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妈妈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俄罗斯妈妈

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DA  D3分,A2分,B1分

2.①表现出巴甫洛夫娜对汉斯礼物的喜爱和对汉斯的惦念牵挂,显示出她的善良、宽厚和慈爱的性格特征。 ②费多尔的答话反映出他对汉斯的嫉妒和对法西斯的仇恨,以此与巴甫洛夫娜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她的高尚品质。

3.①从表现主题看,汉斯的悲惨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同情,表现了俄罗斯母亲和俄罗斯人民的广阔的胸怀。

②从塑造人物看,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写他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

③从情节发展看,塑造汉斯这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使巴甫洛夫娜对他关爱的情节更为合理,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做铺垫。

4.观点一:“小凳子”线索起的作用大。

①“小凳子”在文中先后出现过四次,而“送吃的”出现三次,“小凳子”勾连的情节更具体。

②“小凳子”几乎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如守卫欲没收小凳子,战俘们帮藏小凳子,汉斯送小凳子,俄罗斯妈妈用小凳子,使情节浑然一体。

③表现形式方面,“小凳子”不仅起到结构情节的作用,还能发挥以物寓情的作用,寄托汉斯及战俘与俄罗斯妈妈之间的深厚情谊。

观点二:“送吃的”线索起的作用大。

①“送吃的”是小说中的主线索,而“小凳子”则是副线索。

②“小凳子”所贯穿的情节是由“送吃的”这条主线派生出来,是对俄罗斯妈妈善举的回应。

③表现形式方面,“送吃的”是直接描写,直接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人性美。

观点三:两条线索起的作用都大。

①两条线索是平行关系,各自勾连与其相关的情节,形成小说完整的情节。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5.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6.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7.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8.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

9.BD

10.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1分,答出两种即可)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②介绍“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③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以上3点,每点2分

12.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表述观点1分,阐释观点1分)

(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

(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

(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答出两个角度即得6分,如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4分)

【解析】

1.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2.此题考查导语的作用及效果。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俄罗斯妈妈

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

B.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

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

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

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

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DA  D3分,A2分,B1分

2.①表现出巴甫洛夫娜对汉斯礼物的喜爱和对汉斯的惦念牵挂,显示出她的善良、宽厚和慈爱的性格特征。 ②费多尔的答话反映出他对汉斯的嫉妒和对法西斯的仇恨,以此与巴甫洛夫娜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她的高尚品质。

3.①从表现主题看,汉斯的悲惨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同情,表现了俄罗斯母亲和俄罗斯人民的广阔的胸怀。

②从塑造人物看,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写他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

③从情节发展看,塑造汉斯这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使巴甫洛夫娜对他关爱的情节更为合理,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做铺垫。

4.观点一:“小凳子”线索起的作用大。

①“小凳子”在文中先后出现过四次,而“送吃的”出现三次,“小凳子”勾连的情节更具体。

②“小凳子”几乎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如守卫欲没收小凳子,战俘们帮藏小凳子,汉斯送小凳子,俄罗斯妈妈用小凳子,使情节浑然一体。

③表现形式方面,“小凳子”不仅起到结构情节的作用,还能发挥以物寓情的作用,寄托汉斯及战俘与俄罗斯妈妈之间的深厚情谊。

观点二:“送吃的”线索起的作用大。

①“送吃的”是小说中的主线索,而“小凳子”则是副线索。

②“小凳子”所贯穿的情节是由“送吃的”这条主线派生出来,是对俄罗斯妈妈善举的回应。

③表现形式方面,“送吃的”是直接描写,直接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人性美。

观点三:两条线索起的作用都大。

①两条线索是平行关系,各自勾连与其相关的情节,形成小说完整的情节。Shai Oster [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5.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6.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7.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8.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

9.BD

10.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1分,答出两种即可)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②介绍“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③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以上3点,每点2分

12.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表述观点1分,阐释观点1分)

(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

(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

(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答出两个角度即得6分,如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4分)

【解析】

1.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2.此题考查导语的作用及效果。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相关文章

  • 丁香阅读短文答案
  • 篇一:丁香阅读短文答案 丁香 妈妈带我在院中种了几棵丁香树.丁香树很快长得就超过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树前观察它的变化.早春,一张张嫩叶,形状酷似心脏.然后,它的枝头出现了一团团紫色的或白色的云,这_百度作业帮 丁香 妈妈带我在院中种了 ...查看


  • [冰城情牵温哥华]阅读答案
  •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 ...查看


  • 运城市康杰中学苏教版高考语文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板块3专题一(一)精题演练对点巩固]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教 父 赵 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 ...查看


  • [一百条裙子]阅读题及答案完整版
  • <一百条裙子>阅读题及答案 三年级三班 姓名 一.填空题: 1.<一百条裙子>的作者是美国的埃莉诺·埃斯特斯.主人公 是旺达·佩特罗斯基. 2.旺达经常穿一件褪了色的.晾得走了形的 蓝 裙子. 3.一百条裙子的游戏从 ...查看


  •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
  • 七年级语文练习(11.11) 班级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2分) 金秋十月,我校举行了2012年秋季田径运动会,这是我校集团办学以来在中心校区举 办的首届全校规模的大型运动盛会.一年一度的"体育 ...查看


  • 小学五年级期末试卷
  • 一.知识积累(46分) 1.看拼音,写词语.字要匀称.美观.(8分) xīn ( )苦 biān ( )论 yì ( ) 术 yùn ( )车 qīn ( )略 biān 皮( ) lì 严( ) yà ( )军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 ...查看


  • 4.散文诗两首 1
  • <金色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散文诗的优美.闲适.自然的语言,并尝试背诵课文. 2.让学生在品读重点语句中,深刻体会作家在散文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孩子的天真.纯洁的天性,和母 ...查看


  • 八年级上名著精讲精练
  • 八年级上名著精讲精练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一句话书评: 2.推荐语: 3.作者: 4.国别: 5.体裁: 6.主题/主要内容: 7.主要人物: 8.代表性话语: 9.人物 ...查看


  •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