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旁听的日子

  我出生在浙东金华的一个农民家庭,如今已年逾不惑。我一直以故乡有“浙东学派”(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而深感自豪。1996年3月14日,我揣着3000元钱,带着数十公斤有关柳贯和曹聚仁的研究资料,自费来到北大中文系进修深造,开始了漫长的游学生涯。   京城一住18年。原先一直住在北大,到2009年元旦,为了向往自然与儿女求学,我搬家到风景如画的香山落脚生活。   我在北大期间,先后旁听过北大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光华管理学院的数十门课程,听过数以百计的各类讲座,参加过北大研究生会、五四文学社、爱心社等北大学生社团组织,阅读过不计其数的书籍,结识了不少的师友。   我在北大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感受着北大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学术氛围。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人文魅力,让你着迷,真有乐不思蜀之感。13年,我一直学习、生活、工作和创业在北大。光阴从指缝间流走: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美国。   没有学籍、未曾佩带过北大的校徽,手中也没有校方的任何凭证。但为了求知,我不需要一纸文凭,只需要知识、能力和智慧。13年的北大游学,我已然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北大边缘人”。   我认为北大有三大“宝贝”:图书馆、导师和讲座。在探索真理、寻求知识这方面,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是平等的。大家几乎拥有同样的学习条件,从某种程度来说,边缘人的求知欲更强,对所能利用的资源用得更加彻底。   有时看到校园里欢天喜地的北大学子,我也有些失意,我也较难进入他们的集体生活,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快乐,但是,我也有我的快乐。记得最幸福的时光是在“静心斋”里度过的。频繁搬家是每一个漂在北大的游学者的共同经历。   在北大游学期间,我搬家10余次,每换一个地方都要给自己的居所取个“雅号”,说白了,“静心斋”不过是校园里的一个废弃不用的小房子。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的样子,不通暖气不通电,当然也就没人收房租。我于1996年9月搬进去,次年1月被校方有关部门发现而离开,蛰居了大约4个月的时间。“静心斋”的条件自然很艰苦,没有水没有电,最冷的时候,墨水瓶里的墨水都冻成冰了。那4个月我的心最宁静,每晚都可以写一篇日记或读书笔记。白天我在图书馆博览群书,抑或在课堂聆听北大名师的课程或讲座,晚上一人在烛光下斗室里记录着一天的收获。   我们北大边缘人的生浯中,压力最大的还是经济问题,我们得为生计奔波,在京城真是“居不易”。来北京之后,家里几乎就没给我寄过钱,老大不小了,不能让操劳一辈子的父母再为儿女操心!可在北京一切开销都要花钱,住房最贵,每月都要数百元甚至近千元,学习之余就是找钱。记得第一次打工是帮某公司抄信封,两天挣了120元,乐了好一阵子。有一年夏天,通过与民工聊天,得知拆房时整理砖头一块能挣3分钱,就高兴地去干了一天,手指头都被磨出了血,但为了挣钱读书,这点磨难又算什么呢!   我认识的孔君,初中毕业,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民办教师,主要是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课。他非常用功,笔记做得不少,可是生活非常困难。他随身带着一个书包,在北大漂了好多年。有时候来找我,我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出“饥饿”两个字。有段时间,他没地方住,就住在正在拆迁的废墟里,天太冷,就地找点木块废纸烧了取暖。像这样的苦难故事,在北大边缘人中数不胜数。   我看到了一批批的北大边缘人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有考上研究生的,也有出国深造的,有打工的,也有创业的,还有自由职业者,写书撰稿画画,不少人已崭露头角。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们北大边缘人的“干娘”——北大的爱护和滋养。   在北大受苦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在北大这个环境里尽快成长!当然也不乏意志薄弱和缺乏机遇的北大游学者,在都市里梦想破灭,“打道回府”,或仍艰难度日苦苦挣扎在不懈的追求当中。北大边缘人,需要自己的顽强拼搏,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谢冕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的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北大留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友善的北大学生,宽宏大量和热心的北大老师吗?不用说,我与不少北大人成了莫逆之交,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钱理群、费振刚、陈平原、段宝林等中文系老师的关怀。我原来的饭卡还是北大原党委书记王学珍老师帮我办下来的。关爱好学上进者而不问其来处,这就是北大的名士做派。   是这里隐藏着的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机会吗?是的,多少北大边缘人从这里走上成功,他们中有瞿秋白、毛泽东、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杨沫、李苦禅、金克木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师级名人,我深信走进燕园就意味着自己进步的开始。   是迷漫在校园里的自由的氛围吗?北大的任何一个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每个系的课程表基本上可以在系办公室所在地的公告栏上或通过有关渠道查询得知,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绝对不会去询问你有没有选这门课,是不是北大的学生。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可以聆听到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只要你有自信和才华,还可以跟名流对话。开个单位介绍信,用身份证花两元钱就可办理一个临时阅览证,就可在北大图书馆的书海中遨游。北大汇聚了国内外的无数求知者,不乏抱负远大的社会精英,他们在这里时常切磋,这种文化氛围非常有益于个人修养的提高。   几乎所有的北大边缘人,都具有这样的相同经历——来到北大,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就舍不得离开了。北大的底蕴太深了,我真的说不好吸引我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魅力吧。   游学北大十余载,我到底寻找到了什么?一到北大,我仿佛闯进了一座探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殿堂和自由乐园。在这里我与所有的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一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我也终于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和前进的方向。

  我出生在浙东金华的一个农民家庭,如今已年逾不惑。我一直以故乡有“浙东学派”(金华学派和永康学派)而深感自豪。1996年3月14日,我揣着3000元钱,带着数十公斤有关柳贯和曹聚仁的研究资料,自费来到北大中文系进修深造,开始了漫长的游学生涯。   京城一住18年。原先一直住在北大,到2009年元旦,为了向往自然与儿女求学,我搬家到风景如画的香山落脚生活。   我在北大期间,先后旁听过北大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光华管理学院的数十门课程,听过数以百计的各类讲座,参加过北大研究生会、五四文学社、爱心社等北大学生社团组织,阅读过不计其数的书籍,结识了不少的师友。   我在北大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感受着北大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学术氛围。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人文魅力,让你着迷,真有乐不思蜀之感。13年,我一直学习、生活、工作和创业在北大。光阴从指缝间流走: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美国。   没有学籍、未曾佩带过北大的校徽,手中也没有校方的任何凭证。但为了求知,我不需要一纸文凭,只需要知识、能力和智慧。13年的北大游学,我已然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北大边缘人”。   我认为北大有三大“宝贝”:图书馆、导师和讲座。在探索真理、寻求知识这方面,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是平等的。大家几乎拥有同样的学习条件,从某种程度来说,边缘人的求知欲更强,对所能利用的资源用得更加彻底。   有时看到校园里欢天喜地的北大学子,我也有些失意,我也较难进入他们的集体生活,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快乐,但是,我也有我的快乐。记得最幸福的时光是在“静心斋”里度过的。频繁搬家是每一个漂在北大的游学者的共同经历。   在北大游学期间,我搬家10余次,每换一个地方都要给自己的居所取个“雅号”,说白了,“静心斋”不过是校园里的一个废弃不用的小房子。大约只有六七平方米的样子,不通暖气不通电,当然也就没人收房租。我于1996年9月搬进去,次年1月被校方有关部门发现而离开,蛰居了大约4个月的时间。“静心斋”的条件自然很艰苦,没有水没有电,最冷的时候,墨水瓶里的墨水都冻成冰了。那4个月我的心最宁静,每晚都可以写一篇日记或读书笔记。白天我在图书馆博览群书,抑或在课堂聆听北大名师的课程或讲座,晚上一人在烛光下斗室里记录着一天的收获。   我们北大边缘人的生浯中,压力最大的还是经济问题,我们得为生计奔波,在京城真是“居不易”。来北京之后,家里几乎就没给我寄过钱,老大不小了,不能让操劳一辈子的父母再为儿女操心!可在北京一切开销都要花钱,住房最贵,每月都要数百元甚至近千元,学习之余就是找钱。记得第一次打工是帮某公司抄信封,两天挣了120元,乐了好一阵子。有一年夏天,通过与民工聊天,得知拆房时整理砖头一块能挣3分钱,就高兴地去干了一天,手指头都被磨出了血,但为了挣钱读书,这点磨难又算什么呢!   我认识的孔君,初中毕业,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民办教师,主要是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课。他非常用功,笔记做得不少,可是生活非常困难。他随身带着一个书包,在北大漂了好多年。有时候来找我,我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出“饥饿”两个字。有段时间,他没地方住,就住在正在拆迁的废墟里,天太冷,就地找点木块废纸烧了取暖。像这样的苦难故事,在北大边缘人中数不胜数。   我看到了一批批的北大边缘人通过努力改变了命运,有考上研究生的,也有出国深造的,有打工的,也有创业的,还有自由职业者,写书撰稿画画,不少人已崭露头角。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们北大边缘人的“干娘”——北大的爱护和滋养。   在北大受苦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在北大这个环境里尽快成长!当然也不乏意志薄弱和缺乏机遇的北大游学者,在都市里梦想破灭,“打道回府”,或仍艰难度日苦苦挣扎在不懈的追求当中。北大边缘人,需要自己的顽强拼搏,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谢冕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的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北大留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友善的北大学生,宽宏大量和热心的北大老师吗?不用说,我与不少北大人成了莫逆之交,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钱理群、费振刚、陈平原、段宝林等中文系老师的关怀。我原来的饭卡还是北大原党委书记王学珍老师帮我办下来的。关爱好学上进者而不问其来处,这就是北大的名士做派。   是这里隐藏着的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机会吗?是的,多少北大边缘人从这里走上成功,他们中有瞿秋白、毛泽东、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杨沫、李苦禅、金克木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师级名人,我深信走进燕园就意味着自己进步的开始。   是迷漫在校园里的自由的氛围吗?北大的任何一个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每个系的课程表基本上可以在系办公室所在地的公告栏上或通过有关渠道查询得知,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绝对不会去询问你有没有选这门课,是不是北大的学生。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可以聆听到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只要你有自信和才华,还可以跟名流对话。开个单位介绍信,用身份证花两元钱就可办理一个临时阅览证,就可在北大图书馆的书海中遨游。北大汇聚了国内外的无数求知者,不乏抱负远大的社会精英,他们在这里时常切磋,这种文化氛围非常有益于个人修养的提高。   几乎所有的北大边缘人,都具有这样的相同经历——来到北大,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就舍不得离开了。北大的底蕴太深了,我真的说不好吸引我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魅力吧。   游学北大十余载,我到底寻找到了什么?一到北大,我仿佛闯进了一座探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殿堂和自由乐园。在这里我与所有的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一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我也终于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和前进的方向。


相关文章

  • 2014高考押题作文11
  • 2014高考押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2月来到北京,只读三年书的他,为了研究.重修先祖古籍,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据北京<新京报><中华工商时报> ...查看


  • 北大法学考研难度分析
  • 北大法学考研难度分析 一.北大法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相对于其他院校北大法学难度较大,毕竟是名牌院校,考北大法学最难之处在于综合课考的科目较多,需要背的知识量较大,但是凯程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总结重点. ...查看


  • 北大"旁听猫"爱听哲学课
  • 一只流浪猫入读北大,喜欢长时间和人对视,最爱听哲学类和艺术类课程.曾有老 师讲到梭罗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时,学生们亲眼见到它微微地摇了摇头,就像在否决老师的观点,引得整个课堂的人都哈哈大笑,不过老师也不会管它,就把它当是课堂上的一个乐果子. 看 ...查看


  • 读[蔡元培传]有感
  • 怀着敬佩的心情,我有幸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位著名教育家的风采.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 ...查看


  • [大师]蔡元培
  • 蔡 元 培 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蔡元培(上集) ...查看


  • 材料作文训练
  • 2012届高考语文分类解说:作文--最新作文题导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我们没法学习比尔·盖茨,也没法学习李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 ...查看


  • 蔡元培与北大精神--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 他曾三顾茅庐,将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请进北大. 他更海纳百川,将众多才子学者汇聚一堂. 1940年3月5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 ...查看


  • 近朱者赤近书者聪
  • 我们猎奇的根源 对于如今的甘相伟来说,相信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别人用猎奇的眼光来看他.但事实恐怕除了猎奇还是猎奇,而且猎奇过后,也不会有多少人深究猎奇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对于如今关注并热议甘相伟的人来说,能说出保安(北大的保安).出身农村 ...查看


  • 了解人大法学考研需要的资料
  • 了解人大法学考研需要的资料 今天,凯程人大法学考研老师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考研资料的内容,人大法学考研就业,人大法学考研辅导,人大法学考研参考书,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其它方面的问题,希望凯程人大法学考研老师的指导给同学们带来帮助.凯程就是王牌的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