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米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

  黑龙江省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玉米病毒病等,下面简要介绍如下。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侵染叶片为主,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2 玉米小斑病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感病且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丹玉13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3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   4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   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侵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药剂防治。   5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两种。   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苗期受害重,5叶期~6叶期即可表现症状,病苗叶片浓绿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9叶期~10叶期,病株节间缩短,矮化明显,常不及健株的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少,多不结实。   发病规律: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感染发病也轻。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② 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当晚播,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期。彻底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减少毒源。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③ 玉米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降低玉米被侵染的几率。玉米苗期喷洒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亩用20克~25克,消灭传毒媒介。在玉米1叶1心期,亩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8天喷1次,连喷3次。

  黑龙江省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玉米病毒病等,下面简要介绍如下。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侵染叶片为主,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2 玉米小斑病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感病且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丹玉13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3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   4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   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侵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药剂防治。   5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两种。   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苗期受害重,5叶期~6叶期即可表现症状,病苗叶片浓绿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9叶期~10叶期,病株节间缩短,矮化明显,常不及健株的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少,多不结实。   发病规律: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感染发病也轻。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② 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适当晚播,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期。彻底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减少毒源。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③ 玉米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降低玉米被侵染的几率。玉米苗期喷洒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亩用20克~25克,消灭传毒媒介。在玉米1叶1心期,亩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8天喷1次,连喷3次。


相关文章

  •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 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作者:王宏秋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5年第01期 摘要:水稻去壳即为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因此水稻在我国乃至很多国家都得到大面积种植.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也非常广 ...查看


  • 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 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通过对当前玉米生产中空秆.缺粒与秃尖.倒伏等生理病害发生的症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达到玉米高产优质的目标. 关键词玉米;生理病害;发生;防治 在当前玉米生产过程中,人们对害虫及侵染性病害的 ...查看


  •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 2015.07 总第307期 文章编号:1673-887X(2015)07-0065-03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刘子璐1,刘庆民2,孙丽娜3,郑步刚2 (1.山东省东平县气象局,山东东平271500:2.山东省新泰市气象局,山 ...查看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1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 ...查看


  • 常见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 常见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100问 1.小麦灌浆期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答: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高峰时期,当前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包括: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麦蚜.吸浆虫等. 2.今年我市 ...查看


  • 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
  • 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疯顶病,也叫玉米霜霉病,是玉米上的一种严重病害.由于病菌侵染植株后,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轻病田病株率为3%-10%,重 ...查看


  • [精彩]现代农作物植保员[培训教材]
  • <现代农作物植保员>培训讲义 讲解内容: 一.新型农民植保员与农药的使用 [一]新型农民植保员的总体要求 [二]常见农药的使用要求 [三]自己配制的农药使用 二.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简介 [一]粮油类病虫害 [二]蔬菜类病虫害 三. ...查看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 ...查看


  • 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试题
  • <植物保护技术>综合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昆虫的成虫体躯分为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三体段,个体段由若干_______组成,并具有不同的附器. 2.对昆虫生 ...查看


热门内容