旧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不是凌驾于自然、社会及其客观规律之上的思辨的大脑(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故正确答案是C、D。

2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有()

A“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

B“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C“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D“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一方面,没有个人便无社会,所以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排斥个人的获取、享受和消费;另一方面,没有社会也无个人,所以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满足又是社会性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归根到底要以个人的社会价值为根据。B选项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个人主义人生观和利己主义观点,所以它是根本错误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相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在第一位,就会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C、D。

2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B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C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答案】AD

【解析】对于唯物史观历史创造者的原则理解应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坚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以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B、C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2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0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

A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C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

【答案】ABCD

【解析】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4)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故正确答案是A、B、C、D。

31狄慈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德国工人哲学家。他通过刻苦钻研,几乎在不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不依靠黑格尔的情况下独立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这说明,一种新世界观的出现根源于历史本身的发展,体现的是历史必然性,而发现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

A纯属偶然机遇,是千载难逢的极小概率历史事件

B仍然只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狄慈根只是爱好者

C的具体人物有偶然性,没有马克思,会有其他人

D的过程体现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答案】CD

【解析】狄慈根是一位德国制革工人。中学二年级后便辍学在家劳动和自学。坚持钻研哲学,写下了《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等著作,独立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原理,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列宁曾满怀热情地说“狄慈根的作用在于:他表明了工人可以独立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这说明,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首先,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和作用都体现着历史必然性。是“时势造英雄”。其次,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及作用则具有偶然性。往往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机遇、智慧、性格因素。并会有各自的局限性。狄慈根就因未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导致他的著作有时出现用词不当,思维混乱的缺憾。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个人历史作用中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本题题干材料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个人历史作用是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的原理。C、D两选项为正确答案。


相关文章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关系辨析
  • [摘 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剩余 ...查看


  •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马克思主义学习网
  • [提要]唯物史观的发现,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有赖于此,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到科学.唯物史观创立后,恩格斯为了进一步阐明其科学原理,回击一些对唯物史观的责难和片面理解,在其着作和在一系列的唯物主义通信中,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查看


  • 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 225 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王 (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真 陕西 宝鸡721007)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本文论述了确立唯物史观出发点三个基本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确立唯物史观 ...查看


  • 二十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的嬗变
  • [摘要]20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是特定历史情景下的产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较大影响.它可以溯源于五四新文学思潮,在与其他非主流文学史观的竞争中,因其革命性与政治性特征,流行于5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顶峰,最终走向瓦解.80年代之后,在检 ...查看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教案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授课课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四课时) 二.[授课人]: XXX 三.[授课时间]: XXXX 四:[教学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近代形而上学唯 ...查看


  • 20年代唯物史观与唯意志论的争论
  • 20年代唯物史观与唯意志论的争论 二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各种思潮间的争论与斗争此伏彼起,唯物史观是最具争议的对象之一.单就学术思想领域而言,唯物史观理论所遭受的批评或攻击也是一波连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1920年,梁启超从战后的欧洲游历归来 ...查看


  •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在哲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将唯物论.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混淆起来,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唯物论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分为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论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唯物论. ...查看


  •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 一. 中国 社会 史 研究 的 历史 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算 起,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七十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作三个 阶段:解放前是一个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一个阶段,80年代以后 ...查看


  • 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重读[神圣家族]
  • [内容提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 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 ...查看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12.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姓名: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知识与技能: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正确认识唯物主义 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